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磬山崇恩寺里上上下下的师父,都在忙着准备欢迎大施主,那就是当朝的王宰相的小姐前来进香。寺中里里外外都已洒扫得非常清洁,唯有在大雄宝殿管香火很勤快的年轻香灯师玉琳,今天倒反而懒惰起来了。过去大雄宝殿的中央,都点着辉煌的大烛,玉琳怎么今天早上把它吹熄了;香炉中一向都在焚烧着檀香,今天怎么也没有缭绕的烟氲;蒲团散乱的放着,昨日落下的灰尘还没有扫除。
第二节 十不全的书记师 这是二十年或者三十年前的前生的往事了-- 玉琳还是做的一个和尚,在一个寺院里当书记师。 王小姐还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小姐,全家都是极虔诚的佛教信徒。 她的父亲不幸去世的时候,她的母亲在一个寺院中做着七天水陆道场,以仗佛力超荐她的父亲,离地狱之苦而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她随着母亲到那个做水陆道场的寺院中去。 她和母亲走到那个寺院的门口,金碧辉煌的寺院殿宇,山门口的两个石狮子庄严雄伟,山门旁都贴满了水陆道场的榜文。 『妈!这个榜文上的字写
第三节 只有一个条件 王小姐的娇容,从此渐渐地憔悴了。 她的母亲忙着为她请医服药,然而始终没有见效。一向欢乐的宰相府中,近来都在愁云惨雾笼罩之中。王夫人很快的写了书信着人火速的请老爷回来。 日子像流水似的过去,小姐的病却加重起来。亲戚仆妇们个个都在耽心着:老爷和夫人的膝下,就生了这么一位千金,假若小姐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话,老爷和夫人不知是如何悲伤。而且小姐是一位最令人敬爱的人,向来大家都受过她不少的恩惠。 老爷和夫人的心中,更是焦急异常,怎么也想不出
第四节 洞房花烛夜 王小姐的病,在知道玉琳允诺了婚姻大事后的没有几天也就好了。
第五节 小姐!你醒得很早呀! 天已早就大亮了。 王小姐把房门打开来,见到外面像止水一般的沉静。 丫鬟仆妇们昨日辛苦了一天,睡得迟,大家心里总以为新婚的夫妇都做着甜蜜的好梦,起得太早了反而惊吵他们,所以,虽然天亮了,全府中还是寂无人声。 王小姐不便去叫醒他们,自己只简单的梳洗一下,又在暖壶中倒了一杯茶递给玉琳: 『你喝了这杯茶吧
第六节 有一个半徒弟 玉琳离开了王相府和王小姐以后,独个儿行走在回寺的途中,他像一个从囚牢里刚被放出来的人,身上觉得无限的轻松,心里感到无限的愉快! 这时,朝阳柔和的照着他的脸,晨风习习的迎面吹来,他走了一会,看看路上的行人还非常稀少,寂寞的大地还没有恢复它的烦嚣,他此刻又好象有一点失去什么东西似的空虚之感,但一转念间,他想到自己在生命史里留下了尊贵而洁白的一页,不觉又露出了得意的微笑! 他加速了脚步,很快的磬山崇恩寺的大门在望了,山门前的一对石狮
第七节 不可小看了他 玉琳自从知道师父把自己当作半个徒弟看待,他的自尊心确实是受了不小的打击。
第八节 难道不是韦驮护法? 玉琳自此以后,心中老存了一个念头,就是要有机会的话,很想向师兄玉岚表白他的歉意。 然而,玉岚的影儿找遍全寺都没有,他离寺外出已经两三天了。 一个人觉得自己对不起人,内心的歉疚,说来也是很不安的! 玉琳每和人相遇而过的时候,好象别人都翻着白大的眼睛朝着他,好象他们都是说:「你这个骄慢的人,你瞧不起师兄,而师兄实在是内秘菩萨行的人
第九节 原来还是你! 玉琳第二天早上起来,人虽然是在照往日一样的做着规定共修的早课,但他的心无论如何不能安静下来。
第十节 爱情的真义 『你真是好大的架子,见你一面,就比登天还难
第十一节 金刀剃下娘生发 严寒的冬天去后,穿梭射箭似的时光不停的在前进,这又是百花齐放的春天了。到处的枝头都是增添了绿意,到处的原野都是灿烂的深紫与金黄。
第十二节 吴师爷的刁难 玉琳住在千华庵中还不上几天,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就紧跟着来了。 问题就是在千华庵中管理事务的一个王宰相所信任吴师爷。 吴师爷是四五十岁的年纪,瘦长的个子,黑黑的脸,他是在王宰相当初官拜尚书的时候,就来做他的幕僚。他是一个工于计谋的人,生性争强好胜,出言吐语,尖酸刻薄,但因他几次政见,使王宰相深受皇上的信赖,因此,王宰相就把他当为心腹之人。 王宰相等到把女儿出家的事情忙好以后,因为国事繁重,在家中不能多耽搁,所以就匆匆进京。他在临走
第十三节 谁杀死了她? 玉琳自从受过吴师爷的刁难以后,别人都以为他一定很烦恼不安,尤其是醒群更感到对玉琳抱歉。所以她经常的不是亲来问好,就是派人前来慰问。 然而,出乎意料的,玉琳好象不曾发生过这件事一样,他和往日一样的无忧无恼,醒群等见了以后才安下心来。 有一天下午,翠红奉了醒群之命来看望玉琳的时候,玉琳还对翠红说: 『修学佛法的人,最要紧的是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不要给外面的境界所惑动。世间上是非、好坏、善恶、都没有绝对的理由,我们不要给这些无谓的葛
第十四节 将此一命布施给人 玉琳被捕以后,这消息很快的传到醒群的耳中,像晴空的一声霹雳,唬得她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是她做梦之中也不会梦到的事,居然像事实般的摆在眼前,「玉琳会谋财害命」,这在醒群的心海之中,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 然而,玉琳的念珠怎么会落在死者的手中呢?死者的金银饰物又怎么会藏在玉琳的包袱之中呢?这不但醒群是百思不得一解,就是庵中一切人也感到这件命案的离奇! 说到玉琳会谋财害命,他为什么要谋财害命呢?宰相府中的财色名利,那一件
第十五节 佛法才是最好的法律 更深夜静的时候,玉琳被幽禁着的这间囚房,沉寂无声。 他上午被捕以后,直到这时候还没有吃东西,肚子饿得很,然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上午没有人送东西来给他吃,晚上刘县太爷派人送晚饭来,又过了出家人过午不食的时间。 月光如银似的照进囚房里来,风清、人静,玉琳好象坐在禅堂里一样,他把人间看得恬淡到极点。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肚子越发饿起来,他微微的感到困倦,他觉得饿罪比死罪难受一些。 他想起那个被杀害的丫鬟,他默默的念着佛号与佛
第十六节 三个锦囊妙计 玉琳玉岚在县衙里和刘县官谈着,皂役取来吴师爷的烟斗和凶器。刘县官连声叹气,并连声道歉,亲自又把玉琳的佛珠奉还给他。 他们谈了好久,为刘县官举行了简单皈依三宝的仪式后就从县衙里出来,一同向千华庵走去,醒群和翠红及全庵人等,听到玉琳无罪释放,欢喜得就差点儿发狂。等到她们知道杀人的凶犯竟是吴师爷时,不觉又欢喜又痛恨。欢喜的是恶人恶报,因果昭彰,丝毫不爽;痛恨的是吴师爷竟是这么一个人面兽心的人。 醒群感激的尤其是玉岚,玉岚听到醒群感
第十七节 山寨改佛殿 年轻的玉琳,被当朝的天子顺治皇帝拜封国师以后,住在顺治皇帝特为他在西苑内建筑的精舍里面,其声名荣耀,一时无二。这正如他师父过去对他说的:「你很有福报善根,将来名播四方,胜过师兄。」 在玉琳的心中,他虽尊为国师,可是一点荣耀的念头也没有。几年来的风风雨雨,重重魔难,使他在佛陀的真理中,更体验到世态的炎凉,人事的沧桑。那巍峨壮丽的皇宫,那山珍海味的饭食,在他是如木人看花鸟,名闻利养,一点没有打动他的心源。 自从玉琳荣封国师以后,智
第十八节 皇帝请我去的 光阴如流水,无声无息的过去,玉琳国师住在正觉山,醒道等七十余名僧众,对他恭敬服从,一师一道,他们都很快乐的生活着。醒道等奉持戒律很严,他们自从剃度以后,洗心革面,努力在佛法中净化身心。正觉寺中的晨钟暮鼓,像山间的天籁,唤醒迷途知返的人。玉琳国师常向他们说法开示,使大家沐浴在佛法僧三宝的慈光中,没有恐怖,只有安稳;没有贪瞋,只有平和;玉琳国师在这里住了大概又是二年的时间。 一天,做监院的醒道,从城里回来,报告玉琳国师一个消息:
第十九节 国师在此不敢抬头 玉琳国师的年龄虽轻,但有德有学,更有复兴佛教广度众生的悲愿,无论在什么时候,或是什么地方,他总想尽自己的力量,能影响顺治皇帝,要他体察民间的疾苦,要他真心做佛教的护法。 顺治皇帝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上有玉琳国师的指导,下有诸大臣的协助,所以清初的政治,国泰民安,一番开国的兴隆气象。 玉琳国师庄严的德相之内,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在宫中虽不见他苟于言笑,但慈祥平易的风度,没有人不对他尊敬,没有人不感到他的亲切。 过惯了四五年像行
玉琳国师向老修行告辞以后,又是闲云野鹤一般的踏上孤僧万里游的道路。他出家披剃的祖庭崇恩寺,是在二年前师父天隐老和尚圆寂时回去看过一次,正觉山他常常挂念,千华庵也不能完全忘怀。师兄玉岚,醒群尼师,时常在他脑海中映现。但这只是思念而已,他并不想急于去和他们见面,已经得度了的人还要和他们在一起做什么?世界上有的是孤苦无依需要安慰的人,所以,白须老人留言要他往千华庵一行,他并不打算要去。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阿难化身石桥的故事说的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和一个女子之间的情爱。阿难在寺庙和一个女子偶遇,这个姑娘也深深被阿难吸引,但是阿难却消失了,于是这个女子便日夜祈祷,希望自己可以再次遇见阿难。阿难跟佛祖说,他喜欢上一个世间的女子,宁愿为了这个女子化作一个石桥,只为女子从桥上经过的时候能看她一眼。佛陀听了之后并没有吃惊也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问阿难到底有多么喜欢那个女子?
云门事变,195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云门寺僧受迫害之事件。1951年2月,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局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的怀疑,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上 虽然,老和尚在云居山时没有坐禅入定七八天之久,但他经常一坐就一整天不动,有时从夜里十二点左右开始坐,直到第二天傍晚才起坐,所以他老人家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知道的。
1945年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此刻,云门禅寺有两位和尚,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
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的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
文殊菩萨简介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
众所周知,韦陀天尊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观音菩萨与韦陀天尊的故事。 一年前,深圳的朋友给我一张《观音大士传奇》,拿回家里,自己一个人在电脑里面,看了整整一天,才把全集看完。看
昨日下午,印顺再一次回忆起了自己初与本焕相识的日子。 那是在深圳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我记得很清楚,是603病房。直到今天,当时的医生、护士和陪着他的居士的名字我都记得。印顺说,本焕见到他,就抓住了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痛彻心肺。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过去。
曾经有个妙庄严王,王后名叫宝应。夫妇俩生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颜,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虽然妙英公主年龄最小,但最善良、最聪明,因此也最讨人喜欢。她五岁能诵经,知道尊重佛法、孝顺父母;她彬彬有礼,谦让、温和,善解人意。人们夸奖她疼爱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视为掌上是明珠。
惠真,公元672年出生,十三岁剃度,十六岁受了沙弥十戒,他在戒律的研学中,发现很多问题,不解,于是就想去印度求经。我们都知道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知道法显,知道义净,但这只是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先驱们,其实,在整个的佛教发展历程当中,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先驱们为之毕生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闻法修
文殊菩萨,与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他以大智为本愿,以慧行断众生无明之根,是“智慧”的化身。所以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相传,文殊菩萨曾仗剑逼佛——当时正值灵山大会,在场的比丘们深入禅定,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因此心神不宁,沉溺于纠结和懊悔之中,苦苦挣扎。
济公由于深受民众喜爱,身上逐渐被附会了神话传说色彩。据《清一统志》记载,济公所居的净慈寺曾一度毁于大火,道济四处化缘以重建寺院。当他来到严陵(今浙江桐庐),看见四周诸山树林茂密,于是脱下袈裟向空中一扔,把周围各山都罩了进去。于是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只见刹那间,山上的树木竟被一根根地拔了起来,推到江边,然后顺流东下,最后这些树木都来到了净慈寺的那口井里。寺里的僧众们将木料从井里捞上来,使净慈寺得以恢
成语“天女散花”主要讲的是佛陀派文殊菩萨率众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居士之故事。维摩诘是居住在毗耶离城的一位在家大菩萨,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摄化群生。据《维摩诘·观众生品》记载:一天,佛陀在西天坐莲花宝座讲经说法时,遥知维摩诘居士生病了,就让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毗耶离城问候探望。佛陀知道,维摩诘必定乘此机会讲经说法,就派身边的“天女”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
济颠,法号道济,民间俗称“济公”,既是宋代西湖一带的神僧,也是后世戏曲小说所常描述的一位奇特的出家人。济颠,俗姓李,浙江天台县人。少年时,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癫狂,为人“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由于行为疏狂,不检细行,又常饮酒食肉,与市井中人交往,因此当时人以之为癫狂,而称之为
佛陀的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关系于佛陀托胎和降生就有“象口含莲”“步步生莲花”等成语流传至今。据《释迦如来成道记》记载,佛陀在诞生之前,其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雪白的大象脚踏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肋下钻入身体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
章安灌顶大师,章安是他的祖籍,灌顶是他的法名,章安现在是一个镇,归浙江临海管辖。公元561年,陈文帝天嘉二年,大师出生,三个月时,就能跟着母亲念三宝名,当时有出家人从他家门前经过,对他母亲说,这个孩子不一般。母亲就给他起名“非凡”。
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人,其生活的年代,正是整个社会处于大混战、大分裂的东晋时期。慧远出身于仕宦家庭,家境优裕。当时,北方政局动荡,当权者统治苛暴,不少富家子弟南下避难,跟随这一潮流。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以后,举办了一次盛大的供僧法会。阿育王心怀恭敬,对每位前来应供的僧人都虔诚顶礼。在前来的僧众中,有一位小沙弥。在众人面前顶礼小沙弥,阿育王觉得有失身份,就把小沙弥请到没有人的地方顶礼,并嘱咐说:“您是小孩子,刚才我向您顶礼的事情,请您不要告诉别人
按照《四分律》的记载,那个时候佛陀带领着弟子们在人间游行,四处教化有缘的众生。有一次他们来到了苏婆罗国的毗兰若。因为印度的文化是非常尊重宗教导师的,毗兰若的城主一位婆罗门,听说佛陀来到这边教化,他就按照礼节过来拜访,并邀请佛陀和弟子们在这个地方做三个月的夏安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