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舆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这是第二种修行方法,这是体现本性如幻妙假的功用,是入世度生化门之道,非常关键的;而且大家住在城市裹面工作行菩萨的人,大多数没有条件到山林中静修,正可藉假修心。那么怎样起行修幻呢?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一开始就可以无分别智,明明了了觉知自己的心,本来空寂,了不可得,由无而显有。所以无相之相,即是幻化假相,于是当下了悟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一,都是不真实。这样一明白--当我们知道自己的身心、语言,及所见所闻,所有的山河大地一切境界,甚至佛与菩萨境界所有都是幻化时,就会产生了幻的智慧,这叫幻智。幻智相当要紧,幻智就是说我们面对人生现实而不执著,知道是幻,能生能死是幻,既然是幻的,还有甚么可悲哀?还有甚么可快乐?又有甚么不可以舍?又有甚么可以执著?所以幻智就是了悟一切梦幻中人,都是影像,本来不真实,所以不会执著。因不会执著一切,所以修行如幻修,幻修幻做,就不会产生一种固执的见与渴望,不会急急忙忙,不会把它当真的事,如是无实法可得。这一点非常要紧,这样懂得以后,根、尘、识和合,都没自性,都是幻化,所以说中道智,《中论》实际就是破这个,这个若不懂,修行都是白修,因为不能见性,不能随缘变化。不是说绝对没用,对世界法还是有用的,可以迎合世俗的需要,却不能即事而真,所以对道上的事是没用的。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幻即幻智,譬如人有男女,地位有高低,当知道是的么?幻有甚么可著?」这就叫幻智。追求地位的人,一知本来是幻的,有甚么可以贪求呢,就不用求地位了;若爱面子的人,会问面子哪里来?观这个东西,把面子打破。若觉得身体不舒服:「哎!这身体是幻的么?我为甚么要著在身体上?一这样叫除幻。

  由幻智的观照力灭一切幻相的执著,就不再著在幻上面。当我们不著时,就证得一分功德,开一分道智,起一分妙用,在人生意境上面就提高一层。这是除幻的菩萨,在现实人生中就是这样做法,这样做的力量比之在深山老林中修力量是大得多,意境比之亦有很大的差别。举个例子讲:

  梁武帝在位时,一次在一座山中挖出一位埋入地下已八百年的入定僧,而宝志公禅师是梁武帝身边修幻的国师,在宫廷中来去做如幻游戏。入定僧是在大榕树下入定了八百年,是修静行的。在一般人眼光来看,总认为这入定僧的工夫一定高于志公禅师千百倍了,然事实是,一次在宫中志公禅师与静行僧同时让宫女们洗浴,那静修僧心动了,受不了逃出来了,而志公禅师却没关系,还是嘻笑如常,这就是修幻智。  -

  本身是没关系的,有甚么可动心的,这是幻智所成的,你说这有多大力量,这是最真实的。在修行来讲这更进一层,这样的修行佛法才能真正在人生世界普及,使佛教不会脱离世间法,不脱离社会现实,才有真正利济的价值,这样在任何岗位、任何地位、任何身份都可以弘法、都可以修行,所以这是非常要紧的。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譬如讲我们对人的地位的结已解开,用幻智解开了,就可以度有地位的人,碰著地位高的人,心就不会跳了,亦不会奉承拍马,这样就可以度他们了;若男女这一关破了,就可以度男女,若这关还没过,就度不起;若碰到生病的人,若生病的关没破,我们会同情他们,说生病是怎样怎样痛苦,反而把他拴在里面,若这个关已透过,我们会说,生病不当一回事。四大本来是空的,不可得,先破了他的执著,然后再教他如何调伏,为他找出原因,教他治病的方法。这用理来讲先要破迷理,拿事来讲要行方便,这样才可以度人,若这关没过,就永远不会度人,别人也会听你一说立即觉得你的习气与执著跟他相符合,会觉得有味道。

  一个度人的人与被度的人投机,与他一样的境界,这不是度人,这是被他迷了,被他牵了。我们度人一定要把他原来执著的地方打破,把他带过来,转过来,讲,就有变化善巧,这样才能「开幻众」,度幻的众生。众生是幻的,度就等于没度,众生各自的相貌,各自的名字等,这些都是幻的,都由心念所生,心念也是妄想,那个是真的?都是幻时才能开示幻众,来度脱幻众,这样才能自在,才不会被它迷住。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这样由起幻的缘故,自己知道这是幻的,再不会执著了。一个人若知道是幻,不执著了,还会有烦恼吗?没烦恼,没烦恼就能够度人,如幻度众,方便别人,处处利乐,不会觉著疲倦,不为个人得失,不计较名利、经济、地位等,一切都不计较时,就能「内发大悲轻安」。发大悲是不容易的,大悲不是想想就可以的,大悲是由内生起的,真正地慈悲众生,真正地利乐众生,以内发出,而且会产生轻安。因为根尘消了以后,自他无二,内发同体大悲,与众生一体,看到众生犹如看到自己最亲的亲人一样;如别人跌倒了,马上过去把他拉起来,连想都没想,就是说他利益别人不是想起的,而是自然发出的。因这行悲不是想像,亦不是同情来的,而是从定中来的,是从幻化裹面生出幻智,有幻智起用必定有事行的正定,必定不乱、不散、不迷、不著,这样的定是动裹面的定,是在作用处的定,不是由爱见产生的,认为讲得来就跟你多讲点,讲不拢的就不跟你讲,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是轻安通透,愈发愈微妙,愈帮助别人力量愈大,愈来愈好,福报亦愈来愈大了,智慧亦激越而出,号召力、感化力也愈来愈大了,没有考虑自己,所以产生大悲轻安。由此可知,从这种类型来看,比前一种更殊胜一些,我们应该赞叹妙假之行。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一切菩萨从这里开始起行,做工夫、做观照,悲智双运,逐渐增上,直到佛果圆满,但时间比较长,需要生生世世做大心凡夫、做菩萨,世世度人,这样才会成佛果。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这裹要进一步明白,要把幻化的法丢掉不要。为甚么?「彼观幻者,非同幻故」,不是同幻,只因有智,只因有真智不昧,虽然胜与劣不同,就是讲对观幻的人不是同于幻化的,而是了了分明,是主人翁不移,是真实显现。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不同于幻也不同于幻观,皆是幻故。这襄面进一步连幻智也去掉。第一个是把幻法去掉不要,这法是幻的,智是真的、有用的,但智观发出以后,这智也不要。若把这智留滞在心中即成障碍,所以说「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幻相永离],这是总结,这幻法、幻观、幻众生,一切都永离:永离是毕竟地离:永远不再生起染著。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这样菩萨所圆满的行是真实的行,所以是变化无量,其不执著于某部经、某部论或某个观点,但是处处都可以用,处处都可通达,没一个固定的东西可执著,这叫「所圆妙行」,处处都是妙行,变化无量,随众生而开发,就像「如土长苗】。如种谷子苗要慢慢地生出,开花结果,等收成时,把苗与土都丢掉不要。种子譬喻觉的心、觉悟的心、清净觉心等;土譬喻幻的法,我们要再藉个土与种子来用,因为菩萨修行的土地就在众生界,如幻法界、现象界,这是菩萨的土地,菩萨若离开众生的土地,就不是真菩萨。那么前面的奢摩他可以叫做自觉菩萨,这裹的三摩钵提是叫觉他菩萨。觉他菩萨的种子必须深深地植在众生的土地当中,如离开众生就不可能长苗。譬如金曰贤菩萨行愿品)当中说的沙漠大树,众生是树根,大悲水浇这树根,这树才能生长菩萨花果,就像这个譬喻一样。苗譬喻幻智,幻智是从土地当中生起的,就是菩萨的幻智,是针对众生生起的,因为有众生、有幻法,才有幻智的产生。所以悟这个净圆觉是由幻法而起幻智,从幻智再忘记自己的妄心执著,然后再进入觉性,圆觉的性,入圆觉性以后,再把前面的一切都扔掉不要,都没有,而把种子收集来,种子就是果实,得果实后其他都没有了,到以后圆满成佛。所以说:「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这方便就叫三摩钵提,这是第二个方便。大家要注意这法门是非常广大的,而且末法时代就是需要这样的菩萨来这个世界裹弘扬佛法,以幻智度幻众。

  第三是「禅那」,「禅那」是最高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以下详述「禅那」的修法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与上面的前提一样,以这样净解、净觉的心「不取幻化】,幻化也不著,也没幻智,即把幻化亦扫去。【及诸净相】,亦没甚么净相。到甚么深山裹去寂静等都不要。两头都不要,在幻化当中修行度众生,开幻智也不要,既不执著自觉,也不执著觉他。「了知身心皆为挂碍,要破掉,这里碍破了以后,了妄即真。「无知觉明」,这样无知的觉显现明,因众生是无知,是无明颠倒,是迷惑,对身体的觉是触,心缘叫思,就是说打破觉与知以后才能明。这明是甚么?这明是灵性,我们灵智妙性,这灵智妙性不在深山中,亦不在幻众中,它是非幻、非静、非空,一切都不是,「离四句,绝百非」,灵明真性。

  这灵明真性是本体上的直接体现,对上来说没顶,对下来说没底,对边来说没边际,中亦不存在甚么中心,即没东、西、南、北、中、上、下,虽说的空寂亦不是像太虚一样。若说它相用,不从缘起,缘起也不可得。若说知见亦不是分别,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即所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不见无所不见。」圣心无心能够圆照太虚,这是(信心铭)的「圆洞太虚」,这是禅宗祖师西来意直接体现的地方,所以这觉性是人的真正性灵妙明。

  【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不依赖身心能所等知觉之碍,不依身体修,不依心念修,不在深山裹修,不在幻化中修,一切不依,不依一切碍境。【永得】即究竟,常常如是。【永得超过」,超过相对的境界。「碍无碍境」,碍,就是幻观幻境里面的烦恼无碍;「无碍境」,取静自觉,空掉无碍,碍无碍境:永远超过,这种是活泼泼的大智慧,灵性--我们的本性全体显现,在禅宗来讲这是大彻大悟的境界,是彻悟的显现。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

  这样的境界受用,自己的机与缘都是妙用,这是内明妙心的受用。受用甚么?受用世界--地球上的城市、房屋等都可受用,不要把这些扔掉不要,无论在甚么地方都可起受用,这是自己的大受用。当然达到这样境界必须有大福德、大善根、大因缘,然后才能把大妙用用在所受用的世界及身心。身体不要丢弃掉,不用了生死。有些人讲临终要生好些。身体要怎么样破掉?身体受用它嘛!身体是宝藏,里面的每个毛孔都放光、起妙用,都是度众生。身体有甚么不好?受用这身体与心,还要见、还要闻,见而不见,闻而不闻,佛性在见闻当中显现,性不可见,但正是通过见闻而显现?性在作用处。所以说:「受用世界及于身心。」又到什么地方求一个世界?求个净土?当下就是嘛!在这裹面去受用就是「相在尘域],相在,一切现象都存在,都不要破掉,都可以法尔显露,如是如是,人生世界都是妙用。

  「相在]亦不特别,亦不奇怪,这样的境界不是奇奇怪怪,是平常得很。「尘域],就是不离旧处,依旧是过去的生活,依旧是过去的这种境界,都不要把它破掉,没执著,于这些东西,没一切执著。所以说「相在尘域」里面,尘劳领域里面,都是存在的。

  这说明了甚么?说明虽然一切存在,但是道人透脱之后,自在无碍,一切境界透脱无碍,都在一片光明清净裹面,一切都存在,一切都显现,都是无碍境界。所以「如器中锽,声出于外】,譬是一种能发声的器,「咣--」的声音发出,声音是从那里发出?如钟就是从钟中发出,但「声出于外」,声音表示甚么?表示灵明无碍境界,器表示身心世界,器世界、有情世界都没障碍,所以「如器中锽,声出于外】。这声音通透无碍,一切都碍不住。这样是甚么?这样是大神通,那些神通说看到甚么,或听到甚么的都是没用的,这是大神通,圆照法界,但都是存在的,都是很平常的。高的人看来是高,低的人看来是低,一辈子也学不完,如这些人学一辈子也学不完,除非你证到,跟他们一样:永远学不完的东西,这是灵妙的显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源头是从这裹来的,要证到这个地方,才是彻悟自在。

  【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烦恼、涅槃好比两种染、净不同的器具,众生未彻,故不能相融,如彻证源头,则「不相留碍」。声音出于外,一点碍也没有。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寂灭,一切不可得,一切都是湛寂不动,又灵妙洞彻,一切都是透明的,没幻化,亦不取静相,相亦没有,幻化也没有,所以「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这个时候,做工夫时,禅那妙觉现前,心与佛完全一样,一切了不可得,又能遍照法界。所以说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唯有自己明了,别人不可能见到。印光大师曾说:「说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所以这样的真实境界是不好说的,只能透出一点光让接近的人知道知道,透出一点心光,绝对是不可能讲的,亦是说不出的,若一说出定遭到诽谤,所以到这裹「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根本及不到这样的境界,自己的心识来量也没办法量,没办法来讲这个境界,所以这个地方是超情离见,智不能知,识不能识。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这时证到一切众生的寿命都是浮想,任持本无的实体如如不动,故《华严经》说:「一切众生都是妄想所住。」譬如空中的云,都是浮气,若了虚空即知浮云毕竟非虚空,众生的寿命就是我们真性中的浮想,了真寂的人才知众生毕竟非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这方便就叫禅那。禅那,翻译的意思就是「静虑」,假若即虑是静的就没散动,即静无虑就没无记,这是一般的解释。实际是甚么?就是绝待灵心,绝待无碍的灵妙真心,不是散、不是静、不是乱,也不是非乱,是不可说。

  第三种禅那法已讲完,接下是第三段引例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

  善男子!这三个法门都是圆觉亲近,我们刚才讲的若只修一种,没修到圆满,是亲近,能够证到叫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的如来都因为这样去修行成佛,因这三种法门的方便才成佛,在这三种以外的都叫方便之中的方便。[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而建立的,都是以这三种事业方便建立起来的,所不同的是演绎出来讲,更细致化了。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假如因此而证得圆满,也就成就了无上菩提。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这是校量三种法门的殊胜功德。

  比较而言,假使有人修习圣道,同时又从事于教化事业,教化谁?教化百千亿的阿罗汉、辟支佛果,使他们成就圣道,但不如有人听闻到--就像现在大家一样,这样的无上的圆觉法门,这是成佛法门,是最究竟法门,是无碍法门,在一刹那顷,不用那么长久,一刹那顷做工夫观一观,体会一下,这样功德比他们都大得多。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种种法义与道行,毕竟没有这个真实,那些仅仅是方便接引,那些是路途的风光,那些是基础且是一般凡夫的基础与二乘修证的过程,而现在所讲的究竟真实,也同时教导我们在真实当中深入增进,不要在外面搞。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威德菩萨你应当知道,无上的大觉心本际是无二之妙相,即修证实无有二,随著各种方便,它的数量有无量,如来总的开示有三种类,第一、奢摩他是寂静轻安,就像镜照万像,能够显现,但毕竟还有个镜在、像在,容易产生分别。笫二、三摩钵提如幻化,犹如苗的增长。第三、禅那是寂灭的境界,如彼器中锽。三种微妙的法门都是随顺觉性的方便,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都依此三种随顺得成大道,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圆证的才叫究竟涅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