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估达那的故事 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郊区的一个果园里,住着一位名字叫做伊估达那的比丘。 佛陀所教的偈颂他只能熟记一首,但是其中的道理他能够彻底体会。每次他读完这个偈颂,果园的树神们就热烈的鼓掌称赞。 有一次,有两位博学多闻,并且常常说法的比丘,带着一群徒弟经过这个果园,问伊估达那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会有人来听法吗?他说:果园的树神都会鼓掌称赞。 因此,这两位比丘便在园中说法,滔滔不绝,舌粲莲花,如长江大河。但说完后,果园里连树叶落地的声音也没有,静悄悄
提沙的故事 一天,佛陀宣称四个月后,他就要入灭了。很多比丘尚未证得圣位的,感到很伤心,就整天紧紧追随在佛陀的身边。 但是有一位名字叫做提沙的比丘却整天到静僻的地方禅修,反而没有跟着佛陀。其他的比丘带他去见佛陀说: 世尊!提沙比丘不像我们这样敬爱您、尊重您。他躲在一边,自行其是。 提沙比丘说: 我只是加紧用功,希望在佛陀入灭前,证得圣位,达成灭苦的目标。 佛陀听完后,加以赞叹说: 凡是敬爱和尊重我的人,应该效法提沙比丘。比丘们!奉行我所教导的出世间法,精
苏卡的故事 佛陀时期,有一位名字叫做苏卡的七岁小沙弥。 有一天,他随着舍利弗拖钵路上看到农夫正在引水灌溉,他问舍利弗: 尊者!水可以被引导到任何地方吗? 舍利弗说:只要懂得技巧就一定可以的。 接着,制作弓箭的人,用火锻烤竹子,他看到制作弯曲的竹子变成直的。也看到木匠正在切割木材,用来制作车轮。 苏卡心里想着: 这些没有意识的河水、竹子和木材,都可以加以调伏,做成有用的东西,而拥有意识的我,为什么不能调伏自己的心呢? 经过这番思考后,他向舍利弗请求回到禅
波斯匿王的故事 佛陀时期,印度憍萨罗国有个长得身体肥胖的国王,叫做波斯匿王。 一天,波斯匿王吃完丰富的早餐后,坐车到祗树给孤独园聆听佛陀说法。他全身冒汗,气喘喘的来到佛陀跟前,听没几下子,就开始点头,猛打瞌睡。他对佛陀说: 我吃完早点后,身体一直不舒服。 佛陀告诉他: 过量的饮食,会使身体不舒服。 接着建议他安排一位专员,在每次用餐前就提醒波斯匿王: 大王!减少食量,身体就会健康而苗条。 波斯匿王很听话,便安排了一位专员。几个月下来,果然国王减肥成功,
年青比丘的故事 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里有位年青的比丘去找他的舅舅一起生活,他的这位舅舅是个长老比丘。 住了不久,年青的比丘便生起了还俗的念头。这一天,他正在服侍着长老比丘,内心想着: 还俗后,我就卖掉衣物买一只母羊,接着母羊生了许多只小羊,不久就存有足够的钱可以娶妻生子。然后,我就驾着车,带着太太和儿子来看舅舅。途中,我想抱着儿子一起来驾车,太太却说:不可以!要专心的驾车。我坚持把儿子拉过来,在拉扯之间,儿子掉下车子,给车轮辗过了。我非常生气,就拿起
珠宝商的故事 生活中突发的事件,我们只有将觉性提高后,才有能力以智慧与慈悲来面对。没有觉性,我们就会被贪、瞋的习性拉着跑,做出错误的行为。 佛陀时期,舍卫城有一位珠宝商,能打造精美的首饰,家中养了一只白鹤当宠物。有一位名字叫做谛沙的长老比丘,天天来这儿托钵。有一天,他照常来托钵,在珠宝商的店里等着,这时,波斯匿王的使者送一颗红宝石来加工,将宝石交到珠宝商的手里就匆匆离去。珠宝商将宝石放在店内桌上,到里面洗完手,出来一看宝石不见了。 他问家里的人和长
梵吉沙的故事 脱离三界的束缚,是禅修的最终目的,在于得到真正的自在,不被世间的各种现象所迷惑。佛陀时期,有一位名字叫做梵吉沙的婆罗门。他有一项特别的本领,只要将死人的头盖骨拍一拍,就知道这个死人是投生到天上、人间或是地狱。他的朋友们拥着他到各乡市巡回表演,村民们向梵吉沙询问死去的亲友们投生到何处去,问完后随喜,其中十元、二十元或一百元不等,一路积累下来,真的是财源滚滚。 有一天,梵吉沙来到祇树给孤独园附近。他的朋友们看到当地民众都去听佛陀说法,就
车匿的故事 要在禅修的过程中,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种看低别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种生气的心理。 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小时候有一位玩伴,名字叫做车匿,或叫做阐陀。 当悉达多太子出家离开王宫时,由车匿一人驾车送行。等到太子成佛后,车匿也来出家修行。 但是车匿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早就伴随佛陀,交情比别人深,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对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特别看不顺眼。 佛陀劝了车匿几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与瞋恚。
古时印度,有一只大象,年轻时非常强壮,打起仗来,神勇无比。但是岁月不饶人,年纪一大,却是开始衰弱不堪。一天它走到池塘边喝水时,不幸陷在泥中,脱困不得。旁边的人们,费了一番力气,也同样是奈何不得,因为这只大象实在太重了。
朴娜的故事 佛陀时期,有一位女仆名字叫做「朴娜」。 有一天为主人桩米,晚上继续加班,看到比丘们很晚才休息,她心里想着: 「我因为命苦,必须工作到这么晚。这些比丘们为什么要这么晚才休息呢?」 第二天一早,她做好糕饼,走在路上,看到佛陀正拖钵而来,就将糕饼供养佛陀。用完了餐后,佛陀告诉朴娜: 「你因为必须工作,因而缺少睡眠时间。比丘们因为必须常保持觉性,所以才晚睡。但是不管什么人,都应经常保持清醒,使觉性不断。」
富楼那的故事 佛陀时期,有一位大弟子叫做富楼那。有一天,他向佛陀报告,他要到印度西部输卢那去弘扬佛法,度化输卢那人。 佛陀说: 输卢那人性情凶暴,好勇斗狠,他们当面骂你、诋毁你,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 世尊!他们骂我、诋毁我的时候,我心里会想着:这些输卢那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只痛骂我一番而已,因为他们可以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呀。 佛陀说: 如果他们用手打你、用石块丢你,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 世尊!他们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的时候,我心里会想着:这些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玄奘之路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阿难化身石桥的故事说的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和一个女子之间的情爱。阿难在寺庙和一个女子偶遇,这个姑娘也深深被阿难吸引,但是阿难却消失了,于是这个女子便日夜祈祷,希望自己可以再次遇见阿难。阿难跟佛祖说,他喜欢上一个世间的女子,宁愿为了这个女子化作一个石桥,只为女子从桥上经过的时候能看她一眼。佛陀听了之后并没有吃惊也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问阿难到底有多么喜欢那个女子?
云门事变,195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云门寺僧受迫害之事件。1951年2月,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局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的怀疑,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上 虽然,老和尚在云居山时没有坐禅入定七八天之久,但他经常一坐就一整天不动,有时从夜里十二点左右开始坐,直到第二天傍晚才起坐,所以他老人家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知道的。
1945年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此刻,云门禅寺有两位和尚,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
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的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
文殊菩萨简介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
众所周知,韦陀天尊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观音菩萨与韦陀天尊的故事。 一年前,深圳的朋友给我一张《观音大士传奇》,拿回家里,自己一个人在电脑里面,看了整整一天,才把全集看完。看
昨日下午,印顺再一次回忆起了自己初与本焕相识的日子。 那是在深圳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我记得很清楚,是603病房。直到今天,当时的医生、护士和陪着他的居士的名字我都记得。印顺说,本焕见到他,就抓住了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痛彻心肺。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过去。
曾经有个妙庄严王,王后名叫宝应。夫妇俩生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颜,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虽然妙英公主年龄最小,但最善良、最聪明,因此也最讨人喜欢。她五岁能诵经,知道尊重佛法、孝顺父母;她彬彬有礼,谦让、温和,善解人意。人们夸奖她疼爱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视为掌上是明珠。
惠真,公元672年出生,十三岁剃度,十六岁受了沙弥十戒,他在戒律的研学中,发现很多问题,不解,于是就想去印度求经。我们都知道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知道法显,知道义净,但这只是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先驱们,其实,在整个的佛教发展历程当中,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先驱们为之毕生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闻法修
文殊菩萨,与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他以大智为本愿,以慧行断众生无明之根,是“智慧”的化身。所以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相传,文殊菩萨曾仗剑逼佛——当时正值灵山大会,在场的比丘们深入禅定,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因此心神不宁,沉溺于纠结和懊悔之中,苦苦挣扎。
济公由于深受民众喜爱,身上逐渐被附会了神话传说色彩。据《清一统志》记载,济公所居的净慈寺曾一度毁于大火,道济四处化缘以重建寺院。当他来到严陵(今浙江桐庐),看见四周诸山树林茂密,于是脱下袈裟向空中一扔,把周围各山都罩了进去。于是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只见刹那间,山上的树木竟被一根根地拔了起来,推到江边,然后顺流东下,最后这些树木都来到了净慈寺的那口井里。寺里的僧众们将木料从井里捞上来,使净慈寺得以恢
成语“天女散花”主要讲的是佛陀派文殊菩萨率众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居士之故事。维摩诘是居住在毗耶离城的一位在家大菩萨,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摄化群生。据《维摩诘·观众生品》记载:一天,佛陀在西天坐莲花宝座讲经说法时,遥知维摩诘居士生病了,就让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毗耶离城问候探望。佛陀知道,维摩诘必定乘此机会讲经说法,就派身边的“天女”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
济颠,法号道济,民间俗称“济公”,既是宋代西湖一带的神僧,也是后世戏曲小说所常描述的一位奇特的出家人。济颠,俗姓李,浙江天台县人。少年时,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癫狂,为人“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由于行为疏狂,不检细行,又常饮酒食肉,与市井中人交往,因此当时人以之为癫狂,而称之为
佛陀的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关系于佛陀托胎和降生就有“象口含莲”“步步生莲花”等成语流传至今。据《释迦如来成道记》记载,佛陀在诞生之前,其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雪白的大象脚踏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肋下钻入身体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
章安灌顶大师,章安是他的祖籍,灌顶是他的法名,章安现在是一个镇,归浙江临海管辖。公元561年,陈文帝天嘉二年,大师出生,三个月时,就能跟着母亲念三宝名,当时有出家人从他家门前经过,对他母亲说,这个孩子不一般。母亲就给他起名“非凡”。
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人,其生活的年代,正是整个社会处于大混战、大分裂的东晋时期。慧远出身于仕宦家庭,家境优裕。当时,北方政局动荡,当权者统治苛暴,不少富家子弟南下避难,跟随这一潮流。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以后,举办了一次盛大的供僧法会。阿育王心怀恭敬,对每位前来应供的僧人都虔诚顶礼。在前来的僧众中,有一位小沙弥。在众人面前顶礼小沙弥,阿育王觉得有失身份,就把小沙弥请到没有人的地方顶礼,并嘱咐说:“您是小孩子,刚才我向您顶礼的事情,请您不要告诉别人
按照《四分律》的记载,那个时候佛陀带领着弟子们在人间游行,四处教化有缘的众生。有一次他们来到了苏婆罗国的毗兰若。因为印度的文化是非常尊重宗教导师的,毗兰若的城主一位婆罗门,听说佛陀来到这边教化,他就按照礼节过来拜访,并邀请佛陀和弟子们在这个地方做三个月的夏安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