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佛说,一切还没悟圆觉、没圆成圆觉的人,都是众生,从无始以来,没开悟,你若一开悟,就有了新的开始。有些说无始在那里?找一找?这里就是无始,你知道无明那里开始,你当下第二念一起就是无明的开始,但是这是没开悟的开始。所以无明没开始。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一直在无明里面,昨天是无明,今天是无明,你前一个念头是无明,第二个念头还是无明,所以说没开始。你到那里找一个开始?所以禅宗讲无明,不是说过去的过去,推穷到一个最初的时间。无明没时间,无明就是当下的第二念。第一念叫无念,第一念是一个念头都没动的时候,念头一动无明业相就来了(《大乘起信论》说的),来的是境界,你要看看境界,里面显境界,境界有能知的知。哎!我知道这个境界,我听到这个声音,我讲的这个声音是境界,你能够听到,里面产生分别的智慧又执取于智相以为真实,有这样执取,以后就会念念相续下去,没停留。过去、现在、未来三心本不可得,而众生有相续后,又计着名字相,有概念、名字,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是善,那是恶;这是凡夫,那是佛;名字相,执名字相以后是造业相,造善业、造恶业、造无记业,造业以后就受苦报了。所以这些都是无明造成的,三细六粗,相续不断。所以众生开始相续,现在我们要使它走出无明相续的圈子,使它觉醒,一旦觉醒时,无明顿断,所以说开悟是顿悟,无明要断是顿断,没有慢慢地断,有些人讲,我修行时慢慢地断;慢慢地断是断不掉的,要顿觉顿断。「种种」就所说的颠倒,神识狂乱,好比说认影迷头,《楞严经》里说有人把头迷了,到外面乱跑乱说:「我的头丢了,我的头丢了。」朋友硬是把他拉住,用绳拴住他,说:「你的头不是在你自己的头颈上吗?」众生就是迷头认影,就是颠倒了,背觉合尘,把觉性丢了,去合于尘劳,觉得这个世界很要紧,世界的工作要紧,你看修行人当中谈这话时,大多数都说是生活要紧,吃什么要紧、今天穿什么衣要紧、今天的天气要紧、今天的地位名誉,及讲话讲得好听与否等这些都是非常要紧的,这就是颠倒了;真要紧的事,把它忘记了,不要紧的事天天记住、计较。我们知道,所有的社会存在都是众生欲望、众生的无明造成的,本来我们人不需要这么多的烦恼事,甚至社会、国家等,是众生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或者是统治的需要而存在,一切都是众生的颠倒的需要。众生都是烦恼带来的,所以我们人把不要紧的事老是计较、谈论、执着,要紧的事不去做,这是背觉合尘,是颠倒,所以说:「犹如迷人,四方易处」。譬如一个人去外地迷路了,不辨东西,把东当作西,把西当作东,颠倒了,东跑一段路不是,西跑一段也不是。就是说修行人及三界众生都是这样迷了,所以「四方易处」,颠倒了。然而突然有一天开悟,东还是东,西还是西,没变化,我们已明白了,不会搞错了;不会搞错了,路才会走正,即走上正道,具体来说这是个比喻。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我们讲无明不要把它讲得太复杂,有些人说无明深得很,无明破了就成佛、成法身佛,很遥远,不要这样想得那么遥远,无明就在当下,当下怎样去体现?很简单,第一、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四大即地、水、火、风;我们现在的四大,这是我的身体,一切为身体服务,我们吃饭、工作、睡觉等都是为了这臭皮囊。或者修净土的人说这是臭皮囊,我们要把它扔掉了。修苦行外道,身体要坐多长时间,坐十个钟头、一百个钟头,坐几十天,把这个执着不放。有些人修气脉、明点把这个执着不放,认为这里的层次是很高的,妄认四大为身相,四大有肉体四大、光明四大,修到高层次时,进入光明四大,为什么?人会现本尊相,这光明相与佛一样,「唉!这是我的体,这是我的佛,这是我的菩萨」,一-这也是四大,所以说这里有粗有细,有粗四大、细四大、微细四大,还有极细四大。外道都是执四大的,罗汉认为四大为种性,但是他法执有,我执没有,认为没有人主宰你,但是法还是有,他还是执着四大。菩萨有微细四大,这里的细是很细的,但是用断执来说,一断一切断,这是讲直接参透,参透无明的根源。既然你不执着了,智慧打开了,粗四大不执,细四大也不执,就是说肉体不执,光明相也不执,心念里面所现的四大都不执,一切都了了。这是用浅一点来说是指肉体四大,先要把这个破了,不要为这个服务,这个是借假修真,借肉体来修道,所以很多人是考虑这个问题。谁若没工作,就说他没工作,很可惜。这个人若没地位,就说他搞一辈子还弄不到一个地位,真没能耐等,都是说这些。佛门也说这些,出家若当不了住持、方丈,都很替他婉惜。他们却不知那些扫地的,或在厨房干杂活的,看守山林的,这些都让他们得道了。有地位的人都得不了道,为什么?他执着地位,执着外界的一切。「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六根与六尘相待而立,尘是客观的声、色、香、味、触、法的六种物象,根是我们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器官;我们的身是色,这个根尘相对时生识--了别的作用,有识时就有缘影。大家知道,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时,如眼前录音机,我们如以录音机的相为缘--条件,就在眼睛里成了一个倒影,是个影,就像照相机一样,外相与内相相结合。在唯识宗有四分说,第一个是相分,就是外界的现象,与我们内心的现象的重迭叫相分。当你一闭上眼睛,这个相也会显现,但是有些人一闭上眼睛,看一看里面还有东西没有?没有东西,那么这个人修行根性是比较好了。眼睛一闭上,还有东西,还有念头,这个修行还不行,为什么?他是随相而转,随影而转。这里面有个见分,能见到相,能够感觉到的,体现了这些相的叫见分。见分有两半,一个内见分,一个外见分。八识变现外在的山河大地,是八识田另一半见分的功能;一半见分显现为精神现象,能知能觉的知觉性;另一半的见分显现为物质现象,所以物质与精神两者是合一的,分作两个,到后来都是模糊状态。现象分析到最后物质不存在,精神分析到最后时也不存在,知觉与邻虚尘两个是一样的见分。见分的背后是什么?是觉性,就是第三自证分,离开感觉后,里面有一个我的知,这个知是没条件的,叫无知之知,没条件的知、没对立的知,不因外界形成的知,这是本起知本觉的。这个要知道、认识,认识到这叫自证分。最后是证自证分,就是能够真实地证入自知的、真知的知,而且是永远不失的、体入法界无性的,这个知就叫圆知,圆证这个知,叫证自证分。那么我们现在所有的心念都是六尘缘影,所以六尘缘影都是自心所显。我们众生把这个执着了,迷就迷了这个。我们把茶杯或者其他东西执为实有物质,产生一种相对的认识,我感觉到物质、我反映物质、我思惟物质,我存在于我所存在的思惟当中,这样子一来,你把我与众生对立起来,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你在人事的关系网当中,你会掉进去,这种情况就是无明。你没办法超越你自己,别人叫你张三,你就是张三,李四就李四,这是我的名字,名字也是一样缘影、心相,中间有很多很多的学者,很多研究佛学的人与修行人都在这种缘影心相里面。有些人念佛念得好,看到阿弥陀佛及观音菩萨的感应,这也还是心相,这还不是真实,仅仅是六尘缘影的一种思惟罢了。诚恳恭敬心表现出来的清净相、庄严相还是相,所以要打破一切相归于无相,打破一切心归于无心。虽然是即身成佛,但是要体会到无心是道。虽然说即心是佛,但是不是心相,是心体本佛。心体证到以后,起一切相是妙庄严相,这是妙用,妙用相,所以要体会到无心是道--非无之无,有无都要打破;我们从此以后做工夫,不要跟这妄想转,不要摄受境界;我们现在看电视,你把里面的影子装进去,这就是种子,摄受了境界,临终时或者以后做工夫,都会翻出;所以有人做梦要隔几年,或十几年以后,就是梦到的都是很早以前的事。修行人梦到现在的事比较多,为什么?他可以把过去的影子化掉,他对现在观照力强,对目前反应比较灵敏,所以他做梦时,基本上是目前的,但是有清朗与不清明之别;假如能够知道做梦的人,能够自由运用这梦,要梦也行,不梦也行,那么是已经运用这觉性,来显现这个相。如觉不明,那么会全在梦里不知西东。所以说睡着是梦,醒着也是梦,现在没睡同样也是梦,这点大家要体会到。念念不要跟妄想转,不要被相所迷,不要摄受境界,不住着于自心里面的成份、里面的内容,你对善和恶的分别是里面的内容、心念的内容,心的体性没善没恶、没是没非、没高没低。《六祖坛经》里说的三十六对,它没对立面。有些人今天坐功坐得好,心里很高兴,认为今天收获大、好,这样一起念,第二天就坐不好的,这就是无明生起,对立面生起。你不要落在对立面上,你任何时候都没落对立面时,那你的无明生在何处?你当下就是空明现前,所以无明是影、是迷、是梦、是幻,不是真实的。所以说无明无根。

  下面佛举了一个譬喻,「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譬如病目,眼睛有病,看天空看久了,看到空中都是花纷纷闪出,其实根本空中没花,只因眼睛有病的关系;再盯着看,月亮周边又出来第二个月,即盯住看久了,会有双重月亮出来,其实这是幻化的。这说明众生妄见,一念迷。这圆觉性本来是空的,好比本来月是明的,被幻化迷了。总是着相修行,所以本来空中没花,月也只是一个,没有二个月。所以佛指示说:「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空中没花出现,是有眼病的人妄执,应把这病去掉,恢复正常,才知空中本来没花--本无无明可得。佛又说:「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因这妄执的关系,不但是迷惑了虚空自性。因为虚空性是清净无一物的,现在执在空中生起花,就有物了,好比空中变出花来了,这是妄见。无生变成有生了,没死变成有死了,这就是众生轮转颠倒,从而迷惑了虚空自性。我们的佛性好像虚空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同时也迷了实花生处,实花在哪里,因病目生起,所以人都是怨别人对他不好,怨环境不好,怨现在身体不好,怨现在修行受到种种障碍,都是怨别人、怨外界,有些怨年纪大了,怨自己现在各种条件不够。实际这些都是错的,这等于是怨虚空一样,这一切都是缘起,本来都是本性所现,怨什么呢?怨你自己的病,怨自己心里面有执着,心里有妄想,心里面落在病目上、落在年纪大、落在别人对你不好、落在环境不好中去。你应使自己从里面跳出来,跳出以后,你才会自由,所以「亦复迷彼,实华生处」。迷了不知,如果了达一切唯心,不执妄境,当下空明无碍。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这里是对无明生起轮转的一个总结,由于这样,前面妄认身心虚妄假相的关系,所以说是妄有。既然是妄有,说明生死本来不入。生死不入,了什么生死?但是还没懂的人,我们要提出,要了生死成佛道。若悟了的人,知道生死不入,了什么生死?生死实无可了。为什么说生死实无可了?生死本空,都是圆觉之性。为什么?因我们的心没颠倒,心没迷惑,心里面是一片的空明。好比说一个修行人当他空了以后,明相现前,他没烦恼、没妄心,他看到的一切万物都是明体所观,即使看电视也是明体所现;即使你所做一切事,别人看着你是在造罪,你都是清净的,都是在度众生,因为你没有心可动。  这里悟了以后,别人所以看不懂这个人怎么这样,觉得捉摸不着,世界人被你搞得捉摸不透,为什么?因说话没落点、没固定的说法。今天讲净土,明天可能就讲密宗,或者讲禅宗,他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别人相互之间讨论会矛盾,跟你这样讲,跟他却另外一种说法;另一个是行为没准则,他所做的事看情况而定,他也可能会入妓女馆。过去峨嵋山有一个和尚,就到妓女馆里锻炼,度妓女,很多妓女都皈依他。他相当有本事,开始时衣服穿得很多,如穿着棉袍,进了妓女馆,妓女来把他的衣服一件一件脱下来,脱到只剩下一件衣服时,他马上逃走,逃进山里去了;第二天又来,天天来锻炼。后来做到不动,不动时,那些妓女都拜他,皈依他。那么就是说到悟了真性以后,这个人没准则了,这个人你看不透他,高的人看他高,低的人看他低,儍的人看他也跟他的一样的傻,愚的人看他跟他们一样愚。他没准则,他与万物和光同尘,与万物同化,他没有高高在上,他不说我已修得很好、很好,我的境界很高,很高,我很奇特、很奇特,而是和光同尘,与万物融为一体,他是「无」的。但是他的「无」就是有,有与无不二,这样子的人是没办法讲的人,他没办法讲自己,你也没办法讲他。你若是个有名的人,你说他是贪名;你若是个有钱的人,你说他受供养;你若执着工作的人,说他怎么不去做工作?其实他是在做工作,他做的是圣人的工作,他是度化众生的工作。人要看透,人到后来不要把自己的面目执着不放,没面目,你是女的也不是女,你是男的也不是男的,若没面目时,你才能达到自在。为什么?你若执着女的时,你会有女的顾虑,你执着男的会有男的顾虑,你若不落女的、不落男的,就像菩萨一样就是没男女的,他没男女的顾虑。印度有很多裸体修行,有一女的大师开悟了裸体而行,别人见到会惊慌失措,你是女的怎么能裸体修行,不穿衣?要超越这种境界。但是她当然在山里面修,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示现。什么叫示现?一个人若没男没女,对有男女执着的人,他要注意身份,考虑你们的顾虑,叫护念众生。你需要听大法门,给你讲大法门,你若接受不了,那就给你讲小法门,这就叫护念众生。考虑到众生的地位,不是乱来,正因为不是乱来,所以有百千万亿的示现。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入众生世界,你需要他来帮助你,就是这样的情况,但是你跟他要有缘,你要与他相应,才能水乳交融,才能感应道交,才能达到一致。所以人到那个程度看不透,众生有妄心以后才轮转生死,才有无量的现象、无量的执着、无量的烦恼,所以有无量的法门,所以每个法门都是方便。你们知道,只有圆觉是真实,圆觉是没办法讲的,我们只是旁敲侧击,讲到边上;只能这样讲,因没文字可说,所以所有的佛法都是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建立,没实法可得。你不要执着,不执着不是不修行。执着与执持不一样:譬如说你走路,老是想着走路,老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走路,我走到那里就有多少黄金给我得到,或得到什么利益。如此拼命地走,走得很疲倦、很痛苦,这就叫执着。怎么叫执持?你走只管走,走得很轻松,愈走愈自在,愈走愈快乐,愈走愈安详,这就叫执持。佛法的执着与执持就是这样来分的,你要忘我地修行。你正念佛时要离念佛想,离念佛想的人,叫执持名号,叫没分别,叫一心不乱。你念佛若拼命想,拼命念,怎样才能念好,或者执着于功利,执着感应,这样子就叫执着,执着修行是难修成的。

  我们刚才讲的就是无明,「故名无明」,以无明心、妄想的心去修行都是没果实的,都是在轮回当中。所以我们百千劫来都在世界上修行,结果还是做凡夫,还是东求西求,还是要学习,这就是根找不到。根若找到,一悟永悟,一出头来,一闻千悟,听到一句佛法,马上心开意朗。有些人说我学佛学了这么久还懂不进去,你怎么一下子就懂得了?不一定。有些人都没学过,一句话就能懂得;有些人学过,愈学愈深,愈学愈纠缠不清,愈学愈远;这样的人相当多,这是以无明心来学佛法,所以不能入门。

  善男女!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空中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佛在这里进一步对你讲,前面已解释了,这无明大家认为有实,现在对于无明的实体性要破掉。实际上,「此无明者,非实有体」,没体性,内外去求,找不到,只因迷了;才妄生迷闷;一觉就没有了,所以你去求无明、找无明,找不到,无明能放在那里?没地方放。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到,现在也不在内、不在外,没一个地方可以载得下无明。但是你要知道,你若去看录音机,眼睛向外看,这录音机在你的外面,就是无明。你的心思,若念佛,有一个佛号给你念,你觉着是在念佛,就是无明。你觉得有人对不起你,或与你有意见时,就是无明。你若有个感觉在,有个执着在,有个心念在,都是无明。但是它没体,你若一旦知道这是无明时,一放下就没有了,一觉就没有了。觉与无明是相对的,那么觉心现前时就没有无明,所以「非实有体」。现在叫你要觉,好比梦中人,梦时不是没有,梦中什么都有。有些人做工夫,有境界出现,山、水、佛等都有,不是没有,但是虚幻的,是无明所现的假相,「及至于醒,了无所得」。醒了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些人说我看到某师父来见我,看到佛来,认为自己的境界很高;或看到莲花时,这些都是无明的作用,是幻化的。「如空中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好比病目里面的空花,灭于虚空;无明灭了,眼睛好了,空中就没花了。你不可说,有一个确定灭花的地方,把花灭掉了。本来妄生,没有决定的地方可灭;本来是虚空,只因你眼睛有病,所以是灭没地方可灭,「何以故」?那么没地方可灭,应该说还存在了。但实际上是空无所有。「无生处故」,没地方。本来没生,生的都是梦起,无明本来没生起,因梦而生执着,若没梦也不会有执着。

  分析起来,无明有两种:俱生无明与分别无明,俱生无明是我们人生生世世,已经形成的无明;十二因缘里面说的无明缘识,识缘名色等,是说无明无始。过去相续来的,这我们现在做不得主张,现在要做工夫,把它觉破,因对过去已没办法,过去已迷了;由父母生来一直在无明里,一直在不知不觉里面。另一种是分别无明,是师父造成的,师父叫你执着,叫你这样做、那样做,师父把你的路带错了,这是师父的罪过;师父叫你着相,这样颠倒、那样颠倒,这是师父给你无明,结果许多人给瞎眼师父害了。所以这是分别无明,是由分别而来。分别无明对现在的染污作用是最严重的,假若分别不是无明而是智慧光明的话,这无始的无明很快马上就破掉,一做工夫就会破掉。所以这分别的明与无明是关键,就是现在的教授讲解,现在的善知识指点,是至关重要的。过去的已过去,已经形成,现在的人在现实的业报中,我们通过现在的觉悟、现在的明白最要紧。所以无明本来没生处,你不要找有一个地方;无明本来是空,只要参透它就行了!一切众生从无生中来,妄见生灭,领悟无生而生的道理,是个关键。一切众生在无生当中,妄见生灭,生东方、生西方,实际上都是妄见生灭,都是我们的佛性里面,哪里有东有西?都是佛性的显现,但是无生不妨生,不妨显现,若没显现是断灭见,我们不落断灭。无生而生,无所不生;无相而相,无所不相,都是具足。那么一切众生,在无明里面妄见生灭;你若不妄见,那么一切现成,一切都是清净庄严,现在所有的地方都是净土,所有的法门都是妙法。你现在当下的心地就是佛,不但是菩萨,你的心就是佛的心。你不执着菩萨心,甚至讲佛心,也不执着于佛心。为什么?因为讲佛心还有生灭,觉着有个佛心在,还是生灭,连佛心的生灭也没有,一切空尽,「是故说名,轮转生死」。一切众生只因无生中妄见生灭,所以说即沉没于生死。好比旋火轮,把火球系在绳上旋转,实际上是没圆圈的,只是我们觉着有个圆圈,这就是以妄为真;众生迷惑,所有的修行法门都是为了打破这个迷惑而用功的。若没这个目的,佛是大妄语,但是佛不是打妄语者,佛是从真实的真如佛性的觉性之道上流出的话,一一引归我们的大道,所以「妄见生灭,是故说,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这里指出怎样用功。如来因地修圆觉,我们现在就是如来因地,佛已经成佛了,因地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佛是果,我们现在是因,那么我们现在的因怎样修圆觉?「知是空花,即无轮转」,这八个字是指示悟入的关键,要我们在心的观智中当下了知这些身心世界都是空花,马上即无轮转,轮转一止,真明刹那顿现。知道身体是空的,不执着空。了悟心念是空,不生分别。「放四大莫把捉」,这是《证道歌》里说的。你知道境界空,不着境界,知道法门空,不执法门,知道感觉空,不着感觉。

  做工夫天台宗有六个层次,提一提:

  第一层次,知道山河大地,男男女女,知道佛堂的庄严与垃圾臭秽,这些都是空的。知道所有境界是因众生而立的,众生喜欢好看的,立好看的,庄严到极点是佛相,反之最污秽是垃圾,这些都是众生世界缘起的,这种现象的本身是性空,不要执着于这些。

  第二步,不要执着于自己的感觉,有些人说,我现在修行感觉很好,修得很清净,人很轻,觉得非常舒服,是感觉,感觉是不对的。你所有的感觉,苦与乐、进步与退步,你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误的,都是无明,这是第二步工夫。你要丢掉所有的感觉,如今是热的,或者冷的;今天的菜好吃、不好吃;今天谁对你客气、不客气等等的感觉,名的感觉、利的感觉,有成绩、没成绩,你都得全部把它们丢掉,所以第二步工夫念佛时不落在感觉上。拜佛时,不要感觉到自己在拜佛,能礼所礼性空寂,能念所念性也空寂,正念无念等等,都是说明这个道理。

  第三步空,到第三步时你会空了动静内外的对立,进入于空的禅定。只要内不着身心、感觉,外不着境界,你会身心归于空,空相会出现了,空时不执空,知道空不可得,在空里面体会谁知道空,参透空的本源是什么?空从哪里来?在哪里显现?

  第四步工夫,参透这个空,了达觉空不二,一觉,空就消失了。

  所以第五步觉性现前。觉性现前时,分证真如,成如幻三昧,证到真如性体,一切平等,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证真如性体。

  以后第六步工夫是圆证真如,圆证法界成佛道。

  这里分做六步工夫,但是现在的修行人,第一步工夫也没做,都是天天执着于境界,日子好或不好、热闹或不热闹,这是外面境界;身体舒服不舒服,感觉好不好这是里面的,执着内外的妄心妄想上所以修行进不上。第一步也没做好,如何说第二步、第三步?完全是感觉、幻觉里面,所以既然知道是空花,外境是空花,感觉是空花,这个空也是空花。好!「知是空华,即无轮转」,马上没轮转,马上就证到了。所以禅宗中说直指与本证,就是这地方来。「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这个地方没轮回,没生死,到那里还有身心?永不生死。你是一个没人的人,没执着的人,所以说:「亦无身心,受彼生死。」就是说没受生死的人了,虽然说还有一个肉体在,这个臭皮囊,实际这个地方不叫臭皮囊,这是我们的工具、妙用的工具,来度众生的工具,借这个肉体来度众生。有些人说,我先往生西方再来度生。如果你悟入圆觉,现在就可以度众生。所以「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这个地方没我执,就得到解脱,五蕴照空,一切苦厄都没有了。外无世界,内脱身心,所以身体犹如虚空,不计着心念;身体如同法界,同法界广大圆明。「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有些人说,我是自己修起的,我修到空、修到无、修到这样的境界;实际不是,这是本有的,本来是无的。所以说:「非作故无。」不要认为是我修起,实际是借修跳过去的,跳到那个真实的地方,回归真实的地方。「本性无故」,本性就是无,这是个无的地方。过去有个做父亲的,这是《奥义书》里面说的,他的儿子问他:「我是谁?我到底是什么? 」因为他的儿子还是个孩子,不能用知识解答这个问题,那如何说呢? 他说:「你去摘一个水果来。」水果摘来以后,叫他把水果切开,问孩子这水果里面是什么?孩子说:「水果里面有种子。」他说:「你再把种子切开,里面有什么?」孩子说:「种子里面没有什么。」他父亲就说:「这没有的就是你啊!你就是没有的。」这就叫无,这个无不是断灭的无,这无是有种子,这种子生法不尽,缘起不尽;我们人的性就是无,种子切开就没什么。所以这本性本无,这无具足一切法,这是妙有,无里面的真空妙有。所谓「彼知觉者,犹如虚空」,你体会到无,「无」应有一个觉性来说无,有个觉,但不是感觉。我们众生是受这个苦乐的感觉,这个觉当下是空的觉,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觉,这个觉我们知道是知觉性,这个知觉性犹如虚空;你不要执着,虽然是空,但是犹如太虚空一样,没有一点痕迹。知道无的人也没有,知道觉这个空的人也没有。「知虚空者,即空花相」,知道虚空的,知这个觉如虚空一般也要空掉。就是虚空相,第二步也要破掉它。「亦不可说,无知觉性」,第三步也要把它空掉。假若执着无知觉性,豁然空拨因果,就乱来了,也不对。所以「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没知觉性的执着破掉。这个知觉性是朗然现前,了了分明,但是没有分明的「人」存在,没能没所,没能知与所知,它是全体法界,一真独露,天真自然,法尔平等。佛教中讲到这里只能这样讲,因为语言没办法说,这里要有善知识印证。这个理是这样讲的,到这时恐怕你有住着,需要别人敲你一下,敲一下把你的住着破掉。所以禅宗为什么要棒喝,就是破你修行当中一层一层深入时的微细执着、微细的知觉。「有无俱遣」,有也丢掉,无也要丢掉,离四句,绝百非。什么叫有?什么是无?什么叫有佛?什么叫无佛?你说有佛也不是,说无佛也不是,一切都丢掉,心不可思,言不可言。佛经所说的不可思议境界,就是这个地方。「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这里叫净觉随顺,大家要体会到,这里是真正的因地、真正的彻悟境界,这是真正的正法眼藏,这地方就叫如来出世。世界有这样一盏明灯点着,有缘的众生能够入佛妙道,你不会模棱两可,不会说来说去,非常明确的,怎样就怎样,但是是随机而说,方便有多门。「净觉随顺」,这是真正的因地。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何以故? 」,为什么这样说?「虚空性故」,就是一切法空不生灭。一切法如虚空一样,虚空不会说自己是空的,虚空也不会说日月、星辰、银河系等宇宙里这样多的东西在我里面转,我能容纳万象,不是很多很多吗?其实不多,虚空不会说自己多或者说自己少,它没任何物,它没办法说。如虚空性一样,虚空自性不生灭。「常不动故」,前面讲法空,这里讲法寂,没来没去。我们的真性是湛寂一片的,也没来,也没去,没过去到现在,没现在到未来,它永远是当下、当处出生、当处现成。所以说它没动,湛然一片。《法句经》里面说的:「诸法从本来,寂灭无所动。」《楞严经》里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法华经》里面也说:「常自寂灭相。」虽然没动,但能显一切动,这个动是妙动、妙相。「如来藏中无起灭故」,如来藏里面没生没灭。如来藏是佛教中的根本,是成佛之因。别人说到无,说到空,是不是会没东西了,能不能成佛?我们知道有个如来藏具足一切功德。如来藏是成佛之因,有三个意义:第一个是隐覆义,就是有如来的性德藏在里面。《理趣般若经》说:「一切众生皆如来藏。」生死烦恼中有如来之身,就像贫女怀了轮王一样,将来要继承皇位的。或者说是穷人家里藏有宝藏,有九种譬喻,简单地说,就是如来隐藏在里面,未经修行开发。虽有这样的如来性,仍未成佛,好比种子的隐覆于大地中一样。第二是含摄义,就是说如来法身含摄身相国土、神通大用、无量的功德,又能含摄一切众生,都包容在如来藏里面,所以我们不会落于空。第三出生义,就是如来藏能出生法身,含一切德,能够证成大道,一切无漏因果都从这里生起、显现,一切人天道行也是从这里显现,这就说明有个如来藏性存在。我们具备能够成佛的因素,我们的信心就是从如来藏上面建立的。所以有些地方说「空如来藏」,它是法性的空,它是万物的能量。「不空如来藏」能缘起万法,世出世间都是从这里显现。「空不空如来藏」,它是法性的平等,究竟的圆满,这叫三如来藏。依「天台宗」来说,藏教部的修行人,它只能分析空,它的空是离开缘起的有,世俗有以外的空;通教的空,是当体空,当下就是空,但是它观察世界如梦如幻,像做游戏,它不认真去起一切功德妙用,它不具足功德相好;别教有次第三观,从假入空,从空出假,最后达到空假不二,这就是先从假入空如来藏,再从「空如来藏」出「不空如来藏」,最后入于中道的,「空不空如来藏」;圆教一心三观,当下具足,一悟一切悟,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他是圆的,整体圆融,一证一切证,它都是在当下显现的,这是圆解。一个圆解的人,就了知本性具足这些微妙的功德。所以说如来藏中无生灭,本来没生灭,具足一切。「无知见故」,没知见,凡是一切知见都是妄见。大家要注意,见道的人他没知见,见道者无见,你觉得有很多认识,或者觉得佛教很高深,觉得懂了很多,这是知见。你见生死可了,或者见涅槃可证,都是知见。真见道人无知见,它里面没一物,但是它随机而说,所以如来藏本质来说它没知见,没知见才没执着。众生迷了,有生死,一个开悟的人离开生死的知见;真开悟的人,没开悟的知;他不会觉得自己开悟,谁若说自己开悟了,就不是开悟。因有开悟的知见存在,所以到这境界,借佛经里面现成的话讲,不但是不可识识,而且不可智知。你不是很聪明,你不是懂得很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离开一切分别。「如法界性」,一切平等,如法界性,法界性与如来藏是同一种意义的不同讲法;法界性有情无情没分别的,叫法性、法界之性。如来藏是根据有情成佛的因地来说的,好比佛性是属有情,有觉性存在。「如法界性」,一切平等,对一切没分别,对一切的显现都是一体的显现。「究竟圆满褊十方故」,甚么叫究竟?竖穷三际,始终常然,超越修为的时间,穷尽万法的本源,而且一直是这样不变叫究竟。圆是圆遍十方,圆遍虚空界。满,具一切功德。遍十方故,它没边没际。这如来藏性本来没开始、没结束,它永远是这样具足,所以如来藏性用「究竟圆满遍十方」来体现,它因没起灭、没知 见,如法界性,大家要去体现这种境界。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这里是如来所作的总结与因地法行的功用。「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这样子叫因地法行。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由于这样的关系,你先要对如来因地作这样的理解,由理解再去悟,悟了以后,不发而发菩提心,这叫发清净心,不是有漏的污染心、不是有为的心、不是欲望的作用、不是心念的作用,是自然的、本性的开发,这样发心才叫发菩提心,所以说「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这样叫真发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开发,最初由欢喜地菩萨开始,一旦这个人真实开悟了,就进入初地菩萨,所以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真正修行用功的人,成佛也敢承当,佛是伟丈夫,我亦是,有首偈说:「佛是丈夫我亦尔。」我怎能不精进成佛?怎能老是把自己看成凡夫?成菩萨也不敢当?应是成佛也敢当。有这样的气概,才能够成就。为什么?这大乘的清净心没有大力量、大智慧,没办法深入。由于依圆觉理发清净心的缘故,所以「未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末世众生以这样去修,不会堕邪见,否则问题会很多很多,你一辈子也解不完,这里解决了,那里又出问题了,始终有问题,永远解不清,你永远也学不完佛法,只要你能从这里悟入,那么三藏十二部经,一切宗派、一切法门从这里流出。我们现在所修行的一切境界都从这里流出,我们所有的智慧与成就也都从这里流出,又一一回归圆觉之性,不住不着,这样才会圆满,也就没问题。一个修行人始终有问题,始终到外面去寻求,始终这样忙忙碌碌,如我们所说的忙道人一样,就无有了期了!我们修行应是一个闲道人,即「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什么叫不见?没知见,君就是如来藏性,这个性怎么能见着?没知见、没分别,是现成的,是本来面目,就是讲「君不见」,你不要到外面去找,要回光返照。君既不可见,有什么好学的呢?没什么好学的,都是本性的流出,还学什么?到外面去学,从外入者皆非真,外面学来的东西不是真的。本来具足,叫流出;绝学无为,没造作;虽然无为,无所不为,一切都是现成的显现,都是它的造作;都是它的妙用。闲道人,没烦恼叫闲,没什么可以去忙忙碌碌的修行,没什么目的没达到而去奔波,没有这么多的劳碌。这闲,不一定在山林里才能谓之闲,在城市里也可叫闲,那里不是闲?闲是离五欲时的一切处闲、一切处清净,叫做道人之闲。因我们修行人要做闲道人,没有忙忙碌碌,那里来的这么多的事?有些人这样搞不清,那样也搞不清,应该要把一切都搞清楚,才能做一个闲道人,所以这样我们不会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违于无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法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这时候,世尊为了重新宣说这甚深的第一义谛--不可思议的境智,诵出了下面这首偈子,把这一节里的内容简要地表达出来。「文殊汝当知」,文殊啊!你应该知道。这实际上是对我们说的、对大众说的,你们大家要知道。「一切诸如来」,十方三世一切佛。「从于本因地」,他们从最初最初的因地开始修行。「皆依智慧觉」,都依智慧来觉。我们知道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教全靠智慧,它不是感情宗教。耶稣教是感情的宗教,他们说博爱,它从感情出发,耶稣教信众时不是讲什么深奥的道理,而是讲譬喻、寓言。譬喻性的,叫人要爱,爱上帝,他们认为以全部的爱投入后,自我消失了,上帝才能出现,通过爱上帝来失掉自己。佛教提倡自我觉悟,当你觉悟时,自我才会消失,才能跳出这火坑,跳出你的执着。所以说都是从智慧觉的,从智慧觉才能摧破无明。「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花」。了,是了悟,真正通过理性,通过自己的智慧去了悟,了悟我们的心及种种分别、种种执着是无明。达,是通达,通达无明相不可得,通达于我们心里面的一切不可得,通达一切法是从圆觉中流出,从自性所生的,所以通达无明;无明若通达了,就是实性显现,就是本性显现。我们若对无明不通达,很多人只知道在佛法里面学,但不知更应在烦恼中学、在生死中学、在痛苦中学、在矛盾中学、在忧虑中学、在你的起心动念中学,这里面有佛法,这是真的佛法,那些经论里的是文字、概念的佛法。佛法就是在你的现实生活中学修之后,从这里体会出的佛法,才是你自己佛法,就是说是你自己的智慧,就是你讲给人听时,才会有血有肉,是非常真实的,是你自己的佛法,那些学来的是佛留下来的文字的佛法,是你学来的,不是很真切的,所以说「了达于无明」。当你了达时,知道无明是空花,「即能免流转」。当你知道是空花时,流转就免去了。「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好比梦中的人,醒时找不到梦中的境界,本来没梦。「觉者如虚空」,知道觉悟的人,去破无明、执着,去做工夫、念念觉照,这觉的「人」也是虚空,你不要把这虚空执着、不要分别这个觉。「平等不动转」,没能觉没所觉,正是觉,没佛没众生,正是佛;没悟、无所悟,正是悟,所以说是「平等无动转」。「觉遍十方界」,到平等不动转时,这个觉就遍十方界,十方世界都是觉,叫做圆觉十方。「即得成佛道」,就能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一切幻化,本来无生,所以没地方可灭。

  「成道亦无得」,虽然成道了亦无所得。《心经》说:「无智亦无得,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你若有得,必有失,有成必定有破坏,所以道教里炼精、气、神,炼成婴儿,或者阳神,最后还是破坏掉,无论你是怎样修起的,修起的终究会破坏掉,只有这大道是无所得。所以《心经》大家要真正懂得,无得时才是大道,所以证道也无所得。「本性圆满故」,为甚么无所得?因其本性是本来圆满的,本来具足的,所以不从外得。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菩萨在因地里,能以圆觉净性为本,而念念觉照为相,时时了悟为用,久久必能打破妄惑,显现觉心,所以能发菩提真正的道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这里指我们现在的时代,处于业海颠倒之际,如能依佛所开示的圆觉妙性而破无明执着,依正智慧去修行,那么就不会随波逐流而堕于邪见了。

  佛在这一节里只讲了一句话,试参看,到底是那句话?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