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两百五十名同行沙门之首的这两位朋友,来到竹林精舍。佛陀正在对比库们说法,当他看见这两个朋友接近时,他宣布:「看,比库们!他们来了,拘律陀与优波提舍这两个朋友。他们将会成为我的上首弟子,受到祝福的一对!」
抵达之后,所有的人恭敬地礼拜佛陀,他们合掌高举至额头,顶礼他的双足。然后这两个朋友说:
「大师!可否允许我们,接受我们出家并受具足戒?」
于是世尊回答:
「善来,比库(bhikkhu)!法已善说,现在就修习梵行,以止息苦吧!」
以这段简短的谈话,便授戒予这两个朋友与他们的追随者。⑴
自此之后,经典便称优波提舍为「沙利子(Sariputta)」,意指「沙利之子」,随其母命名;而称拘律陀为「摩诃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意为「大摩嘎喇那」,以便和其他如算数家摩嘎喇那(Ganaka-Moggallana)与瞿默摩嘎喇那(Gopaka-Moggallana)的婆罗门族,有所区别。
在他们都受戒后,佛陀对两百五十位弟子开示,向他们解释佛法,不久之后他们便达到入流果,且所有人陆续成为阿拉汉(arahant),除了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之外。他们两人在不同地方独处,持续努力追求最高的目标。
为昏沉所苦
沙利子继续待在王舍城附近的「野猪窟」洞穴禅修,从那里步行到王舍城托缽,如此让他时常有机会听闻佛陀开示。他不断地在心里反复思维佛陀所说的话,且有系统地洞见诸法的本质。他共花了十四天的时间,证得阿拉汉果,至此根除了诸漏。
不过,马哈摩嘎喇那则到马嘎塔国伽罗瓦拉子村附近的森林去,经中并未说明其原因。虽然他热衷于坐禅或经行,但其决心仍经常不敌睡意。
尽管他努力保持身体与头部端正,仍忍不住打起盹来,唯有凭借意志力,才能勉强睁开眼睛。酷热的气候,加上长年过劳的行脚生活与内在压力,一时都加在他的身上,因此在这探索的最后阶段,身体便累垮了。
对治昏眠的方法
但佛陀以一个大师对弟子的关心,还是在注意着他。他以天眼观察到这位新学比库的难处,并以神通力出现在他的面前。当马哈摩嘎喇那看见导师站在他面前时,倦意便已消失大半。此时佛陀问他:
「你在打瞌睡吗,马哈摩嘎喇那,你在打瞌睡吗?」
「是的,大师!」
「那么,马哈摩嘎喇那!只要有任何睡意降临在你身上,你不应注意那个想法或住在其中。如此一来,你的睡意就会消失。但如果你这么做,睡意仍未消失,此时你就应思维所听闻、学习的教法,在心里仔细考量与检视。如此一来,你的睡意就会消失。但如果你这么做,睡意仍未消失,此时你就应详尽地重复思维你所闻、学习的教法……你应用力拉两个耳垂,且用双手摩擦四肢……你应从座位起身,以冷水洗眼睛,环视四方,并仰望群星……你应作意光明想,练习日想:观夜如昼,观昼如夜,以明澈、澄亮之心,你就能培养充满光明的心……使诸根向内,心不驻留于外,你应经行,并觉知去与回。如此一来,睡意就会消失。但如果你这么做,睡意仍未消失,你应正念、正知,右肩狮子卧,双足交叠,心里保持起身的想法;只要一清醒,你应该立刻起身,心想:‘我不可以贪图休息与躺卧的舒适,以及睡眠的愉悦。’」
「马哈摩嘎喇那,你应如此训练自己。」⑵
在这里,佛陀给马哈摩嘎喇那一连串如何克服昏眠(昏沉睡眠)的建议。第一与最好的建议是,不要注意造成瞌睡或瞌睡前的想法。然而,这也是最困难的方法。如果这方法不成,他可以想些能激励自己的想法,或思维佛法的殊胜,或默念其中一部分。
如果这些心理的补救措施都无效,他就应转向身体的活动,例如:拉耳朵、摇动身体,或借由摩擦四肢加速血液循环,或用冷水洗眼睛,或在晚上观看浩瀚的星空等。这可能会让人忘了他那微不足道的瞌睡。
如果这些办法都无效,那么他可以试着在心中生起光明相,让心中充满光亮。以这光明之心,他就能像梵天一样,将感官所认知的日夜观念整个抛开。这样的建议暗示着,马哈摩嘎喇那以前也曾经历过这种状态,因此佛陀才会像介绍老朋友一样指出它们。这个「光明想」(alokasanna),在经中是四种增长定的方法之一④,且它能导向「智」与「见」(nanadassana)⑤(DN 33)。
如果这方法也行不通,他就应保持正念地经行,如此借着专注于身体的动作,试着去除昏眠。最后,如果这七种措施都无效,他干脆就躺下来休息一会儿。但只要他感到精神恢复,就应立刻起身,不容睡意再回来。
对治掉悔的方法
不过,佛陀当时的指导并未就此结束,他接着说:
接着,马哈摩嘎喇那,你应如此训练自己,你应思维:「拜访人家(托缽乞食)时,我不应存有慢心。」你应如此训练自己。因为有时人家可能正忙于工作,没注意到比库来了。于是有比库(如果存有慢心)可能会想:「我很怀疑,是谁使得我和这家人疏远?这些人似乎不喜欢我。」于是,由于未得到他们的供养,而生起愧赧;由于愧赧,而生起掉悔⑥;由于掉悔,他无法自我克制;如果无法克制自己,他的心就会远离正定。
接着,马哈摩嘎喇那!你应如此训练自己:「我不应与人争论。」你应如此训练自己。因为如果有争论,就一定会多言;多言就会掉悔;掉悔的人就无法自我克制;如果无法克制自己,他的心就会远离正定。
在此佛陀指出两种会导致掉举与不安的行为。第一种情况是,比库对他的地位存有慢心,寄望得到在家人的尊敬,但如果在家人注意他们自己的事更甚于他,他就会愧赧,因而远离正定。
另一种情况是,他喜欢世俗的论辩,被不同意见挑动,以辩胜别人为乐。由于这一切,他的心理能量都灌注于无效与无益的活动。如果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官,或轻易地让心掉悔与散逸,他的修行就会变得懒散与轻忽,因此无法得到定心的统一与平静。
对治贪著的方法
在佛陀教导他如何克服昏眠与避免掉悔之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问道:
「世尊!可否简单解释比库如何去除渴爱而解脱,如何成为一个达到究竟目标,从束缚中得到究竟安稳、究竟梵行与究竟成就,堪称人天第一者?」
「谛听,马哈摩嘎喇那!有比库善知此事:‘无有一法值得贪著’,当比库知无一法可贪著时,他便正知一切法;借由正知一切法,他悉知一切法;无论他经验到何种感受,是苦、乐或不苦不乐受,他都能安住其中,而观无常、离贪、灭与舍。如是安住时,他便不会执取世间任何事物;由于不执取,便无有恐怖;无有恐怖,便能达到究竟涅槃。于是他知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
克服五盖,成就禅定
在马哈摩嘎喇那亲受世尊指导这一切之后(记录在AN 7:58中),他继续精进修行,努力断除心中诸盖⑦。在过去多年苦行期间,他已克服五盖中的前两盖——欲欲⑧与嗔恚,如今在佛陀的帮助下,他又克服第三与第四盖——昏眠与掉悔。在克服这些盖之后,他已能超越世间色法进入禅定,为洞见实相铺路。
他先达到喜、乐⑨遍满的安止定⑩——初禅。然而,一些世俗想法逐渐地生起,引开他的注意力,使他落入感官意识的层次。这时,佛陀又来帮助他,然而不是像上次一样详细地指导,而是以一个简短的开示来帮他突破困境。世尊警告他,他不应轻信自己能安稳地住于初禅,而是应努力掌握它,并完全控制它。马哈摩嘎喇那遵从这建议,而成为精通初禅者,再也不会被世俗想法干扰。
坚定地站稳初禅之后,他接着进入第二禅⑾,名为「内等净」(SN 21:1),因为他远离初禅的寻、伺⑿心所的活动,于内心信相明净。他就这样逐步进入到第四禅,然后再进入四无色定与灭受想定(sannadayitanirodha)⒀,然后获得「无相心定」(animitta-cetosamadhi),它无一切有为之相(SN 40:2-9)。⑶
但这个成就也不究竟,因为他对于美妙的经验还存有微细的执著——对最高净心成就假相的执著。但借由世尊的指导,他突破最后与最微细的障碍,达到究竟正果,在广度与深度上,都达到圆满的心解脱与慧解脱,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成为一个阿拉汉(arahant)。
成为俱解脱阿拉汉(arahant)
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和沙利子(Sariputta)同样都是「俱解脱」的阿拉汉(arahant),虽然所有阿拉汉在解脱无明与苦上都是相同的,但他们在精通禅定的基础上被区分为两种。那些达到八解脱⒁,包括四无色定与灭尽定在内者,名为「俱解脱」——借由无色定解脱色身,并借由阿拉汉道解脱一切烦恼。
那些缺乏八解脱定力,但借由智慧断除一切烦恼者,名为「慧解脱」(pannavimutta)。⑷此外,马哈摩嘎喇那不只精通各次第的禅定,他也探索「神足」(iddhipada)⒂,因此而拥有神通。以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个能宣称「因世尊帮助而得大神通⑸的弟子」。
这整件事都发生在一周之内,那真的是内在巨大转化的七日,充满戏剧性的考验、挣扎与胜利的喜悦。在这么短的期间里,马哈摩嘎喇那所下的决心之深与之强,必定是非常惊人的。一个像他这样拥有如此活跃的心智与广泛天赋的人,都得拼命去断除一切可能束缚他的结使。如此巨大的内在体验,被压缩在短短的七天内,时间与空间必然是消融殆尽了。
根据记载,在佛陀自己觉悟时,初夜就忆起过去九十一劫。马哈摩嘎喇那也同样在圆满神通的过程中,以心眼观察过去诸劫世间的起伏,度量时间的概念在此彻底瓦解。对凡夫来说,因受到感官的钳制,一周不过就是七天,但对已看透诸法表相与洞见深层实相的人来说,片刻可能即是永恒。
马哈摩嘎喇那后来表示,他借由速通达(khippabhinna),亦即在一周之内,证得了阿拉汉果,但他的进步却是艰难的(dukkha-patipada,苦行道),需要佛陀有力的协助。同样地,沙利子也在两周内,借由速通达证得了阿拉汉果,但他的进步却是平顺的(sukha-patipada,乐行道)。⑹
马哈摩嘎喇那比沙利子更快证果,是因为佛陀亲自密集地指导与鼓励,也因为他理解的范围较小的缘故。沙利子在两方面比马哈摩嘎喇那更为殊胜:他是独力完成,且他的智见更为周全。
原注
⑴Vin.1:42-43。
⑵AN 7:58。
⑶ 无相心定(animitta-cetosamadhi):此经注释解释它为「观定」(vipassana-samadhi),它让心远离常与贪的假相。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是兼具定解脱与慧解脱的「具解脱」阿拉汉(arahant)的事实来看,这解释似乎言之成理。关于「无相心解脱」(animitta-cetovimutti),参见 MN 43。
⑷关于这两种阿拉汉(arahant)的区别,在 MN 70(1:477-78)中有解释。另外请参见 DN 15(2:70-71)。
⑸大神通(Maha-abhinnata)是指六神通,请参见第一章<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的神通>。
⑹参见 AN 4:167-68。
译注
①光明想:这是对治昏睡的修法,若多修习,在睡眠中也是一片光明,不失正念,不会乱梦颠倒,也会应时醒觉,精勤修行。在修定中,如修光明想,能依光明相而见天(神)的形色,生于光天、净天。
②右侧卧的狮子王卧,是最适合修行人的卧姿。经中有说百兽之王的狮子,睡觉时,身子向右侧躺。天亮起来时,会回头看身体是否端正,若端正心情就愉悦。佛陀以此激励比库要勇悍坚猛如狮子王,时时修习觉寐瑜伽,发勤精进。
③昏眠:昏眠是指昏沉与睡眠。昏沉是心的软弱或沉重,睡眠是心所沉滞的状态,因为两者都源于懒惰与昏昏欲睡,皆有使心、心所软弱无力的作用,故合为昏眠盖。
④《瑜伽师地论》里的「觉寐瑜伽」,就是教导修行人睡卧时思维修行的方法。其方法共四种,包括:(一)住光明想:修光明者在睡眠中,也是一片光明,不失正念,应时醒觉,精勤修行。(二)住正念:每日临睡前,思维法义。(三)住正知:睡觉前不胡思乱想。(四)思维起想:睡眠是为了继续修行的目的,并非为贪著享受,是一种自我警惕的心。
⑤智与见(nanadassana):洞察四胜谛的智慧与洞见。
⑥掉悔:掉悔是指掉举与恶作。掉举是心的散乱,恶作是追悔已造之恶(或当行而未行之善),因为两者都源于困扰的念头,皆有导致心、心所不宁静的作用,故合为掉悔盖。⑦「盖」是指会阻止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以及使已生起的善法不能持久的心所。欲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与疑,即是会障碍禅定生起的五盖。
⑧ 欲欲:欲求欲乐之盖。
⑨ 「喜」是喜欢或对所缘有兴趣,进入初禅时,会有遍满全身的喜生起,喜禅支对治五盖中的嗔恚盖。「乐」是心的乐受,是脱离欲乐而生,对治掉举恶作盖。这两者是五禅之中的两支。
⑩ 安止定:即心完全专一的状态,又称为「禅那」,包括四色界禅与四无色界禅。安止定是相对于近行定而言,安止定的禅支强固,定心可以持续不断,而近行定是指接近安止的定,其禅支尚未强固,定心无法长时持续。
⑾ 诸禅由称为「禅支」的心所而分别,通过逐一舍弃较粗的禅支,增强定力以提升较微细的禅支,即能进入较高的禅定。初禅有寻、伺、喜、乐、一境性等五禅支;第二禅有喜、乐、一境性;第三禅有乐、一境性;第四禅有舍、一境性。
⑿ 「寻」是将心投入或令它朝向所缘的心所,而「伺」则是保持心继续专注在所缘上的心所。
⒀ 灭受想定(sannavedayitanirodha):或译为「灭尽定」,在此定中,心与心所之流完全暂时中止,是只有已获得一切色禅、无色禅的不还者与阿拉汉(arahant),才能获得的定。
⒁ 八解脱是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束缚的禅定:(一)拥有形体,观察形体,是第一解脱;(二)不觉想自己内在的物质形体,而观其外在的物质形体,是第二解脱;(三)思维:「它是美妙的」,而专注于它,是第三解脱;(四)超越一切色想,思维:「空间是无限的」,住于空无边处,是第四解脱;(五)超越空无边处,思维:「意识是无限的」,住于识无边处,是第五解脱;(六)超越识无边处,思维:「无所有」,住于无所有处,是第六解脱;(七)超越无所有处,住于非想非非想处,是第七解脱;(八)超越非想非非想处,住于想受灭,是第八解脱。
⒂ 神足(iddhipada)意指「证得圆满的基础」,共有四种:(一)欲神足;(二)勤神足;(三)心神足;(四)观神足。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