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一定要学会承担,也一定要学会处之淡然。世间许多事情本来就很平常,无需计较是非黑白,看开了就是快乐。有一天,知云和尚去参访石头禅师,二人谈兴很浓,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这时一位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用力推向江里,准备载客过江。船下水后,沙滩上留下一片被压死的螃蟹虾螺,让人看后心生怜悯。
求人不如求己 我带孩子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庙,才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庙前面也盖了大佛,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 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参观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几层楼那么高。 孩子突然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 是吗?我顺着孩子的手势往上看去,由于大佛太高了,竟使我的帽子落下来。 孩子问我:大佛的头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呢? 我说:因为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说:佛为什么怕被雷
学会宽容,收获一生 人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别人。 禅语 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写过一篇散文写给他的孩子:孩子,希望你拥有宽容,因为一旦你拥有了宽容,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万不得已才动用恨的武器;宽容会使你很随和,让你把一些人看的很重的事情看得很轻;宽容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里过夜。一旦你拥有了宽容的美德,你将一生收获笑容。 写得多好 一旦你拥有了宽容的美德,你将一生收获笑容。 一天,一位禅师正要开门出去时
低调做人,处事谦恭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禅语 禅师外出遇到了一个流浪儿,这个小孩很是顽皮,但也非常聪明。于是,禅师把他带回了寺院,对他百般呵护,关爱有加,并让他当了寺院的小沙弥。禅师一边关照小沙弥的生活起居,一边因势利导教他做人的道理。看到小沙弥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禅师便教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慢慢地,禅师发现小沙弥虽然聪明伶俐,但心浮气澡、骄傲自满。于是禅师决定点化一下聪明的小沙弥。 禅师送给了小沙弥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
一个人行事的真伪,是逃不过他人的眼睛的。有内心的信实,始有外在真诚的表现。——禅语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房出来就听到阵阵悠扬的锺声,禅师立刻被那种与众不同的锺声吸引了,他仔细聆听,神态极其专注。锺声停了以后,他向侍者询问道:“今天早上敲锺的人是谁?”
善待自己,享受人生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宁茶陵郁禅师 有一次,石屋禅师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那个男子邀请禅师去他们家过夜,对他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赶路。 禅师向他道谢,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半夜的时候,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来你留我过夜
一切如来,亦皆随喜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四十二章经》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儿草种吧!好难看呐!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青源惟信禅师 《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张三丰向张无忌传授一套太极剑法,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一人喝彩,众人尽皆诧异:这等慢吞吞、软绵绵的剑法,如何用来对敌过招?还以为是张真人有意放慢了招式,好让张无忌瞧个明白。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瞧明白了没有? 无忌答道:看清楚了。 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 张无忌答道:已忘记了一小半。 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你了。你自己去想想吧。 张无忌低头默想。 过了一会儿,张三丰
人生,从设定目标开始 成功的秘诀是忠于目标。 禅语 一天,上完早课后禅师领着一群小弟子们去插秧。小弟子们都没有插过秧,就学着师父的样子争先恐后地忙活起来,但是他们插的秧苗弯弯曲曲,而禅师插出来的秧苗是一条直线。 弟子们大惑不解:师父,我们都是学着您的样子做的,为什么您插的秧苗都那么整齐,就像绳子量过一样直,您是不是有什么秘诀啊? 禅师笑着说:秘诀很简单,插秧的时候眼睛盯着一样东西就行了。 弟子们都暗暗点头,马上又忙活起来,可这次插的秧苗,竟然变成了一道
活着,要顺其自然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禅语 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上最大的法则是自然法则,人的法则其实是最小的。所以,顺其自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 药山惟俨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宗大师,他与许多高僧一样,善于从眼前小事物入手,启发弟子们的悟性。 有一次,惟俨禅师带着两个弟子道吾和云岩下山,途中惟严禅师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道: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茂盛好? 道吾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茂盛的好。 惟俨禅师摇摇头道:繁华终将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就像蜜蜂只汲取花蜜、毫不破坏花瓣的美丽和芬芳一般,仁者随缘而住,亦只是汲取智慧,而不迷失于他物之中。 禅语 有一天,佛陀在精舍中静坐,有一个人愁眉苦脸地长跪在佛陀座前,等待佛陀的开示。不久,佛陀睁开眼来,问道:你有什么事?尽管问吧。 佛陀!我信了佛教以后,我的父亲非常不赞成。他认为佛教的戒律太广泛、太严格,哪能全部受持,不如不学好了。他这样强词夺理地坚持着自己的见解,我费尽唇舌,他还是不能接受。我怕他将累劫流转生死,堕落恶道受苦,
活出真性情,领悟大智慧 九戒居士 《做人的佛法》 编辑推荐 活出真性情,领悟大智慧 一说到佛法,很多人就会敬而远之,总觉得佛法是神秘、玄妙的东西。其实佛法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佛法就是一种极为朴素的生活智慧。所谓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佛法其实是极简单甚至细微的,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佛法我们不要敬而远之,而应当敬而近之。 佛法其实是种活法,它不在佛经上,也不在寺庙里,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吃饭、睡觉、养花、
佛在身边 做人的佛法 佛在身边 序 很久以前,有个年轻人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生活贫穷,年轻人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天神神道道、不务正业,便苦口婆心地规劝他,但终究管不住长大成人的孩子。年轻人甚至把母亲当成求佛成仙的障碍。 一天,年轻人听说远方无名山上有一位得道的高僧,便瞒着母亲跋涉千里去找高僧讨教成佛之道。 他一路上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高僧听完他的一番诉说后,沉默良久,开口道:你想修道,我可以给你指条明路。 年轻人太高兴了:太好
活着就要好好活 不要计算你过的日子,要使这些日子算数。 禅语 看完《士兵突击》,很多人记住了许三多,也记住了他的人生信仰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要好好活。 许三多像个傻子,但他说出来的傻话却极富哲理。如果把活着和好好活比喻成天堂和地狱,那么做有意义的事就是连接两者的一把梯子,爬上去就是天堂,坠下去就是地狱。 有人活了一辈子都不明白什么才算是意义的事情,在很多人看来,自己实在太渺小了,干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实一件事有没有意义并不在于这件事的大
生命经不起等待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 禅语 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昨天的辉煌,也不是明天的希望,而是现在。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禅师在烈日下晒香菇,住持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您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客气地道:别人并不是我! 道元禅师说: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说道:睛天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道元禅师一时语塞。 人们
佛不度人人自度 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禅语 一位虔诚的信徒在遇到水灾后,便爬到屋顶上避难。但是,洪水渐渐上涨,眼看就要淹到脚下了,信徒急忙祷告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快来救我啊! 不久就来了一条独木舟,船上的人要救信徒,他却说:我不要你来救,佛祖会来救我的。于是那人驾着独木舟走了。可大水还在继续上涨,很快到了他的腰部。信徒十分着急,立即又向佛祖发出祈求。 这时,又来了一艘小船,船上的人要救信徒到安全地带,他又拒绝了,并且说道:我不喜欢这艘船,佛祖会来救我的。 那
自己的路自己走 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个人了。 禅语 人一旦生病就会去看医生,看完医生你的病就会好了吗?不,不会。你的病能不能好,不是由医生决定的,而取决于你自己。 医生很认真地帮你检查身体,告诉你哪里出了问题,然后给你开出药方。如果照着医生的指示用药,那么你的病会好起来;如果你不用药,那么看一百次医生都没有用。病不是医生治的,是药治的;自己的苦药得你自己咽,别人帮你吃能管用吗?人活着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在
我的人生我做主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自损至终。虽曰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 《法句经?述千品》 每个人都一样,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这是谁都逃不掉的命运。但是,生与死之间的曲折境遇并不是天定的,更不是算命先生能说了算的。人的一生一半在命运手里,还有一半由自己把握。 时时刻刻,命运都与我们一同存在,你在哪里它也会在哪里。你不抢到它的前面,就会被它牵着走。人们常常畏惧命运的不可抗拒,那是因为他
追求多元的人生 生活是多元的,把握分寸,知所割舍,才算成功的人生。 禅语 有一位商人想做很多事情,但既感到力不从心,又感到只做有限的几件事获利不多。因此,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不断困扰着商人,让他总是心情不畅。为了排解心头的苦闷,他找到一名得道高僧请教。 高僧闻知商人的困惑后,拿出一个钵盂,让他往里面装石头。 装完后,高僧问商人:还能再装吗? 商人回答说:不能装了。 高僧于是拿出一些碎石子让他住钵盂里装,结果装进去很多。 高僧又问:这下还能装吗? 商人瞪大眼睛看着高僧:不
不要画地自限 真正限制、妨碍、埋没自己的,永远只会是你自己。 禅语 天地广阔,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占有一席之地而自寻烦恼。 佛光禅师有一次见到克契和尚,问道:你自从来此学禅,好像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 克契和尚答道:老禅师每日都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 时光荏苒,一晃又是三年过去了。一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克契和尚,又问道:你在参禅修道上有什么问题吗?怎么不来问我呢? 克契和尚回答道:老禅师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 又过了一年,一天,克契和尚刚好
从梦想照进现实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禅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前两天,一个朋友把自己的QQ和MSN签名都改成了这句话。我想不只是我的朋友,很多人都时不时地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写在案头。 所有会说这句话的人几乎都认为自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因为大部分人知道它都是道听途说,当然也包括我。我读了十几年书,一直到大学毕业,没在一册课本里见过这句话,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还以为是某个文人
活着不是为生气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地问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禅语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人会说快乐,有的人是幸福,有的人是成功但肯定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活着是为了生气的。 没有谁喜欢有事儿没事儿生气玩儿的,但很多人却有事儿没事儿就生气。其实,不是生活中的不顺心太多,而是因为我们忘了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欢种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讲学,于是就交代身边的小和尚,要照顾好寺
坦然面对人生的无常 命如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法句经?生死品》 你曾经的亲人现在还有多少,你曾经的恋人现在在谁怀里,你曾经的梦想有多少还没实现在千万人中,在千万年中,你我的这些破事儿算什么?也许,关于这些,连你自己都懒得去想了,因为每个人都了解并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人生的无常。 生又何欢,死亦何哀,人们常常这么说,却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不是不明了,而是看不透。 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常听说舍卫国人民多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
一生无性最快活 不计较是积极而不是消极。 禅语 美猴王一见那菩提祖师,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哪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哪里修什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
放下才能得解脱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禅语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财宝,到处收购快乐,可是他旅游了十年,走遍千山万水,也没能买到快乐。 一天他在山路边休息,刚好有个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于是上前问道:我是个很有钱的富翁,世界上没有我买不来的东西,可我就是活得一点儿都不快乐。我已经走遍了世界各地,至今一无所获,你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快乐吗?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慢慢地擦去汗水,舒心地笑起来:快乐其实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
快乐无非常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佛遗教经》 传说八仙当中的吕洞宾,有一天从天界下凡来,发心要救度有缘的众生。在半路上,吕洞宾看见有个少年坐在地上流泪,于是上前问道:小朋友,你为什么哭呢?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少年叹了一口气:我母亲卧病在床,家里没有钱请医生来看病,我本来要出去做工赚钱,可是母亲又不能没有人照顾! 吕洞宾一听,心里很高兴,难得世间还有这么孝顺的孩子
不幸之中有万幸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禅语 外科医生阿费烈德在解剖尸体时有一个奇怪的发现,那就是:人们患病的器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千疮百孔,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和疾病的抗争,这些器官为了抵御病变,往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它们的机能比正常的器官要强。 他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了这一点的。起初,阿费烈德也认为患病的器官一定变得很糟糕,但是,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个患病的肾时,他惊奇地发现那个肾要比正常的大,甚至另外一个
懂得付出才能收获快乐 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 禅语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善生长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世界上最稀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但善生长者并没有把这个价值连城的宝贝私藏起来,而是到处宣扬说: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 于是,很多贫穷的人蜂拥而至,有乞丐、残疾、孤寡等各种受苦的人,他们纷纷向善生长者讲述自己的不幸和生活的艰辛,想要证明自己就是世间最贫穷的人,以便得到这个值钱的宝贝。但善生长者对每一
把握当下的幸福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石屋禅师 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此时此刻,因为只有现在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有一天,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女人,跑到一个哲学家的门口告诉他:哲学家,我好想嫁给你,娶了我,你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果你不娶我的话,再没有一个会像我这么爱你的人了。 年轻的哲学家对姑娘说:让我考虑一下吧! 从此,哲学家用他的哲学思维方式来衡量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后来发现结婚和不结
善意地解释一切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很多。 禅语 想要改变世间的事,使之令我们满意实在太难,因为世界上的事太多太多;而改变心情使自己感到快乐却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心只有一个。 禅师外出云游,借宿在一个老婆婆家里。一连几天,那个老婆婆都在不停地哭。禅师纳闷,问她道:你为什么整天都在哭呢?有什么伤心事,可否容我替你讲解?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布鞋的,小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天晴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所以忍不住要伤
认识你自己 学佛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慧律禅师 人这一生最难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所以古希腊的智者在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门上留下了这样的警训:人啊,认识你自己! 不自知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活不明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不明白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生在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究竟干了些什么,更谈不上幸福、成功。 自知,其实就是一个人生定位的问题,很多人活得够用心、够努力,活得忙碌,活得辛苦,但就是活得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因为他
善解人意也是慈悲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禅语 人不能不了解自己,也不能对别人一无所知;做人认识自己很重要,了解别人更重要。 每个人都需要和别人一起生活,假如没有人监督,你可能睡懒觉,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活得浑浑噩噩,对自己的生活放任自流,不对任何人负责。但是当有人和你关系密切,关心你的生活起居,你就必须得好好活着。现代人只有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才能获得尊严,才能产生责任感。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不同的声音,亲人的期望、爱人的期许、老板的要求
不见他人过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六祖坛经》 什么人永远都不会犯错?答,死人! 脑筋急转弯真的很好玩。看似荒唐,却有如醍醐灌顶,让人警醒。 有一个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天吃完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到老和尚的禅房:师父,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大
宽恕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宽恕他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荣耀。 禅语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是在美国一个市场里,有个中国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了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无意地把垃圾扫到她的摊位前。这个中国妇人只是宽厚地笑笑,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扫到自己的角落。旁边卖菜的墨西哥妇人观察了她好几天,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里来,你为什么不生气?中国妇人笑着说:在我们国家,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很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这里,我
无量佛法量无边 世间人以有来享受生灭法的人天福报,菩萨以无来享受不生不灭戒、定、慧的喜悦。 禅语 以前看《西游记》,对唐僧师徒取得无字真经那段印象最为深刻,因为觉得佛祖真是太会开玩笑了。后来发现,佛陀其实是用意很深的。当时,唐僧师徒发现经书全为白纸,空无一字,以为如来戏弄他们,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将天书撕个粉碎,大吵大闹地来到如来处,指责其弟子欺骗使诈。如来问弟子何故,弟子对如来说:你要我给他们最上乘的经书,我就给了他们无字的上乘经书。如来感叹:他们是人,哪看得懂这
常常检点自己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禅语 有一天,佛陀对弟子们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和一个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当他们遇到快乐的事物时,同样会有乐受的感觉;相反的,当他们遭逢悲伤痛苦的时候,同样会有苦受的感觉。那么,已受教和未受教的人到底有什么差别呢? 弟子闻言,彼此面面相觑,无法作答,只得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说:一个没有受过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时候,往往悲不自胜,甚至仿徨迷惑,不知如何安顿自己,这就如同
佛法是种活法 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 《华严经?十行品》 一说到佛法,很多人就会敬而远之,总觉得佛法是神秘、玄妙的东西。其实佛法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佛法就是一种极为朴素的生活智慧。所谓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佛法其实是极简单甚至细微的,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佛法我们不要敬而远之,而应当敬而近之。 上学的时候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向庄子请教道在哪里。 庄子不以为然地说:道这东西无所不在
生命只在呼吸间 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在呼吸之间耳。 《处女经》 一天,佛陀问一个弟子:人的生命有多长时间呢? 弟子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人的生命也就几天吧,不会很长。 佛摇摇头:你还没有悟到生命的真谛。 佛陀转过头,问另一个弟子:那么,你认为人的生命究竟有多长呢? 佛陀!弟子以为,人的生命长度也就一顿饭的工夫。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你也没有悟出生命的真相。 佛陀又以同样的问题问另一个弟子。 那个弟子虔诚地答道:佛陀,人命只在呼吸间。 佛陀露出了赞许
心中有佛,处处是佛 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实凡夫。 弘一法师 《塔木德》上有这样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 一位令人尊敬的拉比去世了,他所有的信徒都渴望得到他的一件遗物,留作纪念,其中一个学生看上了一柄精美的烟斗。 这要花你一百个卢比。拉比的妻子告诉他。 对我来说这是一大笔钱。信徒有些犹豫地说,但是,请先给我看看,然后再决定。 于是,拉比的妻子把烟斗给他,他装上烟丝,然后点燃了它。你能想象发生了什么吗? 他刚吸完第一口不久,就仿佛看到了天堂的七重门全为他打开,里边有迷
保持一颗平常心 佛法虽奥妙,不出平常心。 禅语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另一位是他的徒弟柳生又寿郎 当年柳生又寿郎拜宫本武藏学艺时,一见面就问道:师父,我努力学习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剑师? 一生。武藏答道。 我不能等那么久,又寿郎解释说,只要您肯教我,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到目的。如果我当您的忠诚仆人,需时多久? 哦,那样也许要十年。武藏缓和地答道。 家父年事渐高,我不久就得服侍他了,又寿郎不甘心地继续说道,如果我更加努力地学习,需时多久? 嗯,也许
忍辱是种大修养 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
善缘就是财富 不知把握因缘的人,就有如放在碗里的汤匙一样,即使浸浴在琼浆玉液里,他也感觉不出来。 禅语 一天,佛陀等弟子们乞食归来时,问他们道: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众弟子面面相觑,都回答不出。 这时佛陀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佛陀真是个可爱的人,他经常用比喻来开示弟子,所以不管你是不是有智慧的人,当你听闻佛法的时候总会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如此! 有一位很想成为富翁的青年,到处旅行,辛苦地寻找着成为富翁的方法。几年过去了,他不但没有变成富翁,反而成为衣衫
做人只求无愧于心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禅语 无愧于心的人就是佛。 很多事,不需要太多的解释,甚至都不需要解释!只要你做的问心无愧就行了。 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决不动笔,这种作风,使社会人士颇有微词。 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 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 月船禅师允诺跟着前去,原来那女子家中正
浮生若茶 只有在凛冽寒风里颤抖的人,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同样地,饱尝人生的折磨者,始能领悟到生命的可贵。 禅语 一个人喝茶的年头久了,便会悟出许多的人生况味。其实,人生也是一杯茶。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了普济寺,慕名寻到了老僧释圆。年轻人沮丧地对释圆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还有什么用呢? 老僧释圆如入定般坐着,静静听着这位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也不搭茬儿,只是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小和尚诺诺着去了。 稍顷,小和尚送来
活出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偈,开头两句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是说世间的事皆是闲事,没有什么不得了,更不值得挂在心头,若能如此,你便能过上人间最赏心悦目的好时节。慧开禅师是得道高僧,悟道成佛的人,自然境界不同。以这样的心境过日子的,虽不一定都是得道高人,但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而对生活缺乏热情的人大概不容易办到。 春天除了百花芬芳也有荆棘杂草;秋天除了清风明月还有落叶枯藤;夏夜的凉风虽好,却也有蚊虫肆虐;冬日雪景虽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现在讲一个离婆多尊者开悟的公案。 他是佛的弟子。有一天,他到别处去,晚上路过荒野,前无村庄,后无旅舍,发现在路旁有一小亭(是供给行人休息用的),他就在此亭过夜。但是心中战战兢兢在想,荒郊野外,会不会有鬼呢?果然不出所料,在半夜时,来了一个鬼、手拖一具尸体,来到亭中。这时,离婆多已经吓得全身发抖,毛骨悚然,恐惧万分,只得躲在一旁窥视鬼的一举一动。
有一个曾家妇人,经常给草堂青老和尚供养布施衣物,老和尚非常感恩,就说:“老僧将来给夫人作儿子。”这很有意思,老和尚觉得无以回报,正好这个施主——曾家的妇人没有孩子,所以他就发了这样一个愿。但这是非常可惜、可怜、非常颠倒的!
赵胜英居士,七十五岁,河北省辛集市人,老中医。一九九五年在五台山拓院寺首三皈五戒。发愿预知时至,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持戒严洁,喝酒,抽烟,荤腥,骂人等一天全戒,戒后无有再犯。一年到头,早晨3∶30起床做早课,饭后看门诊,晚课两小时,十年如一日,无论忙闲,从不间断。自辟一层楼,二百平方米,设念佛堂,供家人和居士们念佛修行用。他自己亲为领众修行十馀年,而从不疲厌。
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唐代当时有一位祖师是非常有名的,就是临济义玄禅师,可以说临济遍天下,他的徒子徒孙是遍天下的。他当时在黄檗禅师座下,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说他是傻呵呵的,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一个首座和尚是明眼人,首座就问他:“你来这里多久了?”他说:“我来这里三年了。”“你来这里以后,你有没有到和尚那去请法啊?去问法啊?”他说:“我不知道问什么啊?”他说:“我教你喽。”他说:“你去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佛缘,顾名思义就是与佛的缘分。也许,你从小就被家里人,带去寺院烧香拜佛;也许,你曾在某寺院门口,被算命先生说“有佛缘”;也许,有人送你几本佛书与你结缘;也许,你曾为某个愿望来到佛前虔诚祈求。以上这些好像都是“佛缘”。但又似乎不尽然,不妨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在英国索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里,停泊着一条很特别的船。它之所以能进入博物馆,是因为有着不可思议的经历。它原属于荷兰一家船舶公司,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里曾139次遭遇冰山,126次触礁,21次起火,267次被风暴折断桅杆,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历尽劫难,它却从来没有沉没过!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对夫妇吵架。妻子:“你算什么丈夫,一点都不像男人!”丈夫:“你骂,你如再骂,我就打你!”妻子:“我就骂你,你不像男人!”这时,仙崖禅师听后就对过路行人大声叫道:“你们来看啊,看斗牛,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都要买门票;现在斗人,不要门票,你们来看啊!”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他一句话也不说。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的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唐朝末年,皇室衰微,地方军阀并起,连年的军阀混战,弄得民不聊生。就连不问世事,一心向佛的寺院也未能幸免。成都西郊的广宁寺就是如此,主持方丈因阻挠官军将寺院据为军营,便被官兵捆绑起来吊在树上,用鞭子给打得奄奄一息。临终前,他将最得意的弟子慧明叫到跟前,嘱咐他带领众僧侣到渝州,投靠那里的天宁寺继续修行。他又颤巍巍地从胸前掏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交于慧明,用尽最后一口气说到:“这盒子里装的是广宁寺的镇寺之物,在未光复广宁寺以前,你切不可私自打开……”,说完便咽了气。
六榕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禅宗名刹。据说,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武帝母舅、僧人昙裕从柬埔寨求得“舍利”带到广州。时任广州刺史萧裕奉武帝之命,兴建宝庄严寺。南汉(917—971)时,改称“长寿寺”。北宋初,毁于火灾。端拱二年(989),僧人重建,改奉禅宗六祖慧能,更名“净慧寺”。明永乐九年(1411),改称“六榕寺”
洛浦禅师原是临济禅师的得意弟子。可是临济禅师很多次都没有认可洛浦禅师,洛浦禅师是非常有志气和才气的人,多次被师父说还没有开悟,所以他就负气出走。济明日说:「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齑瓮里淹杀!」
临济宗的开创者是义玄禅师(公元787-867),曹州南华人,出家后广研戒律与经论,继而到各处参学。后蒙黄檗希运禅师印可,遂于唐太宗八年(公元854),至镇州临济院广接徒众,门风峭峻,盛于一代。在黄檗门下时,义玄曾问希运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一问便被禅师举棒即打,义玄被打得莫名其妙,自问︰「何错之有?」后来经大愚禅师点醒,才恍然明白到,当头棒喝可截断学人的妄念,令其于猛然之间不假思索,直见佛性。
双溪布衲禅师和佛日契嵩禅师二人,是真正以禅接心的投契好友。有一天,契嵩禅师戏作了一首诗,送给还活着的布衲禅师,大意是追悼布衲禅师的德风。诗的前四句:“继祖当吾代,生缘行可规;终身常在道,识病懒寻医。”这四句话的意思是,继承您宗风的我,将您在世间的一切生缘行为当作我的规范。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公案。宾头卢尊者是证果的阿罗汉。国王优填王是尊者的护法,对其很亲厚、恭敬,每天早上、傍晚各去礼拜供养一次,宾头卢尊者都是坐在那里接受国王顶礼。然而,优填王有一位不相信好乐佛法的大臣,挑拨说:“国王,您对这位下贱业人那么恭敬,但他对您太轻慢了,坐在那里起都不起来一下。”
老和尚的大徒弟告诉老和尚,他准备要去山里修行,他现在对寺院里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各种各样的活动、各种繁琐的事务……他很不喜欢,并且他觉得跟着师父学了10几年了,现在也需要到寂静的地方去沉淀沉淀。有的人听了,给老和尚说,怎么能让他走呢?他脾气那么怪,不能让他一个人住山,会出事情;并且你看他都跟您十几年了,现在想去躲清闲,怎么能放他走呢?
禅宗故事
《禅理故事》是以通俗易懂的禅理小故事与佛理小故事向您阐述生活中的善良诚实、智慧文明与人生感悟。
《禅宗公案》是2008年8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继生。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所谓‘案牍’即指文书而言。官府之文书成例及讼狱论定者谓之‘案’或‘公案’。
包容的智慧 宽容是我们做人的基准。学会宽容,学会从别人的狭隘中开辟出宽容的渠道,这比做什么事情都愉快、幸福。 宽容是支撑美德果实的绿叶,只有像绿叶一样相互容纳的胸襟,才能普遍装点出妩媚多姿的世界。 宽容是展示我们美好心灵世界的绿地,它繁育着鸟声和虫鸣,连孵化在原野的清风也是绿色的。 海洋说它以浩瀚的博爱,赢得了江河湖泊的青睐;宽容点头赞许道:正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爱心,才结伴为高山流水的知音。 宽容使我们能正确善待别人的缺点,把激化的矛盾转危为安,让误入歧途的车轮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