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1)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一
现在是〈菩萨地〉,是第十二大科。这个〈菩萨地〉里面一共是分三大科:一个是所学处,第二科是如是学,第三科是能修学。第一大科所学处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第二大科如是学。如是学里面分两大科,第一科是略,第二科是广;这个略说里面也学习过了,现在是属于广。这个广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六度四摄,这一科里面有别广,第一科就是六度,六度里面第一科施波罗蜜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第二大科戒波罗蜜多,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酉二、戒度(即戒品)(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菩萨戒波罗蜜多?
戒波罗蜜多是怎么回事情呢?也就是戒品,这一品里面广说菩萨戒的相貌。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列出来。分二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戌二、列(分二科)
亥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戒。
这是六句颂。下边就解释这个颂,就是长行。
亥二、长行
谓九种相戒名为菩萨戒波罗蜜多。一、自性戒。二、一切戒。三、难行戒。四、一切门戒。五、善士戒。六、一切种戒。七、遂求戒。八、此世他世乐戒。九、清净戒。
前面这个「征」等于是问,长行这里边等于是回答了。九个相貌所说的戒,就叫做菩萨戒波罗蜜多。那九种相呢?第一个是自性戒。第二是叫做一切戒。第三是难行戒。第四是一切门戒。第五是善士戒。六、一切种戒。七是遂求戒。八、此世他世乐戒。九、清净戒。这个九种相貌,前面施波罗蜜多也说到这九种相貌。
这是列出来,列出来九种相貌。下面第三科就一一的解释,解释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安立戒相,安立体相,就是假借文字来表达戒的体相,所以叫做安立。这里边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解九相,就是一条一条地解释这九种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是先解释这个自性戒,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戌三、释(分二科)
亥一、安立体相(分二科)
天一、别解九相(分三科)
地一、自性戒(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菩萨自性戒?
这个「自性」我们讲过很多次了,它的意思就是它本身的体相,就是戒的本身的相貌,所以叫做「自性」。或者解释为总说的意思,总说戒的大意,那么叫做「自性戒」。
玄二、释(分二科)
黄一、明戒性(分二科)
宇一、标列四德
谓若略说具四功德,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戒。何等为四?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
「谓若略说具四功德」,这个自性戒,戒本身的相貌,若是简略的,就是简要的来说它的相貌。「具四功德」,具足四种功德,具足四种利益。那四种呢?「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戒。何等为四?」这四种功德就是菩萨的自性戒。「何等为四?」怎么叫做四种呢?下边就回答。「一、从他正受」,要具足这种功德,这是其中的一个相貌,也就是一种功德。这个第一个「从他正受」
看这个《披寻记》:
「从他正受者:他,谓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已发大愿同法菩萨。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如法求请授与净戒,乃至广说,是名正受」。
这个「从他」,这个「他」这个字就是指菩萨戒的戒和尚。这个「正受」就是遵循菩萨戒的仪轨来受菩萨戒,叫正受。这个《披寻记》上是说:「有智有力」,这个他这个人要有这样的圣德,就是他有大智慧、有四无碍辩,有这样的智慧。「有力」,后边文有解释,这个力就是六种神通的道力。有大智慧、有神通的道力。
「于语表义能授能开」,这个受菩萨戒这里面有语、有义,就是语言文字它是能表达的,这个义是所表达的。就是对于菩萨戒的文和义「能授能开」,能够传授给你,能开示、能开显里面的菩萨戒的义,有这样功德,当然这就是要有智慧。,这是一种功德。「已发大愿」,这位菩萨他已经建立了无上菩提的愿力,他有这样的愿的。「同法菩萨」,他也是秉受了菩萨戒的,在这样的菩萨,从这个人。
「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就是在具足了这么多的功德的菩萨。「胜菩萨所」,他有殊胜的功德,超越了声闻缘觉的这个人,在这位菩萨的地方。「如法求请授与净戒」,你能够如法的,没有违法的事情,你向他求请授与清净的菩萨戒。「乃至广说」,你向他申请,他能够遵循受菩萨戒的仪轨就传授你菩萨戒,乃至广说。「是名正受」,这就叫做从他正受。就是要这样的人为你授菩萨戒,你向他求请,不是从其他的人去求请的。这是第一种功德。
二、善净意乐。
第二种「善净意乐」,这个「意乐」这句话,应该里边,第一个要有信心,你对于大乘佛法有信心,也有智慧能够胜解大乘佛法。有信、有慧,而没有犹豫,这样的善而又净的意乐。这个有信就应该是有愿,这个「意乐」就是内心的愿,你有希求成就圣道的意愿。而在这里说的呢,就是你有清净的意愿要受菩萨戒。外缘是从他正受,你内心要有清净的意愿,是这样意思。
看这个《披寻记》:
「善净意乐者:增上意乐品说」,就是本论有个〈增上意乐品〉说:「菩萨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善净意乐」。「菩萨到究竟地」,就是第十地。从什么地方到究竟地呢?就是从初欢喜地到第十地,这都是已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他们这些圣人的意乐,所有一切的增上意乐,就是特别广大而且特别有力量的这种大慈悲心,也有大智慧,那么就叫做增上意乐。「是名菩萨善净意乐」,这个善净意乐就指已入圣位、得无生法忍的这些大菩萨,他们内心的大智慧、大慈悲,叫做善净意乐。这是「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页」说这件事。这里说的善净意乐是什么意思呢?
「由愿当证而作是说,非已证故」,就是这位初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愿当证」,希望将来也能成就这个十地菩萨的广大的意乐,故作是说。「由愿当证而作是说」,所以叫做善净意乐。「非已证故」,不是十地菩萨已证入法性说的,不是约那个意思说的。这里面,就是前面「从他正受」,是受菩萨戒的外缘;「善净意乐」,是受戒菩萨内心的清净意愿,这样子才能受得菩萨戒。
三、犯已还净。
这是第三个功德。
看这个《披寻记》的文:
「犯已还净者:谓于所受净戒若有毁犯」,就是这位菩萨他「从他正受」,受得清净菩萨戒之后,因为这位菩萨不是已入圣位的菩萨,多数是在外凡的时候,这个资粮位。在外凡的时候,他有的时候会失掉正念,还不能够全面地一切时、一切处保护他的清净心,所以有的时候失掉了正念,那他就毁犯了菩萨戒。「谓于所受净戒若有毁犯,当知一切皆是恶作所摄」,这个毁犯菩萨戒,犯这一切的菩萨戒,你有所毁犯的时候,都属于「恶作所摄」。这个「恶作」,不是念「ㄜˋ」,念「ㄨˋ」;就是不高兴自己所作的事情,自己犯了戒就后悔了,叫做恶作。所犯的一切菩萨戒都属于恶作所摄。这句话呢,「一切皆是恶作所摄」,这是菩萨戒文里面的话。这个按这文的意思,应该是指轻垢罪说的,不是前面的波罗夷罪,不是指那个说。
「应对于他补特伽罗发露悔灭,由是除遣所生恶作」,这位菩萨他犯了菩萨戒之后,他应该对于「他补特伽罗」,就是另一位受菩萨戒的人,或者受比丘戒的比丘,那么去「发露悔灭」,向那位补特伽罗发露自己犯了那一条戒,然后忏悔来息灭这个罪垢。「由是除遣所生恶作」,由于你发露忏悔了,就除遣了,就除灭了你所犯戒的罪垢了,就除灭了。
「恶作有五,摄事分中别释其相」,这个「恶作」一共有五类,在本论的〈摄事分〉里面有详细的解释其相,在「陵本九十九卷九页」。「如是名为犯已还净」,指这个说的。
若是犯了波罗夷罪呢,那是需要…这个《瑜伽菩萨戒本》把杀盗淫妄没有算在内,所以所列出的那四条波罗夷罪是可以忏悔的。如果上品缠,上品烦恼犯了戒,可以重受。如果中品、下品烦恼犯了戒,是可以忏悔。若是杀盗淫妄的波罗夷罪,那若是忏悔需要见到瑞相、见光、见花等才能灭罪,灭罪再重受,是这样子。
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
这是第四条。这个「深敬专念无有违犯」
看这个《披寻记》:
「深敬专念无有违犯者:谓由善净意乐于所受戒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从初专精不失正念,故无违犯」。这个「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怎么讲呢?「谓由善净意乐」,就是由于这个受菩萨戒的这个人,他心里面有极清净的意乐。「于所受戒生起最极尊重恭敬」,对于所受的菩萨戒,他能够生起最极的尊重、恭敬心,对这个戒不敢轻忽,他特别的尊重、特别的恭敬,所以叫做「深敬专念」。那么这个「深」,这就是最极尊重的意思。
「从初专精」,从开始受菩萨戒,就是「专精不失正念」,他能够专一其心。这个「精」就是使令内心清净的意思,能够不失掉正念。而这件事实在来说就是常常修止观的关系;常常修止观,你能调伏烦恼,用止观的力量调伏内心的烦恼,所以使令心能够专精不失正念。如果你不修学止观就不能调伏烦恼,烦恼不调伏,烦恼若活动的时候,你很难专精不失正念。所以使令戒清净,是由定慧的力量使令戒清净;而这个能修学定慧,还是戒清净才能修学定慧,它是互相帮助的意思。这是说到这个「深敬专念」。这个「深敬专念」和前面「犯已还净」,这个相貌不同。前面失掉了正念,你是犯了戒,犯了戒需要发露忏悔;这第四条「深敬专念」,就从来也没有犯过戒,是这样意思。这是把这四种功德标出来。下面就解释其相,第二科「摄释其相」,摄释其相,这个「摄」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合起来,把这四条合在一起来解释它的相貌。不是一个一个地分别的解释,是放在一起来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略摄三」,就是本来是四条,把它合成三条,所以叫做略摄三。
宇二、摄释其相(分二科)
宙一、略摄三
由诸菩萨从他正受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外观他深生愧耻;
那么这是说从他正受,从这里开始解释。由于发无上菩提心的诸菩萨「从他正受」,从这个有智有力的这些大菩萨正受菩萨戒的缘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对于所学习的菩萨戒,就是受了菩萨戒就要学习菩萨戒,若有违犯的时候,「即外观他」就是外边去思惟忆念你的戒师,就会想到:哎呀,我现在犯了戒,我的戒师可能要呵斥我呀,要责备我呀。就「深生愧耻」,就深深的生了惭愧心,生了羞耻心。这是外观他深生愧耻。
看这个《披寻记》:
「即外观他深生愧耻者:谓诸菩萨于罪现行能正觉知」,这个诸菩萨,受了菩萨戒的这个菩萨,他对于「罪现行」,就是染污心活动起来,就犯了菩萨戒,就显现在自己的身口意上面,这时候有了罪垢、有了污染了。「能正觉知」,他会很快的会知道,犯了那一条戒那一条戒。这就是因为常常诵戒的关系,他很熟悉这件事;如果你若不诵戒,你犯戒都不知道,你不知道犯了那一条戒;但是诵戒的时候你若不特别注意,你还是不会清楚的,你犯了那一条戒。所以这上面「能正觉知」,就是对菩萨戒的文相你特别熟悉的关系,你立刻知道我犯了那一条菩萨戒。「于外敬畏而生羞耻」,对于外边的,就是对于师长就有恭敬心、有恐怖心,所以内心里面而生羞耻心了,「是名为愧」。
由诸菩萨善净意乐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内自顾深起惭羞。
前面是第一句,现在是第二句。「由诸菩萨善净意乐故」,因为常常地修止观来清净自己的一念心,清净自心,使令这个心没有污染。你若常这样做的时候呢,「于所学戒若有违犯」,你立刻知道我心不清净了,我发了瞋心、发了贪心,我犯了菩萨戒了。
「即内自顾深起惭羞」,就会反省自己,自己来看自己,就会深深地生起惭愧的羞耻心。但是这个「惭」字是对内说的,就是我应该修学戒定慧令心清净,怎么会令我心里污染了呢?我不应该这样子!就是生了这个惭羞的心情了,这是由「善净意乐」。若是根本不注意内心的清净这件事,你犯了戒、动了烦恼的时候,自己也不当一回事,就不会有惭愧心的。
看这个《披寻记》:
「即内自顾深起惭羞者:谓诸菩萨于罪现行能正觉知我为非法,内生羞耻,是名为惭。」
由诸菩萨于诸学处犯已还净,深敬专念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
这是第三条。「由诸菩萨于诸学处犯已还净,深敬专念初无违犯」,这个诸菩萨受了菩萨戒以后,如果是犯了戒,很快地会发露忏悔,又恢复清净。或者是「深敬专念初无违犯」,或者是你的止观有力量,你时时地保持正念正知,「深敬专念」,从来也不违犯。那么这是两个因缘,一个是犯已还净的因缘,一个是深敬专念初无违犯的因缘。「离诸恶作」,就不会有后悔的这件事;就是犯了戒很快地发露忏悔,就没有这件事,心里面也就不再后悔了,所以「离诸恶作」。
看这个《披寻记》:
「离诸恶作者:谓此恶作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这个「恶作」…这个《披寻记》有「离诸恶作者:谓此恶作」这个恶作是什么意思呢?「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就是已经做了善事或者不善事,或者没有做善事不善事,会后悔。譬如说现在有一个机会做善事,我没有做,我心里后悔;或者已经做了善事,心里后悔。或者是已经做了恶事,或者这个恶事没有做,都会后悔。这个机会很好嘛,我应该做这个恶事来伤害那个人,令我心情快乐,但是没有做,就会后悔。所以已做善不善事、未做善不善事,都会后悔的。
「若染不染」,不善事是染污,善事是不染污;这个「染不染」指那个「善不善」的作用说的。后悔了的时候就是心情遗憾,心情有恨,不舒服,「怅怏追变为体」。「追变」就是后悔的意思,事情已经过去了,还在追想这件事,我不应该那样子,所以叫做「变」。「能障奢摩他为业」,这个恶作这件事,你静坐的时候,修止观的时候,能障碍你修奢摩他。奢摩他应该是寂静住的,但这个时候心里不安,老是思想、老是后悔,所以使令这个寂静住不成了,所以「能障奢摩他为业」。「如显扬说」,如《显扬圣教论》里面说,在「显扬一卷十页」那上说的。
「由此恶作令不安隐」,因为你内心里面若后悔了的时候,那心里面就不能寂静住,就是不安隐。「一切毁犯皆恶作摄」,都是属于恶作。「以是说有恶作罪聚」,都是属于恶作,所以犯了这种恶作的时候就是一大堆的事情。「此皆远离,是故名为离诸恶作」,因为你常能够「犯已还净」,或者是「深敬专念初无违犯」的关系,就是远离了一切的恶作,「是故名为离诸恶作」。
那么这一共是四句,前两句加起来是二,后两句合起来算一,所以一加二就是三,所以叫做「略摄三」。
宙二、略摄二(分三科)
洪一、第一义
如是菩萨从他正受善净意乐为依止故,生起惭愧;由惭愧故,能善防护所受尸罗;由善防护所受戒故,离诸恶作。
现在是第二科,前面是第一科「略摄三」,现在「略摄二」,分三科,第一科「第一义」,就是第一个道理来解释这个「略摄二」。
「如是菩萨从他正受善净意乐为依止故」,这位菩萨从他正受菩萨净戒之后,他内心里面有善净意乐的,因为从他正受善净意乐的功德为依止,就是为因缘故,「生起惭愧」心。「由惭愧故,能善防护所受尸罗」,因为有惭愧心,所以能够善巧能保护所受的菩萨戒,使令它不毁犯。「由善防护所受戒故,离诸恶作」,你保护了自己的戒不犯,所以就远离了一切后悔犯戒的事情。那么这是把前面这两个功德合而为一。后两句合而为一,所以就是「略摄二」,下面第二义。
洪二、第二义
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此二是法;犯已还净,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
这是第二科,第二义。「又于是中」,又这位受戒的菩萨在这功德之中,在这「从他正受」的功德、「善净意乐」的功德,你成就了这样的功德,这两种功德叫做「法」,也就是戒法。「犯已还净,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你受了这个戒以后,你才有这件事:或者是「犯已还净」这件事,或者是「深敬专念无有违犯」这件事,才会引发出来这两件事,那么这合起来也还是二。
看这个《披寻记》:
「从他正受至二法所引者:领纳属己,是名为受」,这个「从他正受」这个「受」这个字,就是「领纳属己」。就是从这个戒师所传授的戒,由你的眼耳把它领纳到第六意识,到阿赖耶识里面,你就领纳在你的心里面,这就叫做「受」,就是属于你的了,叫做「受」。「即依此相建立受心所法」,就是由这前两种功德,「从他正受、善净意乐」,你内心有「善净意乐」才能够「从他正受」,所以「即依此相建立受心所法」,就是把这个菩萨的清净戒,你领纳在你的心里面了,所以有这个受的心所法。
「欣求意乐,是名为欲」,这个第二句,就是「善净意乐」这个「意乐」是什么意思呢?「欣求意乐」,就是你很欢喜的希求这件事,希望得到菩萨戒,这个意乐,所以叫做欲。第一句「从他正受」是受,第二句就是欲,就是自己的希望心。「即依此相建立欲心所法」,欲就是希求的意思,也是心所法。
「今说菩萨自性戒中初二功德即是受欲二心所法」,现在这里说的自性戒,菩萨的自性戒里面,头两种功德就是:受心所法、欲心所法这两字。「为其自性」,为这个菩萨戒的自性。「是故说言此二是法」,所以这段文上说「此二是法」,就是戒的体性法,戒的体性。「是故说言此二是法」。
「犯已还净,是前从他正受受法所引」,因为你受了菩萨戒这件事,才会有这句话。「非无有受可名犯故」,不是没有受菩萨戒,可以说你犯菩萨戒,不能这么说;一定是受了菩萨戒,然后才有犯菩萨戒的这件事,所以是从法所引。
「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是前善净意乐欲法所引」,这个「深敬专念无有违犯」这个功德,是从你内心里面善净意乐这个欲法里边引发出来的。「非不善净能无违犯故」,不是你没有善净意乐,能没有违犯的;要有善净意乐,才能不违犯。「由是说言说此二是前二法所引」,所以这后面这两句是前两句引发出来的。那么这就是第二义。
洪三、第三义
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此三法应知能令不毁菩萨所受净戒。犯已还净,由此一法应知能令犯已还出。
这是第三义。「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这两种功德,又加上了「深敬专念无有违犯」这一种功德,这是三种功德。「由此三法应知能令不毁菩萨所受净戒」,若是这位菩萨具足了这三种功德呢,那我们就会知道他能令这位菩萨不违犯菩萨所受的清净戒,因为他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犯已还净由此一法应知能令犯已还出」,假设若是违犯了菩萨戒,他能够还净,又恢复清净,就是忏悔了。「由此一法应知能令犯已还出」,由此我们会知道能令这位菩萨犯了戒以后,就污染了,他能从污染的境界里面跳出来,又恢复清净了。那么这加起来也是二法,就是前三法合而为一,再加上「犯已还净」,那么也是二法。
黄二、明戒藏(分二科)
宇一、三种戒藏(分三科)
宙一、律仪戒摄
如是菩萨具四功德自性尸罗,应知即是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
这下面是第二科明戒藏,前面这一段的解释叫做戒性,戒的体性。这下面说戒的藏,分二科,第一科是三种戒藏,又分三科,第一科先说律仪戒摄,属于律仪戒所含藏的一切功德。
「如是菩萨具四功德自性尸罗」,这位菩萨他具足这四种功德的自性戒,自性菩萨戒。「应知即是妙善净戒」,就应该知道这位菩萨他就具足了这个摄律仪戒了,他就具足了。那么怎么叫做妙善呢?下文有解释。「正受随学」,他从师正受菩萨戒之后,他能够相续不断地随顺学习菩萨戒,不断地学习菩萨戒。「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受了菩萨戒,还不断地学习菩萨戒,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什么利益呢?利益无量众生,能安乐无量众生,有这个好处。「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这个前面说到利益安乐,后面这一句有个哀愍。哀愍世间诸天人等在生死里流转很苦,所以叫做哀愍;使令他们得大义利,就得到利益安乐了,使令他们离苦得乐了。
看这个《披寻记》来解释这段文:
「妙善净戒至利益安乐故者:由此净戒能令自他无诸损恼,是名为妙」,由于菩萨他秉受了清净的菩萨戒,受了戒之后,他能随学而不犯戒,那就能令自己、能令他人都没有损恼;自己也没有损恼,也不损恼他人,这就叫做「妙」。这个「妙」是不损恼人的意思,那就是离苦的意思;若损恼人,就苦恼了,「是名为妙」。
「起诸善行,是名为善」,这个自己不损恼人,而能发动利益自己、利益他人的有功德的行为,那叫做「善」。这个「善」指行为说的,这个「妙」指没有苦恼说的;没有苦恼,这是约「果」说的,修善行是约「因」说的。你的行为是善,不损恼人,使令大家都安乐;如果你的行为是恶劣的、暴恶的,自己也苦恼,也令别人苦恼,所以一个是因一个是果,可以这么说。这个妙、善这两个字在这里这么解释。
「依下自释利益安乐」,下面这个文本身会解释这个利益安乐的。「应知逆配妙善二义」,这个利益安乐是来逆配妙善二义的。前面这个利益在前面,安乐在后面,可是所解释的妙善两个字,妙是在前面,善是在后面,有这个不同。现在把它逆配,把利益配那个善,安乐配那个妙,所以是逆配了。
「如摄异门分说:言利益者」,〈摄异门分〉怎么解释这句话呢?「言利益者,谓诸善行。言安乐者,无损恼行」,这样说,这么解释,这个「(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页)」。这个「无损恼行」,是说菩萨的慈悲心不损恼众生,不做杀盗淫妄的事情,不损恼众生,那么那叫做安乐行。这个「利益行」呢,就是开导众生修学一切善法。这两件事。或者说你给众生一个面包,那么这就是安乐行,使令他不饥饿;另外开导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那叫做利益行。就是改变他的思想,叫做利益行;改善他的生活,叫做安乐行;也可以这样解释。「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页」,这是在那上解释的。「故作是释」,是根据那段文这样解释。
「誓受律仪,此名正受」,这位菩萨他修学佛法有多久了,在他内心的思想上,不断的酝酿,他这时候开大智慧了,他决定要受菩萨戒,他有这样的决定,那叫「誓受律仪」。那么在这来说就是「从他正受」的意思。「受学学处,此名随学」,这个「受学学处」这句话,在这段文上叫做「随学」。
「利益安乐各多种类」,这个「利益安乐」,「利益」也有很多种类的解释,「安乐」也有很多种类的解释。「菩萨地中别释其相(陵本三十五卷十七页)」,这我们已经学过了。「依此净戒修菩萨行,故能自利利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
「天,谓天众」,不是人间的人,是指天上的人。「人,谓剎帝利等」,这些统治阶级的人。「于天众中,等取魔梵」,「等」取欲界顶天的魔王和色界天的梵天。「于人众中,等取沙门婆罗门。由天人等解甚深义」,为什么只说天人,没说三恶道呢?「由天人等解甚深义」,因为这个天和人间的人,他们这个报障轻微,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有堪能性通达佛所讲解的甚深义,还有能力勤修正法,「勤修正行」。「有力能故」,就是有智慧力能解甚深义,有能故勤修正法。「说能令彼得义利等」,所以这段文上说,能令天人得到义利等,得义得利。
「证自涅槃,名之为义」,这个「义利」两个字怎么讲呢?「证自涅槃」,他自己解甚深义、勤修正行,所以他能得涅槃,这叫做「义」。「可爱乐故,无有罪故,证功德法,名之为利」,所证得的涅槃是可爱乐的。「无有罪故」,有什么可爱乐呢?这里面没有过失,没有污染,纯是清净的功德法,所以叫做利。「究竟胜利远离过患故」,得了涅槃这个第一义,是究竟的胜利,就是不会再失败了;你成功了以后,永久是不会再跌倒了,所以叫做究竟的胜利。这个究竟的胜利是什么意思呢?「远离过患」,永久不会再有令你苦恼的事情。因为你若是没得涅槃,你不能证悟第一义谛,你修习人天善法的功德虽然也是不错,但是你可能还会失败的,你又跑到三恶道去了,那里面还有过患。现在得涅槃的这件事是究竟的胜利,远离这些过患。「此中诸义多如摄异门分释」,这一段文的解释多数是根据〈摄异门分〉的道理解释的。这个〈摄异门分〉是在那里呢?「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页」,在那里解释的。
这是这个「明戒藏」,这个「摄律仪戒」这一段解释完了。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佛书题解:瑜伽师地论 解题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