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人,“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可见他对禅门的贡献。一日,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老者答道:“我并不是人,实在是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希望能脱野狐之身!”
利踪禅师有一次在深夜里,站在僧堂前大叫道: 有贼!有贼! 叫声惊动了堂内的大众,这时,刚好有一位学僧从堂内跑出来,利踪禅师就一把抓住他道: 纠察师父!我抓住贼了。 学僧推拒道:禅师!你弄错了,不是贼,是我! 利踪不放手,大声道:是就是,为什么不肯承担? 学僧惊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利踪禅师说偈道: 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 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有道是擒山中之贼易,捉心内之贼难,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向外执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
唐代人,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在山上林下打坐,忽见一个猎人,打中一只野鸡,野鸡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一会儿,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牠也是一条生命,放
绳断蛋破 马祖道一禅师是四川人,自南岳得道以后,就回到家乡来弘扬佛法。据说到家以后,只有他的一位嫂嫂很相信他,求他传授佛法。他笑着说:“你真的相信我啊!那你拿一个鸡蛋,把它悬空挂起来,每天早晚把耳朵贴到鸡蛋去听,等到它出声音和你讲话时,你就会得道了。”
唐朝末年,皇室衰微,地方军阀并起,连年的军阀混战,弄得民不聊生。就连不问世事,一心向佛的寺院也未能幸免。成都西郊的广宁寺就是如此,主持方丈因阻挠官军将寺院据为军营,便被官兵捆绑起来吊在树上,用鞭子给打得奄奄一息。临终前,他将最得意的弟子慧明叫到跟前,嘱咐他带领众僧侣到渝州,投靠那里的天宁寺继续修行。他又颤巍巍地从胸前掏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交于慧明,用尽最后一口气说到:“这盒子里装的是广宁寺的镇寺之物,在未光复广宁寺以前,你切不可私自打开……”,说完便咽了气。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对夫妇吵架。妻子:“你算什么丈夫,一点都不像男人!”丈夫:“你骂,你如再骂,我就打你!”妻子:“我就骂你,你不像男人!”这时,仙崖禅师听后就对过路行人大声叫道:“你们来看啊,看斗牛,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都要买门票;现在斗人,不要门票,你们来看啊!”
鼓寂钟沉钵回,严头一拶语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记来。三藏经论,名师教化,皆只是禅者悟道的上半联,至于下半联——这所谓的“末后一句”,仅能自知自觉,自证自了,不假依止。这首诗是曾任宋徽宗宰相的张商英的开悟诗,张商英的传记除右列的佛教史料、灯录之外,宋史三五一的列传中,也载有其生平传略。
禅宗惠能大师得到衣钵之后,在猎人群中隐居了十几年,后因机缘成熟,开始行化于世间。有一天,途经法性寺,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子,面红耳赤争论不休,六祖上前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旗幡所以会飘动的原因,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就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子在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大师听了,就对他们说: “二位请别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子在动,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他一句话也不说。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的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现在讲一个离婆多尊者开悟的公案。 他是佛的弟子。有一天,他到别处去,晚上路过荒野,前无村庄,后无旅舍,发现在路旁有一小亭(是供给行人休息用的),他就在此亭过夜。但是心中战战兢兢在想,荒郊野外,会不会有鬼呢?果然不出所料,在半夜时,来了一个鬼、手拖一具尸体,来到亭中。这时,离婆多已经吓得全身发抖,毛骨悚然,恐惧万分,只得躲在一旁窥视鬼的一举一动。
有一个“灵性”附在一个破灶上,以灶为身,使灶显灵。于是有很多人祭祀它、供它、求它解决疑难。这个灵性贪图人的供养,而且好食血腥之物,也就随乡人的愿而大显神通。顿时,一传十、十传百,乡人都杀牛宰羊供养这个破灶。有位禅师(慧安国师的弟子)恰好路过此地,看乡人如此愚痴,而这灵性欲望如此炽盛,不惜杀生害命,太不象话了!于是,他油然生起大悲心,要度化这个附灶的灵性。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现在讲一个离婆多尊者开悟的公案。 他是佛的弟子。有一天,他到别处去,晚上路过荒野,前无村庄,后无旅舍,发现在路旁有一小亭(是供给行人休息用的),他就在此亭过夜。但是心中战战兢兢在想,荒郊野外,会不会有鬼呢?果然不出所料,在半夜时,来了一个鬼、手拖一具尸体,来到亭中。这时,离婆多已经吓得全身发抖,毛骨悚然,恐惧万分,只得躲在一旁窥视鬼的一举一动。
有一个曾家妇人,经常给草堂青老和尚供养布施衣物,老和尚非常感恩,就说:“老僧将来给夫人作儿子。”这很有意思,老和尚觉得无以回报,正好这个施主——曾家的妇人没有孩子,所以他就发了这样一个愿。但这是非常可惜、可怜、非常颠倒的!
赵胜英居士,七十五岁,河北省辛集市人,老中医。一九九五年在五台山拓院寺首三皈五戒。发愿预知时至,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持戒严洁,喝酒,抽烟,荤腥,骂人等一天全戒,戒后无有再犯。一年到头,早晨3∶30起床做早课,饭后看门诊,晚课两小时,十年如一日,无论忙闲,从不间断。自辟一层楼,二百平方米,设念佛堂,供家人和居士们念佛修行用。他自己亲为领众修行十馀年,而从不疲厌。
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唐代当时有一位祖师是非常有名的,就是临济义玄禅师,可以说临济遍天下,他的徒子徒孙是遍天下的。他当时在黄檗禅师座下,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说他是傻呵呵的,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一个首座和尚是明眼人,首座就问他:“你来这里多久了?”他说:“我来这里三年了。”“你来这里以后,你有没有到和尚那去请法啊?去问法啊?”他说:“我不知道问什么啊?”他说:“我教你喽。”他说:“你去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佛缘,顾名思义就是与佛的缘分。也许,你从小就被家里人,带去寺院烧香拜佛;也许,你曾在某寺院门口,被算命先生说“有佛缘”;也许,有人送你几本佛书与你结缘;也许,你曾为某个愿望来到佛前虔诚祈求。以上这些好像都是“佛缘”。但又似乎不尽然,不妨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在英国索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里,停泊着一条很特别的船。它之所以能进入博物馆,是因为有着不可思议的经历。它原属于荷兰一家船舶公司,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里曾139次遭遇冰山,126次触礁,21次起火,267次被风暴折断桅杆,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历尽劫难,它却从来没有沉没过!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对夫妇吵架。妻子:“你算什么丈夫,一点都不像男人!”丈夫:“你骂,你如再骂,我就打你!”妻子:“我就骂你,你不像男人!”这时,仙崖禅师听后就对过路行人大声叫道:“你们来看啊,看斗牛,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都要买门票;现在斗人,不要门票,你们来看啊!”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他一句话也不说。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的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唐朝末年,皇室衰微,地方军阀并起,连年的军阀混战,弄得民不聊生。就连不问世事,一心向佛的寺院也未能幸免。成都西郊的广宁寺就是如此,主持方丈因阻挠官军将寺院据为军营,便被官兵捆绑起来吊在树上,用鞭子给打得奄奄一息。临终前,他将最得意的弟子慧明叫到跟前,嘱咐他带领众僧侣到渝州,投靠那里的天宁寺继续修行。他又颤巍巍地从胸前掏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交于慧明,用尽最后一口气说到:“这盒子里装的是广宁寺的镇寺之物,在未光复广宁寺以前,你切不可私自打开……”,说完便咽了气。
六榕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禅宗名刹。据说,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武帝母舅、僧人昙裕从柬埔寨求得“舍利”带到广州。时任广州刺史萧裕奉武帝之命,兴建宝庄严寺。南汉(917—971)时,改称“长寿寺”。北宋初,毁于火灾。端拱二年(989),僧人重建,改奉禅宗六祖慧能,更名“净慧寺”。明永乐九年(1411),改称“六榕寺”
洛浦禅师原是临济禅师的得意弟子。可是临济禅师很多次都没有认可洛浦禅师,洛浦禅师是非常有志气和才气的人,多次被师父说还没有开悟,所以他就负气出走。济明日说:「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齑瓮里淹杀!」
临济宗的开创者是义玄禅师(公元787-867),曹州南华人,出家后广研戒律与经论,继而到各处参学。后蒙黄檗希运禅师印可,遂于唐太宗八年(公元854),至镇州临济院广接徒众,门风峭峻,盛于一代。在黄檗门下时,义玄曾问希运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一问便被禅师举棒即打,义玄被打得莫名其妙,自问︰「何错之有?」后来经大愚禅师点醒,才恍然明白到,当头棒喝可截断学人的妄念,令其于猛然之间不假思索,直见佛性。
双溪布衲禅师和佛日契嵩禅师二人,是真正以禅接心的投契好友。有一天,契嵩禅师戏作了一首诗,送给还活着的布衲禅师,大意是追悼布衲禅师的德风。诗的前四句:“继祖当吾代,生缘行可规;终身常在道,识病懒寻医。”这四句话的意思是,继承您宗风的我,将您在世间的一切生缘行为当作我的规范。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公案。宾头卢尊者是证果的阿罗汉。国王优填王是尊者的护法,对其很亲厚、恭敬,每天早上、傍晚各去礼拜供养一次,宾头卢尊者都是坐在那里接受国王顶礼。然而,优填王有一位不相信好乐佛法的大臣,挑拨说:“国王,您对这位下贱业人那么恭敬,但他对您太轻慢了,坐在那里起都不起来一下。”
老和尚的大徒弟告诉老和尚,他准备要去山里修行,他现在对寺院里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各种各样的活动、各种繁琐的事务……他很不喜欢,并且他觉得跟着师父学了10几年了,现在也需要到寂静的地方去沉淀沉淀。有的人听了,给老和尚说,怎么能让他走呢?他脾气那么怪,不能让他一个人住山,会出事情;并且你看他都跟您十几年了,现在想去躲清闲,怎么能放他走呢?
禅宗故事
《禅理故事》是以通俗易懂的禅理小故事与佛理小故事向您阐述生活中的善良诚实、智慧文明与人生感悟。
《禅宗公案》是2008年8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继生。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所谓‘案牍’即指文书而言。官府之文书成例及讼狱论定者谓之‘案’或‘公案’。
包容的智慧 宽容是我们做人的基准。学会宽容,学会从别人的狭隘中开辟出宽容的渠道,这比做什么事情都愉快、幸福。 宽容是支撑美德果实的绿叶,只有像绿叶一样相互容纳的胸襟,才能普遍装点出妩媚多姿的世界。 宽容是展示我们美好心灵世界的绿地,它繁育着鸟声和虫鸣,连孵化在原野的清风也是绿色的。 海洋说它以浩瀚的博爱,赢得了江河湖泊的青睐;宽容点头赞许道:正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爱心,才结伴为高山流水的知音。 宽容使我们能正确善待别人的缺点,把激化的矛盾转危为安,让误入歧途的车轮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