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 出华严经疏 一恩德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犹如赤子。是为恩德。二断德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余。是为断德。三智德智即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是为智德。
【三德】 出华严经疏 一恩德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犹如赤子。是为恩德。二断德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余。是为断德。三智德智即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是为智德。
【三德】 [出金光明经玄义]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严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三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三德[三种品德]
①《书·洪范》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②《史记·中庸》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③《周礼·地官·师氏》
“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三德(梵语trigun!a)】
即(1)法身︰指转迷界众生的苦果所得的果体。(2)般若︰指离情鉴照之用。(3)解脱︰系指离一切系缚。出自南本《大涅盘经》卷二〈哀叹品〉。《大乘义章》卷十八云(大正44·820c)︰
‘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中略)言解脱者,自体无累名为解脱,又免羁缚亦曰解脱。(中略)言般若者,此翻名慧,智能鉴照故名为慧。’
三德之相状开合不定,法身有唯一法身、真应二身、法报应三身等。般若有唯一如实慧、真实方便二智、清净一切无碍三智等。解脱有唯一解脱门、有为无为二解脱、心慧无为三解脱等。所以立此三德者,(1)对烦恼、业因、苦报等三障故;(2)对福、智、报三因故。《大乘义章》卷十八谓(大正44·820b)︰
‘翻对烦恼宣说波若,波若慧明能除烦恼闇惑法故。翻对业因宣说解脱,业能羁缚,解脱无果能断绝故。翻对苦报宣说法身,法身清净离苦报故。(中略)因中之智至果满足名为般若,因中之福至果满足说为解脱,因中之报至果满足名为法身。’
又,天台宗在《金光明玄义》卷上以之为十种三法之一,并释其名云(大正39·3a)︰
‘法者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师所谓法也。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无有缺减,故名为身。经言︰我身即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当知身者聚也;般若者,觉了诸法集散非集非散,即是觉了三谛之法;解脱者,于诸法无染无住,名为解脱。是名为三。云何为德?一一法皆具常乐我净,名之为德。’
即法体融即,一法摄一切法为法身;离情明照理体为般若;应物而自在度众生为解脱。《大般涅盘经疏》卷六谓(大正38·69b)︰
‘旧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无余已方是解脱,无复身智,如竖点水纵而相离。又约身约智分得有余解脱,横一时有,三法各异,如横列火,各不相关。新伊字者,譬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为三,三无别体,故是不横,非前非后,故是非纵。一即三如大点,三即一如细画,而三而一,而一而三,不可一三说,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议。’
然圆教三德非唯非纵非横,非三非一,相互间无碍融通,更类通真性、观照、资成三轨,乃至惑、业、苦三道。三德即三轨,乃至即三道,毕竟为同体异名,悉皆三千三谛妙法,法法融通无碍。
即佛果功德的三分。出自《佛性论》卷二。即佛果满足一切诸智、照了一切诸法,有无碍自在之德,名为智德。断除一切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无所余,有二乘所断不及之德,名为断德。依利他摄化的誓愿,而有救护众生究竟解脱之德,名为恩德。《华严经疏》卷八谓(大正35·562a)︰
‘修极有三︰(一)大悲极,入佛神通境。入佛神通境,但为益生,故此成恩德。(二)大智极,入佛力境。如来力境,悲智超绝无能及,故成佛智德。(三)自在极,入如来解脱门,尽一切障,心境自在,成佛断德。’
若将三德与自利利他、自行化他、自觉觉他相拟配,则智断二德是自利、自行、自觉,而恩德是利他、化他、觉他。亦即三德齐全,则能得二利圆满、觉行穷满之佛果。
(sattva,纯质)、剌阇(rajas,激质)、答摩(tamas,翳质)等三者︰系数论外道所立,为现象的构成要素。出自《金七十论》卷上。即二十五谛的第一自性冥谛中具此三德,从自性谛所生的后二十三谛亦能具此三德。但是神我谛不具此三德。《金七十论》卷上谓(大正54·1247c)︰‘喜为萨埵体,罗阇忧为体,闇痴多磨体,是现三体相。照造缚为事者,是三德何所作?初能作光照,次能作生起,后能作系缚,是三德家事。’该论更以五事说明三德之相互关系,即︰
(1)三德相伏︰若喜乐增多,则能伏忧与痴闇;若忧恼增多,则能伏喜乐与痴;若闇痴增多,则能伏忧与喜乐。譬如日光盛,则星月明不现。
(2)三德相依︰三德相依能作一切事,如同三杖相依则能持物。
(3)三德相生︰有时喜能生忧与痴,有时忧恼能生喜与痴,有时痴能生忧与喜。譬如三人相依同造一事,三德相依共造生死。
(4)三德相并︰如喜有时与忧并,有时与闇并;忧有时与喜并,有时与闇并;痴亦如是,有时与喜并,有时与忧并。
(5)三德互起︰三德互作自事及他事。如喜德作喜乐,名作自事,若作忧痴是名作他事,譬如王家有美女,良人及一族为之喜乐是作自事;然同族有丑女,为之忧恼,心转痴闇是作他事。如是,忧德、闇德亦作自他事。
以上三德或相顺,或相违,而生大谛、慢谛等诸谛,更生天上、人间、禽兽三种世间,迷悟升沉无穷连续。此三德今或有译作喜、忧、闇,或译作勇、尘、闇,或约三世界而译为乐、苦、舍,或约色法译作黄、赤、黑,或染、粗、黑,或就心法译作贪、嗔、痴等。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真言】是什么意思?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三德者,《涅盘经》云: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餐具,种种备足。其食甘美,有三德焉。一清净德,谓精洁无有荤秽。二柔软德,谓柔软甘和而不麤涩。三如法德,谓随时措办,制造得宜。六味者,《俱舍论》云:凡调和饮食之味,各有所宜,无出此之六种。虽进修道行之人不尚于味,然滋益色力亦由于此,所谓身安则道隆故,有六味之须也。一淡味─淡者,味之本也,能受诸味故。二咸味─其性润,能滋肌肤故,调诸味必以盐为首。三辛味─其性热,能暖腑脏之寒故,味之辣为辛。四酸味─其性凉,能解诸味毒故,味之酸为
出家众饭食时念的三德是指「轻软、净洁、如法」;六味是指「苦、醋、甘、辛、咸、淡」。佛说,凡是准备饮食供养佛、法、僧的地方,都称之为香积厨。如果厨师对三德六味不能了解,又不能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那么厨房则不能称之为香积厨,只能叫作秽积厨了。供奉佛和僧的饮食,若不精洁,荤秽不拣,便失「清净德」;若不精细甘和,稍有粗涩,便失「柔软德」;若不随时措办,制造得宜,忽略纵情,兼未供流涎,便失「如法德」。又三德若无六味调和,亦不成就。盖「淡味」为诸味之体;「咸味」其性润,
【三德】 出华严经疏 一恩德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犹如赤子。是为恩德。二断德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余。是为断德。三智德智即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是为智德。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 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 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