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对善、不善、无记法的分类外,对于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有很多种分类法,下文逐一加以讲述)。
眼睛也有多种分类法。有时设立一种眼睛,是指能够看见色相。有时设立两种眼睛,分别是指需要成长滋养的眼睛、阿赖耶识种子引发的果报的眼睛。有时设立三种眼睛,分别是肉眼、天眼、慧眼(肉眼就是一般的肉体凡胎的眼睛,天眼是能够看到天世界的眼睛,慧眼是指能够洞察事物真相的真理之眼)。有时设立四种眼睛,有眨眼现象的眼睛(瞬本意是指眨眼)、无眨眼现象的眼睛、长时间连续的眼睛、不长时间连续的眼睛。其中,长时间连续的眼睛,是指色界的眼睛。有时设立五种眼睛,分别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人、天这五道众生的眼睛。有时设立六种眼睛,分别是自己的可连续观看的眼睛、别人的可连续观看的眼睛、(长得)端正庄严的眼睛、(长得)丑陋难看的眼睛、有污垢的眼睛、没有污垢的眼睛。有时设立七种眼睛,分别是有认识的眼睛(能辨认事物的眼睛)、无认识的眼睛、强力的眼睛(如鹰的眼睛那般犀利强力)、虚弱的眼睛、善的种子产生认识所依靠的眼睛、不善的种子产生认识所依靠的眼睛、无记的种子产生认识所依靠的眼睛。有时设立八种眼睛,分别是肉体的眼睛器官、随着使用和因缘而产生变化的眼睛、善业种子生起的眼睛、不善业种子生起的眼睛、饮食能够滋养的眼睛、睡眠能够休养的眼睛、修行正法能够滋养的眼睛、以及入禅定所滋养的眼睛。有时设立九种眼睛,分别是已经得到的眼睛、还没有得到的眼睛、曾经得到过的眼睛、过去从未得到过的眼睛、得到以后又失去的眼睛、应当中断的眼睛、不应当中断的眼睛、已经受损中断的眼睛、未曾受损中断的眼睛。
眼睛的分类中,没有分成十类的说法,但是有分成十一种的说法,这十一种分别是,过去的眼睛、未来的眼睛、现在的眼睛、肉身内部的眼睛、肉身外部的眼睛、观看粗大之物的眼睛、观看微小之物的眼睛、观看极微细之物的眼睛、视力微弱的眼睛、视力锐利的眼睛、观看远处的眼睛、观看近处的眼睛。如同眼睛可以分为这么多种类别那样,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也是同样。不过其中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只是在分成三类和分成四类的时候,有更多的分类方法。其中,耳朵分成三类的方法,还有被肉身所缠缚的耳朵、能听到天世界声音的耳朵、以及专注谛听的耳朵。耳朵分成四类的方法,还有长时间连续的耳朵、不长时间连续的耳朵、能听得频率很高的耳朵、不能听到高频率的耳朵这四种。鼻子分成三类的方法,还有光洁干净的鼻子、不光洁干净的鼻子以及受到损害的鼻子。鼻子分成四类的方法,还有长时间连续的鼻子、不长时间连续的鼻子、有认识产生的鼻子以及没有认识产生的鼻子。而对于身体,分为三类的方法还有,渣滓污秽的身体、没有渣滓污秽的身体、以及一切所有根尘跟随运转的身体。分为四类的方法则还有,长时间连续的身体、不长时间连续的身体、有自然而然发光的身体以及没有自然而然发光的身体这四种。
复次眼有一种。谓能见色。或立二种。谓长养眼。异熟生眼。或立三种。谓肉眼天眼慧眼。或立四种。谓有瞬眼。无瞬眼。恒相续眼。不恒相续眼。恒相续者。谓色界眼。或立五种。谓五趣所摄眼。或立六种。为自相续眼。他相续眼。端严眼。丑陋眼。有垢眼。无垢眼。或立七种。谓有识眼。无识眼。强眼。弱眼。善识所依眼。不善识所依眼。无记识所依眼。或立八种。谓依处眼。变化眼。善业异熟生眼。不善业异熟生眼。食所长养眼。睡眠长养眼。梵行长养眼。定所长养眼。或立九种。谓已得眼。未得眼。曾得眼。未曾得眼。得已失眼。应断眼。不应断眼。已断眼。非已断眼。或立十种者无。或立十一种。谓过去眼。未来眼。现在眼。内眼。外眼。粗眼。细眼。劣眼。妙眼。远眼。近眼。如眼如是。耳等亦尔。是中差别者。谓增三增四。三种耳者。谓肉所缠耳。天耳。审谛耳。四种耳者。谓恒相续耳。不恒相续耳。高听耳。非高听耳。三种鼻舌者。谓光净。不光净。及被损。四种鼻舌者。谓恒相续。不恒相续。有识。无识。三种身者。谓滓秽处。非滓秽处。及一切遍诸根所随逐故。四种身者。谓恒相续。不恒相续。有自然光。无自然光。
对于意识,有的设立一种意识,是基于意识自身的根本意义而设立。有的设立两种意识,为落入之前设置好的名词的意识、以及没有落入之前设置好名词的意识。前者是指明了分别名词语句的意思,所产生的意识,后者是指那些还没有形成并学会世间名词语句的婴儿,所产生的意识。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可以说前者是指的世间事物的意识,后者是指的脱离世间事物的意识。有的设立三种意识,分别是心识、意识、种子识。有的设立四种意识,分别是善的意识、不善的意识、有目的性的无记意识、无目的性的无记意识。有的设立五种意识,是根据五种位置而设置的,第一个是因缘的位置,第二个是果报的位置,第三个是快乐的位置,第四个是痛苦的位置,第五个是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位置。有的设立六种意识,分别对应六种识的身体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有的设立七种意识,是依靠七种识住所对应的意识(七识住是专有名词,第一个识住叫做身异想异识住,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禅天,此处之有情身相、容貌皆异,苦乐、不苦不乐之想各亦差别,故称身异、想异第二个识住叫做身异想一识住,指色界初禅之劫初起之梵众天,彼等皆自想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执一因无别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一一异于梵众,故身异;第三个识住叫做身一想异识住,指为色界第二禅的众生,此中有情身相、容貌无异,乐与非苦乐二想交参,故称身一想异;第四个识住叫做身一想一识住,为色界第三禅,此中有情众生身相无异,唯有乐想,故想一;第五个识住叫做空无边处识住,超出一切之有色处;第六个识住叫做识无边处识住,超出一切之空无边处;第七个识住叫做无所有处识住,超出一切识无边处。这七个处所,是识安住的地方,也是有情众生往生的地方,故称识住)。
有的设立八种意识,分别是增加语言活动的意识,有相对应接触活动的意识,依靠在强烈喜爱事物上的意识、依靠在出离欲望上面的意识、有喜爱感觉的意识、没有喜爱感觉的意识、世间意识以及出离世间的意识。有的设立九种意识,分别对应着世间的九种有情众生。对意识的分类没有分为十类的,但是有分为十一类、十二类的说法。设为十一类的分类方法如同前文眼睛十一类的分类方法一样。分为十二类,其中欲界有四种:善心的意识、不善心的意识、有目的性的无记意识、没有目的性的无机意识,色界有三种,除去不善心的意识以外与欲界的其他三种相同,无色界与色界的情况相同(也是三种),另外加上出离世间的意识有两种,分别是有意识地学习出离世间的方法、无意识自发地学习出离世间的方法,总共是四种加上三种、再加上三种、再加上两种,总计十二种。
或立一种意。谓由识法义故。或立二种。谓堕施设意。不堕施设意。初谓了别名言者意。后谓婴儿意。又初谓世间意。后谓出世间意。或立三种。谓心。意。识。或立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或立五种。谓五位差别。一因位。二果位。三乐位。四苦位。五不苦不乐位。或立六种。谓六识身。或立七种。谓依七识住。或立八种。谓增语触相应。有对触相应。依耽嗜。依出离。有爱味。无爱味。世间。出世间。或立九种。谓依九有情居。或立十种者无。或立十一种如前说。或立十二种。即十二心。谓欲界善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无覆无记心。色界有三。心除不善。无色界亦尔。出世间心有二种。为学及无学。
对于色相,有的设立一种色相,就是指的眼睛所行动领域的意思。有的设立两种,称为肉身内部的色相、肉身外部的色相。有的设立三种,分别是表面颜色的色相、形状的色相、以及动作的色相(显色、形色、表色的详细解释,在前文五识身相应地中有对应的说明,可参考)。有的设立四种,分别是要依靠光明才能显现的色相、不需要依靠光明就能显现的色相、端正或者不端正的光明下可见色相、以及同类事物聚集所形成的色相。有的设立五种,分别是对应五道中各道的色相。有的设立六种,分别是指事物建立时的所产生的色相、事物被遮蔽起来时的色相(穿了衣服或者有房屋遮蔽时)、环境界域所对应的色相、有情众生各种各样的色相、非有情众生客观物体各种各样的色相、以及能被眼睛看到,相对观察者有一定距离的色相(主要是外界的色相,即使是自己的色相也是面对镜子或者水面反射出来的色相)。有的设立七种类别,分别对应七种摄受事的色相,七种摄受事由前文可知是指自父母事、妻子事、奴婢仆使事、朋友官僚兄弟眷属事、田宅邸肆事、福业事及方便作业事、库藏事这些。
有的设立八种色相类别,是根据八种世间所有的混杂色相而说的。这八种分别是,第一种是大地种种分别样貌所显现出来的混杂色相、第二种是山峰所显现出来的混杂色相、第三种是园林水池湖泊等等所显现出来的混杂色相、第四种是宫殿屋宇等等所显现出来的混杂色相、第五种是人们行动生活处所显现出来的混杂色相、第六种是彩色书画等等所显现出来的混杂色相、第七种是锻造冶炼时所显现出来的混杂色相、第八种是生活用具所显现出来的混杂色相。还有的将色相设为九种类别,分别是过去的色相、未来的色相、现在的色相、粗大的色相、细小的色相、低劣的色相、美妙的色相、远处的色相、近处的色相。有的将色相设置为十种类别,是指十种生活必需品,如上文所说,包括食物、饮品、出行交通用具、衣物、装饰身体的饰品、唱歌跳舞娱乐活动、涂抹用的香料、各种装东西的盒子、烛火油灯等照明用具、男女交合。
或立一种色。谓由眼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色。外色。或立三种。谓显色。形色。表色。或立四种。谓有依光明色。无依光明色。正不正光明色。积集住色。或立五种。谓由五趣差别故。或立六种。谓建立所摄色。覆藏所摄色。境界所摄色。有情数色。非有情数色。有见有对色。或立七种。谓由七种摄受事差别故。或立八种。谓依八世杂说。一地分杂色。二山杂色。三园林池沼等杂色。四宫室杂色。五业处杂色。六彩画杂色。七锻业杂色。八资具杂色。或立九种。谓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粗。若细。若劣。若妙。若远。若近。或立十种。谓十种资具。
对于声音,有的设立一种声音,就是指的耳朵所行动领域的意思。有的设立两种声音,明了语句意思的声音和不明了语句意思的声音。有的设立三种声音,分别是因为感受到四大元素中某些种类影响时的声音、因为没有感受到四大元素中某些种类影响时的声音、因为同时感受到四种元素影响时的声音。有的设立四种声音,分别为善的声音、不善的声音、有目的性的无记的声音、没有目的性的无记的声音。有的设立五种声音,分别对应五道众生。有的设立六种声音,分别是,受持正法读诵经典的声音、请问老师和同修的声音、讲说正法奥义的声音、探讨议论并判断是非对错的声音、反复教导有时犯错有时脱离教导的声音、喧闹繁杂的声音这六种。有的设立七种声音,分别是男人的声音、女人的声音、下面的声音、中间的声音、上面的声音(这三个也可以理解为不怎么好听的声音、一般的声音以及美妙的声音)、鸟兽发出的声音、风穿过树林和草丛的声音。有的设立八种声音,是指四种正确言说的声音和四种非正确言说的声音。
四种非正确言说的声音是指什么呢?第一种是说明明没看见但是却说看见了,明明看见了却说没看见,属于不正确的言说;第二种是说明明没听到,却说听到了,或者明明听到了却说没听到,属于不正确的言说;第三种是没有感觉到却说感觉到了,或者明明感觉到了却说没有感觉到,属于不正确的言说;第四种是明明不知道却说知道,明明知道却说不知道,属于不正确的言说(这四种都属于说谎)。四种正确言说呢,则与之相反,是指的说真话。第一种真话是看见了就说看见了,没看见就说没看见;第二种真话是听到了就说听到了,没听到就说没听到;第三种真话是感觉到了就说感觉到了,没有感觉到就说没有感觉到;第四种真话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声音还有另外一种可以分为八类的方法,是指四种善性的话和行动相关的声音、以及四种不善性的话和行动相关的声音。四种不善性的话是指妄语(乱说话、说假话)、两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恶口(满口脏话恶语)和绮语(阿谀奉承的漂亮话)。善行的话则与之相反。
声音还可以被分为九类,分别是过去的声音、未来的声音、现在的声音、粗大的声音、细小的声音、低劣的声音、美妙的声音、远处的声音、近处的声音。还可以把声音分成十类,是指五种基本音符所构成的十种不同的音质。具体是指什么呢?第一种是舞蹈伴奏的声音,第二种是给唱歌的人伴奏的声音,第三种是丝竹管弦乐器合奏的声音,第四种是女子歌唱声,第五种是男子歌唱声,第六种是海螺伴奏声,第七种是腰鼓伴奏声,第八种是冈鼓(一种古代的鼓)伴奏声,第九种是都昙鼓伴奏声,第十种是演员们各种各样的叫声。
或立一种声。谓由耳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了义声。不了义声。或立三种。谓因受大种声。因不受大种声。因俱大种声。或立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或立五种。谓由五趣差别故。或立六种。一受持读诵声。二请问声。三说法声。四论议抉择声。五展转言教若犯若出声。六喧杂声。或立七种。谓男声女声。下声中声上声。鸟兽等声。风林丛声。或立八种。谓四圣言声。四非圣言声。四非圣言者。一不见言见。见言不见。非圣言。二不闻言闻。闻言不闻。非圣言。三不觉言觉。觉言不觉。非圣言。四不知言知。知言不知。非圣言。四圣言者。一见言见。不见言不见。圣言。二闻言闻。不闻言不闻。圣言。三觉言觉。不觉言不觉。圣言。四知言知。不知言不知。圣言。又有八种。谓四善语业道。四不善语业道。或立九种。谓过去未来现在。乃至若远若近。或立十种。谓五乐所摄声。此复云何。一舞俱行声。二歌俱行声。三弦管俱行声。四女俱行声。五男俱行声。六螺俱行声。七腰等鼓俱行声。八冈等鼓俱行声。九都昙等鼓俱行声。十俳叫声。
对于香味,有的设立一种香味,就是指的鼻子所行动领域的意思。有的设立两种香味,身体内部的香味以及身体外部的香味。有的设立三种香味,分别是惹人喜爱的香味、惹人厌恶的香味以及处于中间的香味。有的设立四种香味,是指四种主要的香料,沉香、白茅香、龙脑香和麝香。有的设立五种香味,是指植物根部的香味、茎部的香味、叶子的香味、花朵的香味、果实的香味。有的设立六种香味,分别是食物的香味、饮品的香味、衣服的香味、装饰品的香味、交通工具的香味、宫殿房屋的香味这六种。有的设立七种香味,分别是指果皮的香味、叶片的香味、细豆蔻的香味、旃檀的香味、三种调味品的香味、给身体熏香的香味以及香料碾成末的香味。有的设立八种香味,分别是同时生起的香味、不同时生起的香味、辗转连续的香味、不连续的香味、混杂的香味、纯粹的香味、猛烈的香味、不猛烈的香味这八种。有的设立九种香味,与前面色相、声音设置的过去、未来等等九种一样。还有的设立十种香味,分别是指女人的香味、男人的香味、一指香、二指香、唾沫的香味、口水的香味、脂肪骨髓脓血的香味、肉的香味、各种味道杂糅在一起的香味、淤泥的香味这十种。
或立一种香。谓由鼻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及外。或立三种。谓可意。不可意。及处中香。或立四种。谓四大香。一沉香。二窣堵鲁迦香。三龙脑香。四麝香。或立五种。谓根香茎香叶香花香果香。或立六种。谓食香饮香衣香庄严具香乘香宫室香。或立七种。谓皮香叶香素泣迷罗香。旃檀香三辛香熏香末香。或立八种。谓俱生香。非俱生香。恒续香。非恒续香。杂香纯香。猛香非猛香。或立九种。谓过去未来现在等如前说。或立十种。谓女香男香。一指香二指香。唾香。洟香。脂髓脓血香。肉香。杂糅香。淤泥香。
对于味道,有的设立一种味道,就是指的舌头所行动领域的意思。有的设立两种味道,身体内部的味道以及外部的味道。有的设立三种,是指惹人喜爱的味道等等,如前文其他类别中所说。有的设立四种,是说大麦的味道、稻米的味道、小麦的味道、其他各种谷物的味道。有的设立五种,分别是酒类饮品的味道、非酒类饮品的味道、蔬菜的味道、树林中各种果实的味道、所吃其他食物的味道。有的设立六种,是指甜、苦、酸、咸、辣、淡这六种。有的设立七种味道,分别是动物油脂的味道、植物油的味道、蜂蜜的味道、甘蔗榨汁的味道、乳酪的味道、盐的味道、肉的味道。有的设立八种味道,如上面香味那段所说的一样。有的设立九种味道,也如香味那段所说的。还有设立十种味道的,分别是指可以咀嚼的味道、可以吞咽的味道、可以品尝的味道、可以喝的味道、可以吮吸的味道、可以炒干的味道、食物充足的味道、休息养生的味道、沐浴洗涤的味道、常常修习的味道。后面的五种味道是指的能够医治身体病患事物的味道。
或立一种味。谓由舌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及外。或立三种。谓可意等如前说。或立四种。谓大麦味。粳稻味。小麦味。余下谷味。或立五种。谓酒饮味。非酒饮味。蔬菜味。林果味。所食味。或立六种。谓甘苦等。或立七种。谓酥味。油味。蜜味。甘蔗变味。乳酪味。盐味。肉味。或立八种。如香说。或立九种。亦如香说。或立十种。谓可嚼味。可啖味。可尝味。可饮味。可吮味。可爆干味。充足味。休愈味。荡涤味。常习味。后五谓诸药味。
对于触感,有的设立一种触感,就是指的身体所行动领域的意思。有的设立两种触感,内与外,如香味那段所说的。有的设立三种触感,惹人喜爱的等等。有的设立四种触感,分别是摩擦的触感、拿着握在手里的触感、敲打的触感、在皮肤上揉来揉去的触感。有的设立五种触感,对应五道中众生的触感。还有一种分为五类的方法,分别是指蚊子、跳蚤、虱子、毒蛇、蝎子的触感。有的设立六种触感,痛苦的触感、快乐的触感、不痛苦也不快乐的触感、同时生起的触感、需要对治的病痛带来的触感、对治病痛的工具带来的触感这六种。还有的设立七种触感,分别是坚硬的触感、流水潮湿的触感、温暖的触感、跳动的触感、跑跑跳跳的触感、按摩的触感、身体发生病变的触感这七种,主要是指湿、滑等等的这些触感。还有的设立八种触感,分别是用手触摸的触感、用石块触摸的触感、用棍子接触的触感、与刀接触的触感、寒冷事物接触时的触感、温暖事物接触时的触感、饥饿时接触食物的触感、口渴时喝水的触感这八种。设立九种类别的情况,与香味那一段的情况一样。还有的设立十种触感,分别是食物的触感、饮料的触感、交通工具的触感、衣服的触感、装饰品的触感、床和坐垫的触感、工具枕头脚蹬等等物资的触感、女人的触感、男人的触感,两人互相接触时的触感这十种。
或立一种触。谓由身所行义故。或立二种。如香说。或立三种。谓可意等。或立四种。谓摩触。搦触。打触。揉触。或立五种。谓五趣差别。又有五种。谓蚊虻蚤虱蛇蝎等触。或立六种。谓苦。乐。不苦不乐。俱生。所治摄。能治摄。或立七种。谓坚硬触。流湿触。暖触。动触。眺堕触。摩按触。身变异触。谓湿滑等。或立八种。谓手触触。块触触。杖触触。刀触触。冷触触。暖触触。饥触触。渴触触。或立九种。如香说。或立十种。谓食触。饮触。乘触。衣触。庄严具触。床坐触。机橙台枕及方座触。女触。男触。彼二相事受用触。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想法活动的世界。有些是虚假的、有些是真实的,共有八十七种不同的想法。这些都是指的什么呢?首先是心的相貌,有五十三种,从作意开始,最后是寻伺(如上文所说)。想法当中所形成的色相,有两种,分别是遵守正法戒律相关的色相以及不遵守正法戒律相关的色相,还有三摩地中所出现的色相。与最终的佛法成就不相应的想法,有二十四种,分别是有得有失的想法、发呆不思考的想法、灭绝所有一切正确不正确的想法、不思考相应的阿赖耶识种子、肉身、有情众生相同、相异的种种特性、出生、衰老、生存、无常、名词、句子、文章、随时间向前流转、确定不确定的、与正法相应的、力量速度、层次顺序、时间、方位、数字、聚合、分散这二十四种事物相关的想法。无为有八种情况,分别是虚空(虚空的意思是假说为空,相对“有”而言,指的是没有刻意的思想行动时的状态)、不用智慧判断、用智慧判断、善行(随缘而动的善,不执着于过程和结果)、不善行、无记、涅槃寂静、涅槃寂静中的不动思想的状态(比较难形容,到那个境界的佛菩萨才能体会),这样八种情况,有时也简单说成六种。不管是六种还是八种,都是一样的。
另外,想法活动的世界,有时设立为一种,就是意识所行动的境界。有时则设立为两种,指的假立一些名称、通过语言来思考的,以及不通过语言名称所思考的。有时设立三种想法或者说思维的活动,分别为对有色相事物的想法、对没有色相事物的想法,以及对刻意作为无意作为的想法。有时设立四种类别,包括对于有色相的事物假立名称进行的思考、对于没有色相的事物假立名称进行的思考、对于没有色相与正法不相应的事物,假立的名称进行的思考、对于没有色相也没有刻意目的的行为,那些或有名称或没有名称事物进行的思考。有时设立想法活动的境界有五种,分别是指色相的想法、五十三心的相貌相关的想法、心的不与正法相应的思想、善不善或无记的想法、无为的想法。有时设立六种类别,感受相关的想法、思维相关的想法、与正法相应的想法、与正法不相应的想法、色相相关的想法、以及无为相关的想法。还有的设立七种类别,分别为感受相关的想法、思维相关的想法、思考相关的想法、染污的想法、清净的想法、色相相关的想法、无为相关的想法。有的设立八种类别,分别是善的想法、不善的想法、无记的想法、感受相关的想法、思维相关的想法、思考相关的想法、色相相关的想法、以及无为相关的想法。
如前几段那样,也设立过去、未来、现在相关的九种想法。另外还有设立十种想法的情况,是从十种意义的角度来说的。第一种是与阿赖耶识相伴随而生的意义、第二种是与通过六根接触外界领受各种感觉的意义、第三种是提取六根所接触到的色相的意义、第四种是对于所接触的事物发挥主观能动性加以改造的意义、第五种是对各种各样想法理论做出区分的意义、第六种是对于正法所教授的内容能够正常学习没有障碍的意义、第七种是能常常脱离欲望而生活的意义、第八种是不能常常脱离欲望而生活的意义、第九种是能常常认清真实没有颠倒思维的意义、第十种是离开痛苦快乐束缚的意义以及对应的不能离开束缚的意义,与这些意义相关的想法。像这样或对肉身内部、或对肉身外部、六根所获取的信息所发生的想法,细细追究其类别或者差别,能分出六百六十大类来。
略说法界。若假若实。有八十七法。彼复云何。谓心所有法。有五十三。始从作意。乃至寻伺为后边。法处所摄色。有二种。谓律仪不律仪所摄色。三摩地所行色。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异生性。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无为有八事。谓虚空。非择灭。择灭。善。不善。无记法。真如。不动想受灭。如是无为。广八略六。若六若八。平等平等。复次法界或立一种。谓由意所行义。或立二种。谓假所摄法。非假所摄法。或立三种,谓有色。无色。及有为无为。或立四种。谓有色假所摄法。无色心所有所摄法。无色不相应假所摄法。无色无为假非假所摄法。或立五种。谓色。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善无记。无为。或立六种。谓受。想。相应行。不相应行。色。无为。或立七种。谓受。想。思。染污。不染污。色。无为。或立八种。谓善。不善。无记。受。想。行。色。无为。或立九种。谓由过去未来等差别。或立十种。谓由十种义。一随逐生义。二领所缘义。三取所缘相义。四于所缘造作义。五即彼诸法分位差别义。六无障碍义。七常离系义。八常非离系义。九常无颠倒义。十苦乐离系义。非受离系义。及受离系义。如是若内若外。六处所摄法。差别分别。有六百六十。
(以上这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还有一种简单的定义)
反复多次观看各种各样的色相,观看后就舍弃的,称为眼睛(观看后,不管意识接手不接手,眼睛的任务都完成了,所以刹那舍弃)。反复对于近处的各种声音进行倾听的,称为耳朵。反复对于近处能嗅闻的事物嗅闻它们香味的,称为鼻子。能够消除饥饿(能进食)、反复多次发表言论、表达观点呼唤召集的,称为舌头。其他几根需要跟随成长的、覆盖其它几根聚集成物理色相的,称为身体。愚蠢的普通人啊,漫漫长夜,总使用那些漂亮的宝石、首饰细细打扮、守护起来他们的身体,以为是他们自己所有的物品,把这个身体称为“我”所在的地方。于是,“我”的概念以及“我所在地方”的概念,就在各种有情众生生活的世间,因此而建立起来。并且依托“我”和“我所在的地方”又建立起来各种各样的假立的名词,称作有情众生、人、受了身命的人、出生的人、因为意识而生的、以及儒生童子等等(都是用来称呼这个“我”的名词)。这些相关的想法,就称为意识。对于那些反复可以重复展示、出现的事物,在它们所在的环境里,质量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称为色相。反复宣扬、反复陈述、时而变大时而减弱的,称为声音。离开色相、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随风运转的,称为香味。能够用舌头品尝的、反复感受苦味甜味的,称为味道。反复能够被身体所证明感受到的,称为触感。随时随处都能形成并保持纯粹思维活动的,称为想法。这些事物之间的类别和概念,互相的差别,应当知道就是这样。在这里重复说一下意地的总结颂诗:
自性。及所依。所缘。助伴。业。
由此五种门。诸心差别转。
(意识的自性、意识所依靠的、意识所接触的、对意识协助伴侣的、意识的行动;由这五件事作为进出的大门,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心念不停流转)
复次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名为眼。数数于此声至能闻。故名为耳。数由此故能嗅诸香。故名为鼻。能除饥羸。数发言论。表彰呼召。故名为舌。诸根所随。周遍积聚。故名为身。愚夫长夜。莹饰藏护。执为己有。计为我所。我及我所。又诸世间。依此假立。种种名想。谓之有情。人。与命者。生者。意生。及儒童等。故名为意。数可示现。在其方所。质量可增。故名为色。数宣数谢。随增异论。故名为声。离质潜形。屡随风转。故名为香。可以舌尝。屡招疾苦。故名为味。数可为身之所证得。故名为触。遍能任持唯意境性。故名为法。如是等类诸法差别应知。此中重说嗢柁南曰。
自性及所依。所缘助伴业。
由此五种门。诸心差别转。
这首颂诗讲的是啊,由五种法门,意识通过这个六根形成的身体而运转。五种法门分别是,意识的自性、意识所依靠的、意识所接触的、对意识协助伴侣的、意识的行动。还应该知道,这其中还蕴含着其他的意思。各种蕴(蕴就是集合,色受想行识每一种都有其集合,色蕴就是色相的集合,各种蕴是指所有那些蕴)如实知道所引发的想法、各种环境境界如实知道所引发的想法(界主要指的是,视觉的界域、声音的界域等等)、各种地点如实知道所引发的想法、各种因缘而起的事物如实知道所引发的想法、以及如实知道所做事合适不合适所引发的想法。(这也是意识的五种类别)还应该知道,许多佛祖都曾说过,意识是由九件事所引发的。这九件事是什么呢?第一是有情众生;第二是感受使用;第三是新生发起;第四是安住在一个状态;第五是染污或者清净;第六是种种语言和非语言、对各种事物认为是有差别的;第七是讲述的人;第八是讲述的人所讲的内容;第九是大众集会。
有情众生是指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感受使用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十二件事、新生发起是指十二缘起、安住在一个状态是指为了维持生存而需要的四种食物、染污清净是指苦集灭道四谛、差别的事物是指无量无穷的各种世界、讲述的人是指佛和佛弟子、所讲的内容是指四念住等等的菩萨修行法门、大众集会,是指八种众生的集会,第一种是刹帝利众生、第二种是婆罗门众生、第三种是年长有修行的众生、第四种是出家的沙门众生、第五种是四大天王及其附属众生、第六种是三十三天众生、第七种是焰摩天众生、第八种是梵天的众生。又有一首颂诗:
色聚。相应品。世相。及与缘。
善等。差别门。巧便事。为后。
(与色相聚集相应的、与世间相貌和因缘随行的、那些善或不善、无记的种种有差别的法门,要通过清楚知晓并随众生心性行起方便,来加以教导)
此中显由五法。六识身差别转。谓自性故。所依故。所缘故。助伴故。业故。又复应知蕴善巧摄。界善巧摄。处善巧摄。缘起善巧摄。处非处善巧摄。根善巧摄。又复应知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净事。六差别事。七说者事。八所说事。九众会事。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别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一刹帝利众。二婆罗门众。三长者众。四沙门众。五四大天王众。六三十三天众。七焰摩天众。八梵天众。又嗢柁南曰。
色聚相应品。世相及与缘。
善等差别门。巧便事为后。
(阅读过程中如有发现错误,请您联系我们,便于我们及时改进,QQ:1300659095。感恩)
瑜伽师地论白话文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暂无简介
瑜伽师地论原文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瑜伽师地论讲解
瑜伽师地论白话解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论》。相传古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