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藏人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
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藏人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第一眼识,实即视觉;第二耳识,实即听觉;第三鼻识,实即嗅觉;第四舌识,实即味觉;第五身识,实即触觉,此五识,通称“前五识”。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心识。前五识,只能攀缘“了别”、色等外境,第六意识,则能缘虑内、外诸境。第七识,末那识,由它而有第六识,故第六识又是意“之”识;第七识在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第六识的思虑作用则时有中断。第七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所“缘”的也是第八识,第八识既是第七识的“所依”,又是第七识的“所缘”。
第八识具有三种体相,因而也有三种名称:
①“阿赖耶识”,意谓“藏识”,又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能藏”谓能储藏各类“种子”;“所藏”谓所储藏的各类“种子”及其栖藏之处,第八识犹如神奇的“仓库”;“执藏”谓第七识恒常地执第八识为“我”。此三种“藏”义,它是第八识的“自相”,在它之上是修行人追求的最高识——第九感。
②异熟识,也有三义:变异而熟,第八识里的各类“种子”,在“成熟”时要起变化,犹如谷、麦等种子发芽时必起变化一样;异时而熟,第八识里各类“种子”,因果异时,如前世种下的“种子”,今生成熟,召感果报,今生种下的“种子”,来生成熟,召感果报,异处而熟,在人间种下“善”的“种子”,召感更好的人间以至“天堂”的果报,种下“恶”的种子,则召感地狱、饿鬼、旁生(各种动物)的果报,因果异处,也称“异熟”。此三种体相是第八识的感果之相,亦即“果相”。
③“一切种识”,或“种子识”。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是谓第八识的“因相”。
唯识宗认为,第八识是轮回本源,“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由于第八识里储藏无数的各类“种子”,不断“成熟”,展转不断地变,宇宙间千差万别的各类现象,相应地分别而生起。“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一切都唯识所变,表现出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第八识并不随人们肉体的死亡而消灭。唯识宗以及佛教其他各派认为人们死后仍有生,并把人们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的过程分为4段:初出胎(一说初入胎)的一刹那,名“生有”;既生之后,未死之前,称“本有”;临死的一刹那即弥留之际,谓“死有”;既死之后,未生之前,为“中有”(孤魂野鬼)。“中有”,也即人们既死之后,未生之前间隙中的第八识。所谓“去后、来先作主公”,即指此种情况。第八识近似灵魂的精神实体。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鼻子具有嗅觉,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同样他也只具有触觉的功能,一区分快感和痛感,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它又称“心识”,其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五位中心法是根本,除了预知推断或机体觉外,佛法重点在于通过修炼达到“心识”不受五尘传递而干扰,心中不为所动,最终做到六根清净的目的。
此外,它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前六识合称了别境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科学上指第七感时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由于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可因它执着自我,故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即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梵音alaya的音译,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它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科学上指第八感空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的执念。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故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故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故有我爱执藏义。
佛学八识四智的现代科学观
人的脑电波有四种波形:β波,14~30Hz,出现在觉醒时,在额区较显著;α波,8~13Hz,出现在闭目安静时,在枕区较显著;θ波,4~7Hz,出现在瞌睡时,在顶区较显著;δ波,0.5~3.5Hz,出现在深睡时,在额区较显著。常人的这四种脑电波均无明显相干性。佛学静功修行较浅时,脑电波为α波相干,随着功夫加深依次为θ波相干、δ波相干和β波相干。常人的β脑波即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前五识的特点是分别依,分别就是思考问题的状态。α波即第六意识,意识的特点是染净依,α波转为β波时为染,转为θ波时为净。θ波即第七染污识,染污识的特点是根本依,θ波出现在儿童时,它是前五识的根本。δ脑波即第八含藏识,含藏识的特点是俱有依,δ波出现在婴儿时,它是生来俱有的。修炼者α波相干即“妙观察智”,θ波相干即“平等性智”,δ波即“大圆镜智”,β波相干即“成所作智”,这就是八识转四智的现代科学论证。
β波相干或成所作智的层次最高,相当于道家返朴归真的水平。唐玄奘《八识规矩颂》说前五识转成所作智为“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亦可证明这一点。这也是“平常心即是道”的原因,因为β波就是平常心,人思维的常态。如此,禅宗六祖惠能所谓“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亦应改为“六七阴上转,八五果上圆”才对。
人的大脑前额叶约占整个大脑皮质的35%,它是最后形成的最高级的神经中枢,但尚属功能定位与调控的空白脑区。大脑两半球存在着不对称的机能定位,尤其在前额叶表现的最为明显,而且还存在左前额——右后脑的优势活动脑轴。出现在左额叶的δ波和β波,均无明显相干性。这说明,提高δ波和β波在不同脑叶间的相干性,是佛学修行开发大智大慧的无上捷径。
佛学中“能所双亡”为定、为无心地,此时脑波为δ波相干,δ波为同步化波,表明大脑抑制过程增强。“能所双融”为慧,,为有心地,此时脑波为β波相干,β波为去同步化波,表明大脑兴奋过程增强。δ波为同步化波,是由于大量神经元同时发生突触后电位变化,电活动趋于步调一致所致。这表明,δ波更有利于开发大脑潜能,佛家所说“定能生慧”是完全正确的。
佛学静功修炼必须要达到“能所双亡”的状态,才算是真正入了门。此时思维停止,一切皆忘,入此境界,修炼者会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快感甚至光明。修炼,佛家又称之为修持,就是将出现0.3至0.7Hz的δ脑波的时间延长、持续下去,逐步提高其在不同脑叶间的相干性,使其转为“大圆镜智”。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八识分别为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第七末那识、及第八识阿赖耶识。八识和合,假名为人;八识分散,气绝人亡。眼耳鼻舌身五识虽不能对外分别,但由眼耳鼻舌身五根向外取色声香味触五尘,再由第六意识起种种好坏分别,分别人我、是非、取舍、憎爱、顺逆境界等,
佛教八识是什么?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藏人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
弟子问: 自净其意净的是第六识,第六识歇了,不起分别了,就明心见性了。这个明的心是第六识,见的性是第八识?师父(久晃法师): 这个意,是指意识心,如果仅分六识就是指第六识,如果还分七八,那么就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佛教八识指的什么?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
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藏人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
八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五个门前做买卖”,指的就是打前锋的前五识:眼识,依于眼根,了别色尘。耳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鼻识,依于鼻根,了别香臭。舌识,依于舌根,了别滋味。身识,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觉。
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兹将八识对外境了别认识所产生的功能,分述如下:眼识:是眼根入色尘之后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耳识:是耳根入声尘之后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鼻识:是鼻根入香尘之后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一)心与身的关系,善男子,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藏人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 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 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