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空和尚讲禅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圣者的故事 佛教丛书佛陀 玄奘精神 觉性的故事 佛祖十大弟子 文殊菩萨的故事 观世音菩萨传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玉琳国师 觉者的生涯 流浪者群歌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释迦牟尼故事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佛传 佛陀的圣弟子传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富楼那 目犍连 罗睺罗 舍利弗 正法眼藏 阿难陀 大迦叶 优波离 阿那律 迦旃延 《须菩提》故事集 大德讲故事 虚云长老传奇 鸠摩罗什传奇 玄奘之路 千年菩提路
佛陀的圣弟子传
  • 佛陀的圣弟子传 前言

    佛陀的圣弟子传 作者:向智长老(Nyanaponika Thera) 何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英文编者: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 中文译者:赖隆彦 第一部 佛法大将 沙利子 第二部 神通大师 马哈摩嘎喇那 第三部 僧团之父 马哈咖沙巴 第四部 佛法司库 阿难达 第五部 天眼第一 阿奴

  • 第一部 序曲

    序曲 星空中闪耀的满月 在斯里兰卡的许多寺院中,你会发现佛陀两侧各有一个比库(bhikkhu)雕像,他们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双手合十,恭敬地站着。在他们的脚前,经常有虔诚信徒所供养的花朵。 遗骨重现世间 如果你问他们是谁,别人会告诉你,他们是佛陀的两位上首弟子阿拉汉沙

  •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一章 求法 这个故事得从印度离王舍城(Rajagaha)不远的两个婆罗门村落,优波提舍(Upatissa)与拘律陀(Kolita)开始说起。① 早年的生活 在佛陀出世以前,一位住在优波提舍村②,名为留帕舍利(Rupasari)的婆罗门女怀孕了,同一天,在拘律陀村另一位名为摩嘎利(Moggalli)的婆罗门女也同样怀孕。这两个家族很亲近,七世交好。从她们怀孕的第一天起,家人们无不悉心照料,十个月后,两个女人在同一天都生下男孩。在命名日,留帕舍利的小孩就取名为优波提舍,他是该村第一家庭之子

  • 第一部 第二章

    第二章 沙利子其人其事 上首弟子 过去、现在诸佛都拥有双贤弟子 在《大譬喻经》(Mahapadana Sutta,DN 14)中,佛陀从九十一劫前的毘婆尸(Vipassi)佛开始,提到在他之前六佛的各种细节。他提到他们的名字、出生时代、种姓与氏族、寿命,以及他们教学生涯的里程碑。 他同时

  • 第一部 第三章

    第三章 转*轮者 沙利子(Sariputta)尊者的开示与被认为是他所作的书,形成一个内容广大的教导体系,其解说的范围与种类都足以媲美世尊。沙利子对如何清楚地组织与呈现法的丰富内容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方式不只是增长智慧,同时也包括发愿精进修行。 在上座部传统中,他不只被视

  • 第一部 第四章

    第四章 到彼岸 上首弟子先入涅槃 我们现在来到佛陀般涅槃(Parinibbana, 意译为入灭)的那年。世尊在韦沙离城(Vesali)旁的橡树村(Beluvagama)度过雨季。⑴在雨安居结束后,他离开那地方,返回沙瓦提城(Savatthi)的揭达林园精舍。 度化母亲的心愿 彼时佛法大将长老沙利

  • 第一部 第五章

    第五章 沙利子的开示 被归为沙利子(Sariputta)所说的经典,涵盖了与梵行有关的广泛主题,包括从单纯的戒律,到深奥的教理与禅修重点。以下即列出这些经典,并对每个主题略作简短的说明。 这些经曲在经藏中的编排,并非表示说法时间的先后顺序。不过,其中有些包含特殊事件的

  •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一章 少年 在马嘎塔国(Magadha,古译: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附近的拘律陀村内,有个小孩诞生,他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佛陀的第二位上首弟子。⑴男孩的双亲依村落名称,将他取名为「拘律陀」。 生为婆罗门 这个家庭属于摩嘎喇那(Moggallana)家族,是当时最显赫的婆罗门家族之一,据称直接传承自古吠陀先知摩嘎喇(Mudgala)。全村的居民都是婆罗门,在宗教态度与社会习俗上皆极端保守。 拘律陀的父亲生在最著名的家庭,村长通常都任命自此家庭,他的父亲几乎可说是个小国王。因此,拘律陀是

  • 第二部 第二章

    第二章 遊方与心灵探索 大约在此同时,未来的佛陀悉达多王子结婚了,暂时更深入世俗生活。而拘律陀与优波提舍两位朋友则离家,迈向寻求内在和平与解脱的艰苦旅程。他们和追随者共同在一位心灵导师的指导下,展开一段时期的训练,就如菩萨(佛陀)稍后所做的一样。 以删阇耶为师 那时,北印度充满心灵导师与哲人,他们的见解从魔罗(mara)到超神都有。有些人教导道德否定论①,有些人是宿命论②,还有一些人是唯物论③。这两个朋友很早就了解这些教导的空洞性,因此对它们丝毫不感兴趣

  • 第二部 第三章

    第三章 寻法 在对佛陀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两个朋友放弃行脚生活,返回家乡马嘎塔国(Magadha),他们此时年约四十岁。⑴ 找到不死之道 虽然面临许多失望,他们仍未放弃希望。相约谁先找到真正的不死之道,就要尽快通知对方,他们分头寻找,如此一来,遇见合格导师的机会就会倍增。 在此事发生前不久,佛陀才刚在巴拉纳西(Baranasi,古译:巴拉纳西)初转*轮,并在他首次雨安居之后,派遣第一批弟子六十位阿拉汉(arahant),出去传法,以造福世间。佛陀则前往王舍城,马嘎塔国王很快地

  • 第二部 第四章

    第四章 努力觉悟佛法 如今,两百五十名同行沙门之首的这两位朋友,来到竹林精舍。佛陀正在对比库们说法,当他看见这两个朋友接近时,他宣布:「看,比库们!他们来了,拘律陀与优波提舍这两个朋友。他们将会成为我的上首弟子,受到祝福的一对

  • 第二部 第五章

    第五章 双贤弟子 对于正自觉者(Sammasambuddhassa)而言,两位上首弟子与侍者的重要性,就如军事、内政与财政大臣之于国王一样重要。佛陀本人就曾以政府部门作比喻,他说阿难达(ananda)能背诵所有经典,就如佛法的司库(财政大臣);沙利子(Sariputta),如政府里的将军或统帅;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则如「孩子的保姆」(内政大臣)。 沙利子如母亲,马哈摩嘎喇那如保姆 这四个人(包括佛陀在内),两人一组各有他们共通之处:佛陀与阿难达属于武士(刹帝利)阶级,沙利子与

  • 第二部 第六章

    第六章 神通第一 在早期西方学者的眼中,许多人视佛教为基督教教条主义之外,另一个理性的选择,基本上,佛教是无宗教传统包袱的心理伦理学的实用法则。在他们的理解中,佛教的超理智面是非必要的,而在藏经与注释中,奇迹与异事是如此醒目,若不是遭到忽视,就总是被解释成是后来所添补。 佛教的超自然力 早期的佛教,确实不像基督教一样那么重视超自然事件,而坚持将奇迹从佛教中排除,则不啻是调整佛法以符合外在的标准,而非以它特有的名相来接受它。事实上,在巴利经典的经中,

  • 第二部 第七章

    第七章 马哈摩嘎喇那的前世 关于忆念自己的前世,马哈摩嘎喇那只说过一次,在《魔诃责经》(Maratajjaniya Sutta,MN 50)中。那部经我们稍后会提到。 在关于佛陀前生故事的《本生经》中,里面提到菩萨(佛陀)与马哈摩嘎喇那经常住在一起。两人相遇不下三十一世,而其中有三十次马哈摩嘎喇那与沙利子都住在一起;这三人的联系在前世就已非常的紧密。在无数世的轮回中,虽然这三十一世只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但它们却让我们得以一窥马哈摩嘎喇那的生命与性格。 从《本生经》中我们发

  • 第二部 第八章

    第八章 马哈摩嘎喇那的偈颂 和佛陀其他许多阿拉汉弟子一样,在《长老偈》中,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以偈为证,赞颂他战胜变化无常的生命。属于他的那一章,包含了六十三首偈(Thag. 1146-1208),是该部经典次长的作品。这些偈最重要的主题是,他面对轮回的诱惑与巨变时内心的平静。世间的痛苦再也碰不到他,他安住在寂灭中,超越一切存有的不安与痛苦。 赞叹林野行者 他的偈颂从四偈(Thag. 1146-49)开始,显然是对他自己说的,赞叹林野(aranna,古译:阿兰若)行者努力对抗死亡大军的梵

  • 第二部 第九章

    第九章 马哈摩嘎喇那最后的日子 在佛陀般涅槃前半年,于迦底迦月相当于阳历十至十一月的月圆日,死亡终于拆散两位上首弟子。沙利子在这一天入灭,就在父母家他出生的房间里,周遭围绕着他的学生,但离马哈摩嘎喇那很遥远。虽然两人一生中几乎是形影不离,但他们的死,就如同他们的证阿拉汉果,是发生在不同的地方。 魔罗预示死亡 在沙利子入灭后不久,马哈摩嘎喇那和魔罗(Mara)魔王、死神有次奇遇,⑴那预示了他即将死亡。 有一晚,当长老正在森林来回经行时,魔罗溜进他的身体里,

  • 第二部 第十章

    第十章 马哈摩嘎喇那之死 佛陀是在一个完美控制的禅定中,①在许多弟子的围绕下平静地入灭。沙利子是在父母家里入灭,也有众多比库随侍在侧,同样很安详。阿难达在一百二十岁入灭,由于不希望增加别人筹办葬礼的负担,因此他以三摩地(samadhi,定)火②将自己身体烧光。 惨死的圣者 考量世尊与这两位弟子安详地入灭,人们可能会想马哈摩嘎喇那应该也是在平静的环境下入灭,可是马哈摩嘎喇那的入灭却很不相同他是惨死的,但这并未动摇他坚定与安详的心。 马哈摩嘎喇那在他的朋友沙利子

  • 第三部 第一章

    第一章 马哈咖沙巴早年 佛陀在般涅槃前拒绝任命继承者,他劝比库们要以「法」与「律」为师,因为实践解脱道所需的教法都包含在他四十五年的说法里,他们可从中寻找。 似佛的弟子马哈咖沙巴尊者 佛陀入灭之后不久,比库们虽然未推举继承者,但是对一位独居长老的敬意却与日俱增,他浑身自然地散发出力量以及威严的光辉。巴利文注释书描述这个人为「似佛的弟子」(buddhapatibhaga-sabaka),他就是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古译:摩诃迦叶,大迦叶)尊者。 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能在

  • 第三部 第二章

    第二章 阿拉汉比库尼拔陀迦比罗 让我们先跟着拔陀迦比罗走。她沿路走到沙瓦提城(Savatthi),在揭达林园精舍聆听佛陀开示。那时比库尼僧团尚未成立,她就住在揭达林园精舍附近的非佛教女沙门修道院。她在那里住了五年,直到受戒成为比库尼为止。 证得阿拉汉圣果 不久之后,拔陀证得阿拉汉圣果。佛陀赞叹她为比库尼中忆念前世第一者(AN 1,chap.14)巴利注释书与本生故事,留给我们一些有关她前世成为马哈咖沙巴妻子的记载。 有一天,她说出下列偈,其中她赞叹马哈咖沙巴并宣示自己的

  • 第三部 第三章

    第三章 轮回背景 马哈咖沙巴与拔陀迦比罗原是发愿要成为过去第十五佛莲华上佛(Padunmutara)的大弟子,莲华上佛出现在过去十万劫前,而他的主寺座落在有鹅城(Hamsabati)附近的安隐鹿野苑。㈠ 富有的地主夫妇 那时,未来的马哈咖沙巴是个富有的地主,名为韦提诃(Vedeha),而拔陀是他的妻子。有天韦提诃去寺里,坐在大众中,佛在那时宣布摩诃尼萨巴(Mahanisabha)长老,是他的第三顺位弟子,苦行第一。韦提诃听了很喜欢,就邀请佛陀与全部僧团隔天到他家里用餐。 韦提诃发愿成就

  • 第三部 第四章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 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功德威力所震动。 佛陀放光等待马哈咖沙巴 佛陀察觉到大地的这次震动,知道那意味着有杰出的弟子正要来找他。在未通知任何比库的情况下,他独自上路,走了五里路去见未来的学生这个慈悲的举动,后来一直受到赞颂(Jat.469,序)。 在王舍城与那爤陀之间的路上,佛陀坐在多子塔(Bahuputtakacetiya)旁的榕树下,

  • 第三部 第五章

    第五章 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 我们已看到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与佛陀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系。根据传统资料,这关系在他们的前世中就已缔结了。根据本生故事,马哈咖沙巴在他是十九世中和菩萨有连结,经常是密切的家庭关系。 马哈咖沙巴当菩萨的父亲不下六次(Jat.155,432,509,513,524,540),当他的兄弟两次(Jat.488,522),并经常是他的朋友或老师。由于这并非他们首次相遇,因此我们不难了解,为何马哈咖沙巴初次看到世尊,会有那么立即而强烈的信心,以及全心的奉献。 佛陀

  • 第三部 第六章

    第六章 与天神相遇 有一次是和年轻的天女拉雅(Laja)。她记得自己能获得天界的快乐,是因为前世在人间身为贫女时,抱着信心供养烘干的米给马哈咖沙巴长老,并发愿:「愿我能分享你所见到的实相

  • 第三部 第七章

    第七章 与同修比库的关系 一个如马哈咖沙巴尊者这样致力于禅修者,很难期待他能积极接受并训练许多学生;事实上,藏经中提到他的学生也只有寥寥几个而已。 与比库众说法 在少数记载马哈咖沙巴对比库们说法的经典之一,主题是关于高估个人的成就: 可能有比库宣称他已达最高的阿拉汉果智,于是佛陀或他心通的弟子,便来检视与质问他。当他们质问他时,那比库变得尴尬与惶惑。于是,质问者便知这比库是出于我慢,高估了自己才会这么说。 然后,在考虑原因之后,他了解到这位比库已多闻

  • 第三部 第八章

    第八章 佛陀般涅槃之后 接下来要说道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和阿难达的关系,和佛陀般涅槃后,马哈咖沙巴尊者取得僧团领导地位密切相关。 佛陀入灭 佛陀入灭时,五个最重要的弟子当中,只有阿难达与阿奴卢塔两人在

  • 第三部 第九章

    第九章 马哈咖沙巴的偈 在《长老偈》中,有四十颂(Thag.1051_1090)归于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这些偈反映了大长老的一些特质与德性:他的苦行习性与少欲知足:他对自己与同修比库的严格;他的独立精神与自主;他对独居与远离人群的喜爱;他对禅修与定境的投入。这些偈也显示出长行文章中未呈现的事:他对周遭自然之美的敏感度。 这里只选录部分偈,我们读到的几乎全都是莱丝.大为斯(C.A.F.Rhys Davids)与诺曼(K.D.Norman)的翻译。 少欲知足,乐于苦行 首先,是劝诫比库

  • 第四部 第一章

    第一章 阿难达的个人道路 在所有随侍佛陀的大比库中,阿难达(ananda)尊者在许多方面都占有一席独特的地位。 出家与学法 阿难达(ananda,古译:阿难)的独特地位早在出生前就已开始。根据传统说法,他和佛陀都是从都西答天(Tusita,古译:兜率天)降世,并在同一天出生在同一个释迦贵族的武士(即刹帝利)阶级。他的父亲甘露饭王(Amitodana),是佛陀父亲净饭王(Suddhodana)的兄弟,因此两人是堂兄弟,他们一起在释迦国的首都咖毕喇瓦土城(Kapilavatthu)长大。甘露饭王也是另一位

  • 第四部 第二章

    第二章 阿难达的声望 在巴利藏经中,出现许多次对阿难达的赞叹。 擅长说法的老师 例如,有一次萨罗国(Kosala)的巴谢那地王(Pasenadi)会见阿难达尊者,并询问他正确身、语意行的标准。阿难达以一贯的颖慧回答,国王听了很高兴,就送他一件贵重的衣服。之后,阿难达向世尊禀报这次会面,于是佛陀对全体比库大众说: 比库们!这是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的收获,他很幸运能得到会见与供养阿难达的机会。(MN88) 阿难达是个擅长说法的老师,因此在佛陀觉得自己身体不适的场合,会毫不迟疑

  • 第四部 第三章

    第三章 佛陀的侍者 树立阿难达名声的德行之一,是他担任佛陀的侍者。佛陀曾说他是所有侍者中最优秀的,是曾担任这职务的比库众中的第一人(AN 1,chap.14)。 如影随形的侍者 事实上,「侍者」一词并不足以完全表现阿难达尊者的职位。诸如「秘书」或「助理」的称谓,都无法表现他的随侍,以及在许多细节上辅佐世尊最亲密的面向;而「仆人」一词,则太强调附属的涵意,而忽略组织与指导的面向,并遗漏亲密的面向。 在《长老偈》里他的三首偈中(Thag.1041-1043),阿难达总结他在佛陀最

  • 第四部 第四章

    第四章 佛法司库 具足五种特质的弟子 在佛陀宣布的杰出弟子当中,阿难达尊者是唯一在五种特质上被宣布为杰出者。其它比库都只擅长一种,或有两位比库擅长两种,但阿难达是被宣布为五种特质皆第一的比库弟子: 多闻者,即通晓很多佛陀的开示者; 具念者,即具有良好记忆(正念)者; 正行者,即精通教法秩序者; 坚定者,即在研究等各方面皆坚定者; 佛陀的侍者。 五种特质皆源于正念 如果我们仔细看便会了解,这五种特质皆源于正念。正念是心的力量与忆念的力量统理回忆与观念。它是

  • 第四部 第五章

    第五章 阿难达对女性的态度 因为他自然的仁爱与慈悲胸怀,阿难达对于四众弟子的福利特别关心,不只对比库与近事男(upasaka),同时也对比库尼与近事女(upasika)。 促成建立比库尼僧团 事实上,如果没有阿难达,可能只会有三种弟子根据律藏记载,他是促成建立比库尼僧团的人(Vin.2:253;AN 8:51) 佛陀三度拒绝姨母的请求 当许多释迦贵族陆续在他们杰出同族的座下舍俗出家时,他们的妻子、姐妹与女儿,也纷纷表达要在佛陀座下出家的想法。 许多释迦族的女子,在佛陀的姨母马哈巴迦巴帝.

  • 第四部 第六章

    第六章 阿难达与同修比库 在所有的比库当中,沙利子尊者是阿难达最亲密的朋友。阿难达和他的异母兄弟阿奴卢塔的关系,似乎反而没有那么亲密,因为后者喜欢独居而阿难达则喜欢人群。沙利子是和佛陀最相像的一位弟子,阿难达可以用和佛陀说话的相同方式,和沙利子交谈。 与沙利子的友谊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所有的比库当中,只有沙利子与阿难达两人得到佛陀亲授的尊号:沙利子被称为「佛法大将」(dhammasenapati),而阿难达则被称为「佛法司库」(dhammabhandagarika)。在此我们可以看

  • 第四部 第七章

    第七章 与佛陀的对话 佛陀与阿难达为指导别人而对话 如果有人将佛经视为无声、和谐的讨论法的对话,那么整部经藏事实上都是由阿难达与佛陀的对话所组成。佛陀开示时,阿难达总是在场,只有少数不在场的情况,事后佛陀都会为他再重述一次。㈠ 佛陀经常第一阿难达提出教法的问题,目的是为了阿难达的心灵成长,或针对在场所有比库而说。对于听着而言,当两位专家在互相讨论某个主题时,总是比独自一人说话更有激励作用。因此,许多佛陀与阿难达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指导别人而说。 佛陀

  • 第四部 第八章

    第八章 阿难达的前世 须摩那鸠马喇发愿成为侍者 阿难达的在过去十万劫前莲华上佛座下,发愿成为大弟子。莲华上佛是住在汉沙瓦低(Hamsabati)王城的难达王之子,其弟是须摩那鸠马喇(Sumanakumara)太子,统治一片其父赐封的采邑。 有一次,莲华上佛和十万名比库随从住在首都时,须摩那鸠马喇奉父亲之命前往边境平乱。当返回首都时,父亲要封赏他,他选择邀请佛陀与僧团(sangha)到自己的城市,在三个月的雨安居期间供养他们。 太子对佛陀的侍者须摩那(Sumana)比库印象非常深刻,在

  • 第四部 第九章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 凸显阿难达与佛陀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一部经是《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bbana Sutta,DN 16)佛陀最后那段日子与般涅槃的记录。㈠ 这些记录传达了一种特殊的分离情感,那对阿难达来说尤其痛苦。那也是佛法衰弱的第一个小征兆,随着距离佛陀的年代愈来愈远,它会逐渐消失,直到一位新的佛陀出世为止。 这整部经的主旨,是劝人要把握时机,修行佛法。它再度反应了阿难达的完整性格,因此我们将跟着它的脚步前进,强调以阿难达为主的那些段落。 佛陀拯救瓦基族 这

  • 第四部 第十章

    第十章 佛陀般涅槃之后 安慰悲伤的在家弟子 阿难达在偈中表达他在大师入灭后的情况: 吾之同伴已辞世, 大师也已般涅槃。 今唯此谊堪能比: 专注正念于身体。 老者如今已辞世, 新人少能令我喜,㈠ 今日我独自禅修, 如鸟翩翩入巢中。(Thag.1035-1036) 在葬礼过后,阿难达剩下的唯一责任,就是达到佛陀向他预言的究竟解脱。马哈咖沙巴建议他住在马喇族与释迦族附近高沙喇国的森林中,但当大家知道佛陀的侍者独自住在房间森林中时,访客便蜂拥而至。 在家弟子们对于佛陀、沙利子(Sar

  • 第五部 第一章

    第一章 早年与出家 阿奴卢塔(Anuruddha,古译:阿那律)和阿难达(ananda)一样,都是释迦族的贵族,且是佛陀的堂弟。他和阿难达的父亲都是甘露饭王(Amitodana),然而他们应是异母所生,因为经中并未将两人视为兄弟,并暗指他们是在不同的家庭长大。阿奴卢塔(Anuruddha)的同胞兄弟是释迦族的马哈那马(Mahanama),他有个姐妹名为卢希妮(Rohini)。 未听过没有一词 阿奴卢塔(Anuruddha)在奢华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养尊处优。经典对他早年的描述和他们用来描述菩萨的养成词汇相

  • 第五部 第二章

    第二章 努力证得阿拉汉果 『天眼』是指看见超出肉眼范围之外的能力,就阿奴卢塔而言,他能延伸到一千个世界。这种能力的性质是世间的,我们底下会再详细讨论,拥有它者不必然巳觉悟『法』。阿奴卢塔获得天眼是在成为阿拉汉之前,为了攀上巅峰,他还得克服更多内在的障碍。藏经中有三处提到他的努力。 解脱十一种随烦恼 有一次,当阿奴卢塔尊者和两个朋友堂兄难提(Nandiya)与释迦贵族金毗罗,住在东竹林时,佛陀去探望并询问他们进步的情形。①于是阿奴卢塔告诉佛陀自己在修习一个非

  • 第五部 第三章

    第三章 阿奴卢塔的心灵之道 阿奴卢塔尊者的心灵之道有两个重要特色:第一,精通天眼(dibbacakkhu)与其他神通;第二,修习四念处(satipatthana)①我们将依次讨论它们。 精通天眼 『天眼』顾名思义就和天人所见相同,即能在遥远的距离,在障碍背后,并在不同的存在维度,看见事物。① 修习光明遍至第四禅而生起天眼 天眼是由禅定力开发而成,它并非具体的感官,而是一种视觉功能运作的智明。这功能是在第四禅的基础上生起,特别是透过光明遍或火遍②,即以光明或火为禅修对象而获得

  • 第五部 第四章

    第四章 僧团中的生活 从巴利经藏中可以看出,相对于沙利子(Sariputta)、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阿难达(ananda)等比库,阿奴卢塔(Anuruddha)比较喜欢安静独处的生活,他不是个积极涉入僧团事物的人。因此,不象上述那些长老,他较少出现在和佛陀有关的传法事件中。 偏好头陀行 从他在《长老偈》的偈中也可看出,他和最具代表性的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一样,非常偏好头陀行①: 托钵乞食回来时, 圣者无伴独安居, 诸漏已尽阿奴卢塔, 寻遍破布做僧衣。 圣者哲人

  • 第五部 第五章

    第五章 阿奴卢塔与女人 在阿奴卢塔出现的经典中,和女人有关的部分多到不寻常。看来虽然他内心纯净,切欲完全远离爱欲,但天生该贵的武士气质所散发出的个人魅力,使他很受女人的欢迎,不只在人间,即是在天界也是如此,其中有些遭遇无疑是源于前世的业缘,虽然他欲超越它们,但女人们仍深受影响。 女天神阇利仁劝诱复合 例如有一次,阿奴卢塔在森林中独居,女天神阇利刃(Jalini)从三十三天①下来,出现在他的面前(SN9:6),她是阿奴卢塔在前世,身为统理三十三天的沙咖天帝(Sa

  • 第五部 第六章

    第六章 阿奴卢塔的前世 发愿获得天眼 阿奴卢塔尊者和其他许多杰出弟子一样,也是在过去十万大劫前,莲华上佛(Padumuttara)的教化时期,发愿要成为大弟子的。(1) 那时他是个富有的在家居士,当看到佛陀指称一位比库为天眼第一者时,便发愿要效法他,在丰盛地供养世尊与僧团后,获得世尊授记。在莲华上佛涅槃后,他便去询问比库获得天眼的前行。他们告诉他供养油灯最合适,因此他就在佛陀舍利塔前供养了几千盏油灯。 接下来的咖沙巴佛(Kassapa)时期,他在咖沙巴佛般涅槃后,以装满

  • 第五部 第七章

    第七章 佛陀般涅槃前后 佛陀入灭时,阿奴卢塔尊者在场,此事记载于,《大般涅槃经》(Mabaparinibbana,Sutta,DN 16;SN 6:15),他在处理顿失依怙的僧团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亲见佛陀般涅槃 当大师知道自己即将入灭时,他依序进入完整的禅定,最后达到灭尽定 ①。那时,阿难达(ananda)对阿奴卢塔(Anuruddha)说:尊者!世尊已般涅槃。 但具有天眼的阿拉汉阿奴卢塔,能识别佛陀进入的是何种禅定,因此纠正这位比较年轻的比库: 不是这样,阿难达吾友!世尊尚未般涅槃,他是在灭尽

  • 第六部 第一章

      第一章 前言  作为一个精通善巧方便的老师,佛陀采取不同的开示风格向弟子们传法。  佛陀广说与略说的弘法方式  通常他会以广说的方式解释教法,在以简述或总说的方式介绍主题后,他会详细解说、分析

  • 第六部 第二章

    第二章 轮回背景 像佛陀所有的大弟子一样,马哈咖吒亚那(Mahakaccayana)尊者在僧团中的杰出地位,是往昔在轮回中所种下的种子,经过无数世后逐渐成熟的结果。 发愿成为对略说法义广解第一者 马哈咖吒亚那(Mahakaccayana)的传略提到,他在过去十万劫前莲华上佛的教化时期,便已发愿成为僧团的领袖。(1)那时马哈咖吒亚那转生到一位富裕的长者家。有天他去寺院时,看见一位比库(bhikkhu)被佛陀指称为对略说法义广解第一者。这个年轻人对该比库所获得的荣誉深受感动,他心想:这位比库的

  • 第六部 第三章

    第三章 马哈咖吒亚那的皈依佛法 生为司祭之子 在他的最后一世,苟答马佛(Gotama)出世时,马哈咖吒亚那诞生在:中国西南方向阿槃提国的首都优禅尼城(Ujjeni),是司祭(purohita,或译为辅相、帝师)之子,(1)他父亲的名字是提利提瓦洽(Tiritivaccha),母亲是羌德芭(Candima),(2)他们属于咖吒亚那(Kaccayana)族,是最古老与最受尊敬的婆罗门一系。 由于出生时身体有着金色的皮肤,父母惊呼他是带着名字来出生的,而为他取名咖吒那(Kancana),意思是金色。身为婆罗门与

  • 第六部 第四章

    第四章 各种事件 无论经典或是注释书都并未提供我们很多马哈咖吒亚那(Mahakaccayana)在僧团中的传记资料,它们将焦点放在他的老师角色上,特别是他对佛陀略说的广解。 习惯于安静独居 从马哈咖吒亚那(Mahakaccayana)出现的〈因缘〉(nidana,或译为序)到经典,我们可以推论,他出家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阿槃提。他似乎习惯于安静独居,只有在需要时才指导他人。他会定期去几个主要住处拜访佛陀,有时候,似乎也会在传法之旅中随侍佛陀。 马哈咖吒亚那(Mahakaccayana)在《中部》以解

  • 第六部 第五章

    第五章 佛陀略说的阐述者 佛陀推崇马哈咖吒亚那(Mahakaccayana)尊者为详述他略说法义能力第一的弟子,马哈咖吒亚那能得到这项殊荣,主要是因为在各部经(Nikaya)①中被发现得八篇经典:《中部》三篇、《相应部》三篇、《增支部》两篇。除此之外,在各部经中还可发现与佛陀略说无关得其他论述。 分析法,直指法义的核心 总观这些论述中所具的一致性与独特风格,在在都揭露了创作者的心理特质。它们是周密、平衡、细心与谨慎、言之有物、一丝不苟、敏锐、设想完善与圆融的。但无可否认

  • 第六部 第六章

    第六章 马哈咖吒亚那的其他教导 马哈咖吒亚那尊者的开示形式并非都是对佛陀「略说」的注释,他也有自己的独立说法,且擅长以自己对缘起教法的洞见,来解决同修比库们的疑惑与问题。 《中部》的记载 《中部》有一篇记述大长老和摩偷罗(Madhura)国王阿槃提弗(Avantiputta)完整而详细的对话,该王(根据注释书)是阿槃提猛光王的孙子。有一次,当马哈咖吒亚那尊者住在摩偷罗时,国王听到许多赞美他的话:「他是睿智、敏锐、聪慧、多闻、善说与颖悟者;他是长老与阿拉汉(arahant)。」

  • 第六部 第七章

    第七章 马哈咖吒亚那的偈(gatha) 《长老偈》有八首偈(gatha)归於马哈咖吒亚那(Thag.494-501)。这些偈(gatha)毫无例外都是以偈(gatha)的形式,表达对比库正确戒行,以及对在家众实际建议的教导。虽然马哈咖吒亚那对婆罗门鲁醯遮所说的偈(gatha),实际上是教导的工具,但他似乎不同於其他几位大弟子,如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沙利子(Sariputta)与汪积撒(Vangisa,古译:婆耆沙、鹏耆舍)等人具有丰沛的诗才,他擅长的领域是分析与注释,而非鼓舞人心的辩才,

  • 第六部 第八章

    第八章 注释书 在结束检视马哈咖吒亚那尊者对佛陀教法贡献之前,我们应稍微提一下上座部传统中,归给他的两部注释书:《藏释》(Petakopadesa)与《导论》(Nettippakarana),以及一部重要的巴利文法书《马哈咖吒亚那文法》(Kaccayana-Vyakarana)。这两部注释书并未纳入巴利藏经中(缅甸版近年来才将它们并入经藏①),但它们对上座部注释方法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导论》注释者的指南 髻智(Nanamoli)比库②曾将这两部作品译成英文,他认为《导论》是《藏释》后来更精练的

  • 第七部 第一章

    第一章 「指鬘」杀人魔 盎古利马喇(Angulimala,又译为央掘摩罗,央掘魔罗,鸯掘摩罗,央仇魔罗,央崛鬘,鸯窭利摩罗,安古林马拉,安觉摩罗,鸯掘,鸯鸠摩罗, 安姑利;意译:指鬘,指鬟,指环;简称:指鬘尊者)是佛教经典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从连续杀人魔转变为清净解脱阿拉汉(arahant)的戏剧性故事,在佛教世界中家喻户晓,产妇们几乎都将他视为自己的守护圣者,相信他的祝福保护偈能确保顺利生产。 佛陀经常警告弟子们,不要从外表与外在行为评断他人;只有佛陀独特的能力,

  • 第七部 第二章

    第二章 幡然醒悟 徘徊在无间地狱的边缘 由於盎古利马喇持续发动血腥攻击,因此人们避开森林,很快就没有人敢去那里,连捡柴的人也不敢去。盎古利马喇如今必须前往村庄外围,躲在暗处攻击路人,割下他们的手指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他甚至在晚上进入村里,杀害居民,就只为了取得他们的手指。 他在好几个村庄行凶,由於没有人能挡得住盎古利马喇的蛮力,因此人们纷纷弃家远逃,村庄也因而荒芜。无家可归的村民都逃往沙瓦提城(Savatthi),在城外扎营,并到皇宫向巴谢那地王(Pasenadi)哭诉

  • 第七部 第三章

    第三章 「生在圣者家族」 实语誓言助女人顺产 有一次,盎古利马喇在托钵时,看见一个女人难产。他的悲心油然而生,心想:「众生真苦!他们真苦

  • 第七部 第四章

    第四章 盎古利马喇的偈 除了在下述《长老偈》中他自己的说法外,关於盎古利马喇的晚年并无其他记载。①这些偈(gatha)告诉我们,他独自住在诸如森林、洞穴与山上等偏僻处,他终於在生命中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喜悦地度过他的日子。 有人曾放逸,改过勤修行;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明。(Thag.871) 有人曾作恶,从善欲挽回;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明。(Thag.872) 比库尚年轻,修习佛教法;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明。(Thag.873) 愿敌谛听法,愿彼信佛法; 愿敌近善友,亲近说法人。②

  • 第八部 第一章

    第一章 六度出家与还俗 无法过苦行的生活而还俗 吉答(Citta,古译:质多)比库是个驯象师的儿子。他小时候遇见过一位老比库,他正托钵乞食回来,钵中有样非常美味的食物。老比库对它并无贪欲,便将它给了小男孩。吉答非常高兴,便加入僧团,以为成为比库之后,每天无须工作谋生,就会有人供养美食。然而,出於这样的动机,根本不可能过苦行的生活,不久之后他就脱下僧袍还俗了。 但圣僧团(sangha)的精神,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且难以抹灭的印象,他很快地就对在家生活感到不满,并要求

  • 第八部 第二章

    第二章 多次出家的前世因缘 劝人还俗的恶行 《长部注》告诉我们,吉答比库为什么在最后一世证得阿拉汉果(arahant)之前,必须还俗那么多次。在很久、很久以前,咖沙巴佛(Kassapa)传法时,有两个朋友加入僧团。 其中一人受不了比库生活的艰苦,想要还俗回家。他的朋友鼓励他还俗,以此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这个丑恶的动机,在很晚之后的苟答马佛(Gotama)时结果。它导致这个恶友如今的吉答比库,经历至少六次的还俗羞辱,且须请求重新加入僧团。① 因果不灭的法则 这显示出,有些业如此

  • 第九部 第一章

    第一章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维沙卡 在盎嘎国(Anga,古译:鸳伽)的跋提亚城(Bhaddiya),住着一位富人面达咖(Mendaka,古译:面托迦)。他曾在前世的一次饥荒中,将自己和家人所拥有的最后食物布施给一位独觉佛(pacceka)①。因为这次施舍、这次战胜自我,他于此世获得大福报:家中的食物永不匮乏,无论如何消耗或布施,天地总是丰收不断。 发愿成为「布施第一」的女弟子 不是只有面达咖(Mendaka)拥有大福报,他的妻子、儿子、媳妇与奴仆也都参与前世那次无我的布施,因此在此

  • 第九部 第二章

    第二章 卖花女皇后:玛莉咖 在佛世时,沙瓦提城(Savatthi)有个制作花鬘团体领袖的女儿,她美丽、聪明又大方,是父亲喜悦的泉源,名叫玛莉咖(Mallika,即玛莉咖夫人,古译:摩利迦)。 卖花女成为巴谢那地王的皇后 她刚满十六岁时的某一天,和一群女伴到公共花园游玩,篮子里带着三份发酵米作为午餐。[1]当她出城时,一群沙门正好要进城托钵乞食。其中一人相貌庄严出众,令她深受感动,遂将篮中所有食物供养他。 那位伟大的沙门即是佛陀正自觉者,他让她将食物放入钵中。在不知供养对

  • 第九部 第三章

    第三章 断除欲乐的大智慧者:柯玛 就如佛陀在比库僧团中,任命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两位上首弟子般,他也任命两位女性为比库尼(bhikkhuni)僧团的第一弟子,她们分别是「神通第一」的莲华色(Uppalavanna)比库尼,与「智慧第一」的柯玛(Khema)比库尼(AN 1,chap.14)。佛陀举出这两人为所有比库尼效法的榜样与模范,其他比库尼可以此为标准来评估自己(SN 17:24)。 了解生命无常而证得阿拉汉果 「柯玛」(Khema,古译:谶摩)的

  • 第九部 第四章

    第四章 善辩行者:跋达昆达拉克萨 在马嘎塔国(Magadha)的首都王舍城,住着一位家境良好的女孩跋达(Bhadda,意译为「贤者」,古译:跋陀),是个富商的独生女。[1]她的父母将她幽禁在一栋七层楼房的顶楼,因为她的性格热情,他们担心她性意识的觉醒会为她带来麻烦。 为了自卫而犯下杀夫之罪 有一天,跋达(Bhadda)听到街上的喧哗声,她便从窗户探头出去,看到一个罪犯正要被带往刑

  • 第九部 第五章

    第五章 抱亡儿乞药的母亲:积撒苟答弥 贫苦而憔悴的苟答弥 沙瓦提城(Savatthi)住着一个穷人家的女孩苟答弥(Gotami,古译:瞿昙弥、憍答弥、憍昙弥、俱昙弥、乔答弥,或瞿夷、裘夷),她因家境贫苦而很瘦弱与憔悴(kisa,音译「积撒」),所以人人都称她为「积撒.苟答弥」,意即「憔悴的苟答弥」(古译:翅舍瞿昙弥、吉离舍瞿昙弥)。[1]如果有人看见又高又瘦的她走过,由于无法得知她内在的富足,他可能会老实地说她: 彼乃内在美, 从外不得见。 由于出身贫穷与不吸引人,积撒.苟答

  • 第九部 第六章

    第六章 多子无依的老妇:索那 沙瓦提城中有个妇人有十个小孩,她一直都忙着生产、养育与照顾孩子,忙着教育他们,以及为他们安排婚姻。她一生都环绕在小孩身上,因此被称为「多子的索那(Sona,古译:输那)」。[1]我们可能觉得奇怪,一个家庭怎么有这么多的子女,但这在过去的亚洲并不罕见,甚至直到今日也是如此。 预期回报的自私母爱 索那(Sona)的丈夫是佛陀的信徒,在虔诚奉持在家戒多年之后,他决定献身梵行,因而出家成为比库。对索那来说,接受这个决定并不容易,然而她并未

  • 第九部 第七章

    第七章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达 难达(Nanda)出生时,深受父母佛陀的父亲与他的第二任妻子马哈巴迦巴帝.苟答弥(Mahapajapati Gotami,或译为「大爱道」,大爱道瞿昙弥,是佛陀的姨母、姨妈)的钟爱。[1]她名字的意思是欢喜、满足、高兴,是其父母为婴儿降世感到特别欢喜而

  • 第九部 第八章

    第八章 慈悲的化身:沙玛瓦帝皇后 在佛陀出现于印度的幸运时代,有一对夫妻和他们绝美的独生女沙玛瓦帝(Samavati,古译:沙摩婆提)就住在边境内。他们的家庭生活原本快乐与和谐,但有一天却遭逢大难:家乡爆发瘟疫,这对夫妻于是带着成年的女儿逃离该地。[1] 失去双亲的孤女 他们前往位于恒河流域拔沙国(Vamsa)的首都高赏比(Kosambi),想去寻求她父亲老友国王的财政大臣抠沙伽(Ghosaka,古译:瞿沙伽)的援助。当局在市里成立了一个难民收容中心。沙玛瓦帝到那里拿食物,第一

  • 第九部 第九章

    第九章 从悲伤中解脱:巴答吒拉 巴答吒拉(Patacara,古译:波吒左啰)是沙瓦提城(Savatthi)某位大富商的美丽女儿,[1]当她十六岁时,父母亲便将她幽禁在一栋七层高楼的顶楼,派了许多守卫护卫,避免她和年轻男子接触。在这样的预防措施下,她还是爱上在父母房中服侍的一个仆人。 和爱人私奔生子 当父母安排她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青年结婚之时,她决定和爱人私奔。她伪装成女仆从塔楼逃出,和爱人在城中会面,然后他们就去住在远离沙瓦提城的一个村庄。在那里,丈夫靠一小亩田地种植维生

  • 第九部 第十章

    第十章 慷慨的交际花:安巴拔利 在许多宗教的早期阶段中,常出现的一个角色是著名的交际花或小妾,她们的改变与内在转化,显示出真与善的力量远胜过人的劣质性。例如在《新约圣经》中,我们看到抹大拉的玛利亚(Mary Magdalene)①,与埃及荒野中的埃及人玛利(Mary the Egyptian),以及早期苏菲主义(Sufism)②的拉比亚(Rabia)③。在佛陀的时代,我们则有安巴拔利(Ampapali,古译:菴婆波利)与西利玛(Sirima,古译:师利摩)④。 观察她们的一生是个有用的练习,至少能使我们

  • 第九部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西利玛与乌答拉 西利玛(Sirima,古译:师利摩)的故事,记载于巴利注释书中,从一个名为乌答拉(Uttara,古译:郁多罗)的女人说起,她是王舍城富商本那(Punna,古译:富楼那)的女儿。本那与乌答拉都是佛陀的弟子。[1] 西利玛代替乌答拉服侍其丈夫 有个富商名为苏曼那(Sumana),他是本那以前的雇主,想要让儿子和乌答拉(Uttara)结婚。然而,本那(Punna)却不愿意接受这项提亲。苏曼那提醒富商本那(Punna)多年来都受雇于他,他现在的财富都是那段时间累积来的。本

  • 第九部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结束轮回的旅程:伊西达西 在后来成为阿首咖(Asoka,古译:阿育王)首都的华氏城(Pataliputta),住了两位佛教比库尼伊西达西(Isidasi,古译:伊师达悉)与菩提(Bodhi),两人都擅长禅修,精通佛法,解脱一切烦恼。[1] 勤劳与认真的家庭主妇 有一天,这两位朋友托钵与用餐完后,坐在树荫下谈起个人的生平。年纪较大的菩提(Bodhi),在加入僧团之前显然经历过许多痛苦,她很好奇年轻的同伴伊西达西(Isidasi)为何会决定出离世间。后者正值青春年华,拥有花容玉貌,很难

  • 第十部 第一章

    第一章 给孤独长者成为佛弟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沙瓦提国揭达林给孤独园,」许多佛经都从这些话开始,因此给孤独(Anathapindika)这位大近事男(upasaka)的名字,对阅读佛教典籍者来说是相当熟悉的。他名字的意思是「施给(pinda)孤独无助者(anatha)」,是对沙瓦提城苏达答(Sudatta)长者的尊称。 他是谁?他如何遇见佛陀?他和佛法的关系为何?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传统经典中和他有关的记载中找到答案。 初次遇见佛陀 给孤独(Anathapindika)长者初次遇见佛陀,是在大师

  • 第十部 第二章

    第二章 富有的施主 寺院建成后,给孤独全力支持僧团住众,提供他们一切生活必需品。每天早上都送去米粥,每天晚上则补充所需的衣、钵与医药,而揭答林精舍的一切修缮都是由他的仆人负责。此外,数百位比库每天都到他七层华厦的家中,接受午前供养。每天用餐时刻,他家都充满橙黄僧袍与圣者气息。 虔诚施食,皆成美食 当巴谢那地王得知给孤独的慷慨时,也想仿效他,因此每天供应食物给五百位比库。有一天,当他要去找僧团谈话时,仆人告诉他比库们将分得的食物拿去给城中的信徒,信徒

  • 第十部 第三章

    第三章 给孤独的家庭 慈善的妻子 给孤独的婚姻很幸福。他的妻子富那罗伽那,人如其名,意思就是「福相」,作为这家慈善的精神象征,她照顾仆人与日中前来的僧团(sangha)。她和她的兄弟一样都信奉佛法,他是佛陀的第一位在家弟子。 依赖别人的幺女 给孤独有四个小孩,包括三个女儿与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大苏跋达(Subhadda)与小苏跋达,和父亲一样信佛并达到入流果。她们不只处理父亲的宗教事务,也处理世俗的事务,两人的婚姻都很幸福。 而最小的女儿苏玛那(Sumana),是家中最有

  • 第十部 第四章

    第四章 给孤独与他的朋友们 由于给孤独已达到入流果,因此他坚定地持戒与净化心灵,并致力于提升他周遭的人。 他清净地生活在和他心境类似的人群当中,不只最亲近的家人,连雇员与仆人们也都努力行布施、持五戒,以及遵守伍波萨他(uposatha)日的规定(Jat.382),他家因而成为仁慈与善念的中心。这样的态度也扩及到他的环境、朋友和伙伴,他并未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他们身上,也未逃避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经典中记载了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持守不饮酒戒,避免遭抢 有一次,一群沙瓦提

  • 第十部 第五章

    第五章 世尊的开示 在佛陀一生说法的四十五个雨季中,有十九个是在沙瓦提国(Savatthi)的揭答林给孤独园度过,每次雨季他都会待在那里三至四个月。给孤独长者通常一天会去拜访他两次,时常只是去看他,但往往会听到开示。 给孤独成为在家佛教徒的施主 给孤独很少问世尊问题,身为僧团最慷慨的施主,他并不想给人一种印象,认为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博得佛陀对其个人的建议。他的布施是真心的,并不求回报布施本身的喜悦,就已是他最好的回报。他认为佛陀与僧众,不会将指导视为对施主的

  • 第十部 第六章

    第六章 给孤独之死 关于大施主给孤独之死的事件,记载于《给孤独教诫经》(Anathapindikovada Sutta,MN 143)中。长者第三度罹患剧痛之病,日益严重,不见起色,他再度请求沙利子尊者与阿难达尊者协助。 沙利子的开示 当沙利子看见他时,他知道给孤独已濒临死亡,并给他如下指导: 长者!不要执着六根,勿于它们生贪欲识。不要执着六境,勿于它们生贪欲识。不要执着六识、六触、六受、六界、五蕴与四无色界。不要执着任何所看到、听到、感受、认知、想像与心中观察的事物,勿于此生

  • 第十一部 第一章

    第一章 在家弟子的典范 有一次,佛陀为了比库们的利益,曾列举二十一位著名近事男(Upasaka,或译为「优婆塞」、「信士」)的名字,他们都已证得解脱的道与果。这个表列中的第四位是靠近沙瓦提城之马奇卡桑答(Macchikasanda)的吉达(Citta)长者。 另一次,世尊对比库们说: 若有善女人要劝诫钟爱的独生子,她会毫不迟疑地说:「我亲爱的儿子!你应该像吉达(Citta)长者或阿拉维(Alavi,古译:阿罗毘)的呵塔卡(Hatthaka,古译为象童子、呵多)长者

  • 第十一部 第二章

    第二章 善说法的吉达长者 在列举他的「第一弟子」时,佛陀提到三个人在解说佛法上最为杰出:本那.满答尼补答(Punna Mantaniputta,古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满慈子)比库、达玛帝那(Dhammadinna,古译:达摩提那,意译为「法施」)比库尼与吉达(Citta)长者(AN 1, chap.14)。在记载中,没有其他在家弟子在这方面如此擅长。 这位善说法的老师、佛教在家弟子模范的吉达长者,是个拥有一整个弥伽巴塔迦村(Migapathaka),以及旁边一大片安巴答卡瓦那树林(Ambatak

  • 第十一部 第三章

    第三章 与吉达长者有关的事件 马哈咖施展神通 在别处,提到和个人比较有关的事件。有一次,一些比库在他家应供后,吉达(Citta)陪他们走回寺院。那天天气很热,他们汗如雨下。其中最年轻的马哈咖(Mahaka,古译:摩诃迦)比库对较年长者说,来阵风或雨一定会很受欢迎。这话听起来平淡无奇,但其实它别有涵意,能施展神通的马哈咖正请求被准许这么做。当他真的召来雨令同伴们清凉一下时,吉达深受震撼,特别是由于马哈咖还很年轻。 由此,在寺院中,他请马哈咖(Mahaka)再次表演神通

  • 第十二部 第一章

    第一章 清净和谐的婚姻生活 菩萨的前世父母 孙苏马喇山城(Sumsumaragiri,意译「鳄鱼山」)位于恒河谷中的跋嘎国(Bhaggas,古译:婆祇),世尊曾在此度过他四十五个说法雨季中的一个(MN 15)。 有一次,当佛陀走在这城市的街道上时,一个市民顶礼他的双足并哭道:「我亲爱的儿子!你为什么一直都不来看我们?现在请来我们家,让你的老母亲也可以看看你

  • 第十二部 第二章

    第二章 互为良师益友的夫妻 停止执着才能解脱 诺酤罗夫妻不只考虑一个有利的转世,他们也关心人世的公义与深入的存有问题。有一次,诺酤罗父问世尊,为何有些人达到解脱,有些人则否。佛陀的回答是: 凡是执着感官认知对象者,无法得到解脱,而一切停止执着者将会解脱。(SN 35:131) 这回答非常精简,只有精通佛法者才能完全理解,但诺酤罗立刻就掌握它的涵意。 努力追求智慧以克服死亡 另一次,诺酤罗父去礼敬世尊。他说如今已年老体衰了,难得有机会看见世尊,佛陀可否出于慈悲给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