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14)

  子四、第四颂摄(分二科)  丑一、标

  复次嗢柁南曰:所作、及所缘  亦瑜伽、止、观  作意、与教授  德、菩提、圣教。

  闻所成地主要是说的五明处,现在是说内明处。内明处分四大科,第一事施设建立相,已经解释完了。第二科想差别施设建立相,这一大科里面有四个颂,前三个颂都解释完了,现在是第四个颂。第四个颂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就是刚才念的这个文。底下第二科是列,分十科,第一科是所作。

  丑二、列(分十科)  寅一、所作

  云何所作?谓八种所作。一、灭依止,二、转依止,三、遍知所缘,四、喜乐所缘,五、得果,六、离欲,七、转根,八、引发神通

  这是十科里面的第一科是所作。这个所作怎么讲呢?就是修习瑜伽、修习止观的时候的情况,这个「作」实在就是修,就是修习止观在这色受想行上它里边的情况。一共分八种。第一种是灭依止。这个依止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我们无论是世间的善法,世间的恶法,乃至出世间的圣道,都要靠这五蕴身来创造的,所以依止就是指这生命体说的。现在说灭依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常常的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那么第一个现象出现的事情,就是身体上这个粗重没有了。感觉到粗重,这个粗重,常常静坐的人,这是一个事实,很容易明白什么叫做麤重;不静坐就不行,就像人有病,病好了,就是这样的意思,我们不静坐的人,感觉这个身体是这样的,这个身体没有什么大病,这个身体也就算是四大调和,也不感觉有什么不对,也满好。但是你若静坐,奢摩他修的好的时候,这个身体好像有若无的样子,就感觉到以前不静坐的时候,对身体的感觉就名之为粗重。那个粗重,到这个时候,奢摩他修得好的时候,那个粗重的现象没有了,叫做灭依止。不是说把这个身体灭坏了,破坏了,不是;就是身体上粗重的那种粗劣、笨重那种不轻快的那种感觉没有了,就叫做灭依止。这个事情,就是我们若是长期的拜佛,你若诚恳的拜佛,久了也会有这种感觉。比如说你背《法华经》,你把《法华经》背下来,然后你天天背,也会感觉到轻快,这身体也是轻快的;你念阿弥陀佛,久了也是。这佛法微妙就是你心理清净,心清净,生理就受到影响,它也有变化,它也是有变化的。这是第一个是灭依止。

  第二个是「转依止」。这个转就是现起。但是它现起是现起,它也是活动的。这个转有活动的意思,有现起的意思,有活动的意思。这个粗重的现象没有了,同时又有轻安的现象出现了,叫做转。这个身体轻安的现象,逐渐的现起了,它也不是顿现,是逐渐的、逐渐地就出现了。这个修学圣道,修学这个上人法,这和欲的生活不一样。这个欲的生活使令你的烦恼越来越重,生理也有变化,都是苦恼境界。但是这个离欲的境界,佛说的这一切法门,你若是能够去修行的时候,那完全和世间上的欲是不同了。所以这粗重除灭了,这个轻安的境界,辗转地、逐渐地就现起,现出来了。这是所作,你修止观的时候,会出现这个事情。当然这里边也还是有深浅。在欲界定的时候,不明显,其实已经开始了,但是不明显;到未到地定就很明显的出现了,这轻安乐逐渐地就出现了。等到初禅的时候,是更猛烈的轻安乐出现了。所以感觉这个身体是没有了,又忽然间有了;有了,又没有了;有的时候如云如影的样子,不是那么粗重的身体,不是有五百磅那样子重。

  「三、遍知所缘,四、喜乐所缘,」或喜乐也可以。遍知所缘是什么意思?和喜乐所缘这两个法是干什么?是什么呢?是成就这个灭依止、转依止的一个力量,它的力量使令灭依止、转依止出现的,可以这么讲。而遍知所缘和喜乐所缘,这个遍知所缘就是关于苦集二谛,苦谛、集谛,这个喜乐所缘你静坐修止观的时候,这个所缘境。所缘境这个时候,有苦集二谛的境界,你要知道。喜乐所缘是关于灭道二谛的所缘,这个道那就是戒定慧。这个喜乐所缘,你对于止观,因为初开始用功的人,当然凭自己的信心,凭自己的信心加上大众的威德力,这样努力。等到有成就的时候,那就不只是信心了,那就有其他更强大的力量,推动自己向前进,就有喜乐了。就是修止修观的时候有喜乐,欢喜去修止修观了。那么遍知所缘,这都是在所缘境上的时候,观察只是苦,或者是掉举,或者是有贪瞋痴的烦恼出现,此是集,遍知所缘。但是那个时候你的道力强了,你的正念一提起来,这苦集就不现了。所以这个地方,也等于是修止观的一个现象,修止观的情况。由于你有了成就的时候,所以是灭依止、转依止,这样说。或者说由于灭依止、转依止,把粗重的这种过失除灭了,得到轻安乐了,也就表示你这个止观有力量了,有力量的关系,就遍知所缘苦集清净,喜乐灭道也是清净,也就是你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辗转的殊胜,辗转的有力量了,这么解释也可以。

  「五、得果」前边这是说粗重和轻安乐出现了,这还是在凡夫的境界。现在是得圣道了,就是在禅定里面修四念处,修无常观,修无我观,当然也修不净观。这样子,一念相应就断除去见烦恼了,就得了初果;也得二果,那么再进一步就是离欲,就得三果了;得三果再进一步就是得四果,这叫做得果。这样说得果,应该是初果和二果。「六、离欲」就是三果和四果,这所作都是修止观,所作成、所成就的,努力的修止观有这样的成就。

  「七、转根」。这转根呢,因为每一个人因缘都不一样,种种的因缘不一样,有的人的因缘特别好,他栽培得好,他是个上根人,他根性非常的利,而没有什么障碍,这是最理想的了。有的人的因缘差一点,是个中等的根性;有的人的因缘不是太好,但是也还不错,就是软品的下根人,就是对于佛法的栽培,不是那么理想,还多诸业障。根性,他的善根有这么多的差别,有上根的人,当然很好,但是软品的、中品的不那么理想,也不要紧,你继续努力还可以转变;可以由软品转成中品,由中品转成上品。所以从佛法上看,虽然表面上说是有的人很好,有的人很笨,没有关系,大家都有希望,都可以有成就。你不要说我笨,不要紧,你也一样,和利根人一样,都有成就。这是转根,能转。是这样的意思。或者……前面说是我看那个人,他已经得到欲界定,得到了未到地定,得初禅了,得圣道了,我现在什么也没有,那可怎么办?不要紧,你努力也一样有希望,所以叫做转根,转根是这样的意思。

  「八、引发神通」。引发神通这件事,当然有的人没有得圣道,他先得四禅。得四禅当然就可以引发神通。有的人得了禅定的时候,同时就有神通,他不需要另外去修,他就得了神通,有这种人。也有的人得了禅,没有神通,神通还是没有;没有神通,但是有灵感,灵感不是神通。不要说他说了一句话,他有一点什么神通,其实这不是那么回事情。就是他修了禅定,然后修神通,就引发出来神通了。他还不是佛教徒,都可以有这种境界。说是佛教徒,也是一样。那么现在是说,或者说是,你是佛教徒,你这个奢摩他的善根强,一下子就得禅,很快的就得了禅,然后就有神通。或者是没有,得到未到地定,而后修四念处,得了圣道了。得了圣道以后,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也得了禅了,但是还没有神通,是阿罗汉,但是没有神通,但是还可以修。修了,就能引发神通,也就有了神通。不管是怎么样,你是先得神通,后得神通,总而言之有这一件事,引发神通这件事。这引发神通,对行菩萨道的确是有作用,和没有神通是不一样的。

  《披寻记》四七六页:

  谓八种所作等者:此中前四所作,谓修瑜伽者瑜伽所作,如声闻地释相应知。(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

  「谓八种所作等者:此中前四所作,谓修瑜伽者瑜伽所作,」都是修止观所作成的现象。「如声闻地释相应知。」,声闻地解释它这前四种的相貌,应知。后四种在声闻地上,没有明显的有这种意思(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

  寅二、所缘

  云何所缘?谓四种所缘。一遍满所缘,二、净行所缘,三、善巧所缘,四、净烦恼所缘。

  这是第二科所缘。第一科所作,实在就是总说的,这底下别说。怎么叫做所缘呢?这是问,底下回答。「谓四种所缘境」,所缘境有四种不同。「一、遍满所缘。二、净行所缘。三、善巧所缘。四、净烦恼所缘。」我们前面曾经讲过,这个「遍满所缘」就是包括了一切的所缘境。就是有分别影像所缘境,无分别影像所缘境,还有事边际所缘境,所作成办所缘境,这一共有四种,前边解释过,在后边的文还是有解释的。下边说(陵本二十六卷十三页)还是有解释。

  「净行所缘,」就是五停心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骄慢众生修缘起观,就是无我观,还有散乱众生数息观;来对治贪、瞋、痴、慢这些烦恼。

  第三是「善巧所缘。」这个善巧就是智慧,就是蕴善巧,蕴界处,缘起、处非处这些,就是以五蕴为所缘境,你从这里面得到圣智,得到智慧;以十八界、十二处为所缘境;总而言之,这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得到了圣智,那么叫做善巧所缘。

  「四、净烦恼所缘」。净烦恼所缘境分世、出世的不同。世间就是修禅定的人,厌恶欲界的苦恼,欣慕初禅的微妙,欣慕初禅天的初禅,这个离生喜乐地的那种安乐。禅定的境界,这就是「厌下苦粗障,欣上静妙离。」是这样的意思。苦粗障,苦恼的「苦」,粗重的「粗」,障碍的「障」。这欲界是苦、是粗、是障;初禅天,是静、妙、离,静是寂静的静,微妙的妙,远离的离。由初禅到二禅也是,初禅是苦粗障,二禅是静妙离;乃至三禅到四禅,乃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非非想处也都是这么样,辗转的这么样观察。这就叫做净烦恼所缘,这是世间法。

  出世间的圣道,就是苦集灭道了。以苦集灭道为所缘境,那也叫做净烦恼所缘。这个所缘境,分这么四种的差别。

  《披寻记》四七六页:

  谓四种所缘等者:此如声闻地广辩应知。(陵本二十六卷十三页)

  我现在常常去翻这声闻地,感觉声闻地非常好,就是这些修行的法门,都在那里详细的解释,有详细的解释的。

  寅三、瑜伽(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瑜伽?

  这底下第三科,前面这个所缘境是列出来四种所缘,这底下第三科叫做瑜伽,就是修止观。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瑜伽?」怎么样修止观能得到相应呢?这个征,就是问。第二科就是标。

  卯二、标

  谓或四种,或九种。

  这是标。要怎么样的修这个止观呢?或者四种,或者是九种。这是标。底第三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说是四种。

  卯三、释(分二科)  辰一、四种

  四种瑜伽者: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

  「四种瑜伽」是什么?「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这四种。

  这个「信」,这都是从开始用功修行的次第。第一个就是要有信心。对于这个法门,用这样的方法修行,我相信决定可以成就的,要有这个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就不行。比如说我们念大悲咒,这大悲水能治病,但是要有条件,你要有信心,没有信心你还不行,还是不可以。说是现在修行也是,要有信心。这个法门……我感觉人还容易有信心,若在我个人来说,这信心还不容易。我要看经论上佛说的,我有信心,你说的我不一定相信。说这是我的缺点,我不容易普遍的会相信这件事。但是我看很多人不是,很多人容易相信。这样说也有很多的聪明人他会有所作为,因为很多人相信,你只要这么一说,他就相信。但是我可不是,我是很笨,但是这件事,我不是那么容易相信。但是我表现出来的态度不是那么明显。我是不相信,但是表现出来的,好像相信似的。现在说修行的法门也是,要有信心。

  第二是「欲」。相信了以后,就是自己要有这个意愿,就发出来这样的意愿,我决定要这样做,我要修行,我要修这个法门,这叫做欲。有了信,一定会有欲。你有几多程度的信,就有几多程度的欲,他们是成正比例的。

  「三、精进」。就是正式行动了。信、欲是属于愿,精进是属于行,而这个行就是不可以懈怠,就是努力的去做这件事。信和欲有可能很容易具足,这精进就不容易,精进难一点。因为人容易有些障碍,今天这个人有事情打电话来,不能不去;明天那个人打电话来,不能不去;那就把修止观这件事就得停下来,这是一个困难,很多人有这个困难。所以我看那个《高僧传》,我说过,一个出家人在深山里用功修行,他在家的儿子来看他,他就用那个……一个木板、一个藤条似的,打他的儿子。当然他儿子就走了。别人说是,你儿子好心来看看你,为什么打?他说不可以不打。因为你若是对他好一点,他常常来看你,那有时间修行呢?这可见古人和现在人不同,不一样。精进是难一点。这个信也容易,有欲还不是决定,欲和信是成正比例,有信就有欲,但是精进不容易,精进难一点。

  「四、方便」。方便是说这精进的方法。你怎么样去做呢?那就是戒、定、慧了。就是要受戒,然后就修止观,就是这样子。用这个为方便来满足你的信、欲的愿望。你想要得圣道,就是要用这样的方法,以此为方便,才能得满愿的。

  辰二、九种

  九种瑜伽者:一、世间道,二、出世道,三、方便道,四、无间道,五、解脱道,六、胜进道,七、软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

  前面是说四种,这底下说九种。「九种瑜伽」是什么呢?「一、世间道。」这个「世间道」就是不是出世,只是修禅,只是修奢摩他,修禅,不修四念处,这样子由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这也可以说是止观,是世间道。「二、出世道。」这是佛法了。出世间的道,也是要有禅,但是里面有四念处,你才能够从欲界、色界、无色界超越出去,才能得解脱。第三是「方便道」也还是以修止观为方便。

  四是「无间道。」无间道就是成功了,就是得圣道了。得圣道的时候,你这个清净的智慧和那个无我相、无法相的那个真理的寂灭相,中间没有间隔,没有阻碍了,叫无间道。说比如现在我们也可以坐在那里,心里面静下来修无我观,修一切法空观,修这空、无愿、无相三三昧,现在也可以这样修,修的时候也可能有一点相应,但是有间,就是还有那个烦恼,在你的智慧和真理之间做障碍,还是有间。可是你若成功了那个时候,就没有间隔了。就是你的无分别清净的智慧和真理面对面了,或者是统一了。统一了,无间,这个时候就是断烦恼了。一见到真理,这时候是断烦恼,叫做无间,没有烦恼的间隔了。「五、解脱道。」见到真理就得解脱了。就是这样分别。无间是断烦恼,解脱道是见到真理;其实这件事是一件事,但是分两句话来说,就是解脱了。

  「六、胜进道」。这个得圣道不是一下子。我们从经论上看,没有说一下子就成佛的,没有说这种话。就是连得阿罗汉果,也还是有渐次,有无间道、解脱道、还有胜进道。得初果以后得二果,二果以后得三果、得四果,这样子,进、胜进,更殊胜的,有大力量的向前进,这样子。当然这个还是有快慢的不同,有人还是快,有人是慢。还是有这种分别。

  「七、软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这就是修止观的时候,也有这个软品、中品、上品的不同。但是慢慢的都成功了,就是这个意思。这是说第三科,瑜伽。瑜伽分这么多的不同。这底下第四科是止。

  寅四、止

  云何止?谓九种住心。

  「云何止?」这就比前面说得微细了一点。前面说到这个方便有止、有观,究竟怎么止还没有说,这里说出来。「谓九种住心。」就是九住心。九住心下面有详细的解释。这个《杂集论》,我看《阿毗达磨杂集论》,里面的《集论》是无著菩萨作的,还有个《杂集论》,《杂集论》是解释《集论》的,这个书也要读的。我看印老法师的〈游心法海六十年〉上讲,好像是他的……不是很长的著作,那地方说,他在闽南佛学院上课,就是讲《杂集论》,上课是讲这《杂集论》。唉呀!我看这太好了。是讲这个,就是说修行的方法,说这些。而且那上面也说到蕴处界,说这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我感觉你能够把五蕴讲明白,十二处、十八界讲明白都不容易;说是你是个大法师,你把蕴、处、界讲明白,你讲给我听听,都不容易;把蕴、处、界讲明明白白都不容易。而这《杂集论》上说得很详细,现在这《瑜伽师地论》后面也是,也说到,也有说。我们一般小小的有一点而已,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就完了;十二处、十八界,界是能持的意思,就说完了,其实那事情是很多的,很复杂的,不容易!所以我们是……你越学习越知道里边深奥,渊博,是渊而又博,越学习越感觉到自己知道的少,不容易!所以应该多读书,不读书不行。现在这里说止,「谓九种住心。」九心住。或者九住心,或者说九心住,这个下面有详细的解释,我刚才这话是说《杂集论》上说到九住心,但是和《瑜伽师地论》对照起来,《瑜伽师地论》比它说得更详细,还详细。就是内住、续住,或者是说等住,内住、等住、安住……,一共是九个。

  寅五、观(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观?

  怎么叫做观呢?

  卯二、标

  谓或三事观,或四行观,或六事差别所缘观。

  这底下说观,这里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观呢?这是征。第二科是标。这底下「谓或三事观,或四行观」,这是标。「或六事差别所缘观」。这一个三,一个四,一个六;这是标。底下解释,第三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解释三事观。

  卯三、释(分三科)  辰一、三事观

  三事观者:一、有相观,二、寻求观,三、伺察观。

  这个观,就是观察思惟,就是内心里面去思惟的意思,不是无分别住,这是有分别住,明明白白告诉你,心里面要分别,要观察。观察那是分三个情形,第一个是「有相观」。这个有相观是什么呢?就是你心里面,当然是在奢摩他里面,在奢摩他里面观。我们没得到奢摩他的人,我们在修奢摩他,奢摩他没有成就的人,这时候不能说是在奢摩他里面观,我们还不及格,我们没成就的人,这句话是不及格的。因为我们也可以寂静住,但是你一修观呢,奢摩他就没有了。但是若成就了未到地定的人,那就不同了。成就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人,那更不同了。那你就是在禅定里面修观的时候,禅定还不失掉,还没有失掉,心里面观,仍然还有禅在,禅还继续地,继续下去,心一境性还在的,定的力量还在的。你们各位读《释禅波罗蜜》你会知道,说静坐的人,你修奢摩他的止,修静坐的时候,然后你现在若不坐,要放腿走的时候,你不要立刻就走,不要;你心里边先分别、观察一下。这样子使令你,一个钟头,或者二个钟头,三个钟头,四个钟头,这个静坐所造成的那个定法,智者大师是用那个字,所造成的定法,叫它慢慢疏散,疏散了,然后你再走。如果你一下子就走,那个定法还在里面,就会不舒服,你一下子你就动了,你就走了,它没有完全疏散,在你身体里面,你就不舒服,也会有这个关系,你要让它慢慢的疏散一下,然后再走。但是我们是坐在那里打妄想的人,不在此例。你起来就可以走,因为你里面没有定法嘛,没有定法。所以这就看出来什么事情呢?这里看出一件事。我们说是……你若修到未到地定、修到初禅的时候,我静坐,我修观,是在定里面修观。我们还在欲界定,很起码的定力,我们不是在定里修观,这句话还不可以完全这样说的,也多少有一点,也多少有一点定的,要知道,也多少有一点。从智者大师这一句话上看出来,我们也有一点,不过不多就是了,就是少,少一点。所以这上面说是有相观,我们也还是用原来这一句话说,是在奢摩他里面修观,还是可以这么说。不过就是不是那么圆满,不像人家未到地定,就是很明显的在定里面修观,在奢摩他里修。未到地定就是奢摩他开始成就了,欲界定还不行,奢摩他还没有成就,到未到地定以上就成就了。所以这时候有相观,就在奢摩他里面修这有相观。譬如说你以五蕴为所缘境,就是修四念处,或者修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么观。但是这有相观,暂而思惟,这下边有解释,但是我想我们天天静坐,这地方我多说几句。这下边有解释这个。「暂而思惟」就是时间很短的就这么想一想而已,就名之为有相观。就观察这个五蕴,也就是修四念处了,暂而思惟;暂,很短的时间这么样思惟一下,那就和没思惟差不多,但是可也是思惟了,这叫做有相观。

  「二、寻求观」,这是观了,这是正式的观察了。正式的观察呢,还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寻求观。寻伺,你看用这个字,寻求观用这个「寻」,底下用个「伺」,在有寻有伺地的时候我们讲了,就可以在这里用上了。寻求呢?就是概略的思惟。这个观察,这样观察。譬如修白骨观,我只是心里面想,从头至足,从足至头这么想,想得不够微细;这伺察观呢?就是一节一节的,清清楚楚的现出来,清清楚楚都现出来的。你观久了,就能自己观察自己,静下来的时候,就看见自己一节一节的骨,看见自己的脏腑的,能看见自己的脏腑的。我们功夫浅的人不知道,看不到,看不到自己的心肝脾肺肾,但是有功夫了的人,自己能看见自己的。这时候这个寻求观、伺察观,就是由粗略的观察,到微细的观察,这也是大概的说法,而实在是辗转的微细,辗转的微细就是你不断的这样去观察呢,一开始,只要是你一静坐的时候,一修毗钵舍那观的时候,你就会经过这个阶段,经过一个有相观、寻求观、伺察观,你就会自然是这样子。一开始就是看见一个相,一个所缘境,看一个头魻。这个头魻是个白骨。但是你微细一点一点的观察,那就不同了,一直到足,从头至足这样子。修这无常观也是一样,修无我观亦复如是,都是有粗略的、有微细的,有初浅的、有深入的,有各别的不同的。所以寻求观、伺察观,它分了这三个阶段。这样告诉我们,这可以很明显的知道,这个修观,由修观,由奢摩他的……九心住也是起码的,九心住实在是个欲界定,但是由等持继续修,那就变成未到地定,变成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那个修观也是,你的定力的深浅,也影响了你观的力量;而观的力量也会影响到止的力量,是互相增上的。所以有相观、寻求观,和伺察观,这样作观。

  这个《摩诃止观》,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也说得很详细。说这个从假入空观,他也说得很详细的;从空出假观,也说得很详细;乃至到说那个中观,也说得很详细的;不是马马虎虎的,不是大略的,不是那样,你真实是可以用的,你坐那儿入定了,在定里面可以这样作观。现在这《瑜伽师地论》说得更详细。说得那么详细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可以用,你可以这样用的。但是你若看禅师的语录呢,就是不可以用。初开始用功的人,不要说看了多少本,你就算是背下来了,你静坐时用不上。那个不可以当作用功修行的方法。但我这么想,这是我推测之词,认识禅宗稍为久一点的那些大禅师,他们是读过这些书的,所以他不详细说了,他是读过。他也是读过《摩诃止观》的,也读过《释禅波罗蜜》,智者大师这些书。如果是玄奘法师以后的有些禅师也都是读书人,也能读过《瑜伽师地论》的。所以他若讲开示,他就不详细说了,就说个大概,就说一句,其他的就不说了。但是后来的人,你若没有读过经论,你听他说,你用不上,你不能用。所以真要想要修行的人,你一定要读《瑜伽师地论》,读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才可以,你才能用。我曾经说:你要迈出第一步,不容易。就是你读这些书,你可以迈出第一步出去,迈第一步就能迈第二步。若是我们就说观,我们也可能……啊!是这样观。但是它分三个阶段,使令我们更清楚一点。开始小小的观一观,就是有相观。但是寻求观、伺察观就是由浅而深了,由略而广了,就是详细的作观察。这样子你才能够……这个观才能发挥力量,才能断惑证真。你能见到诸法寂灭相那么容易的呀?

  辰二、四行观

  四行观者:谓于诸法中,极简择行观,遍寻思行观,遍伺察行观。

  「四行观者:」这是第二科。初是三事观,现在是四行观。「谓于诸法中简择行观,极简择行观,遍寻思行观,遍伺察行观。」这是四种观。这个行观,这个行就是心在活动,心在活动,这还不是一般的妄想,这是修止观的,是依据圣言量作观察的,也可以叫做观行。我又有妄想,那个《影尘回忆录》有个照片,照片上面挂着一个木板,上面写着「观堂」;就是宁波观宗寺,观宗寺的禅堂不叫禅堂,叫观堂。这个字用得好,用得更明白,是观堂;这和《瑜伽师地论》的法是合。但是我看智者大师有些地方,和《瑜伽师地论》也是合,他说那修行的方法,也是合的。

  「谓于诸法中,简择行观。」这是第一个观。「谓于诸法中」,当然还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一切法。「简择行观」,这个简择,「简」就是挑一挑,这是大米,大米有砂子,把这砂子挑出来,大米保留着,挑一挑,这样的意思。所有的东西,有的好的,或者苹果有的烂的,把它挑出去不要了,好的保留下来,所以叫做简,简择就是这样的意思。现在修观的时候,也是简择,就是破自己的执着,把这个执着心不要了,挑出去,不要它。简择行的一种观察。

  「极简择行」这里加个极字,「极简择行」,那有什么不同呢?这个「简择行」是观察尽所有性,这是唯识经论上用的名词,尽所有性,我们前面也说过,无穷无尽的「尽」,所有性;处所的「所」,有无的「有」,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尽所有性。这个尽所有性是什么呢?就是观察这一切事,也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的自相,那么叫做尽所有性。这个「简择行」,就是观察一切法,每一法的自相。譬如说色、受、想、行、识,色是变碍相,受是领纳相,乃至心是了别相,这个识是了别相,这样思惟,观察每一法相的相貌,这叫「简择行观」。

  「极简择行观」,是观一切法的如所有性。如是如来的「如」,所有性和前面一样,如所有性。如所有性是什么呢?观一切法的共相。其实共相就是观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这无常就是色受想行识的共相;色不同于受,受不同于想,想不同行,行不同于识,色受想行识各有差别,但是无常是无差别的;色也无常,受也无常,想、行、识都是无常,是它们共有的相。譬如说是无我相,色也是无我,乃至识也无我;空相,色也是空,受想行识都是空,所以这是共相。现在说是「简择行观」呢,观察色受想行识的自相。「极简择行观」,观察色受想行识的共相。一个自相,一个共相;就是一个别相,一个总相;这样的意思,这样观察。加个「极」字,因为共相能断烦恼的;你观察一切法的共相才能断烦恼,是最究竟的了,这样的意思,所以叫做「极」。

  「遍寻思行观,遍伺察行观」。现在又是用这个寻和伺察的行观。就是那个简择行,你也要遍寻思行观,遍伺察行观;那个极简择行观,也是要遍寻思行观,遍伺察行观,这样的意思,这么观。都是要很周密的,很深入的这么观察。观察完了,观察一段,初开始修观的人,预先准备好,你预先修观的这个内容、情况要准备好,思惟的时间不要太长,时间一定要比止的时间短一点好。然后观完了,到此为止,就修止,修止时间稍长一点,然后再修观;止而后观,观而后止,这样修。这是四种行观。这和前面那个四种瑜伽,实在是一回事;现在这四个行观,和前面是一回事,也就是把那个信、欲、精进还是要的,就是把那个方便扩大了,把方便那两个字的内容扩大为三事观,或者是四行观,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二。第一是三事观,第二是四行观。

  「遍寻思行观,遍伺察行观」,假使以五蕴为所缘境的话,这个遍,色也作如是观,受想行识也作如是观,这是遍。底下这个伺察行观也是,也是色也作如是观,受想行识也作如是观,这是遍,「遍伺察行观」。

  辰三、六事差别所缘观

  六事差别所缘观者:一、义所缘观,二、事所缘观,三、相所缘观,四、品所缘观,五、时所缘观,六、道理所缘观。

  「六事差别所缘观者:」这是第三科,六事差别所缘观,六种情况所缘观:「一、义所缘观。二、事所缘观。三、相所缘观。四、品所缘观。五、时所缘观。六、道理所缘观。」这个我简单说一下,这个不要多说。这个「义所缘观」,就是如是如是名,有如是如是义,这都是下边的解释,那么就叫做义所缘观。「事所缘观」就是有内六处,有外六处,那么就是事所缘观。这就是在义的内容里面分内、外的不同,那么就叫做事,其实事也就是义,在事上表示出来种种义。「三、相所缘观」就是自相和共相,前面说是尽所有性、如所有性,现在这里说是「相所缘观」,观这个五蕴有自相、有共相,是所缘观;或者修不净观,或者修无我观、无常观都是这样子观。

  第四是「品所缘观」,品所缘观有黑品有白品,就是有善、恶。白品有功德,有胜利;黑品有过患,有过失,作如是观。「五、时所缘观」,观察如是事,是过去世有这样的事;如是事,未来有如是事;那么现在有如是如是事;时间上还有变化的。「六、道理所缘观」就是那四种道理: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四种所缘观,就是作这四种观察。其实这里边在声闻地里边都有解释,说得很详细、很详细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