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因果故事 人物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人生故事 孝亲尊师故事 佛经故事

圆满

玄奘之路第十二集:圆满

  这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公元七世纪,在大唐的都城长安,它是最壮观的寺院之一,大慈恩寺的第一位主持就是玄奘。公元652年,大慈恩寺建成之后四年,玄奘亲自设计了这座名闻遐迩的大雁塔。大雁塔根据一座已经消失的印度佛塔建筑而成。大雁塔落成的第二年,一个印度僧人来到长安,给玄奘带来了印度的消息。

  光阴飞逝,不知不觉之间离开印度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前,玄奘西行印度,在当时的佛学中心那烂陀,他整整学习了五年时间。戒贤法师是那烂陀的主持,也是一代佛学宗师,衰老的戒贤,曾带病为自己的中国学生讲经说法。听闻导师离世玄奘不胜感慨。玄奘昔日求法,蒙导师亲自指点,返回故土之前又再三叮嘱,殷勤之言,似乎仍在耳边。西行十七年之后,玄奘在佛法的发源地最终被尊为大师,然而在生命最辉煌的时候,他依然返回故土,匡正经典,弘扬佛法,这是我一生的心愿。

  在长安城里的大慈恩寺,玄奘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翻译佛教典籍。参与经书翻译的人,不仅有来自各个寺院的高僧,还有不少大唐的官员,在玄奘坚持不懈地努力下,佛经翻译变成了一项重要的国家工程,然而反对的声音开始在长安城中蔓延,一些官员认为:皇帝对高僧太过尊崇,会影响帝国的发展。反对的矛头直接针对玄奘。他一时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为了取得皇室的信任,玄奘不得不在寺院和宫廷之间来回奔波。作为一个高僧玄奘希望利用自己与皇室的关系,为佛教徒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公元656年,玄奘给皇帝写奏章,希望能够废除先道后佛的一条律法。僧人生活不易,恳请圣上明鉴,取消佛道次序排位。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唐高宗非常愤怒,断然驳回奏章。五十七岁的玄奘受此打击,突然一病不起。夜以继日的翻译经卷,在寺院与宫廷之间来回奔波,过度的操劳使玄奘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九年前,玄奘在翻越大雪山的时候,遭遇严重的灾难。将近一半的随从被冻死,玄奘也深受其苦,身体从此留下病患。《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的旧病突然复发,几乎丧命。

  一年之后,大病初愈的玄奘,跟随唐高宗来到大唐的东都洛阳,洛阳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玄奘的故乡。自童年离开以后,这是玄奘第一次回到出生的地方,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一切都变了。童年的玄奘曾经备受宠爱,幸福和快乐一度笼罩着秀丽的陈河村。四十八年后,故乡的亲人丧失殆尽,玄奘能够找到的只有一个年老的姐姐。人生无常,幸福总是不长久,玄奘在十岁时父母双亡,只能与哥哥姐姐相依为命。童年的变故最终让玄奘走上了佛门之路,也给他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玄奘多方打听才找到父母的坟墓,坟墓已经荒废不堪,在给皇帝的奏表中玄奘这样写道,父母的坟陇没人照顾,已经荒废得快要看不见了,回忆往事内心难以安宁,希望圣上给我几天时间和姐姐一起收拢父母的遗骸。在朝廷的资助下,玄奘重新迁葬了父母,这是玄奘在俗世的最后心愿。公元659年的秋天,六十岁的玄奘来到了玉华寺,玉华寺在今天陕西省铜川市附近的山谷,风景秀丽优雅清静,太宗皇帝去世之后,高宗下诏,将皇家离宫改为寺院,就是在这里大唐的高僧玄奘,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在玉华寺玄奘决定,翻译规模最大的一部佛经《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梵语有二十万颂,汉文至少在数百万字以上,翻译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由于数量太过庞大,弟子们的建议删繁就简,但是玄奘坚持秉承原文,一个字也不能少翻。这个三面环山,一面正对山谷的地方叫肃成院,玉华寺中的玄奘就居住在这里,当年的房屋只剩下了地基,但肃成院的幽静,仍然令人印象深刻,在房屋后边的石岩上,有一个小型的佛窟,玄奘曾经亲自在这里督造佛像礼拜佛陀。如今佛像已经无影无踪,只能看见石壁上一些隐隐约约的雕刻。二十世纪后半叶考古学者陆续挖掘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玉华寺,这是一尊佛像的底座,底座上刻有五行铭文。学者们考证,这是现今发现玄奘唯一的手迹。

  在肃成院对面的山谷中,至今还生长着两颗菩提树,菩提树原产印度,玄奘当年从印度返回的时候,携带了不少奇花异果的种子,据说玄奘曾在这里亲手种下了象征着智慧的菩提树,在肃成院考古人员发现了这个刻有佛陀脚印的石雕,史料记载,玄奘在印度求学的时候,曾经拓印过一处佛陀的足印,根据印度的拓印玄奘复制了这个石雕,这很可能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足印。四年时间过去了,庞大的《大般若经》终于全部翻译完成,公元664年正月初三,玄奘应弟子们的请求,又开始翻译新的佛经,勉强翻译了几行之后玄奘慢慢地放下了经卷。这部经卷与《大般若经》相仿,我的体力和精力已经用完再也无法翻译,死期已至不远了。

  他平静地告诉弟子们归期将至,玄奘就此停止了他十九年之久的佛经翻译事业。十九年时间玄奘一共翻译佛经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玄奘翻译的佛经数量之巨大,质量之严谨,全面超越了他的前人,后来者更是难以企及。在中国的翻译史上,他的地位空前绝后,放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出第二人。然而玉华寺中的玄奘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在他亲手督造的石窟,玄奘最后一次礼佛,对于一个僧人而言,生命的目的在于实现圆满,圆满的标志就是成佛。

  自从踏入佛门以来,玄奘一直追随佛的脚步片刻也不敢懈怠,十岁踏入佛门,十三岁正式剃度,二十七岁时为寻求佛法而西行,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十九年呕心沥血的翻译,回顾自己的一生他问心无愧,冥冥之中玄奘似乎听到了佛的声音,天堂在召唤。公元664年正月初八,有弟子梦见一座巨大的佛塔倒塌,浮图崩塌,这是我灭谢的征兆,正月初九,玄奘在屋子后边,跨越一道细小的水沟时不慎跌倒,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自己的禅房。我眼前有白莲花、大盂盘鲜净可爱,弥留之际,玄奘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成百上千的人穿着锦绣的衣服携带着华盖珍宝在音乐的伴奏下徘徊在肃成院久久不愿离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玄奘相信他能够成佛。

  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晚,玄奘安详的离开人世。我死之后,用最简单的方法裹住我的身体,安置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公元664年四月十四日,玄奘下葬。但是他的葬礼既不简单也不安静。史料记载从皇室到百姓,从佛门到俗世,长安附近五百里内送葬者,一百多万人。斯人已逝,留给世人的是绵绵不绝的怀念。大唐的皇帝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苦海方阔,舟楫遽沉,暗室犹昏,灯炬撕掩。

  根据玄奘的遗愿,他的遗体被安葬在长安东边的白鹿原,据说唐高宗从皇宫的高处,因望见玄奘的坟墓而经常伤心。五年之后高宗皇帝下诏:将玄奘的遗体迁葬于长安南边的樊川。樊川在陕西省的长安县,玄奘的舍利塔就屹立在这里,在玄奘塔的两侧,埋葬着他的两大弟子窥基和圆测,他们是玄奘衣钵的传人。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不仅翻译了规模庞大的经书,而且创立了著名的法相宗,玄奘圆寂之后法相宗分别由窥基和圆测发扬光大。其中窥基是西域于阗国王室的后裔,而圆测是朝鲜半岛新罗国王的孙子。今天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法相宗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佛教流派。其实玄奘的影响远远超出宗教之外,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公元七世纪初期,他以坚定的意志和独一无二的智慧征服了丝绸之路。他在印度学习佛法,也在印度成为佛学大师,没有他的著作,印度人几乎无法重建自己的古代历史。

  公元2007年2月在中印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玄奘纪念堂在印度那烂陀附近落成,玄奘已经成为亚洲两个大国之间友好的化身。陕西省西安市的慈恩寺,这是玄奘翻译佛经的地方,也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座寺院,在大雁塔的地下室精心保存着几片古代的佛经,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从印度带回了六百五十七部佛教典籍,漫长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庞大的经卷大多被毁,现在玄奘带回的梵文经卷只剩下这寥寥不足的十页残片。

  在这个玲珑剔透的宝塔中盛放着一小块玄奘的顶骨,对于佛教徒而言,它是无比珍贵的圣物。玄奘的坟墓曾经遭到劫掠,顶骨几经辗转分布在中国各地。1942年日本侵略军从南京抢走一部分玄奘的顶骨舍利。1957年中国政府赠送给印度一小块玄奘的顶骨舍利。现在舍利被保存在玄奘曾经留学的那烂陀。玄奘留给中华民族的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作家鲁迅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玄奘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这就是玄奘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