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注释书
在结束检视马哈咖吒亚那尊者对佛陀教法贡献之前,我们应稍微提一下上座部传统中,归给他的两部注释书:《藏释》(Petakopadesa)与《导论》(Nettippakarana),以及一部重要的巴利文法书——《马哈咖吒亚那文法》(Kaccayana-Vyakarana)。这两部注释书并未纳入巴利藏经中(缅甸版近年来才将它们并入经藏①),但它们对上座部注释方法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导论》——注释者的指南
髻智(Nanamoli)比库②曾将这两部作品译成英文,他认为《导论》是《藏释》后来更精练的版本。①两者基本上都是处理相同的注释方法,其中《导论》更为清晰与流畅。
设计这些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从佛陀多元的开示中,萃取出蕴藏其中的一致原则。它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大师根据听众性情与情况的众多说法有个一致的体系,只要仔细观察,便能从个别说法中萃取正确的注释技巧,呈现出它朴实的本质。《导论》的目的是为了定义那个系统。
根据髻智比库的解释,《导论》本身并非注释书,而是给注释者看的指南。它本身对教法的解释不多(除了范例之外),而是被拿来作为引出教法表相之下结构性元素的工具。它的方法学是建立在文句(byanjana)与义理(attha)的两大标题下。
「文句」是由十六个「表达模式」(hara) ③构成,是字句与逻辑分析的技巧,可被运用在任何特殊段落,以萃取出语词表述与逻辑架构背后的原则。
「义理」是由三个方法或「指导方针」(naya)④操作。它们以意义为教法的目的或目标(attha,此巴利语就是指「意义」与「目标」),即涅槃的成就,然后揭露所讨论的教法,如何「表达」那个目标的成就,另外两个方法⑤接著被提出来,以连系经典术语⑥与解释意义的。②
这个方法被注疏者运用在各部藏经中的第一经,以特别补遗的方式,加在注疏的最重要部分。③目前还存在著一部对《导论》的注疏,被归为护法阿阇黎(Acariya Dhammapala)⑦所作。
关於作者的讨论
《藏释》与《导论》这两部注释书的末页,都署名为佛陀弟子马哈咖吒亚那所作。《导论》的末页则进一步说它是经过世尊认可⑧,并在最初的结集中诵出。西方学者倾向於认为将作者归为马哈咖吒亚那是无稽之谈,然而髻智比库在所译《导论》的前言中则提出一个解释,保留佛教传统看法可信的部分,而非全盘否定。④
髻智比库提议,我们应将「注释方法的作者」与「作品的作者」加以区分。他提出一个可能的假设——既无法证明,也无法否定——即长老马哈咖吒亚那与在阿槃提的传承弟子,想出一套诠释佛陀开示的简明方法,这方法或至少它的元素,在早期结集中可能曾被讨论过,并以粗略的形式口传下来。往后,这方法可能发展成一本书,目的是整合它的各种元素,并阐释它们在特殊经文中的应用,这本书最后就成了《藏释》⑨。过了一段时间,也许几百年后,一本更精练与清楚的书被写成,它就是《导论》。
由於蕴含在这些书的原始方法学是出自马哈咖吒亚那尊者,或在某种程度上咸信是出自於他,编辑者出於对原创者的敬意,遂奉他为作者。马拉拉塞奇罗(G.P.Malalasekera)⑩提出类似的假设,解释巴利文法书的作者争议,认为《马哈咖吒亚那文法》是佛陀的大弟子所作。⑤
髻智比库与马拉拉塞奇罗都承认这些提议只是推测,但在《导论》中所发现的经文解析,和历史上马哈咖吒亚那对佛陀「略说」的诠释是一致的。因此,即使大长老与归於他的古巴利文论书并未有直接相关的证明,但它们含有他所代表的精神,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个精神在他对佛语解释的经中,有如此明显的记载,结合敏锐的洞见与简洁的表述,并具精准的形式与深奥的意义。佛陀就是基於这样的技巧,称他为「论议第一」者,而这也正是他对佛陀教法的杰出贡献。
原注
①髻智比库对这书的翻译分别是The Pitaka Disclosure,PTS,1964与The Guide PTS.1962。
②对於《导论》方法学的讨论,见髻智比库《导论》(The Guide)的序论。
③关於《长部》第一经的《导论》分析的翻译,见菩提比库著,《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Embracing Net of Views),BPS,1978,第三部。
④《导论》(The Guide),pp.xxvi-xxviii。
⑤马拉拉塞奇罗(G.P.Malalasekera)著,《锡兰的巴利文献》(The Pali Literature of Ceylon,1928年再刷,BPS,1995),PP.180-82。
译注
①缅甸将两部注释书与《弥林达(Milinda)王问经》同样收入《小部》之中。
②髻智比库(Nanamoli,1905-1960):英国人,是一位杰出、极具盛誉的比库学者。1949年在斯里兰卡出家,精通巴利文、斯里兰卡文与缅甸文,致力以英文翻译、注释巴利圣典。译著有《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中部尼柯耶》(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A Translation of the Majjhima Nikaya,由菩提比库整理出版)、A Pali-English Glossary of Buddhist Technical与The Life of the Buddha According to the Pali Canon等书。
③十六个「表达模式」:(一)说示:乐味、过患、方便等的说示。(二)简择:问答前后顺序等的简择。(三)应理:经典的境位、范围的适与不适。(四)足处:对善恶、染净诸法的直接原因。(五)特相:诸法的各特相。(六)四严:经典的因缘、语法、旨趣、脉络。(七)引转:求别的足处而引转对治。(八)分别:分别法、足处、界地的共通别异。(九)回转:依断恶、修善等所说回转於对治。(十)异语:异名同义语。(十一)施设:同一法有种种方便施设。(十二)深入:依蕴、处、界、根、谛、缘起的六种深入。(十三)清净:於问答观察其染净。(十四)关说:由一异说明解释。(十五)缘具:对染净的种种因与缘等、十二缘起的说明。(十六)提举:提举开示、异语、详说。
④三个方法:(一)欢喜引转:以善法的止与观,对治恶法的渴爱与无明,令得心解脱、慧解脱,令引转为解脱的欢喜。(二)锡之打谷:使十八根本句结合於善根,打谷净化,令得解脱门。(三)师子游戏:由信等诸根及无漏根等善法,引导诸颠倒烦恼,令得四圣果。
⑤两个方法是:(一)四方眺望:对经典的说法中,此处、彼处所说的善与不善,以意眺望观察。(二)钓索:由四方眺望观察后,将一切善、不善钓索类集於十八根本句。这两种方法是有助於上注三个方法的准备方便。
⑥经典术语:即指十八根本句。包括九不善根本:(一)无明;(二)渴爱;(三)贪;(四)嗔;(五)痴;(六)净想;(七)乐想;(八)常想;(九)我想。以及对治不善根本的九善根本:(十)止;(十一)观;(十二)无贪;(十三)无嗔;(十四)无痴;(十五)不净想;(十六)苦想;(十七)无常想;(十八)无我想。由於观察与分别善、恶的根本句,而让人转向理想的解脱,就是佛教的目的。
⑦护法阿阇黎(Acariya Dhammapala):「阿阇黎」之意即「轨范师」,能轨范吾人身心,导人正道者。护法大约是五至六世纪人,是次於大注释家觉音论师的巴利注释家。他的重要著作是关於《小部》的注释,如《自说法》、《长老偈注》、《长老尼偈注》等,总名为《胜义灯》(Paramattadipanl)。
⑧《导论》的最后提到:「以上《导论》完了。此是由尊者马哈咖吒亚那所说,由世尊所随喜,於根本结集时结集的。」后人研究《导论》应非马哈咖吒亚那所说,而传承本书的后人所加,此书大约成立於西元一世纪左右。
⑨《藏释》系由八个章节所构成:(一)表明圣谛的初地;(二)教理发足的第二地;(三)经关说之第三地;(四)经简择之第四地;(五)范畴分别之第五地;(六)经义集之地;(七)范畴适用之地;(八)可分别经之[地]。
⑩马拉拉塞奇罗(G.P.Malalasekera):曾任锡兰大学院院长,以及驻英、俄国大使,为国际佛教知名学者。1950年,斯里兰卡佛教徒成立「世界佛教徒联谊会」(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被推为首任主席。著有《锡兰巴利文学》(The Pali Literature of Ceylon),编集《巴利语专有名词辞典》(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二巨册,以及其他著作。他曾担任重刊的《巴利三藏》与英文《佛教百科全书》的主编,对推动佛教国际宣传有极大的贡献。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