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讲到修行,一定要注意「离」这个字,因为佛性本具一切功德智慧,但被无始以来无明幻妄所覆盖,所以不能显发妙用。如果称性圆行的人,通过止、观等方法离尽一切「境」、「觉」、「离心」以及「离离」之后,方能透尽业垢,成就大道。

  元音老人曾多次教诫弟子:「只会明理讲理,绝对无用,一定要全体起用,透过一切境界,方是真修!」此语对已有教理认识,而欠缺实证者而言,的确如雷贯耳,应常作反省,不使自己入宝山空手而回。

  我们既知一切如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故了心境皆空,即空无住,虽不惧因果业报,且又知习染种子未尽,仍时有粘滞住着,故即理照事,谨慎言行,护念众生,如履薄冰。明哲保身,怕事牵系不行;无记乱来,不掌握分寸更不行:消极隐遁自了不行;热情执意兴风作浪更不行;不敢讲教理说佛法不行,不指明观心修证,误导他人更不行。

  学佛习禅者,知道有透关一事已是不易,而了悟如何透关更是不易。试参蒙山禅师的透关因缘,有助于我们去掉修道上的轻心、慢心,使无心妙化在万法之间、超脱无碍于事业之中。

  据《禅关策进》的记载,宋朝有一位蒙山禅师,在二十岁时就知道有宗门向上的事--《圆觉经》里讲的觉性本具的道理。到了三十二岁,他已经请教了当时丛林中很有辈份的长老,共十七、八位,但是很遗憾,他们徒有虚名,却无实修。所以当问他们如何做工夫时,都答不出来,讲不清楚到底该如何下手。后来参皖山长老,这位善知识教授其在心念中看一个「无」字,十二个时辰中要「惺惺」--明明白白地看住它,就像猫等在洞口捕老鼠,又如鸡孵蛋一样,丝毫也不放松、不间断,念念在兹,和「无」打成一片。在还没有透彻的时候,好比老鼠咬棺材一般,虽然没有一点滋味,也不知何日能咬透,只是一心咬下去,不可以见异思迁与变化用功的方向。所以有些人念佛开始觉得很有味道,念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没味道。大家要注意没味道的有两种:一种是逆境,如身体感觉重了,人生病了,愈来愈烦,这种没味道是错的;一种是人没念头、没思想,坐也不知坐,觉得没意思,也没什么问题,心里面明是明的,就是没味道,这是对的,千万不要改变。很多人做到这里都改变了,认为修得没味道,念佛有时也不知念了,或者心念细了,念头也没有,好像觉得没有力了,认为佛号把握不住,其实这是对的,继续做下去就会成功。可惜中途把它变了,学修另外一种法,认为刚学的法很有味道,跟上次刚学的一样,修得很有味道,实际上你把上个法的功德挪用到这个法上去,是往回走,没深入,只要你不变地深入下去,一定会打开本来。所以皖山长老告诫蒙山禅师说:「如此做去,定有发明时节」。发明就是心地开花,明见本性。

  蒙山禅师听了长老的话后,就非常精进用功,昼夜孜孜不倦地去体究。这样经过十八天的时间,当他喝茶时,忽然领悟了灵山会上释迦老子拈花示众,迦叶微笑的真意旨,于是内心非常欢喜,认为已得正悟。而当请求三、四名长老印证决定所悟是不是真实时,他们都没有说一句话,有的只是教他用「海印三昧」一法来印定,其他都不要管,蒙山也就相信了他们所指点的话,其实仍是相似之解,光影门头,全然做不得主。

  过了两年,到了宋景定五年(西元一二六四年)的六月份,蒙山在四川重庆患了痢疾,昼夜拉稀一百次,病情十分危险,虚弱得就要死了。那时工夫完全不得力,「海印三昧」一点也用不得,从前的解会所得的知见,到此刻全然用不上,现在是有口说不得,有身动不得,只有等死的份了!这是业缘境界,同时在工夫中现前,又可怕又恐怖,心中悻惶不安,众苦交逼。但是蒙山禅师是个根性较好的人,是真为生死大事而向上参究的。所以在这种非常难透病患境界中,仍然能够勉强提起精神来,把后事吩咐好后,就立即把蒲团垫高,装了一炉香,慢慢地起来坐安稳,默默地在心中祈祷三宝与龙天,并忏悔从前所做的一切不善的恶业:「假如我大限当尽,愿承蒙般若的力量,正念投生为人,少年早早地出家为僧,再继续向上修行;如果病好,就抛弃世俗立即出家为僧,早日悟明大事,广度后学。」蒙山禅师发了这个愿后,就提一个「无」字。大家一听这「无」的声音,有东西没东西?「无」,这样直下去一听时,没一个念头,了了分明,这才是真的做工夫,回光自看「无」!不是向外看个空无,是看自己的觉性,往里看当下的灵知真心。蒙山禅师这样用功,没有多久,脏腑开始动起来,内心种子翻腾不已,不管他!「只是不管他」这句话对于这种境界最管用,便是透关的宝剑。过了许多时间,眼皮不动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感觉不到有身,身体已经消失了,只有这个「无」字的话头仍然还在不断地照着。这一座一直坐到晚上才起来,病情已退了一半。再次坐下直到三更时分,病已经完全痊愈,此时身心轻安。

  蒙山禅师透过这一生死大关,实为不易,可见因地纯正的人,在修道的关键时刻才显出力量来。

  到了八月份,蒙山禅师就在四川江陵落发出家了。住了一年,起单行脚,一次在路途中做饭,悟到了工夫必须是一口气做成功,不可以断断续续。许多人用工夫,刚刚得力,又因其他事干扰了,就像烧饭,刚刚冒气,就断了柴木,于是半生不熟,再烧也就不香了。那么得力时有什么体会呢?初步人觉得成了整体,呼吸、身体、觉受变成一个气团或光团,凝聚不散,外境与内心也达到统一,就在这里觉照,愈来愈细,其中经历过平淡、真切、空寂、灵明等,直到契入真如。因此,工夫不可断绝,一断便前功尽弃,以后用功更难了。

  后来蒙山禅师到黄龙祖师处,归禅堂用功。第一次睡魔来了,抖擞精神,轻轻松松地就把它敌退了。第二次也这样退走睡魔;第三次睡魔特别重的时候,就下地礼拜,也把它清除了,然后再上蒲团打坐。这样敌退睡魔的规律与形式都已定了下来,于是就趁这个时候,打倒睡魔。开始的时候,用枕头睡一会儿,后来用手臂靠一下,再后来就不放倒身体了。这样过了二、三夜,日夜都很疲倦,脚底下浮肿起来逼得很紧。忽然眼前好像黑云散开,自身觉得如刚刚沐浴后出来一般清净愉快。这时心底下的疑团愈来愈盛,不须怎样用力提持,就能绵绵密密地现在其前。一切声音、颜色等的五欲境界,以及称、讥、苦、乐、利、衰、毁、誉的八风,都入不进去了。清净心灵就像银盆子盛着的雪一样洁白一片,又如秋天的空气一样肃然寂静。此刻他心中思惟:工夫虽然做得很好,可惜没有善知识给予指点、抉择,于是起单到浙江。由于路途跋涉的辛苦,工夫在途中退失了。修行人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工夫上路后,不可太累或事务太多,应当一心护养定力,绵密保护,方能在力量充足时,彻底打开,永不退失。

  到了承天孤蟾和尚住持的寺院,归禅堂打坐。发誓在没有开悟之前,绝不起单到处跑。过了一个多月,工夫恢复了,这时又出现业报,遍身生了疮,也不管它,舍弃对生命的执着,一心打坐做工夫,自然很得力。又透过了病患,做成了病中的工夫。

  有一次蒙山禅师赴斋出门,一边提持着话头「无」,一边走着,不觉有身有境,一直走过了斋家也不知道。于是透过了行走,做成了动中的工夫。到了这时,都好像透明水中的月亮,无论在急湍流水的滩上,还是在乱波之水中,触也触不散,荡也荡不失,活泼泼地,灵妙无比。

  到了三月初六日正在禅堂打坐,举一个「无」字,首座入堂烧香,「啪」地一声,敲香盒发出声音,忽然「囫」地一声,识得自己本性,捉败赵州和尚。这「啪」地一声把身心根尘都脱尽了,灵光就在「囫」地内智迸发中,顿悟本来面目,于是作了下面的一个颂子:

  没兴路头穷,踏翻波是水;

  超群老赵州,面目只如此。

  颂中真意说,没有一切妄念兴起的时候,心路终于也就到了穷尽的地步,一旦踏翻前后无心的一关,于是彻底了悟原来波就是水--识即是智,妄即是真,一切不二,当体圆明。今日方知超群绝伦、风流千古的赵州老和尚,本来面目也只是这般模样。

  秋天的时节,蒙山禅师在临安见到了雪岩、退耕、石坑、虚舟等诸位大长老,虚舟和尚劝他去见皖山禅师。

  于是再回归到原指点参「无」的师父那里去了。皖山祖师见面便问:「光明寂照遍河沙,岂不是张拙秀才语?」蒙山禅师一听正想开口时,立即被皖山祖师喝了出去--「不许你开口,还有这个在!」痕迹未尽。蒙山禅师当时已得体,而未起大用。所以在境缘起用中,还没有透脱自在,因此,被喝出来后,行、住、坐、卧都觉得没意思,定在寂体上。经过六个月,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因为出城外回来,上石头梯子的时候,忽然胸中的疑团与窒碍等,像冰化了一般,一下子都消失了,不知道身体在路上走。就去见皖山祖师。祖师又问前面的话,这时蒙山禅师一上去就把师父的禅床掀翻,把师父也推倒了,到里里师父与禅案都彻底打破,心无挂碍,了无疑滞,扫尽痕迹,透脱圆活。从前未明的极其淆讹的公案,一一都晓了底蕴。

  通过这样一个例子,说明理解之后,第一做工夫应是真实做,不搞虚实样子;第二对路途风光、诸般境界,应是真实扫,直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真境便会全体显现。再经大手眼宗师印证透彻,方是圆活自在人!

  我们上几次学了两个节段,对根本的理与根本的行都已经讲了,从禅宗的根机来说学到这里可以结束了,就是说已经顿超顿入,顿悟自性。因为佛教从最根本的觉性来说,它是很简单的,没那么复杂。复杂是因人的关系而复杂,人的思想、人的烦恼、人的行为、人的业果报应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形成了法的复杂。但是一个学佛的人,他是往回走,因为是回家嘛。既是往回走,应是走向简单、走向直接、走向自然与平常。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觉性上面,这觉性是一个智慧的点,他始终集中到这一点上面,和觉性一切相违背的事,一切境界、一切执着,都要把它化掉,化归到觉性原本的真实,这样子学佛是愈学愈简单,愈学愈直接,愈学愈没什么可学,最后归入无生、无学。因为他走的方向是走向本性,不是在搞复杂。走到本源之后,一切的万法从这里显现,所以它也同时具足复杂。本性是法尔的自然之性,但是它有一种造化的力量,就是讲唯心所造,自性显现的力量,同时具足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境界的生灭变化与差别对立,所以它也同时包括复杂。直接地体现与间接的作用,是相应一体的。所以一个平常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奇妙的人,奇妙与平常也是相应一体的,佛教最真实的奥妙就在这里。

  一个人趋于简单化,如什么都不懂,力量都没有,没具足智慧方便,他说自己懂佛法、悟佛法、证佛法,这样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而真正简单应是在一种无为直接里面,在平常当中体现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妙用,亦具足一切经验与知识,这样才是圆满佛果的所应具备的条件。所以通过前面的学习,正知正行--理是知,理的体现是行。能够相应,能够以具理的正知,而不是邪知或者是朦胧的糊涂的知,及实际生活当中体现出的正行。这两者能够在内心相应,能够达到统一,能够非常完整地体现出来的人,这种人就是根基相当好的人,而且也是一个很有福的人。这种人的内心世界是没矛盾、没对立、没什么困惑,也没因生死问题而放在心上,也不会把修道问题放在心上。从此之后,他走的路是佛的路,直接向佛的路上行,就如禅宗里说的「毗卢顶上行」。是在佛的顶上面走路。佛的顶是什么?最高的智慧,最高的境界、缘起的智慧,所行的境界,就跟佛一样,甚至还超越对佛祖的执着,或者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高高的山顶是大智慧圆照法界;深深海底是深入法性后、真实的缘起,真实一切妙用的境界,是无穷无尽地去体现人生。所以说能够悟明这个理的人,就能在自心里显现一切法,他知道心外没法,念佛、持咒、坐功等都是自心的显现,而后一切法都回归自性。

  用一句现成话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或者说「真实理地不染一尘」--一点也没有。「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一切妙用都具足。以这样圆融的见地是体现了佛教的圆满之法。理虽如此,但是人从无始以来被无明所染,犹如掉在阴沟里,且在晚上,摔得面目全非,麻木不仁,不辨方向,只在阴沟里打转,不知出来。人在烦恼生死苦海当中,不知出离,不辨方向,首先要让他醒来。我们的念佛、持咒就是醒过来的方法,醒过来以后,这还是初步的醒,还不是大彻圆解--彻悟佛性的境界。初步醒来,知道我们这个地方这样臭秽,这个面目不是我的面目,要洗干净恢复本来面目,我要找到自己的路,往家回归。从这里开始有一点懂,这是一种解,已经理解到--这个地方是这样的脏,醒过来把自己洗了一下,找到路回家。这种做法是根据人来讲的,在人的方面讲有佛道与佛性;从深一层来讲,是对大菩萨所说的境界,那已经是完全清醒的人,已经把自己的面目洗干净的人,站在空旷的路上,他已知家就在眼前,睁开眼,迈开脚步,就到家里了。这是根基相当殊胜的人,这种人已不是一般的人,而已是佛的心,菩萨的行,凡夫的烦恼习气几乎是没有或者是轻微。有些地方讲大权示现为凡夫,凡夫二乘与着相菩萨的心基本已没有了。对凡夫的境界是权巧示现,如与凡夫同一习性,实际上不是凡夫的心,这叫大悲示现众生,或者说「倒架慈航」。这部经里的十二菩萨就是接引我们而大权示现的。

  我们下面学的是比较复杂的,是站在人的位置,是初步理悟,还没证道的位置来说的。有些人认为这样讲下去比前面好象要深一些,前面的浅一点,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简单的不一定就是浅的,但是也不一定是深的,这是简单的真实存在,真实的性没深浅,是原本就这样的,而用言语来讲深讲浅都不是究竟,都不是真实的,都不是与其相应的说法。所以对它分别与理解是凡夫的角度来讲的。那么真正的道只是悟入、契入,噢!原来如此,内心有一种这样子的感叹,是完全的明白。因此,我们要悟入佛智,在听经时内心应非常清爽、明了地去听,把自己心的境界与经的境界相契合,而不是去对比,对比就差得远了,应离分别心去相应于它,且在念念当中体现它。因为人得改变,是精神世界的改变,心如改变了,则一切都改变了。所以以圆觉心去行一切法,是圆法。

  那么,做不到怎么办呢?这里普眼菩萨就特地提出来问佛:

  世尊,愿为此会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

  佛在普贤章中已称理宣说了直接的大道,但未入的人,还需要起行的方便与渐次,这样教法才能圆满。有人只讲见性与公案,不谈事修方便,使许多人善根不立,讲趣无路,反而产生谤法之罪。所以修行渐次,不得不开演。

  云何思维?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怎样去思维,才会悟于道妙?也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已入佛门,他应当怎样去观察真与妄以及理与事,以思维的慧择,产生坚固不移的正知见。闻慧是智慧的启发,思维则是正知的明朗,如于思维中,深入根源,打破疑滞,透彻无碍,那么就是悟得妙境。既悟妙境,与佛祖同一鼻孔出气,应安住其中,持之不失,也就是悟后起修的修慧。如此修慧全以佛知见而行。所以「一超直入如来地」,完全同佛初因,有大气魄,大作略。

  「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面对许多还未开悟的众生,普眼以悲心而请求于佛:作怎样的方便,才能使众生都开悟呢?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使一切众生都得悟入佛智。《法华经》里说,佛的出世本怀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普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部经也同样是为了使众生开悟。「开」包括「示」,「悟」包括「入」,「入」即证大道。但《法华经》中没有讲具体的修行渐次与方便,而是讲了许多譬喻,都是很直接地指出本迹、权实,以及实相妙心的根本与殊胜,如经中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为什么?因为「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以合于圆觉实相的清净缘起,在其因地中,已植成佛的种子,将来必然萌芽、生长、开花与结果。所以佛为一切众生授记,必当作佛。因为是在源头上悟修,不在波浪上翻腾,自然归于湛然真性。所以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才是成佛的真因。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维,闻佛如来说此三昧,众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

  这里反过来证明假使那些未开悟的众生,如果没有符合正道的方便,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他们听到佛讲这些无上的三昧之法,内心一定会迷惑无知,烦闷难开,这样对于圆觉的妙道,必然不能悟入了。

  特别是如今时代的众生,大部分人不能直接领悟文殊与普贤的境界,往往是道听途说或依文解义,以世俗有为有漏的观念去看待佛法,以自身自私的利益去获得佛法的感应。理修不明,着相颠倒,所以很少有正方便、正思维。他们大都不知持戒、诵经、念佛等修行到底是为什么?所以有人听了某法师的经以后,说几十年都白学了。这几十年来没有悟入的方便,而现在是否真的明白了呢?

  离幻法门对于根基好的人,一闻即悟,而根机稍差的人,就应依佛所指示的方向,去精进用功,逐渐透过,才能有豁然大悟的时节。

  愿与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方便也是假设,因为圆觉的性是本圆之性,妄幻的法原本寂灭。所以修无所修,其中并无实法可得,可见没法才是真法,有法都是假说,是借众生世界的存在而方便指示的。所以「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付了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但是虽然无法可得,对于初悟的人,因为迷惑的习气难以顿时全消,所以普眼菩萨在无修之中,请示佛假说修习的方便。

  作是语己,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是语已作,不复再作,五体投地,无地可得,如是之道,三请而现,终始不异,往复无差。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维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样契机的问题,只有普眼的法智方能善巧地提出,这将给一切众生带来方便,所以佛再次赞叹说:「好极了!好极了!你问得很好。你能够为了一切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问到了如来所开演的修行渐次、思维方法、住持之道,乃至于假借而说的种种方便法门,你现在仔细地听闻,应当为你演说了。」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个时候,普眼菩萨奉佛的教诲,非常地欢喜,因为普眼菩萨的悲心及愿力与佛相应。「普」是普度众生,普开众生智慧眼目,普令众生透脱境界,人于妙用。有这样殊胜的因缘,所以与一切在座的大众,一一都寂默不动地听受大法。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新学的菩萨与末世的众生,都说明还着相,还是世俗菩提心,还没开悟见性,没登初地位。但是根器虽然还浅,既已发心,就要一心一意地寻求参究修证如来清净的圆觉妙心,不求别的任何境界。大家要注意,这不是着相求,不是向外求,不是以自我感觉去求,而是以无求之求去求如来的净圆觉心。最初起行方便就是:「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里就跟前面接上了,前面讲离幻的问题,这里讲应当用正念远离一切诸幻。那么只有正念,才能了脱生死,成就大道。正念是什么?正念就是无念。无念是没善恶的念、没是非的念、没净秽的念、没内外的念、不落一切的念,但是了了分明,这就叫正念。《大智度论》讲:「有念是魔业。」现在有人做好事,让大家感谢,有激情,做好事就是有念头的,这就是魔业。

  大家要注意,忘失菩提心也是魔业,所以有些人在佛门中搞热闹,这在佛教的真正意义来讲都是魔业,最多只得一些福报,而实际上在福报当中会生烦恼、痛苦,所以是魔业。无念是法印,是正法印,故《大乘起信论》中说:「离念相者,等如虚空界。」又说:「一切众生不名觉,因从本以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所以讲无念是正念,众生无始以来都是在妄念当中相续,都是着相修行,都是在梦当中,就如前面说的跌在阴沟里一样,在里面转来转去,搞得面目全非。一归到无念,就是出来洗干净,走到空旷的大自然中去。盖天盖地具足万法,这叫无念。无念不是断灭,无念是具足万法。但是我们要知道正念与离幻是相辅相成的,离幻才有正念,有正念才能离幻。心里面有个攀缘的念头,外面一定有个法,所以是没攀缘没法。在《永嘉集》已讲得很清楚:「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即众生有心,外界就有法。现在社会上的创造发明,都是因众生心里面有这些东西、有念头,才创造了外界。「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或者说:「法生种种心生,法灭种种心灭。」都是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因缘,这种都是有念,都是虚幻的。这虚幻一离开,心就会归到无念。怎样去做无念的工夫呢?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第一步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奢摩他,就是止、静定,心静下来,但这是如来奢摩他。大家要注意,如来奢摩他在天台宗讲就是体真止,体会到真性,直接体会到真性的空寂境界。不是把妄想歇下去,或者把念佛止住,不是这样的止;不是意守丹田的止;不是把心念制住不动的止;也不是借咒语与佛号把心念止住的止。这个止是直接体真--体现真性的止--如来奢摩他行。这如来的奢摩他不粗也不浅,也不是邪、小的定,而是甚深的大定。如来的止,一切法都是止,完全湛寂不动。可见如来的奢摩他行,才是真正的持戒,乱心持戒不是真持戒。大家要注意,现在好多人是乱心持戒,是在妄想纷驰中说自己在持戒,不是真持戒,这是根据凡夫烦恼心来讲的,是对治用的。所以真正持戒是定心持戒,才能入观门。

  下面讲「坚持禁戒」。什么叫「坚持禁戒」?我们做工夫的人,一切不攀缘,一直坚持不动。坚是坚固不动,一切的错误不犯,一切所为不令众生苦恼,不起烦恼心,不犯功德稻苗--即九种牧牛图当中,把牛看住,不让其踩坏稻苗。稻苗是什么?是指功德的苗、智慧的苗、善根的苗,这样叫坚持,即根门不犯禁。戒是心与口能持住,不向外流、不执着。不该讲的话一句话也不讲;不该看的一眼也不看;不该听的一句话也不听;不该想的一个念头也不起,即任何时候都在绵绵密密,了了分明的觉照当中,这样才叫真持戒。所以菩萨戒是不容易持的,妄想多的人,根本没办法持戒。因为菩萨一打念头就是破戒;念头打错了就是破戒;不该看的多看一下,不该讲的多讲一下,一点点规矩做错了,都是破戒。持菩萨戒的人,很多人是戒律已经求了,实际上是做不到,做不到要觉知、要忏悔,念念要觉。不觉,这凡夫菩萨还是要犯戒的,不求戒就永远做不到。有些几十年的老学佛,不敢求菩萨戒,不敢求就永远做不到,因为是永远根据凡夫的行来行的。有些人求了,不去做、不去学习、不去体会戒,也不行,所以错的话都是错的。你如不领会圆觉的精神,你不求戒是错的,求戒也是错的。你念佛是错的,不念佛也是错的,当然念佛人错与不念佛的错是不同的。

  念佛的人跟一般人比较执着总是少一点。念佛的人善根总会慢慢地培植下去,会生生世世一点点增上。如明了以后,当下就能体现这个道,戒律也就在其中显现。戒律不单单讲一个戒,具体分有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或摄众生戒)--三聚净戒

  「安处徒众」,安处徒弟和众人。这里的徒众是指同行同见的人。我们学佛的人如有同一个见地,同一种行持,大家在一起才会有进步,如搞两个宗派,就易产生矛盾。实际上我们不讲宗派,但如别人有宗派见,我们与他在一起就没益处,应赶快离开,没必要跟他说话,说不定会使他产生诽谤,对他有障碍,他不适应。只有他与我们相应了,同一知见、同一种行为,大家在一起才会相互促进,相互进步。所以修行人要有伴侣。大家千万要注意,在学佛当中,如果找到合适的伴侣,你若跟他讲话很省力,不用费心。若遇投机的人这样讲不领会,那样讲不领会,这就不用讲了;若跟他讲都相应的,或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知晓,大家一坐下来就没有那么多的话。有时有搞不清楚的,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一天到晚都没有废话,只一心做工夫,清清净净,应找这样的伴侣。很多修行人到了寺院,觉得这些人跟你两样,就得应付他,或随顺他,虽然是悲心,但你自己会堕下去的,堕在他们的当中,堕在烦人的做作当中,结果你自己修不起了,除非你很有力量能转动他们,使他们入你的门、入你的觉性、入你的智慧,把他们度起;如不能这样,就不要进去了,情愿孤独。《法句经》讲:「假若没有伴侣,你只能孤独修。」你一个人自己关起来修。所以伴侣是相当要紧的,甚至可以影响生生世世的道。因这世结了不好的缘,下世还来纠缠你的,或者做你家的人,讲些话跟你抵触,你若这样修,他说要那样修,所以就有障碍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讲要,「安处徒众」。一块玉要雕一尊佛,那个地方还不行,他帮你一下,帮你完成,相互琢磨,相互商量,这是增长道力的缘,所以要「安处徒众」。《宝积经》七十二品讲:「得人身者,彼应依善知识。听三世佛平等法,闻已应发勤精进,依城邑聚落(在城市村庄当中),与大众共居(同听正法的人共同住处)。具四部处,更互相疑(互相疑难、讨论)。论量佛法,学问难答(相互解答)。」那么「三世佛法平等得现在前,解一切法无有自性,修此解故,烦恼渐除」,这样烦恼会一点点化解了。

  实际上佛住世时,《阿含经》是这样,佛如没集体说法、开法会的话,平时都是分散独自一个人修,因印度处在热带地区,所以平时他们都在坟头、树下等地修。若时间到,就去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五天或者七天,几个人聚在一起,打来水,拿来食物,大家坐下来一起讨论佛法。若我有什么体会,或我做工夫做到如何境界,相互讨论一下,讨论完了,又散去各自修,这样会修起。但如今这样的人是很少了,都是依赖性。佛住世时,弟子们是没有依赖于佛的,除了阿难以外,其他弟子都是开法会时才来听一下佛说法。所以当他们来听法时,佛讲到某一个地方,他们已差不多到那种境界了,所以会马上成道,成阿罗汉,得无生忍、得法眼净,他们会马上成就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力量,脚根相当有力,所以会成就。这里讲的是「安处徒众」。

  「宴坐静室」,宴坐是默然,不讲话。坐就是摄身,身住在定当中,安身闲静,这样境界才能空掉。这里的室有两种,一是指房间,二是指法性的室。就是讲一个用功的人,特别是现在外面世界比较喧杂,所以你一起要布置一个佛堂,这佛堂不能让一般人进去,这佛堂要布置得相当清净,不必要的东西都要舍去。如今有条件可以铺上地毯,挂上装饰灯,佛前要供着鲜花、水果等,人进去要换衣服,供大悲水,然后恭恭敬敬地去用功,如此这里就是一个净土。我们在俗家建立一方净土,床最好不铺在佛堂里,尽可能的把佛堂清理得清净,天天在这里用功,这样用功会好用些。为什么?因这是一种气氛,一进入这种环境人自然会静下来,因为在娑婆世界里有菩萨、护法神经过,看到你这个地方,就是净土,就是放光,这地方是诸佛、菩萨、护法神来护佑的。为什么要这样建立?因众生心容易散,不宴坐静室心会向外攀缘,所以需要这样的环境。但是如已开悟的人,一般是没关系的,不一定要有这样仪规。若有成就的人,他所显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在修行,就不一定有静室,因他处处是净土,即「心净佛土净」。所以第二种室就是悟入法性平等的大悲无着之室。

  既入静室宴坐不动,又怎样做初步的下手工夫呢?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初心行人做我空观的时候,在行、住、坐、卧一切时间里,要做这样的观察:「我现在的身体,是由坚、暖、湿、动的四大种性所和合。」《净名经》中说:「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所以依经中所示四大各各归于地、水、火、风的来处。既知四大各有所归,也就分离了四大,正分离时,不见身相,没有我身的执着,所以不等临命终时入土才分离。目前正观的时候,已将四大分离了,因此,《俺提遮女了义经》中是这样说生死义的:「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毕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以为生义;若知地、水、火、风毕竟不自得有所散,是为死义。」这正说明了人身的四大,即合而散,即散而合。所以,合与散都不自得--无自性故。

  正作这样观的时候,妄身在哪里?本无身相故,「即知此身毕竟无体」。毕竟没有实体可得。「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只是虚妄的和合假相,实际上与幻化相同。

  再进一层地寻求与伺察,可以了知四大的缘会假合成为一个身体,在身体上又具备六根的功能:「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四大是中,六根属于外,内与外的和合,假成了这个身体。「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既有根身,就有六尘虚妄的显现,又由内外根尘的相对作用,引起了妄心的不断地缘虑。念念生灭,刹那不停。缘和的时候就有,缘散的时候就没有,推寻心相的自体,了不可得,所以说「假名为心」。

  通过观照,了悟身心虚妄不实,是我们趣入佛道的根本起点。如果不透过这一关,无论怎样修行,都是颠倒,必会因为执着身心的变化,而成外道邪魔。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妄心因六尘而有落谢的影子,若无六尘,就没有妄心。这说明唯心虚妄,是条件的反射。那么唯物是否可以成立呢?不!四大分解之后,无尘可得,物质世界也是虚妄的。在正智的观照中,所谓四缘与六尘,各各归于散灭时,「毕竟无有缘心可见」。缘尘既灭之后,心体即归于空寂。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前面是破身心的惑执而达我空智。这里是摧破身心以及尘境的一一自空,所以破除法执而达法空智。

  破法执的规律是--幻身灭--幻心灭--幻尘灭--幻灭灭--非幻不灭。

  由正观悟知幻身是四大缘气,幻心是六尘虚影,幻尘本无自体,唯灭幻的智照,不容易除灭。因为相对于众生迷情而生的觉智,往往落于智执,所以《心经》讲:「无智亦无得。」《楞伽经》也讲:「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只有到了能灭的幻智与所灭的幻境都二除灭之后,如万里长空,了无痕迹之时,才能显示「非幻不灭」。「非幻不灭」就是圆觉之性,「本净圆明,独体全真,不因修得,众幻虽灭,自性常存,不假缘生。」

  因为通过打坐修行,正智观照,除灭了一切幻化,达成了原本的真心,学佛才有了真实的意义。打一个比方就像磨镜子,垢磨干净的时候,明体也就显现了。其实,磨镜就是磨尘,修道也只是遗妄。所以镜性本明,不从外而得,被尘埃覆盖,就隐去了,磨了以后就显示出来了。隐与显虽然有不同,明体却毫无变化。这个譬喻说明:人执、法执是垢;寻伺、如实的观照是磨;真心本觉是明;人、法二空是观。

  修了上面的二空观,下面就得入法界观了。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佛说:「善男子!应当了知身心皆是幻垢,垢相永灭之后,十方法界,普遍清净。」意思是说,众生由于执着身心产生垢翳,所以妄执自己身心与他人身心,形成局限与障碍。现在既然已经了悟,我空法寂,随处通达,清净无碍了。

  譬如清净的摩尼宝珠,体性莹净绝瑕,没有任何的色相。由于性净的关系,所以能映现青、黄、赤、白、黑的五色,各各随方而现,而愚痴的人却认为摩尼实有五色。摩尼譬喻本性,五色譬喻五道,随方喻随业,愚人喻未开悟的人。所以《华严经》说:「凡夫见诸法,但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性,以是不见佛。」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迷执假相的人,先要离相而见性,既见圆觉净性,也就证到了净性上的妙用,不仅能显身心,而且随类应化,各契机缘。但未悟入的人,会认为清净圆觉之性,「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就像前面的珠喻一样,「由此」迷惑,故「不能远于幻化」。佛接着拂迹入玄而直示真要:「是故我说身心幻垢。」认识之后,再进一层观破对幻垢的执着,称为菩萨。

  「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幻垢好比珠中色相,了达色相本无,就叫做尽。所以没有实在的污垢可以除去,只要真见本性,当下解脱。所离的垢既已本无,那么对能病垢的照智,也就没有必要保留了。既然没有对治的照智,哪里又有起智照的人呢?深浅的执着既然本无,哪里又有说教法的人呢?到这里一切空净,了然无滞,超越凡圣,透脱万法。所以证达十方清净,妙用恒沙。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修普眼法门的当根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如果观行成就,证得身心世界一切诸幻,化除了遍计所执性,又灭了影像--依他起也空了。这时,唯一显露了圆成实性,所以「使得无方清净」,再也没有方位的局限。而无边的虚空,都是觉性之所显发。迷时有空可见,一旦悟入,连虚空也销陨了。

  《楞严经》说:「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由此可知,空有双绝之后,唯一的觉性虚朗独照,灵知不昧。

  以下据华严宗的判断就是三重观门:第一是真空绝相观;第二是理事无碍观;第三是周遍含容观。我们先学真空绝相观。分为四层: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奇观。前面的二空观门,是简去情执而显真空妙解,包括了会色归空与明空即色的二层观。拂迹灭影,相同于行起解绝,包括空色无碍与泯绝无寄二层观,而一一导入真空清净无碍之境。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由于不断地觉照,拂去执着的痕迹,灭绝有为的对待,自性始得圆明。于是开显了自心的清净面目,这是透出迷心之后的空明,是法性本态的显现。好比迷人不认识摩尼宝珠的珠体,只是执着珠体上所呈现的青、黄等颜色,而这些颜色仅是假相。悟人就像见到珠体无色,也就自然不执着各种假色,所以称为清净。可见清净也是假名。

  因为心清净的缘故,所以「见尘清净」。能见的心尘空净无物。「见清净故,眼根清净」,能见的心尘清净的缘故,眼根也透脱无碍,不被神经与物质色相所障碍。「根清净故,眼识清净」,眼根空净无碍,所以了别一切色相时,也没有任何染污。这里由心见的无执,透脱了根、境、识三者的障碍与染污,获得清净空明的妙用。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由识的清净的缘,必然通于耳根的闻性。所以由闻性的了尘无碍,到耳根神经的透明,直至于自识的了别自在。「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觉尘的清净体现为意根意识的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这样通过见、闻、觉等的空净透脱,随之而达六根的全部清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