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可以做到 行禅就是在你行走之际来实行禅定(修)。 当你实践行禅时, 它将带给你喜乐与平和。 以全然放松的状态小步行走, 在唇边带着微笑缓步前行, 打开心门来体会平和的觉受。 你将可以真正感受到自我所处的泰然状态。 这样的脚步将可是世上最健康、最无忧的人的脚步。 所有的烦恼忧虑可在你步行之中脱落。 学习以平和的心来到达自我解脱的方式走路。 这并不难,你就可以做到。 只要有些许程度的专注及向於愉悦的意念, 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只是单纯的步行 作者:一行禅师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往常经常感到处处都是压力, 总是行色匆匆, 然而却极少问自己为何我们一定得如此呢? 当你行禅之际, 你是以漫游的心态来走路, 而没有时间与空间上特定的目的和方向。 行禅的目的就是行禅本身, 重要的是步行, 而非到达什么目的地。 行禅也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 其本身即是目的。 每一步都是生命, 每一步都是平和与喜乐。 这就是为何我们无须急忙匆促的原因, 这就是为何我们要放慢脚步的原因。 虽然我们似乎是往前步行, 但由於并非受到
没有忧虑的步伐 作者:一行禅师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步伐荷担着很多的焦虑不安与忧惧。 生命宛若一串连续不断不安感受之锁链, 并因此而使得我们的步伐失掉了其原本的泰然。 这世界真是美好! 在各地有那么多的大道小径拥有自然天成的优雅景致。 你可知有多少两旁长着翠竹或蜿蜒穿梭於稻田间的泥路吗? 你可知有多少布满五彩华美的植物并提供清凉与绿荫的林道吗? 这一切都是为我们而备的, 但因为我们的心无法无忧无虑, 我们的步伐无法轻松自在, 因此我们便无法来享用这一切。 行禅便是学
抖落尘劳烦忧 一行禅师 假如我具有佛之慧眼, 能够澈见所有事物, 则我便能够从你所走过的脚步中, 辨认出尘劳烦忧的痕迹, 就像科学家透过显微镜 就能检测出一粒水滴中所容含的众多微生物一样。 让你的足迹只存着轻安喜悦与完全自在的印记来走路。 要做到如此, 你应学习舍放-舍放你的忧愁、舍放你的不安。 这就是行禅的奥秘。
步行在净土上 一行禅师 假如我有超自然的力量, 我将能带你去造访阿弥陀佛(Amitabha)的极乐净土, 或基督徒的上帝之天堂。 我确信那儿的所有事物都是既美妙且清净的, 并有着华美的景观。 然而果真你到了那儿, 那你的脚印会是如何呢? 你能确信在净土上 你的足迹就不会显出带自这娑婆的忧惧与不安之印记吗? 假如你携着不安与忧惧的步伐行走在净土上, 你将染污了净土, 而破坏了其原有之清净! 为了善待净土, 你必须在这娑婆便能以平和无忧的脚步行走!
这世间就是净土 作者:一行禅师 我确信告诉你一个秘密, 将不致冒犯佛陀或上帝。 这个秘密就是: 如果你能以平和且无忧无虑的脚步行走於这世间, 那么对你而言你将无须到所谓的净土或天堂上去。 这其中的理由很简单, 因为娑婆与净土都是来自於心。 当你处於平和、喜悦与自在之中, 娑婆则转为净土, 而实际上你那儿也不用去。 能这样,纵使我有神通力, 我也无须去用它。
这世间已包含着净土所有的华妙庄严 作者:一行禅师 要获得内心的平和、喜悦与自在, 你必须学习如何舍放掉那些造成你不快乐的忧悲苦恼。 首先,你应知道所有你期盼在佛土上所能找到的华妙庄严, 这世间都已含摄了。 只因被我们的忧悲苦恼所掩蔽, 以致於我们总是无法看见它们。 我总认为我喜欢这个世间尤胜於净土, 因为我喜欢这世间所呈现的, 如柠檬树、橘子树、香蕉树、松树、杏树及柳树。 有人会说, 在净土有着可贵的莲花池、 七宝树及黄金所铺的路, 还有很多很多天界的鸟。 但我并不很
国王的印玺 作者:一行禅师 选一条良好的路来练习行禅, 像沿着河畔、在公园中、在屋子顶楼的平台上、在树林中或沿着一道竹篱, 这些地方都很理想, 但却并非绝对必须。 我知道有许多人在劳改营中, 甚至在监狱的牢笼中行禅。 如果路不会太粗劣或太陡, 那是最好不过的。 调慢步伐并专注在你的脚步, 并清楚觉知其中每一个动作。 以尊贵、平静与安适的心情向前直行。 当你踩在地上的每一个印记都要了了分明。 要像佛陀那般地行走, 就如同国王所颁布至尊的政令所盖上的印玺般地来置放你踩在地
你的脚步最为重要 一行禅师 在你的生命中, 什么活动最为重要呢? 是通过考试、拥有汽车或房子,还是在工作上获得升迁呢? 有那么多通过考试的人, 有那么多购得汽车洋房的人, 有那么多获得升迁的人, 但却仍无法让他们自己具有平和的心、喜悦及幸福。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去发掘平和的心、喜悦及幸福等这项宝藏, 然后与他人或所有众生共同分享这份宝藏。 为了拥有平和及喜悦, 你必须在你的每一步之中能真正成功地拥有平和。 你的脚步就是最为重要,因为它们决定了一切。 让我燃着馨香,合掌
步步微风起 一行禅师 有一处禅修中心, 在其通往行禅步道的入口, 立着一块大石头, 上面刻有「步步微风起」等字, 这是多么壮阔、美妙啊! 这清新的微风正是吹去在你生死轮回中的烦扰恼热, 并为你带来代表生命的喜悦与自由的和平与解脱之体验。 亲爱的朋友, 难道你不想以这样的方式行走在我们的世界中吗?
要解脱需觉知 一行禅师 我们的生命系缚着忧悲苦恼, 而我们也想要摆脱它们。 然而该如何做呢? 踏出坚稳、平静的步伐, 踏出勇敢的步伐。 要明觉且意坚志强-清楚觉知忧悲苦恼之重担, 并对於你要舍放这些重担之决心应意坚志强。 问问自己:「为何自愿在肩上置放这些重量?」 要明白你确实携着忧悲苦恼的重担, 而且要对自己慈悲。 当你看到自己正朝向忧悲苦恼的一端前去时, 便要感觉到这份慈悲。 要了解忧悲苦恼是无法帮你解决任何问题, 而反将障碍你的平和与喜乐。 有了这样的觉知, 便要决
笑若佛陀 一行禅师 当你挥别忧悲苦恼, 脸上将会带来微笑。 这或许只是微笑的开端, 但让它保持在你的唇上, 像佛陀那般的含笑吧! 学着如佛陀那般的步行, 如佛陀那般的微笑。 这你就能做到的, 何必等到成佛呢? 要在当下便是佛! 我已在"正念的奥妙"(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 一书中谈到含笑及其效用。 这样的含笑是觉知及平和法喜之果实, 并且也滋养、维护这些觉知及平和法喜。 这真是奇妙无比, 不可思议啊! 它不仅带给你平和及喜悦, 也带给你周遭的人平和及喜悦。 它将娑婆转化成净
珍珠项链的串线 一行禅师 你的微笑和平和的步伐是颗颗光亮耀眼的珍珠。 它们虽然美丽, 但却相互分离。 呼吸便是将这些珍珠串成项链而不再分离的串线。 如能察觉你的呼吸, 那么你行禅的果实将是丰盛的!
在走路时数息 一行禅师 有觉知的呼吸不同於无觉知的呼吸。 当你觉知地呼吸时,你知道你正在呼吸。 当呼吸长时,你知道呼吸长, 当呼吸短时,你知道呼吸短, 当呼吸平常时,你知道呼吸平常。 你也许会问:「我怎么有办法同时注意到呼吸和走路呢?」, 可以的,只要你将呼吸调成与步伐一致便可以。 你可以透过数你的步伐而不是呼吸的方式来做到。 也就是说,在一次呼吸之间以计算你共走几步来估算你呼吸的长度。 数数看每一次出息,你走了几步, 每一次入息,你又走了几步。 这是我十五年前刚开始行禅
速度 一行禅师 让我来告诉你一些有关「数」的窍门。 如果调整一下你的步行速度, 你数的功夫会变得较为容易。 你的呼吸或许无法长过三个步伐, 或许仅能维持两步半而已。 碰到这种情形, 你可以稍稍加快步行速度让一次呼吸能包含三步; 也可以放慢速度, 让一次呼吸内只走两步。 如此之后,便以这种新的速度来呼吸及数。 出息或许会比入息还长, 尤其是新的练习者。 但经过几次的观察, 你将能决定配合脚步之平常呼吸韵动。 它可以是入息三步出息也三步(3-3), 或是入息两步而出息三步(2-3)。
获得更多新鲜空气 一行禅师 再经过几天之后,试试做这样的改变: 步行时,在每一次出息中多走一步。 例如,你原来正常呼吸之韵动是2-2, 那么换成2-3走走看,并且重复四、五次, 然后再回到原来的2-2类型。 当你出入肺部的空气较平常来的多的话, 会使你感觉更健康。 在平常的呼吸中, 你从不完全地将肺部中的空气排出, 总会有一些积囤的空气遗留在肺的底部, 而当你在出息时, 能多走上一步, 那么这些空气则会被排挤出。 但也不要超量地来做这种动作, 四至五次就够了, 再多了便会使你感到疲惫。
行住坐卧了了分明 作者:一行禅师 我先前已建议大家要走得像佛陀, 每一脚步都是佛陀所踩下的一般。 如果每一步都能在地面上留下平和、喜乐,无邪的印记, 那么这世间便是净土了! 在一九六八年时, 我有个机缘造访释迦牟尼佛曾住过的灵鹫山(Linn ThuuMoutain)。 我独自走在他曾走过的泥路上, 我伫立在他曾居住过的地方, 我看到那个他曾多次坐在其上说法的石头。 我坐在那儿,观看泛起红霞的夕阳消失在地平线下, 我知道他也看过这相同的太阳西下很多很多次。 我觉得如果我无法站立、行走、坐
一步步莲花开 一行禅师 当艺术家或雕刻家完成一幅或一尊佛陀端坐在莲花上的佛相时, 它不仅只表达了他对佛陀的敬仰, 而是尽其所能地来表达佛陀端坐时其内心的状态: 一种完全平和、无上幸福的状态。 我们一天都禅坐了好几次, 但我们之中却很少有能够坐得平和与自在的, 很少人能够像佛陀那般庄严地端坐着。 我们大多数在坐过一段时间后便不耐烦,就宛如坐在热毡上一般。 不管佛陀是坐在草地上或岩石上, 他看起来都像是安坐在莲花上般地宁静。 当我初入修行之门时,我的师父教我在禅坐前先
不可思议的是行走於地面 一行禅师 以自在、平和的心来行走於地面上是不可思议的。 有些人说只有走在烧红的火炭上、或走在钉上、水面上才是不可思议, 但我发现单纯地走在地面上才是不可思议的。 当 Neige Marchand 把「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这本书翻译成法文, 以「正念的奥妙」为其书名, 我非常喜欢。 想像你和我是两位太空人, 已在月球上登陆, 并由於太空船的引擎坏到无法修复的地步, 而发现我们无法再回到地球上, 且在地球的控制中心派遣另一艘太空船来搭救我们前, 我们的
选择一个专注的对象 一行禅师 正念与平和是行禅的目的, 因为其需要觉知, 所以我们使用了了分明的呼吸、行走、数数及含笑。 这四种要素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力量, 他们就居住在我们身内,并显示着那觉察与全知的心之存在。 透过行禅, 我们发现了 Niem 和 dinh。 Niem 代表正念(mindfulness), dinh 代表专注(concentration), 两者合在一起则指心处於稳定且集中的状态-此时心无冲突、分散, 而且觉知是随时处於正道之上。 要拥有寂静与平和, 你无须同时具足呼吸、数数、行走及含笑
以文字取代数字 一行禅师 在保持对呼吸的觉知上, 你可以用字句来替代数字。 例如,若你呼吸的韵动是3-3时, 而且你是观想脚步下所生起的莲花, 那你可以对自己默念「莲-花-开,莲-花-开」。 若你呼吸的韵动是2-3时,则你可以默念「莲-花,莲-花-开」。 如果是观想大地的人, 3-3的呼吸韵动可以默念「这-绿-地,这-绿-地」, 5-5的呼吸韵动则可以默念「走-在-这-绿-地,走-在-这-绿-地」 或是5-6韵动的可默念「走-在-这-绿-地,我-走-在-这-绿-地」等。 找一些配合你的脚步的字, 就像找一
人类的未来决定在你的脚步 一行禅师 当你行禅时,请以自然的方式来行走。 你无须合掌也无须扮个严肃的脸。 在公园中或沿着河岸,选一条空幽的道路。 如果是在禅修中心的话,那你随时都可行禅, 因为大家都知道你是正在行禅, 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你打招呼而干扰到你。如果在路上你遇到某人, 你只消在胸前合掌即可,然后继续前行。 当我住在法国的 Sceaux 时, 我习惯清晨与傍晚来行禅, 邻居的狗常会跑出来并且向我咆吠。 当我停留在纽约 Tremper 山的禅学中心时, 我带领美国的学禅学生行禅,有一
让我跟随你的脚步走 一行禅师 越战造成越南人民身体与心灵上莫大的伤害。 有很多佛教徒丧失了一只手, 而再也无法合掌来向佛陀问讯或彼此相互问讯。 有很多人丧失了一条腿, 而再也无法以莲花座或半莲花座的方式来坐禅, 且再也无法实行行禅。 去年,就有这样的两个人在结夏安居的期间来到 Phuong Van 寺禅修。 我们必须替他们找出不同的方式来供他们禅修。 当别人都坐在禅修大殿中木质地板上的坐垫上时, 他们却坐在置於大殿角落的椅子上。 我向他们展示如何在坐垫上来实践行禅: 先挑一个
为了寻找和平而走 一行禅师 虽然自己一个人行禅较易於专注及觉察, 但你也能和另一个人保持沈静地一起行禅。 每天清晨我都起得很早来行禅, 而且在一天中只要一有五分钟至半个小时的空闲, 我会再用来行禅。 行禅能带给你和平、觉知及极多的喜悦。 让我们将地球上的每一条道路转化成可以行禅的道路。 如果你不实践行禅, 那你将无法受益, 我也无法受益, 而且所有有情众生也都将无法受益。 当你放慢脚步来行走时, 起先你可能会感到不太平衡, 像个婴儿初初学步一般。 但要跟随你的呼吸, 正
这样行走将使所有众生都平和 Walking so that All Being Be Peaceful 一行禅师 在大清早或深夜时, 户外的空气显得格外清爽与洁净。 没有比清净的空气更能滋养生命的能源了! 当你行禅时, 你将可吸入这份能源, 并且使你的身心感到更为强壮。 如果能经常性的行禅, 则你的生命将逐渐的转化。 你的动作会变得更为轻巧敏捷而不拖泥带水, 并对你当下在进行的事情更为清楚觉知。 在人际关系及下决策方面, 由於有更好的洞察力及更大的悲心, 你将发现自己更为沈着坚定。 所有众生-不论远近、大
真爱来自你的正知正见 一行禅师 在结束之前,我要吐露一些我心里由衷的想法。 我说过在这娑婆世间具足了净土上所有的奇奥严妙。 现在我则必须告诉你, 这个娑婆世间其实是比净土还好的, 因为这儿有苦的存在。 如果我踌躇於进入净土, 其不仅因那儿没有杨桃树及柠檬树, 更因彼处没有任何的苦, 佛陀第一个觉察澈见的就是苦的存在。 如果你无法认知四圣谛中第一谛的苦谛, 那么你是无法真正成为一位佛教徒的。 对苦的觉知会产生慈悲, 而慈悲正是修道的愿力。 如果你不能看清这事实, 不能了解
不要忽视了你法藏的另一半 Don& 39;t Ignore the other Half of your Pharma Treasure 作者:一行禅师 我想我们所在的这个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好的训练场。 大乘佛教的师父常常用良善与美妙
选择菩萨当你同行的伴侣 Choosing Bodhisaffvas as Traveling Companions 作者:一行禅师 践行行禅将开启你对存於这宇宙间的奥妙之视野。 可以转娑婆为净土, 摆脱忧伤烦虑, 而带来心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现在讲一个离婆多尊者开悟的公案。 他是佛的弟子。有一天,他到别处去,晚上路过荒野,前无村庄,后无旅舍,发现在路旁有一小亭(是供给行人休息用的),他就在此亭过夜。但是心中战战兢兢在想,荒郊野外,会不会有鬼呢?果然不出所料,在半夜时,来了一个鬼、手拖一具尸体,来到亭中。这时,离婆多已经吓得全身发抖,毛骨悚然,恐惧万分,只得躲在一旁窥视鬼的一举一动。
有一个曾家妇人,经常给草堂青老和尚供养布施衣物,老和尚非常感恩,就说:“老僧将来给夫人作儿子。”这很有意思,老和尚觉得无以回报,正好这个施主——曾家的妇人没有孩子,所以他就发了这样一个愿。但这是非常可惜、可怜、非常颠倒的!
赵胜英居士,七十五岁,河北省辛集市人,老中医。一九九五年在五台山拓院寺首三皈五戒。发愿预知时至,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持戒严洁,喝酒,抽烟,荤腥,骂人等一天全戒,戒后无有再犯。一年到头,早晨3∶30起床做早课,饭后看门诊,晚课两小时,十年如一日,无论忙闲,从不间断。自辟一层楼,二百平方米,设念佛堂,供家人和居士们念佛修行用。他自己亲为领众修行十馀年,而从不疲厌。
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唐代当时有一位祖师是非常有名的,就是临济义玄禅师,可以说临济遍天下,他的徒子徒孙是遍天下的。他当时在黄檗禅师座下,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说他是傻呵呵的,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一个首座和尚是明眼人,首座就问他:“你来这里多久了?”他说:“我来这里三年了。”“你来这里以后,你有没有到和尚那去请法啊?去问法啊?”他说:“我不知道问什么啊?”他说:“我教你喽。”他说:“你去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佛缘,顾名思义就是与佛的缘分。也许,你从小就被家里人,带去寺院烧香拜佛;也许,你曾在某寺院门口,被算命先生说“有佛缘”;也许,有人送你几本佛书与你结缘;也许,你曾为某个愿望来到佛前虔诚祈求。以上这些好像都是“佛缘”。但又似乎不尽然,不妨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在英国索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里,停泊着一条很特别的船。它之所以能进入博物馆,是因为有着不可思议的经历。它原属于荷兰一家船舶公司,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里曾139次遭遇冰山,126次触礁,21次起火,267次被风暴折断桅杆,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历尽劫难,它却从来没有沉没过!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对夫妇吵架。妻子:“你算什么丈夫,一点都不像男人!”丈夫:“你骂,你如再骂,我就打你!”妻子:“我就骂你,你不像男人!”这时,仙崖禅师听后就对过路行人大声叫道:“你们来看啊,看斗牛,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都要买门票;现在斗人,不要门票,你们来看啊!”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他一句话也不说。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的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唐朝末年,皇室衰微,地方军阀并起,连年的军阀混战,弄得民不聊生。就连不问世事,一心向佛的寺院也未能幸免。成都西郊的广宁寺就是如此,主持方丈因阻挠官军将寺院据为军营,便被官兵捆绑起来吊在树上,用鞭子给打得奄奄一息。临终前,他将最得意的弟子慧明叫到跟前,嘱咐他带领众僧侣到渝州,投靠那里的天宁寺继续修行。他又颤巍巍地从胸前掏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交于慧明,用尽最后一口气说到:“这盒子里装的是广宁寺的镇寺之物,在未光复广宁寺以前,你切不可私自打开……”,说完便咽了气。
六榕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禅宗名刹。据说,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武帝母舅、僧人昙裕从柬埔寨求得“舍利”带到广州。时任广州刺史萧裕奉武帝之命,兴建宝庄严寺。南汉(917—971)时,改称“长寿寺”。北宋初,毁于火灾。端拱二年(989),僧人重建,改奉禅宗六祖慧能,更名“净慧寺”。明永乐九年(1411),改称“六榕寺”
洛浦禅师原是临济禅师的得意弟子。可是临济禅师很多次都没有认可洛浦禅师,洛浦禅师是非常有志气和才气的人,多次被师父说还没有开悟,所以他就负气出走。济明日说:「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齑瓮里淹杀!」
临济宗的开创者是义玄禅师(公元787-867),曹州南华人,出家后广研戒律与经论,继而到各处参学。后蒙黄檗希运禅师印可,遂于唐太宗八年(公元854),至镇州临济院广接徒众,门风峭峻,盛于一代。在黄檗门下时,义玄曾问希运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一问便被禅师举棒即打,义玄被打得莫名其妙,自问︰「何错之有?」后来经大愚禅师点醒,才恍然明白到,当头棒喝可截断学人的妄念,令其于猛然之间不假思索,直见佛性。
双溪布衲禅师和佛日契嵩禅师二人,是真正以禅接心的投契好友。有一天,契嵩禅师戏作了一首诗,送给还活着的布衲禅师,大意是追悼布衲禅师的德风。诗的前四句:“继祖当吾代,生缘行可规;终身常在道,识病懒寻医。”这四句话的意思是,继承您宗风的我,将您在世间的一切生缘行为当作我的规范。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公案。宾头卢尊者是证果的阿罗汉。国王优填王是尊者的护法,对其很亲厚、恭敬,每天早上、傍晚各去礼拜供养一次,宾头卢尊者都是坐在那里接受国王顶礼。然而,优填王有一位不相信好乐佛法的大臣,挑拨说:“国王,您对这位下贱业人那么恭敬,但他对您太轻慢了,坐在那里起都不起来一下。”
老和尚的大徒弟告诉老和尚,他准备要去山里修行,他现在对寺院里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各种各样的活动、各种繁琐的事务……他很不喜欢,并且他觉得跟着师父学了10几年了,现在也需要到寂静的地方去沉淀沉淀。有的人听了,给老和尚说,怎么能让他走呢?他脾气那么怪,不能让他一个人住山,会出事情;并且你看他都跟您十几年了,现在想去躲清闲,怎么能放他走呢?
禅宗故事
《禅理故事》是以通俗易懂的禅理小故事与佛理小故事向您阐述生活中的善良诚实、智慧文明与人生感悟。
《禅宗公案》是2008年8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继生。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所谓‘案牍’即指文书而言。官府之文书成例及讼狱论定者谓之‘案’或‘公案’。
包容的智慧 宽容是我们做人的基准。学会宽容,学会从别人的狭隘中开辟出宽容的渠道,这比做什么事情都愉快、幸福。 宽容是支撑美德果实的绿叶,只有像绿叶一样相互容纳的胸襟,才能普遍装点出妩媚多姿的世界。 宽容是展示我们美好心灵世界的绿地,它繁育着鸟声和虫鸣,连孵化在原野的清风也是绿色的。 海洋说它以浩瀚的博爱,赢得了江河湖泊的青睐;宽容点头赞许道:正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爱心,才结伴为高山流水的知音。 宽容使我们能正确善待别人的缺点,把激化的矛盾转危为安,让误入歧途的车轮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