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二章 回归自性的家园

第二章 回归自性的家园

  我们对于佛经解释为一道门,所以要领悟真理、证入佛道,首先就要打开这一道门。而这道门有广有狭:普被众生、广摄迷情的是普门的广义之门;直指本性,契入佛道的是回归的狭义之门。这部经要打开的是你自心的门,只有当你离一切缘,唯有觉知独照的时候,才有可能打开。一旦打开这本来具足的自性家园,全体受用,逍遥自在。因为你已经领回了主人的权利,从此可行正令--率一切眷属而行正道。可见自性的家园本来属于你自己,只是无始际来离开本位,迷失在他乡,经受流浪的苦难,如今终于在善友--诸佛、菩萨的指引下,走回了自己的家,这是个真正安心的地方,一切现成,一切具足,再也没有漂泊异乡的颠沛流离的痛苦与迷惘,古人喻之为归家稳坐,此时月明风清,山水依旧,正可独赏个中风光。

  但是还未回归自家的人,虽然欣慕家的亲切、安稳与自在,只可惜与己无份,难免忧伤徘徊。而佛经正是给予路途中人的指路明灯,给予排除险难的方便善巧。因此,我们借着佛经的妙义,了解自家风光,发现道意,一心精进,趋向大道,总有一天会回归到自性家园的。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是这部经的总题,它表达了全部经中的法义,也是我们走向自性家园的四个层次。在这个总题上,我们还未到家的人,应当反过来看,才能从浅人深,由悟到证,圆满这个过程。

  第一层是「了义」,是学习与佛道一致的经义,明解家园的消息与回家的方法。

  第二层是「修多罗」意为契经,是学人契人佛智,圆解现前的时节。

  第三层是「圆觉」,依本觉起始觉的照智,再证入它的究竟觉,是行人证道的过程。

  第四层是「大方广」,完全站在法界圆觉的体、相、用的整体来讲成佛后的妙德,是最无上的道的全然的体现。

  第一层:了义

  接下来我们先讲第一层的意义。什么叫「了义」?「了」有「完了」、「结束」的意思,也就是说佛说的这个「义」是已经全部把道的旨意显露地表达出来了,该讲的都已经讲完了,再也没有剩余什么、或隐晦了什么。因此,宗密大师认为:「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隐之谈。」所以「不了义」也就是不究竟的权宜方便之义了。

  那么,那些佛经是「了义」,那些又不是了义的呢?

  佛在《大宝积经》里作了如下的区分:「舍利弗!何等经中名为了义?何等经中名不了义?舍利弗!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宣说烦恼业尽名为了义。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宣说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

  佛在这部经里指出了四种区别:世俗与胜义、作业与业尽、厌求与无二、文句差别与甚深难见。

  一、世俗与胜义的区别

  佛在经中宣说世俗的因果法则,业力缘起,人生欲望,生死轮回,善恶行为,后世增上,个人解脱,乃至发菩提心,欲求佛道,度化众生等等,凡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由思惟心比量而生的一切诸念、一切行法、一切事相、一切谛理,都属有为、有漏的世俗不了义法。所以《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相对的世俗界里,是无法究竟了达如来真实义的。四悉檀里,世间悉檀、对治悉檀、为人悉檀,都属于世俗不了义的。

  在小乘佛法中,世俗的对法有二种:一是资粮--小乘的论典,属于研究的对象;二是方便--生得、闻、思、修的四种智慧,是以世俗的有为心通过学修趣入涅槃的方便。

  胜义是指涅槃道果的真境,又是指向真谛四谛的无漏观修,在小乘中分为净慧--清净无漏智慧;随行--由净慧而开展的心所法与受、想等眷属。因为从净性起用,所以是了义的。

  由此可见,世俗是相对于凡夫的说法,胜义是相应于圣道的真境,因此,世俗之义即不究竟,而胜义则为穷尽三界的了义教法。

  二、作业烦恼与烦恼业尽的区别

  如佛经中宣说实有作业的人以及烦恼的性质,是属于不了义的说法。因为众生执着坚固,不知无明烦恼及业果本空,所以佛方便作不了义说。如说烦恼尽乃至业尽,则为了义之论,因为烦恼及业既然可尽,证明并非实有,非实有故则知虚妄之相本不可得,所以是了义之说。

  三、有厌有求与无二无别的区别

  有所趣向,必有欲望,虽为了生死得解脱而发心,但仍旧落于分别对待,不名究竟。所以以欲求心去努力修道,难免存在自我意识的执取。那么一切的功能终究不离相对观念,心有分裂,矛盾不化,因此,是不了义的。如果歇下彼此分别之心,既不厌娑婆,也不欣涅槃,心无取舍,当下通达生死涅槃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则是真性,于此真性明觉之中,更无区别。无区别之境犹如虚空,融摄万有归于平等一念,这即是了义的说法。

  四、文句差别与甚深难见的区别

  佛经中虽宣说了义一乘,但是学者如果仍掉在分别文句义理的知见里,仍然被差别的义类相状所迷,不能直见本性,圆照法界真义,因此,是不了义的;禅宗不立文字,即是此意。如佛说甚深不思议难见难觉的实相,则不落文字表达,使当下回归而见性,这在灵山会上佛拈花示众,或佛以摩尼珠显性的等公案相一致,都是不落言诠的了义之说。

  相对而言,小乘经是不了义经,大乘则是了义经。而在大乘之中,又有了义与不了义,有的大乘法虽然六度悲智兼修,但是又说小、中、大三乘决定是不一致的,像这样的区别性之说法就是不了义的。如据天台宗判教中认为,藏教相对于通教,是不了义,通教相对于别教,又是不了义。别教虽独说大乘,但依旧是隔碍不融,所以相对于圆教,还是不了义。只有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一乘教才是圆实的无上大教,是佛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的本怀之说,因此,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举手低头皆成佛道,乃是绝对的了义教。

  《圆觉经》是如来对界外大机与末代大心众生称性直谈的圆顿兼渐的妙教,是纯粹绝对的了义一乘。

  从了义到不了义,是如来应机的方便;而众生学修佛法,又从不了义过渡到了义,则是悟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世俗的世界里,不应滞在不了义教的方便权说中,而应不断超越与深入,直到契证本有的家乡。譬如念佛的人,不能说念一句佛名等待往生就可以马马虎虎地过一生了,而应该以真信切愿,借一句六字洪名,深入到佛法的核心,回应在自己的人性之源,念念觉照,时时体究,不断地了悟弥陀愿力与光明,体现广大、圆融、空寂、明彻、方便、摄持、极乐的一切功德妙用,才能把三藏十二部经包容进去,把世出法以及禅、教、律、密等一切宗派教义包容进去,使念佛心入三摩地,相应即佛,圆成净土功德,这样念佛才是了义的。

  其他如学教的应大开圆解,参禅的应直透三关,直到彻底了达时,才与了义相应。

  由此可知了义不了义,全看在座的诸位如何用心去学,如能真正体悟到佛的知见,那么一切教也就二会归不二了。

  清凉国师曾答顺宗皇帝所问诸经了义时说:

  「佛一代教,若约本为一事,则八万度门,莫非了义;若约圆器受法,无法不圆,得之由人,亦皆为了义。」

  所以这次通过《圆觉经》的学习,我们应在圆悟自心的同时,去圆悟一切佛法,融通一切世俗法,使自性的家园量同太虚,包含无边的众生世界。

  第二层:修多罗

  第二层是「契悟」,即「修多罗」。从佛垂布大道的方便而言,上契实相真理,下契众生根机。但是上契与下契的统一是多么地不容易,因为众生从未离开过世俗的知见,内心一直处在无明、烦恼、狭窄、自私、执着等肮脏的状态中。佛要深入众生妄想之中,说如来无上真实义,是很难开口的,所以不得不方便接引,以安众生的心,慢慢转变,待到机缘成熟,方才开权宜之教,说真实无二之法。假如从我们学人来讲,则是通过佛所说的或了义或不了义等教,深入透彻地领悟佛的一切种智--性相不二、权实一体的大智慧,妙悟其中,直达底蕴,称性而启,善发真机。因此,契经就是真实心与圆妙法的不二相融,是佛智在心中的直接体现,也是初入家园胜境,在边缘上逐步领略本地风光的时节。

  今天我们所闻这部《圆觉经》,大家有兴趣、有信心,知道是无上的大法,内心充满欢喜,并打算深入进去,悟证佛法。你这样去体会,就会发现,经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全体是佛法,不是文字、不离文字;文字显实相、实相即文字,文字与实相不二,自心与佛法不二。但是你不能生文字见,不生心外见,不得妄评是非,不可许一非余。你听经时,也不在心外听,使能听的心与所听的法,以及讲经的人,一一化空--三轮体空,不生对待的分别,如此正念而听,经义就全然地显于心中了。这种听而不听,一切不留;不听而听,了了分明的听经方法,正是契入佛经的方便。这样你便能圆彻心源,身心世界就显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在何地、何时,不再分裂矛盾,不再斗诤是非,于是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帝网千珠,光光相映,只有在这种相契、相映时,你才能把自己消融在性光之中,一体空明,无边清凉。此际,众生不再是众生,诸佛也不再是诸佛,宗教与社会独脱于心念间,又销归于心念中,突发而显的唯是朗然的妙智,一切平等,如如不动。再深入进去,一切身心世界,假名、假相等均转为清净妙用,大身无量,变化莫测。

  唐代宗密大师是怎样契入「了义」佛经的呢?不妨细心研读下文:

  「渴逢甘露,贫遇摩尼。腾跃之心,手捧而舞。遂于此山返关绝迹,忘食辍寝,夙夜披寻。以疏通经,以钞释疏,寻文而性离,照理而情忘。偶之于心,会之于教,穷本穷末,宗途皎如,一生余疑,荡如瑕翳,曾所习义,于此大通。外境内心,豁然无隔。诚所谓太阳升而六合朗耀,巨海湛而万象昭彰。妙德妙智而顿开,普贤普行而齐现。五周、四分一部之网在纲,六相、十玄、三乘之流会海。义则色空同于中道;教则权实融于圆宗;理则体用即寂而性相宛然;智则凡圣混同而因果不坏,显随缘而不变;弘经则理趣周圆,指幻而识真:修观则禅心旷荡,使九会经文无不契心。由斯可谓契经矣!使一真心地,无不印经;由斯可谓印心矣!是知执三藏文者,诚为失道,局一性义者,犹未圆通。想夫斯流,固宜绝分,声闻聋瞽,谅不虚哉! 」

  由此可知,当你如理如法地深入圆觉时,「契经」、「印心」,于是虽不言修行,却正是无行的妙行,因无烦恼可断,所以不必再去断,因心外无法,故无法可学。学人如能像宗密大师一样,达到「使一真心地、无不契经」的程度,那么,心智圆通万法归源,也就达到了「修多罗」的真实意境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