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层是「圆觉」,也就是用觉悟成佛的方法,达到圆满功德的极果。也是真正回归自性家园,做自己的主人,所必须应用的平正之法,去究竟成就。因此,「圆觉」的「觉」是这部经里的法,是最根本的顿入之道。正如裴休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中说:「……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一大事出现,盖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然如来垂教,指法有显密,立义有广略,乘时有先后,当机有深浅,非上根圆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来于光明藏与十二大士密说而显演,潜通而广被,以印定其法为一切经之宗也。」
由此我们知道《圆觉经》的缘起之本,全是为了众生心中的圆觉之性。但是时至今日,佛教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宗派分支,繁复仪规,人事关系,已经有很深重的历史负担,如果一个学佛者能从如此沉重的佛教中解放出来,变成简单而有力量的法门,以圆融的智慧、广大的心量去面对错综复杂的人生社会,才有可能成就佛道。圆觉的觉意正是悟证大道的一条简单而直接的捷径,是直通佛境的妙法。
那么,怎样去觉悟、觉照,才能圆一切功德呢?从本质上讲,这个觉就是佛性,是明朗无染的净觉,而不是妄心分别的感受的觉或直觉之觉,它是超越对待后的全体真觉或妙觉。觉的前提是空,空并非顽空无知,不是消沉死寂,空是放下一切身心世界、自我分别执着,空破五蕴的主宰意识,空掉世俗法则的系缚,空尽法相与空相。正空的时候,如果你不住于空而了了分明地觉照于当下,既空又既是有,双照空有,又双离空有,当体不二,圆明无碍,就能体现出圆觉的真智与真境,此时无可分别,唯觉者亲切自知。
真正的空是法尔的,是自然的体现,因为本性本空,所以也就必然地体现了无为的直觉--不相对,无可无不可。在没有自我观念中,偶有念起,当下即觉。但是一个人通过打坐用功,先要达到摄万念归于一念,然后再把这一念打掉,才能融化于空之中,朗觉也就直显了出来。
本经中佛所说的「知是空花,即无轮转」,就是空觉的方法--属于悟智的直观,又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是指无方便的方便,无渐次的顿悟。因此,知空而觉,是最简单、最直捷的无上法门。
禅宗门下全依圆觉的理性而起参究的方法,看住念起的源头,不随逐、不分别、不压制,直心直观,久久念头即空,在空无涯处,黑湛湛地,无明窠臼中,仍旧以觉心观去,直到夯地一声,根尘脱落,无明顿破,本来佛性,全体显现,即是明心见性的境况。
净土宗人在念佛时,即念即观,返照心源,直到能念所念一起脱落时,当下证到念佛三昧--本性现前,于是净土是自心之净土,弥陀是自性之弥陀,唯心自性,极乐庄严,原来不离当下。
但是我们千万要注意,不要落在空与觉的分别上,本性真空,应空而不空;本性圆觉,应觉而无觉,方能合道。因为佛在《楞严经》中指出:「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如果以虚妄的心去认一个明,执一个觉,正是无明的作用。我们学佛法,熏习了无分别的道种,到了关键时刻,就能起到离相离执的作用,使心智圆通,不被境碍。
以真正的觉照的力量,消融一切妄习,必能显现圆明的德光。在现实中,许多人往往有了一点定力,开显了少分的智慧,有了一些神通,成就了部分的功德,就自以为圆明了,于是就自我表现,妄施功用,称说自己,贬低他人,滥谈法义,错指行人,于是造成了佛教修行层次上的混乱,这是觉悟不圆的偏差。所以我们要用圆觉的德来摄一切行,使行行归觉,念念皆圆,方能圆融无碍,自在宏通。
圆觉也正是「陀罗尼」--总持大道,它是无字的无上陀罗尼,圆具、圆足、妙明无方,一切法、一切义都在里许,所以只要我们证人圆觉,也就圆满了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无上道妙的真境。
第四层是「圆觉」真境上所体现出来的「大方广」。
这「大方广」的三个字是指向圆觉之性的三种功德,分别代表体、相、用的三个方面,好像一块金刚石的坚性、明相与利用一样。因此,「大方广」是符号性的。我们在讲述圆觉性时,很难用言语去形容它的真实性与相用,更何况去全面而亲切地发挥了。所以只得勉强而谈。
这「大方广」实际上就是自性圆觉的家园。这个家园的体性极大,因为没有事物比它更大,是至大无外的,而宇宙中最大的是虚空,但圆觉性比虚空更大,它无形无相,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常恒永在,周遍一切。实际上它就是「空」,是圆觉自性的真空,是宇宙体性的大能,空而不顽,所以灵妙无比;空而不空,所以具足万有。正如黄檗禅师所说: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即体大也)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
这与临济禅师所说:「一念清净心光即是法身佛」同是指体之言。佛祖出世,无非令人识得此一心之体,回归本有家园。
证体必有妙相,此相不是相对的幻相,不是气或光所映现的色相,也不是法相之相,它是体上本有的「明」相,明照一切,显了一切。亦即黄檗所谓:「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临济指示为:「一念无分别光,即是报身佛。」因此,可形容为本有家园的清净相貌。
证圆觉性体,法尔具有广大无边的妙用,一切世出世法、善恶因果,利物方便,皆是广大圆妙之用。因此,佛祖垂示言句,接引机锋,方便多门,无非指归圆觉真性的慈悲妙用。而此妙用,临济指为:「一念无差别光,即是应身佛。」也即是自性家园的一切作用,无非为了主人的安乐与自在。
体大、相方、用广,诠释了圆觉自性的法、报、化三身与常寂光的真土,是一切功德的总称。它是「智不可知,识不可识」的。应在净念自觉中,不断回归与体入,才有一念齐彰、全然显现的时节。
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再引述宗密对「大方广」所作的精粹阐释:
「大等三字,是体、相、用,各有二义。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当体者,不同法相宗抉小之大,大外有小可抉,犹是分限,岂为至大?今以圆觉体无边涯,绝诸分量,强名大也!常遍者,常则竖通三世,遍者横该十方。竖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故名大也!《涅槃经》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横者,十方究之无有涯畔。《涅槃》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
方者,就法得名,轨持为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持自性者,一切众生皆有本觉,虽流浪六道,受种种身,而此觉性,不曾失灭。生解者,众生悟入知见,虽因善友开示,然其智解,从觉性生,如水上之润生谷等芽,芽从种生,不从水土。故文云:「圆觉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广者,从用得名,广多、广博为义。广多者,此圆觉性,本有过尘沙之妙用,潜兴密应,无有休息,无有穷尽。广博者,此无尽之用,一一同于觉性,无有边际,无有分限。故文云:「觉性遍满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以上虽然列举佛祖言句、方便之谈,但真正领悟体、相、用,还在各人自己用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华严宗的判教形式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起教因由,能够帮助我们更进一层地领略圆觉家园的全面风光,因此,以下即如是一一讲解。
佛以一大事因缘宣讲这部无上妙经的因由有十点:
第一点 显示因行有本故
这是说《圆觉经》显示了圆照清净的觉相,是因地中修证所依据的根本。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是因地、是凡夫的发大心菩萨,通过学习,能够体会到我们本具的佛性与佛一样,于是在因心中显示了果觉的圆照之相,念念做工夫,把无明妄习化空,了断生死烦恼等一切相对业行,这样顿入如来境界的修行方法叫做因行,有本有源,没有妄修。
第二点 泯绝果相成圆故
泯是消亡,绝即超越。意即把果相的执着消掉,超越因地与果地的差别之见。因为本来没有菩提,也没有涅槃,二者都是假名,众生迷得太深,所以佛就方便讲有果上的菩提涅槃,给你产生理解与希望,作为向上精进的动力。但是真正圆解的人,没有这样的分别与希望,了悟菩提涅槃就是我们本有的清净觉性,没有始终,没有增减,这是究竟的果,是本性的直接显现。
第三点 决择悟理应修故
在经文中普贤菩萨问佛:「觉性本圆,一切如幻,幻空无体,什么人去修行呢?如果不修行,又有什么因缘可以证入觉地呢?」佛回答说:「因为起了如幻的智慧,来消除一切诸幻,幻尽智泯,觉心圆明。」但是现在修行的人,有只说空幻的,一定沉溺在无修上;有执着决定实有法门可修习的,必然系缚在有所得里。的确是因为悟与修的意旨,表面看来好像相反,实际上是相符合的。这个道理最难明白,所以需要决择分明其中的理趣。
第四点 穷尽甚深疑念故
在经文中,金刚藏菩萨发起疑难问意说:「众生本来成佛,今现有无明,那么十方如来成道后,也应该再出现烦恼?」佛答意说:「这样去分别,就是无明在起作用,所以解见圆觉也同于流转,好像云驶月运等。」因此修圆觉的人,不可仅在分别知解上,应逼尽妄心,在一念不生处,前后际断,当下便现本来面目。就像眼翳医治好了,空中的花也就消失了,此时众生即是佛。但是,像这样甚深的道理,一般人很少知道,就是知道了也少有相信的;就是相信了,也很难真正彻底的悟解;即使悟解了,也难以达到这般境地。现在这部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穷源达本,精进用功,一切因地行上的疑难都会自然消去。
第五点 除断轮回根本故
佛说这部经是为了除断轮回的根本,因此,弥勒菩萨提出如何断除的问题。佛告以:「发业成种,无明为根,润业受生,贪爱为本。」假如不认识贪爱的相状,无明贪爱的贼就会盗去本有的功德。假使不达无明本空,就不能永断轮回。因此,佛指出了「究了」与「断尽」的根本方法。
第六点 搜索菩提隐障故
菩提道上的障碍藏得很隐蔽,因此,需要搜索而化除。那么有那些是菩提的隐障呢?就是我、人、众生、寿者的四相,这里是智相的四相,所以名称与《金刚经》等相同,实际上行相相当深密,从粗到细,展转难除,所以净诸业障菩萨一章中,重重搜索,破尽障难。
第七点 少文能摄多门故
少文就是文字简短,是说《圆觉》一经只有二十八纸,但是在含义上却完全具有顿渐、空有、悟修、性相等许多大道妙门。学佛贵在精约,才能有心力去透脱一切,没有任何负担。所以返博归约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特色。
第八点 一法巧被三根故
一法即是圆觉法,经中全依圆觉作为法的根本,但是又能善巧地契合上、中、下三根人的修行。如普眼观门被上根之士;三观诸轮被中根之人;道场加行被下根之流。
第九点 令修称性深禅故
经中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的三观,都是以清净圆觉为根本的,因此,佛所说法是为了使众生真正修习符合本性的甚深禅行。
第十点 劝事离相明师故
要想修习圆觉大法,应当亲近离相的明眼宗师,不看外表,不看事相。因为自心本来是佛,不妨勤修而实证。惑业原来无根,但是依然需要不断而断。此中微妙,贵在无轨道可作固定的原则,也没有修道的痕迹可以作依据,所以必须参学离相明师,以活泼的手段,方便引入。
下面我再来讲一讲这部经的宗趣问题。「宗」是指这部经最推崇的真理,也就是楷定家园的性质。「趣」是宗所归向的修行方法--回归的路途。所有的佛法、出现于世,都是以因缘逗会为宗的。但是这部经特别显示圆觉妙性的关系,所以是以:「心境空寂,觉性圆满,凡圣平等为宗。令修行者忘情等佛,观行速成为趣。又以前趣为宗,令惑业消灭,永绝轮回,起大神用,安乐自在为趣。」宗趣深奥而又分明,学者自可了然心目。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