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5)

  宿三、观察施(分三科) 列一、总标

  恒于一切作净施物,如佛菩萨所寄护持,见来求者即应观察。

  这是第三科,「应发遣他方便不施」,这一科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解释,解释里边分三科,第一科「略标方便」,这已经学习过了。第二科是「广显一切」分二科,第一科「征」,第二科「释」,「释」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明作净」,第二科「显生福」。

  这个「显生福」就是,「如是菩萨净施因缘,虽复贮畜种种上妙一切资具、一切施物;犹得名为安住圣种,生无量福,常于此福多思惟故」,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我所有的财物;我这个身体是无我无我所、色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我所有的财物我都奉献给佛菩萨。你思惟、你这样思惟,思惟是无我,思惟这个色、这个身体的这个生理;眼、耳、鼻、舌、身,这是色、还有受想行识,都是无我无我所的;我所有的财富我都奉献给佛菩萨,这都是佛菩萨的,你这样思惟。「于一切时随逐增长」,你的福德时时地在增长广大;不要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不要这么想、不要这么想。这段文是这个意思。

  这就是第二科「显生福」。现在第三科「观察施」分二科,第一科「总标」。「恒于一切作净施物」,时时地对于我一切的财物,都清净的奉献给佛菩萨,这是佛菩萨的东西;这所有的财物、经书都是佛菩萨的。「如佛菩萨所寄护持」,这「如」,就是同于这都是佛菩萨的;佛菩萨现在寄奉在这里,他寄存在这里,我来护持这些财物。「见来求者,即应观察」,若看见有人来向我求我的财物,求这个经书,我这里有很多经书,他要来求。「即应观察」,就应该观察这个人的程度怎么样,要观察可不可以送给他?可不可以布施?这叫做「观察施」。

  这是「总标」。下面第二科「别辨」。「别辨」分二科,第一科「于称正理」。

  列二、别辨(分二科) 张一、于称正理

  若随所欲作净施物,惠施彼时,称当正理;应作是念:诸佛菩萨,无有少物于诸众生而不施者。如是知已,取净施物,施来求者,令所愿满。

  「若随所欲」,随你内心的欢喜,这些财物、这些经书都不是我的,都是佛菩萨的;这是佛菩萨的,但是我把这些财物「惠施」来求的人,送给他们,这是合道理的,这是「称正理」。「应作是念」,但这件事怎么做法呢?你内心里面应当这样念、要这样观想。「诸佛菩萨,无有少物于诸众生而不施者」,佛菩萨他的财物没有一点对于众生而不布施的,他所有的财物都能布施给一切众生,佛菩萨是这样的。「如是知已」,你这样子通达了以后,你这样观想了以后。「取净施物,施来求者」,就是把这个你已经清净的布施给佛菩萨的这些财物,这些经书,你把它请过来,「施来求者」,布施给来求的人。「令所愿满」,使令那个人,他来求他就是有希望嘛,你现在满其所愿,「愿满」。这样子是合乎道理的。

  下面第二科「于不称理」,不合道理。分二科,第一科是「软言发遣」。

  张二、于不称理(分二科) 寒一、软言发遣

  若观施时,不称正理。即应念先作净施法。告言:贤首!如是等物,是他所有,不许施汝。软言晓喻。方便发遣

  若是有人来求,你观察要把这个经书送给他的时候不合道理;于道理不合,不相称,不合道理。「即应念先作净施法」,你就应该忆念,我以前这些经书,我都送给佛菩萨了,送给佛菩萨了。

  「告言」:然后就对来求的那个人说:「贤首」,称那个来求的人,称之为「贤首」。这可见菩萨戒受了菩萨戒的人,说话的时候非常的有礼貌,对对方非常的尊敬,你称之为「贤首」,这是很恭敬的这句话。「如是等物,是他所有」,现在这个经书,这些财物,是另外别的人有的,不是我的。「不许施汝」,这我不能够把这个东西送给你,对不住!我不能给你。「软言晓喻」,很柔和的言语,明明白白地同他说清楚、讲清楚、讲明白,这样子。「方便发遣」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辞谢他,就这样子。这句话没有说谎话,因为这些财物、这些经书,已经奉献给佛菩萨的、不是我的;所以现在是我不能送给你,这话也有道理,这样子。

  这是「软言发遣」。第二科「施余发遣」。

  寒二、施余发遣

  或持余物二倍三倍,恭敬施与,然后发遣。

  前一段说是这个物不能给你;不能给你就是辞退了他。但是或者你可以这样做,拿其他的东西,其他的那些东西,或者是二倍、或者是三倍,这么多啊!「恭敬施与」,很恭敬的送给他。「然后发遣」,然后再辞退它,这样做。

  昃三、归本所明

  令彼了知菩萨于此,非悭贪故、不欲施我;定当于此经卷等法不自在故,不施于我。

  这是第三科「归本所明」。第一科「略标方便」,第二科「广显一切」,第三科「归本所明」。「归本所明」就是回到原来的意思,回到原来的那个心情,回到原来的那个正意,回到原来所说明的那个意思。

  现在这上面说「令彼了知」,你这位菩萨把他辞退了,但是你要注意一件事,叫他明白;「菩萨于此,非悭贪故」。我向这位菩萨要这样东西,他不给我,拿别的东西给我了;那么你要让他明白「菩萨于此,非悭贪故」。这个菩萨呢,就来求的那个人的心里想说:这个菩萨对于我所要的那样东西,他并没有悭贪的意思,不是舍不得给我,不是。「非悭贪故,不欲施我」,不是,不是这个意思。「定当于此经卷等法不自在故,不施于我」,他决定是对于我是想要向他请这部经论,这部《瑜伽师地论》我要同他要的,但是他现在不给我,决定是,对于这个经卷或者是其他的经卷,他不自在,他不能作主。「自在」者,主也。不能作主,所以他不能布施给我,不是他舍不得;没有悭贪的意思,让他要明白这个意思。

  洪二、结

  当知是名菩萨巧慧而行法施。

  这是第二科「结」,结束这一段文。所以你应该知道,这就是菩萨巧妙的智慧而行法施,这个关于法的布施;不是说你要就决定给你的,不是这个意思,也是看情形,应该给的就给,不应该给的还是不要给的,这样意思。

  《披寻记》一三○五页:

  常于此福多思惟故等者:谓于净施常多思惟,彼净施福于一切时随逐增长。如受戒律仪者,恒与信等五根俱行,于日日中彼诸善根广积集故。当知其福运运增长。此亦应尔,故作是说。

  「常于此福多思惟故等者:谓于净施常多思惟,彼净施福于一切时随逐增长」,你对于这个净施,把它奉献给佛菩萨这件事;你常常心里面思惟,彼净施的福,在一切时随逐时间的增多,福报也就增长了。

  「如受戒律仪者,恒与信等五根俱行」,说是这个受戒的人。譬如:受五戒、受八戒、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也受菩萨戒;这个「戒」,它不是个孤独的事情,它和其他的信等五根,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俱行」,在一起活动。所以受了戒以后,你心里面对于佛法要信,这里面就是你要学习佛法;说是世间的苦集、出世间的灭道,说是一切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或是说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你要「信」,要信这个;信这个地方是什么呢,实在就是闻所成慧;这个信在智慧上建立的,听闻了这样的佛法,在内心里面加以思惟有了信心,是这样的。「进」,你这个信心要叫它增长,继续地要这样思惟观察,「信、进、念、定、慧」,「念」就不要忘掉了它,然后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

  这样子你有了戒的基础,然后有信进念定慧的功德,「信进念定慧」,还有个戒,这样子情形呢。「于日日中彼诸善根广积集故」,那就是天天地、一天又一天地,你的「信进念定慧」这个善根,很广大积集起来了,就很容易积集了。说是社会上那个做生意的人,你买这个货物,然后在这儿出售,也可能赚钱、也可能不赚钱,你自己不能完全控制的。但是你要受了戒,你在寺庙里面,你内心里面「信进念定慧」,你常这样用功修行,你的善根就增长,这是你自己可以控制住的,这和做生意不同。

  「当知其福运运增长」,你现在把自己所有的财物,「无我、无我所」,你都这样观察,这样观察的时候,都奉献了佛菩萨了。观察色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无我、无我所。「当知其福运运增长」,你心里一动就有福报,你心里作如是观的时候,作如是定慧的观察的时候,剎那剎那地都增长。「此亦应尔」,说是你受戒是这样子,你现在作这个净施福也是这样子。「故作是说」所以这文上就是这么讲,这个「净施福」是非常的广大微妙。

  这是这一科讲完了。下面第三科「无碍解施」,这是又一科;「无碍解施」。这第一科是「财施」,这个布施,第二科是「法施」,现在第三科是「无碍解施」。

  宙三、无碍解施

  又诸菩萨于一切施:谓法施、财施、无畏施、若异门、若体相、若释名、若因果差别,如实了知而行惠施;当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

  这叫「无碍解施」。「又诸菩萨于一切施」,什么叫做「一切施」呢?「谓法施」,法的布施。前面看出来法的布施;你讲解佛法,为人讲解佛法也算是「法施」;一个是经书,经书、经本子送给人这也是「法施」。现这第二个是「财施」。第三个是「无畏」的布施,不恐怖的布施;令人家不恐怖,这个布施。

  「若异门」,这就是不同的法门,就是这个布施这是一个门,但是还有另一个「戒」也是门,定慧也都是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都是门,都是入道之门。「若体相」,这个布施以什么为体相呢?我们前面讲过,从那个「自性施」,这个「自性施」就是说布施这个体相的。「若释名」,布施这个名字怎么讲呢?就是能破裂贫穷,能破除去贫穷;将来能令你得大富贵,得大财富,那么这叫做「布施」;「释名」。

  「若因果差别」,你是在因地是这样子,将来得什么什么果报,又是有不同的,有不同差别。「如实了知」,这些事情;什么叫做法施、财施、无畏施?什么叫做异门?什么叫做体相?什么叫做释名?什么叫做因果差别?你都能够如实地明了,这样情形你去为人布施去,修行这个布施。「当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这就是菩萨的智慧。如果你无所知,无所知那你就没有这个巧慧的布施了,那么这就叫做「无碍解施」,对于这些事情,你能通达无碍。

  《披寻记》一三○五页:

  若异门若体相等者:谓此布施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有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由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故。义如《摄大乘论》说。(摄论二卷二十七页),是名异门。前说菩萨自性施,是名体相。《摄大乘论》说:由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摄论二卷二十四页)是谓释名。《解深密经》说:一切波罗蜜多大悲为因,微妙可爱诸果异熟饶益一切有情为果。《解深密经》四卷十四页。是名因果差别。又复下说总略义中此即无碍解施,由四无碍解于一切法成此四种妙慧差别故,于〈慧品〉中说有四智:一、依法异门智。所谓菩萨法无碍慧。二、依法相智。所谓菩萨义无碍慧。三、依法释辞智。所谓菩萨释辞无碍慧。四、依法品类句差别智。所谓菩萨辩才无碍慧。(陵本四十三卷七页)此应准释。

  「若异门若体相等者:谓此布施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戒声说」,就是有的经论上,说到布施的时候呢,同时也要说到「戒」;就是你布施,不能单独是个布施功德,同时你也要持戒清净,持戒清净,使令你这个布施也清净。如果你是布施了,你随便地杀盗淫妄,也使令这个布施不清净,所以是「以戒声说」,以戒的文句、戒的语言,来赞叹这个布施。「或有处所以忍声说」,以忍的语言来说这个布施;你做布施的时候,接受你的布施的人,不一定都是感谢你的,他可能会向你提出抗议来了:你不公平,你怎么怎么地…很多的问题啊!所以那怎么办呢?佛说:你要忍受,你心里不要动、不要动,所以要这个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说是你布施的时候,当然这个菩萨行菩萨道是大智慧境界,是有一个计划的,不是那么单纯;我给你二毛钱,不是这么回事;他是有个计划,计划的时候,那不是一时间就做完的,你还要不怕辛苦,要精进、「勤」,要精进,才能把这个布施波罗蜜做得圆满,所以要有「精进」。「或有处所以定声说」,以禅定,就是心里不要乱,你的心里要寂静住,明静而住,来做这件事的;你心里乱,这些事就做不好,所以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你修这个布施的时候,你做布施波罗蜜多,你有很多的财富你要布施给众生的时候,你还要加上智慧的;这个地方是应该布施,不应该布施,也有问题,很多很多的事情,这是智慧,所以要智慧。

  「由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故」,这一段话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切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你在实际上去做这件事的时候,有这个行动的时候;不管是你布施的时候,你持戒的时候,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时候,都有其他一切波罗蜜多来帮助他成就的,都是这样子。就像你做布施波罗蜜多的时候要有其余的五波罗蜜多助成,乃至到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也要有前五波罗蜜多的助成,不是单一的,是这么意思。「义如《摄大乘论》说。(摄论二卷二十七页)」,上说这件事。「是名异门」,这个「异门」是这样意思,这叫「异门」。

  「前说菩萨自性施,是名体相」,前面说那个自性施,说到有九种布施,第一个就是自性施。「自性施」里面就是「施的自性」,就是「施」它有这样的特性,和其他的一切法不同,所以叫做「自性」。这个「自」也就是别的意思,通别的别,就是特别地有这样的体性,其他的法没有这个体性,所以叫做「自性」。这个「自性施」就是「无贪俱行施」发动的身语,用这个财物布施出去,那么这就叫做布施的自性,是名叫做「体相」。

  「《摄大乘论》说:由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那么这就是「释名」。《摄大乘论》上讲,「由能破裂悭吝」,我们心里面有悭吝的这种烦恼,就是不愿意把这个财送给别人,现在这个布施波罗蜜多呢,能够破裂你这个悭吝的烦恼。悭吝的烦恼是什么呢?明白点说,就是贫穷的因缘,你悭吝你将来就是要贫穷的,这因果是这样子。现在破裂出去悭吝,也就是破裂了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你这个布施能破除去悭吝、破除去贫穷,还有什么好处呢?「能引得广大财位」,它能够引发出来很多很多的财富给你,能令你将来发财,这广大财位。「广大财位」就是福德;福德就是可爱的果报,叫做福德。「资粮」,你现在修布施,是将来得广大福德的资粮。资粮就是因,现在是因,现在布施是因,将来得福德是果。「故名为施」,所以叫做施,施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文呢就在(摄论二卷二十四页)说的。「是谓释名」,解释布施这个话的名字,就是这么解释。

  「《解深密经》说:一切波罗蜜多大悲为因」,菩萨修六波罗蜜,都是以大慈悲的心为因;就是希望众生能够远离一切苦恼,远离苦恼得大安乐,能相信佛法修学圣道,将来能够得大涅槃、得无上菩提。菩萨的心情是这样子,这就是大悲;不是世间上的人,做一点福德的事情;你没有房子住,我就是给你造个房子,令你有个住处心情好一点,就是这样子另外没有别的想法。但是菩萨行菩萨道,不是;将来令你不断地进步,能够得成圣道究竟解脱,能有这样的心情在里面。譬如说是,菩萨拿一个饼干送给人。所谓加持,就是菩萨对这个饼干,就是他心里面观想,说希望吃到这个饼干的人能发善心,他能相信佛法,能修学圣道,将来能得大涅槃。你这样心里面对这个饼干这样观想呢,这个饼干就得到了加持,以后吃到饼干的人他就有这个力量,这个饼干在他心里面,就慢慢地、慢慢地发生力量,发生力量,这叫做加持。

  「大悲为因,微妙可爱诸果异熟饶益一切有情为果」,大悲为因,菩萨这样子布施出去的时候,将来就有「可爱、微妙」;「微妙」就是特别好,特别可爱的「诸果异熟」,有很多的果报。「饶益一切有情为果」,这可爱的果报能饶益利益一切众生的。那么这是行一切波罗蜜多,将来都有无量无边可爱的果报。菩萨得这种果报不是自己私人享受,他是用这个来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意思。

  「布施」能得大财富,将来得大财富,这果报。布施、持戒,「持戒」将来的果报就是能够往生善趣,不会到三恶道去,能够得到人天的果报,得尊贵身。

  「忍辱」将来得什么果报呢?将来得到没有怨家。你若不忍同人家常常斗争,你将来有很多的怨家。不要同人家斗争,不要同人家吵架,不要同人骂架,不要。你要忍,心里安住,安忍不动,将来你就没有怨家;你多诸快乐。多诸快乐呢,在无著菩萨的《般若论》上提到,将来你能够「得大眷属」。

  「得大眷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的父亲不是平常人,你的母亲也不是平常人,你的哥哥弟弟都不是平常人,乃至你的太太都不是平常人。譬如说唐太宗他父亲是皇帝,他儿子还是皇帝,他周围的这些人,像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都不是平常人,就是得大眷属。这从什么地方来呢?从忍辱中来,从忍中来。你和人家做朋友,你要忍,你不要随便地冲动,不要;那么你这个朋友就能做得长远一点,做得长远一点,常常做朋友。而你自己常常修学佛法,你信进念定慧有进步,你的朋友也受你的影响,也进步,所以将来都是了不起的人。如果你有一点事,不高兴就冲突,就要骂人,你和任何人不能长期地做朋友,那些人都敬而远之,都离你远远去了,你将来没有朋友。这个忍辱这个地方,你看佛菩萨会知道,佛菩萨这是经验之谈告诉我们。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你常常的精进,我做一个计划,这个有意义的事情做一个计划,我一定把它做成功;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从一个须弥山到一个须弥山没有完哪!你这就是精进。「精进」是什么呢?就造成了一个广大事业的堪能性;就有这个能力做大事情,把这个事情都做成功了。而在《解深密经》上它还说出个道理:「能为众生主」;你有精进波罗蜜多的功德「能为众生主」。「能为众生主」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在一个团体里面你是领导人。你说你不精进,早晨我就睡大觉,我不愿意起来做功课,人家做什么你都不去;你常是懈怠,你只有随顺人家做事情可以,你自己不能领导,不能,你的精进力不够,不行的。你要做领导人,你要在前面的,你在后面怎么领导呢?这个精进波罗蜜是这样子。

  我们今天的世界…,当然这是好现象,什么事情都要竞选,大家选,这是好事;不然的话一个人独裁是不得了,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看因果上看,这个福德大了的时候,若金轮王的时候自然就是很和平的,自然的不需要耀武扬威他就是转轮圣王,就是就职了,自然是这样子。比如说是你三大阿僧祇劫修学六波罗蜜,功德圆满成佛了的时候,到什么地方自然地四面八方都是恭敬供养、尊重赞叹。你若是铁轮王;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铁轮王可不行,铁轮王就得要摆出来这武力,要摆出来;你不听我、我就要打你,铁轮王是这样子,金轮王没有这回事。我看那个《宝积经》上说:八万四千年做太子,八万四千岁做金轮王,八万四千岁退休下来,退休了就是修学四禅八定;修学四禅然后死了以后生到天上做大梵天王,这个金轮王是这样子。所以要精进、不要懈怠,要精进地用功,将来不需要竞选自然是国王;自然好好用功,就是佛,成佛了什么事情都大自在的境界。「能为众生主」,这是精进波罗蜜。

  禅波罗蜜,你多多修禅波罗蜜将来的果报…,大的果报我们不说,就说小境界:「身无损害」,你的身体,没有任何人能伤害你的身体的。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看这情形,你若禅定修成了到了色界天上去,色界天上没有战争,人与人之间都是很和平的,所以这身体是不损害的,没有老病的问题。我们欲界,欲界那身体要加强一点,随时有问题,那蚊子还会来咬你的,伤害你的身体;你吃的东西不对了中毒了,这有问题的,到了色界天上没这些事情。所以修禅定很要紧!很好!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也是一样非常殊胜。这是禅定。

  「般若」,这个般若将来得的功德,是有「大宗叶」的境界。「大宗叶」是什么?就是会有很多的眷属;譬如转轮圣王有千子,一千个儿子;像佛有无量无边的大阿罗汉,大菩萨做弟子,这就是大宗叶,就是这个意思,这大智慧境界。无著菩萨《金刚般若论》上说:「于大人众中得自在」,在「大人众」,都是了不起的人,你在那里面得自在,这是大智慧境界。

  所以是「微妙可爱诸果异熟,饶益一切有情为果」,我们凡夫境界,若是做一些功德的时候,将来也会得到一些荣耀的事情,但是他就是爱着这果报,为果报所迷惑;一方面享福,一方面在造罪业。这个菩萨得到果报是饶益一切众生的,是利益一切众生。《解深密经》说:「一切波罗蜜多大悲为因,微妙可爱诸果异熟饶益一切有情为果」,菩萨是这样子境界,在《解深密经》四卷十四页。「是名因果差别」,因和果的不同,和凡夫不一样。

  「又复下说总略义中此即无碍解施」,这一段文,下面那个总解略义的地方,说这一段文就是「无碍解」的布施,「谓由四无碍解于一切法成此四种妙慧的差别故」。「于〈慧品〉中说」,现在是〈施品〉,〈慧品〉中说有四种智慧。「一、依法异门智」,这个智慧在法上来看,各别不同的门径;从那个门上说是这样子,从这边说又一样,从那边说又一样,这样子这就叫做「菩萨法无碍慧」,法无障碍的智慧。「二、依法相智,所谓菩萨义无碍慧」,这个「法相」也就是法的义,法以义为相;对这个义的智慧。这个是如幻如化的义、这是毕竟空义,这各式各样的义。这无碍的智慧。「三、依法释辞智」,这个法义有各式各样,但是要用语言文字去解释各式各样的语言,各式各样的言辞;这是汉文、这是藏文、这是英文、这是德文、这法文,就是「释辞智」,这个智慧。「所谓菩萨释辞无碍慧」,这是又一种智慧。「四、依法品类句差别智,所谓菩萨辩才无碍慧」,法也无量无边、义也是无量无边,这言辞、文句也是无量无边;但是用什么来讲呢?就是你要有智慧,你要用辩才无碍的智慧去宣扬这样的,这些无量无边的差别义,那么有这四种智慧。这一段文解释完了。

  这是第三科「无碍解施」,下面是第四科「胜意乐施」。

  宙四、胜意乐施

  又诸菩萨,于诸有怨,以慈意乐而行惠施;于诸有苦,以悲意乐而行惠施;于诸有德,以喜意乐而行惠施;于诸有恩亲善同意,以舍意乐而行惠施;当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

  「又诸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的时候。「于诸有怨」,对于有怨恨的人,这个菩萨没有遇见佛法以前,也都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也会与人结怨,结怨这个人终究有一天遇见一起的时候,就是怨家来了。这个菩萨是「以慈意乐而行惠施」,慈能与乐,慈爱的心情也布施他,那就是以德报怨了;而不是说,你恨我、我也恨你,菩萨不是这样的,所以菩萨之伟大,这叫作「胜意乐」,殊胜的心情。「于诸有苦,以悲意乐而行惠施」,这个有苦恼的,他是有病苦生活困难,那菩萨以悲悯的心情来布施他,布施给他。「于诸有德,以喜意乐而行惠施」,对有道德的人,要给他布施的时候,心里面非常快乐、欢喜,很恭敬地布施给他。「于诸有思亲善意乐」,于诸有恩爱的人,彼此间亲善;父母是有恩的人,乃至师长也是有恩的人,乃至妻子、儿女也都是有恩爱的人,「以舍意乐而行惠施」,以清净心布施,以清净心来行惠施。「当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菩萨布施的时候以慈悲喜舍,用这样的心情去布施,这叫作「巧慧而行布施」的,菩萨的心是用清净心作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而不用贪瞋痴的。

  宙五、治障施(分三科) 洪一、标

  又诸菩萨于其施障,及彼对治,如实了知。

  这是第五科「治障施」。前面「胜意乐施」,这第五科是「治障施」,「治障施」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又诸菩萨于其施障」,对于布施是有障碍的事情,障碍这个布施。「及彼对治,如实了知」,有障碍的时候,还有办法能够消除这个障碍,所以叫做「对治」,菩萨如实地明白;我知道这是障,然后也知道怎么样来消除这个障碍,菩萨也知道这件事的。

  这是「标」。下面的解释分两科,第一科「障治的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四障」。

  洪二、释(分二科) 荒一、障治差别(分二科) 日一、标列四障

  此中施障略有四种。一、先未串习;二、施物丽阙;三、耽着上妙悦意财物;四、观见当来具足财果而深欣乐。

  「此中施障略有四种」不同:一是「先未串习」,我以前没有作过这个事情,譬如说「布施」,我以前从来没有布施过,那么这件事就是个问题;你没做过,你就开始做就有困难,就有障碍。「二、施物丽阙」,说我心情是愿意做布施,但是我没有财物可以布施;「丽」者少也,「阙」、缺少;没有财物布施这是困难,这也是障碍。「三、耽着上妙悦意财物」,我不是缺少,我有好多的「上妙」,上品的、极微妙的,令人欢喜的这些财物我有;我心里爱着这些财物,我不肯布施,这东西舍不得布施。「四、观见当来具足财果而深欣乐」,第四个障碍呢,就看出来将来…;我今天做这个布施,明天也布施、今天也布施、明天也布施、常常布施,我就知道将来我会因这个布施财的功德,将来得到一个果报;将来得的果报非常的美好,心里面深深的爱乐。譬如说在人间做布施,将来生到天上去得天的果报,这天的果报太好了,心里面爱着这件事;这件情形也是障碍,对于行菩萨道的事情也是障碍的。

  这里举出来四种障碍,「先未串习,施物丽阙,耽着上妙悦意财物,观见当来具足财果而深欣乐」是诸障碍,这是列出来。

  下面第二科「列释对治」,标列出来给我们解释一下,怎么样来消除这个障碍?分出四科,第一科「于先未串习」的障碍,分两科,第一科「通达过失」分两科,第一科是「于宿作」。

  日二、列释对治(分四科)  月一、于先未串习障(分二科)

  盈一、通达过失(分二科)   昃一、于宿作

  若诸菩萨现有种种可施财物,虽见求者正现在前,而于惠施心不趣入;菩萨尔时即以正慧速疾通达,是我于施先未串习所作过失。

  「若诸菩萨现有种种可施财物」,这个菩萨有很多的财物。「虽见求者正现在前」,虽然看见来乞求的人显现在前面了。「而于惠施心不趣入」,但是这个菩萨说是:你同我要钱,我对把钱给你这件事,我心里面不欢喜,「心不趣入」,心就不想这么做,不想到那个地方去做这件事;不契入布施这件事。

  「菩萨尔时即以正慧速疾通达」,那时候这怎么办呢?菩萨是学习过佛法的所以他会这样想;如果完全没有学习佛法,他不会这么想。「即以正慧」,就是非常良好的智慧。「速疾通达」,很快地就明白了;什么呢?「是我于施先未串习所作过失」,我从来也没有做过布施这件事,没有成了习惯,现在第一次作这件事也会感觉到困难,就是「先未串习」所以就不能布施,第一次很困难。

  这是「于宿作」,就是过去没有做过这种事情,我过去的生命的行为里面没有作过这种事情。现在第二科「于当生」。

  昃二、于当生

  复以妙慧如是通达,我于先世决定于施曾未串习;致令今世现有种种可施财物,虽见求者正现在前,而于惠施心不趣入。若于今世,不强思择而行施者;复于来世,定当憎背所应行施。

  「复以妙慧如是通达」,还要用妙好的智慧去这样子观察。「我于先世决定于施曾未串习」,决定是没有这样做过。「致令今世现有种种可施财物,虽见求者正现在前,而于惠施心不趣入」,决定是这么样的。「若于今世不强思择而行施者」,我今生我去做布施这件事很困难,可是若是现在我若不勉强自己观察这个道理,要改变自己,我不勉强观察我自己去行布施,不改变自己的话呢?「复于来世定当憎背所应行施」,我将来生我还决定会不高兴行布施这件事,还是不愿意做。那么我不作布施,将来就是贫穷了。

  这是于过去、于当生这样思惟有这种过失。下面第二科「思择励行」,用智慧来改变自己,我勉力地我要这样做。

  盈二、思择励行

  菩萨如是正通达已;用此施障对治为依、力励思择而行惠施。能不随逐先未串习所作过失,自在而行。

  「菩萨如是正通达已;用此施障对治为依」,这么明白了以后呢,就用此这个施的障碍的对治的智慧;对治是属于智慧,用这个智慧来对治那个施的障碍。「为依」止,用这个智慧为依止。「力励思择而行惠施」,自己努力地勉强自己,我观察自己,去修行布施。「能不随逐先未串习所作过失」,菩萨用智慧观察的结果呢,他就不随逐过去生的未串习所作的过失,他能改变过来。「自在而行」,他那个智慧的力量大呢,也就可以做这件事,就能布施了。

  这是「先未串习」的过失这样子对治了。下面第二科,「于施物丽阙障碍」分两科,第一科「通达励行」。

  月二、于施物丽阙障(分二科) 盈一、通达励行

  又诸菩萨若见求者正现在前,由诸财物有丽阙故,于其惠施心不趣入。菩萨尔时即以正慧速疾通达如是匮乏障施因缘,忍受匮乏所作众苦,力励思择,起悲愍心而行惠施。

  「又诸菩萨若见求者正现在前,由诸财物有丽阙故,于其惠施心不趣入」,这个我没有钱,没有财物怎么布施呢?「菩萨尔时即以正慧速疾通达」,就是在观察。「如是匮乏障施因缘,忍受匮乏所作众苦,力励思择,起悲愍心而行惠施」,这个菩萨就这样想:我这样的匮乏缺少财物,障碍我布施的因缘;我想要布施,但是没有财物就不能布施了,就是障碍我这个布施的因缘;这个「匮乏」是障碍布施的因缘。「忍受匮乏所作众苦」,我自己这个生活都不是那么满意,我想要住个好房子,没有;我想要坐个好的汽车,没有;我自己的生活都不是那么样的如意,但是也无可奈何。我就忍受这种缺乏,各式各样的情形有所不足的这种痛苦我都忍受,我若不忍受怎么办呢?只有忍受了。「力励思择,起悲愍心而行惠施」,我这个匮乏就是因为前一生没有布施,所以我现在「力励思择」,我要努力地去观察思惟;我若想要解脱这个「匮乏所作众苦」,我就是要布施。「起悲愍心」,他向我求,他和我一样也是匮乏,所以我要同情他的心「而行惠施」,我要拿我一点财富送给他「而行惠施」,这是这样子。

  这是「通达励行」这一科。下面第二科「作念忍苦」。

  盈二、作念忍苦

  作如是念:或由宿业有过失故、或由现在系属他故,令我具受众多猛利饥渴等苦,不能饶益一切众生。设我今者由行惠施因饶益他,于现法中受种种苦,乃至殒殁;如是行施,犹为最胜,非空发遣诸来求者;况当更有诸菜叶等可以活命。菩萨如是忍受匮乏所作众苦而行惠施。

  「作如是念」;我这样子我本来已经很苦了,我还要把这个财富要送给他;这件事怎么作交待呢?「作如是念:或由宿业有过失故」,我现在很匮乏生活很苦,为什么我的生命是这样的呢?或者是由于过去生我的身口意三业有过失,就是悭吝没有布施,所以今生是贫穷的。「或由现在系属他故」,或者因为我现在我没有自在力,我要系属于别人;我要听别人的命令,别人命令我,叫我做什么、我做什么,我没有自主权。「令我具受众多猛利饥渴等苦」,或者由宿业有过失故,令我具受很多的猛利的饥渴等苦;或者现在系属于他,令我我具受众多猛利的饥渴等苦。「不能饶益一切众生」,总而言之!我是没有财富,我不能够饶益众生。

  「设有今者由行惠施因饶益他,于现法中受种种苦」,假设我今天,我勉强地也去学习这个布施波罗蜜,这样子呢,因此我也利益了他人。「于现法中受种种苦」,我已经很苦了,我还要把我的这个生命所依赖的东西又送给人,我不是更苦了吗?「于现法中受种种苦」。「乃至殒殁」,乃至到我都活不下去了,我要把我赖以生存的这些财物送给别人,我都不能生存了,那么严重,乃至殒殁死掉了。「如是行施犹为最胜」,但是你若真是这样子的话,你这个布施波罗蜜是最殊胜地,最殊胜地。

  「非空发遣诸来求者」,不要白白地就辞谢了来求你的人,一定给他一点,这样子。「况当更有诸菜叶等可以活命」,何况我并不是给他几个钱我就立刻死掉了,还没有那么严重;「何况当更有诸菜叶等可以活命」,我还有口饭吃,还不会立刻死掉的。「菩萨如是忍受匮乏所作众苦而行惠施」,「菩萨」佛教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应该这样子,忍受自己的苦难「所作众苦」,而去行布施利益众生的。

  《披寻记》一三○七页:

  或由宿业有过失故等者:谓由宿业过失现有匮乏,由现匮乏、系属于他不得自在。以是因缘,自尚不能解脱众苦,况饶益他?是故菩萨应作是念,忍受众苦力励行施,为除当来匮乏苦故。

  我现在能布施一点,我将来就会生活好一点点。

  这是第二科,「于施物丽阙障」。现在第三科,「于耽着妙物障」分两科,第一科是「通达过失」。

  月三、于耽着妙物障(分二科) 盈一、通达过失

  又诸菩萨,若见求者正现在前,由可施物极悦意故、最上妙故、于行惠施心不趣入;菩萨尔时即以正慧速疾通达,是我耽着所作过失。我今于苦,发起虚妄乐想颠倒,由此能生当来众苦。

  「又诸菩萨,若见求者正现在前」的时候,「由可施物极悦意故」,因为可以布施的东西令我极欢喜。「最上妙故」,我这个东西非常的高尚,品质最好、最妙。「于行惠施心不趣入」,对于说我把这个东西送给人,心里面不欢喜。

  「菩萨尔时即以正慧速疾通达,是我耽着所作过失」,这是我心里面爱着心所作的过失。「我今于苦,发起虚妄乐想颠倒」,说这个东西可爱,这个东西都是如梦如化、如梦中镜似的、如水中月,那是真实的东西呢?这东西很容易就被破坏,有什么好爱的呢?所以我糊涂,发起虚妄的乐想颠倒。「由此能生当来众苦」,我今天愚痴不肯布施,我将来就是苦恼了。能够作如是观,通达过失;我若不布施,我就将来就是贫穷的呀!

  这下面第二科「思择励行」。

  盈二、思择励行

  于此颠倒,偏了知故;为欲断除,力励思择,用此财物而行惠施。

  「于此颠倒,偏了知故」,对于这个糊涂,我不肯布施。我现在拿这个好的东西送给他,因为他接受我的布施,我将来能得转轮圣王的果报;那就是他送给我转轮圣王,你看这个好机会我都错过了,愚痴不愚痴呢?我「于此愚痴颠倒偏了知故」。「为欲断除,力励思择」,就希望断除这个颠倒、迷惑的思想执着,努力地用智慧观察。「用此财物而行惠施」,就用这个上妙的东西送给人。

  下面第四科,「于观果欣乐障」分两科,第一科「通达过失」。

  月四、于观果欣乐障(分二科) 盈一、通达过失

  又诸菩萨若行施已,于当施果广大财利见胜功德深生欣乐,不求无上正等菩提。菩萨尔时即以正慧速疾通达,是邪果见所作过失。

  「又诸菩萨若行施已,于当施果广大财利见胜功德深生欣乐」,我没有钱,我生活很困难,但是我还拿这么仅有的财物送给人,将来的果报不得了。说我用上妙的东西送给人,将来的果报是非常好。「于当施果」,将来布施得的果报。「广大财利」,是更广大财富的利益。「见胜功德」,我看见了最殊胜的功德。「深生信乐」,将来我能作国王,将来我生天上享天福了;「深生欣乐」,深深的生欢喜心。「不求无上正等菩提」,佛教里面说无上正等菩提这个事他没兴趣。「菩萨尔时即以正慧速疾通达是邪果见」,菩萨很快地就觉悟了;我爱着人天的富贵荣华这个是愚痴的一种见解,这不是智慧,是邪知邪见的看法所作的过失。

  第二科「观察断灭」。

  盈二、观察断灭

  如实观察一切诸行皆不坚牢,一切诸行皆念念灭;所受用果速疾灭尽、速疾离散。如是观时,即能断灭能生欣乐邪果之见;诸所行施一切回向无上菩提。

  「如实观察一切诸行皆不坚牢」,用佛菩萨的佛法中的智慧来观察这件事,「一切诸行皆不牢固」,说是人间的富贵也好,天上的荣华也好,这些有为法都是不牢固的,都是不坚固的,不会很久就没有了。「一切诸行皆念念灭」,这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地在消灭。这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现在已经过去三个月了,三个月今天二十几号了,一天一天就过去、就少了,就不足三百六十五天了,就是这样子。每一种果报虽然是美好,但是剎那剎那的灭掉就没有了。赫鲁雪夫,苏联的总理,作了十年的总理,有十年,一天一天地过去,到时候就完了,就没有了,就布里兹涅夫大权在握了,就是无常的;世间的荣华富贵无常的。王安石做了二次宰相,这就完了、结束了;曹操权利权位很高,不得了本事很大,我们今天看,通通都往事无常了。人间的富贵这样子,天上的富贵也是这样子,「一切诸行皆念念灭」。「所受用果,速疾灭尽」,很快就没有了。「速疾离散」,很快地就离开了、就散灭了,世间的一切法都是无常的。

  「如是观时,即能断灭能生欣乐邪果之见」,你能真无常观,无常观的时候,即能灭除去能生欢喜爱乐这个邪果的这种知见,这种思想就没有了。这是个美好的果报?不是的。「诸所行施,一切回向无上菩提」,所以菩萨一看世间的有为法都是念念、念念就没有了。你爱着也好,你不爱着也好,究竟都无常了,没有了。那怎么办呢?不要爱着这个事情,回向无上菩提;唯有无上菩提是常乐我净的。所以圣人,「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他不去希求有为法的功德,不希求这件事,就是希求无为的境界。

  这是「观察断灭」。下面第二科是「能治略义」,前面这是「对治四种障」。

  荒二、能治略义(分二科) 日一、举差别

  如是菩萨四种施障,当知四种能对治智对治于彼。一者、觉悟。二者、忍受众苦。三者、遍知颠倒。四者、见一切行性不坚牢。

  「能治略义」分两科,第一科是「举差别」。

  「如是菩萨四种施障」这四种障碍,「当知四种能对治智对治于彼」,用四种能对治的智慧,来对治那四种障碍,「对治于彼」。那四种智慧呢?第一个是「觉悟」,对于那个「先未串习障」,就思惟过去我没有修过布施,今生就不愿意布施;我今生若不布施,来生更还是不布施,那我就不能够得到好的果报了。第二个是「忍受众苦」,就是「于施物丽阙障」这个你要忍受一点,你能布施就是最殊胜的功德。「三者、遍知颠倒」,第三个就是「于耽着妙物障」,你能知道你爱着这个人间天上的果报,这是一个糊涂境界,不可以爱着的。「四者、见一切行性不坚牢」的智慧,就对「观果欣乐障」也就对治出去了。

  这个第二科「配胜利」。

  日二、配胜利。

  是诸菩萨由前三种能对治智,决定堪能正行惠施;由后一种能对治智,能正摄受施福胜果。

  「是诸菩萨由前三种能对治智,决定堪能正行惠施」,这么多的菩萨由前三种能对治的智慧,就是由「觉悟、忍受众苦、偏知颠倒」,有这个智慧你就能够修行布施波罗蜜。「由后一种能对治智,能正摄受施福胜果」,你能够观察有为法都是无常、苦、空的,那你就能够成就;「摄受」当成就讲,成就「施福胜果」,由这个布施波罗蜜多的福得无上菩提,你能得这个果报。这是这样配这个胜利。

  洪三、结

  当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

  这也叫做「菩萨巧慧而行布施」。

  宙六、增上意乐胜解施

  又诸菩萨内居闲静,由净意乐淳厚净信分别胜解,数数缘念种种上妙无量财宝;以胜解力于诸众生乐行惠施。由此因缘,是诸菩萨以少功用生无量福。当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

  这是第六科,「增上意乐胜解」的布施。

  「又诸菩萨内居闲静」,这个菩萨这个时候他不是在外边跑来跑去的,他是在寂静处;或是在一个静室里面「闲静」,闲居静处。「由净意乐淳厚净信」,「由净意乐」,他内心里面有清净心,这个话就不是凡夫了,他是圣人,他心里面不受一切法,心里面远离一切分别,这时候叫做「净意乐」。「淳厚净信」就是淳净深厚的净信,净信一切法都不可得,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分别胜解」就是有这样的智慧,能观察一切法。

  「数数缘念种种上妙无量财宝,以胜解力于诸众生乐行惠施」,他「数数缘念」,他在这样的三昧;实在这个「净意乐淳厚净信分别胜解」就是入了禅定了,圣人、断了烦恼的菩萨,在高深的三昧里边作如是观,这叫做「增上意乐胜解施」。就在禅定里面「数数缘念」,一次又一次的这样的观察,观察什么呢?「种种上妙无量的财宝」,心里面观想「种种上妙无量的财宝,以胜解力,于诸众生乐行惠施」,用这「胜解力」就是有力量的观想的力量,就随内心的观想,就「种种上妙无量财宝」就现出来了。现出来干什么呢?「于诸众生乐行惠施」就是布施给一切众生。

  这个凡夫,凡位的菩萨要合法地取得财富;就是他去用自己的工巧智,有专业知识,在这个社会里面能拿到很大的财富,然后就是布施给众生,这样子办法。这若入了圣位的菩萨呢,他不全是这样子,他就一入定,他心里面一观想,这个财富就来了,就是种种上妙无量的财宝就来了,布施给一切众生,这是这个意思。

  「由此因缘,是诸菩萨以少功用生无量福」,这就看出来,这样圣位的菩萨他有这种能力。「是诸菩萨以少功用」,他这禅定他已经成就了,他随时可以入定,在禅定里面就能现出这种神通,实在这就是神变通,也就是神足通,就能生出「无量福」。「当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这也是这一类的布施。

  《披寻记》一三○七页:

  又诸菩萨内居闲静等者:此显菩萨依定自在示现种种变化神通。由胜解力化作饮食、衣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车乘等事,与实无异。如是所作财食众具,令诸众生常得受用。义如〈威力品〉说。(陵本三十七卷八页)如是菩萨巧慧行施。当知已证增上清净意乐,是故此说由净意乐。又此意乐净信俱行、胜解俱行,于诸有情饶益方便印解决定,由是说言淳厚净信分别胜解。

  「又诸菩萨内居闲静等者:此显菩萨依定自在示现种种变化神通」,就是有大自在禅定的力量,那就是四禅八定了,那是无漏的定力,现出种种神通变化的境界。「由胜解力化作饮食、衣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车乘等事,与实无异」,依「胜解力」就是广大的观想的力量,心里面这样想就现出来这个东西了。「与实无异」,与真实的一样;他心里面想出来这个衣服、饮食等,这个真珠、琉璃等和真实的一样,你就能吃,拿过来就能用;他变现出来饮食、衣服你就可以用,就是真实的一样「与实无异」。「如是所作财食众具,令诸众生常得受用」,就能够受用,真是这样子。「义如〈威力品〉说」,像〈威力品〉所说的。(陵本三十七卷八页)。

  「如是菩萨巧慧行施,当知已证增上清净意乐」,那就是得初欢喜地以上的菩萨境界,「是故此说由净意乐」。「又此意乐净信俱行、胜解俱行」,「净信俱行」,就是清净的智慧的力量和他的心在一起;「胜解俱行」,有殊胜的观想智慧的力量。「于诸有情饶益方便、印解决定,由是说言淳厚净信分别胜解。」

  黄二、总略义

  如是妙慧大慧菩萨巧慧行施总略义者。由有财无财,财施所摄故;如是由法施故;由无碍解施故;由胜意乐施故;由施障对治智慧施故;由增上意乐胜解施故,当知是名唯诸菩萨不共行施。

  「如是妙慧大慧菩萨巧慧行施总略义者」,前边这个巧慧修行布施,这个巧慧的行布施;这个巧慧也就是妙慧,就是非常微妙的智慧;也是「大慧」超过声闻、缘觉的大智慧菩萨。总而言之,也就是巧慧。「行施」,用这样的智慧去修行布施。前面这么多的文,很多、很广了,现在把它「总略」,就是提出个要义来说,就是由略而广、由广而略,就是这个意思。

  「由有财无财」,最初是有财;第一科是「有财」,第二科说是「无财」,这都是属于「财施所摄故」。「如是由法施故」,第二段就是法施故。「由无碍解施故」,这是第三段。「由胜意乐施故」是第四段。「由施障对治智慧施故」,这是第五段。「由增上意乐胜解施故」是第六段。「当知是名唯诸菩萨不共行施」这是不共于声闻、缘觉的布施。

  亥三、难行施等(分二科) 天一、结前生后

  如是广说于内外事菩萨所行一切施差别相已;自斯已后,即于一切施差别相中,分出所余难行施等一切差别,应当了知。

  这是第三科「难行施」。第一科是「自性施」,第二科是「一切施」。「一切施」这一科说完了,现在是第三科「难行施等」,分两科,第一科「结前生后」。

  「如是广说于内外事菩萨所行一切施差别相已」,有内施、有外施,这所行一切布施的不同的行相已经说完了。「自斯已后,即于一切施差别相中,分出所余难行施等一切差别」,这是生后;「自斯已后」从这里以后,「即于一切施」的差别相里面,分出来「所余难行施等一切差别」的不同,「应当了知」。前面是「自性施、一切施」,现在「自性施、一切施」「所余」的,剩余的,就是「难行施等」。一共是有九种障布施。

  这个第一科「结前生后」。现在第二科是「别辨七施」,分七科,第一科是「难行施」分三科,第一科「征」。

  天二、别辨七施(分七科) 地一、难行施(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菩萨难行施?

  不容易做;这种布施波罗蜜多不容易做的,很难的。什么叫作「难行施」呢?「征」。第二科「标」。

  玄二、标

  当知此施,略有三种。

  这是标出来数目。

  下面第三科列出来这三种布施,分三科,第一科是「难行施」。

  玄三、列(分三科) 黄一、第一难行施

  谓若诸菩萨财物丽少,自忍贫苦惠施于他,是名菩萨第一难行施。

  财物很少,自己要赖以生存的,我要拿出来布施,这个是很难;自己要忍受这个贫的痛苦,然后送给别人,这是第一种难行施。下面「第二难行施」。

  黄二、第二难行施

  若诸菩萨所可爱物,或性深爱着、或长时串习,或有上品恩、或最上妙物,极生频着,能自开解,惠施于他,是名菩萨第二难行施。

  「若诸菩萨所可爱」的东西,「或性深爱着」,这个东西,本来他内心里面深深地爱着这个东西,你说要把它布施出去是很难。「或长时串习,或有上品恩」,这个东西长时间和自己接近,爱着这个东西,长时在一起,和这爱着的东西长时在一起。「或有上品恩」,这个布施的东西,对我有特别的恩德,特别有恩爱的。「或最上妙物,极生频着」,这个是最上最殊胜好的东西。「极生频着」,生出很大很大的爱着心,那你说这样的东西往外送,这是很难。「能自开解,惠施于他」,菩萨能自己用智慧来开解自己、来开导自己、开示自己,然后把这个东西惠施于他,这是不容易。那么这些东西是什么东西呢?就想一想就好了。「是名菩萨第二难行施」。下面第三科,「第三难行施」。

  黄三、第三难行施

  若诸菩萨极大艰辛所获财物,惠施于他,是名菩萨第三难行施。

  「若诸菩萨极大艰辛所获财物」,特别的辛苦得到这个财富,然后把它「惠施于他」,「是名菩萨第三难行施」,第三种难行施。

  《披寻记》一三○八页:

  或有上品恩者:谓于所爱有情为上品故。

  「所爱的有情为上品」,说这个人是特别有恩爱的人,你把他送给别人,这是很难的。

  下面第二科「一切门施」。这里分七种施,这个「难行施」解释完了,现在第二科「一切门施」。分四科,第一科「征」。

  地二、一切门施(分四科) 玄一、征

  云何菩萨一切门施?

  怎么叫作一切门施?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标」。

  玄二、标

  当知此施,略有四相。

  「当知此施」,略有四种相貌。这是「标」,下面列出来。

  玄三、列

  谓诸菩萨,或自财物、或劝化他所得财物、或施亲属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善友大臣亲戚眷属、或复施与他来求者。

  「谓诸菩萨,或自财物」,或者自己的财物去布施。「或劝化他所得财物」,或者是向别人劝化得来的财物作布施。「或施亲属父母妻子」,这个财物向外布施的时候呢,布施自己亲爱的人;谁呢?父母是亲爱的人,妻子也是亲爱的人、奴婢、作使、善友、大臣、亲属、眷属,布施给这些人。「或复施与他来求者」,或者就是不属于前面列出来这个,其他的人向他来求的,他布施给他们。

  这是「列」,下面第四科结束。

  玄四、结

  如是四相,是名菩萨一切门施。

  这「一切门施」是这样意思。就是所布施的人不同,一类一类的,这叫「一切门施」。下面第三科「善士施」,分四科,第一科「征」。

  地三、善士施(分四科) 玄一、征

  云何菩萨善士所行名善士施?

  「云何菩萨善士所行」的名叫作「善士施」呢?什么叫作「善士施」呢?

  这是「征」,下面「标」。

  玄二、标

  当知此施略有五相。

  「当知此施略有」五种相貌。这是「标」,下面第三科「列」。

  玄三、列

  谓诸菩萨净信而施。

  他布施的时候,他是有清净的信心的,不是随便布施的。

  《披寻记》一三○九页:

  净信而施者:谓如前说如实了知一切品类所行布施,一切品类施果异熟深生信解,不由他缘非他所引而行布施故。

  「净信而施者:谓如前说如实了知一切品类所行布施,一切品类施果异熟」,就是各式各样的布施得到各式各样的果报这件事。「深生信解」,这个菩萨对这件事是有信心的,是有因就有果。「不由他缘」,不是由别的因缘来叫我去布施。「非他所引而行布施故」,不是别人引导我去布施的,不是的。是我自己主动要这样布施。这是由净信而去布施的。

  恭敬而施、自手而施、应时而施。

  「恭敬而施」,布施的时候心里面很恭敬这件事,很恭敬对方受施的人。「自手而施」,布施的时候不派别人去做这件事,自己亲手去布施。「应时而施」,就是那个时候就布施,不会再缓慢。

  《披寻记》一三○九页:

  应时而施者:谓如前说,唯暂来求即便施与故。

  他一来说立刻就给而不会拖延,说是不大愿意给的样子。

  不损恼他而行惠施。

  就是给的时候不会损恼对方,然后再给你,不是这样子。

  《披寻记》一三○九页:

  不损恼他而行惠施者:谓如前说于自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终不强逼令其忧恼施来求者故。

  不会强逼这个人令他苦恼,然后施给求者,不是这样做的。

  玄四、结

  如是五相,是名菩萨善士所行名善士施。

  就是施的时候情况非常良好,这叫「善士施」。

  第四科「一切种施」,分四科,第一科「征」。

  地四、一切种施(分四科) 玄一、征

  云何菩萨一切种施?

  「征」,下面「标」。

  玄二、标

  当知此施有十三种相。

  这是「标」出数目来。下面第三科,列出来。

  玄三、列

  一、无依施。

  无所依的布施。

  《披寻记》一三○九页:

  无依施者:谓如前说不依世间名声赞颂而行布施,乃至广说。

  就是不贪着,这个「依」是贪着的意思;不贪着世间上的人的赞叹。你要布施,别人赞叹我,哦!赞叹我布施好,我为了这个好而布施,为了这个名而布施,不是的。

  二、广大施。

  广大的布施。

  《披寻记》一三○九页:

  广大施者:谓如前说不狭劣而行惠施故。

  不是狭小的境界,我就是对少数人的布施,不是;他心非常广大。

  三、欢喜施。

  第三是「欢喜施」,欢喜施是什么意思呢?

  《披寻记》一三○九页:

  谓如前说:施前意悦、施时心净、施后无悔故。

  这三时心情都是清净快乐的,那么就叫作「欢喜施」。

  四、数数施。

  《披寻记》一三○九页:

  数数施者:谓为制伏悭垢数数惠施故。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十六页)

  「数数」,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布施,不是只是一次的布施,还很多次很多次地布施。什么意思呢?「谓为制伏悭垢数数惠施故」,就是制伏内心悭吝的染污心、这个悭吝心;这个悭吝心不能一下子就能对治清净,要多少次的对治。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十六页)

  五、田器施。六、非田器施。七、一切物施。八、一切处施。九、一切时施。十、无罪施。十一、有情物施。十二、方土物施。十三、财谷物施。

  「五、田器施。六、非田器施」,这个「田器」就是这个人是有道德的人;这个人能令我得福,你对他做布施叫作「田器施」。「非田器施」,这个人没有道德是个坏蛋,他不能令我得福;不能令我得福,我也布施,这叫作「非田器施」。「七、一切物施」,所有的东西;不是我不欢喜的东西我可以布施,欢喜的东西也能布施,就是「一切物施」。「八、一切处施」,各地方我都能布施;在自己家里也好,在别人的什么地方都能布施。「九、一切时施」,在时间上说什么时候都能布施。「十、无罪施」没有罪过的布施;你要是得到的财物是抢来的,你这还是有过失的;「无罪」,我得到的财富是合法的,那么我做布施,这是无罪过的布施。「十一、有情物」的布施,有情物、不是无情物。一般的这些,我布施一个花园、我布施一个房子是无情物,有情物的布施也能。「十二、方土物施」,这个地方的产品,这个地方的产品特别好也能布施。「十三、财谷物」的布施,或者财、或者谷的布施。

  亥四、结

  如是十三种相,当知是名菩萨一切种施。

  「一切种施」是这样意思,结束这段文。

  第五科「遂求施」,分四科,第一科「征」。

  地五、遂求施(分四科) 玄一、征

  云何菩萨遂求施?

  「遂」者成也;成就你所求;你向我有所求,我就成就你叫「遂求施」。

  这是「征」,下面是「标」。

  玄二、标

  当知此施,有八种相。

  这是标出数目来。第三科是列出来名字。

  玄三、列

  谓诸菩萨,匮乏饮食而求乞者,施以饮食。匮乏车乘而求乞者,施以车乘。匮乏衣服而求乞者,施以衣服。匮乏严具而求乞者,施以严具。匮乏种种资生什物而求乞者,施以种种资生什物。匮乏种种涂饰香鬘而求乞者,施以种种涂饰香鬘。匮乏舍宅而求乞者,施以舍宅。匮乏光明而求乞者,施以光明。

  「谓诸菩萨,匮乏饮食而求乞者」,诸菩萨「匮乏饮食」生活困难,向他有所求乞,那么「施以饮食」,诸菩萨就布施他饮食。「匮乏车乘而求乞者」,他没有车,菩萨就施以车乘。「匮乏衣服而求乞者,施以衣服」,菩萨就用衣服布施给他。「匮乏严具而求乞者,施以严具」,他造一个大殿,供佛没有庄严具,向你有所求,你就是满足他,「施以严具」。「匮乏种种资生什物而求乞者」,他缺少种种的「资生物」,就是维持生命的这些这些东西,「什物」就是各式各样的东西。这是总说;前面是别说,这是总说。「施以种种资生什物。「匮乏种种涂饰香鬘而求乞者」,「涂饰」涂抹上作庄饰:或者是香粉、香末、或者是香油,或者是「鬘」,就是用种种花连接在一起叫作「鬘」,「而求乞者,施以种种涂饰香鬘」。「匮乏舍宅而求乞者,施以舍宅」,把房子送给你。「匮乏光明而求乞者,施以光明」,光明的布施。

  下面第四科「结」。

  玄四、结

  如是八相,是名菩萨遂求施。

  下面第六科「二世乐施」,分四科,第一科是「征起」。

  地六、二世乐施(分四科) 玄一、征起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施?

  此世乐、他世乐;我成就你现在世的安乐,也成就你将来世的安乐,这种布施。什么是这样的布施呢?这是「征起」,下面第二科「总标」。

  玄二、总标

  当知此施略有九相。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总说名为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

  就是用「财施」、用「无畏施」能令你现在世生活快乐。「法施」能令你将来生活快乐。这是「总标」。

  下面第三科「列释」分三科,第一科是「财施」分二科,第一科是「列」。

  玄二、列释(分三科) 黄一、财施(分二科) 宇一、列

  财施者:谓以上妙清净如法财物而行惠施;调伏悭吝垢而行惠施;调伏积藏垢而行惠施。

  「财施者:谓以上妙清净如法财物而行惠施」,就是上妙的财物、清净的财物、很如法的财物。这分这么三种:上妙、清净、如法,这三种财物。「调伏悭吝垢而行惠施;调伏积藏垢而行惠施」,布施的财物都是上妙的、是清净的、是如法的。这下面是「调伏吝垢而行惠施」,悭吝是一种垢,我心里面有「悭吝垢」,我现在把这个上妙的、清净、如法的财物布施出去,破除去我内心的「悭吝垢」,这样子行布施。「调伏积藏垢而行惠施」,这个悭吝垢之外另外还有一个「积藏垢」,这个「积藏垢」也需要把它清出去、排遣出去;用怎么办法呢?也用这个布施来对治它。

  《披寻记》一三一○页:

  上妙清净如法财物者:谓所施物精妙鲜洁如法所得故。

  「谓」你所布施的东西,这个财物本身非常地「精妙」、「鲜洁」它没有垢染,这是「鲜洁」。还有「如法所得」,不是非法得来的,不违犯国家的法律得来的,不是偷来的。那么这叫作「上妙清净如法财物」。

  下面第二科解释,前面是「列」。

  宇二、释

  调伏悭吝垢者:谓舍财物执着。调伏积藏垢者:谓舍受用执着。

  「调伏悭吝垢者:谓舍财物执着」,这个东西是我的就是爱着这个东西,现在我弃舍这个,就把悭吝的心破出去了。「调伏积藏垢」是什么意思呢?「谓舍受用执着」,这个东西我积聚收藏起来,积聚收藏的目的就是我要受用、我要享受的;现在我把它布施出去,就把这个受用的执着破出去了,这个意思。

  《披寻记》一三一○页:

  谓舍财物执着及舍受用者:此中财物执着,谓于所爱乐事。受用执着,谓于从彼所生爱乐受。如是二种差别,如〈闻所成地〉说。(陵本十四卷十四页)

  「谓舍财物执着及舍受用者:此中财物执着,谓于所爱乐事」,这个「所爱」,这件事我非常爱着它,不必讲理由,这个东西是我的我爱着这个东西,这就叫作悭吝。「受用执着」是什么呢?「谓于从彼所生爱乐受」,就是从这个东西生出来的,生出来的东西是我所爱的;譬如这个面包,我吃得很可口、爱乐这个味道,那么这叫做「受用」的执着,破除这个受用执着。「如是二种差别,如〈闻所成地〉说。(陵本十四卷十四页)」。

  下面第二科「无畏施」。前面是财施,这是第二科「无畏施」。

  黄二、无畏施

  无畏施者:谓济拔狮子、虎狼、鬼魅等畏,拔济王贼等畏,拔济水火等畏。

  前面说「当知此施略有九相」这个地方。「略有九相」:这个「财施」有三相、「无畏施」有三相、「法施」也有三相,那么就是九相。

  「财施」有三相:「上妙」这是一种相、「清净」也是一种相、「如法」的财物又是一种相。这个「上妙」就是这个财物本身是最高尚的东西。这个「清净」就是:你不是劫盗得来的,不是偷人家东西,合法得来的东西那么就叫做「清净」。这个「如法」的财物呢:菩萨布施给众生的财物;菩萨不可以用酒送给人,你不可以用刀送给人,菩萨也不轻易地把女人送给人,那么就叫「如法财物」。这是财布施分这么三种。

  这个「无畏」的布施也有三种:「谓济拔狮子、虎狼、鬼魅等畏」这是一种恐怖,菩萨能帮助你解出去。「拔济王贼等畏」,国王或者是土匪的恐怖,菩萨也能帮助你解除、解决。「拔济水火等畏」,为水所溺、为火所烧、或者大地震来了这些事情,这都使令人恐怖的,菩萨能解除去这些怖畏。

  第三科是「法施」。

  黄三、法施

  法施者:谓无倒说法,称理说法,劝修学处。

  「法施者:谓无倒说法」:为人说法的时候不能颠倒说法。「称理说法」:能合乎道理,这又是一种。「劝修学处」:劝导众生受持净戒,受持三皈、五戒、十善、八戒、菩萨戒、比丘、比丘尼戒,这又是一种;这加起来是三种。

  《披寻记》一三一○页:

  无倒说法称理说法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是名无倒说法。苦论、集论、灭论、道论是名称理说法。如是差别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五页)

  「无倒说法称理说法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是名无倒说法」,你劝人布施、劝人持戒、劝人生天,这样的论这叫作无倒说法。「苦论、集论、灭论、道论,是名称理说法」就是苦集灭道。「如是差别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五页)」。

  下面第四科「结配」,黄一、「结」。

  玄四、结配(分二科) 黄一、结

  如是一切总说九相,是名菩萨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

  令你现在世、令你将来世很安乐的布施。这是「结」,下面是「配」。

  黄二、配

  此中财施无畏施及此差别,能令众生此世安乐;法施及此差别,能令众生后世安乐。

  这个「财施」和「无畏施」;「财施」也有差别,「无畏施」也有差别。菩萨作这种布施,「能令众生此世安乐」,现在生活安乐。法的布施及此差别,法的布施也有差别,「能令众生后世安乐」;这个布施能令后世得安乐,你本身也要学习才可以。

  这是第六科,下面第七科「清净施」分四科,第一科,「征起」。

  地七、清净施(分四科) 玄一、征起

  云何菩萨清净施?

  云何菩萨清净的布施呢?

  玄二、标列

  当知此中有十种相。一、不留滞施。二、不执取施。三、不积聚施。四、不高举施。五、无所依施。六、不退弱施。七、不下劣施。八、不向背施。九、不望报恩施。十、不希异熟施。

  这是「标列」出来。下面第三科加以解释,解释这十种相貌。第一科是「不留滞施」。

  玄三、随释(分十科) 黄一、不留滞施

  云何不留滞施?谓诸菩萨,见来求者正现在前,速疾惠施不作留滞;非来求者疾望得财,如诸菩萨速希惠施。

  「云何不留滞施?」怎么叫作不留滞施呢?「谓诸菩萨,见来求者正现在前速疾惠施」,很快地就布施给你。「不作留滞」,不会把你留在这里做这件事、做那件事,有很多的滞碍、障碍,不会这样子。「非来求者疾望得财,如诸菩萨速希惠施」,不是来求的那个人他来求的心情很急,急急地希望你给他钱;他心情很急,来求的人心情很急。「如诸菩萨速希惠施」,你那个急你还赶不上那个诸菩萨他给你财的那么快,他一点不留难你;哦!你给我做做什么、给我做做什么…,说出很多的事情、条件;他没有,他赶快布施给你。

  这是第一种。第二种「不执取施」。

  黄二、不执取施

  云何不执取施?谓诸菩萨不以妄见执取于施。或执此施空无有果,或执杀害而行惠施以为正法,或执唯施极净圆满是世出世究竟清净。

  「云何不执取施?谓诸菩萨不以妄见执取于施」,不会有错误的思想,执着这个布施。什么叫作「妄见执取于施」呢?「或执此施空无有果」,他或者就是执着这个布施不会有果报的;就是作善不得善报、作恶不得恶报,那这就是「妄见」,菩萨没有这种思想。「或执杀害而行惠施以为正法」,或者是杀一只猪去供养孔夫子,这样子「而行惠施」,这是「正法」、是合道理;菩萨没有这个思想。「或执唯施极净圆满是世出世究竟清净」,或者执着这个布施波罗蜜是最清净最圆满的功德,是世间出世间最究竟最清净的功德,其余的一切事情都不如这个布施功德大;菩萨没有这个思想,菩萨不这么思想。

  这个《瑜伽师地论》上有这句话。这么多的功德里面;譬如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里面,这个布施最容易做。布施是不容易的,但这么多的功德里面,布施还是比较容易做的,也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这件事。所以弥勒菩萨知道这件事,说出这么一句话来。菩萨没有这种「妄见执取于施」;如果要有这种思想的话,那就是「妄见执取于施」。而菩萨没有这种思想,菩萨为什么没有这种思想呢?菩萨他广学一切佛法所以没有这种思想;如果你不愿意学习佛法那就有可能有这些问题,有这个问题。社会大众也认同这件事,有的人也可能就是:你现在做这件事,现在受到你布施的人,就很明白地我已经眼睛看见了他得到好处,就是到此为止。说将来还得到什么功德,他相信吗?那就又一回事了,那就不一定、不一定的。所以人的思想和他的学有关系,和他的学习有关系。

  下面第三科「不积聚施」,第一科「征」。

  黄三、不积聚施(分三科) 宇一、征

  云何不积聚施?

  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总标相」。

  宇二、释(分二科) 宙一、总标相

  谓诸菩萨,不于长时渐渐积集聚多财物,然后顿施。

  「不于长时」期渐渐地积聚很多的财富、成功了,就有很多的财富,然后这时候顿然间我才开始布施,菩萨不这样做、不这样做的。我感觉现在信佛的人也有这个问题;我现在不出家,我在社会上去发财,发了很多财,然后我出家,有这个说法,有这个想法。而现在这个地方呢,弥勒菩萨不同意这个做法,看他怎么讲?

  宙二、别辨因(分三科) 洪一、现前不施失

  何以故?非诸菩萨现有施物见来求者正现在前堪能不施;不见不施是称正理。

  「何以故?」什么理由?这就是「别辨因」别辨它的原因。分三科,第一科「现前不施失」,不施的过失。

  「非诸菩萨」,不是诸多的菩萨他现在有很多可布施东西,看见人来向他祈求的时候,「正现在面前」向他求,「堪能不施」他的慈悲心能够不布施;不是这样的,他不能忍受这件事;他有这个财物,人家来求我不布施,菩萨不能忍受这件事。所以「非」,个「非」字贯下来,「非诸菩萨现有施物见来求者正现在前堪不能施」,不能,他的慈悲心不能忍受。「不见不施是称正理」,菩萨那个慈悲心,不看见说:我现在不布施他这是合道理的;菩萨没有这个想法。

  这是「现前不施」的过失。下面第二科「积财顿施」的过失,分二科,第一科,荒一「标非」。

  洪二、积财顿施失(分二科) 荒一、标非

  云何积财而不速施?又诸菩萨不见积财后方顿施,是能生长多福之门。

  「云何积财而不速施」呢?怎么是积聚有了财富而不赶快布施呢?怎么会这样子呢?「又诸菩萨不见积财后方顿施,是能生长多福之门」,诸菩萨不感觉到积聚了很多的财富了以后,然后再开始顿施:我这时候开始一下子布施出去,这是「能生长多福的门」;菩萨不认为这是生福之门,不认为是这样子的。

  下面第二科这是「更诘」。

  荒二、更诘

  又正观见若别若总求者相似,渐施顿施财物平等;何缘而执福有差别?

  就是这个「渐施」和「顿施」福有差别。我有了钱就能布施,这是逐渐逐渐的布施。「顿施」,我积聚了很多财富然后一下子布施出去,这叫「顿施」。

  「又正观见,若别若总」,菩萨又能够很正确的看出来「若别若总」;「别」就是各别地:今天来了二个人向我求,过了几天又来了十个人向我祈求布施,再过多少天又来多少人,就是各别各别的来求施。「总」就是一下子来了一百个人,一下子来了一千个人向我求。「若别若总求者相似」,总而言之他们是有所不足向菩萨有所求,求是相似的,没有什么不同。「渐施顿施财物平等」,渐次的布施,和一下子我这一天、这七天做大布施,我布施出去一百万美钞,这一下子作布施;渐施也好、顿施也好总而言之是用这么多的钱,都是用钱或者财物这么平等的布施。「何缘而执福有差别?」什么理由你认为「福有差别」?所得的福报有差别呢?在菩萨是看得很清楚,所以「正观见」是有差别的。

  这是第二科「更诘」。第三科「顿施有罪」的过失,分二科,第一科「标失」。

  洪三、顿施有罪失(分二科) 荒一、标失

  又诸菩萨见积聚施,其施有罪;见随得施,其施无罪。

  「又诸菩萨见积聚施,其施有罪」,菩萨见出来积聚了很多的财富然后再布施,这个布施是有罪过的;啊!这一段文这么说。「见随得施,其施无罪」,随时得到财富随时就布施,这样的布施是没有过失的。所以菩萨主张是渐次的布施,不主张顿施。

  第二科是「释因」,解释这个理由。

  荒二、释因

  何以故?若积聚已然后顿施;是则先时有来求者,其数或百而不施与,令生嫌恨不忍不信;后有一类或不希求,畜积珍财强而顿施。

  「何以故?若积聚已然后顿施」,积聚了很多的财富以后,我一下子就布施出去,这样子。「是则先时有来求者,其数或百而不施与」,这样情形呢,就会出现一件事:就是你积聚的财富你还没有到时候,我一定要积聚一百万,但是现在还没有到一百万,那个时候若是有人来向你祈求,「其数或百而不施与」,或者有一百人、或者有多少人来求,你就不布施。因为你自己规定的嘛!我要到这么多才能布施,现在没到我就不布施。你若不布施的情形会怎么样?「令生嫌恨不忍不信」,那么他向你求,你没能满愿,他就嫌恨你,他就恨你了。「不忍不信」,都是一般的人嘛!你不布施,他不能容忍这件事,他不能忍受的,他也就对你没有信心了;你是菩萨,你说你要修行布施波罗蜜,结果你现在不布施,他对你没信心,这就是有了过失了。

  「后有一类或不希求,畜积珍财强而顿施」,说是我要积聚到一百万美钞,我才要开始布施。那么到那个时候呢,以前向你求你不满足他,现在他可能不高兴了:我不求你、我不希求,我不去求你。那么你积聚这么多财物「强而顿施」,你不求也要求,我一定要给你,这样布施;这样的「顿施」反而不是好事。那么可能人家也并不需要,你勉强给人家,那有什么功德吗?

  宇三、结

  是故菩萨不积聚施。

  「不积聚施」,随时得到财富,随时有所求随时就布施,这样子才是有功德,这样意思。这是结束这一段文。下面第四科「不高举施」。

  黄四、不高举施

  云何不高举施?谓诸菩萨于来求者谦下心施,亦不与他竞胜而施,亦不施已而生憍慢;谓我能施、我是施主,余则不尔。

  「云何不高举施?谓诸菩萨于来求者谦下心施」,心里面谦下,恭敬你,自己低下一点。「亦不与他竞胜而施」,也不和别人比;我要比你强,你布施一百,我布施一千。这个是阿修罗的心情:「我要比你强」;菩萨没有这种心情,「竞胜而施」。「亦不施已而生憍慢」,菩萨布施完了以后生憍慢心:你们都不能布施,我能布施;菩萨也没有这个心情。「谓我能施、我是施主」,怎么叫生憍慢心?我能布施,生高慢心;「我是施主」,这也是生了高慢心。「余则不尔」,其他的人不能布施,也不是施主。他比你强了所以就生了高慢心,菩萨不生这种心。

  这第五科「无所依施」。

  黄五、无所依施

  云何无所依施?谓诸菩萨不依称誉声颂而施;体达世间称誉声颂虚妄分别文字所起,唯是虚音系属妄响,譬如世间嗫蜷叶聚。

  「云何无所依施」呢?「谓诸菩萨不依称誉声颂而施」,不贪着别人称扬赞叹,乃至写个文章、登个报纸赞叹你;不是的,不这样。「体达世间称誉声颂」,菩萨的智慧明白世间上的称扬赞叹,或者写出了文章、作出了诗句赞叹你,那都是「虚妄分别文字所起」,世间人都是没有般若智慧的,都是执着心说出种种话来的。「唯是虚音」,就是一个声音而已。「系属妄响」,说出那个话就是一种虚妄的音响,没有什么真实义。「譬如世间嗫蜷叶聚」,譬如世间上的「嗫」,就是麦的茎,麦的那个茎子就是「叶聚」,实在就是一层皮把它包起来成了一个茎。还有「蜷」,「蜷」就是麦的屑,或者就是糠一类的东西。这一类的东西,在古代来说,这都是人不稀罕的东西;所以这些赞叹的文字,都是虚妄分别,不值得执着的。所以菩萨不贪着人家的赞叹而行布施。

  黄六、不退弱施

  云何不退弱施?谓诸菩萨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闻诸菩萨广大第一最胜施时,不自轻懱恐怖退弱。

  「云何不退弱施」呢?这是第六科。「谓诸菩萨施先意悦」,诸菩萨做布施的时候,布施之先心里很喜悦,布施的时候心里面很清净,没有贪瞋痴的烦恼的污染。「施已无悔」,布施了以后心里面不后悔;这种境界很高,不容易做得到。所以「闻诸菩萨广大第一最胜施时」,这位初发心的菩萨听人家说:诸菩萨广大第一最胜的布施的时候。「不自轻懱恐怖退弱」,他不自己轻视自己:恐怕我做不到啊!「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哎呀!我做不到!做不到我不要做了!所以叫做「退弱」。菩萨不退弱;你能行!我也能行!所以不退弱。

  这个第七科,「不下劣施」。

  黄七、不下劣施

  云何不下劣施?谓诸菩萨,于诸施物勤数简择最胜最妙饮食车乘衣服等物,持用布施。

  菩萨布施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去挑一挑,挑出最好的东西来做布施;不是挑一个最不好的给布施,他不是,所以叫做「不下劣施」。

  下面第八科,「不向背施」。

  黄八、不向背施

  云何不向背施?谓诸菩萨,其心平等不堕朋党,于怨亲中悲心等施。

  「云何不向背施」呢?「谓诸菩萨,其心平等不堕朋党」,来向他祈求的人,他对于这些人心都是平等的。「不堕朋党」,不落于「朋党」;我看见这个人欢喜我就布施,那个人不欢喜可能给他少一点、或者不给,菩萨没有这个事情。「于怨亲中悲心等施」,对于有怨恨的人也好、有亲爱的人也好、或者不怨、不亲中等的人也好,都是悲愍心平等的布施,所以「不向背施」;不向于爱,不背弃恨,叫作「不向背施」。下面第九科,「不望报恩施」。

  黄九、不望报恩施

  云何不望报恩施?谓诸菩萨悲心愍心而行惠施,终不于他希望反报。但观求乐爱火所烧,无有势力性苦众生,深心悲愍而行惠施。

  「云何不望报恩施」?「谓诸菩萨悲心愍心而行惠施,终不于他希望反报」,我布施你了,你将来要来酬谢我,菩萨没有这个想法。「但观求乐爱火所烧,无有势力性苦众生,深心悲愍而行惠施」,菩萨布施的时候,他心里面作什么观想呢?观察世间上的众生都在希望离苦得乐,众生都有这个心理;但是他没有般若的智慧,为「爱火所烧」就是爱着五欲,那个爱的心就像火似的,为爱火所燃烧。他希求五欲的时候他受了很多的苦恼,他还是继续爱着五欲。「无有势力」,他没有力量能解脱出来,从苦恼的境界里面解脱出来。「性苦众生」,众生的心老是在苦恼里面生活的这些人。「深心悲愍而行惠施」,菩萨深深的悲愍这些众生,用这个悲愍心去布施他们,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不求回报。

  《披寻记》一三一二页:

  求乐爱火所烧无有势力性苦众生者:谓彼众生诸行粗重其性是苦,无有势力能令永灭。于行苦中爱火所烧希求得乐,不知乐受坏苦所随,是故菩萨深心悲愍。

  「求乐爱火所烧无有势力性苦众生者:谓彼众生诸行粗重其性是苦」,谓彼众生的色、受、想、行、识诸行是特别粗重的,就是贪瞋痴在那里动,那个情形都是苦恼的境界;苦恼还是苦恼,乐苦也是苦恼,不苦不乐也是苦恼,所以「其性是苦」。「无有势力能令永灭」,他自己没有力量能灭其苦。「于行苦中爱火所烧希求得乐」,他在行苦,行苦就是不苦不乐的叫行苦。行苦里面他也是爱火所烧;怎么是爱火所烧?他「希求得乐」,他希望得到五欲之乐。「不知乐受坏苦所随」,他不知道你希求乐,那个乐来了它会坏的,坏的时候你就苦恼了。「是故菩萨深心悲愍」。

  第十科,「不希异熟施」。

  黄十、不希异熟施

  云何不希异熟施?谓诸菩萨修行惠施,终不希望当来所得财宝圆满、自身圆满施果异熟,观一切行性是虚伪,观大菩提最胜功德。

  「云何不希异熟施」呢?「谓诸菩萨修行惠施,终不希望当来所得财宝圆满、自身圆满施果异熟」,他不是爱着我将来得大财富,我将来我的身体怎么怎么好,没有这个意思;「圆满的施果的异熟」,没有这种想法。「观一切行性是虚伪」,为什么他没有这种想法呢?因为他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他观察这个世间上一切的有为法都是虚伪的;看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结果都不是真实的。「观大菩提最胜功德」,出世间的佛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最殊胜的功德,他没有欺骗性;世间上美妙的事情,世间上的事情感觉到荣华富贵是好,但是你若得到荣华富贵的时候,荣华富贵令你苦恼,所以都不是真实的、是有欺骗性的。你若得无上菩提是安乐自在的,你原来是这样想,你成就了它也是这样子是安乐自在,是没有欺骗性。

  第四是「总结」。

  亥四、总结

  由此十相,菩萨所行布施清净、最极清净。

  所以菩萨行布施波罗蜜多,是最清净的,因为没有贪瞋痴。

  下面第四科「结」。

  戌四、结

  如是菩萨依止九相所行惠施,圆满施波罗蜜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这九相布施就是:自性施、一切施、难行施、一切门施、善士施、一切种施、随求施、二世乐施和清净施。这样行布施波罗蜜多,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以后,能证悟无上正等菩提,就成佛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