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在圆觉的法界里,文殊菩萨将我们带领进入大智慧的光明之中。文殊的大智慧像太阳的光辉,除冥去暗,普照一切。因此世界上一切世智、小智、浅智之光都将融进般若智火之光里消溶殆尽。文殊的大智如清凉活泼的风,拂热化恼,遍覆万物。因此,世界上一切俗学、偏学、邪学之风,悉被般若圆转妙机的大智之风扫荡无痕。

  文殊的大智是狮子之王,威猛退敌,奋迅祛魔,降伏一切。因此世界上的一切邪类、魔类、俗类之众,均在文殊般若的大吼下,惊醒迷梦,摄伏归真。文殊的大智是无坚不摧的剑,破执祛惑,刚断诸法。因此,世界上所有的世法、心法、境法等一切法用全在文殊之剑下归为般若之妙用。

  文殊大智慧的伟大形像,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其美妙的画面:

  在广大无垠的草原上,有一只奋迅而立的狮子,上骑庄严无比的文殊菩萨,左手奉持圣典,右手执持金刚宝剑,蓝色净空中,太阳朗照,圆转的风消息于万有之中。

  由此我们可以了悟:

  --凡是文殊菩萨参予的法会,必有奇观的妙现,如文殊之见于维摩,一见不复再见。

  --凡是文殊大智的举措,必惊天动地,如举剑向佛,又如法王下座。

  --凡是文殊妙智判定的法门,必是契机入胜的妙门。如楞严之选耳根圆通。

  --凡是文殊示尊的法行,必是悟证道智的异方便,如五字真言与大威德。

  --凡是文殊请问宣达的经典,必是理彻性源,事尽幽微的无上妙义,如《真实名》、《文殊般若》等。

  学佛的人首先要开智眼,故应亲近文殊、了悟文殊、契入文殊、透过文殊、化现文殊,方能圆满成就佛道。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由文殊菩萨大智监机而提出的问题及世尊的答覆。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迷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一节是正宗分里十一问中的第一问。关键在于如来本起因地的提出,使众生产生真正的信解,从而趣入大乘,不随邪见。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从大众的法性座里面,也可以讲法空座里面起悲济之用,这个「起」就是起悲济的用。所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整个行动都是表法的。大家要注意,在佛教里面所有的形象、所有的举动、所有的仪规及文字等,都是表示于法义的,我们透过它的存在来体会,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从座而起,就是来表示法的,法又是借智慧的观照而体现的。《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开始就是参文殊师利菩萨,先是见的身相,后来悟了以后才见他的真身,也就是开悟了后才能见到本性之体。所以以体性大智慧为根本智,以后再参其他的菩萨,开发差别智。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开头的用意就是表法。

  「顶礼佛足」,顶,头顶、人身最高的地方,是从最高地方顶礼佛的足。足是最低的地方,这样是表示恭敬到极点、意念清净到极点,学佛的人以这样的心才能得利益。因为把心念放低的缘故,高处的智慧水才能流注下来,落入到你的心田之中。佛是圣人,他的功德加持力流到你的因地里面,所以你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低的地方,才能领受佛恩。有些人觉得自己有地位了不起,高高在上,那么佛的法流跟你就接不上,你要把自己愈放低愈好,愈谦虚愈好,这样子才能接受,所以我们顶礼时,一定要恭敬到极点、至诚到极点,同时也使我们得到目前最大的利益!

  「右绕三匝」,右绕表示随顺,如时钟右绕一样,是顺的,左绕就是逆时针转,就不行了,所以修行人与佛法逆是不行的。右绕表随顺道,也即表随顺觉性。

  「三匝」,为什么会是三匝?而不是四匝、五匝呢? 「三匝」表示佛教里面的一体具足的大道理。现在我们讲皈依,因此,皈依佛、法、僧三宝,是自性中一体显现的,不是外面的佛。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的,因为觉性,佛就是觉性,念念觉不迷,念念觉照不昧,念念觉醒不迷梦,这就叫皈依佛。对外面的佛的形相而作顶礼,是以身相做样子,是表示了佛的存在。佛庄严慈祥的存在通过现象使我们产生敬仰,因为我们敬仰,使我们产生向往与觉悟。皈依法,就是正、正道、正理、正智,都是正确无谬,通向菩提大道。皈依僧,就是净,不是单指出家人。皈依僧真正来说就是清净、和合,能够在人生各方面和合,做人能够持戒律,达到三业清净。能够随顺众生,不给众生带来障碍与烦恼,这就叫僧。僧里面有小乘僧与大乘僧,这里提的就是大乘的僧。大乘僧是不分在家出家,真正皈依大乘僧的就是菩萨,菩萨清净就是真僧,所以说一体三宝就指内心清净,而且如今的社会出家人的修行比在家修要难,现今社会的发展,外面世界存在的物欲与诱惑力,使大部分的出家人没办法在深山里修行,而且已形成了世俗化。寺庙变成世俗的风景区,是成为世俗的需要而存在的旅游消遣的地方,所以出家人修比在家还难,在家人在工作中、在烦恼的生活中如心能清净,心得解脱,也即是出家,即身体在家,行菩萨道;这「三匝」还表示很多,表示佛的三德,表示三业、三道等等。

  「长跪叉手而白佛言」,长跪,是长时间的跪着那里,为什么要长跪?表示无论有多危险、多安乐我都不改变对佛的敬仰,向佛学习,对佛大道的寻求:永恒、永久地学习:永远的进步。一个修行人如老是进不上去,那么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修行是永远的进步,一天一天的进步,是长久的积累的不断飞跃。并且时时深入,所以叫长跪。「叉手」即合掌,表示信与解一体,而且心与境交叉,我们的心与佛的境界相交合成一体。

  「白佛言」,恭恭敬敬地对佛说。这里都是记录人对法会情节的描述。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迷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这是文殊师利菩萨提出来的问题,那么他首先为什么不叫「大慈世尊」而称「大悲世尊」呢?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龙种上尊王佛,他原是古佛,再来度众生的。因为他追问法要本来是为众生的,而众生需要佛现大悲度众生的德。所以德与行都是影射众生,于是文殊菩萨就以大悲为本而行赞如来。「世尊」,我们知道是指天上人间最尊贵的。「愿为此会」,世尊愿你为这乎等法会。「诸来法众」,这样多的大众,法性大众。「说于」请你以大悲说一说。「如来本起」,你原来最初时、过去最早最早从凡夫地开始的时候,根本所起的最初的法是什么?大家知道,这问题的提出是相当的重要。我们知道佛的伟大,我们敬佛这当然是好 的,但是我们都没问佛是怎么成的?最初那里来的?这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给我们提出这个最初的问题:佛啊!你本起的因地,最初时是怎样开始的呢?是怎样去用功及修行的呢?是怎样进入成佛的大道的呢?

  「清净因地法行」,清净是圆照本体之性时,没烦恼、污染。「因地」是因行的心地,我们现在都是因地修行,是心行的开始,不是万行具足。大乘佛法重心行,心念一动就是破戒,二乘的戒律做了以后,有五个条件符合就算破戒,所以心念修行,叫心地修行。「法行」符合真理的行智,符合性体的行动。

  《大集经》讲到这个问题:「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思惟义,是名乐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就是说即使有那些在家出家的四众,或读诵大乘经典,并很欢喜为大众宣说演讲,也会思惟其中的意义,这也还不叫法行,这样叫乐读或者思惟。假若比丘能够观照做工夫,听了以后,去做工夫,观我们的身心及一切境界,观到极点时,都能空掉执着,寂灭妄想,永离烦恼,其心寂静,这样子 的话,佛说:我就叫他是法行--真实法行。

  「及说」,以及说,不但是仅仅请问因地法行的问题,还要请问发心的问题。

  「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及说菩萨」就是在这大乘中,怎样开始觉悟,怎样开始明了现前,发起清净之心。清净心就是菩提心。

  「迷离诸病」,发菩提心以后,不应忘失,因忘失菩提心即同魔业,离开一切病、修行用功的病、执着的病、忘照的病,很多很多的病,发心以后,用功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病,有很多很多的路途风光,而且有很多的问题出现等等,这些病都要除去。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佛灭度以后,正法一千年,象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就处在末法时代,末世中的末法众生,离开圣人已远。怎样才能使末法众生得到真正的佛道的利益呢?

  「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求大乘的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能使其不堕邪见更不易。我们知道,邪见很多,有些人说我是什么菩萨,我是什么人再来,执着于我有什么神通。这些说法都能使人堕入邪见,所以要分外地注意。我们前面讲到文殊师利菩萨提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提出如来的本起清净的因地法行,这是佛教中最要紧的问题。因我们学佛修行要成佛,成佛最初的因,我们要找到,假如这个因不知道,我们所修的就不是佛法,所以,因如不正,果肯定是弯曲的。第二、做为一个大乘菩萨怎样去发心,发清净心、发菩提心,应该怎样去发?从那里开始发起?第三、一个发心的人,怎样才能使菩提心不会退转?不会有种种的禅病?使末世求大乘的人不堕邪见。因为很多修行人在世界中,都是以观念去接受世界知识,往往以自我的意识出发,自以为是,认为我已经了解佛法,这就是以人的无明为本所起的一切行,都是颠倒,所以怎样才能免除邪见?因为邪见很多、很广泛。文殊师利菩萨提这三个问题以后,「作是语已」,作了这样的话以后,「五体投地」,头和四肢投下去,投在佛前的地上,不仅是拜一拜,而且是真正恭敬到极点的表示。

  「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样反复地请了三次。一请显得太轻易,超过三请又太繁琐,一而再,再而三,请求如来作个解答。为什么这样殷切恳求?是为了一切修行的菩萨和末世的众生。因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的提问,是直接利益到当今我们修行的人,所以说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显现,是明白众生需要这样的问题,需要这样的解答,所以是「终而复始」,提了再提,一直提了三次。这样提了以后,「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这个时候,世尊、释迦牟尼佛,就慈悲地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告诉听到这部佛经的所有人: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

  「善我!善战」,就是好到极点,就是说你提得非常非常好,非常有作用,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善男子」的善,就是善顺于理性,这是大乘的善。我们现在的善是五戒、十善,凡夫的善,是一种缘起的、差别的、对立的善,而这里的善是顺理性的善。男子意指刚断,就是代表一种非常有智慧,非常干脆的力量,能断一切烦恼,非常锋利,如金刚,这就叫男子。所以佛教中的男与女有些是不完全以性别来分的。假如你能明心见性,开智慧,就是男的,女性也是男的。你如不开智慧,你用世界的感情、欲望来修行佛法,你如果是男性也成了女的。所以佛教的男女是用这样来分的。这里的善男子,是赞叹的意思,就是你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汝等」,不但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代替很多菩萨提出的,因为很多菩萨知道佛的本怀,知道佛的真实,所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能替一切菩萨咨询真义。咨就是提出问题,询就是问如来。询问如来什么?因地法行以及末法一切众生求大乘者,不是邪见,而住持正法,因为我们住着的观念,住着的事相都不是正住持。正住持,应该是住持我们的佛性、法性当中,因为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就是邪见,以声音求我,以执着欲望来求我,以这种的观念来修行,都不是正的住持。住持觉性的大海里面,离开相对攀缘才是正的住持,所以说「不堕邪见」,这说明是正的,符合正道、正见去修行。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这是佛的慈悲允许,允许你提这样的问题,我现在回答你,指示你,而且是劝告你谛听,谛听是什么?仔细地听,用我们的心和所讲的法相应地去听,相应而听,叫谛听。「当为汝说」,只有你认真仔细地谛听,我才对你们说。

  「时,文珠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时候,听到佛的赞许。「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奉佛的教诲非常快活,欢喜从内出,与佛的心愿相应,与文殊师利菩萨的本愿相应,而从内在的喜欢心流露出来。「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时候,大众回光返观,向里面听,因为佛每说一句话,都从法性中流出,听的人用法性听到自己的里面去,所以说「默然而听」。不再有妄想,不再有分别,以直心不听而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这是第一个本起因地的问题。佛先呼:「善男子!」即指文殊师利菩萨,及一切法会大众。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什么是无上法王?佛成为大道上的究竟圆满,再也没有可以比这更上了。佛不说最高,最高有个执着,只说上面已没有了,这是大圆满,所以是无上。佛王于一切法而自在,故名法王。佛教里所指的王,是讲一个人做自己的主人,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圆成自性所有的功德,是不再流落三界里面做奴隶,不再攀缘向外,不再有烦恼,这是自己的主人,这就等于天下之王一样尊贵无上。天下之王,是器世界中的众生福报较大的一类,这是社会因素,但是佛教是心地法王,所以佛叫空王。修行人也一样,要不受外界的影响、不要受到地位的影响、不要受到名声的影响,我们要做自己的皇帝。在这里千万不要误会,因为这个「王」就是我们的心里面的智慧光明、清净安乐,不会被动地受外界的影响,做一个大自由的人,自己里面有一个王国。什么叫王国?里面充满着功德,充满着智慧、方便及一切法门都是具足的,这就是我们里面的心地法王,里面具足我们法的世界、法的圆满。所以,印度曾有个修行人去美国,他是对美国人说:「我是皇帝! 」总统去接了,「哎!你穿得这么破烂,怎么会是一个皇帝呢?」他说:「我是心的皇帝,内心的皇帝,我现在再也没有恐怖,再也没有烦恼,再也没有痛苦,我无论去那里都是安乐、清净,这就是皇帝。」所以,唯识宗把心王分成八个,心所五十一个,八识是心王,这是从法相来说的,这还不是究竟心王,究竟的心王是我们佛性圆满觉悟,达到圆满的解脱,它不再需要世界的任何物质、任何条件,它完全是独立和圆满的,这才称为「法王」。佛是法王,因为佛是「无上法王」,说明佛统领着所有的法,不是统治者,佛是不控制人的,佛也不是用神通去度人、去逼人修行,实际上神通也是自然的,是众生的需要的。佛断什么?断心中的烦恼,我们每个人就是要断心中的烦恼。「有大陀罗尼门」,大陀罗尼,就是总持。陀罗尼有「多字」陀罗尼,很多的言说,很多的方便;有一字陀罗尼,如「阿」字陀罗尼门,「阿」字门叫空门,空摄受一切法,空具足一切法;有「无字」陀罗尼门,没有一个字,无言无说,这是本性。《圆觉经》就是旨归无字的陀罗尼,到这里是无可言表、无可称说、无可分别,是真陀罗尼门。门是以出入为义,或者是能通为义,通过的是门,修行人要找到门。假若你四面是墙壁,找不到门,那么三界牢笼你怎么出得去?怎么会见到外界的晴天,外界这样开阔,我们是关在蒙昧和黑暗中,我们要找到这扇门,所以门是出和入。怎样叫出?出一切染净的法,一切染净的法都是从这里出,无论是染和净都是陀罗尼中出,从佛所生,从佛性所生,所以下面说的「流出一切」等等。清净真如、菩提涅槃都是从这里流出的,以及幻化无明也是从这里流出的,这是个源头。那么怎样叫入?我们一个人了悟这个觉性,我们本来是流浪三界的,是一个游子,在他乡漂泊还没找到家,还不知道自己的家园在那里,那么人就是了悟这个圆觉之家。所以有些祖师说修行是什么?就是回家,回到你自己的家园中去。又我们大家都知道禅宗的牧牛图,最后是「归家稳坐,人牛双亡」;人没有,牛也没有了,最后归于真实的性空,就是回家。所以这入门,就是自己的家门:回家的门找到了,并进去了。所以修行法门叫敲门砖,念佛、持咒、参究、修密、观心等一切法门,都是敲门砖。我们学理就是要知道在那里敲门,了悟这圆觉性,一切体与用及百千万法门都是从这里悟入。犹如下面讲到的圆觉之觉,圆明觉悟,显心清净,乃至遍满等等,都是这样的道理,所以叫入门。佛有这样的门让我们入,这个门不是佛给我们的,是佛指示给我们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门,我们每个人都要走向自己的门,进入自己的门,所谓「登堂人室」。

  「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这最高最无上的陀罗尼门,就是圆觉门。我们前面说到圆觉,正是指这个法体,有这个法体,才能显现德用。什么叫德用流出?圆觉是体、是法体,由圆觉体,流出一切清净真如等等。这流出不是另外有一个生出,是显示出;好比镜,镜本来有光,因被尘垢遮住,镜光显不出来;所说流出就是当你修行到空寂时,当你离开妄心分别时,自然会显现,因为是本具的,所以一切清净无漏。有漏就不清净,这里的清净是无漏、没烦恼,这是指我们的真实之性。真者无妄,如者不变。真如是指我们法界的性、圆觉的性,这性是清净之性:水远也不会有生灭变化、永远也不会有虚伪顽妄、永远也不会有污染执着,这真如是五种缘起里面一种真性缘起。如佛教中有爱非爱缘起,人有感情,人有男女等等,五欲的执着,所以会有投胎、轮回,这是爱非爱的缘起,是造业的,是业感缘起。第二种是性空缘起,一切万法本性是空,由空力缘起。第三种缘起是阿赖耶缘起,有执藏、能藏、所藏的作用,所以阿赖耶缘起一切法。第四种缘起是法界差别缘起。第五种就是真如缘起。密宗里有六大种性缘起等等。这里讲缘起的地方很多,但是从究竟佛法来说,真如是体性,但是真如又是假名,是表示我们有个如如不动的体性。天台宗别教说真如是独立的,真如是永远清净的,真如好比月光,我们的无明好比是云,云把月光遮住了,月光显不出来,这是别教说的真如。圆教说的真如是非染非净,它不是独立放在什么地方的,它是法界的性,是永远存在的。但是它与万物合为一体,譬如说一杯开水,放进白糖水就变了,变成水和糖的混合物,合成一体了。你无论如何分都分不出,但是水中有糖味。因此,这里的真如性,就是万物,万物就是真如性,它是没有真如的实体可指,别于真如可说,从它的性来说,它是清净的,为什么?因为它能显现一切功德,但是它包括一切缘起的污染法,众生世界也是由它显现的,因为迷,才显现污染,悟所以显现清净。这里讲的「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能「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说明这理性流出能够造一尊佛,也可以说依这样清净理性悟入以后,能够显现为佛,如不能明悟彻了真如清净的理性,那么你所显现的就永远是污染,虽然说没离开真如,但也是污染,所以说翠竹黄花都是真如佛性,高山流水等一切都是佛性的体现,而不一定是般若的体现,就是这个道理。由于众生不觉悟,所以不见这个真理,悟了一切现成。「善提」,是智慧的果,就是觉悟;「涅槃」,就是寂灭,是没生死的果。所以「菩提、涅槃」是果,「一切清净真如」是理。「及波罗密」是因,因佛不用波罗密,成佛了不需要波罗密,菩萨需要波罗密,有漏波罗密和实法波罗密,及十波罗密等。波罗密就是到彼岸,由此岸到彼岸,生死是此岸,烦恼是中流,菩提是彼岸,究竟佛果是彼岸。中间需要波罗密,所以波罗密非常要紧,而波罗密是以智慧为首,实际以智慧为根本,就是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若没智慧这些还是世间法,甚至还是外道法,还没有用,所以要以智慧为根本。黄教密宗宗喀巴大师说,若没大般若智慧,密宗就是外道。因为中间有很多事相、很多法门都是从外道那里来的,都是外道中有的,若没有大智慧就会着相,就会落进去的,变成外道的修行。所以波罗密是因行,众生迷倒,通过波罗蜜而开悟;但是波罗密并不是遥远的地方,不属过去、不属未来,是现在,现在的觉醒。譬如说布施,把自己的身心世界放下来,把地位及一切个人的执着放下来,当下就是大布施。所以这个果实当时具足,为何?你已经获得大福报,如何叫大福报?当一个人都没任何执着时,都放下时,你的心胸是开阔的,一点也没障碍。那么你的最大福报已经到来,所以一乘的佛法说「因果同时」,大家千万要注意,都是同时具足,当你如造地狱业时,地狱的报已经来了,当时的心惶恐不安,就是地狱的报。特别是对于一个开悟的人,他如一下子迷了,一下子执着起来,当时痛苦是非常难言的。因为一个人如本来是非常清醒的,突然一下子颠倒了,就像本来神经正常的人一下子神经不正常了,那时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他不知,迷的人是不知;悟的人是知道,所以异常痛苦,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看一切问题,都要在同时的当下去看,此时此刻地去看问题,因果是同时的,波罗密在同时当中显现,在因行中只有同时的显现才能成佛道。所以如来的因地是同时显现。「教授菩萨」,那么佛从总持中流出的一切清净真如及波罗密。理、果、行这三方面来教授菩萨,大家要注意这是用三方面来教授菩萨的。教授菩萨要随机指点,使你觉悟,并没有实法来教授,所谓的法只是使你觉悟的方便。

  教授菩萨什么法呢?是「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文殊师利菩萨提出一切如来本起的因地,但是佛说一切如来本起的因地从那里来?「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就是说,不但一尊佛的本起因地是如此,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智慧、圆照、自性清净而显现觉悟之相的。怎样叫圆照?它没有偏在一方面,它没观念。譬如说没有偏空偏有,也不是为了个人了生死去修行的。虽然成佛了,但没带成佛的观念:虽然开悟了,但没带开悟的观念;虽然修行念佛等等法门,但没带这样的观念,它没偏向在身体以内、身体以外,它没有偏向在任何一点上。这样的圆照是无依的、是赤裸裸的、净洒洒的,它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它没落在任何一个地方上,这样叫圆照。大家要注意,它的确是清白得没办法讲的,说任何东西都不是。当人人自心的智慧显现时,就是圆照体,没有一个角度、没有一个点、没有一个对立面,没落在过去、现在,也没落在未来。你的确没办法说自己,所以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对自己的境界没办法对人说。为什么?因他没东西,他不是圣人,也不是开悟的人,他也没道可得,这样叫圆照。圆照照什么?照当下清净觉相。一丝不挂就是清净,没能没所就是清净,湛然一片是清净,这里面没佛可成、没生死可了、没众生可度、没法门可学,这样叫清净。「觉」,圆满的觉,一片的觉,了了分明就是觉。大家要注意,过去有一种考验的方法,可以作参考,是白教里面的:

  一个徒弟说自己修行修得不错,来问师父:「这样对不对?」

  师父问:「你的身体还有否?」

  他说:「我的身体还有一点感觉,但我很轻安」。

  师父说:「身体还在,你还不行,你先回去。」

  第二次去见师父说:「我的身体已没有了。」

  那么师父就问:「你的境界有没有?」

  「我的境界还有,坐的时候,很光明,看到佛,看到很多好的境相。」

  师父说:「你还不行,还得回去。」

  第三次来见师父说:「我现在境界没了。」

  「那么微细的呼吸感觉有没有?」

  「那我还有呼吸感觉。」

  「还不行。」

  第四次他再来见师父说:「我已空了,呼吸、身体等一切都没有了,我一坐下来马上就空了,连走路时都空掉了。」

  「那么你空还有否?」

  「还有。」

  「还不行,你还在空当中。」

  他回去继续修,后来师父问他:「你现在怎么样?」

  他说:「此时我没办法说,我说不出来是什么,但是我自己了了分明。这了了分明不是我说出的,我实在没办法怎么说它,但是一切染、净万法都在我里面显现,就是没办法说出来。」

  师父向他说:「这下你可以了。」

  到了这地方,显现了这种境界就叫清净觉相。所以说它是辽廓无边。达摩到东土来时,梁武帝问他:「你是谁?」达摩说:「我不知道。」「那人家说你是圣人。」达摩说「廓然无圣。」辽廓得没圣人可得,这样子觉相是无相之相,或者最初步时有这样一种体会,后来连这痕迹都没有了,就叫「圆照清净觉相」,这地方叫因地,这地方只一显现时,就没有无明,叫永断无明。无明没根本的,无明没实体的,这下显现时,无明在那里?你是了了分明,那里来的无明?一点无明也没有,这没无明或无明不生起时叫永断,不要再迷了,不要跟别人转。有些人已到了这境界,问了些不怎么样的人,说我这种境界怎么样,他说你这样境界我还没经历过,你这种境界可能是不对的,你的境界可能是气功境界。经他一说,就被盖住了,被破坏了,他不知道这样的境界是最最珍贵的、最最真实的,这就是成佛之因。所以说:「方成佛道。」以这样子的因去成佛道,这就是因中佛,禅宗就成这样的佛;先成因中涅槃,再了无始以来的习气种子,了尽时,圆满佛道。这里说到的是本起因地问题,那么既然提到无明,佛在下面就会说到无明的问题。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无,故名无明」

  怎样叫无明?无明与明相对,现在大家在此地,以现时的心情来听我讲经之后,假若你有我的存在,若以你自我意识为出发点来听我的讲经,这种的心念,就是无明;你对自我的反应、执着,对外界存在的执着,就是无明。因为流过你内心的所有东西都是一种思想,都是一种相的反映,相互之间的反应,你把这种反应当做自我,这就是无明。你对这种存在的法,客观存在的事物,你把它当做真实,这就是无明的作用;甚至当你修行到空,你把这空当作真实,也是无明,所谓无明者:我执、法执、空执,都是无明作用。下面佛提出一个问题:「云何无明?」大家听到这句话后要去参究,因为你无明也找不到,你想修行,如夹竹桃一样,种起来没果实的,夹竹桃还有毒性,你连无明还找不到,以无明为本,立一切虚妄的法,我们修行要「以无住本,立一切法」,立自性法。假如以无明本去修行,等于是空华得空果,没得利益;所以要去参究、去体会什么是无明,无明在那里?但是不能用文字去研究,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心去研究才知道:哟!我刚才的思想、我刚才的这种感觉、我刚才激动的心情、我刚才种种的心态反应等都是无明。我们的心本来是圆同太虚,量周法界的,但是我们有一个拣择的心,就是拣择好、拣择坏;我们有一种情感的心,对我好或是不好;有污染的心,起贪或嗔;这圆周太虚的心被我们这些妄心盖住了。所以《信心铭》里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证取无上大道没困难,但是只因你拣择,这个好,那个坏,凡夫不好,要求成佛;在家里不舒服,要出家;这个菜不好吃,要那个好菜;这里太热闹,我到清净的地方去!你总是在拣择来拣择去,那么你一辈子都是烦恼。你说到那里没烦恼?随便到那里都有烦恼,找不到一个没烦恼的地方,所以众生就是拣择心太粗重了;对法门也一样拣择来拣择去。「至道无道,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只要你没憎没爱,憎--不喜欢,爱--喜欢,你在心里面没有一个喜欢与不喜欢的,没取没舍,没作分别,这样子才会「洞然明白」,好比一个洞打透豁然开朗一样,就是一念。这一念拣择心脱落时,就是全体显现,所以过去有个叫拙秀才的偈子说:「六根才动被云遮」,即是六根一动就被云遮住了。「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生时,全体就会显现,就是指这个境界。我们知道,从佛祖及历代以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样的,他认为找到一个根源,然后打破透彻。开悟的人讲法都是一致,但是方法有差别,为什么?差别对机不同,表达的语言方式不同,所以语言差别是非常丰富的。道是很丰富的,就如自然界里有百花齐放,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一样,这是非常丰富的,所以佛提出这个无明问题。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