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当一个学佛者成为自心之王时,才能像香象--大象之王,过河一样,一蹋便至源底。心灵之王的成就,来自于圆解的智慧,文殊的大智体现了这一层次的精神。而当学人在圆智观照下,必能呈露广大的愿力与妙行。因此,文殊圆满无碍的智慧与普贤深妙自在的行持,相摄相融地形成了整个悟修的全过程。只有依圆解而展开圆行的人,始终浸润在智光妙行中的每一念、每一行,都不离真如佛性而起空明绝照,处处逢渠,时时成片,方能圆成无上大道。

  许多人寻找佛法的源头,希冀通过源头开出一片功德的法流;但是因各人对源头的看法不同,便使初学者茫然无绪,难至要妙,以下略示源头的差别与明悟道源的重要性:

  果证是佛法的源头--通法者知之--不知果证则佛法无根

  印度是佛教的源头--聪明者学之--不学历史则传承难了

  阿含是藏教的源头--量小者寻之--不寻阿含则原始无据

  幻化是通教的源头--出离者行之--不行幻化则尘世难离

  般若是别教的源头--智慧者照之--不照般若则大智无由

  一乘是圆教的源头--圆明者达之--不达一乘则实相难显

  止观是定慧的源头--善修者证之--不证止观则定慧无基

  唯识是妄变的源头--论辩者研之--不研唯识则法相难立

  中观是了妄的源头--破执者用之--不用中观则妙机无轨

  一心是迷悟的源头--妙参者体之--下体一心则两边难尽

  觉道是修证的源头--寂照者显之--不显觉道则修证无本

  佛教缺乏人才,但要成为佛教的真人才,也必先得解悟之慧,然后发真正道心,再通过内修外学,相互照应,寻归源头,了悟目前,才能活水滔滔,流出无尽。

  我们学习「普贤所问」一章,正是归源善行的开端,唯有依普贤行愿而建立的学修,才能不断证显佛法的道妙。

  下面开始讲第二节段,先回顾一下经文第一节段的内容,作为深入妙行的心智的准备。

  在第一节段里讲佛教里面最根本的真理,我们人人都有圆觉之性,这个性如明白的话,就是如来修行的最初因地。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是因无明,这无明是怎样一种性质呢?就是妄认身心,简单地说,妄认身心为真实。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及我们所有的感受,所有的分别都是虚妄、颠倒、着相,但是我们人迷了以后,不知道这是虚妄的,反而认假作真。所以流浪生死,不成佛道,这是根本的原因。

  那么讲到这里,就要联系到悟与证的问题。你如果对以上这种原理真正了解、通达,而且能够离开文字,灵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这样的智慧见地去做人、去修行,这样子我们就叫解悟,这就是文字般若具足。从此以后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会改变,会完全用佛的角度、用佛所宣示的真理来观照人生,不再是盲修瞎炼,不再是跟别人打转、瞎跑,不再去污染世界,也不再是迷惑颠倒。假若一个修行人,无论何种类型,没有以解悟作前提,他用功往往会有偏差,会因执着于自己的感觉而对整体的方向及根本精神把握不住。所以说佛教里面有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境界,都是因迷理继而迷事造成的。假若一时没有这样的解悟,他一定要有一个师父,师父会知道他的根基不够,他对真理一下子没办法明白,师父帮他引进去,慢慢地把他带上去,这要靠师父的眼明与经验及慈悲道力来引导。除了这条路以外,其他的修行人都是培植善根,是很难得成就。除非他过去已修好,转世转来以后,在各种因缘当中,能够自然相应。所以冈波巴大师说:大成就根器的有两类人,一种是自然种性,就是说这个人生生世世自然很清净,人也很纯,有自然的悲心,对别人特别善良,对自己很能放得下,他有一种自然的智慧产生,与别人不一样,他特别聪明,有智慧,这种叫自然种性。第二种性是熏人性,都要听大乘的经典,跟善知识学习,不断地熏入,慢慢地开发出。那么从当今的时代来说,在明师比较少的情况下,解悟相当要紧,我们学习这部经也就是为了达成解悟的目的。

  第二种悟叫做明悟。明悟不是用文字来理解或讲解真理的,当然有语言文字的前提。明悟是心里面的一种直接的体现,但是这种体现还没证到大道。我们举一例子来说:一次黄檗禅师登堂说法,他的弟子都在下面听,来的人很多很多,升座以后说:「我今天不说法,你们都回去。」当大家退出禅堂时,「诸位!」黄檗禅师突然说,大家赶紧回过头,想知道师父叫他们有什么事。这时黄檗禅师举起手问:「是甚么? 」很有力量的一句问话,众弟子一愣,当下回光返照,妄念脱落,见到一念不生,湛湛寂寂的灵知本性,这一下瞥然一见,噢!原来佛祖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这个。这一下明白了,这种悟就叫明悟,与解的理没关系;这种悟是亲切的直指,亲切的体验。噢!这时是非常亲切的,没别的杂念,身心世界这一下打失了。「呵!佛祖的指示,原来是这样。」但是这还不算稳当,这仅仅是明悟;若是无时无刻都能这样相应才行,常常在无念的境界当中,无住无着、平等寂灭、了照一切妄习,才可以成就。

  还有一种叫证悟。证悟就是证到大道,证到三昧,在任何环境中,不受环境影响,不受生理、心理的影响,不受一切的影响,任何时候都是在大定之中。睡时没做梦,常常是一片空明绝照,二十四小时一片,或者从此以后,时时在清净的觉性当中,自在无碍,没一切烦恼、没轮回、没生死、没取舍、没好坏,世出世法得到平等无二,这样叫证道、证悟。

  既然悟分三个阶段,即先从圆解而入行,再从行持而明悟。第一次见到是偶然的,没经验,就如有些人说的瞎猫撞着死老鼠一样,这些人通过参究、通过念佛,突然有一天,特别好,万念归于一念,或无心于万法,就是说坐得一柱好香或行在平常中,突然打失身心,直下见到这本性,但是没经验。见到以后,他相信这本性是真实的,佛祖没欺骗我,佛祖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无上的道性的确是真的,我见到了。再去与师父印证,师父首肯了他,这就是你的本性。譬如我原来天台宗的师父--振莲师父,他出家以后,师公没叫他看经、学习,只叫他打坐,打坐到三个月以后,突然有一天打失身心,世界没了,灵知现前。他去问师父:「这是什么境界,我是怎么一回事?」他师父说:「徒啊!你已经见到了,这就是修行的佛性,修行就是为了开发这个性,其他都是假的。那些看到光,看到佛或其他什么的都是假相,不是真的,这个才是真的。」这个就是亘古亘今的,永远不变、不生不灭、没轮回、不受生死的真性显现。

  又有一个例子,一位已经证道的师父将入涅槃,他半夜三更唤来众弟子们,等大众都坐在那里了,师父对他们开示:「过去的都过去,我们过去的用功、修行也都已过去了,我过去教导你们的也已过去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在何处?」说完,师父停在那里停了许久,弟子们都在聆听,没有一个念头。「未来还没来,以后有什么事你们也不知道,也不要想」,又停了许久,突然一只老鼠叫起来,「吱吱」,「就是这个! 」师父抓住时机马上大声地叫道,弟子们当时就开悟了。「啪」,那时过去都已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来,当下就在一片空灵里面,就是空明了知,经老鼠「吱吱」一叫,这个觉性马上一现,了了分明。这了了分明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灵知觉性。座下弟子都开悟了,好,开悟了,没时间没空间,坐在那里都忘记了,此时他们的师父已坐化了,这就是显示一种悟与证的道开始时没经验,以后有经验了,经常开显,经常见到这个本性,能够知道有个方法,怎样才能见到本性。有些人躺在床上,怎样躺在那里,身体自然消失了,本性显现;有些人知道怎样走路,做事怎样做,本性会显现,不匆忙、安闲无住、闲道人,做事不作做事想,无心应物,本性会显现;有些人打坐、顿然入坐。譬如来打坐,蒲团都放好了,马上坐下,当时本性就显现。白教大手印与红教大圆满中的「彻却」方便,是念断之法。「断!」念一声断,或者「呸!」,当下念头都打失了,身心世界都没有了,这些都是方法。开悟、见性有方法,你没见到时,不知道这是真的。

  有个大学生在等汽车,等得很无聊,他跟佛教已接触过且也有修行,就是还不怎么懂,他还没别的念头,他等在那里百无聊赖,呆在那里,突然汽车一开过来,「咔」的一声让他一惊,当下都打失了,身心世界都没有了,唯有灵知在。他写信问我是什么境界,我说:「当时你已经见到了,佛祖指示的就是这个,但是你要常常显现,常常如此,要保,禅宗里有保任,要保护它不失。」所以有些人不知念佛到底念个什么,念咒念个什么,实际上是归入这个地方,这地方才是不生不灭,才是证三昧的道。

  所以第二阶段有经验,经常会出现,并且与世界慢慢地疏远,与觉性亲近了,会相应起来。第三阶段是证,第三阶段二十四小时都是这样,这就叫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后,任运破五蕴,破五蕴以后显现大道的妙用,神通具足,道力自然显现。这是开悟以后分三个阶段。而今时代,我们人的根器不是很殊胜,但是又有过去因地的关系,对这种法门有一定程度的相信,有亲切感,也可以肯定我们对这个法门能进去。这样子是适合这种根器的。但是上上根的人听到前面的法门,他已经证到,他已经开悟了。上上根的人理悟的时候就是证悟的时候,他后面的话不需要听,他已经知道怎样走路了;但听也无妨,为了接引众生,听一下。因众生的根器不同,所以开悟后要看《大藏经》,叫阅藏,就是说为了方便接引众生用的,但是他自己知道怎样去做工夫。所以宗范里说一个彻悟的人,随缘调习,随机做工夫,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做人怎样做,将来的路怎样走等清清楚楚,叫做「翻转本体做工夫」。所以还没彻悟,叫做解,是理解到,觉得这个理讲得非常好、非常透,原来不懂的,现在都懂了。对佛教的根本不迷惑,知道我们信佛,不仅仅西方有佛,或者东方有佛,知道真正信佛是信这个佛性。佛是圆满了这个佛性,而我们具足这佛性,还没圆满,就是信这个真理。从这信以后,因众生的根器不同,所以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种种方便。这些方便是随缘方便,随机启发,不是真的;另一方面讲这方便的,是破无明、破执着用的,若没无明没执着,那么这方便也不需要了。所以方便的建立是破执的,对治作用。若没有什么可治,没烦恼可得,没生死可了的话,那方便也不要了,即连方便也不存在了。这是讲一个悟道人的作为,但是没悟道的人一定要方便,没方便他进不去。

  下面第二大段是讲圆解后的修行,是就上根人以圆解修行,随他不同的根证入不同的道。为什么这样说呢?通过前面第一大段的初因以法镜照心,这佛法是镜,佛法的镜照到自己的心,已经明白起来,已经知道:「哦!原来修行是这样修的,原来我们在外面求,法门这么多,执着那么多,东奔西跑,原来都是在走冤枉路。」禅宗里有说的,十年、二十年地找,「铁鞋踏破岭头云」也没找到,骑牛觅牛,如何找得到?而知道归家以后,见梅花开也好,桃花开了也好,「哦!我家里原来都有的。」家里就是指我们自性本有,不是外面找来的,不是师父给我们的,师父只是引路而已。归家本有,这样子的明白,那么你的法镜已有了,佛法的镜已经照到自心。照到自心以后,能够信解,知道原来佛法是这样的。那么从长远修证来说,因为你的根器不是上上根,不是顿悟顿证的人,要顿悟渐修,节节不同,有阶梯不同,有层次不同。为什么?众生的业障有深有浅,有病障、魔障,有些人有睡觉障、事务多的障,有些人有情感障,以及许多烦恼障,众生的业障是很多的。也有中断障,修一段时间,停下来不修了。有些人有执着障,修修执着了,死在那里不活转。

  各种障是很多、很多,有深有浅;根有利有钝;习气有厚有薄;心行有顺有逆,所以处处要随根引导,使令得入正道,得入这佛性。要往里走,不要往外走,随根引入,这就是善知识的作用,也就是佛千经万论这样讲那样讲的真正的目的。法法无碍,摄受众机。所以你不要认为自己根器高,把别人破了,别人有别人的因缘,所以不是乱破的。破的目的为了把他引入,帮助他进步,不是把他的功德破了,而是使所有有缘的众生都逐渐地提高,逐渐逐渐地走入这真实的道。但是修证的阶段、次第,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但一定要依据本因。为什么要依本因?因为本从圆解中来的,信有佛性,发心成佛度生,才会产生正解。

  若不这样一切修行都是外道,你不要以为修行人就是正道,不一定的,也不要认为道教修了就是外道,或耶稣教是外道,不一定的,看他是否能进去。耶稣教里面也有悟道的人,道教里紫阳真人也是悟证佛道的人。人是不一定的,如吕洞宾后来悟道、证道。佛门里面搞外道的、下地狱的也很多的,搞偏了,不要认为佛门里面都是正宗。修密宗若没开智慧、没般若,就是外道,这是宗喀巴大师讲的。密宗之法很多是由外道那里引来的,你若没智慧去用就是外道。所以念佛的人念起来当铜钱用,或者求求拜拜,或者死在那里。即执著了。心花若不开发,你若没得轻安自在,烦恼一点没减轻,那不就是外道?还是外道!不要认为有功德,功德那里来?欢喜生功德,清净生功德,解脱生功德,智慧生功德,大愿生功德,你若没欢喜、没清净、没轻安、没解脱、没智慧与大愿力,那里来的功德?你没功德,这功德是假的,不是功德,即使转到下世,你还是很烦恼。以烦恼的心去行善,下世虽然得到一点福报,这福报是烦恼的,不是清净的福报。所以修行人最要紧是要有清净的心,要有正智正觉、正念正行,才能够入道,才能相应。所以说由信解去行证,这是《华严经》一部经的真正的纲领--信、解、行、证。

  下面讲第二节段的正文: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时,我们心中的普贤以广大的行愿从自性的法座上,不起而起,空明无碍的灵知显现于如如的法会,至高的顶礼敬仰于即相无相的佛智的底源,前三三后三三一齐化为无穷的妙机,真常的大道与圆明的妙行融而为一,向每一个已觉将觉的果地因心里发出普贤行愿的问言。

  我们知道普贤菩萨是行中之体,所以标示在一切总别观修之门的开头,以下所有的行持即是普贤行愿的展开与变化。

  普贤菩萨所提问的观修方法是智慧心直接的体现,没有法相与次第,不用方便,完全称性而起行,全修而合于性,不落窠臼,不落对待,远离分别与执着的无修之正修。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普贤菩萨的问话中共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就当根征起解与行相违的问题;第二层是指出断灭谁去修证的问题;第三层是遮止不修行的过失。

  普贤菩萨在第一层里问道: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这是讲普贤行愿的一个前提,圆解之后应起圆修,而既已闻圆觉之理,应当怎样去实修呢?有人说,对圆觉的清净境界,我信也信了,解也解了,但是我还证不到,还不知如何去体现它。这时普贤菩萨替我们提出如何修圆觉的问题,这就是相应于我们的根机而缘起的正行。因为我们虽然了悟到天真佛性本来具足,性谛天然,法尔常住,但还未明缘起大用。所以普贤菩萨的提问无疑是接引我们,指点我们,使我们解行相应。

  有人说学佛法为什么这么难?一层一层的,又是信又是解,还要精进地行持?这样深,我怎么老是学不懂?这说明什么问题?你把佛法当作门外的东西来学习,而你家里面很脏(无明的家),不想离开,不去找出去的门,住在家里面却学门外的事物,门是被关住的,不知天空(自性的家)是怎样子,云彩是如何的绚丽多姿,日月星辰是那么地耀眼光辉;而你家里却是墨黑一团,你怎么会学得进去,怎样能相应呢?

  你学习佛法,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踏实,身心一致,解行相应。不要讲佛法是外面,法门是外面,愈学多愈容易成就,你如这样一想,你就是外道,这是心外有法,心外有道。而且你若是死记硬背学来的,那根本不是真的,从内心流露出的才是真实的,才能相应,才有用。一定要把你的门打开,走到天空底下,你才知道天空,目击日月,才知道光明,直接去面对天地万物的现象,才会亲见、亲闻,所以有许多人由于不明这个道理而困惑。学佛法为何这样难学?学了这么长的时间还是学不进去?因你没投入、没相应。你把佛法当作门外的东西去学,实际上都是你自己家里的宝藏,应把它开发出来,主要是把它开发出来,而不是到外面去学来;学来的东西会忘记掉的、没用的。所以说学佛法的人,学了佛法就没佛法了,拜师父的人,依止师父相应后就与师父融为一体,没师没法,所以说大唐国来还有禅师吗?没禅师。师父他自己说了一句,「有!唤来替老僧洗脚。」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把对师父的执着破掉,他说唤禅师来替我洗脚,把师父破掉,但并不是没有禅,而只是没师父的执着、没佛法的执着。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全部是自己的心灵,全部是自己的体验。所以说自己的心灵就是你自己最好的师父、你的主人,你的觉知、你的一举一动就是你的师父,你从这里去体会出佛法,这才是真实的佛法。这里问这个问题:「世尊啊!假若众生知道一切如幻,那么身心也是幻化的,为什么又以幻化的身心来修行如幻的境界呢?」他说:「世尊啊!假若那些众生,已经听到圆觉,那么他当然是『知幻者』,知道一切都是幻的、人是幻的、感觉是幻的、身心世界都是幻的,知道这如幻的人,当然当时他也会知道身心也是幻的。」我现在修行、拜佛,身心也是幻的,我现在讲经,坐在这个法会上也是幻的。身心之外还要修什么呢?修来修去也是幻的,所以很多人以幻的东西修来修去,还是在幻的里面打圈子。若看到佛从佛堂里下来,哟,很高兴,佛来了,我见到了。或者那里有龙出现了,就惊异万分,其实这些都是幻的。大家知道,都是假的,或师父的光给你看到了,也是幻的,以这幻知幻觉来修幻化的境界,是修不成的。但是从证来说,这身心是幻的,怎样以幻来修这个真?这是提出的问题的关键。既然身心是幻,用于幻、修于幻,这是行的问题。就是说了悟一切是幻,正解已经形成,这就是开悟人的境界,知道都是幻的,所以明悟的人他当下就能体会到万物的运动、天气的变化、人事的迁流都是幻;就是父母死了也不会流眼泪、不会哭,他说这些都是幻;即使生病了,他也不会执着,虽然痛苦,但知道痛是幻的,不执着痛;证道的人是没系缚的,已没有痛不痛;没证道而明悟的人还有痛,但是他知道痛是幻的,病也是幻的,他不求什么,他没求,「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的人格到无求时,品行自然清高。你若天天崇拜外面的佛、外面的师父,天天低三下四,那你的品质就不高,你修行就难以进步。所以学大乘圆觉的人,他们人品就是很高尚的,是顶天立地、大丈夫气概,没有这样低三下四,抱住师父。他是要自己把自己证出来,把本性悟出来,把道果修出来,是这样一种精神。所以他有这样的正解,这幻化的不是真的,但是既是幻化又怎样修人呢?所以说解与行进退相违,既然悟到是假的,怎样去修呢?借假修是什么意思?所以有些人说这些都是假的,我就不用修了,放逸了,「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殃祸」,认为反正是幻的,修还有什么用,不用修,这是错的。应明白怎样利用幻来修,前面说的「知是空花,即无轮转」,这是说明身心是幻,知是知道了,但还没证。没证的时候虽然知道是空花,空花还没尽灭,当时一觉,就没有了,接着第二个念头马上来了,妄念又有了,来了一觉又没有了,叫「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你不可能念念清净、念念平等,一念相应是一念佛,但是要念念相应,二六时中要清净,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说的,要做到净念相继,既然做不到,还要修,怎样修?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这是提出第二层问题--假若说幻性一切尽灭,幻性都没有了,念头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世界也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这些都是幻的,轮回也是幻的,人也是幻的,一切都没有了,那么就没有心了。有些人会担忧,一切都没有了,那么用什么来成佛呢?用什么来修行呢?我得到什么?他们说会得不到的,没东西得到,谁去修行?为什么还说修行如幻呢?一切如幻是不是断灭?《金刚经》里说的虽然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但不可以断灭说,你若说断灭也是错的。但是我们知道把现在如幻的观念来看佛经、看世界,直到一切幻尽时真常才会显现,真的本来就存在于幻的当中,从来没离开过。所谓的幻性,是以真为体性,但是幻性无体,幻性是虚幻的作用。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无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这是第三层关于不修的过失。假若众生本不修行,他从无始以来本来没修行,没修行故在生死当中常居幻化,常在生死如幻流转中,不是在真的里面,那么「曾不了知」,他从来没了知。曾,曾经、从来,他从来不知如幻境界,他不知道是幻,因常在幻中,在幻中生生灭灭,那么使妄想的心如何解脱呢?有些人就是迷惑在这里,一切如幻,都是空的,这觉性本来没生,本来清净,如果一个人若在幻中知道这样的道理,有些人说我不要修行了,要知道「本空本不修,多生生死苦。今空今不修,云何则脱苦」?你现在知道空,若不修,也没办法脱苦。不过修的情况不同,迷的人把修行当真的。哦!真有烦恼、真有病苦、真有业障,要把它马上除掉,把它马上修掉,要有师父的加持,把这业障消掉,这是人迷了不知。若已悟的人,他知道这些都是假的,烦恼是假的,业障是假的,病也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师父也是假的、是幻的,都是在迷的时候引导你,悟了以后都要自己去观照。观照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之中,说话与做事情当中,一切都是修行。所以不了知如幻境界,即未达缘起事相。这个偈子里还说:「从来不达事,妄想不解脱,今还不了知,如何得解脱? 」因此,近代人在禅宗里面偏于这种意思很多,因为有天真佛性,不用做工夫;天台宗后来变成教相,只有判教、研究没修行,就是这种情况;净土宗判禅宗你如开悟见性,阴境一现前,就会随他法,你若生死没了脱,没用的,这是说只有悟没证的不行,但是悟后成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今生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有禅有净土最好,现在可以做人家的师父,引导别人,来生可以出世仿佛祖。那么他提出这三个问题问佛,使我们理解到圆觉道理以后,最要紧的问题是既然如幻,还用修不用修?幻修是否是断灭?幻修以后如何去证真?因此,最后说:「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就是愿你佛啊!为了末世的一切众生,用什么样的方便,渐次修习入手用功,慢慢地、逐步逐步地修持。这是无里面的真空妙用,所说「不知觉者,犹如虚空」。你虽然体会到无,无当然要有个觉性去无,有这个觉,当然不是感觉,我们众生是受这个苦乐的感觉,如空掉一切相待的觉,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所以说末法众生正路还未找到的人,应该用如何的方便和渐次修入,「令诸众生永离诸幻」。关键在于永离诸幻。就是说要通过对治、通过方便才能够证入这圆觉。那么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前面圆觉的理,明白体性是真的--理即佛,名字即佛,还不行。碰着八风还会动,还是虚幻执着,像穷人一样。你说我什么都有,我里面佛法都有,但是没成就、没功德、没大智慧、没清净妙用,这还不行,你的行为还是穷人。你的理解就像电光一样,解是很快的,佛教道理都懂,没用。所以说用什么办法去修持:永住平等。但是末法时代要通达也是需要的,你若有这样的解,行起来就像风帆扬于顺水,很快即到宝所。现代人就是这样的,连圆解也没有了,都是盲修瞎炼,跟别人走,到底怎样是修行还不知道,这样的人是占大多数。他就是解不进去,这解进去后,没一个字、没一部佛经、没佛法;真正解了,文字离开以后,你还是存在着智慧,还能通达的一切法,这就叫解悟,不是一定要看参考书,一定要东找西找,不是这样子的;而真正的文字般若是山河大地、一切万物都是它的显现,都是佛法的显现,这叫文字般若具足。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味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是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普贤菩萨讲了以上的话后,以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的五智的法体而归投于清净心地,善用三轨之道而请于无上真修的大行,始终安住本位,往复无谬。

  这时一切世界最极尊贵的佛陀,赞叹普贤菩萨说:「好极了!好极了!」为什么?因为你现在能够为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提出如何修入菩萨如幻三昧。什么叫「如幻三昧」?菩萨悟理后,知唯性是真,为万法之源头,于是了达身心世界一切是幻化的假相,不被缘起万有所迷,处处暗合本觉真性,称性起照,因照而化,以幻转幻,真明全体显现,这就是在事事上达到无碍的境地。好比镜子照影,非受非拒,影子虽有生灭变化,了知是幻,故不受其迁,如此即事而真,了幻而用,就是如幻三昧的修法。以幻修幻而证真,真如因幻而显妙。通过这样的无方便之方便,非渐次之渐次,使我们得离无始以来的妄习,离幻即真,所以本无实法给你。

  世尊要把这样的大法示现给大众,并劝诫要以智心谛观而听,于是普贤与大众在欢喜中默然受法。

  幻从哪里生起?幻尽后觉性会圆满么?如何离幻显觉?幻与觉可以同时并存么?

  以下我们听佛如何开示此中妙义。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句要相当注意,普贤菩萨虽然没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佛先提到,为什么?因这是根本,如连这根本还不懂,到后来无论怎样说都没有用。哪些是种种幻化?有漏心是,什么叫有漏?有烦恼,心外求法,种种执着,就是说你与本性不相应,你所有的修行都是漏落的,都是执着,都是变化的,都是取舍的,如竹篮打水一样。有漏的五蕴(识、受、想、行色)、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这些都是幻化无明。这幻化无明,又从哪里生出?这一切幻化无明的有漏法是从性净的真心里生出,实际上生出就是显现或覆盖。所以我们说不要把眼下的事当真,都没有真,都是幻化的。而性净的真心是真实,但是真心是海水里面盐味一样,你看不到;又譬如油漆里面的胶一样,这胶本来碧清,一混进漆里你就看不见了。实际这是存在的,这是大能量的透明的性质,这是圆明 之体,本来具足在我们的性体当中,就是烦恼性里面也有佛的种性,所以说:「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虽然我们心是凡圣同依,只有佛圆证,所以用如来来标示,真正的圆是什么?离一切相。大家修行都是着相修行,着相修行无论你怎样修,都修不圆。为什么?有对立面,有幻化的境界,有幻化的感觉,最多只能是觉受。觉受到轻安,觉受欢喜,不是证悟。觉不是空就叫觉,不著空,是觉性的显现。觉性圆满,不可思议。什么叫妙?处染而不染。什么叫心?心即是觉性的功能。一般地方对心的解释,有草木心、肉团心、攀缘心、集起心、真如心五种。这里心的定义是「中实神解」。「中」是性的中道与平衡,它不偏任何一方,不着空、不着有;「实」,是实性、实相;中实即中道实相的如来藏心;什么叫「神解」?神会、悟解、心开意解,是神妙难思的智慧。噢!原来是这样,叫你说你又说不出来,语言说出的都是没有办法的不得已的表达。真正的神解的功能叫做心,大家要体会这点。这「神解」到以后不可言表,不可论说。梵文叫「乾栗驮」,是坚实之心。这心不是缘虑,不是集起,更不是草木、肉团,就这一意义来说,一切都是从这点灵明真心生起,所以说「皆生」。本觉心体是因,根本不觉,就是根本无明随缘。这缘生起三细,由业识是因,境界为缘生起六粗。我们前面讲到三细六粗的问题,是《大乘起信论》里面的。而《楞伽经》里面讲:「大慧!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入。是分别事识因。」什么叫不思议熏?我们的性是空的,但是会熏人。如你见到境界,听到什么话都会熏入里面去的。所以我们念佛,天天想到净土,是净熏。还有染熏。不思议熏,一定具备不思议变,变起的境界。举个例子:佛住世时目连有个哥哥,其哥哥很富有,但是身体不好,且还贪更多的钱财,目连对他说:「哥哥,你这样拼命地赚钱,很难一下子赚得很多,我有一个办法对你讲,你把钱都拿出去布施,把仓库造得很大很大,佛法里面有个奇妙的法,结果你的钱会很多很多,成千倍、成万倍地增长。」他的哥哥听他一说,知道他的弟弟是佛的弟子,且有大神通(目连神通第一)相信了他,把原来所有的金银财宝都布施给穷人,且把仓库造得很大很大,就在那里等著,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过去了,怎么还不见仓库里有什么金银财宝,他哥哥就找到了他的弟弟。他说:「哎!你怎么骗我,已好几个月了,我的仓库还不见金银财宝满起来,你说会满的。」目连说:「不是我骗你,你现在跟我来,你怕不怕?」「不怕!」目连把他的哥哥腾云驾雾地带到天上去,到天上一看,这天堂地方确实是非常好,亭台楼阁,美女如云,金银财宝到处闪闪发光,进去就是没有主人。他哥哥问:「这地方的主人是谁?」听到有人说:「目连的哥哥在印度做大布施,这地方就是他寿终以后到这里来享天福的。」他哥哥听了很高兴,说:「我有这样的好地方,那我的布施也值得,人间百年总有一死。」这说明什么问题,一切缘起都是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我们布施的时候,是熏你的心。你是快活无私布施的,这不思议变,马上就变出来。所以因果是同时的,不要说地狱什么时候才有,现有熏入现在就存在地狱,在等你;天堂也在等你,是现有的;西方也一样,你一心念佛,这莲花就开在那儿等你,你天天念,这莲花也一点一点的大起来放光,且都有名字,某某人等,这都是同时显现。法界性里面就有这样的能量,真如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空间里,是一个点,但是整个法界是十方的,法界都是通的、没障碍的。「法界无碍性,显现一切法」。当我们起一个念头时,法界里面马上就有变化,起一个念头就是熏,所以现在的人的相貌都会变,环境也会变。同样吃一碗饭,若是有功德的人,这碗饭的营养就好得多,与业重的人是不同的。所以有些修道修得好的人,他这碗饭若送给徒弟吃,吃进去就不同,这杯大悲水都会变。环境、空间都是在变,随你而变。你修行若修得好,随便到什么地方都是很顺利的、都清净的,大家都会顺你、帮你。你到那里若跟人家生意见、斗诤,那么这人还没修好,这变出的就是阿修罗,马上变出阿修罗在那个地方等你,所以这是缘起熏变的现象。完全是心的作用,是显现识的因,八识的因。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