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议第一迦旃延 迦旃延那罗陀尊者,姓迦旃延,名那罗陀,生于南印度阿提国弥猴食村婆罗门家庭。父是国王的国师,家中拥有广大田地和众多奴仆。少从舅父阿私陀仙学习,精通《吠陀》、占相术,通达四禅五通。 阿私陀仙对他说:悉达多太子成道后,你要拜他为师。 揭开古碑文的秘密 迦旃延还懂多种文字,当时在婆罗奈城四周,发现一座古碑,上面刻的文字,无人熟悉。国王榜示全国,有能识者,当予重赏。迦旃延揭榜应征,说是梵天上的文字,译出的内容如下: 什么人是王中王? 什么人是圣
迦旃延
佞臣为了改变顶髻王的心念,就在底洒、布洒二大阿罗汉的塔下,各于一边造一小洞穴,取两只小猫秘密地养在洞内,每天以肉喂饲,训练牠们听懂人语。
一天,他走过河边,看见一个妇人坐在地上哭泣。她诉说自己贫穷,现在困难得只好自杀。
诸根寂静的人,如善御者驯服的马匹; 没有我慢和欲漏的人,诸天也仰慕。(偈94) 有一次,结夏安居结束日,正是月圆的日子。帝释率领众多天神前往毗舍佉兴建的东园鹿子母讲堂向佛陀顶礼问讯。摩诃迦旃
迦旃延:旧译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常称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据《佛本行集经·那罗陀出家品》、《中阿含经》卷二十八等记载,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学“外道”,后从释迦出家。谓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称为“论议第一”。
迦旃延自从被父亲送到频陀山后,阿私陀仙人深深欣赏外甥的聪明,恨不一口气把自己所知道的全教给迦旃延,迦旃延也不孤负舅父的希望,不久,就对四禅五通,完全通达。
第七节 迦旃延尊者 (一)阿私陀的话 迦旃延那罗陀尊者,姓迦旃延,名那罗陀。生于南印度阿提国猕猴食村婆罗门家庭。父是国王的国师,家中拥有广大田地和众多奴仆。少从舅父阿私陀仙学习,精通《吠陀》
和哥哥对台演讲 南印度阿盘提国的狝猴食村上,有一个富裕的家庭,是婆罗门的种族,受着当时人民的普遍尊敬。 迦旃延尊者,就是出生在这个婆罗门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当时国王所拜的国师,家中拥有广大的土地、成百的仆役,有权势、有财富,是国中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 迦旃延尊者的名字本来叫做那罗陀,是婆罗门国师的第二个孩子。迦旃延,只是他的姓,因为后来名声大了,大家就以他的姓代替了他的名字。 迦旃延的哥哥也是一位天资聪明、英俊豪爽的人,当初跟随他父亲出家作婆罗门后
舅父的教示 说起阿私陀仙人,他就是迦旃延嫡亲的舅父,是他母亲的长兄,在印度,阿私陀是当时博学而有神通的仙人,佛陀初降诞为太子,曾受净饭王延请,到宫内为太子占相的就是他。他占相后,曾向净饭王说:「大王!你这位太子,非常贤明,将来一定会出家学道,成就佛陀的圣果,可惜我老了,怕等不及他成就佛陀就将别世。我虽然不能领受他的教理,但一定教我的后辈跟他学习。」那时阿私陀仙人说后,还双目不住的流出眼泪来。 迦旃延自从被父亲送到频陀山后,阿私陀仙人深深欣赏外甥的
神秘的偈文 迦旃延认为自己已经得道,应该接受世人的供养,何必还希望什么佛陀出世。因此在他舅父辞世不久,他就不再祈祷能早日遇到大觉者的佛陀。 过了好久,波罗奈城附近的旷野,掘出很多古城的遗迹,其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世人所不认识的字迹,像是写着一首偈文,但没有人会念它,甚至社会上传说,就是那碑文有人识得,可是真义一定也要大觉者才能知道。 有一天,国王对大臣宣布道: 「国家现在获得古代遗留的宝物,宝物中的石碑偈文,大家要赶快把它念出来。不然,邻国会笑我
请教佛陀去 迦旃延向国王许下诺言,回去后拚命的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一定要一位大觉者才能解答。 迦旃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得去求教别人。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请教,然后又再一一的去请问六师外道,迦旃延觉得他们的回答都是肤浅之见,和自己知道的一样,并不是那偈文的真意。 迦旃延在到处碰壁后,他想起了佛陀。虽想起了佛陀,可是他还不肯前去求教。他心里想,这首偈文是天上的文字,有资格的权威老婆罗门都不知道,年纪还很轻的瞿昙
劝念三宝 天资聪明的迦旃延,终于被佛陀崇高的智能和伟大的人格所感动,成为教团中开悟证果的弟子,迦旃延非常欢喜,不但自己从此得救,更遂了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宿愿。 尊者迦旃延,本来就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物,何况他现在跟随佛陀出家,并证得了阿罗汉果。他通达很多外道的经论,有很多外道的朋友,他发愿要先把在迷途上彷徨的修道者,一一感化过来皈依佛陀,接受佛陀的真理。 因此,迦旃延在教团中不但热心服务和修道,在教团外更是热心传法弘化,宣扬佛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救世
宣说平等法 迦旃延有时跟随在佛陀的身边修学,有时独自一个人在各方云游教化。他和富楼那的教化方法稍有不同,富楼那说法教化的时候,总是集合成千上万的人听讲,而尊者迦旃延却欢喜个别的教化。 一个人,又一个人,面对面的讲,这是亲切的说法,真理才能更深入人的心房。这个方式,无论是谁,只要迦旃延说几句话,一定会使对方有好的印象和相信他的说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祇园精舍,迦旃延带着三衣一钵,独自穿过广阔的森林,到西方去为摩偷罗国王说法。 他到了摩偷罗国王的国中,先
论长者的资格 迦旃延依照佛陀的教示,宣扬四姓平等的主张,很多的婆罗门知道了都不服气,有机会,他们就来找迦旃延问难,他们想,不把迦旃延难倒,婆罗门从此就不要再想抬头。 可是,善于巧辩的尊者迦旃延,不管你是什么权威的婆罗门,只要遇到他,很简短的言辞,不用几句话,总会把问难的人说得心悦诚服。 有一次,尊者在波罗奈国乌泥池旁和同学比丘们在斋堂里进餐的时候,有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婆罗门知道了以后,就来向他挑战。老婆罗门倚着拐杖,默默的站在迦旃延的身旁。他心想,迦
有道不在年高 说服一个婆罗门,并不是从此就相安无事。迦旃延的名声越大,婆罗门的教徒越是和他过不去。 又是一个婆罗门,很善于辩论,听说迦旃延对年老的婆罗门非但不恭敬,而且批驳得老婆罗门哑口无言,因此心中非常不服,特地从很远的北方俱尸尼迦罗,访问到迦旃延暂住的波罗奈国来,他一见面就呼名问道: 「迦旃延!我听人说,本是婆罗门的迦旃延,现在改宗作了沙门是不是事实?」 「你说得不错,你看我身上披搭的袈裟
解答诤的原因 真理不辩不明,僧团中有一位佛弟子像迦旃延,使很多想要问难的人,总有几分畏惧。 有一次,迦旃延走在街上托钵乞食的时候,被一位迎面走来的婆罗门修道者见到,他向迦旃延招呼以后就问道: 「尊者!今天遇到你,真是难得的缘分,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希望你以客观的态度破除我的疑惑
训诫无礼的少年 由婆罗门出家的迦旃延,和婆罗门往来辩论的公案很多。总是因为尊者在婆罗门教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和名望,一旦改宗信仰佛教,实在震动了那神权的宗教。 婆罗门的教徒,向迦旃延攻击问难的固然很多,但和迦旃延维持友情,觉得信仰应该自由的婆罗门也不少。 有一个时期,迦旃延行化到阿盘提国的猕猴室村的时候,在这村里有一位名叫鲁醯遮的婆罗门,他对已经出家做比丘的迦旃延,仍然非常恭敬尊重。 有一天,这位鲁醯遮婆罗门的年少弟子们到山上砍柴,走到一个石窟前,看
畅说无常之理 迦旃延的辩才无碍,长于议论,没有人能和他相比,在僧团中以及社会上,鼎鼎大名,没有人不知道的。 佛陀欢喜弟子们有办法,只要稍有可取,总是加以提拔赞扬。现在迦旃延是这么一位不平凡的圣弟子,佛陀看在眼中,听在耳里,自是欢喜异常。所以,有一次在阿盘提教化的时候,佛陀就曾以迦旃延代座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无常的道理。 迦旃延先向佛陀顶礼,然后说道: 「诸位大善知识!一切聚者都有离的时候,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世上有为诸法,山河大地,
为穷人说发财之道 迦旃延在阿盘提国宣化后,想回到舍卫国听闻佛陀说法的途中,见到一位妇人手持水瓶,坐在河边大声的啼哭,尊者一见,不觉油然的生起同情的怜悯心,他怕这个妇人因失意的事想不开,而投水自杀。 因此,他就向前问道: 「妇人!什么事情使妳伤心,为什么在这里啼哭呢?」 「不要你管,告诉你有什么用?」妇人哭的声音更大了。 「妇人!告诉我,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可以帮助妳解决苦难的问题。」 「你是没有办法的,你看世间这么不公平,贫富如此悬殊,我是一个苦命的穷
化爱情为慈悲 有一次,迦旃延离开佛陀,前往很遥远的边国波罗梨园的一位长者的竹林中教化。当时这里的国王文荼王发生了不幸的事故,就是他最心爱的王妃死了。文荼王万分悲伤,不吃饭、不喝水,连政治也无心再管,每天只是流泪啜泣。 死了的人,就是有权有势贵为王者,也不能叫死者再活过来。文荼王不能忘怀旧日的恩爱,命令大臣将夫人的死尸浸在麻油里,不能让她腐坏,他每天就对死尸说:「这张嘴怎么不向我说话呢?这双手怎么不来抱我呢?亲爱的!妳怎么看我也不看一下?」 文荼王的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阿难化身石桥的故事说的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和一个女子之间的情爱。阿难在寺庙和一个女子偶遇,这个姑娘也深深被阿难吸引,但是阿难却消失了,于是这个女子便日夜祈祷,希望自己可以再次遇见阿难。阿难跟佛祖说,他喜欢上一个世间的女子,宁愿为了这个女子化作一个石桥,只为女子从桥上经过的时候能看她一眼。佛陀听了之后并没有吃惊也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问阿难到底有多么喜欢那个女子?
云门事变,195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云门寺僧受迫害之事件。1951年2月,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局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的怀疑,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上 虽然,老和尚在云居山时没有坐禅入定七八天之久,但他经常一坐就一整天不动,有时从夜里十二点左右开始坐,直到第二天傍晚才起坐,所以他老人家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知道的。
1945年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此刻,云门禅寺有两位和尚,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
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的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
文殊菩萨简介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
众所周知,韦陀天尊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观音菩萨与韦陀天尊的故事。 一年前,深圳的朋友给我一张《观音大士传奇》,拿回家里,自己一个人在电脑里面,看了整整一天,才把全集看完。看
昨日下午,印顺再一次回忆起了自己初与本焕相识的日子。 那是在深圳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我记得很清楚,是603病房。直到今天,当时的医生、护士和陪着他的居士的名字我都记得。印顺说,本焕见到他,就抓住了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痛彻心肺。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过去。
曾经有个妙庄严王,王后名叫宝应。夫妇俩生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颜,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虽然妙英公主年龄最小,但最善良、最聪明,因此也最讨人喜欢。她五岁能诵经,知道尊重佛法、孝顺父母;她彬彬有礼,谦让、温和,善解人意。人们夸奖她疼爱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视为掌上是明珠。
惠真,公元672年出生,十三岁剃度,十六岁受了沙弥十戒,他在戒律的研学中,发现很多问题,不解,于是就想去印度求经。我们都知道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知道法显,知道义净,但这只是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先驱们,其实,在整个的佛教发展历程当中,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先驱们为之毕生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闻法修
文殊菩萨,与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他以大智为本愿,以慧行断众生无明之根,是“智慧”的化身。所以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相传,文殊菩萨曾仗剑逼佛——当时正值灵山大会,在场的比丘们深入禅定,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因此心神不宁,沉溺于纠结和懊悔之中,苦苦挣扎。
济公由于深受民众喜爱,身上逐渐被附会了神话传说色彩。据《清一统志》记载,济公所居的净慈寺曾一度毁于大火,道济四处化缘以重建寺院。当他来到严陵(今浙江桐庐),看见四周诸山树林茂密,于是脱下袈裟向空中一扔,把周围各山都罩了进去。于是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只见刹那间,山上的树木竟被一根根地拔了起来,推到江边,然后顺流东下,最后这些树木都来到了净慈寺的那口井里。寺里的僧众们将木料从井里捞上来,使净慈寺得以恢
成语“天女散花”主要讲的是佛陀派文殊菩萨率众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居士之故事。维摩诘是居住在毗耶离城的一位在家大菩萨,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摄化群生。据《维摩诘·观众生品》记载:一天,佛陀在西天坐莲花宝座讲经说法时,遥知维摩诘居士生病了,就让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毗耶离城问候探望。佛陀知道,维摩诘必定乘此机会讲经说法,就派身边的“天女”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
济颠,法号道济,民间俗称“济公”,既是宋代西湖一带的神僧,也是后世戏曲小说所常描述的一位奇特的出家人。济颠,俗姓李,浙江天台县人。少年时,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癫狂,为人“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由于行为疏狂,不检细行,又常饮酒食肉,与市井中人交往,因此当时人以之为癫狂,而称之为
佛陀的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关系于佛陀托胎和降生就有“象口含莲”“步步生莲花”等成语流传至今。据《释迦如来成道记》记载,佛陀在诞生之前,其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雪白的大象脚踏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肋下钻入身体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
章安灌顶大师,章安是他的祖籍,灌顶是他的法名,章安现在是一个镇,归浙江临海管辖。公元561年,陈文帝天嘉二年,大师出生,三个月时,就能跟着母亲念三宝名,当时有出家人从他家门前经过,对他母亲说,这个孩子不一般。母亲就给他起名“非凡”。
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人,其生活的年代,正是整个社会处于大混战、大分裂的东晋时期。慧远出身于仕宦家庭,家境优裕。当时,北方政局动荡,当权者统治苛暴,不少富家子弟南下避难,跟随这一潮流。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以后,举办了一次盛大的供僧法会。阿育王心怀恭敬,对每位前来应供的僧人都虔诚顶礼。在前来的僧众中,有一位小沙弥。在众人面前顶礼小沙弥,阿育王觉得有失身份,就把小沙弥请到没有人的地方顶礼,并嘱咐说:“您是小孩子,刚才我向您顶礼的事情,请您不要告诉别人
按照《四分律》的记载,那个时候佛陀带领着弟子们在人间游行,四处教化有缘的众生。有一次他们来到了苏婆罗国的毗兰若。因为印度的文化是非常尊重宗教导师的,毗兰若的城主一位婆罗门,听说佛陀来到这边教化,他就按照礼节过来拜访,并邀请佛陀和弟子们在这个地方做三个月的夏安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