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空和尚讲禅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圣者的故事 佛教丛书佛陀 玄奘精神 觉性的故事 佛祖十大弟子 文殊菩萨的故事 观世音菩萨传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玉琳国师 觉者的生涯 流浪者群歌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释迦牟尼故事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佛传 佛陀的圣弟子传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富楼那 目犍连 罗睺罗 舍利弗 正法眼藏 阿难陀 大迦叶 优波离 阿那律 迦旃延 《须菩提》故事集 大德讲故事 虚云长老传奇 鸠摩罗什传奇 玄奘之路 千年菩提路
玄奘精神
  • 玄奘精神 第1节:前言

    这是一段盛世下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之歌; 他来自东方, 他从丝路而来; 他用理想和信念塑就了那个时代的灵魂, 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 他的名字,叫玄奘。 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超越真实成为老幼皆知的神话形象;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对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外交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用一种精神,让自己的名字传遍整个亚洲,千百年来受人尊敬和膜拜。 他,就是玄奘,一位来自东土大唐的僧人。 他,没有高

  • 第2节:第一章(1)

    退,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心境; 它是玄奘人生经验的体现,也是内在修为和外在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 退,并非畏缩不前,而是继续奋斗的开始; 凡大德者,总是能不动声色为自己赢得最好的局面; 进退之道,存乎一心,收放自如,方为处世最高境界。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大唐,这个崛起于东方的强大帝国,在唐太宗的治理下,迎来了大唐王朝的第一个盛世顶峰; 这一年的正月二十四日,一个离开自己祖国将近二十年的僧人,终于回到了故国的都城--长安; 远在洛阳准备向辽东用兵的唐

  • 第3节:第一章(2)

    在他们眼里,玄奘已不仅仅是一个得道高僧,更是我大唐气象的煌煌象征--只有在我大唐,才能出这般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只有我大唐之人,才能完成这万里取经的旷世之举! 玄奘停了下来,离他不远的地方,是一条结了冰的小河,河边是一排光秃秃的柳树。运送经卷的马队也停了下来,他们只能跟在玄奘身后,玄奘不走,他们就不能挪动半分。 玄奘闭上眼,深吸一口气,那带着泥土芳香的气息,令人沉醉; 他俯下身,双掌触地,缓缓跪倒,朝着帝都的方向--叩首。 快跪下啊,快叩头,跟着法师,

  • 第4节:第一章(3)

    父亲,前面过不去了!房遗爱从人群中挤到房玄龄跟前,这位与他父亲一般惧内的房家二公子带来了一好一坏两个消息:坏消息是,玄奘的马队被数万百姓堵在西郊,别说进城,就连往前挪一步都不可能;好消息是,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从现在的情形看,玄奘一行到天黑都进不了城,完全有时间重新组织安排迎接事宜。 房玄龄看了儿子一眼,正所谓知子莫若父,他知道这些消息一定是儿媳妇高阳公主告诉房遗爱的。高阳公主深得唐太宗宠爱,素来郊游广阔胆大妄为,加上信奉佛法,很可能早就派人盯着

  • 第5节:第一章(4)

    把握和创造机会是任何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唐太宗深知,一切个人偏好都要服从政治需要,所以他在《慎所好》中就曾明确指出: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所以,道教也好,佛教也好,都是被利用与控制的对象。当然,作为唐太宗的左右手,房玄龄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借力打力,亮出了与民同乐牌。 把玄奘迎接好有三个好处: 第一,彰显皇帝对玄奘的礼遇,进而安抚那些因地位排在道教之后而不平的佛教高僧们; 第二,辽

  • 第6节:第一章(5)

    这四个字连起来就是说,玄奘曾经出去过,但又自己跑了回来,当时是一个人呆在屋子里。 再来看坐镇清闲:这里的坐镇,当然不是说玄奘像唐太宗那般坐镇洛阳筹划攻略辽东一样坐镇弘福寺的某间僧舍指挥盛大的欢迎活动。坐镇,应当是一种姿态,是动作。 那么清闲呢?是说玄奘在当时很空闲,别人在忙活游街,他在那里没事做很悠闲呢?显然也不是。这里的清闲,应当是一种神态,是神情。把这四个字连起来,就能看出史书对玄奘的生动描绘。 我们都知道,玄奘喜欢思考,而且是一个人静静的思考

  • 第7节:第一章(6)

    因此,为了避免恐陷物议,玄奘选择了退,选择了故不临对,选择了独自冥想。 我们知道,僧人在思考和冥想的时候往往会念颂佛经,念经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本能,选择也不例外。那么,此时此刻,他又会念颂哪部经书呢? 在选择的生命里,有一部经书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那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经书是由一个被选择所救的病人所传授,翻译成汉语后只有几百字,十分的短小精悍,却又琅琅上口容易背诵默念。正因为如此,每当遇到变故时,选择

  • 第8节:第二章(1)

    高手过招,随机而变: 大象无形,未见面便拆招,靠得是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的积累; 柳暗花明,就是要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拒绝不是对立,更非仇恨,而是有立

  • 第9节:第二章(2)

    后来长孙皇后病重,太子承乾提出扩大僧尼道士人数,以求佛祖保佑。皇后却说: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皇后尚且如此,何况唐太宗。 为了打破传统士族高门大阀对政治的影响,也为了洗清李唐皇族的胡族嫌疑,唐太宗便通过尊崇本土道教来证明皇族纯正而久远的中原血统,而舶来品佛教正好成为打击的靶子。从贞观十一年到十三年间,道士们在唐太宗的默许和纵容下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击佛教行动,甚至逼死了当时佛教界的领袖法琳法师。法

  • 第10节:第二章(3)

    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唐太宗问得厉害,玄奘回答得既诚恳,又巧妙:自己当年离开大唐的时候已再三上书表奏,只不过是因为诚心不够,才没有被允许。玄奘没有把不被允许出关的责任归咎于当时的国策和各级地方官员,试想一下,假使玄奘辩解说是皇帝陛下您下旨不允许百姓出关,而现在我功成归来,那岂不是说唐太宗当年的国策有误,让皇帝大大的下不了台阶?当然,

  • 第11节:第二章(4)

    第一,他不屑于在皇帝和众大臣面前絮絮叨叨的讲述一路上发生的事情,觉得没必要; 第二,他很清楚跟皇帝谈话的技巧,知道第一次见面该说什么,要如何说; 从心理学来看,玄奘越是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唐太宗对西行取经的故事就越是好奇,无形中加重了他在唐太宗心中的分量;从当时的实际来看,贞观十九年正是唐初国力逐渐强盛、大唐在西域及周边战事节节取胜的时候,那时候的唐太宗志得意满,甚至有些自我膨胀,所以玄奘不露声色的捧一把,正好迎合了皇帝当时的心态--只有把所有的光环

  • 第12节:第二章(5)

    同样一部作品,在君王和学者眼中的有着不同的价值--在玄奘眼里,《大唐西域记》是十几年心血的整理;而在唐太宗眼里,他看重的是整个西域的战略价值,甚至是更加遥远的中亚和印度,因此,作为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必须让玄奘脑子里的资料变成对国家实实在在有用的战略信息。因此,《大唐西域记》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动笔,却成就了其不可估量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唐太宗与玄奘的第三次过招因为长孙无忌的出现而柳暗花明,最终在撰写《大唐西域记》上达成一致,可以说再次打成平手--

  • 第13节:第二章(6)

    玄奘的意思是,我从小学习佛经佛法,从来没有接触过儒家理论和经世治国的方法,陛下现在让我还俗,就好比把在河流中行驶的船只搬到陆地上来当车马使用,不仅无法起到作用,还会让这艘船很快腐烂毁坏掉。玄奘没有硬梆梆的当面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佛家讲经惯用的打比方的办法,让唐太宗明白自己的心意,还婉转的说明了为什么不适合还俗的理由,进而向皇帝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听完这话,长孙无忌松了一口气--玄奘的意愿是,不愿做官,只愿意靠自己的力量来弘扬佛法,以此来报答皇帝陛下

  • 第14节:第二章(7)

    师尚能孤游绝域,今此行盖同跬步,安足辞焉? 意思是说,法师你一个人都能够到如此遥远荒芜的地方去,眼下您跟我同行,有大军保护,对您来说就跟动一动脚趾那么容易,还有什么好推辞的呢?一句话,就把玄奘的小把戏点破了。玄奘没办法,他也不打算继续编理由,只好实话实说: 玄奘自度,终无裨助行阵之效,虚负途路费损之惭。加以兵戎战斗,律制不得观看。既佛有此言,不敢不奏。 玄奘的话很实在,行军打仗他帮不上什么忙,呆在军队里还白白耗费钱粮,自己都觉得愧疚,何况佛教规定僧

  • 第15节:第三章(1)

    是人改变命运,还是命运改变人? 人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抉择,但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每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碰壁,但碰壁却能让人更加清醒的迈出下一步; 面对困境,玄奘选择了坚持,选择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无权无势,却是真正的强者,命运的主宰!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混在流民队伍中离开了长安,踏上了茫茫西行之路; 这是一片在战火阴云笼罩下的土地,突厥的威胁、朝廷的禁边令在凉州,都督李大亮的疏忽让玄奘有了继续西行的机会;在瓜州

  • 第16节:第三章(2)

    魏晋风度,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这当中就包括了品人一说。所谓品人,就是从一个人的外谈吐形举止气度上来鉴别其品性和前途,这个风气随着门阀制度的延续保留到了隋唐时期,它不但是士人博取名望的捷径,也是当时社会判断一个人资质的重要依据。巧合的是,负责主持度僧的官员郑善果就是以品人闻名的一个人;更巧的是,偏偏让他看见了昂首挺胸、气度不凡的玄奘。 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郑善果看见少年玄奘时的感觉一定是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小沙弥不一般,于是来了兴趣,便走上前

  • 第17节:第三章(3)

    就在玄奘集结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人准备向大唐政府申请出国求学的前夕,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春天,长安庄严寺高僧慧因病逝,大臣萧瑀向朝廷建议任命玄奘为住持。不到三十岁就能出任一所寺院的住持,这是多少僧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玄奘拒绝了,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决不能因为区区一个住持之位而把自己绑在长安无法西行。 僧人们留学申请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但是玄奘没有放弃出国的打算,就像当年不肯轻易放过考试的机会一样,他一面继续学习梵文等待时

  • 第18节:第三章(4)

    第二,跟随难民来到河西的玄奘身无长物,他可以在逗留凉州期间讲经说法,靠布施补充物资,为西行做好物质准备; 第三,凉州离西域不远,风俗接近,还能从城中往来河西与西域的客商口中可以获得很多对西行有帮助的信息; 第四,玄奘倾向于找一支商队一起上路,这样不但能有一定的物质保障,还能确保安全。 第五,从凉州出境需要有官府发放的过所(相当于今天的护照),而玄奘身上恰好没有这个具有官方证明身份性质的重要文件。 唐朝初年,官府禁止人民自由进出国境,若要出关,必须手

  • 第19节:第三章(5)

    玄奘没有当面拒绝李大亮的要求,但是在他内心,作为一名虔诚的佛家弟子,他坚信这只不过是佛祖对自己前往印度取经的决心和信念的一次考验,只要坚持,佛祖就一定会保佑自己,所以玄奘决定不听李大亮的劝告,寻找机会私下离开凉州,潜出边关出境。 每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碰壁,但碰壁有时候却能让人更加清醒的迈出下一步。 当时的凉州正处在紧张的战备状态,不但关防严密,玄奘也很可能已经被官府的人盯梢。为了方便行动,玄奘减少了讲经的次数,深居简出,一边做准备,一边寻找能

  • 第20节:第三章(6)

    人要倒霉起来,喝凉水都能塞住牙缝,玄奘唯一的交通工具,马,偏偏又在这个时候死了,再加上天寒地冻大雪封路,玄奘只好在瓜州逗留了一个多月。等待是最痛苦的事情,在这一个多月里,玄奘无计可施、度日如年,既不能西行,又不愿东归,幸而当时已经是冬天,玄奘一边休整,一边等待来年开春。 就在这时,之前因为公务繁忙而把玄奘之事抛在一边的凉州都督李大亮又想起了这个从长安来的高僧,一问之下,才知道玄奘不但没有听从自己的劝告返回长安,而且还悄悄离开凉州继续西行。唐代对失

  • 第21节:第三章(7)

    事已至此,玄奘再无退路,只好告诉李昌自己没有听从李大亮的劝告返回长安,而是继续西行,只为前往西天求法。这等于是向李昌摊牌: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往回走,你看着办吧! 难题再次摆在李昌面前,是抓,还是不抓?但是这位瓜州小吏的态度大大出乎玄奘的意料: 师实能尔者,为师毁却文书。师须早去。 意思是:师父您确实能做到这件事情(取经),那就让我来为您把通缉令撕了吧!不过您要走就要趁早,晚了就没有机会了!从这个记载可以得知,撕毁通缉令的不是独孤达,而是李昌。如果说

  • 第22节:第四章(1)

    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助,玄奘也是普通人,也有害怕和动摇的时候,但他没有别的选择;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每个人都会左右为难,只有信念和执着才能让你从困境中突围而出; 倔强有时并非坏事,面对逆境,将倔进行到底,才能让人肃然起敬,甚至是对手的尊重; 一个真实的玄奘,才是最可爱的玄奘。 身无同伴,后有追捕,玄奘不得不独自上路,却在一座寺庙中遇到了被后世看成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原型的胡人石盘陀,然而正是这个石盘陀,却对这位中土僧人起了歹心 边关五峰,大唐王

  • 第23节:第四章(2)

    首先,玄奘迫切需要一个向导,石盘陀是胡人,应该要比当地的汉人更加熟悉西边的道路,而且相比汉人,胡人的胆子更大,也更吃得起苦;其次,石盘陀刚刚受戒成了居士,本身又信佛,玄奘相信他能够在向善之心的驱使下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最后,时间紧迫,除了石盘陀,一时间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只能姑且一用,希望他能带自己走出困境。 但这些都只是玄奘一厢情愿的想法,当时正是唐初,西北又处在临战状态,官府盘查严密,偷渡国境是死罪,协助偷渡也是死罪。石盘陀生活在边关地区,不

  • 第24节:第四章(3)

    老胡人听完后顿时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他还是没有答应和玄奘一起西行,很可能是觉得虽然自己对这条路很熟悉,但年纪毕竟大了,不想再次冒险,所以对玄奘说: 师必去,可乘我马,此马往返伊吾已有十五度,健而知道。师马少,不堪远涉。 意思是如果玄奘一定要西行,就让我的马陪伴您前去,这匹老马虽然不起眼,但是往返伊吾已经有十五次,不但强壮,还认得路途;师父您的马经验不足,走不了远路。听了老胡人的话,玄奘又想起自己在离开长安前曾请一个名叫何弘达的术士算过一卦,卦相上

  • 第25节:第四章(4)

    渡河葫芦河后,由于天气寒冷,赶了一晚上路的玄奘又喜又累,便找了个背风的地方摊开被褥躺下休息,石槃陀也在离玄奘五十多步的地方铺开被褥睡了。 直到这一刻,尽管困难重重,但玄奘的西行之路总算有了一个比较顺利的开头。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想象,也许是天生的警觉,也许是佛陀的保佑,本应熟睡的玄奘突然醒来,一睁眼,竟发现石槃陀正提着一把刀一步步向自己走来! 玄奘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一个佛家弟子,一个由自己授戒的居士,一个兢兢业业铺桥开道的称职向导,居然会

  • 第26节:第四章(5)

    从葫芦河畔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可以看到,石槃陀的形象与《西游记》中孙悟空颇为神似:在整个唐僧取经的故事中,孙悟空曾经多次负气离开取经队伍跑回花果山去逍遥快活,只不过孙悟空每次都能回心转意重返取经队伍,开道探路斩妖除魔保护唐僧,而对玄奘来说,胡僧石槃陀却是一去不复返。 从这一刻开始,玄奘只能孤身一人上路,他的前方是有官兵把守的五烽,还有一片被称为莫贺延碛的茫茫大戈壁。 唐代称西域为碛西,碛是指敦煌与伊吾(哈密)之间的一大片流沙大碛,因此莫贺延也就带有

  • 第27节:第四章(6)

    汉唐两代武风浓厚,尤其重视射术,对那些镇守边关的将士来说,射箭杀人已经算不上专业技能,几乎成了必须熟练掌握的本能。所以这一前一后两枝箭不是没有射准,而是在警告玄奘:不要乱动,你已经被我们发现了,立刻举起手来,放弃抵抗,暂且留你小命! 玄奘一看不妙,连忙大叫道: 我是僧,从京师来。汝莫射我。 喊完之后,玄奘见对方不再放箭,便老老实实地牵着马往烽火台走去。烽火台上的士卒发现是个僧人,便打开城门把他带去见校尉王祥。火光中,王祥仔细打量了玄奘一番,觉得他的

  • 第28节:第四章(7)

    事实很可能是这样的:五烽扼守官道,商人旅客从河西往来西域都必须经过这里,边关苦寒,当兵的生活艰难薪俸又少,商人们为了方便行路、或是让守军提供一定的保护,就一定会拿出一些财物来孝敬他们。一来二去,王祥和他手下的将士们便习惯了这种类似做生意的讨价还价,再加上他觉得让玄奘去敦煌已经是法外开恩造福一方的事情,这才提出了这个看似匪夷所思实则有理可循的要求。 对方开出了条件,而且是不坏的条件,玄奘却完全没有妥协的意思,直截了当道: 奘桑梓洛阳,少而慕道。两京

  • 第29节:第四章(8)

    王祥不但热爱家乡敦煌,要为家乡招揽人才,而且胆子也很大,私放偷渡者不说,还把边关秘道告诉了他,如果这件事被发觉追究起来,他就是玄奘的同谋。从尽忠职守的角度来看,王祥跟李昌一样都是彻彻底底的渎职;但是从助人为乐的角度看,他们又是把好事做到了家。 可以想象,玄奘当时对王祥的感激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史料也记载二人泣拜而别。 离开第一烽后,玄奘继续往西走,在次日入夜时分到达第四烽(今甘肃安西大泉)。对一般人来说,有了王祥的关照,加上赶了一天一夜的路

  • 第30节:第五章(1)

    到底是为生存而归,还是为信仰而行? 日光从身后射来,让他感到温暖和踏实--不抛弃信念,不放弃希望,这就是他所想的全部; 成功也许很远,远到你无法再多一点希望; 成功也许很近,近到你只需再坚持一步。 不抛弃,不放弃,玄奘战胜了戈壁沙漠,战胜了上天对他的考验,也战胜了自己。 迷路,打翻水袋,在茫茫莫贺延碛,玄奘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他曾经东归,又执扭的掉头,只为了那不变的信念; 神奇的老马带他找到了绿洲,来到了他西行之路上的第一个国家--伊吾。 在高昌,

  • 第31节:第五章(2)

    千里之资,一朝斯罄。 行走沙漠,水比食物更重要,水就是生命,没有水,就等于断送了生机。现在,玄奘不但迷了路,找不到野马泉补充水源,又损失了仅有的一些水,他会怎么办?玄奘依然没有荒乱,也没有嚎啕大哭责怪上天--这些举动只会让本就低落的情绪更加糟糕,白白耗费宝贵的体力精力,对走出困境一点帮助都没有。 玄奘十分冷静的选择了原路返回。这是他西行路上唯一一次向东掉头,但这绝非怯弱和丧失信心的表现,而是实在没有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往东折回第四烽大约是一百多里

  • 第32节:第五章(3)

    玄奘努力睁开眼睛,但是长时间的疲劳和脱水让他的体力近乎枯竭,他只能躺在原地睡了一会儿。熟睡中,玄奘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身长数丈的大神挥舞着长戟质问自己为什么不打起精神再往前走,反倒在这儿睡着了?玄奘被惊出一身冷汗,一下子从睡梦中醒来,他相信梦境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启示,这位从来没有在梦里出现过的威武大神很可能是在警告自己,于是挣扎着起身,振作精神继续往前走。 走了十里后,那匹一路上都碌碌无为的瘦老赤马突然精神抖擞,撒开四蹄朝一个方向奔去。可能是因为

  • 第33节:第五章(4)

    唐代对西域还有另一种称呼,叫做三十六佛国,可见当时大多数西域国家都信仰佛教,对僧人都非常重视,不管是从中原来的还是从西方来的高僧大德,当地的国王都会想方设法请他们来自己的国家讲经布道,甚至留下来。高昌国王麴文泰一听有中原来得高僧在伊吾,立刻派人再次前往伊吾,命令伊吾国王把玄奘送来;还安排了几十匹好马,派大臣们沿路迎候。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伊吾的尴尬处境--北面的突厥、东南的大唐、西面的高昌,哪一个都开罪不得。伊吾国王没有办法,只好按照麹文泰的要求

  • 第34节:第五章(5)

    在高昌停留了十几天后,玄奘就向麴文泰辞行。麴文泰当然不会轻易放玄奘离开,就提出了希望他留在高昌国的要求。玄奘的回答干脆利落: 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 意思是说:能够留在这里是大王您对我的恩德,但是这不是我来到西域的初衷,我不能留下。麹文泰见状,也抛出了自己的诚意: 朕与先王游大国,从隋帝历东西二京及燕、代、汾、晋之间,多见名僧,心无所慕。自承法师名,身心欢喜,手舞足蹈,拟师至止,受弟子供养以终一身。令一国人皆为师弟子,望师讲授,僧徒虽少,亦有

  • 第35节:第五章(6)

    能够当上高昌国的国王,能够对伊吾国呼来唤去称霸一方,麹文泰当然不是易与之辈,他见玄奘开始反击,便见招拆招,开始从弘扬佛法的角度来说话: 弟子亦不敢障碍,直以国无导师,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 意思很简单:弟子我原本也不敢阻碍您西行求法,实在是因为高昌国内没什么高僧来充当大法师教化民众,这才想委屈法师您留下来指引那些迷茫愚昧的国民啊!麹文泰本以为玄奘会继续辩解,这样主动权又会回到自己这里,但是玄奘根本不去理会,就这么坐在那里,让麹文泰第三回合的反击落

  • 第36节:第五章(7)

    成功也许很远,远到你无法再多一点希望;成功也许很近,近到你只需再坚持一步。 结拜成异姓兄弟后,麹文泰还对玄奘提出了一个要求,与其说是要求,不如看成是他对玄奘的期望:为兄我全力支持贤弟你前往西天求法,但是希望你取经归来后一定要再来高昌,并且在高昌停留三年,接受我的供养,让我好好的尽一回地主之宜,叙叙你我兄弟情分。这也就是十九年后玄奘取经归来想要前往高昌的前因所在,至于玄奘回来时到没到高昌,在此暂且不说。 麹文泰不但是个性情中人,而且言出必行,此后的

  • 第37节:第六章(1)

    有人说,只有到达终点才是快乐的,也有人说,旅途也能让人充满收获--在玄奘眼中,生命就像是一道漫长的风景,结局和过程同样美丽;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勿须畏惧那些貌似强大的对手; 两军对垒,气势是关键,谁能掌握战场的主动,谁就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 老虎不是病猫,辩经犹如战场,既是学问的较量,也是胆气和战术的对决,不可存有半点仁慈之心。 龟兹,一直是西域最神秘的国家,玄奘在这里不仅领略了奇特的龟兹音乐,也清楚的感受到了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并将面临西行

  • 第38节:第六章(2)

    玄奘来到的时候,石塔和泉水都还在,更加奇妙的是,这处阿父师泉会随着求人的人数多少而改变水量--如果人多,下面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水洼;如果人少,也就只剩下一个小水坑。 听完这个传说后,玄奘对那位舍身求水的僧人非常敬佩,觉得他的行为才是佛家精神的最好诠释,便对着泉眼和悬崖上那座依稀可见的石塔遥遥膜拜起来,觉得阿耆尼国一定是个虔诚的佛教国家。 阿耆尼国虽然不大,但是盛产银矿,整个西域的银钱几乎都出自于离王城不远的银山里,因此国家非常富裕。富裕归富裕,这个

  • 第39节:第六章(3)

    渡过孔雀河后,马队继续西行,经过几百里的坦途,又来到了另一个重要的西域国家--龟兹(今新疆库车)。 龟兹,又称丘慈、邱兹、丘兹,是西域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其辖境以库车绿洲为中心,定都延城,唐代又称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古城)。龟兹在西汉时隶属于匈奴,直到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才归服于汉。不久,汉朝在龟兹设立西域都护,王莽时再次臣服匈奴。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龟兹降汉,汉朝派班超为都护经营西域。魏晋南北朝时,龟兹先后臣服于曹魏、西晋、

  • 第40节:第六章(4)

    从高昌到阿耆尼,再到龟兹,不论国家大

  • 第41节:第六章(5)

    在处理了那些心怀不轨的贵族大臣后,因为不用担心王弟秽乱后宫,国王就邀请王弟住进了王宫,但是一段时间之后,王弟搬出了王宫,原因是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更加奇特的事情: 有一天,王弟在途中碰到一个赶牛人,这个人准备把五百头牛全都阉掉。王弟看到这些牛,就想起自己的遭遇,于是就动了慈悲之心,花钱把这一大群牛全都买了下来,让它们免遭阉割之苦。不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王弟的残疾的身体居然开始自己慢慢恢复了。为了避嫌,王弟只好搬出王宫。国王得悉原委后大为感动,这才

  • 第42节:第六章(6)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一个人的态度一旦发生转变,便不会再畏惧那些貌似强大的对手: 《婆沙》、《俱舍》本国已有,恨其理疏言浅,非究竟说,所以故来欲学大乘《瑜伽论》耳。又《瑜伽》者是后身菩萨弥勒所说,今谓邪书,岂不惧无底枉坑乎? 意思是说:《杂心论》、《俱舍论》、《毗婆沙论》这些经书我们中土都有,遗憾的是我认为它们所论述的佛理粗疏浅显,并非最透彻最完备的理论。正因为这样,我才打算西行前去学习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论》。再说,《瑜伽论》是后身菩萨弥勒佛亲口所

  • 第43节:第六章(7)

    所谓一子定胜负,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木叉毱多也许在当时就已经预感到了战局的不可挽回。 两军对垒,气势是关键,谁能掌握战场的主动,谁就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 木叉毱多英明一世,一直被人们高高景仰,而今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僧人驳得气势尽失,心理上便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再加上年纪大了,没能很快让自己从被动的情绪中走出来,继而一溃千里。据史料记载,玄奘刚开始引用《俱舍论》的开篇内容发问,木叉毱多就出现了错误。辩经不分尊卑老幼,再加上玄奘对他已经不存有多

  • 第44节:第七章(1)

    智者,因势利导也! 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人能够单枪匹马闯天下; 实力决定一切,一个好的外援能够让你省去很多麻烦,良好的外部环境才是事半功倍的保障; 要善于把每一个机会都朝有利的一面转变,并且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离开西域的玄奘一行在银山遇上强盗,却奇迹般的化险为夷; 取经队伍在葱岭被风雪所困,最后来到了热海边的碎叶城,这是传说中大诗人李白的故乡; 强大的西突厥叶护可汗又会怎样对待这支千里西来的队伍? 西行取经,玄奘为何不直接南下印度,反而绕道西北拜见突

  • 第45节:第七章(2)

    危急关头,领袖的作用是无穷的,他能够维持整个团队的秩序稳定,哪怕只是表面上的。 玄奘的冷静使得马队没有产生混乱,但是每个人心里都在忐忑--是继续死撑,还是拔腿就跑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庞大的狼群没有向柔弱的猎物发起攻击,而是自己对咬了起来! 内讧!正是内讧,这就是狼与人的真正区别--狼群决不会为了猎物而自相残杀,人却可能因为分赃不均而当场翻脸! 玄奘目瞪口呆,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但是玄奘没有动,于是所有人都不敢动--就像面对沙漠里的眼镜蛇,你的慌乱只会引

  • 第46节:第七章(3)

    周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狭,望之淼然,无待激风而洪波数丈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或名热海,又谓咸海,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汨 ,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 这就是玄奘所描写的阿塞克湖。从热海东南到热海西南,地势越来越低,路也越来越平缓,在经过五百多里的跋涉后,马队终于离开山区,进入了一望无际的中亚大草原。在那一刻,玄奘和幸存者们感慨万千,既感谢佛祖保

  • 第47节:第七章(4)

    冷兵器时代,不论多么强大的游牧民族,一个最基本的生存原理就是逐水草而居,突厥可汗也不例外。叶护可汗到哪里,西突厥的重心就会跟着移动,而不是像中原王朝那样有固定的都城。叶护可汗之所以会碰巧跟玄奘碰上,很可能是因为碎叶城地处中亚草原的最东面,是其辖境内最早迎来春天的地方;春天一到,冰雪消融、草木生长,饿了一个冬天的野兽们纷纷出来活动,正是狩猎的好去处。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常会得到沿途国王的帮助,给他们盖章发放西行所必需的过所--护照,而唐僧师徒

  • 第48节:第七章(5)

    不知道是狩猎收获颇丰,还是礼物起了作用,或者觉得高昌国离西突厥那么远,麹文泰还不忘让这位僧人带礼物来敬献给自己很有面子,叶护可汗收下礼物后,对玄奘非常客气,先派官员把玄奘送到可汗居住过的行宫(估计就是稍微大一些的帐篷)安置好,自己接着打猎,等两三天后叶护可汗打猎回来,将把玄奘请到装饰一新的大帐篷里见面。 三天后,叶护可汗满载而归,如约在一处金碧辉煌的大帐中接见了玄奘。在玄奘离大帐还有三十几步远的时候,叶护可汗便亲自出迎,一边嘘寒问暖一边引玄奘入内

  • 第49节:第七章(6)

    飒秣建国是一个国力强

  • 第50节:第七章(7)

    然而事不凑巧,就在玄奘到来之前,旦度的妻子,也就是麹文泰的妹妹贺敦公主刚刚去世,旦度也有病在身。当玄奘把麹文泰的信交给他的时候,旦度悲从中来,痛哭不止,可见政治婚姻也未必都不幸福。 哭完之后,旦度躺在病床上对玄奘说: 弟子见师目明,愿少停息。若差,自送师到婆罗门国。 意思是我一看到法师您就觉得眼前一亮,精神好了很多,请您在我这儿稍做休息。等我的身体好一些了,就亲自送您前往婆罗门国(印度)。 一个好汉三个帮,接受善意且必要的帮助也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旦

  • 第51节:第八章(1)

    第 八 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 不要为重重困难而气馁,不要为茫然无助而倦怠, 追求真理之路往往孤独,勇气、决心、信念,是你最好的战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下定决心,就要把事情坚持到底; 求知的紧迫感,命运的紧迫感,事业的使命感,会让人充满动力,一往无前! 翻越大雪山后,玄奘来到了古代印度境内--佛之故土。 在梵衍那国,玄奘见到了举世瞩目的巴米扬大佛; 万里之外的中亚小国,居然有一座洛阳寺,依稀记录着一段被尘封的传奇往事; 佛顶骨、佛影窟,是否能给

  • 第52节:第八章(2)

    其一,当时的贵霜王朝在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的统治下国势强大,一度扩张到葱岭以东,西域各国不得不纷纷派遣人质以示友好,是整个西域的潜在威胁; 其二,从政治上看,东汉建国后政治重心东移,对西域的控制和扩张远不及西汉,更多的是采取外交等派遣使者的方式来维持西域和平,而迦腻色迦王很可能也派出使者前往东汉; 其三,从国力上看,东汉和贵霜王朝在外交地位大致对等,存在交换人质的可能; 其四,伽蓝意为洛阳,而洛阳正是当时东汉王朝的都城,也是王子离开前生活的地方。 在

  • 第53节:第八章(3)

    现在,洛阳寺里的僧人见玄奘是从质子故国而来,觉得这是上天赐予洛阳寺的机缘,认为只有玄奘才能帮助他们打开宝藏重修寺庙,所以才把这个故事原原本本的告诉了玄奘。 按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玄奘此时最大的任务是抓紧时间前往印度,尽量不要被别的事务所耽搁,就像在活国没有参与到旦度一家的宫廷变乱中去一样,但是玄奘没有这么做。 事不关己和明哲保身可以让人省去很多麻烦,却非那些有些崇高信仰者的精神准则。 在玄奘看来,宫廷变乱是俗务,不是一个僧人应该插手的事

  • 第54节:第八章(4)

    第54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4) 也就是说,国王十分看重这块佛顶骨,为了避免它被掠夺抢走,就从国中找了八个有声望的豪族名人来共同看护,发给每人手一套印章和钥匙。每天早上,要八个人全部亲自到场,在国王的监督下验证印章和钥匙,然后才能共同开启宝盒,取出佛顶骨来给大家瞻仰。 位于中国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街子清真寺就是采用这种多人共同保管方式来保存中国最古老的手抄本《古兰经》。这部珍贵的《古兰经》大约成书于公元8世纪至13世纪间,全书共30卷867

  • 第55节:第八章(5)

    贼者人也,今为礼佛,虽猛兽盈街,奘犹不惧,况擅越之辈是人乎。 意思是:贼也是人啊,我今天来是为了参拜佛影,就算满山遍野都是猛兽我都不会害怕,何况你们几个小贼?玄奘的这句抢白是既大胆,又在理--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你们看着办。 几个强盗一听之下觉得有点道理,再说一个僧人一个老人身上也没什么财物,反正抢不到什么东西了,杀僧人还会遭报应,还不如跟他们一起去看看那个什么佛影。 就这样,五个强盗和玄奘跟随老人来到了佛影窟所在的地方。佛影窟坐东朝西,站在洞口往里

  • 第56节:第八章(6)

    随着佛教的传播,犍陀罗艺术越过北方葱岭进入西域,再由西域传到中原,进而影响北魏的佛教艺术(北魏时建造的云冈大佛就带有鲜明的健陀逻风格);随后又经由朝鲜传入日本,影响了飞鸟时代的建筑和雕刻;另一派则往南传入缅甸、暹逻、交趾等东南亚地区。 然而当玄奘到达这里的时候,健陀逻国已经衰落,不复往日胜景: 王族绝嗣,役属迦毕试国。邑里空荒,居人稀少。僧伽蓝十余所,摧残荒废,芜漫萧条,诸窣堵波颇多颓圮。 意思是说:健陀逻国的王族已经没有了后人,现在从属于迦毕试国

  • 第57节:第八章(7)

    党援之众,无竞大义。群迷之中,无辩正论。 意思是跟这些只会跟着国王起哄而不是真正追求佛法大义的糊涂人没什么好辩论的。说完,如意大师就去世了。世亲法师成名后,请求继位的国王再次召集辩论,顺利击败对手,为师父平反正名。 世亲法师也是印度佛教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人称世亲菩萨。世亲是如意法师最得意的弟子,跟他的师父一样信奉小乘佛教徒,博闻强记、悟性非凡。当世亲斗败对手为如意法师平反后,他在小乘佛教界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哥哥无著菩萨,却从

  • 第58节:第九章(1)

    第 九 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 在很多人眼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珍惜, 可在玄奘看来,信念和理想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为了信念,他愿意在钢刀下化灭, 为了理想,他可以坦然面对生死。 当奇迹发生时,他选择用宽容和博爱去感化别人 在迦湿弥罗国,玄奘开始了一年多的预科班生活,是什么让他停下了西行的脚步? 恒河遇险,玄奘遭遇到了一生当中的最大劫难,险些成为异教徒献祭的人牲, 直面生死,是苟且偷生,还是坦然以对? 迦湿弥罗国(故都在今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的斯

  • 第59节:第九章(2)

    这些都是发生在玄奘之前的故事,玄奘到达迦湿弥罗的时候,虽然当地的佛教已不如当年那般兴盛,但依旧保留着由世友等五百高僧编写集结的完整佛经。这一点对玄奘来说非常重要,就好比给了他一次在正式前往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寺深造之前进入预科班学习的机会。 我们知道,在当时,佛教经典都是由梵文书写,人们交流佛典甚至辩经也都是用梵文,玄奘的梵文虽然不错,但那都是在中原和沿途游历时陆续积累而来,或者可以说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想要在那烂陀寺与那些高僧交流学习,就必须具备相

  • 第60节:第九章(3)

    性力派同时是印度教三大派别之一,主要崇拜时母,难近母和吉祥天女。玄奘到达印度时,正好是这个教派比较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教派的众多祭祀仪式中,人牲是最为残忍,也是最为虔诚的一种,就是拿活人的血肉献祭。在这些突伽信徒看来,杀人献祭不但不是犯罪,还能洗刷自己前世今生的罪孽,让女神把祺瑞降临到自己身上,所以完全不会对此感到害怕和愧疚。守在恒河岸边的密林中劫掠,不但能获得钱财,还能解决人牲来源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不过性力派对人牲的要求很高,并不是随随便便

  • 第61节:第九章(4)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信徒们其实最愿意看到玄奘拼命求饶,跪倒在他们身前不断叩头念经,痛哭流涕的请求宽恕,就像当初那伙两千多人的突厥强盗一样,太过顺从的对手会让犯罪者觉得很没意思,猎物越是反抗,越是挣扎,越是表现出与身份截然相反的怯懦与劣根性,他们的施虐心理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性力教派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然而,玄奘让他们失望了,这个完美人牲既不反抗,也不配合,只是一言不发的站在那里,仿佛已把一切都看透--既然躲不过,任何挣扎努力

  • 第62节:第九章(5)

    信徒们纷纷放下手中刀棍,首领连忙抓来一人,指着兀自端坐不动的玄奘问道: 沙门从何处来?名字何等? 他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僧人来历不凡,身份很不一般。那名同伴反应也很快,觉得这是个解救玄奘的好机会,于是半真半假的对信徒首领说:这就是那个从东土大唐前来印度求法的玄奘法师啊,各位如果杀了他,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从这场风波的样子来看,你们的天神已经发怒,你们还是立刻停止杀戮忏悔为好。 信徒们马上就慌了,他们原本就觉得这场天灾是因为自己在供奉和献祭的

  • 第63节:第九章(6)

    人类文明大多是依河流而生,大地是母亲,大河就是母亲的乳汁--恒河和亚穆纳河是印度北方最重要的两条河流,都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古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曾提到这里,因此被人们看作圣河。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印度最著名的两大史诗,是在长达数世纪的时间里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诗篇和大量民间口头创作,成分繁多、内容庞杂,是印度后世各类文学艺术创作汲取素材的重要来源。在这当中,《摩诃婆罗多

  • 第64节:第十章(1)

    第 十 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 条件越好,关注越多,责任和压力就越大, 物质上优待对玄奘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没有压力才是最大的压力, 高度的自律性和强烈的求知欲让玄奘没有在那烂陀寺浪费半点光阴; 事在人为,玄奘决定把那些珍贵的经书运回中原去,是传道,是授业,也是保护。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历经千难万险的玄奘终于来到了那烂陀寺所在的摩揭陀国; 当那烂陀寺越来越近,玄奘却明显的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大雁塔是西安的著名景点,这座造型奇特的佛塔与那烂陀寺里的大雁塔

  • 第65节:第十章(2)

    从距离上看,那烂陀寺就在离摩揭陀国王舍城不远的地方,相比玄奘之前走过的千山万水,这点路程简直是微不足道,甚至一天之内就能赶到。然而从进入摩揭陀国到前往那烂陀寺,玄奘足足花了九天。在这九天时间里,玄奘在王舍城周围慢悠悠的做了些什么呢? 他在游历和参拜佛迹。 根据史料记载,玄奘除了游历一些寺庙和精舍之外,还去参拜了一处重要的佛迹--菩提树。 菩提树原产印度,属桑科常绿乔木。一般树高15米,直径2米。树皮黄白色,树干凹凸不平。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

  • 第66节:第十章(3)

    也许,玄奘已经感觉到了仅凭他的力量和那烂陀寺也难改变佛教在印度的命运;也许,他的本意只是学习,但是现在,他觉得自己不能坐视那些珍贵的佛典因为印度佛教的衰落而流失散落。 玄奘相信,一切事皆有因果循环,人们无法改变结果,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力而为--所以,他决定把佛典中最精华最核心最重要的那些经卷尽可能的运回中原去,是传道,是授业,也是保护。 不难想象,玄奘当时一定是怀着一种既迫切又犹豫的心情在那烂陀寺附近游荡: 佛教在中原的混乱缺失和在印度的萎靡衰

  • 第67节:第十章(4)

    此时的玄奘也非常奇怪,不过他并不觉得自己的回答有什么不妥,也不便去问戒贤法师为何要痛哭,只是十分平静的坐在那里,静观其变。戒贤法师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让坐在一旁的亲侄子觉贤法师给大家讲一下发生在三年前的那段痛苦往事。 觉贤法师也是那烂陀寺中一位以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著称的高僧,请他来讲这段往事有三个好处: 第一,戒贤法师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当时已经106岁),刚刚又沉浸在背痛之中,担心自己一边流眼泪一边喘气讲不好故事; 第二,由别人来讲自己的故事可以增加可

  • 第68节:第十章(5)

    那烂陀寺并非单独一座寺庙,而是由一组寺庙组成的寺庙群。在漫长的岁月里,先后有六代帝王先后在此迎建寺院,不过那烂陀寺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佛教最高学府,不只是因为它建筑规模和建筑造诣,更在于它的藏经数量和学术水平。那烂陀寺有三座藏经阁,分别是宝云、宝海和宝洋,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其藏经的丰富程度。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虽然整个印度的佛教大环境正在衰落,但那烂陀寺依旧保持着全盛时期的规模,常住在那里学习的僧人就达四千多人,而且学风极其开放,古印度的各种

  • 第69节:第十章(6)

    三、教学态度开放。这一点在介绍那烂陀寺的时候也曾提到过,整个那烂陀寺不仅有数千名僧人,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求学和游历者。这些居士和外道有的是慕名而来真心求学,有的则是心怀不服想来挑战一番,甚至不乏居心叵测有意攻击佛教之人。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求学者,那烂陀寺秉承海纳百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以开放、包容、竞争、自由的态度来对待,不但赢得了大部分求学者的尊敬,也让那烂陀寺声望日

  • 第70节:第十章(7)

    万众瞩目之下,戒贤法师开始讲述《瑜伽师地论》。谁知授课开始不久,戒贤法师刚刚讲到序篇时,就有人在人群外面放声痛哭,之后又放声大笑,引来全场侧目。 戒贤法师觉得很奇怪,以为是故意来捣乱的外道,于是就派人前去询问。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来自东印度的婆罗门,此人曾经在观自在菩萨面前发誓要成为国王。发完誓后,菩萨居然现身了,还对他说: 汝勿作此愿!后某年月日那烂陀寺戒贤法师为支那国僧讲《瑜伽论》,汝当往听。因此闻法后得见佛,何用王为! 菩萨的意思是:

  • 第71节:第十一章(1)

    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 于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勇气与责任,玄奘挺身而出! 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事业、国家、民族感到自豪,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是顶峰,也是刀刃,是圣僧,也是幌子--命运很无奈,而他选择了坦然; 人的一生总是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需要我们做到最好。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结束南行游学的玄奘再次回到曾经生活过五年的那烂陀寺,并决定东归大唐,然而正是因为这一去,让玄奘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辩经论战中; 挑战那烂陀寺的人越来越

  • 第72节:第十一章(2)

    戒日王与戒贤法师关系密切,在立场上也更倾向于大乘学说,否则也不会专门为那烂陀寺建造一座价值不菲的铜塔,于是就觉得这些小乘信徒有些不知天高地厚。那些小乘僧人见戒日王不相信他们的话,就希望以一场辩经来分出高下。在当时的印度,为高僧学者提供论战的物质保障是每一位国王的职责和荣耀,所以戒日王很快写了一封信给戒贤法师,意思是让戒贤法师从那烂陀寺中挑选杰出弟子前去应战,教训一下那些诽谤大乘学说的小乘僧人。 戒贤法师看完信后,立即招集校委会全体成员开会讨论此事

  • 第73节:第十一章(3)

    玄奘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公然挑衅的外道,于是把他叫进了那烂陀寺,还是要跟他辩--在玄奘眼里,侮辱那烂陀寺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还请来了戒贤法师和其它高僧为这次辩论作证。此消彼涨之下,玄奘一开始就占据了上风--他没有按部就班的去批驳顺世外道的四十条论据,而是另辟蹊径,跳开四十条论据,从而避免了陷入混战、难分胜负的结果--如果那烂陀寺连一个外道都赢不了,显然也是输了。 玄奘首先攻击那些在外表上追求标新立异的外道,然后矛头一转,又从理论上发起攻击--我玄奘才不管你顺世

  • 第74节:第十一章(4)

    说完这些,伐阇罗就走了,玄奘也开始着手准备各项回国事宜。由于玄奘学问大、品行好、声望高,而且为那烂陀寺立下大功,所以当他要回国的消息传开后,那烂陀寺的僧人们纷纷前来劝阻,在被玄奘婉言谢绝后,就前去恳求戒贤法师能够出面挽留。 戒贤法师应该是那烂陀寺中最洞悉世情也最了解玄奘之人,因而只问玄奘自己有什么打算。玄奘说,这里是佛降生的地方,我怎么会不想留下呢?但是我来印度的目的是求得大法,教化众生,又蒙恩师您传授《瑜伽师地论》,解决了我多年的疑惑。我游历佛

  • 第75节:第十一章(5)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李世民为庆祝自己的全面胜利,借春节之时宴请文武百官,并命乐工高歌猛奏《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根据多年戎马生涯的经验,为这一乐舞绘制了左边圆,右边方,前有战阵,后有队伍的乐舞队形,即《破阵乐舞图》。 《秦王破阵乐》是当时唐朝最流行的一部大曲,它的流行不仅仅是因为囊括了那个时代最丰富、最精彩的音乐元素,更在于其雄壮激昂的曲调、恢宏磅礴的阵势象征着大唐王朝蒸蒸日上的国力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可以说,《

  • 第76节:第十一章(6)

    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事业、国家、民族感到自豪,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第二天一早,戒日王又派使者迎接玄奘和鸠摩罗王前往自己的行宫,并向玄奘索要那部专门用来应付般若毱多的梵文论著《破恶见论》。看完这部著作后,戒日王非常高兴,趁机奚落了那些小乘高僧一番,而且还带来一个消息--那位名叫般若毱多小乘高僧,一听玄奘前来应战,就立刻以礼佛为借口躲到吠舍厘国去了。戒日王的威严加上般若毱多的怯战,让那些小乘高僧彻底丧失了斗志,一场事关大乘与小乘正统地位的辩论就这样不

  • 第77节:第十一章(7)

    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斩首相谢。 就是说,如果有人能从这当中找到一处站不住脚的破绽,我玄奘就献上自己的脑袋。类似的赌注,顺世外道用过一次,一千多年前的吕不韦也用过一次,只不过吕不韦赌的是千金,玄奘赌的是自己的性命。 不论是吕不韦、顺世外道还是玄奘,追求的都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气势,也能看出玄奘对自己佛学修养的强大自信。这种舍我其谁的气势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整天下来,竟然没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与玄奘辩论。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了五天,原本饱受

  • 第78节:第十二章(1)

    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和事业,职业为生存,事业为追求, 有的人为生存放弃理想,有的人为理想朝不保夕, 很少有人能像玄奘一样将职业与事业结合的如此完美: 他执着,执着到用一生来完成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他倔强,倔强到用自己的方式来追忆一些事、一些人。 用职业成就事业,玄奘用身体力行向后人生动诠释了圆满人生的最高境界。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奘回到于阗,再次踏上了西域的土地,离故国大唐也只剩一步之遥; 在于阗,玄奘本打算取

  • 第79节:第十二章(2)

    丝绸南路平坦宽阔,事异时移,如今的玄奘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战战兢兢都不敢在白天上路的偷渡僧人,不再需要小心翼翼沿途闪躲多走许多弯路,更不必担心取水时被人一箭射死--他的行李从一个单人背囊变成了数以吨计的经卷宝物;他不再是一个人上路,也无需一个人在茫茫沙漠戈壁中苦苦寻找水源,用信念和毅力支持自己前进;他的周围云集着各国的高僧、使者,他们众星拱月般的陪伴着这位当世最杰出的圣僧东归,他们觉得无比自豪,因为他们将要前往的是那个时代最强大、最繁华、最神秘的东方

  • 第80节:第十二章(3)

    经过九年的准备,唐太宗于贞观十三年(也就是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在南印度游学期间)召麴文泰入朝。也许是看到了大唐对西域的野心,也许是害怕唐太宗的惩罚,麹文泰找了个借口没去长安,继续躲在高昌国当他的土皇帝。麹文泰的行为正好给了唐太宗出兵的借口。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唐太宗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率步骑数万及突厥骑兵一同征讨高昌。唐军大兵压境,麴文泰又惊又怕,不久便忧惧而死,其子智盛即位。次年八月,唐军击败麴智盛后围困高昌王城

  • 第81节:第十二章(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和事业,职业是手段,事业是追求;对玄奘而言,他的职业是一名僧人,他的事业则是取得真经、弘法苍生,把职业和事业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在之前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佛学造诣精深、人格品质高尚的玄奘,但是人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没有李大亮、独孤达、李昌、王祥、麹文泰、叶护可汗、鸠摩罗王、戒日王、唐太宗这些世俗权力者的介入,玄奘也许能够达成前往西天取经的愿望,但取经本身的过程、规模、影响力、历史意义,决不可能

  • 第82节:第十二章(5)

    玄奘所处的时代,中原地区的佛经大多不是直接从印度传入的梵本,而是中亚和西域各种语言翻译过来的胡本。也就是说,这些佛经是先从梵本翻译成胡本,再从胡本翻译成汉本,而中亚和西域的语言又因为这些地区千百年来动荡局势和国家民族的变迁消亡而变得很难考证,就造成了同样一部佛经存在多个不同版本解释的情况,甚至同一个版本在不同年代的解释也不同,这就给佛教的传播和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印度版佛经,就成了中原佛经破除陈旧版本

  • 第83节:第十二章(6)

    其次,由于玄奘主持翻译的佛经与梵文原本在内容和意思上最为接近,所以人们往往把玄奘版佛经当作原本来看待,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译经实为护经,翻译实为传承。 经过两个月忙碌而有序的准备,位于长安弘福寺内的译场终于在贞观十九年五月正式建立。 汽车不可能瞬间提速,团队也需要磨合期,玄奘显然是一个称职的工程师。 在最初的一年时间里,玄奘没有因为原材料和人才上的优势而盲目开工,而是小心翼翼的选择了一些相对次要的佛经来热身。事实证明,一年的热身非常必要,不但让参与译经

  • 第84节:第十二章(7)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在取经途中亲历和听说的138个西域国家或城邦的情况,范围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乌兹别克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或地区,详细记录了各地地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对了解和研究古代中亚、南亚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重建印度古代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不仅众多印度古代社会、历史的著

  • 第85节:第十二章(8)

    在之前的讲述中我们曾提到,玄奘在那烂陀寺附近游历时见到过一座鸽子庙,在鸽子庙的东面有一座塔,就叫大雁塔。也许是大雁塔奇特的造型给玄奘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也许是佛祖化身大雁舍身成仁的故事太过感人,也许是忘不了那段在那烂陀寺求学的美好时光;也许,他还想到了麹文泰,想到了辩机,想到了唐太宗 玄奘是执着的,他会用一生来完成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玄奘是倔强的,他要以自己的方式来追忆一些事、一些人。 随着时间而流逝,这些人和事都会化作历史的碎片,但是一千三百多年后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