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少林寺

宗门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千年菩提路之少林寺【上】

  公元495年初秋,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跋陀随着长途迁徙的人流,向洛阳进发。北魏孝文帝历时两年的迁都即将结束,跋陀的大半生似乎都在路上度过。

  据说他曾经西行到过东罗马帝国,然后又向东,经丝绸之路,抵达北魏原先的首都平城。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对这位据说已经悟道的高僧非常敬重。迁都洛阳后,希望他能陪伴在自己身边,但跋陀却为自己找到了另一个修行的好地方——河南嵩山。

  越来越多的僧人聚集在跋陀的身边,坐禅,译经。孝文帝为他们在嵩山建立了一座寺庙,叫作少林寺。

  (严般)以前我就敬仰这个少林寺。年轻的时候,我就对武学、佛教特别有兴趣,佛学的博大精深,我想好好的研究这方面。

  一年前,严般在少林寺出家学佛之余,他也帮厨,扫地,做各种杂务。对他来说这也是一种修行。

  (严般)任何一个工作它都是在修行。行禅其实有很大的学问,行禅的时候把所有的吃喝先供养给佛,再就是大法师,所有一切人都让他们吃好,喝好,生活好,然后他们才能去普度众生,最后才轮到我们吃。在佛学里面有贪、嗔、痴,第一戒就是一个贪心。

  今年,严般的儿子春圆也来到少林寺。这对父子在少林寺内是共同学佛的法兄弟。像严般这样修行的僧人在少林寺有四百多人,在这里他们延续着千百年来的修行方式。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少林寺现在完全按照清规的规定,每天早上起来,坐禅,上殿,过堂,诵经,初一、十五诵戒,平时坚持坐禅,保持着传统的修行方式,生活方式。我们新收的小徒弟,小沙弥,我们首先要求他短时间以内背会五堂功课,背会少林寺的家谱,少林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首先让他们知道这些事情,学习这些事情。

  像严般这样出家不久的僧人,往往从这里开始了解少林寺的历史。

  一千五百多年来,少林寺里的历代高僧都在这里安睡着,然而中国佛教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人,却不在其中。跋陀开创少林寺后,一时高僧大德云集于此,这座甘露台据说就是当年少林高僧们译经的地方。

  当时一个叫菩提达摩的印度僧人也来到嵩山。很多年后,他被人们尊为中国禅宗初祖。

  少林寺西墙外是为纪念达摩而建的初祖庵。初夏,初祖庵的樱桃熟了,庵里的师父们忙着采摘,供奉佛祖

  相传,正是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拈花微笑,开启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

  菩提达摩,相传原为南天竺国王第三子,为护国而出家,证得禅宗秘法,为印度禅宗二十八祖。后来看到东土震旦,也就是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从印度渡海来到中国。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达摩祖师东来意不外乎达摩祖师的慈悲,因为释迦佛悟道之后,他是不愿意说的,有很多是说不清的。众生的请求,他又不能不说,他就用语言用文字描述他开悟的境界,来引导大家能跟他一样去修持。达摩祖师来东土传法,我认为他是一种慈悲,到东土来,来普度我们芸芸众生。

  达摩祖师来东土传法的时候,中国已分裂为南北两个王朝。虽然处于对峙状态,但对于佛教却同样虔诚。

  达摩率先见到了南朝的梁武帝。

  梁武帝问达摩大师:朕继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

  达摩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何以无功德?

  达摩: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说:廓然无圣。

  梁武帝最后问:对朕者谁?

  达摩答:不识。

  梁武帝无法领悟,达摩只好离去。

  梁武帝佛学造诣很深,多次主持编纂注释佛经,并亲自登堂讲授。佛教传入日本、朝鲜,也在这个时期。梁武帝还四次入寺舍身为奴,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物件一概摒除。他曾下诏全民奉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两千多座,僧尼有八十多万人,然而这样的一个人,面对达摩的指点,却错失了悟道的时机。据说后来梁武帝也追悔莫及,少林寺内的这通石碑立于元代,碑文下半部以梁武帝萧衍的口吻赞颂达摩,同时发出这样的叹息:嗟夫,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

  学识、财富、地位,古今学佛者能超过梁武帝的又有几人,芸芸众生自问谁又能强过梁武帝呢?

  形式上的崇佛并非真正的功德,放弃执著的解脱之道不是靠这些世俗的手段就可以求得的,最朴素的道理却往往是最难被人接受的。

  梁武帝最终的命运非常悲惨,八十六岁时,被叛乱的军队断绝供给,病饿而死。

  学佛不能护国,不能保命,更不能令人升官发财,万事大吉。学佛带给人们的是一颗安宁的心,是超越一切的终极解脱。

  梁武帝不能悟道,达摩只好离开。他走到梁与北魏的国界线长江,江水滔滔,无船可渡,于是达摩取江岸芦苇一枝,自渡过江。这枝芦苇上有五片叶子,预言了后世禅宗兴起的五支派别——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

  渡过长江的达摩,最后在嵩山留了下来。那时跋陀开创的少林寺正云集天下高僧译经论道,然而达摩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常驻寺内,而是独自一人隐居在少林寺外的五乳峰上。

  打坐是佛教重要的修持手段。佛学将人的日常生活归为四种不同的姿态——行、住、坐、卧,称为四威仪,所有的姿态都可以通向禅定,但是在修行实践中,打坐是最为方便的法门,僧人们往往选择打坐来获得禅定的境界。达摩当年离群索居,就是以这样的姿态一坐九年。达摩面壁九年,屹然不动,鸟儿在他的肩上筑巢,蜘蛛在他的手掌上结网,年复一年,他的身影竟然印在石壁上。

  面壁石的传说,孕育于唐代,到宋代妇孺皆知,达摩洞也成了少林寺的圣地。传说,后来少林寺的僧人将面壁石从达摩洞凿下,最初供于初祖庵。清乾隆年间移至于少林寺内,为历代景仰。关于达摩面壁石的真伪,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充满着好奇。我们暂且将神话色彩搁置一边,达摩为什么长达九年独自修行,而不与近在咫尺的少林高僧们交往呢?达摩所传习的是大乘禅法,而当时跋陀在少林寺传授的属于印度传统的止观禅法,并非一类。据说,当时在嵩山的其他印度高僧对达摩的禅法也都不肯认同。

  传说,当年达摩在少林寺外面壁独坐的时候,有人问他:你到中国为了什么?达摩回答:“寻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不受一切欺骗,究竟谁能做到这样的境界呢?

  在达摩面壁九年之后,一位名叫神光的中国僧人便前来叩门拜师了。最初达摩并不理会,农历十二月九日,北方最寒冷的冬天。在大雪中站了一夜的神光为表明求法的决心,取来一柄快刀斩断左臂。于是达摩收留神光,并改名为慧可,他就是后来中国禅宗的二祖。

  少林寺内有一座殿宇名为立雪亭,就是源于这段传说。

  传说,慧可立雪断臂后,在嵩山养伤修炼。后人为纪念这位禅宗二祖,修建这座二祖庵。在二祖庵内,有古井四眼,四眼井味道各异,称为苦、辣、酸、甜四井,传说是当年达摩用禅杖凿地而成。

  然而关于慧可断臂的故事,在史书中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慧可由达摩学到禅法后,四处弘扬,但是他的学说被很多人视为异端,他们贿赂官府,残害慧可。慧可的左臂竟是被人砍掉的。

  慧可究竟从达摩那里继承了什么样的禅法,令自己遭此劫难呢?

  据说就在这块觅心石上,慧可和达摩有这样一番对话。

  慧可表示,长久以来自己的心始终不能安宁,请求达摩大师给他一个安心的法门。

  “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怔住了,好久才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我为汝安心竟。”

  每天上午,出家前曾经当过教师的严般都会给这些小沙弥上两堂文化课,采用的是通行的小学课本。

  (严般)要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世间所学的语文、数学,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佛法不脱离世间,我们所学的这个佛法就是针对我们这个世间的,所以要借助这个世间,务必要学习一些世间的东西,脱离了它就不成立,所以学佛学不可能脱离世间。

  严般教授这些孩子世间的文化知识,正是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佛经,感悟佛法。

  一千多年前,达摩收留的第一个弟子慧可,出家前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对各种经典学说都有很深的研究。正是感慨这些学问未能穷尽人生的妙理,于是才放弃世间的学问,出家为僧的。

  在慧可之后,陆续又有几个人跟随达摩学习禅法。

  一天,达摩将弟子们召集起来,让他们依次汇报学禅心得。

  达摩说:时将至矣,汝等盖各言所得乎?

  道副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也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达摩说:汝得吾皮

  总持比丘尼说: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众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达摩说:汝得吾肉

  道育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达摩说:汝得吾骨

  最后轮到慧可,他起身作礼叩拜,然后立于原位,一语不发。

  达摩大师说:汝得吾髓。

  于是,达摩将慧可招至身前,说: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辗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慧可说:请师指陈。

  达摩说:内传心法,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达摩将袈裟传给慧可,又递给慧可四卷《楞伽经》之后,达摩又将禅宗的传法偈语告知慧可: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将衣钵传给慧可之后,又说:等我死后两百年,衣钵将不再传下去。因为那个时候,禅宗的法门已经大行于天下,但是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基于此,慧可和他的衣钵传人们更应该沉潜隐秘地修行,终究会有人证得道果。不要轻视尚未开悟的人,须知任何一人只要一念之间,回转了向外索求的心机,便同那本已得道的境界没有分别。

  衣钵传承完成。最后分别的时候到了,达摩大师这才将离别的真正原因告知慧可,原来大师的生命已近终点。

  达摩的禅法并不为世人理解,一些视达摩为异端的人频频在达摩的饭食中下毒。达摩将衣钵偈语传给慧可之前,已经五度中毒。达摩五次将毒药排出,放在石头上,而石头竟然裂开,可见毒药之烈。达摩将真相告知慧可,同时预言:“我缘此毒,汝亦不免此难。至六代传法者,命如悬丝。”传法之际,达摩其实已经第六次中毒。他说:“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遂逾海越漠,为法求人,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心愿已了,本可以自救的达摩端坐而逝。达摩圆寂,竟是为了令谋杀者安心。

  达摩生前寂寞,命运多舛。涅槃后,自然无法进入少林寺高僧的塔林,那么达摩究竟长眠在哪里呢?

  达摩圆寂两百多年后,一位修行禅宗的唐朝将军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向皇帝请求赐给达摩一个“圆觉禅师”谥号,并在熊耳山下为达摩建了一座空观塔。不过,几十年后,在一场空前的灭佛行动中被夷为废墟。

  然而,人们似乎并不希望达摩就此湮灭,一个新的故事广为传播着。达摩死后三年,一个叫宋云的人在葱岭遇见达摩,见他手提一只鞋,赤脚翩翩独行,就问:“师何往?”达摩答道:“西天去!”宋云回到京城,将此事上奏皇帝,皇帝命人开启达摩的棺木,空空的棺材里只有一只鞋。

  在初祖庵内保留着北宋的一通达摩面壁碑,上面有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颂文:少林九年,垂一则语,直至如今,诸方赚举。

  达摩身后,中国禅宗历经磨难,衣钵代代相传,终于在唐代六祖慧能之后发扬光大。这棵参天古柏,传说就是慧能为纪念达摩祖师而栽种的。

  达摩生前在嵩山坐禅传法,与少林僧众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所以少林寺早期的发展,受达摩的影响微乎其微。

  少林寺的开创者跋陀有一个弟子慧光,在律学上造诣高深,被尊为中国律宗五祖。少林寺直到唐末,都是中国律宗的重地。直到宋朝,随着禅宗的日渐兴盛,少林寺最终成为禅寺。

  元代禅宗重要支派曹洞宗领袖福浴禅师主持少林寺的时候,少林寺作为禅寺才达到辉煌的顶点。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因为曾经在少林寺传法,后人便将少林寺称为禅宗祖庭,而少林寺真正的开创者跋陀却常常被人忽略,其实他同样是深谙佛理的一代高僧。

  关于达摩,由于后人的渲染,被披上了太多神秘的色彩。那些故事经过学者考证,大多只能归为传说,然而在这些充满神迹般的故事里,达摩如影如幻的形迹背后,其实恰恰传达了中国禅宗最精妙最直接的智慧,这种智慧穿越千年抚慰着我们的心灵。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