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公元627年的秋天即将过去,玄奘仍然滞留在大唐的边塞——瓜洲。当玄奘为如何出关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一个叫李昌的地方官员找到玄奘,拿出一份通缉令。通缉令发自凉州,捉拿擅自西行的僧人玄奘。玄奘只能面对现实。
公元627年,在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西行求法的玄奘来到了高昌。另玄奘大感意外的是,高昌国王竟然亲自到宫门口迎接,而且态度极其友好。“玉门关以西就是胡人的世界,汉人非常罕见。但是在这个西域最大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竟然是一个汉人。”高昌位于今天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这个规模宏大的遗址就是当年高昌的都城,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汉帝国就开始在
公元628年刚刚到来,玄奘走出高昌,来到西域的第三个国家焉耆。自离开长安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焉耆位于今天新疆的库尔勒市境内,是古代西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但是玄奘在这里受到了冷遇,焉耆和高昌相邻,两国为争夺对过往商队的收税权,经常争夺,由于焉耆和高昌之间的仇恨,玄奘在这里不受欢迎,只停留了一个晚上,“焉耆和高昌有仇,因此不肯给我们换乘的马匹”,西行的队伍马不停蹄,希望尽快通过这片强盗出没的地方。在焉耆以西,玄奘抵达了著名的龟兹国。龟兹位于今天新疆的库车县,在古代西域,龟兹的名望
公元628年的夏天,西行的玄奘翻过了雪山,来到了中亚的第一个城市碎叶自从离开大唐以来,时间已将近一年,中亚草原的霸主西突厥人将王庭建在碎叶,突厥可汗在自己的大帐诏见玄奘,游牧民族一般居住在简单的毡房,令玄奘意想不到的是,可汗的大帐非常华丽,“可汗居住在一个巨大的宝帐,宝帐装饰着金花,灿烂夺目,”这位领袖在历史上被称为统叶护可汗,当大唐在东方崛起的时候,统叶护可汗在西方开疆拓土,建立了西突厥帝国。为了牵制共同的对手东突厥人,西突厥和大唐的关系一直非常友好。玄奘在欢迎的宴会上看到了大唐的使
公元628年夏天,玄奘穿过中亚的大草原。沿着阿姆河一路行走,终于来到了活国,活国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此时跟随玄奘西行的,除了两个徒弟,还有一些突厥军人,两个徒弟是玄奘在高昌剃度的,自从离开故乡以来,一直就跟随着师傅,这些突厥军人,奉了可汗之命,在西突厥帝国广阔的辖区之内,一路护送玄奘,对于玄奘而言,活国是疲惫的旅途当中一个倍感亲切的地方,活国,不仅属于西突厥的势力范围,其统治者正是可汗的长子怛度,而怛度的夫人又是玄奘的兄长高昌王的妹妹,然而玄奘还是晚到了一步。高昌王的妹妹刚刚去世,留下
恒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东南注入印度洋,流程将近两千七百公里,在印度人的眼里,恒河是一条无比神圣的河流。印度教徒相信,恒河水可以洗净人世所有的苦难和罪恶。公元631年的春天,西行的大唐僧人玄奘终于抵达了恒河,然而这里却潜伏着可怕的危险。当玄奘沿恒河而下的时候,他被一伙强盗劫持,这是一群特殊的印度教徒,信仰一个叫突伽的女神。根据印度教的说法,突伽女神住在白雪皑皑(áiái)的喜马拉雅山,她的宫殿就是恒河的
古代中国人去印度,都要沿着丝绸之路西行,然后走到一个比西域更远的地方,人们就把那个遥远的地方当成了西方世界。公元十六世纪,明朝人吴承恩受玄奘西行启发,创作了神话小说《西游记》,西天取经的故事从此在中国家喻户晓。事实上,玄奘所去的“西天”就是印度北方的一座寺院“那烂陀”。
公元640年,大唐立国已经二十三年。在李氏皇族的统治下,帝国正在走向鼎盛。北方的突厥人已经归顺,帝国的骑兵开始向西挺进。自从汉帝国消亡以来,丝绸之路经常中断。商旅的安全没有保障,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并不通畅,新兴的大唐帝国试图恢复丝绸之路的新秩序。
公元643年的夏天,结束了留学生涯的玄奘,行走在帕米尔高原上,印度已经被远远抛在身后,他即将返回阔别十七年的大唐。由于有印度国王的大力支持,玄奘本来可以乘船从海路返回中国,海路可以避免舟车劳顿,又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然而玄奘依然选择了陆路。十七年前,他和高昌国王有一个不见不散的约定。
公元645年,大唐建国已经三十八年,在第二代皇帝唐太宗的统治下,帝国的事业蒸蒸日上,在都城长安以东的洛阳,军队正在集结,帝国的东部边疆有叛乱发生,太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就在这个时候,玄奘也急匆匆的赶到了洛阳。十九年的西行已经结束,所有的苦难和荣耀都成为往事,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他有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没有帝国的资助几乎不可能实现,玄奘渴望得到大唐皇帝的支持。
这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公元七世纪,在大唐的都城长安,它是最壮观的寺院之一,大慈恩寺的第一位主持就是玄奘。公元652年,大慈恩寺建成之后四年,玄奘亲自设计了这座名闻遐迩的大雁塔。大雁塔根据一座已经消失的印度佛塔建筑而成。大雁塔落成的第二年,一个印度僧人来到长安,给玄奘带来了印度的消息。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阿难化身石桥的故事说的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和一个女子之间的情爱。阿难在寺庙和一个女子偶遇,这个姑娘也深深被阿难吸引,但是阿难却消失了,于是这个女子便日夜祈祷,希望自己可以再次遇见阿难。阿难跟佛祖说,他喜欢上一个世间的女子,宁愿为了这个女子化作一个石桥,只为女子从桥上经过的时候能看她一眼。佛陀听了之后并没有吃惊也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问阿难到底有多么喜欢那个女子?
云门事变,195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云门寺僧受迫害之事件。1951年2月,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局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的怀疑,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上 虽然,老和尚在云居山时没有坐禅入定七八天之久,但他经常一坐就一整天不动,有时从夜里十二点左右开始坐,直到第二天傍晚才起坐,所以他老人家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知道的。
1945年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此刻,云门禅寺有两位和尚,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
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的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
文殊菩萨简介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
众所周知,韦陀天尊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观音菩萨与韦陀天尊的故事。 一年前,深圳的朋友给我一张《观音大士传奇》,拿回家里,自己一个人在电脑里面,看了整整一天,才把全集看完。看
昨日下午,印顺再一次回忆起了自己初与本焕相识的日子。 那是在深圳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我记得很清楚,是603病房。直到今天,当时的医生、护士和陪着他的居士的名字我都记得。印顺说,本焕见到他,就抓住了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痛彻心肺。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过去。
曾经有个妙庄严王,王后名叫宝应。夫妇俩生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颜,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虽然妙英公主年龄最小,但最善良、最聪明,因此也最讨人喜欢。她五岁能诵经,知道尊重佛法、孝顺父母;她彬彬有礼,谦让、温和,善解人意。人们夸奖她疼爱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视为掌上是明珠。
惠真,公元672年出生,十三岁剃度,十六岁受了沙弥十戒,他在戒律的研学中,发现很多问题,不解,于是就想去印度求经。我们都知道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知道法显,知道义净,但这只是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先驱们,其实,在整个的佛教发展历程当中,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先驱们为之毕生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闻法修
文殊菩萨,与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他以大智为本愿,以慧行断众生无明之根,是“智慧”的化身。所以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相传,文殊菩萨曾仗剑逼佛——当时正值灵山大会,在场的比丘们深入禅定,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因此心神不宁,沉溺于纠结和懊悔之中,苦苦挣扎。
济公由于深受民众喜爱,身上逐渐被附会了神话传说色彩。据《清一统志》记载,济公所居的净慈寺曾一度毁于大火,道济四处化缘以重建寺院。当他来到严陵(今浙江桐庐),看见四周诸山树林茂密,于是脱下袈裟向空中一扔,把周围各山都罩了进去。于是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只见刹那间,山上的树木竟被一根根地拔了起来,推到江边,然后顺流东下,最后这些树木都来到了净慈寺的那口井里。寺里的僧众们将木料从井里捞上来,使净慈寺得以恢
成语“天女散花”主要讲的是佛陀派文殊菩萨率众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居士之故事。维摩诘是居住在毗耶离城的一位在家大菩萨,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摄化群生。据《维摩诘·观众生品》记载:一天,佛陀在西天坐莲花宝座讲经说法时,遥知维摩诘居士生病了,就让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毗耶离城问候探望。佛陀知道,维摩诘必定乘此机会讲经说法,就派身边的“天女”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
济颠,法号道济,民间俗称“济公”,既是宋代西湖一带的神僧,也是后世戏曲小说所常描述的一位奇特的出家人。济颠,俗姓李,浙江天台县人。少年时,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癫狂,为人“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由于行为疏狂,不检细行,又常饮酒食肉,与市井中人交往,因此当时人以之为癫狂,而称之为
佛陀的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关系于佛陀托胎和降生就有“象口含莲”“步步生莲花”等成语流传至今。据《释迦如来成道记》记载,佛陀在诞生之前,其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雪白的大象脚踏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肋下钻入身体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
章安灌顶大师,章安是他的祖籍,灌顶是他的法名,章安现在是一个镇,归浙江临海管辖。公元561年,陈文帝天嘉二年,大师出生,三个月时,就能跟着母亲念三宝名,当时有出家人从他家门前经过,对他母亲说,这个孩子不一般。母亲就给他起名“非凡”。
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人,其生活的年代,正是整个社会处于大混战、大分裂的东晋时期。慧远出身于仕宦家庭,家境优裕。当时,北方政局动荡,当权者统治苛暴,不少富家子弟南下避难,跟随这一潮流。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以后,举办了一次盛大的供僧法会。阿育王心怀恭敬,对每位前来应供的僧人都虔诚顶礼。在前来的僧众中,有一位小沙弥。在众人面前顶礼小沙弥,阿育王觉得有失身份,就把小沙弥请到没有人的地方顶礼,并嘱咐说:“您是小孩子,刚才我向您顶礼的事情,请您不要告诉别人
按照《四分律》的记载,那个时候佛陀带领着弟子们在人间游行,四处教化有缘的众生。有一次他们来到了苏婆罗国的毗兰若。因为印度的文化是非常尊重宗教导师的,毗兰若的城主一位婆罗门,听说佛陀来到这边教化,他就按照礼节过来拜访,并邀请佛陀和弟子们在这个地方做三个月的夏安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