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楼那的故事 佛陀时期,有一位大弟子叫做富楼那。有一天,他向佛陀报告,他要到印度西部输卢那去弘扬佛法,度化输卢那人。 佛陀说: 输卢那人性情凶暴,好勇斗狠,他们当面骂你、诋毁你,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 世尊!他们骂我、诋毁我的时候,我心里会想着:这些输卢那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只痛骂我一番而已,因为他们可以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呀。 佛陀说: 如果他们用手打你、用石块丢你,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 世尊!他们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的时候,我心里会想着:这些
富楼那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为满愿,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夜梦七宝器,盛满珍宝入母怀,遂有孕,父愿得从,故言满愿。弥多罗尼,译为慈行、知识,四吠陀有此品,其母孕时,常
富楼那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全名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又作布剌拏梅但利曳尼子、分耨文陀尼子。或略作富娄那、弥多罗尼子。
富楼那热心弘扬佛教,他的口才很好,和人家辩论时,常常令到对方心悦诚服,因此得到「说法第一」的美名。
且说在舍卫城南郊,祇园精舍,有一个名叫富楼那的比丘,想到西方的输那国去传道,便来到佛陀面前,请佛陀给他做最后的教诫。佛陀就向他问道: 「富楼那呀!西方的输那人据说很是凶恶。假如他们骂你,侮辱
富楼那尊者: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全名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又作布剌拏梅但利曳尼子、分耨文陀尼子。或略作富娄那、弥多罗尼子。意译为满慈子、满祝子、满愿子。“满”是其名,“慈”是其母姓,从母得名,故称满慈子。“弥多罗”为其母之族名,有祝、愿之义,故称满祝子、满愿子。
第八节 富楼那尊者 (一)归佛因缘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为满愿,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夜梦七宝器,盛满珍宝入母怀,遂有孕,父愿得从,故言满愿。弥多罗尼译为慈行、知识,四吠陀有此
满慈子的名号 做大圣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修道解脱生死固然要紧,但宣扬真理,说法度生,也很重要。 一个人能舍去家庭恩爱的束缚,归投在大觉者佛陀的怀抱,终身从事于宣扬真理的事业,对世间,不失望灰心;对众生,永远慈悲热情,那便是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 能够胜任宣说佛陀的教法,实在是一件极艰巨的工作。因为所要宣说的法,不但要契合佛陀的真理,更要契合众生的根机,富楼那在千万的弟子中,被公认为说法第一,当然不是没有缘由的。 要了解富楼那,要先从他的名字说起。 富楼
富楼那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财产虽不能说是富甲天下,但在全印也算得上是有名的富翁,父母很疼爱他,但他觉得世间的恩爱与财宝,终有别离散失的时候,人生第一要紧的是求得永久的真理法财。因此,他割爱辞亲,皈依大圣佛陀,发愿要从事真理的宣扬。
佛陀为其授记 有一次,佛陀在说法的法会中,讲说了很多宿世因缘的事,富楼那听了后非常感动,即从座位上起来,整理披搭在身上的袈裟,端步走到佛陀座前,以头面接礼佛足后,就虔诚地瞻视着佛陀的慈颜,他感到对佛陀巍巍的功德,用言语是称赞不尽,他用双手抚摸着心胸,他想佛陀一定会明白他的深心本愿。 像是以心印心,佛陀了解到富楼那的想法,说道: 「富楼那!你精进修持,不懈不怠,随时随地协助我宣扬宇宙人生的真理,能于我的四众弟子中,开示教化利益众生,皆大欢喜,你在说法
富楼那将来成佛,他的佛国不知是怎样的情形,假若有可能,因缘时遇,富楼那成佛后,大家也可以发愿到他的佛国中修行。大悲的佛陀,明白众人的心意,不厌其详的告诉大众道:「富楼那成佛的佛国,大地没有山陵沟壑,没有荆棘沙砾;所有的楼台亭阁,高入云霄,土地都是金银众宝所铺。
比丘中的谏言者 富楼那对于弘法布教最热心,他不贪求名利,不希望利养,他知道像水中月、空中花似的人间,正是他办了生脱死、广度众生大事的最好的道
要将佛法遍人间 富楼那做事很沉着,很稳重,僧团中的人和事,他都是经过再三的考虑才肯表示意见。唯对于弘法布教,则永远是那么热情,只要有机会播撒菩提种子,从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永远是那么精进向前。 佛陀的弟子中,能够帮助佛陀说法度生的弟子很多,但自己无所求,而又不怕魔难,不怕挫折,始终在社会人群中施教的,却很少有人能和富楼那相比。有些比丘,虽然跟随佛陀学得满腹经纶,但对众生的悲心热情不够,把别人的生死痛苦置之度外,只求做个自了汉。更有些比丘,对弘法
弘化的态度 富楼那一钵千家饭,各方弘化,千山万水,万水千山,像诗一样的生活,像画一般的人生,数不尽千千万万的人民,因为有富楼那的宣扬,而认识了佛陀,而接触到佛陀的真理慈爱。 富楼那的生活,时而摩揭陀国,时而憍萨弥罗国:今天在毘舍离城弘化,明天又到迦尸城说法。被他感动而信仰佛陀、皈依佛陀的人数之多,在僧团中无人能和他相比。再顽固刚强的众生,听到他的教化,也都会息下狂马似的心而接受佛法的净化。他究竟有什么力量?大家都不明白。有一天,有几位比丘和富楼那
到处是家乡 富楼那弘法行脚的生活,像浮萍似的在人海中飘游,他没有一定的住处。白天,在大街、小巷、广场,随缘弘化;晚上在山间、林中,或是水边独自静坐。 像行云,像流水,富楼那到处为家。有时,为了使佛法常住,他也发动建立精舍讲堂,但精舍讲堂的建成,他从没有看作是自己私有的财产。有德者居之,每当精舍完成时,富楼那又行化到他方。 富楼那不私蓄金银,他除了三衣、钵、具以外,身边没有别的东西,我们不要看表面,不要看物质,除了物质表面以外,富楼那有的是无量的功德
布教的方法 说法第一的富楼那,是一位伟大的布教家,佛陀对众生施教的方法,他都能善于运用。 「方便说法」、「应病与药」、「观机逗教」、「事理圆融」,可以说,富楼那已得到佛陀说法布教的三昧了。 富楼那知道,所谓说法布教,完全是为了众生而非为了自己,说法是说给众生听的,不是说给自己听的。高深玄妙的道理,除了少数上根的人,能透彻体悟;大众之前,富楼那总是说人能接受的道理。 对不同的人,观机说法,是富楼那的特长。他见到医生的时候,就会对医生说道: 「医生可以替
为频婆娑罗王说法 富楼那也会运用神通,在频婆娑罗王被他儿子囚在狱中的时候,富楼那和目犍连就曾奉佛陀的慈命,从空中飞进狱中,为王说法并授八戒。 频婆娑罗王是摩揭陀国的国王,在印度诸王中,是第一个皈依佛陀的,后来提婆达多挑拨他的太子阿阇世,把他囚在狱中,不给他饮食,想把他饿死,阿阇世就可以继承王位。 频婆娑罗王被囚在狱中,阿阇世不准人送饮食给他,他虽然养了如此忤逆的儿子,但他并不怨恨,心中总是安慰自己,这是过去的因缘。 他越是受到艰危困苦,就越想到佛陀
布教的精神 富楼那说法度众生,不求恭敬,不图容易,越是偏僻,越是难以教化的地方,他越是热心前往去传播佛陀的教法。 有一次是在夏安居后的一天,富楼那又想出外弘化,他对佛陀告假道: 「佛陀!请您慈悲,准许我到输卢那国布教
在输卢那国布教 富楼那告别佛陀离开僧团,独自向东北方的输卢那国走去,行行重行行,终于到达了输卢那国。 输卢那国地瘠民穷,不是高山就是河流,既没有繁华的都市,也很少有人口稠密的村庄,人民都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富楼那初到输卢那国的时候,简直无法展开他的教化,他在未来以前,虽然就已学会输卢那国的土语方言,但传教的工作,除了语言以外,还要具备更多的条件。 轮卢那国的土人,对富楼那虽没有语言的隔阂,可是大家见到他手持钵盂、身披袈裟的样子,都用奇异的眼光看
布教家的条件 富楼那努力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他把佛陀对布教工作者应具有十德的训示,奉为座右铭,时时记在心头。佛陀说:布教师应具有十德: 1.善知法义德2.能为宣说德 3.处众无畏德4.辩才无碍德 5.方便巧说德6.随法行法德 7.具足威仪德8.勇猛精进德 9.身心无倦德10.成就威力德 富楼那尊者,人虽在各方行化布教,但心却常系念在佛陀左右。每逢佛陀圣诞,或是佛陀开大会讲经,富楼那总是不远千里回到佛陀的座前,聆听法益,并向佛陀问好。 有一次,富楼那挤在大
对大迦叶的抗议 时间像流水似的无情,岁月随着无常的齿轮转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佛陀应化在娑婆世界的身体,逐渐的老了,佛陀八十岁的那一年,就在拘尸那迦罗城进入了涅槃。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阿难化身石桥的故事说的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和一个女子之间的情爱。阿难在寺庙和一个女子偶遇,这个姑娘也深深被阿难吸引,但是阿难却消失了,于是这个女子便日夜祈祷,希望自己可以再次遇见阿难。阿难跟佛祖说,他喜欢上一个世间的女子,宁愿为了这个女子化作一个石桥,只为女子从桥上经过的时候能看她一眼。佛陀听了之后并没有吃惊也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问阿难到底有多么喜欢那个女子?
云门事变,195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云门寺僧受迫害之事件。1951年2月,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局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的怀疑,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上 虽然,老和尚在云居山时没有坐禅入定七八天之久,但他经常一坐就一整天不动,有时从夜里十二点左右开始坐,直到第二天傍晚才起坐,所以他老人家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知道的。
1945年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此刻,云门禅寺有两位和尚,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
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的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
文殊菩萨简介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
众所周知,韦陀天尊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观音菩萨与韦陀天尊的故事。 一年前,深圳的朋友给我一张《观音大士传奇》,拿回家里,自己一个人在电脑里面,看了整整一天,才把全集看完。看
昨日下午,印顺再一次回忆起了自己初与本焕相识的日子。 那是在深圳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我记得很清楚,是603病房。直到今天,当时的医生、护士和陪着他的居士的名字我都记得。印顺说,本焕见到他,就抓住了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痛彻心肺。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过去。
曾经有个妙庄严王,王后名叫宝应。夫妇俩生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颜,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虽然妙英公主年龄最小,但最善良、最聪明,因此也最讨人喜欢。她五岁能诵经,知道尊重佛法、孝顺父母;她彬彬有礼,谦让、温和,善解人意。人们夸奖她疼爱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视为掌上是明珠。
惠真,公元672年出生,十三岁剃度,十六岁受了沙弥十戒,他在戒律的研学中,发现很多问题,不解,于是就想去印度求经。我们都知道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知道法显,知道义净,但这只是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先驱们,其实,在整个的佛教发展历程当中,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先驱们为之毕生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闻法修
文殊菩萨,与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他以大智为本愿,以慧行断众生无明之根,是“智慧”的化身。所以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相传,文殊菩萨曾仗剑逼佛——当时正值灵山大会,在场的比丘们深入禅定,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因此心神不宁,沉溺于纠结和懊悔之中,苦苦挣扎。
济公由于深受民众喜爱,身上逐渐被附会了神话传说色彩。据《清一统志》记载,济公所居的净慈寺曾一度毁于大火,道济四处化缘以重建寺院。当他来到严陵(今浙江桐庐),看见四周诸山树林茂密,于是脱下袈裟向空中一扔,把周围各山都罩了进去。于是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只见刹那间,山上的树木竟被一根根地拔了起来,推到江边,然后顺流东下,最后这些树木都来到了净慈寺的那口井里。寺里的僧众们将木料从井里捞上来,使净慈寺得以恢
成语“天女散花”主要讲的是佛陀派文殊菩萨率众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居士之故事。维摩诘是居住在毗耶离城的一位在家大菩萨,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摄化群生。据《维摩诘·观众生品》记载:一天,佛陀在西天坐莲花宝座讲经说法时,遥知维摩诘居士生病了,就让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毗耶离城问候探望。佛陀知道,维摩诘必定乘此机会讲经说法,就派身边的“天女”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
济颠,法号道济,民间俗称“济公”,既是宋代西湖一带的神僧,也是后世戏曲小说所常描述的一位奇特的出家人。济颠,俗姓李,浙江天台县人。少年时,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癫狂,为人“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由于行为疏狂,不检细行,又常饮酒食肉,与市井中人交往,因此当时人以之为癫狂,而称之为
佛陀的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关系于佛陀托胎和降生就有“象口含莲”“步步生莲花”等成语流传至今。据《释迦如来成道记》记载,佛陀在诞生之前,其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雪白的大象脚踏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肋下钻入身体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
章安灌顶大师,章安是他的祖籍,灌顶是他的法名,章安现在是一个镇,归浙江临海管辖。公元561年,陈文帝天嘉二年,大师出生,三个月时,就能跟着母亲念三宝名,当时有出家人从他家门前经过,对他母亲说,这个孩子不一般。母亲就给他起名“非凡”。
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人,其生活的年代,正是整个社会处于大混战、大分裂的东晋时期。慧远出身于仕宦家庭,家境优裕。当时,北方政局动荡,当权者统治苛暴,不少富家子弟南下避难,跟随这一潮流。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以后,举办了一次盛大的供僧法会。阿育王心怀恭敬,对每位前来应供的僧人都虔诚顶礼。在前来的僧众中,有一位小沙弥。在众人面前顶礼小沙弥,阿育王觉得有失身份,就把小沙弥请到没有人的地方顶礼,并嘱咐说:“您是小孩子,刚才我向您顶礼的事情,请您不要告诉别人
按照《四分律》的记载,那个时候佛陀带领着弟子们在人间游行,四处教化有缘的众生。有一次他们来到了苏婆罗国的毗兰若。因为印度的文化是非常尊重宗教导师的,毗兰若的城主一位婆罗门,听说佛陀来到这边教化,他就按照礼节过来拜访,并邀请佛陀和弟子们在这个地方做三个月的夏安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