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障若能伏,就能悟入菩萨境界,这是登地以前的菩萨位。
菩萨入地之后,一直到果位,二障从少分断,到究竟永断。前面是伏,伏是菩萨境界;这里是断,断尽是佛的境界。
也可以说一切众生皆有圆觉之性。「皆证圆觉」,就是有证圆觉的可能性。逢善知识,
这里有顿与渐的不同,因众生的兴趣不同,遇到师父的教诲不同,产生顿与渐,这说明不定性的情况。
假若遇到佛,因为遇佛得有深厚的善根,能遇到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不管根大根小都能成佛,这裹说明拣择明师的重要,所以要择到最高师父。
假使众生求善友,遇到邪见的师父,没有得正悟,那么就是外道种性,这是「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邪师的过错,邪师的罪业。因此,应知初心入佛,切须善辨宗途,明悟道意,不可盲目从师!
以上说明了五性的差别内容。
以下是佛回答有关修悲智的问题:
这裹讲菩萨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实际的目的是开发未悟,所以菩萨利益众生不是给你方便、给你条件。但众生太愚痴,求个心外之佛,求个与我们本性没关系的东西,都是求这些,但菩萨入世,是使令众生知道「妄法本空,真法本成」,要求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真性,所以说:「乃至示现种种形相。」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人世间。「逆顺境界」,逆或者顺,或者作亲友、或者作冤家,总是使众生增长善根,得到解脱利益。「与其同事」,跟你生活在一起。「化令成佛」,一切种种施设方便,无非使一切众生成无上佛道。因此,菩萨只要有大悲精神,必普遍地化度众生;只要有方便,必能符合众生的根机而说法,这样才没有过失与挂累。
佛在《思益经》中说:「众生行世间而不知世间,菩萨行世间,明了世间相,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知如是,不染于世间。」
只要真正发菩提心,以明见之智观照众生世间,以慈悲方便入诸世间,又能知空无为,不著于相,这样的菩萨才能行化无碍。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菩萨之所以能行入世的大悲方便,都是依据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发的清净愿力。
无始是不曾开始,因此,也不一定是局限时间,所以只要菩萨在因地发起度生的大愿,乘著愿力,所生的地方,更不退转。心裹如果觉得疲倦了,就回忆起过去的愿力,作为策励自己向前努力的动力,不是随感情而执著的。所以说:「皆依无始清净愿力。」又不是希望报恩,也不是由爱见所发的悲心,所以说是:【清净。】
假使末世的一切众生对于大圆觉的无上佛道起了增上心,就是上求下化,一定能够趣向无上佛道。「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现在就住佛的圆觉,不是理解,住佛的圆觉境界。【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现在要求善知识,求明师,不要遇到外道及二乘--声闻、缘觉。「依愿修行],依著大愿修行,不是依自了的小愿修行,而是悲智不二的愿力去修行。「渐断诸障」,根基比较差,慢慢地断掉,没办法做到顿断;理可以顿悟,但事要慢慢地断。「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一切烦恼障、所知障、报障,一切障断尽时,所有的本愿得到圆满,也就是证到大圆觉,就能够登到解脱清净的法殿。行、住、坐、卧当中,一切无非都是解脱。有些人问弥勒菩萨兜率内院在什么地方?一般人说:「总是生在天上嘛!」实际就是这个地方。如果一个人登到解脱法殿时,当下就是弥勒菩萨兜率内院。有些讲:「寺院裹真清净,居家不清净。】其实不应这样讲,我们如能达到这样的相应境界,家裹就是道场,就是清净的地方。佛到处都是,但看到形相的佛都是假的佛,不是真的佛,真佛无形无相,真的净土到处都是。「证大圆觉妙庄严域】,愿如圆满,触目对境,一切法无非大圆觉,所以说「妙庄严域」。有些人认为妙庄严,是像华严世界的庄严相,其实这仅仅是庄严的缘相,真正的妙庄严是体现出真性非常圆满,能够显了一切法,证到真性时,十方世界都在这里显现,都是从这裹圆满,都是从这裹成就,所以真性是最要紧的。
这时佛讲了如何永断爱欲无明与大悲入世方便之后,为了使我们更加明了,所以又重新用偈颂宣扬出其中的妙义:
【弥勒汝当知】,弥勒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所有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众生不得大解脱是甚么原因?只因贪欲关系,二乘还是在贪欲修行--法执也是贪。即使现在不贪,但他们贪的因还在,现在还不注意。某一个境界出现时,马上会产生贪的相应,境界相应执著,所以会堕落生死,分段与变异。「若能断憎爱,及舆贪嗔痴,假若断掉憎与爱及贪、嗔、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之所以人有差别,因人的根性有不同,有五性的不同,但是能断掉它。都会成佛,不管根基差或根基好都能成佛。「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要使事理二障永远销灭,一定要有明师的教授,明师的指点,师父成就高的,徒弟成就亦高,师父成就低的,那么其徒弟成就亦低,这是必然道理。「随顺菩萨愿」,开悟后要随顺菩萨的悲愿。「依止大涅槃」,依止大涅槃境界。「十方诸菩萨」都是依这样的「大悲愿,示现入生死」。净土并不是在西方的甚么地方,就是众生心内,这在《维摩诘经》里已讲得很清楚。「布施是菩萨的净土,一切能舍的众生,会聚集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菩萨的净土。
「现在修行者,及未世众生,勤断诸爱见」,现在修行的及未世众生,要勤断一切爱见,爱见断了之后,「便归大圆觉」,也就一一归于大圆觉法性海中。
这裹讲的众生生死轮回的关键在于爱,一切爱断尽时,就是现成的佛,所有的行为都是修行,所以就没有固定的法轨。念佛、持咒等都是修行,这些都是方便。
入门的方便关键的是依甚么心去念佛、依甚么心去持咒、依甚么心去做工夫,要断掉一切的贪欲,一切无求,归于无念真空寂灭境界,这样子才能够相应。
上面我们学了第五节段,弥勒菩萨提出的问题,佛作了精辟的解答。弥勒菩萨所提的问题是轮回寻根的问题,所以讲以轮回的心、轮回的见没办法来具足圆觉。
那么作为修行人来讲,首先的任务是怎样去断轮回的根元,这样对圆觉才能有一种体现,真实的体现,所以这问题提出是相当重要的。弥勒菩萨提出以后,佛对他讲,爱是轮回之根,为甚么弥勒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弥勒菩萨最初修行时,比较喜欢名相、爱好名相,好游族里,喜欢与亲戚、朋友往来,喜欢建立友谊,所以缘份比较多,心地原来是爱心,后来较为慈悲心,他对事物看得特别透彻,对人观察相当的深入。所以在所有菩萨当中来讲他的慈悲心最强,他将要成佛时,龙花三会,琉璃为地,众生面前都是相好光明,就是说相当庄严、相当殊胜,比释迦牟尼佛还要殊胜。释迦牟尼佛成道是通过苦行、精进苦行,而弥勒菩萨不是苦行,是乐修、是爱修、慈悲修而成道。所以他的爱心在有情中是极普遍的,与众生的缘份是非常广的。所以当他成就时,当然成道会迟些,是因受众生的拖累;爱心太好、太慈悲,而被众生拖累了。但是与众生结的缘相当深厚,而且对众生的利益也是相当的深远,生生世世都利益众生。所以到如今还有百千亿化身,来化度众生。而弥勒菩萨提出的问题,轮回之根怎样去断,佛对他讲爱是轮回之根。
那么我们来分析爱,作个补充:爱是无明发源于人的真心里面的一种天性,爱是一种天性,但人有无明,把爱染污了,所以有生死流转,有生死流转,于是在形成了我们的肉体之后,自然有一种爱欲的天性,爱一种温暖。如小孩喜欢吃甜的,讨厌苦的;爱一种感情,如男女的两情相悦。但是爱需要引导,就是讲爱会导致人一种低级的欲望,导致人的嗔恨,导致人的淫欲,这是往低处走。所以《楞严经》中说:「纯情即堕。」人既有自己的情,再在情上加入淫欲,围绕自己的贪心,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是堕三恶道;那么一个人若离开这种低级情趣,就是善。爱一种美德、爱一种向上人生,比较高尚的乐趣;譬如说琴、棋、书、画,爱艺术的境界、诗人的境界,或者外道说的天的境界,这种会走向天,即「纯想即飞」。《楞严经》说:「纯想即飞。」--飞升。而在净土宗来说在想心中,要是发愿求生西方,便能往生到净土。发愿生净上,也是属于想,也是属于一种爱。但西方净土是佛愿力所成,即叫横超三界,并没有竖出,叫横超、超过、超出三界,所以一个人从低级走向高级过程,爱是作为中间的纽带,有爱才有慈悲,爱的清净无私的体现就是慈悲。那么人有类型不同,有些人相当聪明,但其习气比较深厚,就是说人的心性比较恶劣,都相当聪明,相当活络,这些人是两极之性。两极之性的人如果接 受善知识的指导而开悟,其心性会明白,智慧也会开启,但恶性难改,所以智者大师说:「性具善恶。」恶的一面也同存于人的性中。就是在最高智慧的角度来说,不仅对恶,对于一个恶人讲,应具有佛性,恶人亦能成佛,有些恶人就不一定爱心很重,也即不是说情很重。在对于恶不压制恶,即不执著于恶的时候,那么在去恶之时即能开悟。所以说恶也能够成道,也即佛教所说的性具,不但具善且具恶,而具恶才能够了知正因,才能够使善恶达到平等,这是一种说明。
从究竟的圆觉道来讲,一切平等,关键是爱的转化,爱转化以后,进入慈悲,产生智慧,把爱的根本解脱出来,根本的解脱就是理悟--深悟理体,理明就是悟入圆觉的性;事断--就是断除事障,就是破轮回的染著。所以一般人从世俗的眼光来讲,事障是严重些的,以为人的行为及品质等是最严重的问题;从大乘佛来讲,人的心灵问题是最严重的。人由于平时的习惯性,反而认为内在的心灵是次要问题,那么就是角度不同。如两种能够达到一致,那才是最好的,即理上也明,事上面也得解脱。但在未法时代的人是最难最难做到这一点的。大家要注意,未法时代有福但没智慧,即「呆头福」,这福还不是真福,因心量不一定大,而另一种人是有智慧却没福,人很有智慧,佛教方面亦通达,但却没福德。所以这也还不行,真正的福德是心量广大,智慧充满。所以我们一般分析这问题时,福指红尘的福,或者说是世俗的福,这还不是真福,真福是一种心地的慈悲,真性纯厚,心量广大,人能够空一切境界。智慧不是聪明,或者很会辩,而是深悟理性,明照无碍的道眼。因为有了智慧,才能不被一切所惑;因为有了心量,才能容纳一切。慈悲之福德能入世为人,智慧的方便能出世无染,两者相融而不二,才能示现人间,利乐一切。
我们了解了爱,就应善用爱而成为广大的慈悲心,再进而以智慧,圆成无上的大道。
您能否从这一节段里,领悟到从断爱欲到慈悲入世的关键之处?其中应该先悲后智,还是先智而后悲?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