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因果故事 人物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人生故事 孝亲尊师故事 佛经故事

第14节:第二章(7)

  "师尚能孤游绝域,今此行盖同跬步,安足辞焉?"

  意思是说,法师你一个人都能够到如此遥远荒芜的地方去,眼下您跟我同行,有大军保护,对您来说就跟动一动脚趾那么容易,还有什么好推辞的呢?一句话,就把玄奘的小把戏点破了。玄奘没办法,他也不打算继续"编"理由,只好实话实说:

  "……玄奘自度,终无裨助行阵之效,虚负途路费损之惭。加以兵戎战斗,律制不得观看。既佛有此言,不敢不奏。"

  玄奘的话很实在,行军打仗他帮不上什么忙,呆在军队里还白白耗费钱粮,自己都觉得愧疚,何况佛教规定僧人不能观看战争,这是违背戒律的。这么一说,唐太宗也就不好再勉强玄奘了,但这一回合的"过招"没有结束,唐太宗很快就当面拒绝了玄奘想去嵩山少林寺译经的请求。

  玄奘之所以会提出在少林寺译经,是因为少林寺既离东都洛阳不太远,又避开了大城市的嘈杂俗务,而且山水明秀,是译经的上佳场所,加上少林寺本身佛学精深、藏书众多,其中还包括了不少梵文经书,对玄奘的译经工作大有帮助。另外,少林寺离开洛阳和玄奘的故乡偃师都不远,既能解了思乡之情,又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免得遭人猜忌。

  而唐太宗不让玄奘在少林寺译经,直接安排他入住长安的弘福寺的原因也很简单:弘福寺是当时长安最大的寺院,与皇家关系密切,是唐太宗给太后祈福的地方,足见他对玄奘的看重;同时,唐太宗也不想让这位高僧离自己太远失去控制,因为玄奘的威望实在太高,作为帝王不得不多个心眼儿。

  第五次"过招",两人各拒绝对方一次,还是难分高下。所谓不打不相识,英雄惺惺相惜,拒绝不是仇恨的开始,而是相知欣赏的开始。拒绝不是对立和矛盾,而是有立场、有原则、有坚持的表现。

  如果把第四次和第五次"过招"连起来看,唐太宗指定玄奘入住长安弘福寺其实是扳回了玄奘拒绝还俗为官这一局的劣势。所以,五次"过招",两人最终还是打了个平手。

  这场对话最后是以一个比较戏剧性的结尾收场,玄奘在"不大情愿"的答应前往弘福寺后,又提出希望唐太宗能在自己居住和译经的地方外面派上护卫,以免京城百姓和慕名前来的"粉丝"们成天前来拜访,打扰寺内僧人的清修和正常的译经工作。

  不难想象,当时肯定有不少在场的大臣会想:这个玄奘法师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不但跟陛下讨价还价,竟得寸进尺的想让人来保护,你以为你是什么人?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唐太宗不但很爽快的答应了玄奘的请求,还觉得他的顾虑十分有道理,当场承诺所有译经所需人力物力费用开销全部有国库支出,并派人去让房玄龄马上着手准备相关事宜。

  贞观十九年,当大唐帝国的远征军浩浩荡荡开赴辽东战场的时候,玄奘离开洛阳,再度前往长安弘福寺,开始了自己后半生漫长的译经生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