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界成佛,现居兜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七说:昔者如来在王舍城告诸比丘:当来之世,此瞻部洲,土地平正,人寿八万岁,有婆罗门子慈氏者……当舍家成正觉,广为众生三会说法……度我遗法之徒,然后乃化同缘善友,是时慈氏菩萨闻佛此说,徒座而起白佛言:愿我作彼慈氏世尊。如来告曰:如汝所言,当证此果。如上所说,皆汝教化之仪也。弥勒、梵言梅咀利耶的讹译。梵言梅咀利耶,此翻慈氏。婆罗门十八姓之一。
弥勒说《瑜伽师地论》的过程。依《无著传》记载:无著因不满于所证的小乘空观,入定上升兜率,从弥勒处学习大乘空观,终于大悟,冰释多年的疑窦。此后无著决心宏扬大乘。为了取信于人,又请弥勒下降于印度阿逾陀国,演说《瑜伽师地论》,每夜开讲,连续四个月。在讲说时,唯无著可以见到菩萨,他人只能听到声音。由于弥勒的亲自演说,瑜伽思想在印度很快地流传开了。
关于弥勒的著作,汉地传说有五部,除了《瑜伽师地论》外,还有《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论》,其中以瑜伽师地论最为重要。
《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至二十二年(六四八)间,在东都弘福寺翻译的。在玄奘以前翻译此论的共有三家:1、北京昙无忏,于公无四一四年到四二一年间,译出《菩萨地持经》十卷,《菩萨戒本》一卷。
2、刘宗求那跋摩,于公元四三一年,译有《菩萨善戒经》九卷。
这二种译本,都没有出乎唐译菩萨地的范围。
3、梁真谛、于公元五五七年至五六九年间,译有《决定藏论》三卷,是唐译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的异译。
与奘译相比,这几种译本,不但内容不完整,且文字也晦涩难读。
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
1、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
2、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
3、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
4、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
5、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
五分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欧阳竟无在《瑜伽师地论》说:云何瑜伽五分耶?三乘根本有十七地以为宗要。摄文义尽曰本地分;释地中不尽要义曰抉择分;释地中诸经说解仪则曰摄释分;释地中诸经名义别异曰异门分;释地中三藏众要事义曰摄事分。初一是论,故称地论;后四为释,释不名地,摄故名分,曰瑜伽五分。
这是说:《瑜伽师地论》的五分,以本地分为一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补充说明。下面根据内容排列顺序,依次提要如下。
欧阳竟无认为:境摄九地,五识及意曰境体,一切皆以识为体故;寻伺三地曰境相,上下粗细别故;等引及非,有心无心曰境用,定散隐显别故。行摄六地,闻思修三曰通行,三慧修行被一切故;声闻、缘觉、菩萨曰别行,随机修法成自乘故。果摄二地,有余,无余是曰通果,自性、无住别惟被大,此不诠别,惟普被放。(见《瑜伽师地论叙》)
欧阳氏以境概括九地是什得商榷的。因为在九地中:五识身相应地、竟地、有寻有伺等三地,可以说是境体和境相;然而,三摩四多地及非三摩四多地,是辨别和修学禅定的差别,怎么能说是境呢?因此,我觉得摄在行中较妥。
境摄七地: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等三地、有心地、无心地。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各从自性(各自体性)、所依(生起的依赖条件)、所缘的境界)、助伴(各各相应的心所)、作业(业用)五个方面。来辨别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未那识(恒行意)、阿赖耶识。其中意地包括了意识、末耶识、阿赖耶识,因为它们都以意根为生起的所依。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反应了初期的唯识思想。其理论持点地:一、诸识及心所各有自体,论中建立了八识五十三所。二、以第七识为恒行意,尚未提到末那一词。三、种子本有。四、一切色境虽由种子所生,但各有其相对的独立自体,还没有达到唯识为体的程度。此外,是之二地还详说有情生死,世界成坏,以及法相差别等问题。
有寻有伺等三地,分为五门叙说:
1、界施设建立:由数(三界)、处(三界处在)、有情量(有情身量低)、有情寿(寿命长短)、有情受用(苦乐、饮食、淫欲之受用)、生(三种欲生及三种乐生),自体(四种不同的所得自体),因缘果,八相组成。
2、相施设建立:由寻伺体性、行相、等起、差别、抉择、流转、七相组成。
3、如理作意施设建立:由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依处、事、求、受用、正行、声闻乘资粮方便、独觉乘资粮方便、波罗密多引发方便,八相组成。
4、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广辩十六种外道的思想差别,是研究古代印度哲学的重要资料。
5、杂施设建立:此明三种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
有心地和无心地:从五个方面辨别有心与无心的不同。
从三摩四多地到菩萨地,这八地的内容是说明行法。
三摩四多地:三摩四多,汉译等引。是指行者静坐时远离昏沉和掉举所引发的胜定,并说明静虑的种种差别、安心、作意、以及修习静虑的注意事项及方法等。
非三摩四多地:本论列举十二种相说明了它的特征。
闻所成地:广辩五明:一、内明处,二、医方明处,三、因明处,四声明处,五、工业明处。五明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知识,作为菩萨必须学习和精通,才能广济群生。
思所成地:如何如理思惟,观察诸法。
修所成地:叙述修行的条件及所得的果实。由四处七支说明:
一、修处所:为投生的处所及根身没有缺陷。二、修因缘:包括说法、闻法及正确的发心动机。三、修瑜伽:指出修习瑜伽种种能治所治法。四、修果:由修习瑜伽得世出世间定慧果实。
声闻地:广明声闻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一切。
独觉地:由五相
说明:一、独觉种姓,二、独觉道(修行的法),三、独觉习(证果的方法),四、独觉住(身心安住处),五、独觉行(自利利他的行为)。
菩萨地:广明菩萨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种种。论中用持、相、分、增上意乐、注生、摄受、地、行等十法予以概括说明。十法又归纳为四处:初持瑜伽处:有《种姓》等十八品;第二随法瑜伽处:有《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有《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正发菩提心品》。
初持瑜伽处:说明菩萨的种姓(为成就佛果的依因,在五种姓中最为殊胜),菩萨的发心(发心的自性、行相、所缘、功德、最胜),菩萨应该具备的七种知识(自利、利他的途径、世间出世间的真理,请佛菩萨的威力,成就有情的方法,自我圆成佛果的道路,无上佛果的妙境),菩萨的修学法门(六度、四摄、供养三宝、亲近善知识、修四无量、大乘三十七菩提分法等种种利乐有情功德事)。
第二持法瑜伽处:《相品》:说明菩萨具备的五大特徵:一、哀愍,二、爱语,三、勇猛,四、舒手惠施,五、能解甚深入理密意。
《处分品》:速证佛果的四种法门:一、善修事业(六度行门),二、方便善巧(于十二处具足方便善巧,能作自他义利),三、饶益于他(依四摄法门),四、无倒回向(所修法门都能回向无上菩提)。
《增上意乐品》:菩萨对有情应有的态度:七相怜愍,十五种增上意乐,十事应知。
《住品》:菩萨发心行菩萨道的十二种住,及其特徵、修习的时间和所断的惑障等。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辨别菩萨受生的形式及动机有五种不同:一、为除众生灾患而生,二、随着有情种类受生,三、所感殊胜正报生,四、所感殊胜依报生,五、最后生。
《摄受品》:摄受有情的六种方法。
《地品》:随前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种姓地(种姓住),二、胜解行地(胜解行住),三、净胜意乐地(极欢喜住),四、行正行地(增上戒注增上心注三种增上慧注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五、决定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六、决定行地(无碍解住),七、究竟住(最上成满菩萨住、如来住)。上述七地反应了菩萨修行的七个过程。
《行品》:总括一切菩萨地的行门为四种:一、十波罗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建立品》:叙述诸佛具有一百四十种不共法: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注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等。同时说明诸佛感得一百四十不共法的因缘。
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发正等菩提心品》,阐述菩萨修学次第。
果摄二地,有余依地和无余依地,论中各以三相施设建立。
本地分十七地内容,到这里已经介绍完了。十七地内容丰富,为了便于读者检阅,现将本论目录及卷数列表如下:(略)
瑜伽师地论白话文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暂无简介
瑜伽师地论原文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瑜伽师地论讲解
瑜伽师地论白话解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