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四
韩清净科记
摄异门分之下
戊四、第四嗢柁南2 己一、嗢柁南标
复次,嗢柁南曰:
欲三种延请 法僧惠施故 厌梵志无常 聚沫等为后
己二、长行别释9 庚一、欲三种差别2 辛一、标释三种3 壬一、宣说颠倒2 癸一、出依事
诸欲无常虚伪不实者,谓于诸欲宣说颠倒,以是四种颠倒事故。
以是四种颠倒事故者:谓彼诸欲是四颠倒所依事故。
癸二、释颠倒
当知此中,虚故无我,伪故不净,不实故苦,由于是处乐非实故。
壬二、名妄法等2 癸一、说名妄法
然彼诸欲似常等现,说名妄法,颠倒事故。云何诸欲名为妄法?为显此义,说幻事喻。虽非常等,然似显现,故同彼法。
癸二、诳惑愚夫
诳惑愚夫者,谓无闻愚夫,于彼诸欲不如实知,故于长夜恒被欺诳,深生染着,为变坏苦之所逼触;诸聪慧者则不如是,如实知故。
壬三、喻诸过患8 癸一、喻枯骨
又彼诸欲,喻枯骨者,令无饱故。
癸二、喻段肉
喻段肉者,多所共故。
多所共故者:谓为众多所共有故,由是义显能为他夺。简非不共,故作是说。
癸三、喻草炬
喻草炬者,是非法行、恶行因故。
癸四、喻一分炭
喻一分炭者,增长欲爱大热恼故。
癸五、喻大毒蛇
喻大毒蛇者,为诸圣贤所远离故。
癸六、喻梦所得
喻梦所得者,速散坏故。
癸七、喻所假借庄严具
喻所假借庄严具者,托众缘故。
癸八、喻诸树端烂熟果
喻诸树端烂熟果者,危亡地故。
辛二、不净异名2 壬一、总句
又不净者,是其总句。
壬二、别句
言臭秽者,受用饮食变坏成故。屎尿不净变坏所成,故名臭处。诸肉血等变坏所成,故名生臭。可厌逆者,受用淫欲变坏所成,可恶逆故。
庚二、延请差别3 辛一、招延奉请2 壬一、出所应
复次,应招延者,约舍世财。应奉请者,约尽贪爱。
壬二、释所由
欲求果报,是故招延。欲求解脱,是故奉请。
辛二、应合掌应和敬
应合掌者,即为二事而延请时。应和敬者,应设礼拜问讯等故,应可与彼戒见同故。
辛三、无上福田世应奉施
无上福田世应奉施者,于彼惠施果无量故。
庚三、法差别4 辛一、教法摄2 壬一、善说
复次,善说者,文义巧妙故。
壬二、现见
现见者,于现法中可证得故。
辛二、证法摄2 壬一、灭谛异名6 癸一、无热
无热者,离烦恼故。
癸二、无时
无时者,出三世故。
癸三、难引
难引者,老病死等不能引故。
癸四、难见
难见者,天等趣中不可见故。
癸五、内自所证2 子一、简异生
内自所证者,唯信他等不能证故。
子二、出唯圣
诸有智者者,谓学无学。
癸六、为舍为洲等
为舍、为洲、为救、为归、为趣者,由后后句释前前句,显出离义。
为舍为洲等者:集论中说:何故此灭复名舍宅?无罪喜乐所依事故。何故此灭复名洲渚?三界隔绝故。何故此灭复名弘济?能遮一切大苦灾横故。何故此灭复名归依?无有虚妄意乐方便所依处故。何故此灭名胜归趣?能为归趣一切最胜圣性所依处故。(集论五卷十四页31,682a)由是当知诸差别义。今说由后后句释前前句,义显出离渐次应知。
壬二、道谛渐次2 癸一、标名正见
又能了知四圣谛故,名为正见。
癸二、释渐次相4 子一、生起等
言生起者,于一切时容可生故。已生起者,于过去世住无学位。今生起者,于现在世或已证得,或修圆满。当生起者,或未证得,或勤修习。
子二、应修应习等
应修、应习、应多修习者,随其所应,如前当知。
应修应习等者:前说:若修者,谓由了相作意故。若习者,谓由胜解作意故。多修习者,谓由余作意故。又若修者,谓于所知事而发趣故。若习者,谓无间、殷重修加行故。多修习者,谓于长时熟修习故。(陵本八十三卷二十页6338)由是当知彼差别义。或作意摄、或加行摄,所望有别,是故此说随其所应。
子三、应随护
应随护者,远离随顺退堕法故。
子四、应触应作证
言应触者,由身体故。应作证者,或果、或胜智,如说:我已证道故。
辛三、说法摄10 壬一、应时而说
应时而说者,若了知彼愿乐欲闻及堪闻者,方可为说。坐卑座等,是名为时。
坐卑座等者:菩萨地说,菩萨说正法相,应以其时。谓当安住如法威仪而为他说,非不安住如法威仪。不为无病处高座者而说正法,不为坐者立说正法,不应居后为前行者而说正法,不为覆头而说正法。(陵本三十八卷十六页3151)此应准知。
应当序说先时所作。
应当序说先时所作者:声闻地说:善说正法,谓于时时能善宣说初时所作无倒言论。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于诸欲中,能广开示过患出离清净品法。(陵本二十五卷四页2085)此应准释。
壬二、殷重为说
若了知彼是增上已,即便殷重,随其所能,尽己所有而为说法。为欲开示彼彼差别未曾有义,非直华词乐说而已。
若了知彼是增上已者:谓了知彼愿乐欲闻及堪听闻,不于下劣而生喜足,名是增上。
壬三、次第随密随会
次第者,开示义故。随密者,设妨难故。随会者,显释彼故。
壬四、令欢喜令爱乐令喜乐
令欢喜者,化受教者故。令爱乐者,化处中者故。令喜乐者,化诽谤者故。
壬五、赞励诃摈
赞励者,求彼实德,以称顺心,发自言音揄扬赞美。诃摈者,观彼实过,以无恚心,发自言音开示诃责。
壬六、道理
道理者,具四道理故,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法尔道理、证成道理。
壬七、有益无杂有法
有益者,于所为处不弃舍故。
于所为处不弃舍者:利益有情,名所为处。如法授与,名不弃舍。
无杂者,无杂乱故,有系属故。
无杂乱故等者:不非时说,名无杂乱。前后义趣非不相属,名有系属。
有法者,能引义故,依于苦等有无量种出离远离所生法故。
依于苦等者:谓依苦等四圣谛法应知。
壬八、如众会
如众会者,随剎帝利等四种会众所堪能故。
壬九、慈心利益心哀愍心
以慈心者,为欲令彼得乐义故。利益心者,云何当令若有殷重听闻正法,皆得悟解,获大利益故。哀愍心者,欲令彼修法随法行故。
壬十、无所依无轻懱等
无所依者,不为利养恭敬名称故;谓不依止衣服等事,亦不依止礼敬等事,唯欲令他悟入正法。又不于他有所轻懱,乃至广说不自高者,不为利养恭敬事故,作如是言:唯我能知如是法律,非汝等辈;乃至广说赞己[1]功德,谈彼过失。
辛四、听法摄2 壬一、无杂染心3 癸一、远离贡高杂染3 子一、应时而听
于时时间应听法者,至如是时,应自观察:我今说法多有所作,他说法时,应正了知,勿我于中当为障碍。
子二、殷重恭敬而听
即便殷重,以谦下心坐于卑座,具足威仪,随其所能听闻正法,起恭敬相。
子三、不为损害等
为欲启悟先未解义,而兴请问。若不悟解,或复沈疑,终不讥诮。于其胜者,恭敬随顺;于等、于劣,恭敬法故,亦不轻懱。
癸二、远离轻慢杂染3 子一、恭敬说法师
于说法师深生尊重。如说法者,当获无上大果胜[2]利故。
子二、不轻法
不轻法者,不作是言:此非绮饰文字章句,所有文句悉皆粗浅故。
子三、不轻法师
不轻法师者,不作是言:彼于我所种姓卑劣等故。
癸三、远离怯弱杂染
不自轻者,不作是言:我于解法无有力能。于其所证无怯劣故。
壬二、无散乱心5 癸一、奉教心
奉教心者,无恼乱心,唯欲求解故。
癸二、心一趣
心一趣者,为欲领解文句差别故。
癸三、属耳听
属耳听者,为欲了知音韵差别故。
癸四、修治意
修治意者,为欲悟入甚深义故。
癸五、于一切心无不系念
于一切心无不系念者,为欲无间领解音韵文句义故,无不了知、无不通达而空过者。
庚四、僧差别5 辛一、正行摄2 壬一、正行异名2 癸一、总句
复次,言正行者,谓是总句。
癸二、别句2 子一、第一义4 丑一、应理行
应理行者,住果有学。
丑二、质直行
质直行者,住于向道。
丑三、和敬行
和敬行者,是其无学。由彼唯于大师、正法及学处等深恭敬故。
丑四、随法行
随法行者,于因转时法随法行。由闻他音,内正如理而思惟故。
子二、第二义
又应理行者,是其正道及果灭行。质直行者,如其圣教而正修行,无谄无诳,如实显现。和敬行者,与六坚法而共相应。
与六坚法而共相应者:谓六和敬名六坚法应知。
随法行者,法随法行。
壬二、正行果异名
诸阿罗汉诸漏永尽,乃至广说。
诸漏永尽乃至广说等者:此中诸阿罗汉种种广说,如声闻地别列其相,随应当知。(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五页2808)
最极究竟,乃至广说。亦名出离,超出坑堑,越度坑堑,乃至广说。永断五支,成就六支,乃至广说。获得预流不颠坠法,决定趣向三菩提果,乃至广说。如是一切,于自处所摄事分中,我当广说。
辛二、大师子摄2 壬一、总句
又大师子者,是其总句。
壬二、别句2 癸一、诸句差别5 子一、腹所生
腹所生者,简去异生卑劣子故。
子二、口所生
口所生者,从说法音而诞生故。
子三、法所生
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之所生故。
子四、法所化
法所化者,从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
子五、法等分
法等分者,受用无漏法之财宝,相似法故。
癸二、圆满差别2 子一、标
如是诸句,显示增上生圆满,及父相似法生圆满。
子二、配2 丑一、显示增上生圆满
谓初句,于其增上生圆满中,遮器过失;第二句,遮其精血不净所生;第三句,遮其欲贪非正法生。如是三句,显示增上生圆满。
丑二、显示父相似法生圆满
第四句,显示自体相似之法;第五句,显示受用相似之法。如是二句,显示父相似法生圆满。
辛三、序集摄3 壬一、标差别
又序者,是缘。集者,是因。
壬二、释异名
缘增上故,名彼种类。因增上故,名彼所生。
壬三、明建立
虽因所生,藉缘势力方得生起,为彼依故。又于此中后句释前。
又于此中后句释前者:前说集者,是其后句;序者,是其前句。由有因故,缘可为依,是名后句释前句义。
辛四、善见摄2 壬一、总句
又善见者,是其总句。
壬二、别句2 癸一、别辨2 子一、善知善思惟
言善知者,知法义故。善思惟者,如其正理而思惟故。
子二、善黠慧善通达
善黠慧者,全分知故。善通达者,如实知故。
癸二、结显
由后二句,显善见性;由前二句,显彼加行。
辛五、圣摄3 壬一、圣
又言圣者,是无漏故,及在圣者相续中故。
壬二、出离
言出离者,出离三界一切苦故。
壬三、决达
言决达者,究竟出离无退转故。
庚五、师德差别5 辛一、为本为眼为依
复次,诸法皆以世尊为本者,由佛世尊是其最初现等觉故。世尊为眼者,现等觉已,为诸天人等开示故。世尊为依者,所说法中,随所生起一切疑惑皆能遣故。
辛二、能为眼能为智
又佛世尊能为眼者,谓能引发俱生慧故。能为智者,谓能引发加行慧故。
辛三、能为义能为法
能为义者,谓能引发思所成慧故。能为法者,谓能引发闻所成慧故。
辛四、能决了不显了义
不显了义能决了者,一切疑惑皆能断故。
辛五、能为一切义所依
能为一切义所依者,谓能引发一切世间及出世间兴盛事故。
庚六、厌差别2 辛一、由位别2 壬一、厌离欲等
复次,厌者,谓于见道。言离欲者,谓于修道离欲究竟。所言灭者,谓于无学一切依灭。
壬二、料简位次
前之二种,于加行位修习厌行及离欲行;后之一种,在无学位行于灭行。
辛二、由相别2 壬一、厌及离欲
又言厌者,由见谛故,于一切行皆悉厌逆。言离欲者,由于修道永断贪故。
壬二、解脱遍解脱
言解脱者,由离贪故,一向安隐,于余烦恼心得解脱。遍解脱者,烦恼断故,于生等苦普得解脱。
庚七、梵志差别2 辛一、标辨五句5 壬一、是为婆罗门
复次,是为婆罗门者,究竟到彼岸故,蠲除诸恶故,是为其相。
壬二、无犹豫等
无犹豫等者,于自所证离疑惑故。
壬三、断诸恶作
断诸恶作者,于应作事无不作故,不应作事无有作故。
壬四、离诸贪爱
离诸贪爱者,无有利养恭敬爱故。
壬五、于有非有着无有随眠2 癸一、出永断
于有非有着无有随眠者,随眠永断故。
癸二、释有非有
当知此中,若现在世、若未来世名之为有,其过去世名为非有。
辛二、料简其义2 壬一、第一义2 癸一、总标观察
由此诸句,无倒观察婆罗门相。
癸二、配释别相2 子一、前三句
由前三句,显示多闻及与正知观见[3]其相。
子二、第四句2 丑一、显所由
或谓不正修习善品,故复显示第四一句观察其相。
丑二、辨所著2 寅一、略标列2 卯一、标八种
此中著者,谓八种着。
卯二、摄二种2 辰一、别辨2 巳一、非有摄
于非有中,作愁忧着。
巳二、有所摄2 午一、于现在世
于现在世所摄有中,有五种着。一、作修治,二、作救护,三、作我所,四、作高胜,五、作下劣。
午二、于未来世
于未来世所摄有中,作行、作动。
辰二、总显
总于三处,作极厚重、作极甘味。
总于三处者: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差别,说名三处,时依处故。
寅二、随别释4 卯一、作愁忧
作愁忧者,所爱变坏故。
卯二、作修治等
作修治者,养育摄藏故。作救护者,于逼恼处求作救护故。作我所者,执为我所故。作高胜者,计我为胜而起憍慢故,如世尊言:世间众生慢为高幢故。作下劣者,计我为劣而起憍慢故。
卯三、作行作动
言作行者,是其希望未来世爱。言作动者,既希望已,方便追求。
卯四、作极厚重等
作极厚重者,是所爱乐,非可食用,谓金银等应可贸易。作极甘味者,是可食用。
壬二、第二义3 癸一、显义
复有差别。谓此五句,略显得道、道果作证。
癸二、配句2 子一、配初句
是为婆罗门者,略显得道。
子二、配余句2 丑一、标
无犹豫等、断诸恶作、离诸贪爱、于有非有着无有随眠者,如是诸句,略显获得道果作证。
丑二、释
于记所解疑惑断故,于所行中一切忘失法行断故,于未来世苦因断故,现在苦因粗重断故。
癸三、释名3 子一、有
所言有者,谓此义中,当知于其三界所摄诸相作意。
子二、非有
言非有者,于无相界作意思惟。
子三、着2 丑一、出体
所言著者,谓此义中是贪瞋痴。
丑二、料简3 寅一、辨品类2 卯一、有学无学
如无相定,诸有学者犹有随眠,非阿罗汉得有寻思、戏论、着、想四种杂染。
卯二、出家在家
前二是出家品,后二是在家品。由有着随眠,故彼得生起。
寅二、释杂染2 卯一、出家摄
诸出家者,由追忆念曾所更境,故有寻思;动乱现行,故有戏论。
卯二、在家摄
诸在家者,住现前境,有着、有想;由有染着,取诸相故。
寅三、广因缘
复有二种杂染因缘,谓不如理作意及顺彼处法。由此因缘,彼得生起,是故说此为彼因缘。
庚八、无常差别2 辛一、苦圣谛摄2 壬一、辨四行2 癸一、无常苦义2 子一、征
复次,所有无常皆是苦者,义何谓耶?
子二、释2 丑一、第一义
若有无常众同分者,有生老等众苦生起。
丑二、第二义
若依诸触有诸受者,彼皆变坏,生已寻灭,故说诸受皆悉是苦。
癸二、空无我义
若有生等苦法及有坏等苦法,彼皆无我。自非我故,于是处所亦无有我,由此摄受空、无我行。
自非我故等者:谓诸行中我不可得,名自非我,由此摄受趣入空行。又彼诸行,与其自相及无常相、苦相相应,彼亦一切从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是名于是处所亦无有我;由此摄受入无我行。
壬二、明慧忍2 癸一、解了等解了审解了
又解了者,闻所成慧,诸智论者如是说故。等解了者,思所成慧。审解了者,修所成慧。
癸二、喜乐等喜乐遍喜乐
即于如是三慧行中,所有诸忍,名为喜乐、若等喜乐、若遍喜乐。
辛二、随观等摄2 壬一、举差别
又有无常随观、断随观、离欲随观、灭随观者,如声闻地已广分别。
如声闻地已广分别者:声闻地说:无常随观入息出息,及与断、离欲、灭入息出息。如彼广分别义应知。(陵本二十七卷十三页2286)
又无常力之所损害,乃至广说。当知此中,增一略文显无常等差别,障碍差别为后,如其所应。
壬二、明证得2 癸一、得所未得及上作证
为欲获得所未得者,最初得故,或先下劣有所证故。于上差别而作证者,谓于其断而作证故。
癸二、观察审虑如理观察2 子一、略说义
言观察者,此说于慧。言审虑者,说三摩地。如理观察者,此说二法无颠倒转。
此说二法无颠倒转者:慧、三摩地,说名二法止观双运。圆满清净,名无颠倒转。
子二、广无例
虽实无有而显现者,谓于此中实无乐故。虚者,空无我故。伪者,不净故。不坚者,无常故。此则显示无四颠倒。
庚九、聚沫等差别5 辛一、色如聚沫2 壬一、标四因
复次,色如聚沫者,速增减故,水界生故,思饮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
壬二、随难释2 癸一、不可揉捼
非如泥团可令转变造作余物,是故说言不可揉捼。
癸二、非聚似聚
又实非聚,似聚显现,能发起一有情解故。
速增减故等者:速增减者,喻聚无常。水界生者,喻缘摄受。思饮食味等者,喻喜为因。不可揉捼者,喻不随己欲。由是故说色如聚沫。
辛二、受喻浮泡2 壬一、标义
受喻浮泡者,三和合生,不久坚住相似法故。
壬二、别释2 癸一、如地如云如雨
言如地者,所谓诸根,彼生依故。言如云者,谓诸境界。言如雨者,所谓诸识。
癸二、如雨击如浮泡
如雨击者,所谓诸触。如浮泡者,所谓诸受,速疾起谢,不坚住故。
辛三、想同阳焰
想同阳焰者,飙动性故,无量种相变易生故,令于所缘发颠倒故,令其境界极显了故,由此分别男女等相成差别故。
辛四、行类芭蕉2 壬一、征义
云何行类芭蕉?
壬二、释句3 癸一、如明眼人利刃入林
如明眼人者,谓圣弟子。言利刃者,谓妙慧刀。言入林者,谓于五趣举意攀缘,种种自性众苦差别同树法故。
癸二、为取端直芭蕉柱及截根披叶
为取端直芭蕉柱者,谓为作者、受者我见。截其根者,谓断我见。披[4]折叶者,委细简择唯有种种思等诸行差别法故。
癸三、彼于其中都无所获何况坚实
彼于其中都无所获者,谓彼经时无坚住故。何况坚实者,何况有余常恒实我、作者、受者而可得见。
辛五、识如幻事2 壬一、征
云何识如幻事?
壬二、释2 癸一、第一义2 子一、引句2 丑一、幻士住四衢道
言幻士者,随福、非福、不动行识。住四衢道者,住四识住。
丑二、造作四种幻化事
造作四种幻化事者,谓象马等,如象身等虽现可见,而无真实象身等事。
子二、合法
如是应知随福、非福、不动行识,住四识住,虽有作者及受者等我相可见,然无真实我性可得。
癸二、第二义
又识于内隐其实性,外现异相,犹如幻像。
丁二、黑品摄2 戊一、结前生后
复次,已说白品异门。黑品异门,我今当说。
戊二、标释一切2 己一、嗢柁南标
嗢柁南曰:
生老死藏等 可欣等烦恼 广说贪瞋痴 少等差别等
己二、长行别释9 庚一、生差别5 辛一、生等生出
所言生者,谓初结生,即名色位。等生则是胎藏圆满。出谓出胎。
辛二、现起
现谓婴孩,乃至少年及中年位。起者,乃至极老年位。
辛三、蕴得界得处得
又蕴得者,谓名色位。界得,即是于此位中,彼种子得。言处得者,名色增长,六处圆满。
蕴得界得处得者:如有寻有伺地释应知。(陵本十卷二页731)
辛四、诸蕴现
诸蕴现者,谓从出胎乃至老位。
辛五、命根起
命根起者,舍故众同分,取新众同分。
庚二、老差别6 辛一、蹎蹶皓首襵多
复次,言蹎蹶者,年衰迈时,行步去来多僵仆故。言皓首者,发毛变改白银色故。言襵多者,皮缓皱故。
辛二、衰熟朽坏
言衰熟者,年衰迈时,即彼黄皴无光泽故。言朽坏者,势力勇健皆无有故。
辛三、脊伛曲多黑子
脊伛曲者,身形前偻,凭杖行故。多诸黑子庄严身者,青黑杂黡遍支体故。
辛四、惛耄羸劣
言惛耄者,于所作事经行住等无多能故。言羸劣者,诸根于境无多能故。
辛五、衰退遍衰退
言衰退者,念智慧等无多能故。遍衰退者,即诸根等,经彼彼念瞬息等位渐损减故。
辛六、诸根熟诸行朽体腐败
诸根熟者,即彼衰废无堪能故。诸行朽者,根所依处时经久故。体腐败者,即彼所说性衰变故。
即彼所说性衰变故者:谓寿量将尽,身形临坏,于诸事业无复功能。如有寻有伺地说应知。(陵本十卷三页735)
庚三、死差别4 辛一、殒终
复次,殒者,舍身形故。终者,临死时故。
辛二、丧殁2 壬一、第一义
您可能喜欢: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佛书题解:瑜伽师地论 解题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