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的方式是指什么呢(这里的“门”,是从行动引发的结果的角度来说的)?这里简单来说有两种,一种是会带来果报的方式,另一种是会为其他有情众生带来损失或者利益的方式(前一种是从对行动的这位众生本身来说的,后一种是从这些行动对他人、他物造成的影响来说的)。带来果报的方式,有五种类别,应当知道(这里是按照带来的果报性质来分的)。第一类能带来异熟果,第二类能带来等流果,第三类能带来增上果,第四类能带来现法果,第五类能带来他增上果(下面逐一讲解)。
复次业门云何。此略有二种。一与果门。二损益门。与果门者。有五种应知。一与异熟果。二与等流果。三与增上果。四与现法果。五与他增上果。
带来异熟果,是指由于对杀生这类的恶业,十分亲近,反反复复地学习并且造作这样的恶业行动,于是就要在地狱当中承受那个恶业的果报(异熟,如前文所讲的,是指造作恶业之后啊,那个果报不一定立刻就受,而是可能会与造作恶业的时候间隔一段时间之后才受,就叫做异熟,是“在不同的时间成熟受报”的意思。此处是个佛教常用的比喻,果报就好像是树上结出的果子一样,需要果子成熟了,才受报,所以在成熟之前有一段间隔时间)。像杀生恶业一样,其他的偷盗、邪淫等等的恶业的道理也是这样。这就叫做会带来异熟果的果报。
与异熟果者。谓于杀生亲近修习多修习故。于那落迦中受异熟果。如于杀生如是余与不善业道亦尔。是名与异熟果。
带来等流果,是指受了恶报异熟果的众生,在恶道中受尽了恶业果报之后呢,从恶道中出来往生到了人道众生之中。但是他们在人间也是寿命很短,生活物资财务缺乏,妻子不忠贞不贤良,经常会遭到他人的诽谤,亲戚朋友讨厌他们、远离他们,常听到违背意愿的声音(比如他人的责骂),说话的时候没有威严(别人不尊重),或者继续增长强烈的贪欲、强烈的嗔恚、强烈的愚痴心。这就叫做会带来等流果的果报。(等流是指同类、一起流转的意思。比如恶业,会感召恶业的同类;善业,会感召善业的同类。所以从地狱道出来了以后,往生到人道里,也还要继续受苦,这样的果报,不是异熟果,是异熟果的等流、同类,所以叫做等流果)
与等流果者。谓若从彼出来生此间人同分中。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增猛利贪。增猛利嗔。增猛利痴。是名与等流果。
带来增上果,是指由于总是亲近邪恶的行动、学习并按照邪恶的教育来行动,反复作恶等等所引发的、邪恶性质的强化力量的缘故,所感召的果报(后面是用果实来做比喻,比喻邪恶行为会带来的果报的变异),表面缺少光泽、果实不够充实、果实多有腐朽腐败、果实多有变异、果实多有凋零坠落、果实不甜美、果实不能常有、果实不够满足需要、果实不方便得宜(摘取起来不方便)、或者果实彻底就是一个空壳,应当知道善性的行为所得的果报是与此相反的。(本段的意思是说,恶业恶行,会起到强化的作用,使得所得的果报发生种种不好的变化。这种作用并不是说改变了善果恶果本身,而是造成了这些果报变异了、扭曲了,这个变异的情况叫做增上果,能使善果的果报变得不那么好,使恶果的果报得到增强)
与增上果者。谓由亲近修习多修习诸不善业增上力故。所感外分。光泽鲜少。果不充实。果多朽败。果多变改。果多零落。果不甘美。果不恒常。果不充足。果不便宜。空无果实。当知善业与此相违。
带来现法果,有两种原因,使善性的行动或者不善的行动导致了现在世就感应得到的果报。第一种原因(是思想层面的)是由于有强烈的想要透彻了解的愿望,第二种原因(是行动层面的)是由于采取了相关的行动(这段里的“欲解”与前文的同一词语意思略有不同,此处,“解”是指透彻地、深入地了解,欲解是指想要透彻、深入地了解的意思)。应当知道,对于想要了解的情况,一共有八种类别。第一类叫做有顾欲解,第二类叫做无顾欲解,第三类叫做损恼欲解,第四类叫做慈悲欲解,第五类叫做憎害欲解,第六类叫做净信欲解,第七类叫做弃恩欲解,第八类叫做知恩欲解。
其中,通过有顾欲解而造作了不善的行为、从而受到现在世果报的情况,是指例如有一位众生,因为持有强烈的想要深入了解的欲望,顾念依恋其肉身、顾念依恋其财宝物资、顾念依恋各种各样的存在的事物,因此造作了不善的行为(有顾,就是指有顾念依恋的意思,因为有了顾念依恋,所以就是有了执着、有了染污,所以造作的行为也是不善的)。通过无顾欲解而造作善业、从而受到现在世果报的情况呢,是指例如有一位众生,因为持有强烈的想要深入了解(正法)的欲望,不顾及自己的肉身、不顾及自己的财宝物资、不顾及各种各样存在的事物,而造作了善性的行动。通过损恼欲解造作不善的行为、从而受到现法果报的情况,是指例如有一位众生,对于其他的有情众生,通过强化地、程度得到了增强的、使他们受到损害、生起烦恼的形式,造作不善的行为。通过慈悲欲解造作善性的行为、从而受到现法果报的情况,是指例如有一位众生,对于其他的有情众生,通过强化后的、程度很强的想要了解并奉行慈悲心的欲望,发起善性的行动。通过憎害欲解造作不善的行为、从而受到现法果报的情况,是指例如有一位众生,对于佛、法、僧这三宝或者这三宝当中的随便一种,通过强化地、强烈的想要憎恨、迫害的欲望,造作邪恶的行为(出佛身血等等)。通过净信欲解造作善性的行为、从而受到现法果报的情况,是指例如有一位众生,对于佛、法、僧这三宝,以强化地、程度很强的清净深信的心想要了解正法真义,按照正法的教导发起各种善性的行为。通过弃恩欲解造作不善的行为、从而受到现法果报的情况,是指例如有一位众生,对于父亲和母亲,或者随便哪一种对他有恩的人或事物,被很强烈的背弃忘恩的欲望、欺骗欺诈的欲望、残酷暴戾的欲望牵引着,造作了各种各样的不善的行为。通过知恩欲解造作善性的行为、从而受到现法果报的情况,是指例如有一位众生,对于父亲母亲以及有恩的人或事,以很强烈的知晓恩德、感激恩德、报答恩德的愿望牵引着,想要了解正法真义,并且发起各种善性行为。(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获得现在世的果报感应)
与现法果者。有二因缘。善不善业与现法果。一由欲解故。二由事故。应知欲解复有八种。一有顾欲解。二无顾欲解。三损恼欲解。四慈悲欲解。五憎害欲解。六净信欲解。七弃恩欲解。八知恩欲解。有顾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顾恋其身。顾恋财物。顾恋诸有。造不善业。无顾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顾其身。不顾财物。不顾诸有。造作善业。损恼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损恼欲解。造不善业。慈悲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慈悲欲解造作善业。憎害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业。净信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等。以增上品净信欲解造作善业。弃恩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所。及随一种恩造之处。以增上品背恩欲解。欺诳欲解。酷暴欲解。造不善业。知恩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欲解。报恩欲解。所做善业。
(本段继续讲解得到现在世果报的情况)由于事情的实际情况不同,邪恶的行为,也有一些(非常严重的行为)在现在世就会感应到果报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即将堕落往生到无间地狱的五类行为,另一类是与这五类行为同类的恶行。将会堕落到无间地狱得生的五类行为,分别是:第一,伤害母亲;第二,伤害父亲;第三,伤害阿罗汉;第四,伤害圣僧;第五,对于佛菩萨的道场产生邪恶心,使佛菩萨或者其他听法众生受伤出血。
与这五类行为同类的恶行,是指例如有一位众生,在修行成阿罗汉果报的女众或者母亲那里,发起淫秽、染污的行为;或是殴打即将成佛住世最后一次的菩萨(最后有菩萨,是指这一世的肉身灭掉了之后就成佛了、进入佛的涅槃寂静状态的大菩萨);或是在祭祀的宫殿、寺庙、大街、道路上肆无忌惮,设立杀害牛羊猪等动物用于祭祀的规矩,使这种观点得到宣扬和流行,难以消除;或是对于那些信任他们、把很贵重事物委托给他们的亲戚朋友同僚故交等等的人,损害他们的利益、欺骗他们;或是对于那些生活本来就比较辛苦、贫穷、困顿、乏力、无依无靠的众生,为了让这些众生皈依自己、信仰自己,向他们进行了无畏布施以后(无畏布施,是指通过正法的教导,给众生讲解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使他们不再心存畏惧、不再害怕,就叫做无畏布施),反而开始(依靠自己的威望以及众生对自己的信任)加害这些众生(比如索要供养、欺凌压迫众生等等);或是逼迫众生、使众生烦恼;或是抢劫、夺取修行者的财物;或是对于神圣的庙宇加以破坏(这里的神圣庙宇指的是讲经说法的殿堂,因为佛菩萨在这里传授智慧的法门,所以是神圣的);像这些等等的诸多情况,就叫做与堕落无间地狱的五种行为同类的恶行。
除了恶行之外,也有一些善行也是能够受到现在世的果报的。例如有一位众生,他的母亲没有产生对正法的信心,那么这位众生就劝慰母亲、帮助她开智慧,努力使母亲能够在正法的信仰中得到安置、建立对正法的信心。如同对于正法没有信心,而使其生起信心那样,对于母亲违反戒律的,也能(通过劝慰)使其具备戒律的美德;对于母亲有吝啬的,能使其产生施舍的美德;对于母亲有邪恶想法的,能够转变其邪恶想法而为真实智慧。如同对母亲那样,对于父亲也是同样。或是对于那些形成了慈悲心的安定状态(这里的慈定,是指安定地、确定地住在一种慈悲的境界里,因为安住不动,所以叫做慈定状态。这里的“起”是一种生起、发起、形成的意思)的众生,殷勤供养他们、侍奉他们。就像对于形成了慈悲心的安定状态的众生那样,对于形成了没有争执的安定状态的众生、形成了各种想法都消灭殆尽的安定状态的众生、修成了预流果的众生(预流果是最初的修行成果,取得这层果报的众生将会在人道、天道中往来七次后,就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了)、修成了阿罗汉果的众生(这中间省略掉了一来果、不还果两个阶段,并不是没有这两个阶段,而是说从预流果到阿罗汉果这些果报,概述了这四种果报)等等,也是这样殷勤地供养他们、侍奉他们。并且,对于能够得以亲近佛菩萨的场所(比如佛堂、讲坛),恭敬供养侍奉。如同对于能够亲近佛菩萨的场所这样、对于能够亲近那些处于有学状态的僧侣、无学状态僧侣们的场所也是这样(在佛法的修行中,有两个大的阶段,一个叫做“有学”,也就是指需要听经闻法、学习知识才能得到提升的阶段,这个是比较低的层次。还有一个是所有的原理已经学明白了、掌握了,那么后面就是这位众生自己根据正法的原理去修行、去进步的阶段,这个叫做“无学”,并不是没有学习,而是已经把知识性的东西学完了的意思,是比较高级的阶段。这里的意思包含了对于讲经说法场所的供养,以及对于佛法僧本人的供养两个部分,需要注意)。
如果在这些应当加以尊敬、敬重的众生和事情中,发生了与上述善行相反的行为(也就是造成损害的恶行),因为一些损害、迫害的因缘(比如恶念、邪见),众生发起了不善的行为(也就是造了恶业了),那么这些恶行也会(与这些善行一样)受到现在世的果报。(上面这两段把得到现在世果报的情况讲解完了)
由事故者。若不善业。于五无间。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现法果者。五无间业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僧。五于如来所恶心出血。无间业同分者。谓如有一于阿罗汉尼及于母所。行秽染行。打最后有菩萨。或于天庙衢路市肆。立杀羊法。流行不绝。或于寄托的极委重亲友同心耆旧等所。损害欺诳。或于有苦贫穷困乏无依无怙。为作归依。施无畏已。后返加害。或复逼恼。或劫夺僧门。或破坏灵庙。如是等业名无间同分。若诸善业由事重故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母无正信。劝进开化。安置建立于具信中。如无正信。于具信中如是。犯戒。于具戒中。悭吝。于具舍中。恶慧。于具慧中亦尔。如母。父亦尔。或于起慈定者。供养承事。如于起慈定者如是。于起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果。供养承事亦尔。又亲于佛所。供养承事。如于佛所如是。于学无学僧所亦尔。若即于此尊重事中。与上相违。由损害因缘。起不善业。受现法果。
能带来他增上果(也就是带给其他众生强化的果报的意思),是指也是由于造作了会感召现在世果报的行动而带来的(一些额外的、附加的、对其他众生有影响的)果报。比如说,佛祖所居住的国家、城邑,必定没有疾病、疫情、灾害、横祸等等生起。因为有佛祖的神力庇护的缘故,无量无数的有情众生,没有疾病、疫情、灾害、横祸,获得安宁快乐的生活。如同佛祖庇护佛国土那样,转轮圣王以及住在慈悲禅定状态中的大菩萨们,也是这样(庇护着所管辖国土的众生)。那许许多多的大菩萨,依托他们的大悲心(很强力的慈悲、悲悯之心),观察看到世间存在着的那一切贫穷、困难、苦难的、被业力的规律所苦恼的有情众生(这里的天不是天世界的意思,而是指有情众生受到业力牵引而获得各种苦恼,这种天道、规律、道理的意思),布施给他们饮料、事物、财物、米谷、库藏等等物资,使他们都能够拥有充足的生活物资(这里是说菩萨们悲悯众生,所以布施财物给他们,缓解他们的痛苦)。
因为这种因缘,那许许多多的有情众生获得了安宁快乐的生活。像这些情况,是属于带给其他众生强化的、现在世就能受到的果报,应当知道(这一段的增上果,是指佛菩萨、转轮圣王修行的神力能够给众生带来强化的好的果报,所以叫做增上果)。
与他增上果者。谓亦由受现法果业。犹如如来所住国邑。必无疾疫灾横等起。佛神力故。无量众生。无疾无疫。无有灾横。得安乐住。如佛世尊如是。转轮圣王。及住慈定菩萨。亦尔。若诸菩萨。以大悲心。观察一切贫穷困苦。业天所恼众生。施以饮食财谷库藏。皆令充足。由此因缘。彼诸众生得安乐住。如是等类。是他增上所生现法受业应知。
(前面讲完了“果门”,这里开始讲“损益门”)从会为其他有情众生带来损失或者利益的方式角度来讲,对于众多的有情众生,依托十种不善的行为方式,设立了八种损害的方式。是哪八种呢?一是对众生的损害(指对众生肉体的损害,比如鞭打杀害等等);二是对众生财物的损害(财物遭到损失);三是对众生妻子妾室的损害;四是总是会交到虚伪的、不真诚的坏朋友,这种损害;五是会对帮助他们的人、伙伴造成损害;六是会遇到他人大肆宣扬众生错误(导致没面子、受到众人批判)的损害;七是会引发放肆贪玩的损害;八是会引发众生产生恐惧心的损害。与这八种造成损害的方式相反的,就是依托十种善性的行为,设立了八种对应的为众生带来利益的方式,应当知道。
损益门者。谓于诸有情。依十不善业道。建立八损害门。何等为八。一损害众生。二损害财物。三损害妻妾。四虚伪友证损害。五损害助伴。六显说过失损害。七引发放逸损害。八引发怖畏损害。与此相违。依十善业道。建立八利益门应知。
具有强化作用的杂乱染污行为特征是指什么呢?是指那些凶猛的、厉害的、极为严重的行为。(此处需要注意,强化作用既是针对恶行说的,也是针对善行说的,是指的一种放大的效果,所以无论对于善恶哪一种情况,都有相应的强化方式)应当知道这种行为从六种相貌特征可以被看出来(分辨出来)。一是加强行动的程度、二是反复重复这种行动、三是行为本身的特点互相比较的情况、四是对于事物的影响、五是所对治的都是同一类行为、六是对治那些本来会造成损害的行为。
加强行动的程度,是指比如啊,有一位众生,因为有着极为猛烈、厉害的贪欲、嗔恚、愚痴的烦恼缠缚的缘故,而发起行动(这是恶业的增强),或者因为有着极为猛烈、厉害的脱离贪欲、脱离嗔恚、脱离愚痴的修行程度,而发起行动(这是指善业的增强)。反复重复这种行动,是指比如阿,有一位众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反复亲近、不停地反反复复很多次地修习那些不善的或者善性的行为。行为本身特点互相比较,比如说相对于绮语(花言巧语)来说,粗恶语(粗口、辱骂等等难听话)是属于更加强大的、严重的罪行;相对于粗恶语而言,挑拨离间的话是更加强大的、严重的罪行;相对于挑拨离间的话而言,说假话是更加强大的、严重的罪行;相对于邪淫的行为而言,偷盗的行为是更加强大的、严重的罪行;相对于偷盗的行为而言,杀生的行为是更加强大的、严重的罪行;相对于贪婪的欲望而言,嗔恚是更加强大的、严重的罪行;相对于嗔恚而言,错误的歪门邪道的见解是更加强大的、严重的罪行。并且,相对于布施、持戒而言,完全不做有罪恶的事情是更加殊胜的;相对于持戒、修行而言,完全不做有罪恶的事情是更加殊胜的;相对于听闻正法、思考正法的意义而言,完全不做有罪恶的事情也是更加殊胜的。相对于像这样等等的一切修行,完全不做有罪恶的事情都是更加殊胜的。
对于事物的影响呢,则是指的例如有一位众生,对于佛、法、僧三宝或者随便哪一种应当尊重的人或事(比如父母、师长等等),做了损害他们的事,或者做了对他们有利益的事情,都叫做有强化作用的事物影响。所对治的都是同一类行为,是指例如有一位众生,一向都是接受、奉行各种各样不善的行为,以致于这一生直到寿终那一刻之前,这一辈子没有一时一刻行善的(就是说这一生的作为都属于同一类,恶业或者善业)。对治那些本来会造成损害的行为呢,则是指啊,例如有一位众生,斩断了所有本来需要对治的那些不善的行为,使得从此就只做善行的行为,彻底脱离了欲望的染污,获得清净的情况。
业增上云何。谓猛利极重业。当知此业由六种相。一加行故。二串习故。三自性故。四事故。五所治一类故。六所治损害故。加行故者。谓如有一由极猛利贪嗔痴缠。及极猛利无贪无嗔无痴加行发起诸业。串习故者。谓如有一于长夜中。亲近修习若多修习。不善善业。自性故者。谓于绮语。粗恶语为大重罪。于粗恶语。离间语为大重罪。于离间语。妄语为大重罪。于欲邪行。不与取为大重罪。于不与取。杀生为大重罪。于贪欲。嗔恚为大重罪。于嗔恚。邪见为大重罪。又于施性。戒性无罪为胜。于戒性。修性无罪为胜。于闻性。思性无罪为胜。如是等。事故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为损为益。名重事业。所治一类故者。谓如有一一向受行诸不善业。乃至寿尽无一时善。所治损害故者。谓如有一断所对治诸不善业。令诸善业离欲清净。
作为行为杂乱染污根源的颠倒观点是指什么呢?这里有三种类别,应当知道。第一种类别叫做作用颠倒(是针对作用的对象弄错了而说的),第二种类别叫做执受颠倒(是针对错误的观念而说的),第三种类别叫做喜乐颠倒。
作用颠倒啊,是指比如说有一位众生,对于其他的有情众生呢,他思考着、琢磨着,想要杀害他们,结果啊他杀错了人,错误地杀害了别的众生(而不是他想杀害的那一个),应当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他实施了杀生的行动,但是没有杀害(原定目标)的罪过(因为杀错了,他本来想杀的那个没有杀),但是却有与杀生相同种类的类似的罪过产生(因为杀害了其他众生,所以同样是杀业)。如果他没有杀错了人,而是对于那些不属于有情众生的事物(比如石头、草席、土地等等),施加了刀砍、棍棒击打等等的行为,宣称说“我造了杀生的行为”。应当知道,在这种情况里边,是没有杀生的行为的,也没有杀生的罪过产生。但是也有与杀生相同类别的、相类似的罪过产生(因为他起了凶恶的念头了,虽然针对的对象不是有情物,但是还是起了杀害的念头了,所以也有同类罪过)。如同杀生的情况是这样,偷盗等等一切的十种恶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也有类似的、所作用的对象发生颠倒错乱的情况发生。
执受颠倒啊,是指例如有一位众生,生起了这样的见解、设立了这样的言论,说是没有布施这回事、也没有受施这回事等等,持有像这样的、各种各样的、错误的、邪门外道的见解。他们有这样的执念,说是终归是没有能杀的众生、也没有被杀的众生,如同杀生这样,对于偷盗、邪淫等等以致于绮语这些恶业,也是同样(没有施加恶行的众生,也没有承受恶行损害的众生这回事)。而且呢,世界上也没有布施、接受斋戒、修行福德、接受学习戒律等等这些善性的修行这回事,所以呢,因为这样,这世界上也就根本没有罪过,也没有福报了。再比如,有一位众生,生起了这样的见解、设立了这样的言论,说是如果有一些众生啊,憎恨梵世界、憎恨天世界、憎恨婆罗门这些修行者,如果憎恨这些,那么他就应该杀害掉这些善世界的众生以及修行善法的众生。如果做了这些杀害的事,只有福报,根本就没有罪过。他们是持有着这样的错乱的观点。如同杀生是这样,他们觉得那些偷盗、邪淫……以致于绮语等等的(恶业)行为啊,只能带来福报功德,不会感召恶报的(坚固地持有像这样的一些颠倒错乱的观点,就叫做执受颠倒)。
喜乐颠倒呢,是指例如啊,有一类不善的、邪恶的行为,当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呢,这些众生把这些邪恶行为看做如同游戏娱乐一般(看着好玩),因而产生了很强烈的欢喜快乐的心情(也就是一种幸灾乐祸的状态,本来是邪恶、给众生带来痛苦,他却觉得是好玩的,很快乐,这个就叫做喜乐颠倒)。
业颠倒云何。此有三种应知。一作用颠倒。二执受颠倒。三喜乐颠倒。作用颠倒者。谓如有一于余众生。思欲杀害。误害余者。当知此中。虽有杀生。无杀生罪。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若不误杀其余众生。然于非情。加刀杖已。谓我杀生。当知此中。无有杀生。无杀生罪。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如杀生业道如是。不与取等一切业道随其所应。作用颠倒应知。执受颠倒者。谓如有一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施无受乃至广说。一切邪见。彼作是执。毕竟无有能杀所杀。若不与取。乃至绮语。亦无施与受斋修福受学尸罗。由此因缘无罪无福。又如有一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有众生。憎梵。憎天。憎婆罗门。若彼憎恶。唯应杀害。杀彼因缘。唯福无罪。又于彼所起不与取。乃至绮语。唯获福德。无有非福。喜乐颠倒者。谓如有一不善业道。现前行时。如游戏法。极为喜乐。
行为杂乱染污各种各样的不同表现是指什么呢?是指啊,有的是切实展开了行动的,有些是没有真实展开行动的;有些是能够不断积累增长的行为,有的是不会不断积累增长的行为;有些呢是故意去这样想、这样思考的,有些却不是故意去这样想、这样思考的。
因为这些情况,所以佛菩萨在讲课的时候,就设立了(许多类别,包括)会在与开展行动不同的时间成熟、但必定会在特定的时候受到果报的行为;会在不同的时间成熟,但不一定会在什么时候受到果报的行为;会在不同的时间成熟,已经受到了果报的行为;会在不同的时间成熟,但还没有受到果报的行为;善性的行为;不善的行为;没有善不善性质的行为;遵守戒律仪轨所感召的行为;不遵守戒律仪轨所感召的行为;既不属于遵守戒律仪轨、也不属于不遵守戒律仪轨所带来的行为;布施性质的行为;持戒性质的行为;修行性质的行为;能感召福报的行为;能感召恶报的行为;维持不动的行为(没有故意要去做什么的,自然而然的行为,比如维持生活的一些必须的行动);顺应快乐感受的行为;顺应痛苦感受的行为;顺应既不痛苦也不快乐感受的行为;顺应现在世感受的行为;顺应出生感受的行为;顺应未来出生的行为;过去的行为;未来的行为;现在的行为;欲界系缚的行为;色界系缚的行为;无色界系缚的行为;有学阶段的行为;无学阶段的行为;既不属于有学也不属于无学状态的行为;通过观察、学习正确的见解就能斩断的错误行为;通过修行才能斩断的错误行为;不会断灭的行为;黑品染污感召不同时间成熟果报的行为;白品清净感召不同时间成熟果报的行为;染污和清净的行为掺杂在一起,感召不同时间成熟果报的行为;既不属于染污性质的、也不属于清净性质的、不会感召不同时间成熟果报的行为;能够有做完那一刻的行为;歪曲的行为;污秽的行为;污浊的行为;清净的行为;寂静无扰的行为(先是介绍这些行为类别的名字,后面逐一详细讲解)。
切实展开了行动的行为,是指那些仔细思考过,思考之后又实实在在开展了的身体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没有真实展开行动的行为呢,是指那些没有思考的,也就没有开展了具体身体或语言行动的行为。能够不断积累增长的行为,是指除去十种行为之外的所有行为。哪十种需要除去的行为呢?一是睡梦中梦到的行为,二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做了的行为,三是没有故意思考而做的行为,四是对自己没有利益、而且也没有反复多次做的行为,五是在处于狂乱(不清醒)状态下所做的行为,六是失去记忆能力时所做的行为(做完他不记得了,比如大脑受损的情况下),七是做起来没有快乐感受的行为,八是本来就属于不善不恶的行为,九是对所造成的损害有悔恨的行为,十是专门对治会造成损害的行为(这十种情况都不会造成行为积累增长,主要是指恶业不会积累增长)。不会不断积累增长的行为,是指上述那十种被排除掉的情况。
故意去这样想、这样思考的行为,是指那些故意思考之后,所真实展开了行动的、能够发生积累增长的行为。不是故意去这样想、这样思考的行为,是指那些不是故意这样思考,所展开的行为。会在与开展行动不同的时间成熟、但必定会在特定的时候受到果报的行为,是指那些故意思考之后,真实展开了行动的、能够发生积累增长的行为。会在不同的时间成熟,但不一定会在什么时候受到果报的行为,是指那些故意思考之后,真实展开了行动的、却不会发生积累增长的行为。会在不同的时间成熟,已经受到了果报的行为,是指那些已经得到果报的行为。会在不同的时间成熟,但还没有受到果报的行为,是指那些还没有得到果报的行为。善性的行为,是指那些以不贪婪、不嗔恚、不愚痴作为因缘所感召的行为。不善的行为,是指那些以贪婪、嗔恚、愚痴作为因缘所感召的行为。没有善不善性质的行为,是指既不是以不贪婪、不嗔恚、不愚痴作为因缘,也不是以贪婪、嗔恚、愚痴作为因缘所感召的行为。
遵守戒律仪轨所带来的行为,包括不同的趋向解脱的戒律仪规所感召的行为、获得禅定等境界或是得到不同层级断欲果报的戒律仪规所感召的行为、获得无漏清净境界的戒律仪规所感召的行为(这三种情况)。不遵守戒律仪轨所感召的行为,是指十二种不遵守戒律仪轨的行动所感召的行为。什么是十二种不遵守戒律仪轨的行动呢?一是屠杀羊、二是贩卖鸡、三是贩卖猪、四是捕捉小鸟、五是捕捉兔子、六是偷盗、七是刽子手、八是看守监狱、九是进谗言伤害他人、十是决断刑狱、十一是捆缚大象、十二是对龙施加咒术(这里面,刽子手、看守监狱和决断刑狱三种,是属于本职工作,但是因为这三种情况经常需要杀害众生、刑讯逼供惩罚众生、进行刑罚的判决,所以会给众生带来痛苦,所以佛经里认为是不好的工作,虽然是本职工作但也是会经常给众生造成伤害的,所以也被划归为不遵守戒律仪轨的行动,也就是不符合正法教义的行动)。
既不属于遵守戒律仪轨、也不属于不遵守戒律仪轨所带来的行为,是指除了上面讲的三种遵守戒律仪轨的情况、十二种不遵守戒律仪轨的情况以外,所有的善性、不善性、没有善不善性质的行为。布施性质的行为,有布施的因缘、有与布施同时发生的同类事物、有布施所依托的事物、也有布施本身的特点。布施的因缘呢,是指不贪婪、不嗔恚、不愚痴这些因缘。与布施同时发生的同类事物呢,是指那些与不贪婪、不嗔恚、不愚痴同类的、同时发起的行为(比如一位众生不贪婪,看到财物不心动,无所谓,那么因为这样的态度,他就不发起欲望、不去与众人争夺此物,这就叫做同类的行为,后面这句话进一步解释),这些众生能够舍弃(不执着、不留恋)所布施给他人的财物、能够发起(清净不染污的、同类的)身体语言思维的活动(就叫做同类的、同时发起的行为)。
布施所依托的事物呢,是指他们布施的那些财物,以及接受布施的那些众生,就是布施所依托的事物。布施的自身特点呢,是指思想里面生起了,这些能够、愿意舍弃所布施财物的想法。如同布施性质的行为这样,持戒性质的行为、修行性质的行为,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也有对应的这几个方面的情况,应当知道。在这里面,持戒性质的行为,发生的因缘、同类的事物,与布施那段所讲的一样。持戒本身的特点呢,是指通过奉行戒律仪规所引发的身体语言思维的行动等等。持戒所依托的,是针对有情众生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无情的山石江海等等来说的。修行性质的行为呢,发生的因缘是指禅定的因缘(三摩地是指禅定、心一境性的境界),也就是指没有贪婪、没有嗔恚、没有愚痴的(并且保持住的)状态。与修行同类的事物呢,是指通过修行会引发的、带来的那些禅定状态的念头、思考(此处的思考与平时的思考是不同的,在修行禅定的时候,会定在某一种境界里,这个思考指的是那个定入的境界,而不是头脑里的烦恼杂念的意思,要特别加以注意)。
修行本身的特点,是指禅定境界。修行所依托的事物,是指十个方向上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的、有情众生居住的世界(十个方向是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这十个空间上的方向,既没痛苦也没快乐的世界,是指修行禅定所进入的不同层级的境界状态,这些状态尽管并不都是圆满的,但也都是没有了欲界意义上的痛苦和快乐的,所以这样讲)。还有,同时具有布施、持戒、修行的众生,所有的表现,应当知道都与上面讲的一样(也就是包含了那三种行为的所有表现)。能感召福报的行为,是指能够感召往生善道(人道里的良善人家、天)的异熟果报的行为、以及能够随顺往生的五类世界里使众生得到善性、美好感受的行为(后半句是指,比如有些众生是往生到了恶道里了,但是呢,因为他们做了这些能感召福报的行为,所以他们在恶道里的痛苦状态能够得到缓解、减轻,也就是这些福报在这一世还没有终结前,也会开始发挥作用,让众生感觉好一些)。能感召恶报的行为呢,是指会感召往生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人道里的低贱人家)的异熟果报的行为,以及能够随顺往生的五类世界里使众生快乐感受减少、痛苦感受增加的行为(比如,本来在天道里生活,结果开始容色衰败了,烦恼了,就属于开始堕落了;也就是恶报在这一世还没有终结前开始发挥作用了;在恶道里则是加重苦难的程度)。
维持不动的行为呢,是指感召往生到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异熟果的行为,以及随顺色界、无色界天感受的善性的行为(在这些世界里,因为没有欲界的苦乐了,都是居住在各种禅定境界里的,所以叫做不动,因为没有欲界意义上的身体语言思维的波动了,但是还是有色界无色界意义上的一些行为)。顺应快乐感受的行为,是指福报的行为,以及随顺第三静虑(也就是三禅天的境界)所感受到的不动状态的行为。顺应痛苦感受的行为,是指恶报的行为。顺应既不痛苦也不快乐感受的行为,是指能够感召一切阿赖耶识异熟果报的行为(这里特指的是三禅以上的异熟果,有一些阿赖耶识的异熟果是要修行到了很高层次的境界以后,才能得报的,才能灭除的,其他比较低的修行状态下是受到局限的、引发不了,所以在这里说能够感召一切,就是指的能够使那些低层次修行状态下激活不了的事物,也得到果报),以及第四静虑(四禅天的境界)以上的禅定境界的行为。
顺应现在世感受的行为呢,是指能够感应到现在世果报的行为。顺应出生感受的行为,使之能够感应到无间隔地出生果报的行为(就是中有身状态下忽然一下子、没有时间间隔地就入胎了、往生了,就叫做无间生)。顺应未来出生的行为,是指能够感召未来世出生果报的行为。过去的行为,是指过去的习惯保持下来的状态,有的是已经得到果报的习惯,有的是没有得到果报的习惯(重要的是习惯延续下来了,就叫做过去的行为习惯)。未来的行为,是指还没有生成、更没有消灭的行为。现在的行为,是指已经行动了、思考了,但是还没有消灭的行为(也就是当前正在做,还没做完)。欲界系缚的行为,是指能够感召欲界异熟果、使众生堕落到欲界往生的行为。色界系缚的行为,是指能够感召色界异熟果、使众生堕落到色界往生的行为。无色界系缚的行为,是指能够感召无色界异熟果、使众生堕落到无色界往生的行为。
有学阶段的行为,是指异类众生(异生,另外一种译法也常被译为“凡夫”,异生的意思是起异类之见、异类之烦恼、造异类之业、受异类之果、异类之往生),或者非异类众生(也就是修行正法的众生),在连续不断地学习正法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善性的行为。无学阶段的行为,是指在无学阶段的连续不断地修行中,所有的善性的行为(在无学阶段,修行者到达了比较高的层次了,这个阶段的行为已经是纯善无恶的了,所以只说所有善性的行为)。既不属于有学也不属于无学状态的行为,是指除去上述有学阶段和无学阶段这两种情况,其余的(不需要学习知识就能进行的)连续不断地修行中,出现的所有善性的、不善的或者没有善不善属性的行为。通过观察、学习正确的见解就能斩断的错误行为,是指会感受到的、往生恶道、邪恶感召的行为。通过修行才能斩断的错误行为,是指(通过修行不再做那些恶事了以后)会感受到的、往生善趣的,善性、不善性和没有善不善性质的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最严重的邪恶,只要改变了众生的观念、认识,就能扭转过来,所以叫做通过观察、学习就能斩断的错误行为;当学明白了正法的知识,开始进入修行阶段的时候,遵循善法的修行能够让众生往生到善道里,但是因为他们的烦恼有很多没有熄灭,还有随眠什么的,所以出于过去的行为习惯,还是会发生三类不同性质的行为,需要通过加深修行来斩断那些不属于善性的行为,所以叫做需要通过修行才能斩断的错误行为)。不会断灭的行为,是指那些在六道世间的、或者出离六道世间的那些无漏的行为(也就是彻底清净的、脱离染污的行为)。
黑品染污感召不同时间成熟果报的行为,是指那些感召恶报的行为。白品清净感召不同时间成熟果报的行为,是指感召不动状态的(也就是入了禅定的)行为。染污和清净的行为掺杂在一起,感召不同时间成熟果报的行为,是指那些虽然是感召了福报,但是却在心里还有一些抱怨、埋怨等等这些不善成分的行为(比如我布施了,是善性,会感召福报,但是我布施不是完全心甘情愿的,还有抱怨,这就叫做染污和清净掺杂在一起了)。这种情况是针对那些还没有彻底斩断邪恶念头或者行为时候,所做的一些感召福报的行动,而设立的。既不属于染污性质的、也不属于清净性质的、不会感召不同时间成熟果报的、能够有做完那一刻的行为,是指那些出离六道世间的,无漏的(清净无染的)行为,因为进行了前面三种情况的对治修行,而到达了这种境界。歪曲的行为,是指那些邪门外道的善性或者不善的行为。污秽的行为当中,也包括歪曲的行为,也将它们称作污秽的行为,除了歪曲的行为之外,还有其他污秽的行为,是指那些异类众生(凡夫俗子)对于正法,产生了颠倒错乱的见解(正法中正确的观点,他们认为是错误的,把那些错误的观点认成是正确的,这种颠倒)、坚持一己之见、对于邪门外道的说法很深信不疑、以及对于正法所教授的内容犹犹豫豫不确定,从而产生的所有善性和不善的行为。污浊的行为,包括前面讲的那些歪曲的行为和污秽的行为,这些行为也被称为是污浊的行为,另外还有其他污浊的行为,是指这些异类众生(凡夫俗子)对于正法啊,不能深信不疑(还有疑惑,不确定),产生犹豫(不确定是否应该深信,不确定对不对),从而发起的所有善性和不善的行为。
这里面还有一种能够区分这三类行为的方式(这里是再清楚辨析一下歪曲、污秽和污浊的行为)。把这三类行为,看作只是针对邪门外道教法而言的,因为这三类行为都有邪门歪道的见解引导着来行动,所以被称为是歪曲的行为(就是行为举止有扭曲的意思)。因为依托歪门邪道的见解(作为理论基础、做事的依据),这些见解会阻碍他们去接受有功德的正法观点、阻碍他们去采取有功德的行动,所以把这些行为称为是污秽的。又因为能够阻碍他们去通晓了解真理、事实真相的缘故,所以把这些行为称作是污浊的。应当知道。清净的行为,是指这些异类众生(凡夫俗子),对于正法的教导,能够生起坚定地信心、对正法的教导很确定是正确的、毫不犹豫、毫不怀疑,因此而发起的所有善性的行为。寂静无扰的行为,则是指安住在正法中的、不属于异类的、所有一切真实修行正法的众生,包括所有的处于有学阶段和无学阶段的众生。
业差别云何。谓有作业。有不作业。有增长业。有不增长业。有故思业。有不故思业。如是定异熟业。不定异熟业。异熟已熟业。异熟未熟业。善业。不善业。无记业。律仪所摄业。不律仪所摄业。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施性业。戒性业。修性业。福业。非福业。不动业。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过去业。未来业。现在业。欲系业。色系业。无色系业。学业。无学业。非学非无学业。见所断业。修所断业。无断业。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曲业。秽业。浊业。清净业。寂静业。作业者。谓若思业。若思已所起身业语业。不作业者。谓若不思业。若不思已不起身业语业。增长业者。谓除十种业。何等为十。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除此十种。所余诸业。名为增长。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业。故思业者。谓故思已若作业若增长业。不故思业者。谓非故思所作业。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异熟已熟业者。谓已与果业。异熟未熟业者。谓未与果业。善业者。谓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业。不善业者。谓贪嗔痴为因缘业。无记业者。谓非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亦非贪嗔痴为因缘业。律仪所摄业者。谓或别解脱律仪所摄业。或静虑等至果断律仪所摄业。或无漏律仪所摄业。不律仪所摄业者。谓十二种不律仪类所摄诸业。何等十二不律仪类。一屠羊。二贩鸡。三贩猪。四捕鸟。五罝兔。六盗贼。七魁脍。八守狱。九馋刺。十断狱。十一缚象。十二咒龙。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者。谓除三种律仪业及不律仪类业。所余一切善不善无记业。施性业者。谓若因缘。若等起。若依处。若自性。彼因缘者。谓以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彼等起者。谓无贪无嗔无痴俱行。能舍所施物。能起身语业思。彼依处者。谓以所施物。及受者。为依处。彼自性者。谓思所起。能舍所施物。身业语业。如施性业如是。戒性业。修性业。随其所应应知。此中戒性业。因缘。等起。如前。自性者。谓律仪所摄身语业等。依处者。谓有情非有情数物。修性因缘者。谓三摩地因缘。即无贪无嗔无痴。等起者。谓彼俱行引发定思。自性者。谓三摩地。依处者。谓十方无苦无乐等有情界。又具施戒修者。所有相貌。应知一切如余处说。福业者。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善业。非福业者。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不善业。不动业者。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界受善业。顺乐受业者。谓福业。及顺三静虑受不动业。顺苦受业者。谓非福业。顺不苦不乐受业者。谓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异熟业。及第四静虑以上不动业。顺现法受业者。谓能感现法果业。顺生受业者。谓能感无间生果业。顺后受业者。谓能感彼后生果业。过去业者。谓住习气位。或已与果。或未与果业。未来业者。谓未生未灭业。现在业者。谓已造已思未谢灭业。欲系业者。谓能感欲界异熟。堕欲界业。色系业者。谓能感色界异熟。堕色界业。无色系业者。谓能感无色界异熟。堕无色界业。学业者。谓若异生。若非异生。学相续中。所有善业。无学业者。谓无学相续中。所有善业。非学非无学业者。谓除前二。余相续中。所有善不善无记业。见所断业者。谓受恶趣不善等业。修所断业者。谓受善趣善不善无记业。无断业者。谓世出世诸无漏业。黑黑异熟业者。谓非福业。白白异熟业者。谓不动业。黑白黑白异熟业者。谓福业,有不善业怨对故。由约未断非福业时。所有福业。而建立故。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者。谓出世间诸无漏业。是前三业断对治故。曲业者。谓诸外道善不善业。秽业者。谓即曲业。亦名秽业。又有秽业。谓此法异生于圣教中。颠倒见者。住自见取者。邪决定者。犹预觉者。所有善不善业。浊业者。谓即曲业秽业。亦名浊业。又有浊业。谓此法异生于圣教中。不决定者。犹预觉者。所有善不善业。又有差别。唯于外道法中。有此三业。由邪解行义故。名曲。由此为依。能障所起诸功德义故。名秽。能障通达真如义故。名浊。应知。清净业者。谓此法异生。于圣教中。正决定者。不犹预觉者。所有善业。寂静业者。谓住此法非异生者。一切圣者。所有学无学业。
行为杂乱染污带来的问题麻烦是指什么呢?应当知道,简单来说共有七类问题麻烦。(以杀生这一种恶行为例来讲,其他恶行同理可证)比如拿杀生来说,以杀生的行为作为原因,能够伤害自己、能够伤害他人、能够同时伤害自己和他人、能够生起现在世的罪过、生起未来世的罪过、生起同时能够影响现在世和未来是的罪过、会受到那些事物所带来的身体心灵的忧愁苦恼(这七种问题)。
什么叫做能够伤害自己呢?是指为了杀害众生这件事开展起来比较顺利(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因为这样的缘故,可能会出现反而害了自己的情况,比如在做准备的过程中被人发现,从而被抓到,或者遇到了意外情况而退回来了、导致损失,或者被他人发现因此被众人批评侮辱,但是没有造成其他众生损害的情况。什么叫做能够伤害他人呢?是指因为在开展杀生这件事,很顺利地伤害到了他人(也就是杀生的行为切实做到了,也包括在准备过程中所附带造成的伤害他人的事情,比如用刀杀害一个人,刀尖也顺带伤到了其他人),因为这样的因缘,却没有损害到自己,也没有被他人发现、抓到、或者被众人批评等等。
什么叫做能够同时伤害自己和他人呢?是指这个杀生的行为啊,既能够因为杀生的行动,造成他人的损害,也能因为这件事,反过来也被他人所伤害(反抗、报复),比如被抓起来以致于被他人批评辱骂等等。什么叫做能够生起现在世的罪过呢?比如说能够造成自己受到伤害,就属于这种情况(也就是这一世就受报了的意思)。什么叫做生起未来世的罪过呢?比如说能够造成他人的伤害,但自己没有被伤到,就属于这种情况(也就是自己在这一世没有受到恶业的果报,会在未来世再承受罪业的惩罚,所以叫做未来世的罪过)。什么叫做生起同时能够影响现在世和未来是的罪过呢?比如说某个行为既造成他人的伤害,也造成了自己的伤害(比如在刺杀一个人的时候,对方激烈反抗,也对自己造成了伤害),就属于这种情况。
什么叫做会受到那些事物所带来的身体心灵的忧愁苦恼呢?是指为了方便杀害众生这个行为能顺利开展做了准备工作,但是却没能做成,对应着前面讲的这六种情况(因为都是杀生类的行为,所以都属于有“过失”的行为),而且又没能随心所欲达成杀生的目的,他就因为他想要的事情因缘没有会合(杀生条件不完全具备,所以导致没做成),于是就承受到了因为这些情况而生的身体心灵的种种忧愁苦恼。(以上是将问题麻烦分为七类的讲法,另外还有别的讲法)还有一种讲法是说有十个类别的问题麻烦,是围绕着违反了戒律而讲的,在(其他的)佛经中有很详细的介绍(在本论的后文中有介绍,届时再细讲),应当知道。佛菩萨还讲说有四类不善行为,加上饮酒这件事,总共是五种(杀、盗、淫、妄、饮酒这五种)。还有一种讲法,是依托、围绕犯了错的善男子应当加以学习的内容而说的,在这种说法中,佛菩萨说有许许多多种问题麻烦,应当知道。如在《阐地迦经(妙境长老讲,这个阐地迦是一位净事男的名字)》中所讲的那样。
业过患云何。当知略说有七过患。谓杀生者。杀生为因。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现法后法罪。受彼所生身心忧苦。云何能为自害。谓为害生发起方便。由此因缘。便自被害。若被系缚。若遭退失。若被诃毁。然彼不能损害于他。云何能为他害。谓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损害他。由此因缘。不自被害乃至诃毁。云何能为俱害。谓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损害他。由此因缘。复被他害。若被系缚乃至诃毁。云何生现法罪。谓如能为自害。云何生后法罪。谓如能为他害。云何生现法后法罪。谓如能为俱害。云何受彼所生身心忧苦。谓为害生发起方便。而不能成六种过失。又不能办随欲杀事。彼由所欲不会因缘。便受所生身心忧苦。又有十种过患。依犯尸罗。如经广说应知。又有四种不善业道。及饮诸酒。以为第五。依犯事善男学处。佛薄伽梵说多过患应知。广说如阐地迦经。
什么叫做往生的杂乱染污呢(前面讲了烦恼杂染和业杂染,这里开始讲解生杂染,呼应的是第八卷开头的分类)?应当知道通过四种特征(而建立了往生的杂乱染污这种说法),一是说往生的地方有所区别、二是说往生后的艰难辛苦、三是说出生后的父母亲眷角色不一定(有时候做母亲,有时候做子女)、四是说循环流转的特征。
云何生杂染。谓由四种相应知。一由差别故。二由艰辛故。三由不定故。四由流转故。
往生的地方有所区别,应当知道共有五类区别,一是往生的世界有区别、二是往生的道有区别、三是往生的地点有区别、四是往生的人家贫富贵贱有区别、五是在不同的世界中受生的肉身(形貌)有区别。往生世界的区别,是指有着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个世界往生的区别。往生的道有区别,是指对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这五道,以及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四种出生方式的区别。往生的地点有区别是指,在欲界中,有三十六个不同的地方往生(八大地狱、八寒地狱、四大洲、八中洲、饿鬼、非天、欲界天六处加起来三十六个);在色界中,有十八个地方往生(梵众天、梵前益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包含五个宫殿:无烦、无热、善现、善见以及色究竟)、大自在天);在无色界中,有四个地方往生(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些加起来共有五十八的往生的地点。往生的人家贫富贵贱有区别,在欲界的人道中,有三种贫富贵贱的区别。
一是往生到了黑品(染污的、不好的)人家,例如有一位众生,往生到了旃荼罗家(是印度种姓之一,位居首陀罗之下的贱民阶级,指屠杀者、暴恶者)、或者卜羯娑家(印度贱民阶级之一,除粪者)、或者造车家(制作车乘的下等贱民)、或者竹作家(用竹子制作各种生活工具的下等贱民)、或者往生到了其他下贱、贫穷的人家、匮乏缺少财产物资饮料食品等等的人家。这些(往生到这些人家的众生)被称为是人道中的福德很微弱、薄弱的人。二是往生到了白品(清净的、美好的)人家,例如有一位众生,往生到了刹帝利(统治阶层的种姓)具有大富贵的人家、或者婆罗门(最具智慧的种姓,社会地位在刹帝利之上、受人尊敬)具有大富贵的人家、或者那些拥有很多受人尊敬长者的大富贵人家、或者往生到其他各类富豪尊贵具有巨大财富的人家、有很多很多财物稻谷等等库藏丰富的人家。这些(往生到这些人家的众生)被称为是人道中福德殊胜、深厚的人。三是往生到了既非黑品也非白品(黑品、白品是两个极端,非黑非白就是指的这两个极端中间的部分)人家的众生,例如有一位众生,往生的人家不属于前面讲的黑品、白品的人家,就叫做往生到了既非黑品也非白品的人家(比如吠舍、戍陀罗,既不是特别好,也不是特别差,福德也是属于中等)。
在欲界天中,有三种往生地方(前面往生处所是指大的区域,比如某一个地域,这里的往生地方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人家和地点)的差别,一是非天生(这里指肉身不在天道里,但修行境界已经达到天道的众生,比如,在人道中生活的众生,通过修行进入了禅定境界,达到了天道)、二是依托大地而生(这些天众,不是飘在空中生活的,也是在地面上生活的,天世界中也有在地面生活的众生,比如四大王众天和忉利天等等)、三是住在空中的宫殿里面(这是欲界天里面比较高级的层次,在漂浮在空中的宫殿里生活)。
在色界当中,有三类不同的往生地点,一是异类众生往生到了无想天(也就是有些邪门外道的众生,通过修行也可以达到色界的水平,这个就是指的非正法修行的众生,达到的无想天的往生状态)、二是往生到了有想存在的天道、三是往生到了净居天(色界四禅的最高处)。在无色界当中,有三类不同的往生地点,一是往生到了无量想天(指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的境界,这些境界中,有禅定意义上的“想”的活动,这种活动的范围是无穷无尽的、没有边界的,所以叫做“无量想”)、二是往生到了无所有想天(无空、无识、无边际的一种大智慧的境界)、三是往生到了非想非非想天(既不属于想也不属于非想的一种自由自在的大智慧境界)。在不同的世界中受生的肉身(形貌)有区别,是指在十个方向的无量无边德世界中,有无量无边数量的有情众生,(每位众生都有各自的形貌)所以有无量无边数量的形貌差别,应当知道。
生差别者。当知复有五种。一界差别。二趣差别。三处所差别。四胜生差别。五自身世间差别。界差别者。谓欲界及色无色界生差别。趣差别者。谓于五趣四生差别。处所差别者。谓欲界中。有三十六处生差别。色界中。有十八处生差别。无色界中。有四处生差别。如是总有五十八生。胜生差别者。谓欲界人中。有三胜生。一黑胜生生。谓如有一生旃荼罗家。若卜羯娑家。若造车家。若竹作家。若生所余下贱贫穷。乏少财物饮食等家。如是名为人中薄福德者。二白胜生生。谓如有一生刹帝利大富贵家。若婆罗门大富贵家。若诸长者大富贵家。若生所余豪贵大富。多诸财谷库藏等家。如是名为人中胜福德者。三非黑非白胜生生。谓如有一非前二种生处中家者。又欲界天中。亦有三种胜生。一非天生。二依地分生。三依虚空宫殿生。又色界中。有三种胜生。一者异生无想天生。二者有想天生。三者净居天生。又无色界中。有三胜生。一无量想天生。二无所有想天生。三非想非非想天生。自身世间差别者。谓于十方无量世界中。有无量有情。无量生差别应知。
往生后的艰难辛苦,如佛所讲的:“你们这些有情众生啊,长时间地在生死轮回中驰骋流转、肉身所流过的血液,超过了四个大海那么多。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在反反复复长时间地昼夜往生中,有时往生到了马、骆驼、驴、牛、羊、鸡、鹿等等(动物)种群中。你们在那时,很多次地被伤害、砍断了身体、四肢被切断,使得你们的肉体流出了极为大量的血液。就像在大象等等动物种群中往生那样,在人道中往生也是同样(这句话是说,大象经常被人类刺伤、被其他动物伤害或者被同类殴打受伤流血,在人类当中也是会受伤流血)。而且,你们在漫漫长夜的流转当中啊,曾经失去了无量无数的父母、兄弟、姊妹、亲属,还失去了各种各样的财物、珠宝等等生活物资,使得你们流了许许多多的泪水,与前面讲的血液一样那么大量。就像流的血、流的泪那么多,应当知道,你们所喝的母亲的乳汁,也有那么大量。”像这样等等许许多多的往生后的无量无尽艰难辛苦,也有许许多多的情况差别(比如眼泪、血液、乳汁是不同种类),应当知道。
生艰辛者。如薄伽梵说。汝等长时。驰骋生死。身血流注。过四大海。所以者何。汝等长夜。或生马驼驴。牛羊鸡鹿等众同分中。汝等于彼。多被斫截身诸支分。令汝身血极多流注。如于象等众同分中。人中亦尔。又复汝等于长夜中。丧失无量父母兄弟姊妹亲属。又复丧失种种财宝诸资生具。令汝洟泪极多流注。如前血量。如血洟泪如是当知。所饮母乳其量亦尔。如是等类生艰辛苦。无量差别应知。
出生后的父母亲眷角色不一定,如佛所讲的那样:“假设我们取来大地上所有一切草木的根、茎、枝、叶等等,把它们砍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做成如同四个手指那么长的小签子(签筹: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用来计数或作为领取的物品的凭证),用来计算我们在生死轮回过程中,所经历的父母众生。这些众生,曾经是我的母亲,我也很长时间以来曾经是他们的母亲;这些众生,曾经是我的父亲,我也很长时间以来曾经是他们的父亲。像这样的计算,会使得那些四个手指长度的小签子,很快就用完了(这是形容量大)。而且,我不这样讲,说是那些长时间生死轮回当中,所经过的父母的数量是有边际可循的(也就是说多得无穷无尽)。”
佛祖又讲道:“你们这些有情众生啊,自己细心地去观察,这些日日夜夜的展转往生,成就了第一等的、极为严重的忧愁苦恼,而如今你们(听佛闻法后)明白了事实真相。但是你们也应当知道的是,我在过去生生世世中也曾经受过无量无数的生死轮转(跟你们一样的)。”佛还讲说:“我观察世间的有情众生啊,在日日夜夜流转往生中,很不容易发生不给别人当母亲、父亲、兄弟姊妹、轨范师(教授戒律的老师,教给你人生准则)、亲教师(最亲爱的、最亲近的老师)的情况,以及尊重他人或者被他人尊重的情况(就是说人生在世就总会与他人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逃不开的)。”佛祖又举例说:“某一位有情众生在一劫的时间内所将经受过的肉身骨血,假如有一个人为他把过去经历过的肉身、骨头那些没烂坏的部分收集起来,那么这个聚集起来的量就像国王王城两侧那巨大的山脉那么大。”
生不定者。如薄伽梵说。假使取于大地所有一切草木根茎枝叶等。截为细筹。如四指量。计算汝等长夜展转所经父母。如是众生。曾为我母。我亦长夜曾为彼母。如是众生。曾为我父。我亦长夜曾为彼父。如是算计。四指量筹。速可穷尽。而我不说汝等长夜所经父母其量边际。又复说言。汝等有情。自所观察。长夜展转。成就第一极重忧苦。今得究竟。汝等当知。我亦曾受如是大苦。如苦。乐亦尔。又复说言。我观大地。无少处所可得。汝等长夜于此处所。未曾经受无量生死。又复说言。我观世间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不为汝等若母若父。兄弟姊妹。若轨范师。若亲教师。若余尊重。若等尊重。又如说言。若一补特伽罗于一劫中所受身骨。假使有人。为其积集。不烂坏者。其聚量高王舍城侧广博胁山。
什么叫做往生的循环流转的特征呢?是指这些众生的肉身,由于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样子。应当知道,这就叫做循环流转。什么叫做因缘和合而生起呢?有一首颂诗是这样说的:
体。门。义。差别。次第。难释词。
缘性。分别缘。摄诸经。为后。
什么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本身特征呢?如果简略来讲的话,通过三种相貌,建立了因缘和合而生起这个概念。(第一种相貌)从过去世而来,有现在世的生起。(第二种相貌)从现在世而去,有未来世生起。(第三种相貌)现在世出生之后,有些众生往六道轮回流转而去,有些众生则向着终极的清净圆满而去。
云何生流转。谓自身所有缘起。当知此即说为流转。云何缘起。嗢柁南曰。
体。门。义。差别。次第。难释词。
缘性。分别缘。摄诸经。为后。
云何缘起体。若略说。由三种相。建立缘起。为从前际。中际生。从中际。后际生。中际生已。若趣流转。若趣清净究竟。
什么叫做“从过去世而来,有现在世的生起;现在世出生以后,有些众生继续往六道轮回流转而去”呢?例如有一位众生,不了解自己过去世的事情,以不懂事实真相为牵引、为因缘,对于福报、恶报、以及没有福报恶报的身体、语言、思维中的行为,不停地做着、增长着这些行为的作用。因为不懂事实真相,所以跟随着行为的阿赖耶识的力量,一直到这一世寿终,相续流转不断绝,(使其通过业力的积累)能够得到未来世的身体。以相续不断的阿赖耶识为原因,这阿赖耶识即将成就(推动众生继续往生的)果报时,由于内部外部的贪欲爱染心,在当下发生,作为(推动往生的)助力,于是这位众生就从过去世舍弃了生命和身体之后,在现在世自己的身体得到了重生。
在母亲的肚子里,以过去生积累的阿赖耶识为因缘,连续地与生起肉身相关的果报,前后按照顺序而生起。直到形成了羯罗蓝(在母胎中共分成羯罗蓝、遏部昙、闭尸、键南、钵罗赊佉、发毛爪、根、形这些阶段,详见第二卷中相关段落的介绍)等等状态,肉身各种不同的组成部分渐渐随转形成。在母亲胎中的时候,这些连续不断运转的肉身果报,将会与五根(眼耳鼻舌身)一起工作,直到衰老为止(因为衰老有些器官会衰竭,就不起作用了,这之前会随着身体一起作用),逐渐增长成熟。当感应到出生的时候,这些名色(也就是五根)就开始起作用了,这位众生也就开始感受到五根行动带来的果报了。
这些五根对应的五识,立即开始依托着五根而运转。由于这五识必须要依托五根才能运转发生的缘故,所以佛经中说“名色缘识”(也就是以五根为因缘,五识得以发生的意思)。(那么名色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把两个字分开来讲)识所依托发生的,同时存在的根叫做色(比如,眼识的同时存在的根是眼睛,耳识的根是耳朵等等,色是指器官,因为能看到有个物体在那里,有色相,所以叫做色)。依托根的器官无间隔地发生或者消灭的,称作名(也就是依托根尘发生的那个摄取外界信息的作用,叫做名。
比如眼睛是根,用眼睛去看,那个无间隔地发生的对外界图像的摄取作用,就叫做名。之所以叫做名,是因为这个过程除了摄取之外,还会在意识中有个初步的判断,给那个被看到的事物起个名字叫树、鸟、花等等这些名字,所以叫做名)。名色随其所对应的事物,被五种识所依靠着。因为这种依靠的缘故,一直到这一世命终那一刻为止,各种各样的识都在流转不息。还有一种分开讲解名和色的讲法,说是五种色根当中,如果观察那个色根所依托的地水火风的元素、那个色根所在的地方,如果能找到由地水火风构成的物质,就叫做色,其他的则叫做名(意思是说,像眼耳鼻舌身这些有物理性质的器官,叫做色,而受想行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不由地水火风元素构成、没有物质形态的就叫做名)。
由于识执着于五根的感受,所以众生就堕入了连续不断当中,也就进而得到了继续流转六道的情况。所以名和色,这两种事物,也是依托于识,而连续不断地运转的。因为这个道理,对于现在世来说,佛菩萨说是“识缘名色(也就是依托于识,五根得以发生的意思)、名色缘识(前面讲的)”(也就是说识和名色互相依托而运转)。就仿佛是把芦苇扎成一捆,一直到这一世命终为止,这一束芦苇都互相依托在一起运转。这就叫做从过去世而来,现在世的各种行为因缘而起。现在世出生以后,继续在六道中流转循环没有断绝。应当知道,在这些当中,通过母胎而出生的众生,讲说按照各个阶段的顺序流转、渐渐增长而生。对于从卵当中出生的、在潮湿地方出生的众生来说,除了他们没有处在母亲肚子里之外,其他的内容与从母胎出生的情况相同(也是随着因缘和合,渐渐增长、根尘名色逐渐成熟)。
如果对于有物理形态身体的有情众生群体中,说起在欲界或者色界以幻化方式而出生的众生的话,那么这些众生在出生那一刻,根尘名色就都绝对圆满、成熟了(地狱道和天道化生众生,一出生就是五根具足的,这里的根专指有物理形态的根,意识的根被包含在名这个字的意思中代替了),这一点与胎生、卵生、湿生的情况不同(那三种都有一个诸根逐渐成熟的过程的)。对于无色界而言的话,是以名字为依托、以及色根的种子作为依托,从而识得以生起的。并且,以识为依托,名字和色根的种子也随之而转(在无色界,因为没有肉身,所以只有受想行识这些,但是形成肉身和色根的种子还在,虽然不发生作用,但也随着识而运转着)。因为这样,这些种子的色相并没有断灭,在未来(因缘和合的时候)还会发生作用推动色根的生长的,这一点与前面讲的欲界、色界的情况是不同的。
再有,由于(众生大量地做了)能带来福报的行为,于是他们就往生到了欲界的人道或者天道。由于(众生大量地做了)能带来恶报的行为,于是他们就往生到了各种恶道当中去。由于他们做的行为既不属于能带来福报的、也不属于能带来恶报的,于是他们就往生到了色界或者无色界去。什么是不再出生的情况呢?由于不再在六道轮回中出生的缘故,他们到终极清净圆满的境界当中去了(也就是涅槃境界)。
云何从前际中际生中际生已复趣流转。谓如有一不了前际。无明所摄。无明为缘。于福。非福。及与不动身语意业。若作若增长。由此随业识。乃至命终。流转不绝。能为后有。相续识因。此识将生果时。由内外贪爱。正现在前。以为助伴。从彼前际既舍命已。于现在世。自体得生。在母腹中。以因识为缘。相续果识。前后次第而生。乃至羯罗蓝等位。差别而转。于母胎中。相续果识。与名色俱。乃至衰老。渐渐增长。尔时感生。受业名色。与异熟果。又此异熟识。即依名色而转。由必依托六依转故。是故经言名色缘识。俱有依根曰色。等无间灭依根曰名。随其所应。为六识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终。诸识流转。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种。若根处所。若彼能生大种。曰色。所余曰名。由识执受诸根。堕相续法。方得流转。故此二种。依止于识。相续不断。由此道理。于现在世。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犹如束芦。乃至命终。相依而转。如是名为从前际。中际诸行缘起。生中际。生已流转不绝。当知此中依胎生者。说流转次第。若卵生湿生者。除处母胎。余如前说。若于有色有情聚中。谓欲色界受化生者。诸根决定圆满而生。与前差别。若于无色界。以名为依。及色种子为依。识得生起。以识为依。名及色种子转。从此种子。色虽断绝。后更得生。与前差别。又由福业。生欲界人天。由非福业。生诸恶趣。由不动业。生色无色界。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趣清净究竟。
什么叫做“从现在世而去,未来世各种各样的行为因缘和合而生起”呢?是指现在世已经出生的有情众生,会受到两种过去世行为所感召的果报。一种是内部的异熟的果报(如贪嗔痴),另一种是外部的环境当中所出现的增强程度的果报(如恶行所感召的不如意的事情等等)。这位有情众生啊,或者由于听闻了违反正法的教导的缘故,或者由于过去生反反复复熏习的缘故,会感召到两种愚痴的果报。一种是由于愚痴本身感召的异熟果报,对于未来世还要继续轮回往生受苦的事情,不能如实知晓。另一种是由于具有愚痴,不明白未来世还会受生的情况,这种愚痴会形成一种强化的力量,是这些众生在现在世的种种愚痴恶行,得到反复造作、不断积累强化增长。由于能感召反复造作新的行为,所以我们讲说这个识,起个名字叫做随业识(跟随业力流转的识)。对于现在世当中,起个名字叫做原因的识,因为这些识能够牵引得到未来世往生的果报的识(所以叫做原因)。
另外,佛菩萨从总体上,依托一切的时间,说有“六识身”这个名词(对于每一个时间切片,都有一个当时的具足六识的状态)。并且,这个识,是未来世诸根名色种子所跟随流转的。这个诸根名色的种子,是未来世六处种子所跟随流转的。未来世六处种子,是未来世身体产生触感种子所跟随流转的。这些种子产生的触感,是未来世感受种子所跟随流转的。像这样的过程,从总体上称为“对于现在世的生活当中,会发生的对未来世有牵引作用的原因”,应当知道(译者注:这一段是在讲十二缘起的道理,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老缘死;这里的愚痴也就是无明)。因为这种有牵引作用的识,现在世持续生活,以致于得到了一个时期的肉身的感受的缘故,以之前积累的异熟果(阿赖耶识种子)的愚痴作为牵引,遇到后来的情况之后,又在接下来的境界当中因为愚痴感受的缘故而发起了对于那个境界的爱染心。以为内这种爱染心的缘故,有的发起了想要欲望心,有的发起了分别心、有的开始行动想要夺取之心、有的坚持邪道见解或者内心所起的烦恼(取,有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等四取。前面的爱,是指心中产生激烈的爱憎之念,而取是对爱念生舍取之实际行动。亦即指“爱则夺取,憎则舍弃、伤害”的实际行动。或者可说是,由于身语的取舍选择行为。杀生、偷盗、邪淫,或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身语业,均可涵盖于“取”之中),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爱染和想要夺取的想法融合在一起、互相滋润滋养、使得在前面这些原因的牵引作用下,把那些(原本停留在意识中的欲望心)名词转化为实有的事物,也就是未来世获得新的身体、获得新生的原因。从(发生了想要行动的欲望)时,没有间隔地,上一世的生命结束之后,跟随前面的牵引力量(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些)作为原因,各种各样的行为或连续或突然地出现(渐,是用来描述一种连续地、逐渐增长的状态,比如入胎后的逐渐长大就属于渐;顿,是描述一种突然发生的状态,比如忽然入胎就是属于顿)。
像这样,在现在世当中,因为无明(愚痴,不了解真相),所以对于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为因缘而产生了爱染心,以爱染心作为因缘产生了想夺取占有的心,以想夺取占有的心作为因缘而产生了想有身体的心,以想有身体的心为因缘而得到了下一世的出生,以出生为因缘而受到了衰老、疾病、死亡等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痛苦。有些痛苦在出生的地方逐渐发生在眼前,有些则跟随着相关的种子而发生,应当知道。像这样,在现在世当中,以无明缘行等等直到受缘爱等等为因缘,未来世各种各样的行为就得到了生起。
云何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谓中际已生补特伽罗。受二种先业果。谓受内异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此补特伽罗。或闻非正法故。或先串习故。于二果愚。由愚内异熟果故。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由此新所作业故。说此识名随业识。即于现法中。名为因识。能摄受后生果识故。又总依一切时说名六识身。又即此识是后有名色种子之所随逐。此名色种子是后有六处种子之所随逐。此六处种子是后有触种子之所随逐。此种子触是后有受种子之所随逐。如是总名于中际中后有引因应知。由此能引识。乃至受一期身故。由先异熟果愚引后有已。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缘境界受爱。由此爱故或发欲求。或发有求。或执欲取。或执见戒及我语取。由此爱取和合资润。令前引因转名为有。即是后有生因所摄。从此无间命既终已。随先引因所引识等受最为后。此诸行生或渐或顿。如是于现法中。无明触所生受为缘故爱。爱为缘故取。取为缘故有。有为缘故生。生为缘故。老病死等。诸苦差别。或于生处次第现前。或复种子随逐应知。如是于中际中无明缘行等受缘爱等为因缘故。后际诸行生。
(上面讲的是往六道轮回中去的情况,这一段讲的是去往涅槃清净的情况)有一些众生,过去世中已经积累聚集了一些正法修行的资粮(佛经中一个常用的比喻,众生积累正法福德就好像在积累资粮一样,在生活中攒够了粮食才可以去旅行,在修行中就是攒够了福德就可以在正法中增长成就),在现在世中从其他众生那里听闻了正法的法音(也就是正法教导),并且,对于内在的异熟果和外在的境界增上果这两种果报相应的各种行动上,能够对于这些行为发生的原因、消灭的原因、如何才能向着消灭方向进步的情况,能够发起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以这种意愿作为因缘,众生能够生起正确的见解。
从生起正确见解开始,按照修行的顺序逐渐进步,获得有学阶段、无学阶段的清净、智慧的见解。因为获得了这种智慧见解,从无明到爱这中间的事物永远断除了、没有剩余了。因为这种断除的缘故,这些众生从前对于所接触的事物,以不能如实知晓的无明作为基础,通过触感所生起的感受,也就永远断除了。因为这种断除的缘故,这些众生永远脱离了无明,在现在世中就证得了智慧的解脱。对于以无明作为基础的,通过接触所生的感受,与这感受相应的心中所有的贪爱心,也由于这颗心得到了脱离系缚的缘故,而永远断灭了。在现在世当中,就证得了心解脱的状态。假如他们的无明没有得到永远的断灭,那么依托着识、名色等等一直到受这些的所有行为,下一世应当继续在六道中出生。由于无明已经断灭了,而且也不会再产生无明了,所以得到了不再往生的状态。所以佛菩萨讲说,无明断灭了之后,按照顺序一直到触断灭、感召继续往生的感受也断灭了。对于现在世之中来说,无明断灭的缘故,所以基于无明的触就断灭了,因为基于无明的触断灭了,所以这种触所生的感受就断灭了,因为这种感受断灭了,所以爱染心就断灭了,因为爱染心断灭了,如前面所讲的就得到了不再往生的状态了。
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讲说直到最后的想要夺取占有的心为止,这一切都永远断灭了。像这样,在现在世当中,各种行为就不再流转了。因为不在流转的缘故,在现在世当中,虽然还身处有残余(感受)没有清除干净的状态,但也是证得了现在世的涅槃境界了。这些众生在这个时候,就只剩下清净的识所感召的名色、清净的名色所感召的识,以致于带有这种清净识的肉身,长时间感受到脱离系缚的感觉,不再感觉到受到世间事物系缚的感受了。这个带有清净识的肉身,一直到过去世行为所感召的寿数未尽之前,还是会长时间维持生存的状态。当寿数享尽了之后,就会舍弃那个由清净识所维持的肉身。在这一世的生命之后,所有的肉身的根尘,没有剩余地永远断灭了,也不再重新增长成熟了。而且,这种清净识,对于一切还没有息灭的感受,会任其慢慢息灭。其他的因缘和合的事物,因为之前已经息灭了,也就不再继续了,永远灭除不留残余了。这时就叫做没有剩余可依托的纯粹涅槃的境界,也是终极的寂静的地方。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是追求去往涅槃境界的众生,在佛祖的境界里,所追求的境界已经成就,获得了终极的涅槃境界了。
复有先集资粮。于现法中从他闻音。及于二果诸行。若于彼因彼灭彼趣灭行。如理作意。由此如理作意为缘正见得生。从此次第。得学无学清净智见。由此智见。无明及爱永断无余。由此断故。于彼所缘不如实知无明触所生受亦复永断。由此断故永离无明。于现法中证慧解脱。若于无明触所生受相应心中所有贪爱。即于此心得离系故贪爱永灭。于现法中证心解脱。设彼无明不永断者。依于识等受最为后所有诸行。后际应生。由无明灭故更不复起得无生法。是故说言。无明灭故行灭。次第乃至异熟生触灭故。异熟生受灭。于现法中。无明灭故。无明触灭。无明触灭故。无明触所生受灭。无明触所生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如前得无生法。由此故说取等恼最为后诸行永灭。如是于现法中。诸行不转。由不转故。于现法中。于有余依界。证得现法涅槃。彼于尔时。唯余清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乃至有识身在。恒受离系受。非有系受。此有识身。乃至先业所引寿量。恒相续住。若寿量尽。便舍识所持身。此命根后所有命根。无余永灭更不重熟。又复此识。与一切受。任运灭故。所余因缘。先已灭故。不复相续。永灭无余。是名无余依涅槃界。究竟寂静处。亦名趣求涅槃者。于世尊所。梵行已立。究竟涅槃。
向上面这样,已经讲完了通过种相貌,建立了因缘和合而生起这个概念的情况(这里总结、复习一下)。(第一种相貌)从过去世而来,有现在世的生起。(第二种相貌)从现在世而去,有未来世生起。(第三种相貌)现在世出生之后,有些众生往六道轮回流转而去,有些众生则向着终极的清净圆满而去。这样的状况,就叫做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本身的特点。
如是已说由三种相建立缘起。为从前际。中际生。从中际。后际生。又于中际。若流转。若清净。是名缘起体性。
什么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门(路径、通道、方式)呢?只依托八种门,而发生了因缘和合的流转。一是内部的产生识的方式(指内部异熟识因缘成熟);二是外面的庄稼成熟的方式(指外部环境中因缘成熟);三是有情众生所在的世间死亡重生的方式;四是器世间(这个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创造的世界,四禅天以下的世界)形成、损坏的方式;五是由四种食物(断食、触食、识食、意思食、)而维持肉身存续的方式;六是自己所做的行为导致的增强的力量,通过感受使用而得到的可爱的、不可爱果报的方式;七是威严势力的方式;八是清净的方式。(此处也可以理解为是缘起发生作用的八种方式)
缘起门云何。唯依八门。缘起流转。一内识生门。二外稼成熟门。三有情世间死生门。四器世间成坏门。五食任持门。六自所作业增上势力。受用随业所得爱非爱果门。七威势门。八清净门。
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意义是什么呢?离开有情众生而有,是缘起的意义;对于离开有情众生后仍然无常变幻,是缘起的意义;对于无常变幻之后又保持一个状态一段时间,是缘起的意义;对于暂时保持原状但是需要依托他物而维持的,是缘起的意义;对于依托其他事物而维持,但不发生作用,是缘起的意义;虽然不发生作用但还是原因结果相续不断,是缘起的意义;对于原因结果相续不断,还有原因和结果二者相似流转的意思,是缘起的意义;原因结果相似流转,还有众生自己行为所导致这些的意思,是缘起的意义(这一段的意思,是讲缘起本身是一种前后接续流转的状态,是一种规律,这种规律与按照这规律运行的事物,也就是与这中间的无明、行、识、名色等等是不同的。十二缘起当中的十二种事物是主体,缘起是过程、原理,所以缘起是不同于有情众生的,无常的、有时候维持一段状态、依托事物而发生,但是是否发生作用,是根据情况而看的。比如说佛经讲无我,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但还是要依靠一个我的概念来讲解很多规律,缘起也是这样。所以学生提问说为什么要设置这个概念,老师说是为了给学生们开示染污清净是如何发生的,才设立的)。有学生提问说:“为了显示什么意义而设立了缘起这个概念呢?”老师回答说:“是为了显示因缘和合所牵引来的染污、清净事物这种意义的缘故(而这样设立的)。”
缘起义云何。谓离有情义。是缘起义。于离有情复无常义。是缘起义。于无常复暂住义。是缘起义。于暂住复依他义。是缘起义。于依他离作用义。是缘起义。于离作用复因果相续不断义。是缘起义。于因果相续不断。复因果相似转义。是缘起义。于因果相似转。复自业所作义。是缘起义。问。为显何义建立缘起耶。答。为显因缘所摄染污清净义故。
缘起的分类是指什么呢?是指的对于过去世的无知等等,如佛经中所讲的那样。对于过去世的无知是什么呢?是指对于过去世的各种行为,发起了不符合真理的分别心。是指我在过去,是曾经有过呢,还是没有呢,曾经是什么样的特征呢,是什么样的种类呢……所有这些的问题都不知道答案。对于未来世的无知是什么呢?是指对于未来世的各种行为,发起了不符合真理的分别心。是指我在未来世,是应当还有呢,还是没有了呢,应当是什么特征呢,是什么样的种类呢……所有这些问题都不知道答案。对于过去世和未来世都不知道,是指什么呢?是说啊对于内在发起了不符合真理的犹豫心、疑惑心,说是到底什么是“我”啊,我是什么呢?现在在世的这个有情众生,是从哪里来的?这一世寿终了之后,应当到哪里去呢?……所有这些问题都不知道答案。
对于内在不了解、不知道是指什么呢?是说啊,对于个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发起了不符合真理的分别心,把各种各样的事物称作是“我”的这种不知道真相的情况。对于外部不了解、不知道是指什么呢?是指啊,对于外界的其他不属于有情众生的事物的表现,发起了不符合真理的分别心,说是这些都是“我所有的物品”,这种不知道真相的情况。对于内部外部都不了解、不知道是指什么呢?是说啊,对于其他众生连续不断的各种行为,发起了不符合真理的分别心,把他们区分为,这些是属于跟我有仇怨的人、那些是跟我比较亲近的人、其他是跟我关系一般的人……产生了这些无知的想法。对于行为不了解、不知道是指什么呢?是说对于各种各样的行为,发起了不符合真理的分别心,说是有做这件事的人等等一系列的无知的说法。对于在不同时间成熟的情况不知道是指什么呢?是说对于在不同时间成熟的果报,所引发的各种行为,发起了不符合真理的分别心,说是有承受果报的人等等无知的说法。
对于行为在不同时间成熟的道理不知道是指什么呢?是说对于行为及其相应的果报(在不同时间发生这件事,也就是说行为发生后,果报可能会间隔一段时间才受),发起了不符合真理的分别心,进而产生的一系列无知的想法和行动。对于佛不了解是什么呢?是说对于佛菩萨,要么根本就不思考,要么具有邪门外道的观点和思考,要么是因为比较沉湎于放纵享乐,要么是因为对佛菩萨的言论有疑惑,要么是由于周围的人诋毁诽谤佛法……像这样一系列的无知的情况。对于正法不了解是什么呢?是说对于正法劝人向善的特点,要么根本就不思考,要么具有邪门外道的观点和思考,要么是因为比较沉湎于放纵享乐,要么是因为对正法的言论有疑惑,要么是由于周围的人诋毁诽谤正法……像这样一系列的无知的情况。对于修行佛道的僧人不了解是指什么呢?是指对于僧人遵循正法的行为方式,要么根本就不思考,要么具有邪门外道的观点和思考,要么是因为比较沉湎于放纵享乐,要么是因为对僧人修行方式有疑惑,要么是由于周围的人诋毁诽谤正法修行……像这样一系列的无知的情况。
对于苦谛不了解是说什么呢?是指对于痛苦具有痛苦的特点,要么根本就不思考,要么具有邪门外道的观点和思考,要么是因为比较沉湎于放纵享乐,要么是因为对苦谛的讲解有疑惑,要么是由于周围的人诋毁诽谤关于苦谛的言论……像这样一系列的无知的情况。就相对于苦谛的无知这样,对于集谛、灭谛、道谛的无知也是同样。对于原因不了解是指什么呢?是说产生了不符合正法真理的分别心,要么坚定地认为没有原因这回事,要么坚定地认为有个大自在天、或者其他的特殊的存在(自在、世、性、士夫、中间等等都是这些存在的名称,分别是指大自在天、世性、自性、自我、中间层级某个人物比如大梵天王),导致了世间不平等的情况……等等所有的基于无知而产生的言论。就相对于原因不了解那样,对于从原因而生起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也是同样,因为不了解真相而产生种种的错误观点。
还有,那些没有罪过的事物,起个名字叫做善,那些有罪过的事物,起个名字叫做不善。对于能够为众生带来真实好处的事物,起个名字叫做应当修习的,对于不能为众生带来真实好处的事物,起个名字叫做不应当修习的。黑品的(就是指染污的)起个名字叫做有罪过的,白品的(清净的)起个名字叫做没有罪过的。黑品白品掺杂在一起,起个名字叫做各有一部分的。对于六种接触事物的地方(也就是说对于六种感官所感觉到的事物)不能如实通晓的情况是指什么呢?是说发起了自以为得到成就的我慢心(觉得我比别人强,我得到了很高的成就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证得那些成就,就生起了一股骄慢心)的众生,对于他们自以为所证得的成就,发起了各种颠倒错乱的想法,从而发起的一系列基于无知的观点(这句话意思是说,他们的六种感官接触事物发生感觉后,让他们误以为证得了成果了,所以对于这些事物其实是无知的,不知道自己感觉到的境界是什么,这样一种无知)。
前面,我们简略地讲解了十九种不同的无知的情况(过去世、未来世、过去世和未来世、内在、外部、内部外部、行为、在不同时间成熟的情况、行为在不同时间成熟的道理、佛、正法、修行佛道的僧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原因、原因生起的行为(包含后面介绍的善、不善、黑品、白品等等概念)、以及对于六种感官接触到的境界这十九种无知)。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把无知的情况分成七类。一是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世的愚蠢无知、二是对于事物的愚蠢无知、三是对于变化流转的道理愚蠢无知、四是对于佛法僧这些殊胜的事物愚蠢无知、五是对于事实真相愚蠢无知、六是对于染污清净的情况愚蠢无知、七是对于发起了自以为得到的傲慢心的愚蠢无知。
那么,前面讲了十九种无知的情况,这里又说有七种无知的情况,他们之间互相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说是啊,十九种里面的前三种(过去世、未来世、过去世和未来世)对应的是七种里面的第一种(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世的愚蠢无知),十九种里面的接下来三种(内在、外部、内部外部)对应的是七种无知里的第二种(对于事物的愚蠢无知),十九种里的接下来三种(行为、在不同时间成熟的情况、行为在不同时间成熟的道理)对应的是七种无知里的第三种(对于变化流转的道理愚蠢无知),十九种无知里的接下来三种(佛、法、僧)对应的是七种无知里的第四种(对于佛法僧这些殊胜的事物愚蠢无知),接下来四种(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对应的是七种无知里的第五种(对于事实真相愚蠢无知),接下来的两种(原因、原因生起的行为)对应的是七种里的第六种(对于染污清净的情况愚蠢无知),十九种里的最后一种(对于六种感官接触到的境界)对应的是七种里的最后一种(对于发起了自以为得到的傲慢心的愚蠢无知)。
另外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把愚蠢无知的情况分成五类,一是对于意义、意思的无知,二是对于事物规律见解的无知,三是对于放纵的行为(不认为有什么不好的)的无知,四是对于事实真相的无知,五是自以为得到成就的无知。前面讲的十九种无知和这五种无知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对于事物规律见解的无知,对应的是第一种到第六种,这前六种,加上对于原因和原因所生起的行为这两个,共对应十九种当中的八种。放纵的行为无知,对应的是对于行为、异熟、行为异熟这三个的无知(因为不知道行动的异熟果是要过一段时间以后受报,所以放纵自己任意妄为,以为作恶不会得到恶报的意思)。对于事实真相的无知,是指佛法僧、苦集灭道四谛的无知。自以为得到成就的无知,对应着十九种当中最后一种无知。
应当知道,对于意义的无知,前面讲的十九种无知都含有这种无知。另外,还有六种无明的区别,分别是无知、无见、无有现观、黑暗、愚痴、及无明暗这六种。分别对应着前面所讲的七种无知的每一种,最后的染净愚和增上慢愚合为一种,被称为无明黑暗。另外还有一种不同的归类方式,按照听闻、思考、修行正法所成就的三种智慧,所分别对治的事项,按照顺序,讲了无知、无见、无有现观这三种无明。针对这些正法的道理所对治问题的程度轻、适中、强的差别,讲了后面三种黑暗、愚痴、及无明暗。像前面所讲的,根据对治的事项差别、以及所对治的问题程度差别,设立了六种无明的情况,应当知道。
缘起差别云何。谓于前际无知等。如经广说。于前际无知云何。谓于过去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过去。谓曾有耶。谓曾无耶。曾何体性。曾何种类。所有无知。于后际无知云何。谓于未来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未来。为当有耶。为当无耶。当何体性。当何种类。所有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云何。谓于内起不如理犹豫。谓何等是我。我为何等。今此有情。从何所来。于此没已。当往何所。所有无知。于内无知云何。谓于各别诸行。起不如理作意。谓之为我。所有无知。于外无知云何。谓于外非有情数诸行。起不如理作意。谓为我所。所有无知。于内外无知云何。谓于他相续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怨。亲。中。所有无知。于业无知云何。谓于诸业。起不如理分别。谓有作者。所有无知。于异熟无知云何。谓于异熟果所摄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有受者。所有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云何。谓于业及果。起不如理分别。所有无知。于佛无知云何。谓于佛菩提。或不思维。或邪思维。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于法无知云何。谓于正法善说性。或不思维。或邪思维。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于僧无知云何。谓于僧正行。或不思维。或邪思维。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于苦无知云何。谓于苦是苦性。或不思维。或邪思维。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如于苦。当知于集灭道无知亦尔。于因无知云何。谓起不如理分别。或计无因。或计自在。世。性。士夫。中间。等。不平等因。所有无知。如于因无知。于从因所生诸行亦尔。又彼无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有利益故名应修习。无利益故名不应修习。黑故名有罪。白故名无罪。杂故名有分。于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云何。谓增上慢者。于所证中颠倒思维。所有无知。如是略说十九种无知。复有七种无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转愚。四最胜愚。五真实愚。六染净愚。七增上慢愚。前十九无知。今七无知。相摄云何。谓初三无知摄初一。次三无知摄第二。次三无知摄第三。次三无知摄第四。次四无知摄第五。次二无知摄第六。后一无知摄第七。复有五种愚。一义愚。二见愚。三放逸愚。四真实义愚。五增上慢愚。前十九愚。今五种愚。相摄云何。谓见愚。摄前六。及于因所生法无知。放逸愚。摄于业异熟俱无知。真实义愚。摄于佛等乃至道谛无知。增上慢愚。摄最后无知。当知义愚通摄一切。复次无知。无见。无有现观。黑暗。愚痴。及无明暗。如是六种无明差别。随前所说七无知事。次第应知。于后二无知事。总合为一。起此最后无明黑暗。复有差别。谓闻思修所成三慧所治差别。如其次第。说前三种。即此所治软中上品差别。说后三种。如是所治差别故。自性差别故。建立六种差别应知。
身体的行为是指什么呢?是指肉身所做的事情。对于欲界、色界(这些世界都是有很多层的,上文介绍过)来说,对于比较下层的世界中的行为,起个名字叫做有福报的行为、有恶报的行为。对于比较上层世界中的行为呢,起个名字叫做不动的行为。语言的行为是指什么呢?是指所有的语言活动。在欲界和色界的情况与身体的行为相同。什么叫做意识的行为呢?是指所有的思维活动。在欲界的思维活动,起个名字叫做福报的思维活动、恶报的思维活动。在色界和无色界的思维活动,都叫做不动。眼识是什么呢?是指对于当时发生的、依托眼睛作为根尘,对于色相的境界进行了别识别的行为。对于过去有福报的、有恶报的、不动的行为所熏染形成的阿赖耶识(即种子识),这个眼识就是那些种子所生成的果报的识。如同眼识是这样,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应当知道也是这样。通过他们所依托的、所感受的境界而生起的了别心,各自是不同的,应当知道(眼识有眼识活动的境界——色相,耳识有耳识活动的境界——声音……所以是不同的、有差别)。
在欲界当中,六种根尘的识别作用都是具备的。在色界只有四种(没有鼻识、舌识,但是在这里要注意,色界天中众生是有鼻子和舌头的,但是没有鼻识、舌识,在本论后文五十四卷中有详细讲解)。在无色界只剩下一种(意识)。什么叫做受蕴呢?是指所有的、一切的、各种各样的领受、接纳的情况(蕴是指集合的意思,受蕴就是由所有这些感受形成的集合)。什么叫做想蕴呢?是指对一切事物了别清楚他们是属于哪一类的思维活动(例如,看到一朵花,分辨出来知道这个事物是“花”,就是属于想,想蕴就是指这些对于事物名称种类进行辨别的思维活动的集合)。行蕴是什么呢?是指所有一切的心所(上文曾经讲过,一种情绪就是一个心所,心所就是心所表现出的样貌的意思,比如忧伤是一种心所,嫉妒也是一种心所……所有这些集合在一起就叫做行蕴。这个行指的是受、想之后的进一步的思维活动,是比较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能够推动众生肉体上产生行为,所以叫做行蕴)。识蕴是什么呢?是指那些被识别出来的种类,就叫做识(想的作用是,看到一朵花,分辨出,哦!这是一朵花。识是指的花这个种类)上面这些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贯穿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个世界里都有的情况。
身行云何。谓身业。若欲界。若色界。在下名福非福。在上名不动。语行云何。谓语业。余如前应知。意行云何。谓意业。若在欲界。名福非福。在上二界。唯名不动。眼识云何。谓于当来依止眼根了别色境识。所有福非福不动行所熏发种子识。即彼种子所生果识。如眼识如是。乃至意识。应知亦尔。由所依。及境界。所起了别。差别应知。此于欲界。具足六种。色界唯四。无色界唯一。受蕴云何。谓一切领纳种类。想蕴云何。谓一切了像种类。行蕴云何。谓一切心所造作意业种类。识蕴云何。谓一切了别种类。如是诸蕴。皆通三界。
什么是四大元素呢(四大种的意思是四个基本大种子,也就是指这形成物质的四大元素)?是指地元素、水元素、火元素、风元素这四个界域。这四大元素是覆盖了欲界和色界这两个世界的(这两个世界的众生有肉身、有实体的生活环境的,四大元素是构成这些物质的基本元素,所以在这两个世界中有。无色界是没有肉身的,也就没有物质,没有四大元素存在)。这四大元素所制造的色相是指什么呢?是指十种有色相的事物(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这十种),以及在思维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的色相(比如回忆中的事物)。在欲界是圆满具足这十种色相,以及思维活动所涉及到的事物色相(这些色相是虚幻的、假的、所以叫做假色)。在色界有八种(眼耳鼻舌身、色声触),以及思维活动所涉及到的事物色相(比如禅定中的色相境界)。但是色界当中思维涉及到的事物,并不是欲界那一切的事物,而是包括两类。一类是指过去生中积累的识的种子所引来的种子相关的事物色相及其名称,另一类是这些种子所产生的果报的色相及其名称(注:此处需要澄清一下,从这段开始到后面几段,针对色处、触及受,都有一种划分方法,分成了种子相关的和种子带来的果报的这两类。举例来说,当一个人第一次看到一朵玫瑰花的时候,他产生的对玫瑰花色相的分辨,以及感受,是属于种子,是形成种子时的感受,是属于第一类。这种种子形成了之后,后面会引发对于玫瑰花的思念,以及未来再看到玫瑰花时的感受,后面这些感受就是第二类,种子所引发的果报)。
四大种云何。谓地水火风界。此皆通二界。四大种所造色云何。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欲界具十。及法处所摄假色。色界有八。及法处所摄色。然非一切。此亦二种。谓识种子所摄受种子名色。及于彼所生果名色。
眼睛活动的方式是指什么呢?是指眼识发生的时候,所依托的那个清净的色相(眼根,眼睛这个器官),从此处(作为起点)对于色相,过去、现在、未来所生发出观看的行为来(这种生出观看的行为,就是眼处的意思)。如同眼睛活动的方式是这样,那么耳朵等等乃至意识,活动的方式根据它们的特点不同也有相应的情况,应当知道。对于一切事物,都应当区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上的行为表现。这里面也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些根尘种子所引发的根尘的情况,另一种是这些种子所带来的果报的根尘的情况。前五种是欲界、色界都有的(因为说的是根尘,所以鼻子和舌头都还是有),意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世界都有的。
眼处云何。谓眼识所依净色。由此于色。已见现见当见。如眼处如是。乃至意处。随其所应尽当知。于一切处应说三时业用差别。此亦二种。谓名色种子所摄受种子六处。及彼所生果六处。五在欲色界。第六通三界。
眼睛所发生的接触活动是指什么呢?是指由于三种事物因缘和合(眼睛、被观看的事物,以及环境光线的适合),而生起的,能取到清净美妙境界的意思(当然,眼触也能取到不清净的境界,这里强调的是能取到清净境界之义)。像眼睛发生的接触活动一样,其他的几种感觉器官发生的接触活动,随他们活动境界不同也有相应的表现,应当知道。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六个根尘种子所引来的种子本身的接触,另一种是他们所感召的果报的接触。欲界圆满具足这六种触。色界只有四种触(无鼻触、舌触)。无色界只有一种触(意触)。
眼触云何。谓三和所生。能取境界净妙等义。如是余触。各随别境说相应知。此复二种。谓六处种子所摄受种子触。及彼所生果触。欲界具六。色界四。无色界一。
什么是快乐的感受呢?是指以顺应快乐的各种根尘和境界为因缘,所产生的舒适、愉悦的感受相关的感觉。什么是痛苦的感受呢?是指以顺应痛苦的根尘和境界为因缘(二是指根尘和境界这两个事物),所产生的不舒适的、不愉悦的感受相关的感觉。什么是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感受呢?是指以顺应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各种根尘和境界为因缘,所产生的既不属于舒适愉悦,也不属于不舒适愉悦的情况(也就是无记的情况,就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快乐痛苦的分别,但是也有感受,比如行走等等)。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在欲界里这三种情况是都有的。在色界里,是没有痛苦的感受的,只有快乐的和不苦不乐的感受这两种。第四静虑以上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也就是无色界的各层世界)里面,只有第三种不苦不乐的感受。对这些感受来说,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接触到种子所带来的对种子的感受,以及种子所生的果报的感受。
乐受云何。谓顺乐诸根境界为缘。所生适悦受受所摄。苦受云何。谓顺苦二为缘。所生非适悦受受所摄。不苦不乐受云何。谓顺不苦不乐二为缘。所生非适悦非不适悦受受所摄。欲界三。色界二。第四静虑以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唯有第三不苦不乐。此亦二种。谓触种子所摄受种子受。及彼所生果受。
(阅读过程中如有发现错误,请您联系我们,便于我们及时改进,QQ:1300659095。感恩)
瑜伽师地论白话文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暂无简介
瑜伽师地论原文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瑜伽师地论讲解
瑜伽师地论白话解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论》。相传古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