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慈悲的化身:沙玛瓦帝皇后
在佛陀出现于印度的幸运时代,有一对夫妻和他们绝美的独生女沙玛瓦帝(Samavati,古译:沙摩婆提)就住在边境内。他们的家庭生活原本快乐与和谐,但有一天却遭逢大难:家乡爆发瘟疫,这对夫妻于是带着成年的女儿逃离该地。[1]
失去双亲的孤女
他们前往位于恒河流域拔沙国(Vamsa)的首都高赏比(Kosambi),想去寻求她父亲老友——国王的财政大臣抠沙伽(Ghosaka,古译:瞿沙伽)的援助。当局在市里成立了一个难民收容中心。沙玛瓦帝到那里拿食物,第一天她拿了三份,第二天两份,到了第三天则只拿一份。
负责分发食物的弥答(Mitta),忍不住以嘲讽的口气问她,是否终于了解自己的胃容量。沙玛瓦帝平静地回答:「第一天我们有三个人,我的父母和我自己,那天我父亲罹患瘟疫,因此在第二天我们只需要两人份;那餐之后我母亲去世了,所以今天我只需要我自己的食物。」这个官员为他的戏谑语感到惭愧,并且诚恳地请求她原谅。经过一段长谈之后,他得知她如今举目无亲,于是便提议收她为养女,她高兴地接受了。
沙玛瓦帝立刻开始协助养父分发食物,以及照顾难民。凭借着她的办事效率与谨慎态度,先前的混乱很快地便获得纾解,而变得秩序井然。不再有人争先恐后或争吵,每个人都很满意。
不久之后,国王的财政大臣抠沙伽,知悉救援食物的分发,进行得平和而有条不紊。当他向分发食物者表达赞美与感谢时,这个官员谦虚地回答,这都是他养女的功劳。抠沙伽就这样遇见故友的孤女——沙玛瓦帝,并对她高贵的举止留下深刻的印象,便决定收她为自己的女儿。他的属下同意了,虽然有些遗憾,但他并不想妨碍沙玛瓦帝的大好前途。因此,抠沙伽便带她回家,她因此成了庞大财产与精华土地的女继承人。
为报养父之恩而嫁伍达亚那
国王伍达亚那(Udayana,古译:优填王)那时住在高赏比(Kosambi),他有两位妻子,一位是婆苏拉达陀(Vasuladatta),他是为了政治理由与她的美貌而娶她。另一个是摩犍提(Magandiya),她美丽又聪明,但却冷酷自私。这两人都无法给国王渴望的温情与知心。
有一天,伍达亚那(Udayana)遇见财政大臣迷人的养女,并对她一见钟情。他被她仁慈与慷慨的性格深深吸引,沙玛瓦帝正好具有他两个妻子所缺乏的特质。
于是伍达亚那派遣使者去找抠沙伽,请求他把沙玛瓦帝嫁给他。这使抠沙伽陷入两难:一方面他爱沙玛瓦帝胜过一切,他不能没有她,她是他生命中喜乐的泉源。另一方面,他知道国王的脾气,担心拒绝他的后果。但最后他对沙玛瓦帝的贪著,还是战胜恐惧,他心想:「宁可死也不愿失去她。」
国王果然勃然大怒,他撤除抠沙伽财政大臣的职务,将他逐出国外,并且不准沙玛瓦帝陪伴他。他接管财政大臣的财产,并查封他的豪宅。沙玛瓦帝很伤心,抠沙伽为了她的事遭受这么多的痛苦,他不仅失去她,同时也失去家与财产。出于对养父的同情与感激,她决定自愿成为国王的妻子,以化解这场争端。她到王宫告知国王自己的决定,国王立即息怒,恢复抠沙伽先前的职务,并撤回其他一切惩处。
侍女复诵佛陀的开示
因为沙玛瓦帝对每个人都有大爱,她内心的力量源源不绝,因此这个决定对她来说并不困难。她住在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住在财政大臣家做他钟爱的女儿,或在王宫做国王钟爱的妻子,或默默无闻地住在父母家里,或住在难民营里——她都能在内心找到平静,并且自得其乐。
沙玛瓦帝在宫中的生活,维持一种和谐的模式。她有个仆人库竹答拉(Khujjuttara),她虽然外表丑陋,但很能干。每天皇后都会给她八个金币去为后宫买花。但库竹答拉(Khujjuttara)总是只买四个金币的花,并将其他四个金币据为己有。
有一天当她去为女主人买花时,花商告诉她这一天他邀请佛陀与僧团吃饭,并劝库竹答拉参加。饭后佛陀为他的施主开示,他的每句话都直达库竹答拉心中。
她全神贯注地聆听,平静与愉悦,好像每个字都是专为她而说,在佛陀结束谈话时,她便达到入流的道与果。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她完全变了个人,对三宝具有不坏净信①,并且不会违犯根本戒。过去对她显得如此确定与真实的世界,如今则如梦幻一般。
在经过这次特殊的内在转化之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足八个金币的花,并对过去的不诚实深感后悔。当皇后问她为什么突然有这么多花时,她跪在皇后跟前,忏悔过去的偷窃行为。
在沙玛瓦帝宽大地原谅她之后,库竹答拉说出她心底的话,即听到佛陀开示改变了一生。虽然沙玛瓦帝不懂法义,但她亲眼见识到它对库竹答拉有益与良性的影响。她任命库竹答拉为侍者,并让她每天去寺院闻法,回来之后对她与宫中其他女子复述。
库竹答拉拥有杰出的记忆力,只要听过一次,就能一字不漏地复诵。每天当她从寺院回来时,宫中出身高贵的仕女们会请她上座,好像她就是佛陀本人一样,而她们则坐在下面恭敬地聆听开示。之后,库竹答拉将她从佛陀那里听来的简短开示收集成册,成为现在巴利藏经中的一本书,即今之《如是语经》(Itivuttaka,《小部》经之一),共收录了一百一十二篇掺杂散文与偈(gatha)的经典。[2]
阿难达尊者每日至宫中说法
当伍达亚那(Udayana)再次告诉他钟爱的沙玛瓦帝,她可以许下任何愿望,他都会满足它时,她说希望佛陀能每天来宫里应供与说法。国王的信差带着这个长期邀请的讯息给佛陀,但他婉拒,并改派阿难达前往。
从那时起,阿难达尊者就每天到宫里用餐,然后为她们说法。皇后早就在库竹答拉(Khujjuttara)的转述下打好基础,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了解法义,和侍女一样达到入流果。
如今,经由她们的共同了解佛法,皇后与侍女已能并驾齐驱。在很短的时间内,佛法便传遍后宫,大部分的人都成为佛陀的弟子。连沙玛瓦帝的继父财政大臣抠沙伽,也深受佛法感动。
他捐献位于高赏比(Kosambi)中的一座大寺院给僧团(sangha),好让比库们来到城里时能有个安稳的住处。每次佛陀访问高赏比时,都会住在这座「抠沙伽园」(Ghositarama,或译「美音精舍」),其他比库与圣者们也会在这里落脚。
受到佛法的熏陶,沙玛瓦帝决定扩大她的影响力。她最大的资产就是同情与慈悲,以此遍及一切众生。她修习慈悲如此强烈,以致于佛陀称她为「散播慈心第一」的在家女弟子(AN 1, chap. 14)。
摩犍提因憎恨佛陀而陷害沙玛瓦帝
这个遍及一切的慈心,很快地就受到国王第二个妃子摩犍提的考验,这个女人对所有与佛有关的事物都怀有强烈的敌意。几年前,她的父亲遇见佛陀,他认为这个英俊的沙门最有资格娶他的女儿,由于对比库戒的无知,他将女儿献给佛陀为妻。
摩犍提非常美丽,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伴侣,但佛陀却以一首观身不净的偈婉谢这个提议(Snp. v. 835)。这首偈伤了摩犍提的虚荣心,却对她的父母造成深远的影响,他们当下就证得不来果。摩犍提视佛陀对她的拒绝是一种人身侮辱,因此对他恨之入骨,永远无法释怀。
之后父母带她去见伍达亚那,国王对她一见钟情,并娶她为妻。当他娶第三个妻子时,她还能接受,因为国王拥有很多妻子是当时的惯例。但沙玛瓦帝成为佛陀的弟子,并让宫中其他女人都皈依佛法,则是她无法容忍的。她对佛陀的憎恨,如今整个转移到沙玛瓦帝身上。
摩犍提的阴谋接二连三,她的聪颖都用在设想新的诡计上。首先她告诉国王,沙玛瓦帝想谋杀他。但国王相当了解沙玛瓦帝对一切众生的大爱,因此并未认真考虑这项指控,他只是随便听听,且很快就几乎忘了它。
接着,摩犍提命令她的一个女仆去散播佛陀与僧团在高赏比的谣言,如此一来也会中伤到沙玛瓦帝。她在这件事情上比较成功,僧团受到一波无情的打击,连阿难达都建议佛陀与弟子们是否应该离城。佛陀微笑并说,比库们的清净梵行,在一周之内就能平息一切谣言。在国王都还来不及听到谣言之前,它就已经沉寂了,摩犍提针对沙玛瓦帝的第二次尝试又失败了。
一段时间之后,摩犍提特别挑了八只鸡送给国王,并建议沙玛瓦帝应该亲手杀鸡与烹调。沙玛瓦帝拒绝这么做,因为她不愿意杀生。由于国王知道她的慈悲,因此不以为忤,并接受她的决定。
以慈心度化伍达亚那(Udayana)皈依佛陀
摩犍提接着又第四度设计伤害沙玛瓦帝,在国王临幸沙玛瓦帝之前,将一条已经摘除毒囊的毒蛇藏在沙玛瓦帝房中。当国王发现毒蛇时,一切证据都指向沙玛瓦帝。他怒不可遏,顺手拿起弓箭射向沙玛瓦帝,但经由她慈心的力量,这枝箭被弹回,没有造成任何伤害。他的嗔恨无法影响她对他的关爱,它就像个无形的防护罩一样保护她的生命。
当伍达亚那恢复平静,并看见他的箭无法伤害沙玛瓦帝的奇迹时,他深受震撼。他乞求她的原谅,并更加相信她的正直与忠实,且对给予她这种力量的教法很有兴趣。
就在此时,著名的宾头卢.颇罗堕誓(Pindola Bharadvaja)比库来住在抠沙伽园。国王去拜访他,并和他讨论佛法。他问,年轻比库们然后喜悦地过独身生活,宾头卢解释,根据佛陀的建议,他们藉由视女人为自己的母亲、姐妹与女儿而做到这点。开示结束后,国王很感动,因此皈依佛陀,成为在家弟子(SN 35:127)。
沙玛瓦帝思惟「法」的奇妙与业力的复杂,从一件事到另一件:她以贫穷难民的身分来到高赏比(Kosambi);然后被分发食物者收容;接着财政大臣收她为养女;然后她成为国王的妻子;她的侍女带给她佛法;她成为佛弟子与入流者。接着,她将佛法传给宫中所有女人,然后是抠沙伽,最后则是国王。实相多么不可思议啊!如此思惟之后,她对一切众生散发慈念,希望他们快乐与平安。
国王下定决心要练习控制自己的火爆脾气,并降伏贪与嗔。他和沙玛瓦帝谈话在这方面对他很有帮助。事情逐渐发展成当他和沙玛瓦帝在一起时,变得完全没有性欲。他了解她深邃的心灵,并视她为姐妹与朋友,而非爱人。虽然他对其他妻子仍有性欲,但他愿意成全沙玛瓦帝在解脱道上的修行。她很快就证得一来果,并愈来愈接近不来果,那是那个时代许多在家人可能达到的目标。
沙玛瓦帝遭到火噬的前因
摩犍提暂停她的攻击一段时间,但仍持续构思如何报复沙玛瓦帝。在深思熟虑后,她和一些提供狡诈与毁谤意见的亲戚们想出一个计划。她打算放火烧掉整个后宫,并假装成是一场意外。这个计谋经过精心策划,摩犍提事发前就先出城,如此她才不会成为嫌犯。
结果这场大火烈焰冲天,将整座木造宫殿烧个精光。所有住在里面的女人都被烧死,包括沙玛瓦帝在内。这个不幸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全城,所有人都议论纷纷。几个出家不久的比库也受到不安情绪的影响,在托钵结束后去找佛陀,询问这些以沙玛瓦帝为首的在家女弟子会转生何处。
佛陀安抚他们激动的心,并以一个简短的回答来转移他们的好奇心:
比库们!在这些女人当中,有些人是入流者,有些人是一来者,有些人则是不来者,她们当中没有人在去世时,是未证得圣果的。(Ud.7:10)
佛陀在此提到「法」的前三果——入流、一来与不来,这些弟子都不会转生到人界以下,且都会安稳地趋入完全解脱的最后目标。这是她们生死轮回的关键,佛陀并未详述。
稍晚,当比库们在讨论这些虔诚弟子竟然遭此横死,实在太不公平时,佛陀向他们解释,这些女人会经历此事,是因为她们多生以前犯下的共业。有一世,沙玛瓦帝身为巴拉纳西国的皇后,她和侍女们一起去洗澡,由于感到寒冷,因此她下令焚烧一片树林以取暖。
但起火之后,她才发现有个独觉佛(pacceka)坐在林中寂然不动,虽然他并未受到伤害,但女人们不知道此事,她们担心生火取暖的事曝光之后会受到指责。因此,沙玛瓦帝竟心生歹念,将油浇在这位入定沙门的身上,想烧死他以便湮灭证据。虽然这个计划没有成功,但试图谋杀的恶业已经造成,并在此世结成果报。
慈爱之心不会为火所烧
佛陀说修慈的最大好处之一,是火、毒药与武器都无法伤害修行者。这意思应该被理解为,在慈心的笼罩下,散发这项特质者不可能受到伤害,例如沙玛瓦帝所示现,国王的箭无法射到她。但在其他时候,修行者则是有破绽的。沙玛瓦帝已经成为不来者,因此没有贪、嗔与身见(sakkhayaditthi)②,被火所烧的只是身体,而非她的内心。她柔软而光明的心,充满慈爱,不可能被火所烧与攻击。
很少看到圣弟子会被谋杀,或佛陀会受到谋杀的威胁,同样很少看到的是,慈心圆满与不来者会遭到横死。无论如何,这三种人有个共通的特点——他们的心不可能再受到这样暴行的影响。[3]
沙玛瓦帝临终的遗言是:「即使具备佛智,也不太容易确定,在无始轮回中我们的身体会被火烧几次。因此,请勿放逸!」受到这些话的激励,宫女们都专注于苦受的禅修,并因而获得清净之道与果。
针对发生在高赏比的悲剧,佛陀对比库们说出下述这段勉励偈(gatha):
世间乃妄执而有,
唯显现其可能性。
愚者妄执其所得,
身陷无明黑暗中,
它似显现为恒常;
于见道者乃空无。(Ud.7:10)
摩犍提被凌迟处死
伍达亚那(Udayana)对于沙玛瓦帝之死伤心欲绝,并且一直推想犯下这项滔天大罪的主谋者可能是谁,最后研判这人一定是摩犍提。他不想直接质问她,因为他知道她一定会否认。因此想了一个计策。
他对大臣们说:「在此之前我一直都很忧虑,因为沙玛瓦帝一直想找机会杀死我,如今我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大臣们问国王,谁可能做这件事。「只有真正爱我的人。」国王回答。摩犍提当时就站在附近,听到这句话时,她立即站出来骄傲地承认,这场火以及沙玛瓦帝与宫女之死都是她一人所为。国王于是说,他会为此好好报答她与她所有的亲戚。当集合她的所有亲戚时,国王命令当众烧死他们,然后挖土灭尸。他以屠杀的罪名处决摩犍提,这原本是他的职责,但忿怒却让他变本加厉地寻求报复。他以最残酷的方式将她凌迟处死,然而这也只是她未来地狱果报的前戏而已,之后她必须在生死轮回中流浪很久、很久。
「安住慈心第一」的在家女弟子
伍达亚那(Udayana)很快地就后悔他残酷的报复行为,他一再看见沙玛瓦帝的脸出现在面前,充满对众生的慈爱,即使对她的敌人也一样。他觉得自己的暴怒,已使他们两人离得更远,甚至比她死亡时更糟。他开始逐步练习控制脾气,并热心遵从佛陀的教导。
那时,沙玛瓦帝已转生到净居天③,她将在此达到涅槃,而无须再从那个世界回来人间。这两位皇后的生死轮回范例,让我们可以清楚看见爱与恨的不同结果。当有一天比库们在讨论谁生与谁死时,佛陀说摩犍提虽生犹死,而沙玛瓦帝则虽死实生。然后他说出这些偈(gatha):
不放逸乃无死道,
放逸为死亡之道。
不放逸者无死亡;
放逸者经常死亡。
因此智者视此为:
不放逸之差别处,
于不放逸得喜乐,
住于圣者境界中。
持续安住正念中,
精进修习不放逸,
发愿达到涅槃果,
最胜解脱安稳处。(Dhp. 21-23)
佛陀宣布沙玛瓦帝是在家女弟子中「安住慈心第一」者。
原注
[1]以下的记述主要是根据《法句经注》(针对第21-23颂)与《增支部.是第一品》的注释。见BL, 1:266-293。
[2]《如是语经》(The Itivuttaka: The Buddha’s Sayings, BPS, 1991),由约翰.爱尔兰(John D. Ireland)翻译。
[3]请见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之死的故事,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1)《佛法大将沙利子(Sariputta).神通大师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
译注
①不坏净信:指作为预流者的四项必要条件,即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戒不坏净。也就是正确地认识并信仰佛、法、僧三宝,无条件地皈依,并完全、确实地具备圣者所爱的戒。
②身见(sakkhayaditthi):音译为「有身见(sakkaya-ditthi)」,即认为有个实在坚实不变的「我」的错误见解,一切烦恼即出自于这「我」与「我所有」的邪见,如果看清自我是无常法,就能断除烦恼。破除身见的人,只是破除这错误的观念,证得初果,但要到证得阿拉汉果,才会完全没有自我感。
③净居天:色界的第四禅天,是证得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其处共有五天——无烦天(无一切的烦杂)、无热天(无一切的热恼)、善现天(能现一切的胜法)、善见天(能见一切的胜法)、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