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

  梦中的人说梦,是梦非梦;醒时的人说,非梦而梦。见有差异,境有起灭,因妄所转,故全真成妄。妄本无依,境本无异,了心本空,历境无生;故醒人说梦藉妄而指真,即异而归同。--作者提示

  下面一品最关键的一品,这品为甚么说是最关键的呢?在整个证道修证当中,是从真正入道方便来说,这品还是能够直接来体现的。但是虽然是以人的法相,以人的修证境界来分类,已经是落在人的执著,落在相的执著上面,但最后佛指出妄心顿证的境界。因人有修证,而人的悟修不透彻,人容易有落处,所以人总要问,我现在修到甚么境界?我将来会怎样?会不会生西方?会不会成道?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在。既然有这样的顾虑,所以佛总会对我们说悟的层次与所证之相,故有这一品的(存在)缘起,这一品是清净慧菩萨请问佛随缘修证的位次。而佛回答说:「地位是怎样来的呢?是众生在妄心将灭未灭,幻化的虚妄功用当中形成假的地位。」

  《楞严经》所说的五十五位妙菩提路,都是妄功用里面所显现的境界,不是真的,大家要千万注意,任何人在修证中所显现出凡夫与圣人的差别,都是暂时的过程,并非真有其位。假使能够证到圆觉时,没寂灭与寂灭的人。所以说圆觉没证,一无所得修道的般若正因。圆觉没证,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在地位上面起执著、起对比,这是路途风光。

  禅宗为甚么不讲地位?圣谛亦不立,何有阶级?就是这个道理。一有地位,就会落于窠臼,反而对修证有碍。这假相地位分作四种性质:一是凡夫类的随缘觉性;二是菩萨还没入地的随缘觉性;三是菩萨已经入地的随缘觉性;四是如来随缘觉性,达到圆觉平等。而最后指出,末世众生能够在妄心里面顿证无上妙要,能够坦然合道。不要讲我们现在是末法众生,根机漏劣,不可能明心见性,却不知末法中有多劫种下大善根的众生,可以悟入佛道。但在末法当中,第一、只要不把世界的五欲、世界的功利放在心中;第二、不要把佛法的教理、佛法的境界放在心里面,能够体会我心即佛。自性具足清净光明,要有这样的信心,这样的愿力,这样承当如来语言的智慧,那么,必然就能体现如来境界。

  如来「证法]的境界,这后面要详细讲,能够直接在凡夫当中成佛的一个法门,这法门与禅宗相通,并和密宗中的大手印、大圆满通,与净土宗裹的理念佛相通,这是最高的地方。为甚么最高地方这样难讲?因为最高的地方便是最简单的地方。最简单的也就是众生最难相信的。为甚么?因为众生总是要搞名堂,花样愈多愈容易相信,愈有味道,而愈简单愈信不下。所以佛指示最简单、最真实的要妙时,众生不信,佛没办法只好横说竖说,演绎了这么多众生才相信,最后再把你破了:「四十九年说法没说著一字。]这些都不是,都把你破掉。

  或者外道来问佛,我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佛一句话也不说,外道说:「善哉!善哉!]就回去了,他已得道了。或许有人产生疑问,佛连话也没说,外道怎么就开悟了呢?佛说:「骏马见鞭影而奔驰。」好的马一看到举起的鞭影就奔驰了,不用那么多罗嗦。佛为甚么有这样多罗嗦话,只因众生有这样多的心,「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归到无念时没佛法,归到无念时,当体就是佛,还哪里有佛法可得呢?所以这一品也是最后直接体现的一品,即梦而醒的指示。

  下面接下来的几点是方便中的方便了,是对真不了解的众生,只好分开讲,给他们一个安心地方,就是给他们一个住的地方。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

  这时,清净慧在众缘的法座中无为而为,以最高的顶智而行差别的法位,三思法义,道常相应地对佛说:今日净土说法,乃绝妙大道,是如来所证的不思议事,由于这种甚深而无法思议,故凡夫只是在自处的境界裹,不能认识,在自己的爱与无明当中迷惑了自我,在自己的根性里面执著于自己的所知所见,而不知佛是无性之性,如此讲执著净土宗的人,认为自己是净土宗根性,执著于这个性,而反对禅宗。实际上是没性之性,所以「如来能广说不思议事」分门别类,能说出众生所住的地方、众生所迷的性质,所以讲「本所不见,本所不闻」这种内容原来见不到,亦听不到,现反过来都已经见闻--见到、听到。佛讲到那里,菩萨能够见到那里,我们现在听经、看经、修证佛法,心在的地方就能够显示所在的境界,好比镜能照物一样,当我们念经念到何处,经里面的境界当下显现,佛说到那裹,我们心

  中的境界当下显现。所以菩萨能够做到这个境界,即「本所不见,本所不闻」由佛的言说、佛的开示,已经见闻。

  【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现在承蒙佛陀慈悲善巧地引诱我们,教导我们,佛教要诱导,因人坐地为牢,封在那里,如不引诱出来,就出不来,引诱出以后,离开了牢笼,身心如泰山一样安然不动,且得到最大的饶益。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愿佛为一切来会的法众重新宣讲一下法王的圆满觉性,因为这些菩萨已经是随顺觉性,但不知差别如何?而一切未来众生还没随顺觉性,又如何趋入觉性?所以他请求如来特别为末法众生重新宣演法王的圆满觉性,从一切凡夫众生以及到菩萨、佛所证的差别。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主要还是为了未世的众生,闻到这样的圣教随顺开悟。怎样叫随顺开悟?比如人到一种境界,自己还不知道,只有善知识来指点一下,就能随顺开悟,由开悟的关系,心光发明,照当下境,无住无著,透出地位,透出自己的障碍。所以讲「渐次能入」,只因末世众生根基钝了,只渐次入,不能顿入,所以要慢慢地证入。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样请了三次,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

  这时候佛告诉清净菩萨说。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说,善男子,你们能够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大家要注意这些语气,这里为甚么讲到末世众生,就是佛所说的这段话,全都是为了我们现在的人,我们不要认为这个境界太高,我们不适应,末法众生当中有大根性,也有人修证如来境界的根性。所以是对现在人讲的,讲的是甚么?是如来修证渐次差别境界,所以大家仔细地听:「当为汝说」。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时清净慧菩萨听到佛的教导非常欢喜与一切大众静静地听佛宣说。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第一段佛回答说,善男子!这个圆觉的自性,本来没性,是没有任何性质的性,因其没法执、没我执,更无空性之执。没性的性是真性,以方便的话讲是圆觉的自性,圆觉自性是非性。为甚么叫非性?不是前面所讲的五性,如声闻、缘觉、菩萨、不定、外道性,圆觉没这样五性。所讲的五性是人的执著、是人的地位、人的修证造成的。圆觉的本性便没有这样的差别的轮回性、没贪爱烦恼性、没工夫执著性、没有智慧的领悟性,没有这些有性执著的境界。「性有」,但性为甚么会有?人为甚么会有这五性的表现呢?都是圆觉「现有」,因圆觉而现相,由圆觉的体性而起用,由圆觉的法体显现差别法相,所以说:「循诸性起。」这些五性是随著圆觉性而显起的,因为圆觉不守自性。为甚么?没自性可守。尽山河大地,虚空万象,都是圆觉,所以讲圆觉不守自性,圆觉没一个面目、没一个点、没有一个中心、没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圆觉是虚空平等之性,它是无性之性,无性之性能够示现一切现象,现一切差别现象,所以一切性起,全是圆觉所现,圆觉性之所起,所以法身流转于五道,名现众生。假名很多,叫虚空、叫众生、叫德、叫甚么的,沩仰宗更有藉九十六种圆相来表所现,这是法身所显的性起境界,也叫随缘境界;但是众生在随缘境界里,被缘所迷,所以有攀缘。攀缘故就被缘所迷,迷失了这个真性,即使讲圆觉之性,也是遗失,千经万论讲到关键地方,就是这两点。

  圆觉之性无性,但圆觉不守自性,能够显了万法,但众生在万法当中执著于万法,被万法所迷。所以产生万法,遗失真性,这是千经万论,所示的迷悟要义。即《大乘起信论》所讲的,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但我们知道,在圆觉性上没取没证。取是人的感情,人的思想:我要得到甚么,我要证到甚么。

  过去印度有四百九十九个罗汉,结集《毗婆沙论》,差一人,应有五百罗汉来证明,罗汉们觉得很可惜世友菩萨不是罗汉,他们不知道菩萨高于罗汉,世友菩萨说这很方便,我把球抛到天上,一接住就证罗汉。但当球一抛到天上,有一位菩萨把球接住了,对世友菩萨说:「你已经是大菩萨境界,怎么还去证罗汉呢?」这样这-些罗汉们才知道世友菩萨是大菩萨,可以做他们的证明。这说明一个甚么问题呢?这说明菩萨不认为自己证到甚么境界,而罗汉却认为自己有所证--证罗汉。证甚么?这是痴在这个地方了,所以在佛来看还是外道,为甚么?有所证,在圆觉里没证,所以真开悟的人没开悟,真得道的人没道可得,这是真的禅者。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无证者。】

  在实相当中没菩萨与众生,这些都是假相、假名。为甚么这样讲?菩萨、众生都是戏台上戏子在做戏,又好像是电视屏幕上的影子,若电一关,这些影子就消失了。这电就是圆觉的性,若这性用的消失,若一归到觉性,一切影子都没有了,但是影的体性是空,但不妨如幻显现,叫如幻三昧。影子常常在放,但圆觉性永远清净,却不用消灭。圆觉的相就像影里面表现出的光,就在这图像上面表现出,这叫圆觉性。所以讲所有都是幻化,我们人看到佛、菩萨来了,实际上是没来没去的,都是人的思想在作怪。大家千万要注意,我们想到佛,如临终时,佛来接引,实际佛有来接引吗?没有!都是我们心所显现。佛是法界藏身,法界藏身才有阿弥陀佛,我们这里现在时时刻刻阿弥陀佛都在显现。哪里没显现?头头道道,全体佛性,所以都是心所显现。我们天天想佛,佛就来了,不会不来的,外道是认幻为真:「哦!这是我所显现,这是我的工夫。」好!这样一想就入外道性,信净土宗人搞不好也会入外道性,认为我见到了佛,我就有境界了,这是我见到了,这就叫入外道性。所以说菩萨与众生都是幻化,幻化若灭,「故无取证」。人没了还有法吗?还有菩萨、众生吗?没有了,都消失了。所以《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众生与菩萨相对来说,众生是垢,菩萨是净;众生有众生的垢,不用菩萨的净;众生若没垢,那菩萨也没净,这是相对来说的,也是了妄而通的,这是修证境界,是境中灭已,处处都是大道。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好比眼根--眼球、眼的神经及眼的整个结构,能看东西,但自己的眼睛看不到眼球,我们的悟性也一样。证性的人,开悟的人,当下在悟的境界当中不可能起念头:「哦!我这是开悟,这就是开悟的境界。」若这样一起就不是开悟的境界,这是第一句,眼根看不到。

  第二句眼根是统一的,见到一切境相叫差别,差别都是一体的眼光之所见,这叫法眼,法智一只眼,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就是一性之所现。一性之所现,但无能现者,「性自平等」,或者说眼光平等。「无平等者」无平等是平等,没平等的人,如人走钢丝身体要达到平衡,从这头走到那头必须要平衡,但人在走的过程中却应没有平衡的人,假若走的过程中,觉得有人在走,人就会掉下去的。入中道佛性的人,没有入的人,若有入的人,那就不是中道,这是偏了,这是中道见、宗派见。修行当中,如大手印有大手印见,大圆满有大圆满见,禅宗有禅宗见,这是见,还不是道,见道见者无见。所以说:「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一个人真没烦恼时,就不会想到烦恼,以前我们也已讲过,一个人如真的很健康,他就不会想到生病、想到吃药,亦不会想到我是健康的。佛就是这样,真正见性、真正悟道的人,或者品质相当高的人,他不会觉得自己见性、开悟或品质高,如天天以道德来衡量别人的人,这人本身就有问题,本身道德就不高,这是做作,天天以道德来衡量别人,或说现今社会不太平,没道德,这人自己就有问题,他还黏著在这个地方,产生这个见,还不平等。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众生迷惑、颠倒,《楞严经》中说的,阿难把手举上与放下,来说明众生是性颠倒的,佛是正遍知,那么众生迷倒以后来看佛法、来看世界,都是倒的、全部是倒的;我们认为学习佛法学得很多、懂得很多,那还是倒的。为甚么?因为根本的心还没正,心没正一切都是倒的。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道的享受,开我们正的知见,把我们颠倒的地方回正,迷著的地方把它觉悟了,不要再迷了,把我们的性格改一下,把我们的执著的改过来,把我们的不好的思想、动机改过来,这样子是学佛。学佛就是妙乐在其中、智慧在其中、开发在其中,一天有一天的体会,一天有一天的深入。不是说我们知识学得很多,或者已学了几部经论,听经听了几十年,这不是学佛,这是死路,在学佛当中如果不能活脱与超越,是没意义,仍然是迷惑,依旧是迷倒。甚至学得愈多,造业愈重,因摆老资格,教训别人,搬出一套一套的,这一套套的正是害人的地方。

  为甚么?因没对机说法,你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习气没改过来,且带有众生所有的业气来教训别人,这等于把黑暗的气发到别人身上,那些跟你学的人都会遭殃,都会受烦恼,这就是众生的毛病。所以说「未能除灭一切幻化」,把执著当真实,有真实的法可学,有真实的法可修,有真实的性可以了等等,都把它当真,所以是迷在其中。

  「灭一切幻化],有幻可灭,就灭不掉,那么灭与未灭之间,有些灭了,有些还没灭,这中间会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叫甚么?这变化都叫「妄功用中」。妄的功用,不是真的功用,真的功用没有这样的变化,真的功用是平直大道,直接显了,没有这样多的变化,凡是所有变化,都是虚妄所显。譬如说,今天坐功好些,明天不好了,我们知道这种好与不好都是变化,都是妄功用;今天坐得清净如蓝天一片,明天怎么又妄念纷飞,又不好了,这种境界就是妄功用。我们不要坐得好就高兴,以为自己上去了,我刚才境界蛮高,有体会了,甚至开悟了的人,打开一次,觉得自己很不错,觉得自己体会过了,这也是妄功用。如真正打成一片,真正没五月天气梅雨季节一样:一下子晴,一下子雨,始终如秋空一样,是这样的明净、空旷,这样子地持行,无为无住,才能体现真性。所以说都在妄功用当中,故妄功用当中「便显差别】。所有的差别实际讲都是平等的,由平等所显,但众生都住著差别,人会产生比较,工夫好的人会与工夫差的人比较等等。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这里说假如修行的人达到如来的寂灭,最高无上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么这时与佛究竟之理得到随顺。随顺就是:做到本来相应就是随,与法界体再也没有违背就是顺,就是讲五根圆满,法界一切体性圆满,十方圆明,那么这个地方就达到最高究竟的寂灭,是本寂灭,不是另外求寂灭。

  「实无寂灭」,本来没寂灭,哪里还有一个寂灭,没有东西可以寂灭。因寂是针对喧动,针对散乱而言的,声音闹要寂,有烦恼才有灭,而实际上没动亦没烦恼,所以说「实无寂灭」。也没寂灭的人,「寂灭者」也没有,谁在寂灭?所以说佛是达到究竟无我真止所说的「常、乐、我、净」,究竟无我的我,究竟真常的常,究竟妙乐的乐,达到究竟圆满,清净遍净,没能没所,心念不生,不见有寂灭法,亦无寂灭的人。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这里佛说,善男子!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妄想之执有我,我身心本空,妄认有身心,所以说妄想有我,「及爱我者」,这中间起个爱我的人,爱我的身体,爱我的思想,爱我家里的人,爱我的地位,爱我的名利,有爱我的人,那么这已经是数数趣妄的迷惑的凡夫。现在修行当中还是在爱我,要把身体搞好,或有甚么好境界得到,或修起达到甚么程度,生死怎样了去,都是爱我的人。为甚么?生死谁去了?还是我去了的,还是我想了生死,我想成佛道,这就是爱我的人。那么「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我们从来不知,这样的思想作用全部是生灭,念念在生灭。

  因为我们本性无生,那么以念念生灭心来求佛道,来了生死,我们说能成否?绝对不会成功。所以修行人的偏差会这么多,烦恼会这么多,有些愈修愈混乱,愈修愈痛苦,原因就是这样:源头没找到,以生灭心求无上佛道,犹如煮沙成饭一样,用沙来煮饭是煮不成饭的。为甚么?生灭就是烦恼,生灭就是生死,生灭就是痛苦,生灭心若没了,那里有佛道可成?若处处向外求,法愈多愈混乱,师父愈多愈复杂,这师父与那师父的讲法若两样时,你的心就产生混乱,你不知所措,到底听哪个师父的好呢?接下来问问这个人又问问那个人,去探索,到底那位师父讲得对或讲得好,这样就产生混乱,愈修愈痛苦,而不知把自己的生灭心了了,所以《维摩诘经》讲:「汝心如电,念念不息。」人的念头好比电光一样,一闪而过是很快的。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为甚么?从本以来念念相续,这叫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就是当下念念相续,生心动念,产生执著。

  「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迷在其中,不得解脱。把世俗的东西都带到佛法中来,你们看信佛的人那么多,有多少不带世俗气?都是带世俗东西来佛门中求啊!拜啊!都是为个人利益而来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来佛门都是为了个人利益,很少人说是成佛度众生的。真正慈悲度人,把自己一切放下来,一个人真正发菩提心度人,那么他所有的修行都不会偏差,可以这样说,他所有的偏差会很快转变了。若这样发大心人,把自己个人一切放下来--偏差是个人的执著而造成的,主要是走火人魔,发神经,都是虚火提起来,都是为自己想得太多的缘故,太执著了--为众生想、为众生求、为众生活,还有什么好执著呢?都放下来了,那么还会有偏差?还会有烦恼?只有诸佛、菩萨来加被,真的智慧给他,真的光明照他,使他一片清凉。为甚么?因与佛、菩萨相应。

  过去善德菩萨,为了成佛道度众生,到东面去,佛对他说往东求,东面有个法堂,这法堂里面有位大菩萨,这菩萨善知实相法,你去求。这善德菩萨去求时,每走几百里都哭了,他悲愍众生。他说:「众生这么苦,我要成佛道。」哭得很伤心,泪水不断地流下来,哭了以后,空中有菩萨对他说:「你快要到了,只管往前走,你大道就会证得,众生会给你度起的。善德菩萨走一走又哭,眼睛都哭出血来了,他非常悲苦。当他到了一个地方,正在哭时,突然心地明了起来,一切烦恼都空了。他这是真正为众生求,马上证得大道。

  实际上那有甚么法堂在某地方,是佛方便引诱他的,叫他只管走下去、教他求。求个甚么?求个无,没地方的地方。他这样一直走,把自己的东西一路上抛掉,抛到后来完全是为众生没有自己。好!这样就证到大道,证得无所得的本来面目。所以,现在修行人不得道,不殊胜,都是把个人的执障包得厚厚的,还有是非、人我、斗诤,再来缠上一层,还比工夫、比精进,我念经念得快,比你们念得好、念得多,工夫比你们好,我是第一。是从这方面搞,这样子修行怎能修得起?这根本不叫修行,从世俗讲,是竞争做生意,是在佛门中做生意。为甚么?这是名的生意,地位的生意,不是钱的生意,但一旦有名有地位时,可能就会有钱的,地位有了,别人会供养,就有钱了,这些都是偏差的地方。所以说「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令」就是指点他,开示他,怎样去修行,闻熏正法,「哟!明白了,原来的那些都搞错了,现在知道修行都是在心地上修的,是把妄想转化掉,原来本是佛。」到这里心开意解,明白起来了,故「净圆觉性」。这样子悟得内在的圆觉性,叫内熏,外面的智慧叫外熏,熏到里面叫内熏,知道里面有一个性,这样心开意解,觉性显前。

  【发明起灭】,这样方便行才看到了自己的烦恼,这样才看到了自己的生灭念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一切妄习顿时现前。啊!禅宗里说的开悟以后如伤考妣,为甚么?是因为把自己的妄心看到了,把自己的种子看到了。哎哟!我有这么多的习性,无始以来都造了这么多的业,现在赶快要把它了乾净,所以就会「发明起灭」。

  「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这才知道我这生、这世,生灭心迷了,没证大道,念念生灭,念念起妄,劳役自己的心,我的心被它奴役,我一打念头,我心力都给它影响了,跟它跑了,外面境界的好坏都影响我的为心,我等于是奴隶,我自己不能作主,东奔西忙,这念头东打、西找,我的自性被它所迷、被劳役,故「即知此生性自劳虑」。缘虑很多,千营万计,种种主意,在世间上做生意,种种计较,佛法裹面还是计较,还是贪便宜。哪个法门最快,能得到最好的帮助,叫师父加持一下,马上得到舒服,这样就想多加持、多求了。老是想这些事,还是劳虑、计较,念念不停。现在知道了,我以前都搞错了,心若一空,师父的光与你的光合一,这是大加持,佛的光与你的光是合一的,这是无上的加持,都是平等,如只在外面求,都是生灭心,都是劳虑。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

  假若有人通过这样明见自心来做工夫,照破它,不跟它跑,「外不为境转,内不为业牵」。外面不给境界牵著走,内不跟念头转,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念念不停,念念无住,就如急水中打球转--念念不停留。要时时做工夫,单单悟了还没有用,要做工夫「得法界净」。如突然有一天一切歇下来,妄念顿歇,当下没有妄念,一片清净,即叫法界净,这下一片空净。空净分作理与事,坐当中是理法界净,法界当中没有一切思想尘劳;事法界净是对境没分别,看到人不是人,都是影,就像透明一样,走路时就像没在走路,这样就是杀头,或者危难之中等都没关系,别人駡你或打你都没关系,情感的世界已经远离,这是在初步空的境界当中,这是真实的境界。修到一定时候,就是这样的境界,但是不能认为自己这是很高了,这仅仅是初步进入的一个地方,有时还会有变化的,亦会被破坏掉的。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产生一个解,「净解」,「哎!这个境界清净,这境界是真的,很清净。」就是说粗的念头没有了,得到轻安。净心心生会产生爱著,产生净的解,以这样净解潜伏在心裹面,辗转变成一种障碍,形成心裹面的一种执著,这样净的执著会认为外面的一切都是影。世界的男男女女、十字街口的人这样多,都是影,「还是这种境界好,这样清净」,这样放在心裹面成了障碍,外尘不会扰乱他,这样的人烦恼是伏下去了,生不起,这样烦恼虽然没断尽,粗的已经断了,但是细的还没断,就是外界对他的反映及打击,已经影响不了,善恶是非影响不了,以这样净的解及体会成一种障碍,这是初悟脱缠的境界。但是有这样的净解在,见到性的一部分,得一点消息,也只仅仅见到边缘的消息,又因净解在,有所得,故不自在,「故于圆觉而不自在」!结果这样一来,就在圆觉性上面不自在了。为甚么不自在?这样会与世界分开,会认为自己是个开悟的人,认为自己是个清净的人,清净境界自行于自己的境界当中,故对圆觉不自在。因圆觉一切处自在,一切境界都是圆觉所显现,十方圆明,普照一切。这是信的地位,信的圆教,初信人进去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初信一直到十信,一点点增上。

  【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是圣人了,这里的境界是「凡夫随顺觉性」,禅宗有些开悟的人,就是这种开悟,不是究竟悟入,不是彻悟,不是证道。这种的开悟,可以说是从这里入门,为甚么?因为你已随顺了这个觉性,不是随顺凡夫,但是还是凡夫随顺觉性,你随顺的觉性是个佛,觉性是佛性,但你还带凡夫性。为甚么?还有净的解,佛不自见佛,佛没净的解,佛没净的见,佛是不二的。如有净的解,净的见在,「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因为这是信中的正觉的向往,执著于净的相,所以是凡夫随顺觉性。接下去是第二种随顺。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得到前面净解是障碍,怎能把净解放在心上?这净解放在心上是细的波浪,仍属思惟性,相续净执妄想,这妄想还在嘛!见解不是妄想吗?见到净解是碍,那么「虽断解碍」,现在把这解碍破了,没净可得,坐着没觉着坐着,人整个儿空掉,一片清净,但不落这个见,甚么净不净,甚么空不空等,这净解把它扔掉不要,破掉它。破掉以后,这破就是智慧,懂透了就是破,「明白了,噢!这样不对,不能住在这个上面。」

  「犹住见觉」,住在觉里面,为甚么叫见觉呢?因为以能觉的智慧来破这净解的障碍,了悟的境界,以能破的智慧破所悟的净解,还有一个见在--由见而觉,能觉的觉存在,即「觉碍为碍」,觉著所碍而碍,这样就产生一个能觉,这能觉也是碍,所以说「不自在」。因为以碍来除碍,所以不自在,这个菩萨是贤位菩萨,譬如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这是华严圆教判断的。

  而禅宗不讲这个的,禅宗只讲觉性,善用手段,妙在机活,不是用位子来判断的。而这是依法相来分别的。师父用活的,问你有甚么境界,叫你讲出,斥你不是,叫你丢掉不要,这是很简单的,或者用一个手段破了你,或者用一个譬喻性语言,把你破了,破了以后,镜不照镜,两面镜都把它打掉不要。又譬如一个境界,净的境界,光光相合的境界,禅宗不跟你这样那样的比较、这样分析;而我们因为讲经要分析,它是绝对活的手段,但是我们现实中对待别人也不是这样分析的,是看对谁,要用现实的手段。

  一个人如住著的地方破了时,那么他就超过这个境界,但需要一段的时间,超过以后,经过养精蓄锐,人的心力、定力、智慧力都要养,在养当中,到一定时候,其力量充足了。譬如笋会出头的,到这出头时,把前面的石头搬掉,它又会生出,善知识,经常考验,经常印证,还要参学,就是这个道理。

  净土宗的人也一样,修行到五年、十年,或者几十年,肯定会落在一个地方上,不是落在见解上就是落在工夫上,或者回忆过去我用到甚么境界,过去得到轻安这样好,我现在要把它恢复过来,总是有一个名堂,一个地方可落,这名堂地方若不破,以后就永远不能进步,会产生一种见,这个见如迎合于他的,他就很欢喜,认为讲得很对,若不迎合他的,他就反对,认为你们不知乱讲些甚么,是讲错的,由此会产生斗诤性,这就是净宗人的毛病。听到禅宗、听到密宗等,他们就反对,都是他们的毛病,都是见,被见所碍。现在我们讲这个道理,是要打破这个,所以菩萨未入地前就住在这个能觉上面,打破这个净解碍,就住在能觉里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