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瑜伽师地”(瑜伽师,是指修行者;地,是指位阶、次序、层级)呢?是指一共有十七个层次。哪十七个呢?有颂诗说:
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
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
第一个层级叫做“五识身相应”,第二个层级叫做“意”,第三个层级叫做“有寻有伺”,第四个层级叫做“无寻唯伺”,第五个层级叫做“无寻无伺”,第六个层级叫做“三摩呬多”,第七个层级叫做“非三摩呬多”,第八个层级叫做“有心”,第九个层级叫做“无心”,第十个层级叫做“闻所成”,第十一个层级叫做“思所成”,第十二个层级叫做“修所成”,第十三个层级叫做“声闻”,第十四个层级叫做“独觉”,第十五个层级叫做“菩萨”,第十六个层级叫做“有余依”,第十七个层级叫做“无余依”。上述简述为十七种,称作瑜伽师的修行层级。
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
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
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
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什么叫做“五识身相应”的层级呢?是指身体五种“识”中每一种的自身特点、它们所依靠的、所接触的、帮助它们形成的、以及他们各自所产生的行为现象。这些总体称为“五识身相应”的层级。什么叫做“五识身”呢?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
云何五识身相应地。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何等名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什么叫做“眼识”呢?眼识的自身特点,是依靠眼睛来明了分别色相。眼识所依靠的有三种事物。第一个依靠叫做“具有”(是指要想发生眼识必须具备的基础),是指眼睛。第二个依靠叫做“等无间”(是指与发生眼识同时行动没有间隔时间),是指意识。第三个依靠叫做“种子”。是指这一切种子,执持感受所依靠的,异熟所摄持的(佛教中的基本观点,是指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是由阿赖耶识中的各种“种子”所成长发展形成的。而种子成长和成熟、甚至结果与种子状态之间是有时间上的差别。因此“异熟”是指非同一时间成熟的意思。异熟所摄,就是指这个异熟的特点所牵引其成长直至成熟的趋势),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个名称,指代这些种子的集合)。
这三种依靠也可以简单分为两类:色相类和非色相类。眼睛是色相类,其他两个(等无间依和种子依)是非色相类(此处是指眼睛是有物理实体、实相的,其余两种是没有物理实相的)。眼睛,是指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种子所制造出的,眼识所依靠的清净色相。看不见,但有相对的事物(看不见是指,人在看的时候看不到自己的眼睛)。
意识,是指与眼识同时行动并发生作用的,基于过去经验形成的印象、观念。一切种子识,是指以不知从何时开始的过往延续而来、人们乐于执着的那些错误无义的言论,长期熏染形成习惯为起因,所生起的一切种子以及异熟的“识”。眼识所联系接触的,称为色相。色相能看见,也有相对的概念。这细说起来也有很多种。
此处简单分成三类,称为显色、形色和表色。显色,是指蓝色、黄色、红色、白色;光感、影子、明亮、暗淡;云彩、烟尘、尘土、水雾等等色相,以及空这一种色相。形色,是指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等等色相。表色,是指取用、舍弃、弯曲、伸展;行走、停止、坐着、躺着等等色相。
以上是一种显色、形色和表色的分类方法。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中,显色是指眼识所行动的领域,那些显著明了的色相。形色是指色相的聚集、分散,比如长、短等等。表色是指这些聚集分散的色相产生、消灭、辗转相续的相貌。因为时时都在变化中,在之前产生的地方不再重复产生,而转到另一个地方,有时在时间上接续生成、有时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有时生成的地方近、有时远。其生成有这样的一些差别。或者就在同一地点生成的样貌不同。叫做表色。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其中,显色是指光线明暗等等差别色相。形色是指长短等聚集分散所造成的差别色相。表色是指依托业的作用转动变化所产生的种种差别色相。以上这一切显色、形色、表色是眼睛所行动的范畴、眼睛所行动的境界。也是眼识所行动的范畴、境界、所接触联系的事物,以及意识所行动的范畴、境界、所接触联系的事物。只是名称上有所差别。
这种色相,还可以分为三种类别。一是似乎好的色相,二是似乎不好的色相,三是既不好也不坏的色相(“似乎”是指色相其实是虚幻的,所以好与不好其实只是“看似”)。以色相的形式显现。眼识的助手及伴侣,是指与眼识同时发生的那些心的所有变化,包括作意(在眼识发生前要有一个“想要看”的意愿,促使眼识的发生)、触(眼识与所观看对象的接触)、受(眼识摄取色相时产生的感受)、想(眼识摄取色相导致的思维活动)、思(眼识摄取色相导致的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以及下一步行动的判断和决定),以及其他与眼识同时发生的心的变化。这些助手及伴侣的行为是基于同一个对象(所观看的对象)发生的,但他们的行动互不相同。与他们相应的其他行动也随之而转动发生。同时,这一切各自都从自己的种子生起。
眼识所产生的行为现象,一共有六种。第一种是明了分别眼识自己境界所接触的对象,第二种是明了分别眼识自己的特点,第三种是明了分别现在,第四种是刹那刹那明了分别,第五种是跟随意识所转的业,第六种是跟随产生新业所转的业,这些业能引发可爱的或者不可爱的果报。
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具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眼是色。余非色。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著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彼所缘者。谓色。有见有对。此复多种。略说有三。谓显色形色表色。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形色者。谓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又显色者。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形色者。谓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表色者。谓即此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变异生。是名表色。又显色者。谓光明等差别。形色者。谓长短等积集差别。表色者。谓业用为依转动差别。如是一切显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识所行眼识境界眼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名之差别。又即此色。复有三种。谓若好显色。若恶显色。若俱异显色。似色显现。彼助伴者。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所谓作意。触。受。想。思。及余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唯了别自相。唯了别现在。唯一刹那了别。复有二业。谓随意识转。随发业转。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什么叫做“耳识”呢?耳识的自身特点,是依靠耳朵来明了分别声音。耳识所依靠的有三种事物。第一个依靠叫做“具有”,是指耳朵。第二个依靠叫做“等无间”,是指意识。第三个依靠叫做“种子”。是指这一切种子,执持感受所依靠的,异熟所摄持的,阿赖耶识。
耳朵,是指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种子所制造出的,耳识所依靠的清净色相。看不见但有相对(此处的“有相对”,是指在发生作用时有一定距离)。意识和种子的意思,如同前面眼识所说的那样。耳识所联系接触的,称为声音。看不见但有相对。这又有很多种类,例如螺贝(中传出的)声音、大鼓小鼓的声音、跳舞的声音、歌曲的声音、各种各样音乐的声音、演员戏子的呼叫说话声、女人的声音、男人的声音、风穿过树林等等的声音;明白理解了的声音、不能明白理解的声音、有意义的声音(此处的“意义”指符合佛教正法的意义)、无意义的声音、下品中品上品声音;江河奔涌川流的声音;争斗争吵喧哗嘈杂的声音、接受依持正法演说的声音、讨论议论决定所持观点的声音;像这样的声音等等,有很多种声音。
此处简要分为三种类别,第一种叫做“因执受大种声”,第二种叫做“因不执受大种声”,第三种叫做“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第一种只包括人体内的各种声音,第二种只包括人体外的各种声音,第三种指的是人体内与体外交互作用过程中的各种声音。
另有一种分类方法,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符合自己意愿的声音(即喜欢听的声音),第二种是不符合意愿的声音(即不喜欢听的声音),第三种是前两种都不属于的声音(即没有喜欢不喜欢的倾向,中性的声音)。另外,声音主要是指声音鸣响、语词音声、表扬称赞等等这些有差别的名称所指的那些声音。以上所有这一切,是耳朵所行动的范畴、耳朵所行动的境界。也是耳识所行动的范畴、境界、所接触联系的事物,以及意识所行动的范畴、境界、所接触联系的事物。耳识的助手及伴侣,及其所产生的行为现象,应知如同眼识一样。
云何耳识。自性。谓依耳了别声。彼所依者。具有依。谓耳。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耳。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声。无见有对。此复多种。如螺贝声。大小鼓声。舞声。歌声。诸音乐声。俳戏叫声。女声。男声。风林等声。明了声。不明了声。有义声。无义声。下中上声。江河等声。斗诤喧杂声。受持演说声。论议抉择声。如是等类。有众多声。此略三种。谓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初唯内缘声。次谓外缘声。后内外缘声。此复三种。谓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又复声者。谓鸣音词吼表彰语等差别之名。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识所行。耳识境界耳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眼识应知。
什么叫做“鼻识”呢?鼻识的自身特点,是指依靠鼻子明了分别香气。鼻识所依靠的,有三种事物。第一个依靠叫做“具有”,是指鼻子。第二个依靠叫做“等无间”,是指意识。第三个依靠叫做“种子”。是指这一切种子,执持感受所依靠的,异熟所摄持的,阿赖耶识。
鼻子,是指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所造出的,鼻识所依靠的清净色相。看不见但有相对。意识及种子,如同前面所说。鼻识所接触联系的,称作香气。看不见但有相对。这也有很多种类,分别称为“好的香气”、“坏的香气”、“平等(不好不坏)的香气”。鼻子通过闻嗅所得知的,根、茎、花、叶、果实等等香气,像这样的类别,有很多种香。而且,香气,是鼻子所闻、所获取、所嗅等等这些,不同香气有不同的名字,这些香气是鼻子所行动的范畴、鼻子所行动的境界。也是鼻识所行动的范畴、境界、所接触联系的事物,以及意识所行动的范畴、境界、所接触联系的事物。鼻识的助手及伴侣,及其所产生的行为现象,应知与前面所说的一样。
云何鼻识。自性。谓依鼻了别香。彼所依者。俱有依。谓鼻。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鼻。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香。无见有对。此复多种。谓好香。恶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茎花叶果实之香。如是等类。有众多香。又香者。谓鼻所闻。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别之名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识所行鼻识境界鼻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什么叫做“舌识”呢?舌识的自身特点,是指依靠舌头明了分别味道。舌识所依靠的,有三种事物。第一个依靠叫做“具有”,是指舌头。第二个依靠叫做“等无间”,是指意识。第三个依靠叫做“种子”。是指这一切种子,执持感受所依靠的,异熟所摄持的,阿赖耶识。
舌头,是指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所造出的,舌识所依靠的清净色相。看不见但有相对。意识及种子,如同前面所说。舌识所接触联系的,称作味道。看不见但有相对。这也有很多种类,称为苦味、醋味(酸味)、辛辣味、甜味、咸味、淡味。也分为符合意愿(喜欢)的味道、不符合意愿(不喜欢)的味道等等。如同舌头所品尝的(此处“舍处所”的意思是,舌头品尝以及好吃不好吃这些判断,与所发生的地点无关)。另外,味道是指现时品尝、吞咽、吃、喝、舔、吮吸、感受这些不同名称所代表的现象集合。这些味道是舌头所行动的范畴、舌头所行动的境界。也是舌识所行动的范畴、境界、所接触联系的事物,以及意识所行动的范畴、境界、所接触联系的事物。舌识的助手及伴侣,及其所产生的行为现象,应知与前面所说的一样。
云何舌识。自性。谓依舌了别味。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舌。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舌。为四大种所造舌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味。无见有对。此复多种。谓苦酢辛甘咸淡。可意不可意。若舍处所舌所尝。又味者。谓应尝。应吞。应啖。应饮。应舐。应吮。应受用。如是等差别之名。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识所行舌识境界。舌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什么叫做“身识”呢?身识的自身特点,是指依靠身体明了分别触感。身识所依靠的,有三种事物。第一个依靠叫做“具有”,是指身体。第二个依靠叫做“等无间”,是指意识。第三个依靠叫做“种子”。是指这一切种子,执持感受所依靠的,异熟所摄持的,阿赖耶识。
身体,是指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所造出的,身识所依靠的清净色相。看不见但有相对。意识及种子,如同前面所说。身识所接触联系的,称作触感。看不见但有相对。这也有很多种类,称为地的触感、水的触感、火的触感、风的触感;轻的性质、重的性质、滑的性质、涩的性质;冷的感觉、饥饿的感觉、口渴的感觉、饱的感觉;有力量的感觉、力量弱的感觉、缓慢的感觉、着急的感觉;生病的感觉、变老的感觉、死亡的感觉、休养生息的感觉;闷绝的感觉(昏厥、休克等等);黏糊、疲惫、气息、柔软、胆怯、勇敢等等,像这样的很多类别,有很多种感觉。
此处还有三种类别,分为好的触感、不好的触感、离开所住之地的触感等等,都是身体所接触产生的感觉。另外,触感是指通过摩擦、接触所产生的好似坚硬、好似柔软、好似变动、好似温暖等等有种种不同名称的感触的集合。这些触感是身体所行动的范畴、身体所行动的境界。也是身识所行动的范畴、境界、所接触联系的事物,以及意识所行动的范畴、境界、所接触联系的事物。身识的助手及伴侣,及其所产生的行为现象,应知与前面所说的一样。
云何身识。自性。谓依身了别触。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身。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身。为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触。无见有对。此复多种。谓地水火风。轻性重性。滑性涩性。冷饥渴饱。力劣缓急。病老死养。闷。粘疲息软。怯勇。如是等类。有众多触。此复三种。谓好触。恶触。舍处所触。身所触。又触者。谓所摩所触。若硬若软。若动若暖。如是等差别之名。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识所行身识境界身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其次,尽管眼睛本身没有毛病,并且色相也呈现在眼前。如果使眼识生起的那种意愿、心念没有正式生起,原本能够生起的眼识必然不能发生。因此,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包括眼睛健康没毛病、色相呈现在眼前、使眼识生起的意愿正好同时生起,这样眼识才能正常发生。应当知道像眼识一样,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是同样。再者,以眼识的发起为源头,有三种心念可以识得。
按照它们生成的顺序,依次被称为率尔心、寻求心和决定心。率尔心是属于眼识的范畴,而寻求心、决定心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译者补:率尔心是指在眼识发生的一刹那,那个感知之心;寻求心是指对眼识进行初步判断和辨识的心;决定心是指确定了眼识内容时的心)。决定心之后才能提到染污和清净的差别。再往后才有与眼识的染污或清净性质相同的事物(等流,是佛教名词,是指善根、善业能够吸引同类的事物一起流转,恶根、恶业以及不善不恶业也同样),包括善业、不善业以及非善非不善也随之一同流转。像眼识一样,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是同样。
而且,还应当观察五种识所依靠的事物,就好比要到去各种方向旅行者所乘坐之物(车、马等等);它们所接触联系的事物,就好比旅行者所做的事情(比如行走、吃、住等等);它们的助手及伴侣,就好比同行的人员、伴侣;它们产生的行动就好比自己的功能(即,要去做什么,比如旅行者出行可能是为了学习、考察等等)。
还可以有另一种区别它们的方法,可以将五种识所依靠的事物看做居家的人居住的家;所接触联系的就好比在家里所使用的种种器物;助手及伴侣就好比家中的仆人;他们的行动就好比人们在做的事。
复次虽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识必不得生。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复次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复次应观五识所依。如往余方者所乘。所缘如所为事。助伴如同侣。业如自功能。复有差别。应观五识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缘如所受用。助伴如仆使等。业如作用。
(阅读过程中如有发现错误,请您联系我们,便于我们及时改进,QQ:1300659095。感恩)
瑜伽师地论白话文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暂无简介
瑜伽师地论原文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瑜伽师地论讲解
瑜伽师地论白话解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论》。相传古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