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民间突然出现了一本武学秘籍——《易筋经》。书前有两篇序言,一篇署名为唐开国名将李靖;第二篇为南宋岳飞的部将牛皋。序言中说,达摩圆寂后留下一个铁箱,弟子打开发现内有《洗髓经》、《易筋经》各一部。《洗髓经》被慧可取走,现已失传,《易筋经》则留在少林寺,至今少林僧众以角技擅名,是得此经之一斑也。
《易筋经》后来辗转传出少林,李靖、牛皋先后得到真传。《易筋经》问世之时,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及至清代,以达摩命名的武术套路层出不穷。武林中人见面常常彼此招呼说:“大家都是达摩老祖的人”。那个孤独的传道者真的开创了名满天下的少林功夫吗?
拉尔比,比利时现代舞编导,一年前,来到少林寺。受少林功夫启发,他编排了一出现代舞剧。拉尔比希望以这种方式,把自已对少林功夫的理解传达给西方观众。
今天少林寺家喻户晓的知名度,1981年公映的这部电影功不可没。
(少林寺住持:释永信)当时是在山门前面的广场上,放过这部《少林寺》电影。寺院的僧人包括当地群众连续看,看了多遍,感觉很振奋。在当时国家的开放旅游景点少,再一个由于电影的影响大,所以旅游景点到处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动。
每天涌入少林寺的游客,很多是被少林功夫吸引来的。在少林寺山门外的广场上,每天都有为游客进行的免费功夫表演。这些表演的孩子并不是少林寺的武僧,而是附近武术学校的学员。少林寺周围众多的武术学校,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孩子。这些以教授少林功夫为卖点的武术学校已经是当地除旅游外最主要的产业。
少林寺外,少室山脉的一段山水间,在旅游旺季,每晚上演着少林禅宗音乐大典,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还是少林功夫展示。事实上,在少林寺,功夫不仅仅是一些精妙的动作,或者一种象征符号,更是僧众修行的一种方式。
2008年春节一过,拉尔比就在少林寺内排练他的舞剧。演员就是少林寺内的武僧。他说这些武僧是他遇到过的最好的舞蹈演员,他们身体的表现力常常给拉尔比带来惊喜。
拉尔比不是佛教徒。最初他把少林功夫看作是一种绝妙的舞蹈,然而随着排练的深入,从这些武僧身上,他隐约感受到了少林功夫在动作之外,还有一种无法言传的东西。
少林寺背依五乳峰,山顶就是传说中达摩坐禅面壁九年的达摩洞,少林寺的武僧们很喜欢在这里练功。那些刚刚入寺的小沙弥,也往往从这里开始功夫和佛法学习。
功夫,动如脱兔;禅,静若处子。难道少林寺继承的这两样遗产都来自达摩吗?
关于少林功夫的始祖,除了达摩,还有另一种说法。少林寺中供奉的这一座神像是中国其它寺庙所没有的。这尊独一无二的神像对应的是独一无二的少林功夫。
传说元朝至正年间,少林寺来了一位游方僧人,被安排在厨房劳作,十分勤劳。他平日少言寡语,闲暇则闭目打坐,不与旁人交往,也没人知道他的名字。不久,红巾军起义,其中一支杀到少林寺,大肆掠夺。这位烧火僧人持棍而出,身形骤然间暴涨数十丈,吓退了抢劫者。这神秘的僧人随之也消失不见。
这个故事在明朝正德年间被少林住持文载禅师刻碑记录。碑文写到:“凡天下寺院皆有护法神而守护之,乃曰护伽蓝神,且如少林寺者乃后魏所创,历隋至唐宋间,未闻何神为伽蓝守护神也……”在讲述了元代末年这段神奇的故事后,他认定这个烧火的僧人永为少林寺护法。这尊护法神的名字是——那罗延执金刚。
那罗延执金刚信仰,其实早在唐代佛教界就已流行。他传统的武器是金刚杵,然而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少林寺僧人们为他立碑造像的时候,金刚杵被一根木棍代替了,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变化。棍术为何成为少林寺功夫的象征,少林功夫的前提是佛教戒律,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为戒杀、戒盗、戒淫、戒酒、戒妄语,所以少林功夫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内敛、含蓄和讲究内劲、短少精悍、后发制人的风格。棍,作为一种以防御为主的武器,是最能体现少林功夫的这个特点的。金刚杵变成木棍,显然适应了少林功夫的实际状况,而拗口的那罗延执金刚,最后变成紧那罗王,则很可能是后来的口误造成的。无论如何,独一无二的护法神紧那罗王在少林寺僧人心中就是少林功夫的神圣象征。
达摩或是紧那罗王,少林功夫的起源为什么总是与神话相连?难道仅仅是为了提高少林功夫的声望吗?是否少林寺的武僧们在功夫与佛教戒律之间也曾产生了无所适从的困惑呢?将少林功夫笼罩在紧那罗王的光环之下,是否暗示着为了某种特殊的理由,坚守不杀生戒律的僧人们也可以挺身一战呢?
少林寺白衣殿的这幅壁画讲述了一段传奇故事。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世民在与王世充的争霸战中被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追杀。这段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经过香港电影人的演绎,成为八十年代初许多中国人的群体记忆,那么传说和电影的背后,真实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公元621年,为了争霸天下,李世民与王世充的军队在洛阳一带展开激战,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据守轩辕关,李世民的军队久攻不下,战争处于僵持阶段,佛门净地少林寺也被卷入了这场战争。
少林寺自古就是名寺,积累了大量财产,尤其隋文帝杨坚,曾赐给少林寺一百顷良田,就在轩辕关这一带。隋末战事一起,王仁则占领此地。之前,少林寺已经被洗劫过,失去土地,少林寺的处境更加艰难。少林寺的僧人们审时度势,决定支持李世民。一天夜里,十三个僧人说服了一个平日来往密切的守城将领,打开了城门。十三个僧人潜入城中,擒拿了王仁则,城外的唐军于是顺利的占领了轩辕关。这一历史细节到了电影《少林寺》中被改编成一场生死决斗。
少林寺历代石碑中,这通碑被公认为第一。这是李世民为表彰少林寺僧人而派人送来的亲笔信,同时还赐给少林寺良田四十顷,水碾一具。十三个有战功的和尚里,功劳最大的昙宗被授于大将军衔。虽然碑文并没有显示李世民曾被少林寺僧人解救过,同样也没有可信的资料显示此战中少林僧人施展了武术,但是策反敌军部下,活捉其首领,毕竟是一项重大的军功,这段历史于是被视为与少林功夫相关的最早记录。后来的少林武僧往往将紧那罗王称为头辈爷,而把大将军僧昙宗称为二辈爷。
传自印度的原始佛教禁止僧侣劳作和拥有资产,只能依靠乞食和供养,但在中国这一状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名寺事实上都拥有庞大寺产,正是这些寺产令寺庙在动荡年代往往成为洗劫的对象。少林功夫始于何时已经很难考证,但为了自卫而加强武备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近年来,一些曾经在少林寺学习武术的俗家弟子陆续被请回少林,帮助整理少林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体系正在被努力恢复着。少林功夫的声望在明代达到顶峰,那时许多俗家人也在少林寺参禅学武,并将少林功夫传向四方。
少林寺白衣殿的壁画真实记录了明清两代少林功夫的精彩华章。少林寺千佛殿地面上四十八个深陷的脚窝更是历代少林僧人苦练武功的见证。明朝末年,一位少林寺的俗家弟子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擒拿法,少林功夫开始传播海外。今天少林功夫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因功夫结识少林,又因少林与佛结缘,少林功夫帮助他们获得心灵的觉悟。
为了舞剧的排练,拉尔比在少林寺住了半年,对于这座佛教寺院有了更深的体会。
这是拉尔比的舞剧《佛经》赴欧洲演出前的最后一次排演,释永信被邀请观看。作为少林寺的住持,他希望这出现代舞剧能帮助西方观众更好地理解佛法的真谛。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寺僧人很注重禅修,只有禅修好,才能了脱生死。少林寺僧人包括行走坐卧、衣食住行、每天的修习都视为修禅,所以练武也是修禅的一种方式,少林功夫是修禅的一种法门。习武需要禅的精神,禅的境界;禅也需要习武的好身体、好的耐力、好的毅力,这样才能够好好修禅,所以禅武是一家,参禅习武,习武参禅,这是少林寺僧人的传统。
少林寺如今已经走过了一千五百多年。他的开创者跋陀年迈以后,悄然移居到寺外一间小屋,独自修行。临终以前,他在小屋的门上画了一尊神像,告诉弟子们,少林精舍有特别的神灵护卫,立寺之后永不消灭,然而跋陀的遗言并没有保佑少林寺永久平安。1928年军阀混战,一把大火将千载少林之精华付之一炬。无论是冠绝天下的少林功夫,还是禅宗祖庭的威严,都无法阻止人类的野蛮行为。
屹立于少林寺东墙外的天中福地门,是那场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少数建筑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少林寺的中兴,千年古刹的风貌得以重现。这是少林寺一千五百多年历史上又一次浴火重生。
禅宗祖庭,武林圣地,千百年来,禅武合一的少林寺令多少人心驰神往,又有多少人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这里,寻找武学和禅学的最高境界。
在这里,不妨放下一切,聆听千年前达摩与慧可师徒的对话:
“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将心来与汝安。”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