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佛经解释为一道门,所以要领悟真理、证入佛道,首先就要打开这一道门。而这道门有广有狭:普被众生、广摄迷情的是普门的广义之门;直指本性,契入佛道的是回归的狭义之门。这部经要打开的是你自心的门,只有当你离一切缘,唯有觉知独照的时候,才有可能打开。一旦打开这本来具足的自性家园,全体受用,逍遥自在。因为你已经领回了主人的权利,从此可行正令--率一切眷属而行正道。可见自性的家园本来属于你自己,只是无始际来离开本位,迷失在他乡,经受流浪的苦难,如今终于在善友--诸佛、菩萨的指引下,走回了自己的家,这是个真正安心的地方,一切现成,一切具足,再也没有漂泊异乡的颠沛流离的痛苦与迷惘,古人喻之为归家稳坐,此时月明风清,山水依旧,正可独赏个中风光。
但是还未回归自家的人,虽然欣慕家的亲切、安稳与自在,只可惜与己无份,难免忧伤徘徊。而佛经正是给予路途中人的指路明灯,给予排除险难的方便善巧。因此,我们借着佛经的妙义,了解自家风光,发现道意,一心精进,趋向大道,总有一天会回归到自性家园的。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是这部经的总题,它表达了全部经中的法义,也是我们走向自性家园的四个层次。在这个总题上,我们还未到家的人,应当反过来看,才能从浅人深,由悟到证,圆满这个过程。
第一层是「了义」,是学习与佛道一致的经义,明解家园的消息与回家的方法。
第二层是「修多罗」意为契经,是学人契人佛智,圆解现前的时节。
第三层是「圆觉」,依本觉起始觉的照智,再证入它的究竟觉,是行人证道的过程。
第四层是「大方广」,完全站在法界圆觉的体、相、用的整体来讲成佛后的妙德,是最无上的道的全然的体现。
接下来我们先讲第一层的意义。什么叫「了义」?「了」有「完了」、「结束」的意思,也就是说佛说的这个「义」是已经全部把道的旨意显露地表达出来了,该讲的都已经讲完了,再也没有剩余什么、或隐晦了什么。因此,宗密大师认为:「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隐之谈。」所以「不了义」也就是不究竟的权宜方便之义了。
那么,那些佛经是「了义」,那些又不是了义的呢?
佛在《大宝积经》里作了如下的区分:「舍利弗!何等经中名为了义?何等经中名不了义?舍利弗!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宣说烦恼业尽名为了义。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宣说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
佛在这部经里指出了四种区别:世俗与胜义、作业与业尽、厌求与无二、文句差别与甚深难见。
一、世俗与胜义的区别
佛在经中宣说世俗的因果法则,业力缘起,人生欲望,生死轮回,善恶行为,后世增上,个人解脱,乃至发菩提心,欲求佛道,度化众生等等,凡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由思惟心比量而生的一切诸念、一切行法、一切事相、一切谛理,都属有为、有漏的世俗不了义法。所以《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相对的世俗界里,是无法究竟了达如来真实义的。四悉檀里,世间悉檀、对治悉檀、为人悉檀,都属于世俗不了义的。
在小乘佛法中,世俗的对法有二种:一是资粮--小乘的论典,属于研究的对象;二是方便--生得、闻、思、修的四种智慧,是以世俗的有为心通过学修趣入涅槃的方便。
胜义是指涅槃道果的真境,又是指向真谛或四谛的无漏观修,在小乘中分为净慧--清净无漏智慧;随行--由净慧而开展的心所法与受、想等眷属。因为从净性起用,所以是了义的。
由此可见,世俗是相对于凡夫的说法,胜义是相应于圣道的真境,因此,世俗之义即不究竟,而胜义则为穷尽三界的了义教法。
二、作业烦恼与烦恼业尽的区别
如佛经中宣说实有作业的人以及烦恼的性质,是属于不了义的说法。因为众生执着坚固,不知无明烦恼及业果本空,所以佛方便作不了义说。如说烦恼尽乃至业尽,则为了义之论,因为烦恼及业既然可尽,证明并非实有,非实有故则知虚妄之相本不可得,所以是了义之说。
三、有厌有求与无二无别的区别
有所趣向,必有欲望,虽为了生死得解脱而发心,但仍旧落于分别对待,不名究竟。所以以欲求心去努力修道,难免存在自我意识的执取。那么一切的功能终究不离相对观念,心有分裂,矛盾不化,因此,是不了义的。如果歇下彼此分别之心,既不厌娑婆,也不欣涅槃,心无取舍,当下通达生死涅槃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则是真性,于此真性明觉之中,更无区别。无区别之境犹如虚空,融摄万有归于平等一念,这即是了义的说法。
四、文句差别与甚深难见的区别
佛经中虽宣说了义一乘,但是学者如果仍掉在分别文句义理的知见里,仍然被差别的义类相状所迷,不能直见本性,圆照法界真义,因此,是不了义的;禅宗不立文字,即是此意。如佛说甚深不思议难见难觉的实相,则不落文字表达,使当下回归而见性,这在灵山会上佛拈花示众,或佛以摩尼珠显性的等公案相一致,都是不落言诠的了义之说。
相对而言,小乘经是不了义经,大乘则是了义经。而在大乘之中,又有了义与不了义,有的大乘法虽然六度悲智兼修,但是又说小、中、大三乘决定是不一致的,像这样的区别性之说法就是不了义的。如据天台宗判教中认为,藏教相对于通教,是不了义,通教相对于别教,又是不了义。别教虽独说大乘,但依旧是隔碍不融,所以相对于圆教,还是不了义。只有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一乘教才是圆实的无上大教,是佛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的本怀之说,因此,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举手低头皆成佛道,乃是绝对的了义教。
《圆觉经》是如来对界外大机与末代大心众生称性直谈的圆顿兼渐的妙教,是纯粹绝对的了义一乘。
从了义到不了义,是如来应机的方便;而众生学修佛法,又从不了义过渡到了义,则是悟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世俗的世界里,不应滞在不了义教的方便权说中,而应不断超越与深入,直到契证本有的家乡。譬如念佛的人,不能说念一句佛名等待往生就可以马马虎虎地过一生了,而应该以真信切愿,借一句六字洪名,深入到佛法的核心,回应在自己的人性之源,念念觉照,时时体究,不断地了悟弥陀愿力与光明,体现广大、圆融、空寂、明彻、方便、摄持、极乐的一切功德妙用,才能把三藏十二部经包容进去,把世出法以及禅、教、律、密等一切宗派教义包容进去,使念佛心入三摩地,相应即佛,圆成净土功德,这样念佛才是了义的。
其他如学教的应大开圆解,参禅的应直透三关,直到彻底了达时,才与了义相应。
由此可知了义不了义,全看在座的诸位如何用心去学,如能真正体悟到佛的知见,那么一切教也就二会归不二了。
清凉国师曾答顺宗皇帝所问诸经了义时说:
「佛一代教,若约本为一事,则八万度门,莫非了义;若约圆器受法,无法不圆,得之由人,亦皆为了义。」
所以这次通过《圆觉经》的学习,我们应在圆悟自心的同时,去圆悟一切佛法,融通一切世俗法,使自性的家园量同太虚,包含无边的众生世界。
第二层是「契悟」,即「修多罗」。从佛垂布大道的方便而言,上契实相真理,下契众生根机。但是上契与下契的统一是多么地不容易,因为众生从未离开过世俗的知见,内心一直处在无明、烦恼、狭窄、自私、执着等肮脏的状态中。佛要深入众生妄想之中,说如来无上真实义,是很难开口的,所以不得不方便接引,以安众生的心,慢慢转变,待到机缘成熟,方才开权宜之教,说真实无二之法。假如从我们学人来讲,则是通过佛所说的或了义或不了义等教,深入透彻地领悟佛的一切种智--性相不二、权实一体的大智慧,妙悟其中,直达底蕴,称性而启,善发真机。因此,契经就是真实心与圆妙法的不二相融,是佛智在心中的直接体现,也是初入家园胜境,在边缘上逐步领略本地风光的时节。
今天我们所闻这部《圆觉经》,大家有兴趣、有信心,知道是无上的大法,内心充满欢喜,并打算深入进去,悟证佛法。你这样去体会,就会发现,经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全体是佛法,不是文字、不离文字;文字显实相、实相即文字,文字与实相不二,自心与佛法不二。但是你不能生文字见,不生心外见,不得妄评是非,不可许一非余。你听经时,也不在心外听,使能听的心与所听的法,以及讲经的人,一一化空--三轮体空,不生对待的分别,如此正念而听,经义就全然地显于心中了。这种听而不听,一切不留;不听而听,了了分明的听经方法,正是契入佛经的方便。这样你便能圆彻心源,身心世界就显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在何地、何时,不再分裂矛盾,不再斗诤是非,于是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帝网千珠,光光相映,只有在这种相契、相映时,你才能把自己消融在性光之中,一体空明,无边清凉。此际,众生不再是众生,诸佛也不再是诸佛,宗教与社会独脱于心念间,又销归于心念中,突发而显的唯是朗然的妙智,一切平等,如如不动。再深入进去,一切身心世界,假名、假相等均转为清净妙用,大身无量,变化莫测。
唐代宗密大师是怎样契入「了义」佛经的呢?不妨细心研读下文:
「渴逢甘露,贫遇摩尼。腾跃之心,手捧而舞。遂于此山返关绝迹,忘食辍寝,夙夜披寻。以疏通经,以钞释疏,寻文而性离,照理而情忘。偶之于心,会之于教,穷本穷末,宗途皎如,一生余疑,荡如瑕翳,曾所习义,于此大通。外境内心,豁然无隔。诚所谓太阳升而六合朗耀,巨海湛而万象昭彰。妙德妙智而顿开,普贤普行而齐现。五周、四分一部之网在纲,六相、十玄、三乘之流会海。义则色空同于中道;教则权实融于圆宗;理则体用即寂而性相宛然;智则凡圣混同而因果不坏,显随缘而不变;弘经则理趣周圆,指幻而识真:修观则禅心旷荡,使九会经文无不契心。由斯可谓契经矣!使一真心地,无不印经;由斯可谓印心矣!是知执三藏文者,诚为失道,局一性义者,犹未圆通。想夫斯流,固宜绝分,声闻聋瞽,谅不虚哉! 」
由此可知,当你如理如法地深入圆觉时,「契经」、「印心」,于是虽不言修行,却正是无行的妙行,因无烦恼可断,所以不必再去断,因心外无法,故无法可学。学人如能像宗密大师一样,达到「使一真心地、无不契经」的程度,那么,心智圆通万法归源,也就达到了「修多罗」的真实意境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