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知修行无二,乃悟后人语,因其觉心明达,了法无法,唯显实相妙心而已。而于未明悟之众生,实因方便法门以引入,方能逐渐圆成。又于悟人如通达方便法门,不仅自利更能迅速,且利他亦具善巧,可谓不得不知也。--作者提示

  我们前面所学的内容,是讲随顺觉性的修行方法与修行境界,归到最后都化为空灵而无二。就是讲每个修行人经过的路不同,层层深入,均依觉性而启行。有些人已经经过了,后面就不需要,有些人前面还没经过的,或还没达到真实悟证的,还需要后面的,这是前后不同。但是被无明迷惑的凡夫都执著有,就性体而言,这也是空的,人空法空,总的意义来讲是空的。悟了以后透境界也是空的,所以说真空观、真空行。

  下面接下来讲方便观、方便行。为甚么说方便观、方便行?因各人的习气不同,各人的盖根不同,各人的因缘不同,各人修的路不同。下面佛就开出根本三轮:奢摩他、三摩鉢提、禅那。这是修证的三大**,虽然说修证法相很多,每个人只能取一种作为入门,就是说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便**。如果在一种**当中,能够相应证道,就叫圆成。另一种仅仅是修入,没证圆觉的,这样叫亲近。亲近圆觉是在与圆觉接近的路上走,还没圆成,这是第二点要提到的。第三点提到的是我们学习这部《圆觉经》时心要比较细,因为三轮的轮相,层层深入的境界,我们还未达到,而三轮开出的二十五轮,更是复杂,所以讲得比较微妙。但是其宗旨、其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圆觉,悟入圆觉做为起点,以随顺圆觉做为起点之故,所以以后再就路还家,就像有东、南、西、北等很多门,但都可以就路还家,尤其在下一品二十五轮中讲的门很多,实际上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在学习当中要明白其意思,明白以后,通过选择深入,深入时不可能多、不可以多,但明白是要明白的。这有什么用呢?就是说一个不圆解的人容易造成执一非余,佛法

  里面如果只懂得净土的,且对禅宗不了解,那你会执著己见,会诽谤其他宗。又如你只懂得空轮,奢摩他上方便时,那你可能会诽谤如幻三昧,以及大悲轻安等等境界,这样在佛教当中会产生对立,所以我们从全体来讲都要懂,都要明白。

  为什么佛教会有这么多的门?这样修证的轮相是怎样安立的?这样我们如学习明白,就不会以自己为主,觉得自己高,觉得别人修的不是,这一点是非常要紧的。我们举一个例子讲:一般修禅定人是很用功的,且亦有一定的体悟,亦能够透过一些境界,在静境中发出,亦有静智慧,那么他可能会反对他人讲经,或做佛教的弘法事业、慈济功德,他会说你们都是在搞外面的东西,都是在搞热闹,往往会有这样的对立、讥讽,这样就容易与弘法事业及其修证会产生对立。当这样的对立出现时,他就会诽谤,不能与佛教统一,佛教虽然有专修一类型的人,但这种不等于就是圆满,仅仅是一种类型而已。那么佛教是弘法事业、管理事业,慈济利生,也是一种类型,但要符合佛法正道,就是说用自己的智慧去破执著,通过自己的弘法利生事业,在实际工作中要显现对众生的利益。

  但如弘法的人、管理的人、讲经说法的人,或做慈济功德的人,亦往往会轻视那些住山专修的人,说他们心量小,不出去弘法,不来帮助我们搞佛教弘法事业,只顾自己修,只要自己成道,不顾众生利益,这样是会对他们有看法的,产生对立矛盾的,这些都是在这两者之间没调节好,不懂这两种关系,这两种能调和的话,表里一致,即能圆融无碍,能够透出人生世界以外而又包融万法的一种高尚意境。这样意境完全方便随缘时,当达到无定法时,别人又会对他产生看法:这个人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样,有时讲净土,有时又讲密宗,他为甚么会变化这么多?他今天讲的与昨天讲的怎么会有矛盾?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会猜不透,这种情况说明听法的人在佛教当中还没通过佛教的修证**,才会有局限的定见,所以修证的**对我们都是有意义的。所以禅人往往会有傲气,到一定的时候,会看人家不起,认为别人都是在搞热闹,就是对一般信众看不上,或不慈悲接引他们,一到寺院看到这些信众,就不愿与他们接近,认为他们是来吵扰真行,这样就是被束缚住了,也就没悲心,所以这两者之间要圆融、统一,我们在这里学习,就可以体现这种圆融,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时候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位站起,恭恭敬敬地拜佛,从右绕佛三圈然后跪著合掌虔诚地对佛说: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

  就是前面这个品段里说的四种随顺觉性的不同境界,佛已为我们广泛地、详细地分别叙述了随顺觉性的真实妙义。

  【令诸菩萨觉心光明。】

  使令在座的及其他菩萨觉心产生光明,噢!原来是通过四种随顺使得觉心显现光明,照了一切。

  【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承蒙佛陀的大智慧圆满法音,使我们了悟忘心顿证的大口诀,只要暂闻法要心生信顺,已经获得大善利,已得随顺觉性。那么,如能通过修习就更殊胜了二甚么说获得善利?当时听到这样的忘心顿证,这样殊胜口诀能够信解,已经具有无量的功德,不是一佛、二佛所种的善根,而是无量百千万亿佛与大菩萨的道场里种下的善根。所以说已经得到善利,不可思议,何况能够去用功,这已经是具足如来一切种智,用功就更殊胜--圆成佛道。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这位威德自在菩萨,因威德自在,即在处处行门中都得自在,他说虽然佛在一前所说的法门都非常圆融,已经是广说,非常圆满,非常究竟,已经都是摄受二法,成就一切法,道法妙旨都已包括殆尽了。但他要提出,佛法人门不止一条路既然不止一条路,那么除了以前讲过的直接的康庄大道以外,是否还有捷径呢?I有方便迂回路呢?或者说末法时代众生根基的差别,是否还有更善巧的法门让我们入门?所以说,「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非止一路」,这个城就是表示圆觉,外面的四门就是行门。「随方来者」,在东、南、西、北随著各个方向来时,「非止一路」,东门来的,西门来的不止是一条路。譬喻各有各条路可走,这是威德菩萨提出方便行门,建立归元捷径。

  【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威德菩萨再就因地上,推寻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就菩提并不是一个方便,是很多很多的方便,甚至可以说有无量方便,所以才能使一切菩萨成就佛道。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

  请求世尊广为我们宣说一切方便渐次。「一切方便」包括无量法的大总持的**,这个**即三根本轮,包括一切方便,运用起来是非常善巧,而且能应付一切人,应付一切情况,所以说:

  【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即能修的人一共有几种?实修的法有几种类型,能修的人就有几种类型,它们之间是相应的,否则法就是先设,否则这法就是死路,这就是法与人相应的关系。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威德自在菩萨请求的目的是甚么?是使令这个法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的人(不是求小乘自了的,亦不是求凡夫境界,不仅仅只求福报),速得开悟,通过这样的方便渐次,及包括一切法门的善巧,让他们入门,使他们速得开悟。开悟以后进一步游戏如来大寂灭海--进入如来的清净境界。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

  你能够请问如来这样的方便,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简单。当一个人在佛法裹面讲出适应大众,大家都需要且又是一个新的话题,不是老话题,是很不容易的。大家老生常谈,谈了几十年,这是不应该的。佛法应该有发展,在新时代、新形式、新的人物的面前,要有新发展,这样的发展是真实智慧的体现,善巧方便的体现。所以只有菩萨才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能够把佛教向前推进一步,走在时代的前面,这才是菩萨的作为,所以佛赞叹他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你现在仔细地听,我为你说。就如今天说法一样,佛音常宣。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非常欢喜,说明问题问得非常对,而且对大众都有别益,所以奉教欢喜,大众默然而听。下面讲具体的内容,可以分作四个方面:一标根本、举个数字,就是**数;二阐释做工夫观照的方法;三用例子来彰显圆融的修证;四较量功德来显现殊胜。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

  无上妙觉,不可思议的圆融境界是遍诸十方,到处都是,我们这里就是圆觉的境界,但是能不能,是否已觉悟,还要看实际,如果真实随顺而觉,圆一切法归于自心,那么圆觉境界认定出生如来,因如来证到这样的境界,从这裹出生,本来是无生,本来亦无灭。因为众生迷了,即覆盖了、颠倒了,如证到本来,开悟见性了,就叫出生如来。

  【与一切法,同体平等。】

  与一切法都是同体平等,无二无别,就是说凡与圣、识与智等一切境界都是无二无别,都是称性而起。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对于修行来说,能符合觉性而行,方是真行,没有两个。为甚么说没有两个?二行都要符合觉性,都是依这个作前提的,以这个作前提,所有行持都是真行。但是在其解释上面、在方便上面,要符合众生的根基,要开门,就是说将所有可能进入的门打开,让有缘众生都走到城裹面来的,都走到圆觉真性上,这一点是没矛盾的。就是说没差别,都是绝对的统一,但是人有不同,走各条路的人有不同体悟,所以趣入的门也有不同。因此,如来说法有不同,修的人同时也有不同,所有的都是修行,甚至讲经,说法亦都是修行,一切都修行,甚至做世间事业如用真实的心去做,一切事即是修行,这是绝对统一的,绝对没差别。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

  但是从随顺众生来说,为了方便、为了对众生的机缘,「其数无量」,众土根性有利钝,烦恼有不同,福德有厚薄,智慧有深浅等等,所以摄教多端,方便无量。

  【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圆摄所归」,整个佛所有的方便与众生所存在的情况做一个摄受、归纳,县对整个作圆融的归纳。「循性差别」,循众生根性--五性的差别。「当有三种】,这三种门能收尽一切法,无论是哪宗哪派,这三种门如能通达,一切法都在这里了,都包括进去了。下面是具体的讲: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这是第一个方便--奢摩他。「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这是以悟为前提,这已经是开悟了。这悟还是解悟,对圆觉的境界,对圆觉的义理、圆觉的真实性生起了信心,对世界的所有的知见都放弃不要,知道了这是真性,是我之所归,是成佛的关键,佛就是从这裹成的。就是成佛的正因,已经完全明白,再不会向外求,不会在枝末上搞,不求神通、境界,而是真正悟入圆觉,这一点是起点。如这一点的起点没有,所有的修行都是死路,都没意义,这起点具备以后,就会「以净觉心」,以悟起行,所以智慧能够导行。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是指修证过程,但是最初时若没正解,这一层就进不去,所以以圆觉这样的悟,把人生世界的所有都放下后,再起觉照、做工夫,所以「净觉心」起行,故凡夫都是妄想,菩萨用觉,做工夫起觉照。若用妄想修行是永远修不成的,即以所悟的圆觉理起觉照,念念照目前。照哪里?照生相、念头起的最初的地方。因念念不生时,就是凡夫、就是众生,众生与佛之间是菩萨,这菩萨是怎样修菩萨行的?做工夫时,能够用觉,不用妄心,不被妄心牵著走,不被客尘缘影牵著走,而始终是在觉的上面。觉,觉在哪里?觉在当下生起的地方。

  我们的真性无相,看不到,没证道的人,这真性是没办法显现的。这真性怎样去体现呢?通过解悟的智慧,在每个念头的生起处把它觉住,看着它,看着时不要跟念头跑,这样就叫净觉的心。为甚么叫净觉?因其没分别、没感情、没内外、没执著,这样的觉是体现出直接的灵智。不要觉在身体的穴位,觉在丹田或觉在甚么地方,而是不落一切相、不落内心、不落境界,不依呼吸,一切不依,一切不依才是净觉,都没依赖亦没依赖观念。

  因为「行起解绝」,佛教里面讲,当你行开始时,你的理解就没有了,理解能够产生行的策发力,而行时不用理解,这种解是真解。若行里面还想想怎样修,这还不叫解,这是还没解;有解的人,行时不解,行时就是行,行时就是悟解后的全体智慧升华与直接的体现。这是在哪里?是在觉的上面。;而且这觉是净觉,没欲望、没思想,是无为、无执的。若在念佛时,就是念佛,没有把佛号当做佛,亦不把生西当做目标。念佛时就是念佛,只是把它觉住。念佛觉哪里?觉念佛生起的地方。所以禅宗的参究「念佛是谁]?这问谁的就是念佛从哪里念出?哪里来?实际是看这个,这是佛教里面最要紧的地方,就是成佛道的关键。若不明白这个都叫世俗佛法,即只是接引接引你,说你念佛有福报,念佛身体会念好起来,念佛会得长寿等,这是从世俗的欲望的观念来说的。真实地讲就是觉,而这个觉必须是净觉,就是讲不带杂念、不带欲望、不带执著,只管觉,这样子才是真的做工夫。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一,净觉的心,到处都可以用功的,但从个性讲,有些人认为世界太复杂,事务多,劳累过度,做觉的工夫有时易失觉;如跟人讲话就忘觉了,或事情一多就忘失,或嘈杂声一多就静不下来,这样经常失觉认为自己不行,所以要排在三轮前面的「取静为行」,实际前面的是最浅的。而有些人认为自己在山上清修就是高,实际这是最浅的。因为没办法在闹市中修,故逃到山上修。所以古人讲:「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大隐的人是在城市里隐,小隐的人才逃到山上去,只因境界来了时,抵不住,失去觉照,这才住山村结茅棚。

  天台宗讲:「若离开一箭之地,放牧之声不能听闻。」放牛人吆喝声都听不到,这样要有人送东西给你吃,不用自己去托钵,不研究文字,不讲经,把世界的事业都要放掉不要,不结交朋友,是这样的住在那里专修,这叫「取静为行」,闲静独处。就是选一个较幽静合意的地方,没有风吹到,且有流水潺潺。如能找到这样一块地的也是一个有福的人,也还有人为你护法,就是护法善知识帮你,还有师父在旁指导你。因在修的过程中有境界的变化,如能助成这样的因缘做工夫,在这个地方修三年、五年,这是叫奢摩他最初入门的地方--「取静为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这样打坐就能静下来,念念佛、持持咒,开始安心,到一定安乐时,这些都放弃不要,做专门观照工夫,观照一段时间后,到心水澄清时,裹面反而翻腾不止,心愈静裹面的杂念愈看清楚,犹如太阳光透过门缝,照到空中来,灰尘特别看得清楚一些,所以到一定时候愈修行,内心反而愈烦躁不安,即「觉识烦动]。很多很多的种子翻腾不已,这些都要不理它,不理它时,到一定时候就自然地突然顿歇,「静慧顿生」。这样做工夫时「静慧发生」,是指工夫成熟时,突然在定中根尘脱落,或者妄念歇下去时,非常静、非常空,这里面就有空的智慧产生,很明了,但到这里还没见性。当然有些人在这里可以证到,一般人在这里停下来,还不是见性,就是在百法中所说的彗心所相应,即智慧心水显现。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对身心客尘的执著已歇下去,再也不会对身体、心念以及客尘烦恼产生分别缘虑、执著,再也不把它们当一回事。就是说其内心世界再也不会生烦恼,不会再把生与死的问题放在心上,没这些事了,所以说「从此永灭」,从此以后永远灭了。因为其已见到空性,空性无污染,不会污染自体,客尘不能污染,「便能内发寂静轻安】,从此从内发而不是外发,就是说外发是有条件的,环境条件、生理条件,而是从内心寂静发生了轻安。为甚么?因为离开了根与境,六根没执著,一坐下做工夫,身体就没有了,六尘境界没有了,内心闲静,烦恼生不起来了,没了五欲而「寂静清虚」,这是一片的清虚,内心境界有时是没办法形容的,真像是透明的水一样,清静如虚空,透明如碧水,也无法与之譬喻的。就是清到如此境界,如不明所以,自认为是圣的境界,自认为是很高了,就会生狂妄,会看不起他人,认为别人还是凡夫,我已到了这样的境界,所以有时住山时会傲慢、会狂妄,就是从这里来的。但若能不狂不傲透过清虚,就能直入本性,但是很不容易的,为甚么?因对境界的执著,对轻安的执著,人到这里轻安舒畅,气脉融通,红光满面,眼神发光,声音宏亮,走路如飘,人非常轻松,吃一点饭就足够了,人整个的都变了,在气功来讲这境界已经是很高了,的确是会达到这样的境界。到这裹对外面的事情都不关心,粗重烦恼都没有了,对细的烦恼又看不到,实际对这些静、对这些轻安、对所住空定及所产生的智慧心执,本身就是细的烦恼、细的妄想,他自己看不到。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由于寂静的关系十方世界的诸佛都在心中显现,心如镜一样显现,因为我们的心本来是妙明,由于客尘所盖所以不显,佛的身是全体光明。当我们的心空了时,佛就在我们心中显现,所以般舟三昧说到一定时候十方佛都现前,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一点也不奇怪,但还有能现所现,还有一点分别在;如果还有分别在,当然不能见性,或仅能见到空性,与所显境仍起分别。这要看是怎样的人,如正由空显境时,我入入你,镜与镜相合,两镜都不可得时,亦能入真性,入灵妙真性。故悟人知:「如镜中像。」譬如镜中的像一样,一切都了不可得。做到这样工夫,譬如讲空到极点、静到极点,产生轻安、产生明镜显现万物,这裹确是实际境界。在修证来说的都是非常深的,但究竟不究竟,这要看人的执著不执著,若执著这个地方,就不究竟,若不执著这个地方就能够达到究竟。

  「此方使者,名奢摩他」,这样的方便叫奢摩他。所以现今的修行人要搞热热闹闹,东搞西搞是不对的,是会有诤口的。但是有些人说菩萨也是搞热闹,如某某大师也是搞热闹的,到处弘法讲学、办道场,但这是弘法的需要,而他的内心是寂静的,是清净不动的,这是如幻菩萨,下一步就讲这个问题。奢摩他就是真性止与寂静定,通过止与定来显现心的明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