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阿奴卢塔与女人
在阿奴卢塔出现的经典中,和女人有关的部分多到不寻常。看来虽然他内心纯净,切欲完全远离爱欲,但天生该贵的武士气质所散发出的个人魅力,使他很受女人的欢迎,不只在人间,即是在天界也是如此,其中有些遭遇无疑是源于前世的业缘,虽然他欲超越它们,但女人们仍深受影响。
女天神阇利仁劝诱复合
例如有一次,阿奴卢塔在森林中独居,女天神阇利刃(Jalini)从三十三天①下来,出现在他的面前(SN9:6),她是阿奴卢塔在前世,身为统理三十三天的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时妻子与皇后。出于贪著,他渴望和他复合,恢复天界国王与皇后的关系,她因这个动机而劝他发愿转到三十三天:
引导汝心至彼界,
以往居住之所处,
置身三十三天中,
具足感官诸欲乐。
汝将受礼遇尊崇,
身边环绕天女众。
但阿奴卢塔回答:
天女实痛苦,
执著于自我。
犹爱天女者,
彼等也痛苦。
阇利刃不了解这些话,他接着向他描述天界的辉煌,试图以此诱惑他:
未见欢喜园(Nandana)②,
三十三天王的
诸天住处者,
彼不识快乐。
然而阿奴卢塔依然保持坚定的决心,那是源自于他对诸行无常的深刻洞见:
愚者汝不知,
阿拉汉箴言?
一切行无常,
终归于生灭,
有生即有灭,
寂灭斯为乐。
阇利偌谛听!
我已不在住
诸天界之中,
轮回已止息,
不在受后有。
可意众天的感官欢娱
还有一次,许多名为“可意众天”(manapakayika devata)的天女出现在阿奴卢塔面前,述说她们能做的一切非凡之事。例如,能瞬间变换想要的颜色,随意发出个种声音和音响,并立即的到任何欢乐。
为了测试她们,阿奴卢塔心中希望她们变成蓝色,果然她们能读到他的心思,全都变成蓝色,穿著蓝衣,佩带蓝饰。无论他希望她们变成何种颜色,她们都能照做--黄色、红色、白色,配合衣服与饰品。
天女们以为阿奴卢塔喜欢她们的表现,于是开始表演非常曼妙的歌舞,但阿奴卢塔却关起感官之门,不理睬她们,当她们注意到阿奴卢塔并未从表演中得到任何快乐时,就立即离开了(AN8:46)。
女人转生成可意天女的特质
阿奴卢塔一定认为这经验值得一谈,因此当晚上遇见佛陀时,便想佛陀转述此事,然后他问:“一个女人要转生到那些可意天女的天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求知欲使他很想知道这些天女的道德层次。
佛陀很乐意地回答,要转生到那种天界必须具备八种特质:
(一)妻子必须亲切与同情地对待丈夫;
(二)她应谦虚有礼对待丈夫所敬爱的人,例如其父母与某些沙门、婆罗门;
(三)她应仔细、勤奋地做家务;
(四)她应以果断的态度照顾、指导仆人与家里的工人;
(五)她应妥善保管丈夫的财产,不应浪费;
(七)她应持守五戒;
(八)她应乐于与有需要的人分享,布施他们,并表示关心。(AN8:46)
另一次,阿奴卢塔对佛陀说,他经常看见女人如何在死后转生恶道,甚至堕入地狱。佛陀回答,有三种恶法会导致女人堕入地狱:如果她在早上充满贪欲,在中午充满嫉妒,在晚上充满性欲(AN3:127)。
本生故事中与女人的关系
阿奴卢塔过去世的记载,也指出他与女人的关系,其中只有一次提到转生为畜生。有一次,他转生为野鸽,牠的配偶被捕老鹰捉住。受到情欲与悲伤的折磨,牠决定禁食,直到克服对她的爱欲与分离的悲伤为止:
往昔我曾爱母鸽,
于此翱翔与嬉戏,
之后她被鹰捉走,
应被拆散两分离。
自从分开离散后,
心中常感觉痛苦,
因此我守戒持斋,
从此远离爱欲道。(Jat.490)
其他转世故事则述说如下:有次阿奴卢塔出生为国王,在森林看见一位美丽的仙女并爱上她,为了占有她而射杀其夫。她充满悲伤,哭喊并指责国王的残酷,听到他的指控,国王醒悟并离开。阿奴卢塔就是当时那嫉妒的国王,亚寿塔拉(Yasodhara)是仙女,他的丈夫则是菩萨,如今他是阿奴卢塔的导师,在那个过去世,几乎因国王的爱欲而被杀死(Jar.243)。
帮助姐妹进入佛法之门
在最后一世中,他帮助姐妹卢希妮进入佛法之门。有一次,他和五百位弟子回到故乡咖毕喇瓦土城。当亲属们听到他抵达时,除了卢希妮之外的所有人,都前往寺院向他敬礼。长老询问为何卢希妮没来,他们说她因为皮肤发疹,羞于见人。长老要求将她立即送来。
脸上蒙著一块布的卢希妮来了之后,长老指导她赞助兴建一间会堂。于是卢希妮变卖珠宝,以筹措所需的经费。阿奴卢塔监督各项工作,并由释迦族年轻人负责工程。当会堂完工时,她皮肤的疹子也消退了。于四她邀请佛陀与比库来参加会堂的启用典礼。在开示中,佛陀解释她皮肤疾病的业因。在某次的前世,卢希妮是巴拉纳西(Benares)国王的妻子,因为嫉妒国王的一位舞女,为了折磨她,便将乾痂皮撒在她身上与床上。她此世罹患的皮肤病,就是那次恶行的果报。佛陀开示结束后,卢希妮便证得入流果。他死后,转生三十三天,成为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钟爱的配偶。(2)
与女人同宿的过失
在阿奴卢塔的比库生活中,曾有一件事导致佛陀制定戒律。有一次,阿奴卢塔从高沙喇(Kosala)国游行至沙瓦提(Savatthi)国,晚上抵达某村,但找不到收容游方沙门与比库的特别住处。他去村庄旅店求宿,旅店接受了他,此时更多旅客陆续抵达旅店过夜,阿奴卢塔住宿的房间变得很拥挤。
旅店主人瞧见这情形,便告诉阿奴卢塔可为他准备内房的床位,他就可以在那里平静的过夜,阿奴卢塔默然同意。然而,女主人是因为爱上他,才如此提议。她身洒香水,佩戴珠宝,去找阿奴卢塔,说:“尊者!您容貌俊秀、高贵优雅,而我也是如此。如果尊者肯取我为妻,岂不甚好?”
但阿奴卢塔沉默不语,旅店主人将所到之处有的财富都献给他,他仍保持沉默。然后她脱下上衣,在阿奴卢塔面前跳舞,但他收摄六根,相应不理。她知道无法诱惑他,不禁大叫:“真令人惊讶,尊者,真不寻常!多少男人千方百计地要讨好我,而我亲自开口追求的这沙门,竟对我与我的财富毫不动心。”然后这女人穿回上衣,葡匐在阿奴卢塔脚下,请求他原谅自己的无礼,这时他才开口,原谅并告诫她未来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之后她就离开了。隔天早上她为他送来早餐,好象什么事都从未发生。于是阿奴卢塔为之开示佛法,她深收感动,后来成为佛陀的虔诚信徒。
接着阿奴卢塔继续旅程,当抵达位于沙瓦提城的寺院时,他告诉比库这段经历。佛陀召唤他,并责备他待在女人住处过夜,于是制戒禁止这样的行为(pacittiya 6)。③
这故事充分显示阿奴卢塔尊者的自制,如何让他免于成为爱欲的奴隶。他刚毅的性格让那女人印象深刻,使她后悔,听他的开示,并皈依佛陀。因此阿奴卢塔的自制,不只对自己有益,同时也为那女人带来利益。但佛陀后来斥责他,是因为这种情况下,心智怯弱者可能早就屈服于诱惑之下了。
因此,佛陀才会出于对他们的慈悲而制定戒律,规范比库不应将自己暴露于这种危险的情况。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陀想要防止心智怯弱者高估自己的力量,去模仿超出能力之外的理想。
这个故事和克莱弗的圣伯纳德(St.bernard of Clairvaux)④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意志力类似于阿奴卢塔。有一天,当年轻的修道士圣伯纳德投宿旅店时,因为其他房间都已客满,所以他被分配到大众房的床位。旅店主人的女儿爱上了这位英俊的年轻西笃会(Csitercian)⑤修道士,入夜之后便来找他。然而,他却转身面壁。披上斗蓬,对她说“如果你要找地方睡觉,还有足够的空间!”这种对她全然不感兴趣的态度,令她顿时清醒,赶紧羞愧地离开。圣伯纳德和阿奴卢塔一样,克服了那个难关,并非透过争吵,而是单纯透过自己的清静力量。
原注
(1)五戒是在家佛教徒的戒律基础: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
(2)出处:Dhp.Comy.(针对第221颂):见BL。3:95-97
译注
①三十三天:传说古时有三十三位为他人福祉而奉献生命的善男子,死后投生于天界,成为该界的大王(沙咖天帝 Sakka-devanam-inda)与三十二小王,所以称该界为“三十三天”。
②欢喜园为三十三天的园林。
③巴吉帝亚(pacittiya)第六条规定:“若有比库(bhikkhu),与女人同宿,巴吉帝亚(pacittiya)。”“巴吉帝亚(pacittiya)”意指忏悔,犯此戒的比库须向一位比库报告,并对所做进行忏悔,才能除罪。
④克莱弗的圣伯伯纳德(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中世纪神秘主义者,也是当时基督教精神的象征。二十二岁加入西笃隐修院修道,受委创立克莱弗(Clstercian)隐修院,并担任院长,致力于内省及宗教真理的体验,律己甚严,品行崇高,熟悉圣经,爱心热切,并指责罪恶,被视为“欧洲的良心”。
⑤西笃会(Clstercian):是中世纪最出名的苦修团体,其着重先知精神多于权力,强调劳力多于学术,认为工作就是祷告,故成为农业发展的先驱者。在十二世纪末,即有530所西笃会修道院,之后一百多年内又有150所成立。最有名的修道士即克莱弗的圣伯纳德,他是中世纪神秘主义的代表者。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