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佛法是无尽之说,是随机缘而启。众生在轮回之中,依爱欲之本而发为现行;有种种理事的障碍,有五性的差别,所以为了使众生脱轮回,了断根元,而铲除障碍,从自类种性而超入佛种性,符合圆觉的道而成就果德。千百亿化身弥勒菩萨就机而启问: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弥勒菩萨因为听闻了佛在上面所开示的圆妙道理,所以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行了礼仪后,以庆祝的心来对佛如是说:「大悲世尊已经广泛地对一切菩萨开示了秘密法藏,使令一切大众深彻地悟明轮回的道理,分明辨别了邪与正,能够施予末世一切众生决定无畏的道眼--慧、法二眼同智,真俗二谛并照,使一切众生对于大涅槃之道,生起决定的信心--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不再重新随逐轮转的境界--不执月运岸移,而起循环之妄见。」

  弥勒菩萨接下去进一步请问断轮回的方法: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如来的大寂灭海,就是大涅槃之海,它的体深而用广,具足一切功德秘藏,法身、般若、解脱等都含在其中。我们怎样才能游戏于这样广大无量的如来大海呢?所以弥勒菩萨提出了:云何当断轮回根本的问题。如果想游如来清净广大功德之海,首先要断众生贪爱执著的污染轮回之河,这两者是根本的不同,当断轮回之时,也即是游戏于涅槃之海的时节。那么众生既在轮回之中,这轮回的人有几种种类?这是在轮回中的众生所关心的问题。因为只有了解自己的类型种性,才有进修的方便。

  下面弥勒菩萨又提出第二个问题: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佛果菩提不从修得,但是因地菩萨则应藉修而了妄,所以问修行的人有几等差别?这体现了「法门无量誓愿学」,而一一化归于空性--一切大智的空明而朗照。既是智,必以悲心救度众生。所以菩萨要迥入尘劳。尘劳复杂,菩萨应当施设方便来教化,才能度脱一切众生的苦恼。这体现了「众生无边誓愿度」,也即从空性上出兴妙假的大悲。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这是弥勒菩萨代我们向佛请求慈悲开示,目的是使修行一切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在应用能照的智慧之眼在对境缘尘的时候,不被尘劳所染,所以讲「慧目肃清」,并以此慧目「照耀心镜」,也就是所照。一个行人当心达清净之际,犹如明镜,朗然明湛。

  能照之智本空,所以无有能照可得;所照之心镜本净,所以无有所照可得;没有能所,自在圆明,所以就是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这一无上知见也就是法华会上佛所开、示、悟、入的中道实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弥勒菩萨也以菩萨礼仪而请佛为众生解答断受入世的方便。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是佛的慈悲赞许。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是以佛眼观见一切轮回本来清净无染,一切差别种类也本无差别。由此佛之知见,令一切菩萨洁清慧目,并且使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显示了真性无生,本来清净的实相境界。但是众生未悟之前,以虚妄之心见万法有生,有生必有灭,所以形成了轮回。现在因佛的开示,悟入实相,了心无生,心既不生,轮回永绝。这样在无生性上,忍可于心,湛然明净,即是无生忍的境地。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弥勒与大众皆以欢喜心不听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佛说:「善男子!一切有情的生命,从无始际以来,由于有了种种恩爱贪欲--男女情爱与五欲的贪著,所以才有轮回。世界上四种类型的生命,都是因为淫欲而正性命的,应当知道轮回是以爱为根本。」

  《楞严经》中说:「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以是因缘,故有生死。」,佛在《涅槃经》中说:「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贪爱,何忧何怖?】,《佛名经》中也说:「有爱则生,爱尽则灭。」由此可知生死轮回以贪爱为根本。胎、卵、湿、化的四种生命,都是因为耽染爱著,所以以思业为因,而成四生之缘,生死相续,轮回不已。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由于有欲的境界,如男女以及现代的黄色片子等,助发了爱性--贪爱的心念之种子,内外尘欲牵起爱心,同时也由爱心贪著欲境,于是众生造业受报生死相续不断。

  贪淫欲是因为爱而产生,身命是因为贪欲的作用而存在,众生贪爱身命,还是依欲为本,所以「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此感招未来生死果报,辗转相续无穷。

  【由于欲境,起诸逢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由于欲境的作用,引起了不可意的违逆之境与可意的顺心之境,如果所遇的境界违背了爱心,因此,不顺的心理便产生热恼、憎恨、嫉妒,并由此引发了嗔恨之心。所以有杀害、逼恼、打駡、凌辱等种种恶业,同时也可能在可意境上因贪爱之心的作用,引生耽著淫欲、盗窃他物、饮啖众生肉、侵夺财产、绮语、妄语等种种恶业。所以就有了地狱、畜生、饿鬼的三恶道的报应

  如果稍有道德观念,明白善恶因果,于是了知淫欲可厌--知爱欲心是恶道之因,对于欲境深生厌离。从而对于离恶法门深生爱乐,因此「舍恶乐善」,就出现了天、人、修罗的三善道之报。

  这裹看出一个问题,三恶道可怖,恶业恶行有因果报应,人要行善,行人天善道。但是这出发点是甚么?是自私。在本质上讲,对善是执著的爱,对恶产生恐怖,有怖畏的心。因在本质上有执著的关系,内心是没办法解放的,是要故意去克制、去表现怎样去做,这样对一个恶的人来说,行善是好的,但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讲这是执著于善。执著之人讨厌恶道的思想,就会喜欢人天境界。这样子还是在因果轮回当中,还是在爱乐的执著当中,并没有解脱自在。所以我们知道,特别是一些年纪大些的、道德修养也比较好的,但有些人不喜欢跟他们在一起,为甚么?因这种人有一种压抑的东西,有教条的束缚,这样会失去人性的活泼,人性的自然境界。其实有些儒家的东西对人也是有点压制的,本来是好的,却因为人过份地执著与表现,所以窒息了人性。我们这裹并不是反对道德修养,而是想通过道德修养以后,要解放人的人性,要回归人的自然性,这样才是真正的好,否则的话总是有矛盾、有斗诤。因为善的人碰著恶的人,总是谴责他们,训斥他们这样、那样的恶行。一个人如谴责别人是恶行时,他的善不是真的善,是一种矛盾的心理,老是在斗诤,是在痛苦的斗诤当中,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轮回。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这样才知道一切爱可厌恶故,一切爱都可厌恶,都要舍去不要,就是对人天的爱也不要,那么「弃爱乐舍」,爱欲不要,善与恶也不要。舍:舍去,禅定境界、思惟境界,这样还不行。「还滋爱本」,因还有东西可以舍的,还有个舍在,还是执著。所以还是起爱心,就如把世界一切都放弃,到深山老林修禅定,那也是爱,爱深山的清净环境、爱禅定的快乐,觉得静下来真舒服,或隐在什么地方,没人来访,觉得很清净,这样还是爱心。「使现有为增上善果」,还是有为增上善果,色界与无色界二种境界,还是有为增上善果,还是有为法,还是有漏,还是爱。因喜欢这地方,喜欢这地方没善没恶,这个地方比较清净。禅定境界,还是有漏有为的,【皆轮回故」。因为都以爱乐为根本,所以还是轮回,还不能成圣道。为甚么这样说?不了自心,我们的心不是爱也不是不爱,我们的心不拒一切,心的本源是清净如虚空,它具足一切法,一切万物由它而生,却没来没去。因为不了自心的关系,所以不能成圣道,都是无明发挥这爱的作用。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渴爱。】

  「是故」,是作总结性的说明,就是讲我们众生若想学习佛法、修证大道,若想脱离轮迥的痛苦,免去轮回颠倒,先要断去贪欲,以及除去爱与渴。爱渴是非常的爱,好比我们的修行非常精进、非常努力,相信会开悟或相信会生西方,如是执著一定会怎样,造就是渴爱,还是贪欲的境界,所以讲都是流转生死。那么为甚么要讲这样的话?就是启示我们修行要归到平等,要归入无为,要直接去体现。行、住、坐、卧当中都是道,动与静都是道的体现,都不要落在爱的里面;也不是努力,也不是不努力,就是不要落在两边的境界;也不要认为这师父的话讲得特别好,那位师父的话不愿意听;一切境界都不管,只管平直而行。但是悲愿可以建立,称性而起,无为而用,是平直地去做,不急急忙忙去赶什么,或者特别兴奋,特别有激情,或者认为某某人讲得特别好、特别中听;这样的心理都不要生,一切归于平淡、归于平静,这样才能得道。一个修行人若兴奋起来时,是堕落;如某师父来了,他急忙东奔西走,这样他的修行就马上退步;或者甚么录音带寄来听,这讲得真好,心生比量执著,这就马上退步,任何人都一样,所以应归于一种平淡的修养中安心于道,这样才会成功。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那么这里提出菩萨为甚么要入生死?我们众生有轮迥,而菩萨为甚么要到我们的生死中来?做为一个人来度我们?佛说:「善男子!菩萨以人的身份变化,来示现在人世间,但菩萨的示现不是以爱为本,而是以慈悲来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的关系,示现与人一样,有喜、怒、哀、乐,这样才能方便度人。若不跟众生一样,就很难度众生,所以表面上与众生一样,才能把众生度起,所以有与众生同事而利物,是示同凡夫,藉这个贪欲来入生死。」从天台宗来说,有些浅位菩萨,是留一分迷惑不断,为甚么不断呢?因为这样才能投胎做人,这是浅位菩萨的做法。若深位菩萨根本没迷惑,他完全藉众生的种子或者过去的习惯种子与因缘来度人,这是大悲示现。所以《净名经》说:「众生病则菩萨病。」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这是个关键,假若末世一切众生能舍去一切欲,求贪爱的欲不要,求成佛的欲也不要,所有欲望都没有,但是我们要知道,都没有时,就没有一切思想。一个人如成佛道的欲也没有,那么世界欲就没有,若对世界欲没有,才会在佛法上的欲也没有,这样才对。假若世界欲还存在,而佛法欲不要,这肯定是个有罪的人,这是佛门当中的罪人,其结果会乱来。所以要舍去一切欲及憎爱,那么就能永断轮迥--轮回的心就断掉了,一切都歇下来,再「勤求如来圆觉境界】。虽然没欲,但需「勤求」,用功还是要用功的,还要去精进用功。但在用功当中要与如来的圆觉境界相应,与如来清净心相应,当然清净心是无念境界,就是空。譬如有些人做工夫,突然身心脱落,一切境界都没有,这一下是清净心,在这清净心中能够开悟,但是若还有一点欲望在,譬如讲怕死,当下空的时候,怕死的念头就会起,这样就又盖住了,把开悟阻住了,产生了障碍。所以一个人要破尽一切烦恼执著,破尽一切能所对立,破尽一切有爱的欲望,这样使我们的万念归于一念,一念顿破时,就是开悟的境界。开悟以后是万里无云万里天,一片清净,再来显现佛法,或者说已开悟的人就是菩萨的示现,来有情世界度众生,所以做工夫要逼到一切欲望都没有的尽头时自然会开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一切众生贪欲的关系,发挥无明,无明本来没办法发挥,无明由贪欲的爱来发挥,无明发挥出来以后,就产生五性的差别:一是二乘种性,二是菩萨种性,三是不定种性,四是佛种性,五是外道种性--外道修行有执著,执著于我、执著于法、执著于境界,这是邪师,邪师执著很深。而二乘的罗汉及缘觉执著就浅些,而又比较菩萨来讲,二乘执著还是深的。菩萨执著就轻些,而讲到佛就没执著,菩萨还有微细执著。不定性的人是随缘而变化的。所以这裹要详细分析。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

  理者是根本无明,开悟以后,根本无明破了,正知见产生了,假若一个人不了达法界性相,是个障碍,是碍正知见的地方,所以说正见知者是无见。因为体会到法界性,所以《大乘起信论》讲:「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就是说六种生灭变化的染心。此事染念念相续,由爱欲去造一切罪而受苦果,这就是事障续诸生死。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这里讲怎样叫五性,假若二障还未断灭时,这样还没成佛,都还没断,是没根性的众生。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

  众生在事相上做工夫,如净土宗行人,一般都是在事相上做工夫,不是以理性来做工夫。一心念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可能是伏,是把娑婆世界的烦恼伏下来,归到一心不乱。烦恼伏下来后,事障还没断,假若能够继续一心,二十四小时都在一心裹面,到一定时候事障就能断了,亦能够证到方便有余土,这样就高些。

  所以罗汉要以禅定来做工夫,禅定当中看到四谛的理,以四谛的理消去三界的烦恼,三界烦恼了尽,断尽事障,得无生,所以根本无明还没破。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菩萨境界是在世间出世间,而声闻人做不到,他们只能出世间。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