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因果故事 人物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人生故事 孝亲尊师故事 佛经故事

呕心沥血

玄奘之路第十一集:呕心沥血

  公元645年,大唐建国已经三十八年,在第二代皇帝唐太宗的统治下,帝国的事业蒸蒸日上,在都城长安以东的洛阳,军队正在集结,帝国的东部边疆有叛乱发生,太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就在这个时候,玄奘也急匆匆的赶到了洛阳。十九年的西行已经结束,所有的苦难和荣耀都成为往事,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他有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没有帝国的资助几乎不可能实现,玄奘渴望得到大唐皇帝的支持。

  在洛阳的宫殿,唐太宗召见玄奘。根据史料记载,玄奘和唐太宗之间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唐太宗对初次见面的玄奘非常欣赏。然而皇帝对佛法似乎一点都没有兴趣,他更关心西域和葱岭以西的风土人情。太宗皇帝希望我写一本书,将十九年西行的见闻记录下来。对于佛教皇帝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是唐太宗仍然答应以国家的名义支持玄奘自己的事业。

  公元645年三月,玄奘返回长安,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开始了自己庞大的佛经翻译计划。十九年前因为佛法混乱,玄奘拼着性命西行印度,十九年的辛苦和努力,其实都是为了这一天。在当时的中国,由于佛教典籍缺失,再加上翻译过程中的曲解,对于佛法的争论日益激烈,玄奘渴望将自己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卷翻译成汉文,这或许是解决佛法混乱最好的方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任务是何等的艰巨。《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最为看重的一部经典,梵文有四万颂,汉译佛经一般把一颂翻译成四句,仅仅这一部经典就有十六万句至少一百多万汉字。玄奘从印度带回典籍六百五十七部,翻译任务之艰巨,实在难以想象。

  玄奘白天翻译经卷,晚上还要抽出时间为皇帝写书,这本书对唐太宗非常重要,也直接关系到玄奘的前途。自汉帝国消亡三百多年以来,统一的大唐又一次开始关注世界,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渴望恢复丝绸之路的新秩序。北方的突厥人已经归顺了大唐,但西方的突厥人仍旧威胁着丝绸之路的安定。大唐的皇帝迫切需要来自西方世界的信息。玄奘在西方游历了十九年,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很了解,而这正是唐太宗所需要的。玄奘网罗了一批大唐最优秀的高僧,根据各自不同的禀赋担当相应的工作。这里有精通梵语的人,也有汉文专家。有人负责润色,有人专职记录,有人正义,有人正字,还有一些来自朝廷的要员逐字监阅。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整个翻译工作竟然有十道程序,分工之严谨细致,令人惊叹,而精通梵语和汉文两门语言的玄奘本人则是整个翻译工程的主持。《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音词清远,言谈雅亮,面对众人,一坐就是很长时间。玄奘总结了几百年以来的翻译经验,将直译和意译融会贯通,确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翻译风格。在佛经翻译史上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公元646年七月,玄奘终于完成了唐太宗交付的任务,他详细地记录了西行十九年的行程,其中包括一百一十个亲身经历的国家,二十八个没有到达但有传闻的国家。这就是十二卷本的《大唐西域记》。一部被今天的学者们公认的稀世奇书。对于唐太宗而言《大唐西域记》来得正是时候,帝国的军队即将西征,这本记载详细的书籍是最好的地理指南,一百三十八个国家,从历史到地理,从都城大小到风俗礼仪,内容极其细密详实。皇帝对玄奘褒奖有加,但是当玄奘请求皇帝为自己翻译的经书作序时唐太宗并没有答应。作为一个安邦治国的君王在对佛法没有深刻理解的时候,他不会轻率地做出决定。

  公元647年,玄奘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翻译上,作为总负责人,他不仅是第一个宣读梵文原本的人,而且负责讲解经文的含义。如果遇有翻译上的疑难问题,他还得做出最后的评判。在中国佛教史上,对梵汉两种语言都能熟练驾驭的玄奘肯定是第一人。根据史料记载,玄奘每天的睡眠时间不会超过四个小时。《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性情淡雅,不喜交友,进入翻译现场之后,如果没有朝廷的命令,从不中途离开。为了他挚爱的佛学事业,玄奘呕心沥血。

  公元648年,当玄奘四十九岁的时候,他的事业发生了很大的转机。这个幽静的山谷,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境内,距离西安不到一百公里。一千多年前,唐太宗的避暑之地玉华宫就建在这里。在玉华宫,玄奘发现皇帝对佛法仍然没有兴趣。相反,皇帝建议玄奘脱掉袈裟辅佐朝廷,执着的玄奘奉上刚刚翻译完成的《瑜伽师地论》,再次请求太宗为经书作序。这一次皇帝没有断然拒绝,转机出现了。在玉华宫,唐太宗赐给玄奘一件价值百金的袈裟。最为重要的是皇帝终于答应为玄奘翻译的经书作序。对于玄奘和大唐的佛教而言,这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

  《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亲笔书写,总共七百八十一字。大唐的皇帝不仅敕封玄奘为佛门领袖,而且第一次表达了对佛教的支持态度,而这正是玄奘日思梦想的追求。唐太宗下诏剃度僧人,玄奘翻译经书的弘福寺一次剃度五十名,其它各寺均剃度五人。大唐帝国一时之间增加了一万八千五百多名僧人,佛教在大唐开始复苏。这一年,当玄奘的事业出现转机的时候,大唐也达到了鼎盛。在高昌和焉耆之后,龟兹和于阗归附,与突厥人联盟的龟兹王在自己的宫廷被俘虏,大唐的西域都护府从高昌迁到了龟兹。在汉帝国之后三百多年,整个西域重归中国的版图。

  在唐太宗的时代,中国彻底恢复了丝绸之路的秩序,东方和西方的交流达到了顶峰。这一年,大唐的使节从印度返回,在大唐的宫廷,印度人参与制定历法,突厥人是皇家的禁卫军,而乐师、歌手和舞者则来自西域。长安已经成为世界的大都会,各方宝物汇聚于此。各种宗教都可以自由地传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以生活在这个城市而倍感荣耀。

  就在这一年,长安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李治为皇太后祈福,修建了一所大型的寺院慈恩寺。玄奘被唐太宗亲自委任为慈恩寺的住持。他从印度带回的经卷和佛像将被珍藏在这里。根据史料记载,慈恩寺楼阁重重,殿堂相望,它很可能是长安城中规模最大的寺院。唐太宗以仅次于国家庆典的礼仪规格欢迎玄奘入住。他亲自率领太子和皇室家族登上城楼恭送玄奘。

  在大慈恩寺,玄奘第一次担任一所寺院的住持,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不过他的主要工作仍然是无边无际的佛经翻译,然而一件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玄奘最器重的徒弟笔录《大唐西域记》的辩机竟然和唐太宗的女儿私通。由于玄奘和皇室经常往来,辩机认识了高阳公主,在长安城高阳公主以放荡和刁顽闻名,不谙世事的辩机最终被腰斩。这一事件对玄奘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不仅损失了衣钵传人,经书的翻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长安的官员和百姓纷纷议论,僧人的品德开始遭受质疑。玄奘陷入到巨大的煎熬当中。但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公元649年4月玄奘来到长安附近的皇家避暑胜地翠微宫,大慈恩寺落成不到半年戎马一生的唐太宗就病人膏肓,这是一个以英明而铭刻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他缔造了前无古人的盛世贞观之治。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僧人玄奘。太宗去世以后,玄奘加紧了翻译经书的速度。《三藏法师传》记载,他每天都要给自己制定任务,如果白天没有完成晚上必须补足。常常是三更刚刚睡下五更又开始起床诵读梵文经本。玄奘一边夜以继日的翻译佛经一边还要给弟子讲经说法。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佛法则需要一代一代地流传。弘扬佛法离不开朝廷的支持,玄奘需要弥合与皇室的关系,太宗去世以后,太子李治继承帝位,李治的皇后就是日后威震大唐的武则天。

  公元652年,玄奘上书唐高宗,请求在大慈恩寺营建一座佛塔,用来保存他取自印度的经卷和佛像。在印度最大的寺院那烂陀附近,玄奘曾经看见过一座名叫亘娑的佛塔。亘娑的意思大雁,传说佛陀化身为大雁,从空中撞地而死,教导那里的僧人不要杀生。印度的亘娑塔,给玄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印度的亘娑塔早已消失,而玄奘建造的大雁塔则保留到了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这座佛塔竟然源自于印度。根据印度亘娑塔的造型,玄奘设计了今天的大雁塔,他本来希望建造一座石质佛塔,但是由于工程太大,一时之间找不到足够的石材,大雁塔最终用泥砖修筑而成。

  《三藏法师传》记载,建塔的时候,玄奘亲自参加施工,搬运砖石整整半个月,那一年他已经五十三岁了,在佛塔的正面,玄奘树立了两座石碑,分别雕刻着先皇和当今皇帝的文章,碑文的书法是当朝宰相诸遂良的手迹。玄奘明白,世事无常,辉煌转瞬即逝。一时的荣耀并不意味着永久,他真心希望大唐的两位皇帝能够永远的护佑大雁塔。佛塔建成之后,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卷、佛舍利以及佛像都被转移到这里珍藏,史料记载,佛塔高一百八十尺,层层都藏有舍利

  公元845年,大雁塔建成之后不到两百年,唐帝国发生了灭佛事件,四千六百多座佛寺被毁,二十六万多僧尼被迫还俗,在那次空前绝后的佛教大劫难中,长安仅仅剩下两座佛寺,其中就有大慈恩寺。为了心中的佛法,玄奘可谓苦心积虑。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