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态跑到少林寺打七,感受真的很多。真正进到少林寺禅堂到解七出禅堂前后只有二十四天,而从动念头去到回来却有三个多月的时间。这次的经历就像是天堂地狱来回的跑,跑到最后,觉得自己长大了。
“少林寺”三个字一提起来马上就和武术联系起来,电影《少林寺》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并不断地延续着。“少林寺”是我少年时梦想的地方,我想,一定也是很多人梦想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梦不好做了,腿脚不再飞扬,英姿不再飒爽,英雄出少年已经与我无关,少年时的梦悄然隐退。学佛后则对少林寺不屑一顾,尽管它是禅宗的发源地,是禅宗的祖庭,却没有被列入我一定要去拜访地方。几个月前听说少林寺要打禅七,少时的梦想翻了出来,当一回少林寺和尚的念头强烈地萦绕在心头,何况打七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考虑多次后向大和尚提出想去少林寺打七,不出所料被大和尚一口拒绝。大多数人对少林寺的印象和自己少时的梦一样,它是武林高手的世界不是佛教的世界,更不是禅修的地方。更有人说:去少林寺打禅七,是不是搞错了,打架还差不多。少林寺啊少林寺!我的梦,少时的梦,做少林和尚的梦,这个梦好难圆。直到少林寺起七了再次向大和尚请假,大和尚说要出远门等他回来再说,默默等待十几天后,大和尚终于回来了,再次地向他请假,答案是要我处理一堆的事情,好在早就把这些事情安排好了,最后剩下去北京的事情,在去北京的路上通过电话再次向大和尚请假,给大和尚说先去看看,好就打完七回来,不行就算是一次朝山,终于得已批准。其实自己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少林寺是否容纳我?会不会中途进禅堂(因为打禅七最怕中途有人进出禅堂影响堂内的人用功,没有解七要是提前离开更是大忌,因为这样会使正在用功的人失去坚持用功下去的信心,所以我在向大和尚请假的有力理由就是只有少林寺会在我们在柏林寺起七前解七,可以不影响自己庙里的禅七法会)?自己的身体能否受得了?怎么去少林寺?如此等等问题很多。
通过发短信咨询如何去少林寺,去过的人详细告诉我行程路线——坐火车到郑州然后再坐汽车到少林寺。在晚上九点半坐上去郑州的火车上时才发现自己已经累得快动不了了,因为从早上两点多起床后打坐、上殿、过堂、坐汽车、坐火车、处理事情、买车票、吃饭,一直到上了火车还没有休息过。发出去的短信也在不断地有回复消息,河南的居士要到郑州火车站接我并送到少林寺,推辞未果,想想自己第一次到郑州,心里没底,最后默认他们的帮助。第二天早上五点半下火车后发觉遇到寒流,来接站的居士因路上事故频发晚到半个小时,见面后二话不说驶向嵩山少林寺,心里自然升起英雄断腕的感觉。外面的世界银装素裹,路却很滑,小心翼翼地行驶在银色界里,心里错综复杂,不知道自己到少林寺后能不能进堂用功?功夫能不能用得上?这样的信施自己如何消受?雪漫天飞舞,厚厚地压在了嵩山上的棵棵青松上,青松依旧苍劲翠绿。“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少时喜欢的诗句宛然而现,体悟却更深更广。
山脚下和居士道别,地上厚厚的雪有点融化,罗汉鞋和袜子很快就湿了,本来还在找稍微干点的地方走,后来索性不管了,湿就湿吧,心里倒是坦然了。问了好几次路终于走到曾在电影和图片里看到过很多次的熟悉的山门,无心两旁的景物,上大殿礼完佛后就到客堂,讲了很多话才得知禅堂那边还有自己的客堂,能不能进堂还要禅堂那边的客堂做决定。没有犹豫找到禅堂,正好听到慧通老和尚的声音,找到老和尚说了自己的经历,最后说两年前在云居山曾在他的座下打过几个七后他终于说你去找知客师,你要进堂他是不会有意见的。有了这句话我在早六支香换了一双干袜子就坐进了禅堂,腿盘起来时心放下了。感谢诸佛菩萨护佑!
寺院要打个禅七可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人力物力就不是一般的寺院能支持得了的。禅堂里的一切东西要准备,吃的喝的用的五花八门。连师傅们的衣服、用的手纸等等一切的生活所需全要备齐。古话说身安才能道荣,只有让堂内的师傅有了保障,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放下来办道。平时是说住进那个禅堂是把色身交给常住,把性命交给龙天。打七的时候更是这样,把色身交给常住,把性命交给和尚。所以打七的时候不单是和尚、班首职事师傅、内外的护七师傅、库房的师傅、阅众师傅、当值师傅、监值师傅、司水师傅、香灯师傅、大寮的师傅们、等等全都要忙起来。维那师更是需要内外照看,是最辛苦的一个。就连诸佛菩萨,龙天护法也要忙,真是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成就这个道场,才能圆满禅七法会。像少林寺这次打六个七光是吃、喝、用等花的钱就用掉四十多万,更不要说要动用这么多的人手,诸佛菩萨都是要惊动的。
少林寺和别的寺院不同,别的寺院大多是靠居士来供养,来修建。而少林寺却是完全靠常住。这几年来少林寺依靠发展旅游有了点钱,办了不少的事情,不但把自己的庙修得漂漂亮亮,还把周边老百姓的经济生活带动了起来。八十年代在中国人还在为温饱而忙碌的时候,永信大和尚带领少林寺的僧众通过练武术的形式大办旅游和宣传佛教的事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还带动周边的经济的发展。这在郑少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出来,为了让大家去少林寺参访容易专门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可见地方政府对少林寺做为经济领头羊的重视。这些做法和古代的禅师做法很类似,在自己的生存有困难的时候林下泉边耕衣搏饭,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就出来带领大家解决温饱然后宣传佛法(这在《维摩洁经〉里是这么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而永信大和尚就是这么做的。他先利用《少林寺》影片的宣传效果和人们对武术的热爱发展旅游,建设自身,然后搞少林寺文化,由武术的热点转移到文化的热点上,最后把佛教的特点——禅推到颠峰。他在给我们讲开示的时候还说计划再建一个更现代化的禅堂,比现在的条件还要好,让修行到有一定基础的人进去修行,再建几栋关房让有功夫的师傅闭关,还要在嵩山地区建一些条件好安全性高的茅蓬让师傅们在里面修行。所有的修行师傅由常住来供养。这和别的寺院有一定的区别,别的寺院因为是信众的捐赠,往往带点某位信众的心念。而少林寺的建设完全是佛弟子自己在搞,所以不会有这些问题。这在少林寺刚刚恢复就办得有声有色的禅堂可以看出来,一般的寺院花几十年的时间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少林寺恢复禅堂到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打了三次禅七。这次最圆满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可见永信大和尚对禅堂的重视。这次的禅七我参加后也深受感动。
永信大和尚不但在百忙中和我们一起坐香,还一再地鼓励我们。不但在衣物饮食上无微不至地关怀还把禅的发源以及发展展现给我们,鼓励我们保持中国佛教的特色并宣传出去,告诉我们禅才是中国最大的瑰宝,历代的禅师才是中国最有成就的人才,希望大家入定嵩山。他的开示特点是直接不饶弯子,有什么说什么。说的最多的是希望大家打完七不要走,希望大家在少林寺参禅。而且在解七后马上就把单金给了师傅们,师傅们要走的还叫知客师傅联系车辆送行。我在禅堂里自顾不暇,基本顾不上好好去了解和观察大和尚。但有一次我坐得很舒服,在吃放参包子的时候注意了一下他。堂里的东西做得很精致不免让人起贪心想多吃点,但我们在禅堂里面不敢吃太多的东西,因为吃多了不容易安静,所以一般吃放参包子的时候,一般的人就吃两个喝杯水就完事(当然我也看到有吃六个以上的,不过他们最后都是腿子痛得像坐在摇船上一样)。这次一样给永信大和尚也是送了两个包子一杯白开水,他很快就吃完了,当内护七的师傅行包子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又要了一个,脸上的表情我看不到(上次在云居山看到纯文大和尚要第三个包子的时候是惭愧地笑了一下)。但我知道他和纯文大和尚不一样,他坐完养息香后要回寮办事,而不会因为多吃一个包子影响什么。正是这件事情让我想到,大和尚也“贪吃”我们堂里头的放参包子,他是贪吗?因为他要是“贪吃”禅堂里的包子完全可以叫人多送点回寮再吃的啊!,他想吃更好的包子没有吗?要是想做更精致的包子还不容易?!为什么还要等我们大家一起吃完包子再回去办事?他是有权利先走的啊!从这事情可见大和尚的为人,可以看出他对禅堂的热爱与关怀,可见他的生活并不是网上描述的那样。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菩萨,他撑起了一把让佛子安心办道的大伞。
一年多来自己大多数时间是在做接待和为别人解释问题,所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过去无悔、现在无怨、将来无忧”等等天天在为别人说,自己平时也试图按照这种理念来做,但都是处于接待者的位置。这次出门打七有机会换一个角色,正好检查一下自己会怎么样。
进了禅堂开始坐第一支香的时候简直就像缓了一口气,因为一切算是安定下来了,虽然鞋还是湿的但袜子是干的了。很舒服地一支香很快就开静了,接着吃午斋。因为考虑到大众师傅的身体健康,庙里都把挂单师傅和常住师傅碗筷分开,那么挂单师傅必然会有种种的不方便,这里更不方便的是自己要洗自己的碗,而且还要走很远的地方去洗,我学着别人用开水把碗洗干净然后把洗碗水喝了,这样就不要跑来跑去了。因为心里知道常住的苦心,平时自己也有过这样的做法,所以没有动任何的念头,一切是合情合理的。自己的不方便是自己的业力感招的,无可厚非。
吃完饭马上回堂行香,中午的行香时间比较长,要行半个多小时,而且还要快,以便消化所吃的东西。两天来的疲劳和缺觉这时候一起起了反应,人开始感觉疲乏,盼望着早点上座。上座后想起要好好用功,猛提话头发现不对劲,开始怪新禅堂没有加持力,只好不提让心安下来。好不容易有点舒服打下地板要求下地打警策了,打完警策上座开始用功,在舒服的时候小小地提话头,这样下午的三支香很快就过去了。快四点的时候开小静大家睡觉,自己总算松了一口气并很快睡着了。睡得正香被人弄醒了,因为自己的呼噜声太可怕了,把别人搞得无法睡觉,只好找维那师换个地方。很快养息香就又起香了,因为休息不好腿子开始疼,话头更是提不起来,没有办法只好受着。因为知道怎么去放松,那就放松吧,总之是在装死的过程中度过了将近两个小时。吃完放参包子催香简直就是要命,脚板疼得厉害,自己心里知道这下完蛋了,脚板起水泡了。本想去请个经行假(请完经行假可以沿止单慢慢走)但是自己一想刚进堂就请假人家要骂你来干什么的了,受着吧!反正你走不快后面的人就像会撞上你,你自然也就会快起来。拿出刚才走雪地的精神,不管了!爱疼不疼,对不起借给我色壳子的人了,这次要让你受点苦。好不容易熬到上座了,赶紧调整自己的心态,不用功就不用功吧,偷偷睡觉。但是刚觉得好过点脚气又开始痒起来,苦啊!一直到了晚上快十二点总算开大静了,躺在床上浑身疼。但是再疼敌不过困,很快就睡着了,又被人弄醒了,又睡着了,又弄醒了……呼噜寮的人也受不了我的呼噜了。我只好向大家求忏悔,希望大家原谅,没有办法,你们也打呼噜的,大家将就点吧。
就这样混了三天总算不再困得受不了了,浑身疼痛依然,脚板更疼,连屁股坐在座上都疼。后来发现手也肿了,可能还有点水土不服吧。但是自己知道活着打七,死也是要打七的,进了堂自己的性命是由不得自己了,疼就受着吧!委屈借给我色壳子的人了而已。这倒是有点武侠小说里写的:“刀来颈受,拳来胸受。”因为自己知道来这里是干什么的,所以尽管不舒服还是时时不忘用功,能提话头的时候决不放过,所以不像前几天,一天到晚连疼也是模模糊糊。一天下来想不起来疼了,好像疼,但怎么疼怎么苦是不知道的了,只是知道跟别人一样,吃、跑香、坐香、上厕所、睡觉,毕竟不会像刚进堂的时候一样困了。
又混了三四天好像生病了,因为咳嗽了,找了点药吃,要不发出声音会打别人的闲岔。开始腿子不那么疼了,但身体还是像有炎症一样地浑身疼,不管怎么样可以用功的时候越来越多了。记起祖师说的:“疾病以减食为良药。”所以就不吃饭了,后来连放参包子也不吃了,每天就喝点奶和豆浆,早上的生姜更是不敢吃了。三四天后咳嗽好了,腿子也不疼了(也许疼,但可以忍受不会影响用功),浑身的疼也开始消失,手肿好像也消失了不少,但脚板上的水泡疼就突出了。功夫开始好用了,舒服的时候也越来越多。
又过了三四天病完全好了,脚板的水泡也消失了,觉也够睡了,人的精神也起来了,正好用功。因为这一年多以来改参“念佛是谁”知道自己的份量,所以在自己很舒服的时候也不会去迷恋那舒服的境界,宁愿舍掉舒服也要猛提话头,搞得自己眼睛发胀,头大如斗。舒服没有了,身体又开始疼,一天到晚就是在这疼与舒服的交替中过去。实在是自己的话头太生,受不了猛烈的提撕,只好自己慢慢调整。在自己舒服的时候少少地提,让疑团保持的时间越来越长。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