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因果故事 人物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人生故事 孝亲尊师故事 佛经故事

享誉佛国

玄奘之路第九集:享誉佛国

  公元640年,大唐立国已经二十三年。在李氏皇族的统治下,帝国正在走向鼎盛。北方的突厥人已经归顺,帝国的骑兵开始向西挺进。自从汉帝国消亡以来,丝绸之路经常中断。商旅的安全没有保障,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并不通畅,新兴的大唐帝国试图恢复丝绸之路的新秩序。

  这一年,在遥远的西方,一个来自大唐的僧人仍然滞留在印度。离开故土已经十四年,思乡心切的玄奘渴望立即返回大唐。玄奘曾经是那烂陀的留学生,现在他是这个佛教大学名重一时的高僧,经过两次辩经之后,他的名望已经传遍了整个印度,就在他准备回国的时候,一封邀请信来到了那烂陀。东印度的国王召见玄奘,那烂陀以玄奘即将回国为理由拒绝了国王的邀请,但是麻烦很快就来了。

  《三藏法师传》记载了东印度国王的愤怒。我本是凡夫俗子,向来沉溺在尘世的欢乐里。现在听说了中国僧人的名字,萌生了学法的念头,但是如果中国僧人不来,我肯定会将那烂陀踏平!面对东印度国王的威胁,玄奘不得不推迟回国的计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威名显赫的戒日王也征召玄奘,印度两个最有势力的国王互不相让,一场战争似乎就要开始。

  在古印度的历史上,戒日王的声望可以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媲美。《大唐西域记》记载,他十七岁就登上了王位。在六年的时间里,率领一直庞大的军队,人不解甲,象不卸鞍,东征西讨。公元612年,戒日王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加冕为皇帝。戒日王统治的核心在恒河中游一带。他的都城就建在今天印度中部的卡瑙季。这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乐善好施,对待宗教非常宽容,在戒日王的支持下,日渐没落的佛教迎来了最后的生机。

  那烂陀,这个一万多人的佛教大学,正是因为他的施舍而衣食无忧。公元640年的冬天,为了争夺大唐的僧人玄奘,戒日王和东印度国王几乎兵戎相见。戒日王兵强马壮威震印度,压力之下,东印度国王最终屈服了。《三藏法师传》记载,迫不及待的戒日王连夜于玄奘相见,成千上万的火炬照亮了恒河,恒河如同白昼,数百面铜鼓在恒河边敲响,鼓声振彻天宇,这是戒日王特有的仪仗队,象征着他在印度至高无上的权威。

  与玄奘见面之后,戒日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召开了一个全印度的宗教学术辩论会。会场设在戒日王的都城,今天恒河中游的卡瑙季。辩论会的论主是来自大唐的高僧玄奘,而戒日王本人则担任辩论会的主持。全印度各个教派的智者和大德都必须参加,观看中国僧人讲经,针对他的观点进行辩论。

  公元641年的春天,辩论会正式开始,在印度历史上,这或许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讲经辩论会。除了戒日王和东印度国王,还有十八位国王到场,僧人到会者三千余人,印度教以及其它教派的大德两千余人,那烂陀也派来了一千多僧人,全印度的高僧大德都到了。他们或博学多识,或口才出众,行进的车辆,飘扬的经幡,都城方圆几十里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经过各种繁琐而庄严的仪式之后,大唐高僧玄奘登上宝座,开始阐述自己的论点。根据印度的规矩,辩论要设定奖惩制度,作为论主的玄奘主动提出,如果有人能够破解他的观点,一定斩首相谢。没有人想到,中国僧人不给自己保留任何退路。戒日王派人将玄奘的论点抄写一份,悬挂在会场门口,等待有识之士批判。

  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戒日王的妹妹,印度公主崇信佛法,对佛教理论颇有研究。正是在公主的影响下,戒日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王的妹妹聪明而有慧根,尤其擅长正量部的义理。正量部,属于佛教中的小乘宗派。戒日王时代,佛教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部派林立,学说繁杂,争论如波涛翻涌。佛法首先有大小乘之分,大小乘内部又有众多的学派,玄奘的观点属于大乘。

  在玄奘的影响下,公主放弃了小乘的信仰,最终改信大乘。在辩论大会上,玄奘的对手不仅有小乘的高僧,还有印度教以及其它教派的大学者,在讲坛上侃侃而谈的玄奘,在耐心地等待对手发难,然而整整一天时间过去了,竟没有一个人报名挑战。四十二岁的玄奘在佛法领域的修为确实非常人可比。他十岁开始学法,青年时期遍访中国名师,自从西行以来,十五年间研读各家经典,从未停歇。加上无以伦比的语言天赋和人格魅力,玄奘已经成为佛教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大师。

  五天的时间过去了,辩论者仍然没有出现,没有人知道,平静的会场潜藏着巨大的危险。第五天的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掉了会场的大门,这是一次蓄意的破坏。戒日王对玄奘的尊崇,激怒了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宗教信徒,他们无法通过辩论战胜玄奘,只能采取暴力手段发泄心中的不满。辩论大会持续了十八天,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没有一人挑战。《三藏法师传》记载,大会最后一天,很多人当场皈依。

  赢得胜利的玄奘,获得了两个称号“大乘天”和“解脱天”。他被大乘和小乘信徒共同推举为大师。传说,当时印度的许多寺庙,都画着玄奘的麻鞋并以彩云烘托。这场充满了传奇色彩的辩论大会,将玄奘的留学生涯推向了顶峰。从看见印度河算起,玄奘在印度停留了整整十四个年头。十四年的时间,玄奘从一个留学生成为一个首屈一指的佛学大师,而且受到了一个帝王史无前例的尊崇。一个中国人在异国的土地上取得如此成就堪称空前绝后。

  在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史上,玄奘书写了极其璀璨夺目的一页。就在这一年,戒日王向大唐派出了使节,大唐的使节也来到了印度,受到了戒日王热情的召见。在中印两国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互派使节。根据史料记载,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大唐和印度几乎每年都有往来。中国人从印度学会了熬制白糖的方法,印度的医学,尤其是治疗眼睛的独特技术开始传往中国。

  自从西行以来,玄奘一直在收集各种佛教经典的原本,这些来自源头的珍贵典籍,将对中国的佛教事业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公元641年的春末夏初,玄奘离开了印度,踏上了归国之路。告别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戒日王和那烂陀寺的僧众都依依不舍。玄奘知道,他再也无法重返印度。

  在印度的历史上,佛教的兴盛与帝王的支持息息相关。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信奉佛法,佛教开始在印度大规模传播。公元一世纪,在贵霜王朝的迦腻色伽王扶持下,佛教不仅发展到鼎盛,而且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四世纪前后,佛教已经显露出衰败的迹象。公元七世纪,在戒日王的资助下,佛教出现了短暂的辉煌。然而,这命中注定只是昙花一现,佛教的衰落不可逆转。

  公元十二世纪前后,来自中亚草原的入侵者摧毁了最后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各种高深的佛教学说,曾经在这里讨论了八百年,但无法阻止战争的火焰。那烂陀的毁灭,标志着佛教在印度的终结。曾经风行一千多年的佛教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不留一丝痕迹。

  古代印度人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他们一点都不热衷于记录历史,除了神话和传说,他们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记录的欲望,古印度的历史几乎全部隐没在迷雾中。玄奘在印度停留了十四年,他几乎踏遍了印度的每一寸土地,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玄奘后来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中国学者如此评价,像《大唐西域记》这样内容之丰富,记载之详实,在玄奘以前和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一本书能够比得上。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康宁汉姆的考古指南。

  1861年,康宁汉姆发现了那烂陀。在沉睡了600多年后,这个古印度的文化中心才被人唤醒。英国印度史学家写道,玄奘对印度历史的影响,是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印度历史学家也承认,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大唐西域记》像一个火炬,照亮了印度的过去。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玄奘是一束耀眼的亮光。

  公元641年的夏天就要来了,玄奘离开印度,开始返回大唐。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踏上了丝绸之路。与当年离开长安时孤身一人不同,玄奘有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他需要带回大量的经书和佛像。《三藏法师传》记载,在过印度河的时候,发生了一场灾难。船只行驶到河流中央,忽然风波乱起,船只几乎覆没。看守经书的人落入河中,众人一起解救才得以脱身,而五十本经书和奇花异果的种子则掉进了水里。

  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一共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难,渡河丢失经书就是最后一难。《西游记》以玄奘西行为创作灵感,虽然与历史相距甚远,但是其中的最后一难,却和真实的故事如出一辙。

  过了印度河之后,玄奘第二次来到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帕米尔高原。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了七日,方才到达山顶。山顶重峦迭嶂,无法骑马,只能杖策而行。又走了七日,来到一处高岭,岭下居住着一个上百户人家的村庄,家家养羊,羊大如驴。悬崖峭壁布满了冰雪,稍有不慎就会丢失性命,请村里人做了向导,天亮才走出山口。次日下山,眼前又出现一座山峰,云雾缭绕,看不见山的轮廓,黄昏的时候到达山顶,寒风凛冽,鸟不飞度,没有一个人可以站直身体。这是玄奘西行以来,翻越的最高一座山峰,它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

  公元627年,玄奘西行的时候,走的是丝绸之路的中道,十七年之后,东归的玄奘,选择了南道。南道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公元643年,离开印度一年多以后,玄奘即将翻过帕米尔高原,在高原的那一边就是西域地界,距离大唐已经越来越近。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