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乘偈 人类是人道,鬼神属鬼道; 人道在阳世,鬼神处幽冥。 阳世无鬼神,阴冥皆鬼神; 鬼神低于人,不必拜鬼神。 不迷信鬼神,不依赖鬼神; 不拟做鬼神,不建鬼神祠。 鬼神之依报,不需人供养; 人在人世间,但求行人道。 依正求庄严,建设和乐国; 力为万善行,远离一切恶。 人人行善业,光明照世间; 天神自保佑,鬼神亦拥护。 不需多浪费,勿损人间福; 天神自欢喜,鬼神亦受益。 修福唯布施,是名种福田; 远离贪瞋痴,世间无妒难。 父母师长恩,社会国家恩; 随缘图报答,报恩即修福。 利人先修身,救世先强
无福之施 世人多善恶不分,邪正莫辨,总以为凡是布施都是可感福报的。殊不知有许多布施的情事,不但毫无福报,反生罪过。诸如那些布施助人作恶,依其恶业所感,结果还是堕落三涂恶道之中。如人不孝父母,而布施棍杖助逆子伤害其父母,此种布施是绝对没有福报,反有其罪过的,在世间也难逃国家法律的制裁,死后更当堕入地狱之中,受诸苦报。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有智之人,不难明白何者为罪,何者得福。依据增壹阿合经,卷二十七邪聚品所载,就有五种惠施,不得其福。是那五种呢? 「一者、以刀施人。 二者
布施获福 世人总认为,供养与布施,获得一福报最殊胜的,莫过于供养佛了。但佛陀以平等的观念,却不以为然。经云:「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当此末法时期,人多注重看人表面。若有真正修持的人,纵然是出尘的罗漠,饿死在路边,也没有人去过问。中国民间有句流行的古谚:「穷在路边无人间,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正好是一个恰当的写照,要有佛陀平等之心,实在难得。由此看来,诸佛之教人广行布施,完全不是为了自己,自私自利,而是普益大众,利济世间,消除妒乱,互助利乐,不分种族,
布施与供养 「布施」与「供养」,这两个名词,有许多人总觉得有些混淆不清,不知有何分别。布施的意思,上文说得明白。今就供养,在此亦有稍微解说的必要。总之,两者的意义,也差不多,只是一个上下的区别。如以财物、医药、饮食等一切资用,布施给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老师和尊长,谓之供养,以表其敬意。如以财物、医药、饮食等一切资用,供养一般所需乃至贫病的人,谓之布施,又叫惠施,但亦不当失其敬意。给与的行为,在现行法律上有个新名词,叫「赠与」,就是慨赠。不论对上或对下,以行供养。
布施感福 于上述布施原则之下,如见有发心书写经典者,即布施笔墨纸砚,以助成其善缘;或出资刊印佛经,布施流通与人诵读研究;或宣说佛法,使人修因证果或见旅客,羁旅他乡异地,种种困难,而行惠施;或见人在旅途之中,遭遇灾难困厄,随行布施;或见病人种种所需,乃至看护病患之人,有何需要,予以布施;或见老弱幼小孤苦贫寒无人照顾扶持,予以惠施济助;或以林园施建佛寺讲堂;或以饮食、医药、衣服、卧具施诸十方僧家;或因天气寒暑,施衣施饮予所需之人;或造桥筑路以利行人;或近我之人有所缺乏,随时行
三种福田 大家都知道,田,是农夫用来种植一切农作物的地方。一提到田,人们的脑子里,就会意想到田有能生长五谷、菜蔬及瓜果的意义。这块田,一经农人春耕播种,夏耘秋收,就可使一家老幼,得到温饱之乐,叫做享福。人在世间求福,亦如农家种田,有三种方式,可以产生人们的大福报,此称之为「三种福田」。 第一、孝敬父母师长,谓之报恩福田-恩田。 第二、恭敬供养佛、法、僧三费,谓之功德福田-敬田。 第三、布施财物医药给所需者,谓之济贫福田-施田。 生养我者,父母也。人们前世所结之因,而今世
布施法要 「布施」这个名词,是从印度语「檀那」或「陀那」翻译过来的。檀那与陀那的意思,即为布施。凡以自己的财物分布给他人名为「布」,以人之忧为忧,戚人之苦为苦,人饥己饥,人困己困;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克己待人谓之「施」。行布施的人,称为「施主」或「檀越」。檀者即施也,若人行布施,福报所感,来生得超越贫穷苦报,获得福乐善报,故名为越,是名「檀越」。梵语又称檀越为「陀那钵底」,因为陀那是施,钵底是主,合起来就是「施主」的意思。 自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慈悲喜拾,乐善好施
何谓布施 惠施济世前文说过,慈悲喜舍是佛教的「四无量心」。然而世人对此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常行颠倒,施不如法,在此有再加以阐述的必要。 何谓布施以财物普分给他人为布,克己惠人为施。人以自己所有的给与没有而需要的人叫「布施」。总之心生「慈悲喜舍」,以医药、饮食、衣服、卧具、金钱、财物等一切褔利与人,而拔除人之痛苦,给人以安乐名「布施」。或以舍宅、林园、产业、金银、财宝一切资具供给佛、法、僧三宝门中为布施。喜舍的人称施主,所施虽有种种不同,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
慈悲喜舍 佛教中有两位众所皆知的大菩萨,一位是大慈大悲广大灵感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另一位是大喜大舍广行普济的大势至菩萨。乃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右二胁士,常住西方净土,辅翼阿弥陀佛,教
听佛陀讲个祭祀的故事 有一次,佛陀在俱萨罗国人间游化,与常随比丘众等,行脚到一处全是婆罗门所居住的村庄,这个村庄的地名叫怯(少 免)婆提。因此,当地人都叫这个村庄为怯(少 免)婆提婆罗门村。佛陀到
台湾少邪盛 在台湾宝岛这一地区,民间虽多迷信,普遍亦有杀生拜拜之风,妄求褔报的风俗,虽有许多神棍作祟,助长此种不良风尚;但经政府历年以来,一再劝导,民多良善守法,倒未曾见过有像本文故事中所说
佛教改邪盛 佛陀在莲花座上,未开金口,先放光明,照澈长身婆罗门及青年大众心中的愚痴黑暗,消除了他们的业障。大众受到佛陀盛德和祥的慈光所感,每一个人的心中,自然而然的生起一种沉静虔诚的恭敬心,寂静安乐的欢喜心,希求闻法的急切心。平时自大的长身婆罗门,此刻已生起了一种谦冲而感觉自己渺小的心,不觉一齐都合起掌来,个个目光炯炯的瞻仰着佛陀的圣容。只见佛陀微微的舒启慈目,全堂已充满了一种庄严与明朗的气氛。佛陀以很低沉而清澈的语音开始他今天要向大众讲的话: 「善哉!善哉!善
地方人士崇邪盛 又有一次,舍卫城中,有大婆罗门名叫长身,他领导着居民百姓,正在筹备祈福消灾的邪盛大会,其规模与计划之宏大,盛况空前。如果实现的话,将又不知有多少生灵遭其杀戮。已备办了七百头公牛,七百头母牛,都排列拴系在一千四百根新钉在地下的木桩上。还有竹篱笆内的羊群,围在竹林里的肥猪,亦有数千只;此外还有其他的,如鸡、鸭、鹅类及鱼、虾、蚌、蟹、蛙、鱿、水族等等;有毛的、无毛的、有鳞的、无鳞的、无足的、两足的、四足的、多足的;地上走的、空中飞的、水里游的、不一而
佛不赞邪盛 邪盛大会,古今中外都有。从前印度舍卫国,舍卫城中,有一个婆罗门青年,名字叫优波迦。有一天,他到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之后,坐下,作如下的问答: 青年:「请问世尊,许多婆罗门常称赞邪盛大会,但不知佛陀亦有称赞此种大会否?」 世尊:「我一向不称赞这种邪盛大会,但或者有的邪盛大会可以称叹,有的不可称叹。」 青年:「那一等邪盛大会可以称叹?那一等邪盛大会不可称赞呢?」 世尊:「优波迦啊!若有邪盛大会,乃是勉强所为,未生喜乐,劳众伤财,无清净心。如杀害牛马猪羊,鸡鹅鸭
什么叫正会 要如何才是祈福的「正会」呢?信施者既是以求福为目的,希望家庭清吉,长幼平安,人健财丰,迎祥纳福,万事如意,德业增进,除障消灾,延年益寿,离苦得乐。达到幸福的康衢而行大施者,先要具备有清净心、慈悲心、喜舍心、恭敬心、正信心、至诚心、欢喜心、不妄求心、不邪行心、不愚痴心、不瞋恚心;不演鬼神的举止动作,不作打斗的戏剧,不杀害一切众生的生命,不作伤风败俗的歌舞技艺,不浪费金钱财物,不饮酒作乐,不作邪迷异术淆惑世人,不以锣鼓喧天,吵闹不宁,不迎神赛武而出阵,不烧金银
天长地久桥 台湾番路乡,触口村的山里,有溪谷甚深,水流甚急,潺潺有声;上下架有两座铁索桥,一名天长,一曰地久,人多呼该处为「天长地久桥」。那里竹木繁茂,甚觉清凉,游人亦多,尤其经常都有双双对对的青年情侣,喜游斯地,在桥上发愿,象征他们的爱情永固。 触口入村之处,有座小庙,里面供了一些杂神,香火虽然不很盛,但是那些游过天长地久桥的青年男女,免不了手拉着手,肩并着肩,要上庙里烧几炷香,向神明拜拜,求神明证明他们所发的誓愿。据说大多人的誓言都是:「诸神在上,请求保佑我俩天长地久
怪树神 在赤水河畔的大路边,有一株大瘣木,老树干上,隆起许多树瘤,尫伛瘿肿,奇形怪状,大小不一,有似人头,有如异兽。树旁有一条小溪,清泉流水,每日早晨,村中的妇女多在此处洗衣洗物。许多年前村上有位新娘,从他村嫁来不久,以往从未见过此种奇形怪树,自做新娘以后,每天浣衣洗菜,必与这株瘣木相对。因此作梦入胎,生下一子,身上亦长出像树瘤状的东西来,虽然不痛,但面貌确实难看,幸未数月,即已夭折。从此这株怪树,远近乡人,都以神木称之。这树似真有它的灵魂,有时会向人托梦,使人在梦境之中
石臼神 贵州有些县份,高山地带,多汉苗杂居。惟苗人与汉人的婚丧礼俗,各不相同,汉人结婚,新娘必乘花轿;苗族中之花苗嫁女,新郎须到女家迎娶,偕新娘步行,走到男家,不论几天路程,都要徒步;同行迎亲者,不止新郎一人,连同媒证,少则三五人,多则十数人,惟新娘必须穿着新衣,不论天晴下雨,也要撑持着半开的油纸雨伞,以遮掩头部,不让他人看见新娘的真正面貌,使人一见这行列便知是花苗迎娶的喜事。在桐梓县的边境,便发生过一桩「石臼神」的故事。 在过去的曾有苗人娶亲,经过一处山坡,坡上从前虽有
大石神 在故乡,有山溪,名盐井河。河之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坡斜颇陡,路甚崎岖,一下一上,约十五里,为川黔运盐必经之要道。西坡途中,有一杨姓人家,名叫洪发,每逢炎暑季节,就卖些茶水,以供行人解渴。有一年的春天,一夜雷雨,山洪暴发,山上的岩石,忽然坍堕一块,大小有杨家所居住的茅屋二分之一。依地势来说,如大石滚下,杨家必定首当其冲,人屋俱毁。但所奇怪的,这个大石,不是滚下,而是跳落,跳到杨家后面的一个草坪,再一跳,跳过杨家茅屋,落在这户人家前面的梯田之内就再不往下跳了。杨洪发不解
白果神 我的故乡,东去二十里,有地名观音
荒唐的拜拜 在此,提出这个新鲜的名词-荒唐的拜拜,读者不免奇怪,「拜拜」是善事,那有荒唐之理?慢慢听我道来,以你的良知去剖析判别,就会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一般人都认为,说话与行为不合理曰「荒唐」。所谓「理」者,乃事物的根据。凡是人之一切所言所行,所作所为,必须有一定的理由。如理顺,则为合理;如理逆,就叫不合理。既说合理与不合理,两者当以什么为标准?我们应以善恶为标准。善恶二字,是相对的,也是相反的。通常以顺理叫善,凡是善的言行事物,都是合理的;逆理叫恶,凡是恶的言行事
不同的观点 关于「迷信拜拜」的问题,见仁见智,各有主张不同,略将一般人的观点写在后面: 一般拜拜的人说: 「拜拜风气是祖传, 为了保佑求平安; 家庭清吉又赚钱, 叫我不拜确实难。」 一般医师说: 「拜拜饮食很骯脏, 容易传染生病疮; 饮食过量伤肠胃, 不易消化苦难当; 身体患病多因此, 拜拜之事莫提倡。」 一般经济学者说: 「一次拜拜的耗费, 可作家庭一月粮; 有人辛苦半年蓄, 不够一餐即费光; 贫穷人家借钱拜, 债台高筑眉不张; 破坏家庭经济惨, 只因拜拜太荒唐。」 一般游手好闲的人说:
杀猪公比赛 后来在台湾正式出了家,整整以四年的时间,行脚修持,走遍全省,对于台湾民间拜拜的情形,更为了解。有很多地方,一个乡区,或者一个镇市,有妈祖庙、观音庙、关公庙、王爷庙、天公庙,或城隍土地等鬼神庙的主事人,竟公然鼓励民间杀猪公比赛,而且发奖状奖牌,按猪公的大小,分为特等及甲乙丙丁各等级。信徒们得到这些奖品,认为殊荣,又努力养猪公,等次年再参加杀生比赛。如台北县的林口乡,那里的竹林寺观音庙就是如此,三峡镇也是一样。像这样的情形,全省各地都有,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
参加吃拜拜 记得民国三十七年,笔者从大陆初来台湾,服务的地点是高雄。因与本省同胞很有缘份,认识了不少乡下人。农历的七月大拜拜快到了,接二连三的,有好几个村庄上的农友们,都来请我吃拜拜。当时尚不十分了解台湾民情风俗,听到「吃拜拜」这个新名词,非常好奇!就开始研究吃拜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本地的朋友告诉我:「一年之中,有多次的拜拜,有大拜拜,也有小拜拜。小拜拜是自家拜完自家吃,大拜拜则不然,在一个地区,一乡镇,或一县市,家家户户都要拜拜,如果中午拜拜完了,到了晚上,就欢迎
常见的拜法 每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最喜欢的一个节日,就是过年。凡是新年一到,孩子们都欢天喜地,不但有吃的、玩的、穿的,还可拿压岁钱;如向亲友长辈「拜年」,还能得个红纸包,里面包的,当然是人们最喜欢的-钱,这叫「拜年」。 记得大学毕业,踏入社会,出外工作的时候,又要向亲友恭恭敬敬的辞别,这叫「拜别」 。 还记得,祖父、外祖、伯公、叔公他们老人家的生日,有很多亲戚朋友们来祝贺,长辈的是作揖,晚辈的要叩头,这叫「拜寿」。 长大出门,到了一个地方,如系去当官的,还得去拜望地方上的士
正信与迷信 我们讨论「佛教与拜拜」,乃属一个信仰问题。人的信仰是属多方面的,有学术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比如是:我们深信 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造的三民主义为救国救民的主义,而仰慕这种主义,叫信仰三民主义;我们深信今日世界唯有科学发达,才能繁荣进步,而仰慕科学,这叫信仰科学;我们深深的相信,唯有释迦牟尼佛所说大慈大悲的佛教,才是宗教最圆满的究竟之宗教,心生仰慕,而皈依了佛教,这就叫做信仰佛教。 信仰是因我们的心愿而产生,所以在我们民主自由的世界里,对于宗教的信仰是绝
祖父教拜佛 我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最虔诚的佛教徒。祖父领导一方,创建了「石丛山林隐寺」,这寺规模不小,雕刻庄严,华丽堂皇,后来创办「保和国民小学」于此,笔者开始读小学,就在这个地方。 因为祖父是「林隐寺」的创建人,将寺建好,请僧安住,修行办道。祖父也为护法负责人,一年四季都住在林隐寺的护法楼,我在这里读书,当然就跟祖父住在一起,食住都在寺里,除了读书之外,还要学祖父打坐、修行、拜佛。 祖父说:「拜佛要依照佛教的制度、仪规和礼法,拜佛的拜法,和一般世俗的拜祖先、拜鬼神、
祖母教拜拜 笔者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家里有清静庄严的小佛堂,是祖母早晚烧香、礼佛、诵经、念佛、打坐、修行的地方,别人是不许进去一步的。我还记得,我在刚学会走路的那一两年间,清早或下午,只要听到祖母佛堂的小木鱼声,就会到佛堂的门口,将门打开约一尺,就一直站在门的外面,不进去,也不离开,双目一直瞪着祖母的一举一动,直到祖母功课完毕,将每天换下的供果给我几样,牵着我的手,才离开那佛堂的门边。家人都笑着说,祖母拜佛的供果,都成了我的专利品。大多是一些胡桃、红枣、栗子以及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玄奘之路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现在讲一个离婆多尊者开悟的公案。 他是佛的弟子。有一天,他到别处去,晚上路过荒野,前无村庄,后无旅舍,发现在路旁有一小亭(是供给行人休息用的),他就在此亭过夜。但是心中战战兢兢在想,荒郊野外,会不会有鬼呢?果然不出所料,在半夜时,来了一个鬼、手拖一具尸体,来到亭中。这时,离婆多已经吓得全身发抖,毛骨悚然,恐惧万分,只得躲在一旁窥视鬼的一举一动。
有一个曾家妇人,经常给草堂青老和尚供养布施衣物,老和尚非常感恩,就说:“老僧将来给夫人作儿子。”这很有意思,老和尚觉得无以回报,正好这个施主——曾家的妇人没有孩子,所以他就发了这样一个愿。但这是非常可惜、可怜、非常颠倒的!
赵胜英居士,七十五岁,河北省辛集市人,老中医。一九九五年在五台山拓院寺首三皈五戒。发愿预知时至,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持戒严洁,喝酒,抽烟,荤腥,骂人等一天全戒,戒后无有再犯。一年到头,早晨3∶30起床做早课,饭后看门诊,晚课两小时,十年如一日,无论忙闲,从不间断。自辟一层楼,二百平方米,设念佛堂,供家人和居士们念佛修行用。他自己亲为领众修行十馀年,而从不疲厌。
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唐代当时有一位祖师是非常有名的,就是临济义玄禅师,可以说临济遍天下,他的徒子徒孙是遍天下的。他当时在黄檗禅师座下,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说他是傻呵呵的,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一个首座和尚是明眼人,首座就问他:“你来这里多久了?”他说:“我来这里三年了。”“你来这里以后,你有没有到和尚那去请法啊?去问法啊?”他说:“我不知道问什么啊?”他说:“我教你喽。”他说:“你去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佛缘,顾名思义就是与佛的缘分。也许,你从小就被家里人,带去寺院烧香拜佛;也许,你曾在某寺院门口,被算命先生说“有佛缘”;也许,有人送你几本佛书与你结缘;也许,你曾为某个愿望来到佛前虔诚祈求。以上这些好像都是“佛缘”。但又似乎不尽然,不妨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在英国索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里,停泊着一条很特别的船。它之所以能进入博物馆,是因为有着不可思议的经历。它原属于荷兰一家船舶公司,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里曾139次遭遇冰山,126次触礁,21次起火,267次被风暴折断桅杆,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历尽劫难,它却从来没有沉没过!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对夫妇吵架。妻子:“你算什么丈夫,一点都不像男人!”丈夫:“你骂,你如再骂,我就打你!”妻子:“我就骂你,你不像男人!”这时,仙崖禅师听后就对过路行人大声叫道:“你们来看啊,看斗牛,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都要买门票;现在斗人,不要门票,你们来看啊!”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他一句话也不说。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的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唐朝末年,皇室衰微,地方军阀并起,连年的军阀混战,弄得民不聊生。就连不问世事,一心向佛的寺院也未能幸免。成都西郊的广宁寺就是如此,主持方丈因阻挠官军将寺院据为军营,便被官兵捆绑起来吊在树上,用鞭子给打得奄奄一息。临终前,他将最得意的弟子慧明叫到跟前,嘱咐他带领众僧侣到渝州,投靠那里的天宁寺继续修行。他又颤巍巍地从胸前掏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交于慧明,用尽最后一口气说到:“这盒子里装的是广宁寺的镇寺之物,在未光复广宁寺以前,你切不可私自打开……”,说完便咽了气。
六榕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禅宗名刹。据说,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武帝母舅、僧人昙裕从柬埔寨求得“舍利”带到广州。时任广州刺史萧裕奉武帝之命,兴建宝庄严寺。南汉(917—971)时,改称“长寿寺”。北宋初,毁于火灾。端拱二年(989),僧人重建,改奉禅宗六祖慧能,更名“净慧寺”。明永乐九年(1411),改称“六榕寺”
洛浦禅师原是临济禅师的得意弟子。可是临济禅师很多次都没有认可洛浦禅师,洛浦禅师是非常有志气和才气的人,多次被师父说还没有开悟,所以他就负气出走。济明日说:「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齑瓮里淹杀!」
临济宗的开创者是义玄禅师(公元787-867),曹州南华人,出家后广研戒律与经论,继而到各处参学。后蒙黄檗希运禅师印可,遂于唐太宗八年(公元854),至镇州临济院广接徒众,门风峭峻,盛于一代。在黄檗门下时,义玄曾问希运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一问便被禅师举棒即打,义玄被打得莫名其妙,自问︰「何错之有?」后来经大愚禅师点醒,才恍然明白到,当头棒喝可截断学人的妄念,令其于猛然之间不假思索,直见佛性。
双溪布衲禅师和佛日契嵩禅师二人,是真正以禅接心的投契好友。有一天,契嵩禅师戏作了一首诗,送给还活着的布衲禅师,大意是追悼布衲禅师的德风。诗的前四句:“继祖当吾代,生缘行可规;终身常在道,识病懒寻医。”这四句话的意思是,继承您宗风的我,将您在世间的一切生缘行为当作我的规范。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公案。宾头卢尊者是证果的阿罗汉。国王优填王是尊者的护法,对其很亲厚、恭敬,每天早上、傍晚各去礼拜供养一次,宾头卢尊者都是坐在那里接受国王顶礼。然而,优填王有一位不相信好乐佛法的大臣,挑拨说:“国王,您对这位下贱业人那么恭敬,但他对您太轻慢了,坐在那里起都不起来一下。”
老和尚的大徒弟告诉老和尚,他准备要去山里修行,他现在对寺院里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各种各样的活动、各种繁琐的事务……他很不喜欢,并且他觉得跟着师父学了10几年了,现在也需要到寂静的地方去沉淀沉淀。有的人听了,给老和尚说,怎么能让他走呢?他脾气那么怪,不能让他一个人住山,会出事情;并且你看他都跟您十几年了,现在想去躲清闲,怎么能放他走呢?
禅宗故事
《禅理故事》是以通俗易懂的禅理小故事与佛理小故事向您阐述生活中的善良诚实、智慧文明与人生感悟。
《禅宗公案》是2008年8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继生。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所谓‘案牍’即指文书而言。官府之文书成例及讼狱论定者谓之‘案’或‘公案’。
包容的智慧 宽容是我们做人的基准。学会宽容,学会从别人的狭隘中开辟出宽容的渠道,这比做什么事情都愉快、幸福。 宽容是支撑美德果实的绿叶,只有像绿叶一样相互容纳的胸襟,才能普遍装点出妩媚多姿的世界。 宽容是展示我们美好心灵世界的绿地,它繁育着鸟声和虫鸣,连孵化在原野的清风也是绿色的。 海洋说它以浩瀚的博爱,赢得了江河湖泊的青睐;宽容点头赞许道:正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爱心,才结伴为高山流水的知音。 宽容使我们能正确善待别人的缺点,把激化的矛盾转危为安,让误入歧途的车轮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