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三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凌雪冰霜 [投稿]

【白话解】:

  前文所说“意”的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这五件事,要知道都是由三种原因所引导发生的。(译者注:此处需要特别辨析一下“摄”的意义。《瑜伽师地论》通篇使用该字的次数极多,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特此说明。摄,是由提手旁加上“聂”字组成的。聂字的原义是“三只耳朵听”。“手”与“聂”联合起来表示根据号令统一行动。有许多行动必须在一个人的命令声下由集体完成,例如战场对阵时,全体士兵都拉开弓搭上箭,竖起耳朵,将军一声令下,即见万箭齐发。这时,“聂”指全体士兵的耳朵,“手”指“拉弓的手”。因此摄的基本意思是吸引众人按照指令行动。从原义延伸出来,就有很多意思,如“拿取”、“代理”、“捕捉”等等意思。

  在本论中,摄最常用的意思是“引导”,X由Y、Z所摄的意思是,Y、Z是因,X是果,是指的一段因果关系。另外文中其他部分常出现的“摄持”的意思则是吸引到一起稳固保持的意思。)这三个原因分别是色相的聚集、心的各种相貌、以及除了上述这两条外,其他不带有刻意目的、假称为“有”的自发行动。

  现在我们先讲解色相的聚集所引发的各种事物(此处“法”简译为事物)。有学生问道:“既然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是从阿赖耶识种子而生起的,为什么说地水火风四个元素能够生成所有物体色相(对于本段来说,此处的“物体色相”其实是指四大元素所构成的这个人的肉身,而肉身其实只是万事万物色相中的一部分而已,所以讲师采用了更广泛的说法,但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人的身体)呢?又为什么说,那些物体色相是依靠四元素而生、被四元素所建立、被四元素所支持运转、又被四元素所滋养生长呢?”老师回答:“其实啊,无论内部还是外部的四元素,以及推动色相生成的阿赖耶识种子,都是依附于众生内在的那颗辗转相续的心的。当形成世间四元素的种子没有推动形成四元素之前呢,那些本应推动色相生成的阿赖耶识种子,就不能生起色相(也就是说,四元素是基本构成要素和条件)。要四元素都在世间出现了之后,阿赖耶识种子才能起作用,推动色相的生起。

  之所以我们说四大元素能够生成物体的色相,是因为所有物体都必须以四元素作为前导。因为这个道理,我们说四大元素是物体色相形成的原因(其实四大元素是原因之一,但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有了四大元素,还要有阿赖耶识种子推动,才能发起色相)。为什么说所形成的物体色相要依靠四大元素呢?是因为这些物体色相形成以后啊,不能离开四大元素的力量而独自运转(这里是说四大元素是物体色相所依靠运行的条件和保障)。为什么说物体色相是四大元素建立的呢?是因为四大元素发生不平衡的变化时,物体色相也会相应的发生安危的变化(此处是指,当人的身体发生疾病时,是因为四大元素不协调,此时人身体的状况会跟随四大元素的状况而变化,所以它们是同时好、同时坏的,既然会同时变化,所以才说物理的身体就是由四大元素所构成的)。为什么说物体色相被四元素所支持运转呢?是因为当四大元素的构成比例和数量不变、能够维持运行时,身体(这个物体色相)就能维持不损坏。为什么说物体色相被四元素所滋养呢?是因为通过吃饭、睡觉、修习正法、修习禅定等等方式,能使得身体(这个物体色相)依靠四大元素的营养而变得强壮,所以才说四元素是身体滋养的原因。应当知晓,四大元素对于所生成的这个身体色相,有上述的五种作用。”

  【原文】:

  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五事。当知皆由三处所摄。谓由色聚故。心心所品故。及无为故。除余假有法。今当先说色聚诸法。问。一切法生。皆从自种而起。云何说诸大种能生所造色耶。云何造色依彼。彼所建立。彼所任持。彼所长养耶。答。由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乃至诸大种子未生诸大以来。造色种子终不能生造色。要由彼生。造色方从自种子生。是故说彼能生造色。要由彼生为前导故。由此道理。说诸大种为彼生因。云何造色依于彼耶。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故。云何彼所建立。由大种损益。彼同安危故。云何彼所任持。由随大种等量不坏故。云何彼所长养。又因饮食睡眠修习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复增广。故说大种为彼养因。如是诸大种望所造色。有五种作用。应知。

【白话解】:

  在色相聚集(形成肉胎的物质聚集使肉胎成长过程中),曾有一段时间是没有“极微”生成的。当四大元素受到自身阿赖耶识种子的牵引,而形成肉胎时,就只是四大元素聚集而已。聚集的内容,有精细一些的、有中等的、也有比较粗大的(此处的细、中、大是指物质的大小。比如毛细血管、神经、营养液体等等属于精细部分,血管等起到传输作用的管道属于中等部分,而骨骼、肌肉、筋腱等等则属于粗大部分)。整个的肉胎并不是由“极微”聚集形成的,而是由于阿赖耶识的智慧而引导形成。

  分析肉胎中的各种成分后,将阿赖耶识的智慧与四大元素结合的边界的部分,起个假名字叫做“极微”(也就是说,“极微”是指的阿赖耶识借以驱动四大元素运行的载体。更进一步,是指阿赖耶识之所以能驱动眼耳鼻舌身意,是因为与四大有叫做“极微”的结合处)。肉胎的形成有方向的区别(比如有的长成眼睛,有的长成骨骼,有的长成肌肉等等),极微也有方向的区别(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对应着相应的“极微”)。但是,肉胎有些部分不能属于极微(意思是说,除了那个边际之外,其他部分不能叫做极微,比如眼睛那个物理的眼球不叫极微,眼球中驱动眼睛发挥观看作用的,阿赖耶识与肉体的边界才叫做极微),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极微只是贴近靠近这些部分(此处的“即”是靠近的意思),而这些部分是四大元素聚集形成的色相,并不是极微。而与之相关的极微另有所在(例如,眼球不叫极微,但是有与眼球相关的极微驱动眼球发挥功能,这个极微与眼球本身不一样,所以叫做其余的极微),从这里可以看出极微不等同于肉体所有的部分。

  极微有两种“不相离”的性质。第一种叫做同一处所不相离,是指四大元素的极微与色香味触这些感觉功能是不相分离的,是在一起同时作用的。在没有根尘的地方,(因为不需要发生作用,所以)极微就离开那些地方。对于有根尘的地方(如眼睛、耳朵等等),极微就在根尘之内。所以叫做同一处所不相离(极微与根尘同在一处的意思)。第二种叫做与和合的杂物不相离,是因为四大元素的极微,与其余的有生起色相功能的、以及已经开始在生起色相的阿赖耶识在一处的缘故,所以叫做与和合的杂物不相离。这些极微在肉胎中到处都是(极微有些类似神经系统,遍布身体各处),要知道可以用很多种事物作比喻,比如将石头磨成粉末,用水混合,粉末和水就互相不能分离开了。而并非如同胡麻、绿豆玉米杂草种子等等那些粗颗粒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分离开。并且,一切肉胎的色相,都依靠四大元素所造的身体范围内存在,不超过这个身体范围直到身体范围的边界。所有肉胎的内容都被限定在这个身体空间内。因此我们说所生成的色相依赖四大元素而存在。也是因为这样的意义,我们把四大元素称为“大种”,这是因为这些元素的物理表现和作用大,并且它们本源也是从阿赖耶识种子中生出的缘故。

  【原文】:

  复次于色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但由觉慧。分析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又色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然色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又不相离有二种。一同处不相离。谓大种极微与色香味触等。于无根处有离根者。于有根处有有根者。是名同处不相离。二合杂不相离。谓即此大种极微与余聚集能造所造色处俱故。是名和杂不相离。又此遍满聚色。应知如种种物。石磨为末。以水和合。互不相离。非如胡麻绿豆粟稗等聚。又一切所造色。皆即依止大种处。不过大种处量乃至大种所据处所。诸所造色还即据此。由此因缘说所造色依于大种。即以此义说诸大种名为大种。由此大种。其性大故。为种生故。

【白话解】:

  (译者注:上一段讲的是身体肉胎色相的问题,本段讲的是身体之外环境的色相问题)在众多的肉胎物质当中,简单来说有十四种事物,包括地元素、水元素、火元素、风元素、色相、声音、香气、味道、触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十四种。除了单纯由意识所行动的色相范围外(指纯粹由头脑想象出来的内容,包括受想行识诸蕴),所有一切那些有形相实体的根尘(眼耳鼻舌身)所控制和活动的范围,有相应的一切如同前文所讲的界域(例如,眼睛所摄(所控制和活动的范围)的界域,就是世间万物可视的范围;耳朵所摄的界域,就是所有一切声音的范畴,这每一个根尘都对应一个相应的界域。“界”是指活动的空间,“世界”是“时间和空间”的意思)。

  如同这些有物理形象的根尘的活动(在各自管辖范围内)所控制和聚集物质那样,这些根尘所依靠的四大元素活动也是这样。四大元素除了聚集形成人的肉体和各种根尘的物理形态之外,其余的物质聚集活动所形成的事物,都属于它们各自的界域(例如,人体之外,还有山海林木,这些物体通过与人的五根发生作用而被认为“存在”,但它们发挥作用是被五根所分开的,眼睛只能看外观,耳朵只能听声音等等)。基于事物的表现和控制范围,设定上述十四种事物(译者注:本段平等论述了三种视角,第一是“约相摄”,即基于事物的表现和控制来说,第二是“约界摄”,即基于事物的界域来说,第三是“约不相离摄”,即基于事物凝成一团不想分离的特性来说)。因为这十四种事物的表现,设定了每种事物相关的“极微”。如果(不基于事物的表现而是)基于界域范围而设定事物范围的话,随意某个事物的物质(聚就是指的由四大元素聚集而成的一团物质)都有其对应的各种界域,我们就说这个物质是由那些界域所构成的(例如,一块石头主要是由地元素构成,我们就说它是地元素“所摄”)。

  如果基于事物凝成一团不想分离的特性来说,那么无论是人体内部还是外部的所有物质,随便在这些物质中,只要最后有相对应界域的事物相貌可得,我们就说这个物质是由这些事物构成的。应当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呢?例如有些物质,只有四大元素中某一种元素,比如宝石、珍珠、琉璃、贝壳玉石、翡翠玉石、珊瑚等等里面(只有地元素一种元素);水池、沼泽、水沟、水渠、江河当中只有水元素一种元素;火焰、灯光、烛火等等当中只有火元素;向四方吹拂的有尘土或者没有尘土的风当中只有风元素一种元素。而有些物质,同时具备两种元素,比如雪、(原来干的物质打湿了)湿物、树、叶、花、果当中,既有水元素也有地元素(将固态的雪视为地元素,佛教中的地水火风,分别是指固体、液体、热能和气体物质);热的宝石中既有火元素又有地元素,等等。还有的物质,同时具备三种元素,比如即热树(既有火、又有水、又有地)等等,或者一些运动的物体当中(既有风元素、又有地元素,还有火元素)。

  还有的物质是同时具备四大元素的,例如在人体内部的物质世界中,像佛所说的那样,对于每个人各自身体内部,毛发、骨骼、肌肉、筋腱……乃至大便等等都是内部的地元素的界域;小便、血液、唾液、分泌液等等属于内部的水元素的界域;身体当中所有热能都属于内部火元素的界域;而所有物质的运动、循环都是属于内部风元素的界域。像这样,如果对于某一团物质,有相关元素的相貌可知,那么我们就说那个元素的相貌是有的,如果找不到相应元素的相貌,我们就说那种元素是没有的。

  【原文】:

  复次于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事。谓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除唯意所行色。一切色聚有色诸根所摄者。有一切如所说事界。如有色诸根所摄聚如是。有色诸根所依大种所摄聚亦尔。所余色聚。除有色诸根。唯有余界。又约相摄有十四事。即由相摄施设事极微。若约界摄。随于此聚有尔所界。即说此聚尔所事摄。若约不相离摄。或内或外所有诸聚。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应知。所以者何。或有聚中。唯一大种可得。如石末尼。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中。或池沼沟渠江河等中。或火焰灯烛等中。或四方风轮有尘无尘风等中。或有聚中。二大种可得。如雪。湿。树叶花果等中。或热末尼等中。或有聚中。三大种可得。如即热树等中。或动摇中。或有聚中四大种可得。谓于内色聚中。如薄伽梵说。于各别内身。若发毛等乃至粪秽是内地界。若小便等是内水界。若于身中所有暖等是内火界。若上行等风是内风界。如是若于此聚彼相可得。说彼相为有。若不可得。说彼相为无。

【白话解】:

  声音在一切物质中,在其自身的声音界域范围内说它是有的。而声音的相貌却是不定的。从当前的状况随因缘而自然而然生起,风有两种。一种叫做恒常持续运转的风,另一种叫做不能恒常持续运转的风。恒常持续运转的风,是指与人体运转同时发生的那些风(由于人体在寿命之内一段时间是维持运行的,所以这些风也是跟随人体的生命活动持续运转的)。不能恒常持续运转的风,是指的外界那些有时吹起有时停止的风。在描述(物质之间的)空间以及小孔缝隙时,设置了暗色和明色两个名词。(译者注:《瑜伽师地论》的目标读者,不仅仅是佛弟子,也有佛讲师。全文细细地讲解每一个专有名词是为什么设立的,以及其如何应用,是给讲师们备课用的)那些阴暗的色相,长时间持续存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间部分(地表内部,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其他地方叫做阴暗的色相不持续存在的地方。

  光明的色相长时间持续存在的地方,是在天道中自然而然持续充满光照的地方,不能长时间持续存在光明的地方,是其他地方(比如人间,日出时光明,日落时就黑暗)。光明和黑暗,能够对物体表面的显色起到增益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不同,物体表层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由于色相物质的聚集,根本上是由于阿赖耶识种子所推动形成的,所以当遇到同类的因缘时,有些原来体量小的物质会逐渐滚动地越变越大,生成了较大体量的物质(无间的意思是,这个体量变化是相续逐渐变化而成的,中间没有突变,是连续变化)。而有些原来体量较大的物质,也可能会逐渐变小(例如滚雪球和雪球的融化)。因此设立相应的概念,称这种情况叫做物质有时增加、有时减少。

  如同经文上说的,有几个不同的名词,分别叫做坚、坚摄、近摄、非近摄和执受,以此为基础还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名词。坚是说什么呢?是指地属性(即固体)。坚摄是说什么呢?是指的地属性自身的种子(引导这个固体形成的本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坚是指的地属性的整体界域,而坚摄是指具体的物体,例如毛发或者土块等等。近摄是说什么呢?是指有执持感受的情况发生。什么是执持感受的情况呢?是指内在的感受。非近摄是说什么呢?是指没有执持感受。什么是没有执持感受呢?是指外部所吸引来的事物。从另一个角度,心识的种种表现,所依托的阿赖耶识种子,称为近摄,也叫作执受。除此之外的事物,称为非近摄,也称为非执受。第三个角度,把那些跟随自身而运转的事物称作近摄和执受,其他事物称为非近摄和非执受。像地界这样,水界、风界、火界也都是同样的道理,应该能知道。

  在所有一切的物质聚集当中,随时随地都圆满具足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的境界(无论显露还是不显露)。例如,世间出现干柴等等事物,通过钻木取火就能引导火的生成。通过石头之间的敲击和摩擦也能够生成火花。又比如,金属物质如铜铁金银等等受到强烈的火焰灼烧就能融化成液体(水属性显露)。那些月神所喜爱的珍珠等等,也从中会流出水来(珍珠本为固体,地性,流出水,水性)。有一些通过修行获得神通力量的人,通过心识的强大力量,能够把普通的土地转变成金银等等。(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一切事物都具足四大元素。)物质(特指肉身)具有三种流转变化方式,一种叫做长养(滋养、营养),第二种叫做等流(善行有善相关的同类事物,恶行有恶相关的同类事物,同类事物仪器运行,就叫做等流),第三种叫做异熟生(种子作用的发展)。长养又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处遍满长养(是指能够对整个身体运行进行滋养的营养,比如碳水化合物),另一种叫做相增盛长养(是指对局部某些部分起到专门的增长作用的营养,比如某些特殊的蛋白质能够增长肌肉)。

  等流分为四种,第一种叫做随着营养而发展的等流(比如,吃有营养的物质,身体就会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吃有毒有害的物质,身体就会生病);第二种叫做随异熟的阿赖耶识种子而发展的等流(比如,有作恶的种子,那么物理的肉身也向着作恶去行动);第三种叫做异常情况的等流(比如,身体某些部分发生了病变、形态发生了恶化等等);第四种叫做随着肉身自身性质而发生的等流(比如正常的身体新陈代谢等等)。异熟种子带来的变化有两种,一种是阿赖耶识种子自身体性的变化(比如,原来恶缘的种子,随着恶果不断得报,开始减少),称作异熟生;另一种是从种子发展引导而生的变化(比如,恶缘的种子引导来其他恶缘的发生,从而种下新的恶缘种子),也叫作异熟生。整个的肉身,简单来说是依靠六个方面运转的,分别是依靠建立的四大元素、遮盖身体的衣物房屋、生活起居各种用具、根尘所依靠的器官、根尘本身的极微、以及禅定时的状态(没有心念运行,或者专一心境运行)这六个方面。

  【原文】:

  复次声于一切色聚中界故说有。相即不定。由现在方便生故。风有二种。谓恒相续。及不恒相续。恒相续者。谓于彼彼俱有恒旋转风。不恒相续者。谓旋风及空行风。又暗色明色。说明空界及孔隙。又诸暗色恒相续者。谓世界中间。不恒相续者。谓于余处。如是明色恒相续者。谓于自然光明天中。不恒相续者。谓于余处。又明暗色。谓于显色增聚应知。又由依止色聚种子功能故。若遇相似缘时。或小聚无间大聚生。或大聚无间小聚生。由此因缘施设诸聚有增有减。如经言。若坚。坚摄。近摄。非近摄。执受。乃至广说。坚云何。谓地。坚摄云何。谓彼种子。又坚者。即彼界。坚摄者。谓发毛等或土块等。近摄云何。谓有执受。执受云何。谓内所摄。非近摄云何。谓无执受。无执受云何。谓外所摄。又心心所。所执种子。名近摄。名执受。与此相违。名非近摄。名非执受。又随逐自身故。名近摄执受如前说。如是水等界。如理应知。又于一切色聚中。一切时具有一切大种界。如世间现见干薪等物。钻即火生。击石等亦尔。又铜铁金银等极火所烧即销为水。从月爱珠。水便流出。又得神通者。由心胜解力。变大地等成金银等。又色聚有三种流转。一者长养。二者等流。三者异熟生。长养有二种。一处遍满长养。二相增盛长养。等流有四种。一长养等流。二异熟等流。三变异等流。四自性等流。异熟生有二种。一异熟体生。名异熟生。二从异熟生。名异熟生。又诸色聚。略说依六处转。谓建立处。覆藏处。资具处。根所依处。根处。三摩地所行处。

【白话解】:

  还有,在介绍心识和心的相貌(例如,惭愧是一种心的相貌,怜悯又是一种心的相貌)的段落中,有与心识对应的“可得到的事物”以及与心的五十三种相貌对应的“可得到的事物”,如作意等等,一直到最后的寻伺(的相貌),如前文所说(指意地第二之一中所介绍的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恚、无明、慢、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骄、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胜、解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这五十三种,需注意的是,这里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各种分类的集合,这里面看不到“乐”,其实依佛法的意思,去除了不正当的念头之后,那个“无贪”、“无嗔”的状态就是自然而然的乐,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快乐”,所以在五十三心所里是没有乐的,只是各种念头的有无状态)。

  【原文】:

  复次于心心所品中。有心可得及五十三心所可得。谓作意等。乃至寻伺为后边。如前说。

【白话解】:

  有学生提问道:“在这五十三个心所里,有哪几个是能够依靠所有事物、所有地点、所有时间而生起,能称为遍满一切的?”老师回答道:“有五个,作意、触、受、想、思。”学生又问:“有哪几个是能够依靠所有事物、所有地点而生起,但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发生,因此不能称为遍满一切的?”老实回答道:“也有五个,欲、胜解、念、三摩地、慧。”学生又问道:“有哪几个是唯独只能依靠善性的事物、能依靠所有地点而生起,但不是所有时间都发生,因此不能称为遍满一切的?”老师回答道:“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这些。”学生又问道:“有哪几个是唯独只能依靠恶性的事物、但不是所有地点、所有时间都发生,因此不能称为遍满一切的?”老师回答道:“恶作、睡眠、寻、伺这几个。”

  【原文】:

  问。如是诸心所。几依一切处心生。一切地。一切时。一切耶。答。五。谓作意等。思为后边。几依一切处心生。一切地。非一切时。非一切耶。答。亦五。谓欲等。慧为后边。几唯依善非一切处心生。然一切地。非一切时。非一切耶。答。谓信等。不害为后边。几唯依染污非一切处心生。非一切地。非一切时。非一切耶。答。谓恶作等。伺为后边。

【白话解】:

  还有,如果各个根尘功能正常没有被损坏,当与之相适应的境界出现,并且能发起根尘功能的意愿正常发起,那么此时各根相应的识,就能得以生起(例如,眼睛物理功能正常,又有这个人“想要看”的发起行动的意愿出现,那么当可见的事物出现,就能正常形成眼识,以此可以类推)。什么叫做根尘的功能正常没有被损坏呢?有两种原因(两个条件),一个是根尘的物理形态没有被消灭损坏,第二个是根尘的能力(没有因为生病之类)变得虚弱。

  什么叫做与之相适应的境界出现呢?是指有时由于所依靠的事物、有时由于根尘自身特点、有时由于方位的情况、有时由于时间的状态、有时由于表象显示出来或者没有显示出来,有时由于呈现出完整的物体或者物体的某一个部分,如果没有受到四种障碍的影响,也不是因为事物距离观察者太过遥远,那么就认为是可以发生识的相适应的境界。四种障碍是指,有事物将目标物体遮蔽起来的障碍、目标物体本身隐藏起来的障碍、受到周围光影的影响在视觉上看不出来的障碍、以及由于个体本身产生幻觉导致无法正常观看的障碍这四种(耳鼻舌身同理)。事物距离观察者太过遥远的情况,也有两类,一种是指事物发生的地方距离观察者太过遥远,另一种是指因为目标物体发生了减损,即使距离并不远也看不清。什么叫做“想要看”的发起行动的意愿出现呢?是由四种原因所导致的,一种是由于自身欲望的力量,第二种是由于回忆思念的力量,第三种是由于境界条件引导的力量,第四种是由于过去形成的习惯的力量。

  什么叫做由于自身欲望的力量呢?是指如果对于某些接触到的事物升起喜爱执着之心,心就会对这些事物经常生起想见的意愿(每次再看到时就会发起意愿)。什么叫做由于回忆思念的力量呢?如果对于某些事物,某人由于反复获取其色相,在心中能够完整地回想(也就是在记忆中已经记住了),那么对于这些事物就会常常生起想见的意愿。什么叫做由于境界条件引导的力量呢?是说如果有些特殊的境界条件特别广大辉宏、特别让人喜欢,正好出现在眼前,心对于这个境界就会产生想看的意愿。什么叫做由于过去形成的习惯的力量呢?是说如果对于某些境界,这个人已经反反复复观看并且十分熟悉了,由于惯性会适时生起相应的想看的意愿来。如果不是由于习惯产生的下意识行为,那么对于每一个所观看的境界,每一个时刻只有一种意愿产生(注意力一次只能专注一样事物)。(非五识身,就是指意识)意识,分为两个刹那相随同时生起的情况(一个是随前五识无间生起的意识,另一个是由此无间发起的决定心),没有反复变化,而是无间隔连续地交互地生起的。

  在某一个刹那,五识中的某些生起了之后,必定有无间隔连续生起的意识。有时,在意识生起后有其他转移注意力的事物引起散乱(佛经中的散乱是不专心的意思),可能是耳识引起的,也可能是五识其他的某一识引起的。如果没有引起注意力的转移,则必定会有关于之前那个意识对象的决定心生起(决定心,就是随事物的初步判断,比如,是红色还是黄色,是苹果还是香蕉)。由于这种想要观看的意愿以及决定心的初步判断这两种意识的缘故,就能在脑海中区别出所观看的事物及其境界(是什么)。然后,由于两种原因,在头脑中可能会引起染污的想法或者善的想法。

  两种原因是,当下的分别心和以前的印象。意识中所有的内容都是由这两种原因引起的。对于前五识的内容,则只是由以前的印象所引发的。为什么是这样呢?是由于过去积累的染污印象以及善的印象所产生的牵引力所引发的。由于这种力量的引导,在当下决定心生起的瞬间,无间隔接续生起了对于眼识等等的染污想法,或者善的想法(染污的想法是指有执着、有欲望的想法,善的想法是单纯通过五官来感受但没有执着的想法,不是善恶好坏的意思)。这些想法的发起不是由于当下这一刻的分别心所引发的,因为是由过去的印象造成,当下没有分别心生起。由于这个原因,我们通常会说眼识等等前五识随着意识而运转。如经文所说,有时会起一心,有时会起众多心。为什么设立一心的概念呢?是为了符合世俗通常的说法,专门设立一心刹那的名词,这个一心刹那指的并不是生起意识的那个刹那。

  什么叫做符合世俗说法的“一心刹那”呢?是说啊,以一件事物为对象,对于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状况中,有在那时的了别心(了别心是指了知辨别的功能)生起。将这个特定环境下以特定事物为对象的了别心,就称为“一心刹那”。又因为与之相关的那些心念是相似相续的,所以叫做“一”,相似是指与决定心很相像。还有,意识被不专心的情况带着,遇到没有过去习惯看到的境界时,没有欲望、欲念等等生起。这时候对这些以前没见过的事物,也会有意识,称作率尔堕心(此刻草率认识的意思)。我们只把在过去有见过的经验的事物,五识接续所引起的意识,称为寻求心或者决定心。并且应当说这些心念是当前遇到相似境况的缘故,依靠当前的境况而生成的(也就是说,对于过去有经验的事物,想要说是有寻求心或者决定心生成,也要因为当下又遇到了同样的事物,有现在因发生才行)。

  【原文】:

  复次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作意正起。尔时从彼识。乃得生。云何根不坏。谓有二种因。一不灭坏故。二不羸劣故。云何境界现前。谓或由所依处故。或由自性故。或由方故。或由时故。或由显了不显了故。或由全分及一分故。若四种障所不障碍。亦非极远。谓覆蔽障。隐没障。映夺障。幻惑障。极远有二种。谓处所极远。损减极远。云何能生作意正起。由四因故。一由欲力。二由念力。三由境界力。四由数习力。云何由欲力。谓若于是处心有爱著。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念力。谓若于彼。已善取其相。已极作想。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境界力。谓若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正现在前。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云何由数习力。若于彼境界。已极串习已极谙悉。心即于彼多作意生。若异此者。应于一所缘境。唯一作意一切时生。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相随俱生。亦无辗转无间更互而生。又一刹那五识身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或五识身中随一识生。若不散乱。必定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生。由此寻求决定二意识故。分别境界。又由二种因故。或染污或善法生。谓分别故。又先所引故。意识中所有。由二种因。在五识者。唯由先所引故。所以者何。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从此无间。于眼等识中。染污及善法生。不由分别。彼无分别故。由此道理说眼等识随意识转。如经言起一心。若众多心。云何安立此一心耶。谓世俗言说。一心刹那。非生起刹那。云何世俗言说一心刹那。谓一处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了别生。总尔所时名一心刹那。又相似相续。亦说名一。与第二念极相似故。又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唯缘过去境。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寻求或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若此即缘彼境生。

【白话解】:

  识能够了解知道事物的总体相貌。对于那些还不了解的、所需要了解的境界色相、以及能够被了解的事物,对这些事物发起想要了解的意愿,称为作意。对于喜欢不喜欢,或者既不是喜欢,也不是不喜欢的情况,通过接触这一层来了解并加以区别。对于可以被接受,或者可能造成损害,或者没有好坏区别的事物,通过感受这一层来了解并加以区别。对于就感受的事物的起因经过等等的思辨,通过思想这一层来了解并加以区别。对于是属于邪法还是正法,还是都不属于这样的事情,通过思辨这一层面了解并加以区别。因为这样的缘故,我们说作意、触、受、想、思这几个心的相貌,是遍满一切事物、一切地点、一切时间,随一切生起的(因为它们只是感受的不同层次,对于任何目标事物都是一样的)。

  【原文】:

  又识能了别事之总相。即此所未了别。所了境相。能了别者。说名作意。即此可意不可意。俱相违相。由触了别。即此摄受损害俱相违相。由受了别。即此言说因相。由想了别。即此邪正俱相违行因相。由思了别。是故说彼作意等思为后边。名心所有法。遍一切处一切地一切时一切生。

【白话解】:

  作意是什么样的心的相貌呢?就是心转回到当前的事物上,集中注意力。接触是什么样的心的相貌呢?就是指根尘、所接触的事物以及发起心识这三件事合一时的情况。感受是什么样的心的相貌呢?就是接纳外界事物进入内心生起感受的样子。思想是什么样的心的相貌呢?是指对于事物是什么的判断和了解。思维是什么样的心的相貌呢?是指心对于感受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推理论证等等的一系列活动的状态。欲望是什么样的心的相貌呢?是指对于让人喜欢、快乐的事物,随着它们而行动,为了想要拥有而行动的状况。强烈肯定的想法(胜解是指那些非常确定的道理和想法,有很强的力量)是什么样的心的相貌呢?是说对于已经能够判断决定的事物,随着它们而行动,并且非常确定地认可这些事物的正确性。忆念是什么样的心的相貌呢?是说对于过去反复修习的事物,随着它们而行动,能够清楚明了并且在脑海中记住的特性。三摩地(禅定)是什么样的心的相貌呢?是指对于所观看体察的事物(对所研究的事物),随着它们而行动,细细地审查它们所依靠的事物本质时,那种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的状态(三摩地的基本意思就是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根据所专注的事物,可以分为无量无尽的三摩地,在三摩呬多地篇中将会有详细的介绍)。智慧是什么样的心的相貌呢?是说对于所观看体察的事物,随着它们而行动,判断是邪法还是正法,加以辨别的状况。对于那些符合正法的事物,判断为如理所引(如真理所彰显的那样),对于符合邪法的事物,则判断为不如理所引(不像真理所彰显的那样),对于不属于正法也不属于邪法的事物,判断为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既不符合真理,也不是符合错误的理论)。

  作意能发起什么行动呢?能够把心的注意力引导到某个事物上,这是它的行动。接触能发起什么行动呢?能够为后面的感受、思想、思维提供依靠(基础素材),这是它的行动。感受能发起什么行动呢?能够依靠感受生起喜爱、不喜爱的感觉。思想能发起什么行动呢?对于所接触的事物,使心里能发起各种各样的语言活动(从思想的层面开始,才有了头脑中带有名词、语言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发起什么行动呢?能够发起反省、反思身体和语言的行动,并且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结论。欲望能发起什么行动呢?能够驱动人们勤奋追求。强烈肯定的想法能发起什么行动呢?对于所接触的事物,能够判断是属于功德的,还是属于过失的(胜解因为有了一定的坚固的三观作为基础,所以会根据三观判断对错)。忆念能发起什么行动呢?能够对于久远以来的各种所思考的、所行动的、所说的事物进行回忆。三摩地能发起什么行动呢?能够为智慧提供基础(一心不乱的状态才能有助于智慧的活动)。智慧能发起什么行动呢?能够对于那些没有意义的随便乱说的言论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是属于染污的,还是属于清净的,跟随所遇到的事物来进行相应的推理判断,这就是智慧的行动。

  【原文】:

  作意云何。谓心回转。触云何。谓三和合。受云何。谓领纳。想云何。谓了像。思云何。谓心造作。欲云何。谓于可乐事。随彼彼行。欲有所作性。胜解云何。谓于决定事。随彼彼行。印可随顺性。念云何。谓于串习事。随彼彼行。明了记忆性。三摩地云何。谓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审虑所依心一境性。慧云何。谓即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简择诸法性。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又作意作何业。谓引心为业。触作何业。谓受想思所依为业。受作何业。谓爱生所依为业。想作何业。谓于所缘。令心发起种种言说为业。思作何业。谓发起寻伺身语业等为业。欲作何业。谓发勤为业。胜解作何业。谓于所缘。任持功德过失为业。念作何业。谓于久远所思所作所说。忆念为业。三摩地作何业。谓智所依为业。慧作何业。谓于戏论所行。染污清净。随顺推求为业。

【白话解】:

  为什么设立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世代呢?第一个原因是阿赖耶识种子的行动必须跟随时间法则向前推移(而不能离开、脱离时间线的束缚),所以按照时间法则而设立这三个状态。第二个原因是有些种子已经成熟并得到果报了,有些种子还未成熟、没能得到果报。所以,我们把那些已经得到果报、相应种子已经消灭的事物,称为过去世,把那些阿赖耶识中有种子(作为原因)但还没有形成相貌的(没有发展出来相应境况的)称为未来世。而那些已经出现相应相貌但还没有得满果报、种子没有消灭的事物,称为现在。

  【原文】:

  云何建立三世。谓诸种子不离法故。如法建立。又由与果未与果故。若诸果法。若已灭相。是过去。有因未生相。是未来。已生未灭相。是现在。

【白话解】:

  为什么设立出生、衰老、住世、无常这些概念呢?是说在一切事物所产生的心识连续运行中,有相应的一切种子也连续运行,种子和事物同时行动,所以才设立了这些概念。由于阿赖耶识的因缘牵引力量的缘故,过去还没有出现对应色相的事物,如今刚刚开始出现,把这个阶段称为出生的有为相(这种事物认为是“有为”的,相是指相貌)。对于所出生的色相随时间流逝持续不断地变化的状态,我们称为衰老的有为相。衰老的有为相又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异性变异性(量变),另一种叫做变性变异性(质变)。对那些同类物质的增减变化,设立叫做异性变异性;对那些非同类物质的变化,发生质变的情况,设立叫做变性变异性。已经出生之后,已生成的形象虽有衰老变化,但仍然能够刹那刹那接续存在流转一段时间,称为住世有为相。出生的一刹那之后,后面没有任何一个刹那无知的状态是完全停住不动的,这种变动的本性称为无常有为相。像这样根据这几种不同的阶段差别,设立了四个名词。

  【原文】:

  云何建立生老住无常。谓于一切处识相续中。一切种子相续。俱行建立。由有缘力故。先未相续生法。今最初生。是名生有为相。即此变异性。名老有为相。此复二种。一异性变异性。二变性变异性。由有相似生故。立异性变异性。由有不相似生故。立变性变异性。即已生时。唯生刹那随转。故名住有为相。生刹那后。刹那不住。故名无常有为相。如是即约诸法分位差别。建立四相。

【白话解】:

  缘共有四种,第一种叫做因缘,第二种叫做等无间缘,第三种叫做所缘缘,第四种叫做增上缘。因缘,是指最初的阿赖耶识种子。等无间缘,是指从某一心识开始,必定无间断的发起各种各样的心识,这些发起的其他心识就是等无间缘。所缘缘,是指各种各样的心识、心的相貌所接触的外界事物及境界。增上缘,是指除了阿赖耶识种子外,其他的所依靠的事物,例如眼识与其相应的助手伴侣的事物,那些作为助手、伴侣的事物就叫做增上缘,如眼识这样,耳识等等其他也是一样(所有的助伴,都属于增上缘)。如同经文所说的,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缘能生起识的,就是指这四种。在这四个当中,只有种子因这一种因缘,既是因也是缘。除了因缘之外,其他三个缘都只属于缘。

  【原文】:

  又有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者。谓种子。等无间缘者。谓若此识无间诸识决定生。此是彼等无间缘。所缘缘者。谓诸心心所所缘境界。增上缘者。谓除种子余所依。如眼及助伴法。望眼识所余识亦尔。又善不善性能取爱非爱果。如是等类。名增上缘。又由种子故。建立因缘。由自性故。立等无间缘。由所缘境故。立所缘缘。由所依及助伴等故。立增上缘。如经言。诸因诸缘能生识者。彼即此四。因缘一种。亦因亦缘。余唯是缘。

【白话解】:

  还有,如经文所说的,善、不善、无记这三个概念,有多少种不同的讲法呢?(译者注:此处把所有经文中出现过的关于这三个概念的讲述方法都罗列出来,为了佛讲师们根据受众的特点而选取不同的讲述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由佛所说,符合正法的讲法)对于善的讲法,有的设立一种善,强调其没有罪恶的意义。有的设立两种善,叫做随出生而得到的善,以及出生后随生活因缘发展出来的善。有的设立三种善,叫做自性带来的善、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善,以及由同类事物互相引发的善。有的设立四种善,分别是顺应福报的善,顺应解脱之路的善、顺应判断对错的善、以及向着无漏方向发展的善。有的设立五种善,分别是布施的善,修持戒律的善,勤奋修行的善,能带来令人喜爱果报的善,能带来脱离苦海果报的善。有的设立六种善,是指善相应的色相、善相应的感受、善相应的思想、善相应的行动、善相应的心识、以及善相应的有选择地灭除不符合正法事物。有的设立七种善,分别是指四种念处所带来的善、四种正勤所带来的善、四神足所带来的善、五种根尘所带来的善、五种力量所带来的善、七种觉支所带来的善、以及八正道所带来的善(这里是指的三十七道品,是佛从四圣谛的道理中,延伸出来的修行方法。

  这三十七道品是指:1.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2.四正勤: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恒令灭、未生善法令出生、已生善法令增长;3.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4.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5.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6.七觉支:择法觉支,能拣择诸法之真伪及适宜与否、精进觉支,修诸道法,勇猛精勤、喜觉支,契悟真法,心得欢喜、轻安觉支,获得身心轻安愉快、念觉支,铭记所修定慧法而不忘失、定觉支,摄心不散而入定境、舍觉支,舍一切法,平心坦怀;7.八道支,即八道品:正见,见四谛之理而明之、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而使智慧增长、正语,不说任何非理之语、正业,去除一切邪恶行为、正命,以正当的职业和方式生、正精进,勤勉修习趋向涅槃之道、正念,意念正道而无邪念、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三十七道品后续在修行相关的段落中还有详细的介绍,此处先知道概念即可)。

  有的设立八种善,分别是:1.起身迎接、合掌询问、礼敬诸佛这些行动所带来的善;2.称扬赞叹佛的美好的讲述、称扬赞叹佛的真实道德所带来的善;3.供养、呈递生病者所需生活物资所带来的善;4.尊敬侍奉老师长辈所带来的善;5.对他人做的好事随之产生欢喜所带来的善;6.殷勤劝说、尊请师长开示正法所带来的善;7.将所修功德回向给他人他物所带来的善;8.长时间修行无量无边正法所带来的善这八种。有的设立九种善,分别是随起方便说法的善、无障碍得解脱的善、勤奋精进修正道的善、下品(弱等级的)善、中品(一般等级的)善、上品(强等级的)善、世间善(会导致在六道轮回中享福报的善)、出世间善(会导致脱离六道轮回去往涅槃的善)这九种。有的设立十种善,分别是有所依靠的善、不需要依靠的善、听闻正法所生的善、思考正法意义所生的善、遵守正法戒律所带来的善、既不是守戒律也不是不守戒律所带来的善(类似于无记)、皈依正法本心所带来的善(此处的眷属不是指的)、声闻类修行所带来的善、独觉类修行所带来的善、菩萨类修行所带来的善。

  还有另一种设立十种善的分类方法。把善分为欲界的善、初禅的善、二禅的善、三禅的善,四禅的善、空无边处天的善、识无边处天的善、无所有处天的善、非想非非想天的善、无漏世界的善这十种。十善业道(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又名离间)、不贪、不嗔、不痴),也可以作为一种十类善的分类方法。还有,十种善也可以按照十无学法来分类,分别是无学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胜解、正智这十种。还有一种分类方法,也能分为十种善,是从往生之处的角度说的。这十种是,八福生的善(八福生处是指:人中富贵、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这八个地方的生身)加上转轮王身的善、以及去往涅槃寂静的善。

  上文简略介绍了各种各样对于善的分类方法。简单来说,善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从善能够引导获得可爱果报的层面说的,另一个是从善能够使人清楚知晓事情原委、以及因果关系的层面来说。不善的意思以及分类,只要思考善的反面就能知道了。不善的想法,是那些能够障碍人得道、能导致取得不好的果报、以及让人不能正确了知真理的事物。无记的想法(不善也不恶),简单来说有四种,第一种是阿赖耶识种子中也有一些属于无记的种子,由这些种子带来的想法叫做无记的想法。第二种是庄严外貌的一部分,是属于无记的。第三种是世间的所有工艺、技巧等等。第四种是无记的发展和变化。但是,如果人们做工艺的目的,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玩乐,且这些行为既不是习惯性业力引导的、也不是由于智慧有选择地采取的,那么这些工艺、技巧的行动是属于染污的。与之相反的情况,就属于无记。像工艺、技巧这样,庄严外貌的情况也是这样(如果只是为了享乐而装扮,就属于染污心)。无记的发展和变化,也有两种,一种是向善的,一种是依然无记的(此处的善是指“空、灭”而非染污中的善恶,对于趋于灭的无记,则是向善,其他的仍然属于无记的状态)。

  【原文】:

  又如经言。善不善无记者。彼差云何。谓诸善法或立一种。由无罪义故。或立二种。谓生得善。及方便善。或立三种。谓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或立四种。谓顺福分善。顺解脱分善。顺抉择分善。及无漏善。或立五种。谓施性善。戒性善。修性善。爱果善。离系果善。或立六种。谓善色。受。想。行。识。及择灭。或立七种。谓念住所摄善。正勤所摄善。神足所摄善。根所摄善。力所摄善。觉支所摄善。道支所摄善。或立八种。谓起迎合掌问讯礼敬业所摄善。赞彼妙说称扬实德所摄善。供承病者所摄善。敬事师长所摄善。随喜所摄善。劝请所摄善。回向所摄善。修无量所摄善。或立九种。谓方便。无碍解脱。胜进道。所摄善。及软。中。上。世。出世道。所摄善。或立十种。谓有依善。无依善。闻所生善。思所生善。律仪所摄善。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善。根本眷属所摄善。声闻乘所摄善。独觉乘所摄善。大乘所摄善。又立十种。谓欲界系善。初。二。三。四。静虑系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系善。无漏所摄善。又有十种。谓十善业道。又有十种。谓无学。正见。乃至正解脱。正智。又有十种。谓能感八福生。及转轮王善。及趣不动善。如是等类诸善差别。略说善有二种义。谓取爱果义。善了知事及彼果义。不善法者。谓与善法相违。及能为障碍。由能取不爱果故。及不正了知事故。无记法者。略有四种。谓异熟生。及一分威仪路。工巧处及变化。若诸工巧。但为戏乐不为活命。非习业想非为简择。此工巧处业是染污余是无记。如工巧处。威仪路亦尔。变化有二种。谓善及无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