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为了众生的幸福与快乐,难道我不应该去探索真理吗? /悉达多太子 迦毗罗卫国的深冬,数九寒天,凛冽的寒风,刺入心骨。四野茫茫,一片萧条。只有在中午时分,在微弱而无力的阳光下才有一点暖意。萧萧的寒风吹打着冰川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脉,一阵阵风浪,把树枝摇晃得呼呼作响。枯黄色的花叶,沙沙地在地上滚来滚去,折断了的树枝在地上乱舞。 就在这样一个寒冬腊月的早晨,白皑皑的大雪覆盖了整个乡村、原野。苦行僧巴兰德.克拉玛披上一件豹皮缝成的的衣服,从隐居棚里走了出来
第二节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要发现人生的真理。 /悉达多太子 耶输陀罗端来一盆水,准备丈夫洗脚时,太子说道: 「耶输陀罗,你不要洗我的脚,你还是我的手洗一洗吧,把我的右手先洗一洗吧。」 耶输陀罗用毛巾擦干了他的脚,站起身来,仔细地端详着他的右手。 「殿下,您的右手没什么呀。不是同您的左手一样地干净吗?」 「不。我的右手并不干净,你一定得洗一洗。我希望这件事由你这位提婆达多的姐姐来做。」 耶输陀罗惊讶地望着丈夫郁郁不快的样子。 「殿下,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您闷
第三节 无论道路多艰难曲折,我将努力发现这条无上正道,以此来为现世或未来世众生谋福利。 /悉达多太子 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王耕节」。净饭王穿戴整齐,跨上骏马,带着太子,在文武百官前呼后拥下,前往王地举行传统的王耕大典。牧民们赶着膘肥体壮的牛群走在队伍前面。一队队马车拉着鞭子、绳索及其它农具紧跟在后面。当浩浩荡荡的队伍走近宫门时,太子一眼看到一只老母羊和一只小羊被拉进宫。一个人正使劲地拉着套在羊脖子上的绳索,另外一个人挥舞着满是荆棘的树枝,拚命地抽
第四节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我的双脚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 /悉达多太子 「亲爱的耶输陀罗,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放弃了太子的荣华富贵。不过,我现在正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者。」太子一边说着,一边坐到床边。他的王妃就在一旁。 「亲爱的,仅仅为了我吗?还有腹中的小生命,您的亲骨肉吧?」 太子回答道:「耶输陀罗,由于孩子的缘故,我对你的爱会不断增长。但是,一股为千百万众生奉献的动力正越来越激烈地驱使着我。这不仅是为了无数的印度人民,而且是为数不胜数的将
第五节 我已披上了出家人的袈裟,我将利用一切时间和精力求证菩提。 /苦行僧悉达多 那是阴历五月的月圆日。一轮圆月从喜马拉雅山的雪峰口冉冉升起。溶溶的月光沐浴着银色的大地,熠熠生辉。突然,一阵毛毛细雨轻轻飘过,淡化了明亮的月色。晶莹透亮的小水珠,沿着树叶淅淅沥沥地落到地上。不一会儿,云消雨散,整个释迦王国又一次沉浸在溶溶的月光之中。就在这时,从悉达多太子的寝宫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顿时,宫中钟鼓齐鸣。钟鼓声宣布着一个人们盼望已久的消亿,将继承迦毗罗
第六节 在解脱之道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轻松可言。 \苦行僧悉达多 王舍城中,各行各业的市民们,经过一周热烈庆祝一年一度的频毗沙罗王加冕纪念日之后,又回到他们的作坊、商店。大街小巷,人马车辆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六年以来,苦行僧悉达多往返于拘利国、立菜威、玛拉、安歌、瓦冈和摩揭陀国之间,参学了一个又一个隐修者,拜访了一个又一个苦修竹林。这一天,他来到王舍城,身披袈裟,手里捧着一钵,挨门逐户地乞着食。然后,他径直跑到盘陀山走去,在一棵树荫下,面西而坐
第七节 我战胜了一切欲望、激情和懒惰,所以我的生活轻松得如同绒丝。 /未来佛 尼连禅河的水静静地流淌在沙石构成的溪流中。葱郁、挺拔的树木密密麻麻地排列于河的两岸。从树上向北望去,就可以看到王舍城中的盘陀山。一望无际的森林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在树林与宽阔无限的草原结合处有一个舍那尼村。这里,百鸟从早到晚啾啾鸣叫。微风习习,引得树枝、树叶阵阵摇曳。 苦行僧悉达多正踏着松软的沙土朝这里走来。他在一棵鲜花盛开的金香木树下停了下来。一朵朵鲜花争奇斗艳、浓香四溢
第八节 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根源就是贪。贪的熄灭即是苦的终止。 /佛陀 一望无际的优娄频娄大草原上,一轮圆月冉冉从东方升起,这就是五月至六月间的月圆日。凉爽的微风,轻拂着尼连禅河岸的树林和大地。凉风习习,送来阵阵芳香。整个伽耶上空到处弥漫着清香。微风中,菩提树叶沙沙作响。菩提树下,苦行僧悉达多,背对着菩提树,跏趺正坐。 这一天,也就是他在人生中经历了三十五个春秋的日子,苦行僧悉达多,怀着坚定求证无上菩提的金刚意志,端坐在菩提树下。他望着眼前渐渐
第九节 无知是世间诸恶之根源,这就叫做无明。 /佛陀 苦行僧憍陈如、婆沙波和阿示说老远就看见佛陀朝他们走来。他们一眼就认出他就是悉达多。所以,他们各自对其他人打了个手势。阿示说用手分开嘴边的胡须,首先说道: 「你们看,那个败坏了修行人的名誉,离开了我们的悉达多现在养得多好啊!真是红光满面。虽然我们过去曾奉侍过他,但是我们现在在修行上已经超过了他。我们用不着再尊敬他了,一个都不要去迎接他。他想过来的话,就让他如我们一起坐在地上好了。」 「不过,阿示说朋
第十节 我是通过既不折磨自己又不伤害别人的八正道,即中道之法,证得无上涅槃的寂静常乐。 /佛陀 佛陀从优娄频罗来到了波罗那斯,又从波罗那斯回到了优娄频罗。然后,他转道摩陀国的王舍城。一路上,皈依佛陀的人越来越多。佛陀每到一处,成千上万的人接受了他的教法,而成为佛弟子。佛陀把真理传授给大家,他的许多弟子进入僧团以后,都一个个先后觉悟了真理,消除了染污,而证得阿罗汉果。佛陀往返来回于城镇、乡村以及每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现在,他正走在回他的故乡─迦毗罗卫
第十一节 住在豪华的楼房或狭窄的马棚,对我并没有什么分别。 /佛陀 净饭王听说他的儿子已大彻大悟,现在正在众弟子的陪同下,朝迦毗罗卫国走来,老国王真是喜出望外。他立刻下令用彩旗带装饰整个王城,并击鼓传递这个消息。他自己则急不可耐地在宫中等待着与他的儿子见面。 国王接到消息说,佛陀长途跋涉以后,已进了外城,现在朝内城走过来。他再也等不住了,赶忙乘上马车,在众大臣、婆罗门以及释迦族的高官达贵的前呼后拥下,来到内城门口。一到那里,他就急不可待地下了车,双手
第十二节 我的王国是觉悟的王国我们没有等级、种姓高低之分。 /佛陀 佛陀双目微闭,双眉低垂,两手捧着饭钵,一声不响地站在一个小茅棚前。一个首陀罗少女,袒露着上身,走了过来。她在佛陀的钵里放了二个甜绿豆圆子,然后双手合十,躬身行礼。 净饭王冒着纷纷飘扬的大雪,气冲冲地跑了过来。他一下子在佛陀的身边停了下来,哭丧着脸,颤抖着身子,过了好一会儿,才擦了擦泪花,喘着气,伤心地说道: 「哦!儿呀!这又是作了什么孽啊!我从来不敢想象,在这样的屋檐下见到你。你为什
第十三节 如果一个人具有真正的荣誉,这种荣誉是不会被玷污的。 /佛陀 当众比丘挨家挨户乞讨时,高傲、跋扈的释迦族人常常用恶毒的语言辱骂他们,毫无恭敬心可言。特别是释科达那,他更是寻找一切机会,冷嘲热讽佛陀及他的教诲。 一天,释科达看见佛陀正朝他住的宫楼走来,他马上来到院子里,从狗棚里牵出一条凶猛的猎狗。他一只手牵着系在狗脖子上的绳子,躲在门口,等待佛陀的到来。 「过来吧。」他暗自说道,「我将送您一件漂亮的礼物。」 佛陀安详地跨进了院子大门。释科达那立即
第十四节 是水重要,还是生命? /佛陀 偌黑泥河水湍急,夹带着一块块薄冰,从喜马拉雅山坡上流了下来,经过一段蜿蜒曲折以后,化成一条条瀑布,时而直流奔进,时而又喧哗着跃下悬崖,然后又自然地沿着河道而下。当河水流经兰毗尼时,水速已明显地减慢了。 早晨,整个大地覆盖在一片白雪之中,树枝树叶上沾着一串串雪花,在晨光的照耀下闪亮着。 在河滩的沙地上,一座座帐篷拔地而起,那是释迦族部队扎寨的军营。河对岸,敌方拘利族人也早已安营完备,一队队骑兵,一排排步兵正在声嘶
第十五节 从没把寻求我帮助的人拒之门外 自从净饭王去世以后,王宫内院的一切都变得凄凉不堪。所有年轻力壮的男女仆人都被调离王宫,来到国王大名自己的宫殿。大门口没有一个看门的人,渣滓、垃圾堆在门口,越积聚越多。在夜里,迷路的奶牛跑到宫庭内院,舒舒服服地睡在草地上。而原来的牛棚圈里,却不见一头牛、一匹马。无论是庭院内,还是宫门口都没有一盏灯,四周一片萧条。 老王后乔昙弥在紧张、疑虑中度日如年。她在女儿卢帕难陀以及苏宝在另外一个老女佣人的陪伴下,深居不出。
第十六节 帮助孤苦伶仃,使他们得到快乐 由于对生活的厌倦,乌帕拉瓦尼来到了佛陀居住的库特科罗讲堂。她为自己一生感到羞愧,显得十分颓废、失意。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单独面见佛陀,倾诉她的遭遇,并加入僧团。两天以来,她一直在寻找、等待这个机会。库特科罗讲堂一天到晚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信徒。佛陀给他们说法以后,就在众弟子的陪同下,外出化缘,然后又在众弟子的陪同下回到讲堂。她看见,一些曾经饱尝世间沧桑之苦的人,来到佛陀身边,寻求解脱之道。在这些人中间,她发现
第十七节 僧团设立的意义 佛陀在毗舍离渡过了雨季和冬季。就在农历二月的一天,他离开了毗舍离,行化了恒河流域的玛拉和安歌王国,穿过那烂陀、王舍城苏输玛罗城。此时,佛陀的名声传遍了广大地区,已至喜马拉雅山和库茹人舍托,南及卡檩草,西到威题雅的安晚第,东达恒河入口处的晚歌。 一天,提婆达多带一百多个比丘从王舍城而来,他们都出生于剎帝利和婆罗门种姓。这天,他们就在佛陀居住的宫释帝寺过夜。尽管佛陀一贯反对种姓制度,但是提婆达多顽固地讨厌与首陀罗、吠舍种姓的人
第十八节 寻找佛陀的踪迹 佛陀和往常一样,准备好去托钵乞食,他对阿难陀说道: 「阿难陀,我需要休息。自从我觉悟以来已经九年,我踏遍了整个中印度的平原,步行了数千里。虽然如此,我从来没有想到休息,从来没有感到累,我常住于喜悦和寂静。现在,我的身子感到很虚弱。即使在六年的苦行中,我也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希望远离大家,一个人住在森林里住一段时间,你们不要来找我。」 「世尊,我知道,你的思想被提婆达多以及他以他为首的僧人搅乱了,一直不得安宁。」 「阿难陀,
第十九节 求证极乐的唯一途径 不执着一事一物,也不被一事物所束缚无牵无挂,这就是求证极乐的唯一途径。 /佛陀 位于恒河旁的柯沙毗城南一百多里的地方,就是舍卫城。此城就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脚旁。舍卫城与柯沙毗之间有一条宽广的通道。就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第九年,佛陀一路传法,花了四年的时间,没走宽广的大道,而是穿过西部巴特罗的大小村庄和市镇,沿着恒河而上。在成道后的第十三年,佛陀又顺着雅姆娜河岸,朝库鲁特罗走来。这天,佛陀又穿过哈斯帝那布拉古城的废墟,信步来
第二十节 犹如飞镖弹回,他们会自伤其身 一听说佛陀正从萨诃突来舍卫城,百万富翁给孤独老人赶忙召集佣人,命令他们用旗织和彩带,把佛陀必经之地装饰一新。然后,他又同乌德野比丘一道,乘着马车前去迎接佛陀。乌德野坐在给孤独身旁,他是阿罗汉摩诃迦叶剃度出家的弟子,独自一人来到这气候宜人,美丽迷人的舍卫城。现在,他是城里祁陀寺的当家师。此寺是富翁给孤独长者花费千金建造起来的。现在,他与富翁一道,前往迎接佛陀。一路上,他滔滔不绝地用浮想联翩的诗句来赞美佛陀。 「
第二十一节 好梦噩梦都是你意识的作用 国王下旨调查输德里的死因,不久,他就掌握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一群凶手聚会在城里的一家酒馆,他们忘乎所以地寻欢作乐,由于酒后失言,他们吹嘘外道及其信徒是怎样收买他们去行凶的。于是,他们被国王的官史捉拿归案。当真相大白后,
第二十二节 侮辱与金币的价值对比 一年多过去了,佛陀一直住在舍卫城。后来,他经过拘罗王国,回到了他的故乡迦毗罗卫国,在那里度过了雨季安居期后,他又途经婆突里希特,婆罗那斯和安拉瓦克,最后来到了柯沙毗城。 就在他到达宫释天寺的第二天,现已贵为可沙毗国王乌德匿王后的摩甘蒂耶,在五百宫女的前呼后拥之下,浩浩荡荡地向王家公园走去。今天,她没有走原路,而走了宫释天寺对面的一条小路。原来,她是急于向佛陀炫耀一番。曾经被他拒绝的她,今天已是柯沙毗国王的王后,享受
第二十三节 慈爱为第一善 瞋恨之火燃烧着人类世界,唯有慈爱才能给予冷静和安抚慈爱为第一善德。 佛陀 当佛陀宣布他希望去王舍城时,阿难陀担忧地说道: 「世尊,整个印度有的是宽敞明亮的房屋,最好还是去舍卫城吧,不然的话,就去毗舍离。」 「为什么?阿难陀。」 「世尊,舍卫城是一个健康、纯洁的城市,城里有许多称德善的人。」 「阿难陀,如果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善良、贤德之人,那么佛陀就没有必要应世了。阿难陀,我要去教化那些野蛮未化、犯法作奸之人。你不愿去王舍城,是不
第二十四节 了解世界的本质,向众生宣示解脱之道 我所能做的,就是了解世界的本质,并向众生宣示解脱之道即使我涅槃了,我的教导仍是世间的甘露法雨。 佛陀 在众比丘尼的陪同下,年已八十七岁高龄的耶输陀罗正前往舍卫城的祁陀寺。她通过四圣道和四圣清凉地获证阿罗汉果。她年岁已大,弱不禁风,走路缓慢,左右摇摆,手里拄着一根拐杖。虽然她已满脸皱纹,头发灰白,但是,她的脸始终洋溢着慈爱之光。她笑容可掬,举止得当,说话彬彬有礼,语言和善。比丘尼阿越罗汉难陀和婆突车罗跟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阿难化身石桥的故事说的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和一个女子之间的情爱。阿难在寺庙和一个女子偶遇,这个姑娘也深深被阿难吸引,但是阿难却消失了,于是这个女子便日夜祈祷,希望自己可以再次遇见阿难。阿难跟佛祖说,他喜欢上一个世间的女子,宁愿为了这个女子化作一个石桥,只为女子从桥上经过的时候能看她一眼。佛陀听了之后并没有吃惊也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问阿难到底有多么喜欢那个女子?
云门事变,195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云门寺僧受迫害之事件。1951年2月,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局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的怀疑,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上 虽然,老和尚在云居山时没有坐禅入定七八天之久,但他经常一坐就一整天不动,有时从夜里十二点左右开始坐,直到第二天傍晚才起坐,所以他老人家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知道的。
1945年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此刻,云门禅寺有两位和尚,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
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的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
文殊菩萨简介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
众所周知,韦陀天尊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观音菩萨与韦陀天尊的故事。 一年前,深圳的朋友给我一张《观音大士传奇》,拿回家里,自己一个人在电脑里面,看了整整一天,才把全集看完。看
昨日下午,印顺再一次回忆起了自己初与本焕相识的日子。 那是在深圳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我记得很清楚,是603病房。直到今天,当时的医生、护士和陪着他的居士的名字我都记得。印顺说,本焕见到他,就抓住了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痛彻心肺。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过去。
曾经有个妙庄严王,王后名叫宝应。夫妇俩生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颜,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虽然妙英公主年龄最小,但最善良、最聪明,因此也最讨人喜欢。她五岁能诵经,知道尊重佛法、孝顺父母;她彬彬有礼,谦让、温和,善解人意。人们夸奖她疼爱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视为掌上是明珠。
惠真,公元672年出生,十三岁剃度,十六岁受了沙弥十戒,他在戒律的研学中,发现很多问题,不解,于是就想去印度求经。我们都知道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知道法显,知道义净,但这只是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先驱们,其实,在整个的佛教发展历程当中,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先驱们为之毕生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闻法修
文殊菩萨,与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他以大智为本愿,以慧行断众生无明之根,是“智慧”的化身。所以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相传,文殊菩萨曾仗剑逼佛——当时正值灵山大会,在场的比丘们深入禅定,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因此心神不宁,沉溺于纠结和懊悔之中,苦苦挣扎。
济公由于深受民众喜爱,身上逐渐被附会了神话传说色彩。据《清一统志》记载,济公所居的净慈寺曾一度毁于大火,道济四处化缘以重建寺院。当他来到严陵(今浙江桐庐),看见四周诸山树林茂密,于是脱下袈裟向空中一扔,把周围各山都罩了进去。于是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只见刹那间,山上的树木竟被一根根地拔了起来,推到江边,然后顺流东下,最后这些树木都来到了净慈寺的那口井里。寺里的僧众们将木料从井里捞上来,使净慈寺得以恢
成语“天女散花”主要讲的是佛陀派文殊菩萨率众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居士之故事。维摩诘是居住在毗耶离城的一位在家大菩萨,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摄化群生。据《维摩诘·观众生品》记载:一天,佛陀在西天坐莲花宝座讲经说法时,遥知维摩诘居士生病了,就让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毗耶离城问候探望。佛陀知道,维摩诘必定乘此机会讲经说法,就派身边的“天女”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
济颠,法号道济,民间俗称“济公”,既是宋代西湖一带的神僧,也是后世戏曲小说所常描述的一位奇特的出家人。济颠,俗姓李,浙江天台县人。少年时,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癫狂,为人“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由于行为疏狂,不检细行,又常饮酒食肉,与市井中人交往,因此当时人以之为癫狂,而称之为
佛陀的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关系于佛陀托胎和降生就有“象口含莲”“步步生莲花”等成语流传至今。据《释迦如来成道记》记载,佛陀在诞生之前,其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雪白的大象脚踏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肋下钻入身体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
章安灌顶大师,章安是他的祖籍,灌顶是他的法名,章安现在是一个镇,归浙江临海管辖。公元561年,陈文帝天嘉二年,大师出生,三个月时,就能跟着母亲念三宝名,当时有出家人从他家门前经过,对他母亲说,这个孩子不一般。母亲就给他起名“非凡”。
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人,其生活的年代,正是整个社会处于大混战、大分裂的东晋时期。慧远出身于仕宦家庭,家境优裕。当时,北方政局动荡,当权者统治苛暴,不少富家子弟南下避难,跟随这一潮流。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以后,举办了一次盛大的供僧法会。阿育王心怀恭敬,对每位前来应供的僧人都虔诚顶礼。在前来的僧众中,有一位小沙弥。在众人面前顶礼小沙弥,阿育王觉得有失身份,就把小沙弥请到没有人的地方顶礼,并嘱咐说:“您是小孩子,刚才我向您顶礼的事情,请您不要告诉别人
按照《四分律》的记载,那个时候佛陀带领着弟子们在人间游行,四处教化有缘的众生。有一次他们来到了苏婆罗国的毗兰若。因为印度的文化是非常尊重宗教导师的,毗兰若的城主一位婆罗门,听说佛陀来到这边教化,他就按照礼节过来拜访,并邀请佛陀和弟子们在这个地方做三个月的夏安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