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15)

  寅六、作意

  云何作意?谓七种作意。了相等如前说。

  现在的文是闻所成地。闻所成地里面就是说的五明,现在先解释内明处。内明里面分四大科,第一科事施设建立说过了。现在第二科就是想差别施设建立。这一科里面有四个颂,现在是第四个颂。这第四个颂里面分十科,现在是第六科作意。

  「云何作意?」第六科作意。前面是第五科,第四科、第五科说的是止观,现在第六科说作意。「作意」,在前面文说过,就是有「七种作意」。「作意」就是在内心里面修禅定的时候,从未到地定开始修这七种作意,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无所有处定都是要修这七种作意才能向前进步的,这是修禅的一种方法。就是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一共七个作意,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但是后文还有解释的。

  寅七、教授

  云何教授?谓五种教授。一、教教授。二、证教授。三、次第教授。四、无倒教授。五、神变教授。

  「云何教授?谓五种教授」。这个教授是师长教授学徒的,对学徒的教授。这里分五种的不同:第一个是「教教授」,就是这个补特伽罗,他所学习的佛陀的教法,能够不增不减的教授给学徒,就是将语言文字的佛法教授给他。「二、证教授」,第二个就是修学止观,修学止观才能证悟真理,所以它叫做证教授。「三、次第教授」,次第教授就是所学习的不管是教,也不管是证,都是有深、有浅,有前后的差别,所以按照次第去教授的。比如说是修止观,修这个现观,那就应该是观察这个苦集灭道四谛,先应该教授这苦谛,然后集谛、灭谛、道谛这样教授。比如说要修禅定,先应该修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也是要按照次第来教授的。

  「四、无倒教授」就是在前面这三种教授,都是应该没有错误的、如法的来教授这位学徒,所以叫无倒教授。不应该其中有错误。这个地方,就是人容易有一种问题,好为人师,就是有这种问题。所以若能无倒教授,那就好一点;你一知半解的,不可能能够不犯错误。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弥勒菩萨慈悲开示我们,要发无上菩提心,发大悲心弘扬佛法,使令三宝不断,要好好学习,要好好修行,你达到了程度的时候,你才能够无倒教授,不然的话就容易错误。「五、神变教授」神通变化也不是自己能够通达的,也是要依赖师长来教授,你才知道怎么修天眼通,怎么修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这也要教授的,但是这是最后的教授。

  寅八、德

  云何德?谓无量、解脱等,如句中已说。

  「云何德?」第八科是德。「谓无量、解脱等」就是四无量心、八解脱、四无碍解、无诤三昧,很多很多的功德,殊胜的胜德。「如句中已说」,第一个颂里面已经说过。这是佛教徒所应该成就的胜德。

  寅九、菩提

  云何菩提?谓三种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菩提?」这是第九科。「谓三种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阿耨多罗藐三菩提。」这是三乘圣人所成就的功德。声闻菩提,若是论根性来说,菩萨是因,佛是果,这是根性最利的。其次是独觉,其次就是声闻。声闻菩提和独觉菩提,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觉悟第一义谛,都是这么多,都是这一样。但是智慧有深浅,所以所得到的菩提也就有高下了。「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这样意思。但是都是觉悟的第一义谛,所以都能够了脱生死,但是道力还是有差别。「菩提」是一个智慧,就是清净无漏的智慧。「佛陀」这个字,翻作中国话翻作「觉」,也是智慧,但是那个是约人说的,这个是约所成就的法说的。也就是一切圣人所成就的无量无边的功德,里边最重要的一个功德就是智慧,所以特别的标出来,叫做「菩提」。

  寅十、圣教

  云何圣教?谓授以归依,制立学处,施设说听,建立师徒,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诃欲爱味,示欲过失,显说杂染及清净法,教导出离及与远离,称赞功德,乃至广说无量无边清净品法。

  「云何圣教?」这是第十科,怎么叫做圣教?也就是佛陀,他宣扬教法教化众生的时候,都讲些什么事情呢?这底下就是大要的说出一个大纲,这样意思。这是问,底下回答。「谓授以归依,」这个圣人,就是佛陀教化众生,先开始来传授这个归依,教导我们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是这样意思。这个「归依」就是依止的意思。我们修学圣道,对于这件事我们完全不明白,要依止佛法僧来学习这件事,那就叫做依止。就是开始学习的时候,你一定要依止佛法僧,不然的话,这件事办不成。可是在学习的时候,要靠佛、靠僧,可是内心学习呢,念念与道相应,那就是第一义谛了,所以就是法。是这样意思。

  「制立学处」,一开始是教授这个归依,进一步是做什么呢?就是制立学处。佛为我们,佛陀的大智慧,知人见人,为优婆塞、优婆夷,乃至比丘比丘尼,乃至一切佛教徒制立这个学处,所应该学习的就是戒,学习戒法。「施设说听」,前面学处是戒,这底下就学习教义了。「施设」也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性,为他安排什么样的佛法,为他教授,是这样的意思。这个「说听」,我这么想,是依义发言名之为「说」,根据这个道理来说话,依义发言,叫做说。你说了老半天,没有道理,那不能算是说。这个「听」呢?就是闻说而能得义,是名为听。你是听到了。如果只是听那几句话,而没有明白什么道理,那你和没有听到有什么不同呢?这叫「施设说听」。

  「建立师徒」,建立师徒就是学习佛法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师,由这个师来教导这个学徒。由师长的教导才能引发一切圣道,不然的话这个圣道很难现前,所以一定有师,初开始学习的人就是徒,要这样。也就像一个团体,社会上的事业也是一样,我们出家人的寺庙也是一样,每一件事要有人负责,要有一个人负责,这一件事才可以做的。说是我要学习佛法也是一样,你也要有一个师,不然这件事也是做不成。

  「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建立师徒,前面这一段,就是学习戒定慧,向师长学习戒定慧。这底下是说这个圣教中,一般性地宣扬的时候,倒不是一定要说第一义谛,说苦集灭道,都不是这个,而是说这个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说这样的佛法。先告诉这个人发慈悲心,「施论、戒论」就是发慈悲心的意思。我所有的这些财富,我应该发慈悲心,对于贫困的人应该有同情心,那么叫施论。戒呢,也是要发慈悲心不要做这些令众生苦恼的事情,也是慈悲心的意思。生天之论,施论、戒论都是生天之论,就是将来能得到可爱的果报,能生到天上去。

  「诃欲爱味,示欲过失」这又一样,就是要呵斥欲的爱味。我们众生对于五欲,染着这个欲的事情,要呵斥这件事。「示欲过失」,开示我们,我们对于染着这个欲是有过失的,要这样讲解这件事。「显说杂染及清净法。」这个「显」就是要说的非常明白,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什么是杂染法,什么是清净法,要明明白白的说出来。比如杀盗淫妄这是染污法,十种恶法是染污法,「及清净法」修学五戒十善,乃至到出世间的圣道,这是清净法。

  「教导出离及与远离」,圣教是教导我们从欲里面,从这个杂染法里面出离,从那里面解脱出来。「及与远离」,远离就是不要亲近,不要亲近这些染污法。「称赞功德」称赞出离、远离是有功德的;不出离、不远离,染着于欲,在生死里流转是有过失的。看出这个圣教说的什么事情,就是说的戒定慧,说要发慈悲心利益人,说这个事情。没有说我叫你发财,我叫你富贵荣华去发财,没说这个话。但是这个施论、戒论,也就是发财之道。但是这个是由慈悲心,用慈悲心来爱护别人,而不是自己有想要发财,而去施论、戒论;用慈悲心,只是想别人好,没有去想自己怎么怎么的,只是用这样的心来爱护别人。佛法这个圣教是这样意思,圣教是这样。圣教,没有说是你布施十块钱,我叫你得一百块,不是这样说话的。

  「乃至广说无量无边清净法。」这就是无量无边的出世间圣道,或者四谛、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一切佛法,这样意思。

  壬三、摄圣教义相(分二科)  癸一、征起

  云何摄圣教义相?

  前面这一段一共是十科讲完了。这第四个颂的十科讲完了。这底下是第三科,摄圣教义相。内明处一共分四科,第二科想差别施设建立相讲完了。现在这底下第三科,摄圣教义相。其实前边十科最后一科,云何圣教,很简要的说了,但是这里边又重说,当然说的是由广而略,说出这个圣教的相貌。这第一科是征起,第二科列释,也是分十科。第一科能修习法。

  「云何摄圣教义相?」怎么样由渊博的圣教把它略略地说出来它的义相呢?

  癸二、列释(分十科)  子一、能修习法

  此中有能修习法。谓于诸善法专志所作,相续所作,方便勤修。

  这分十科,这是第一科。「此中有能修习法。」这圣教里边……佛陀教导我们的有能修学圣道的方法。「谓于诸善法专志所作」就是对于三十七道品,或者是其它的一切法门,「专志所作」你修学的时候,你要专一、心要专一。要专一的来作这件事,要这样子,这件事才容易成就。你若是作这作一点,又作其他的事情,又作什么什么事情,那样不行。「相续所作」不但是专志而且还要相续不断的来作这件事。譬如修四念处,不是一个短时期可以成功的,你一定要相续不间断,不要懈怠才可以。「方便勤修」以专志、相续为方便,精进地去修行,要这样子才可以。这底下《披寻记》的这段文:

  《披寻记》四七八页:

  有能修习法等者:谓能勤修诸善方便。是名能修习法。方便有二:一、殷重,二、无间。如次名为专志所作,相续所作应知。

  「有能修习法等者:谓能勤修诸善方便,是名能修习法」。这样就是说出两件事,我们怎么样来修学这个四念处呢?这个方便有两个:一个就是殷重,第二个就是无间。「如次名为专志所作,相续所作应知。」这样讲呢,殷重所作就是专志的意思,专一其心。「志」也可以说是愿,愿望。愿望……可能很多的愿望,在佛法里面,我又想要读经,我又想要念咒,我又想要得神通,我又想要什么什么地,当然愿望可以很多,但是你现在修学这个法门的时候,要一样一样修,要专志。现在要修四念处,要专一的作这件事。我现在若是想要得神通,你就专一的修这神通,要专志,然后相续不断的这样子。这样说的倒是非常的简要,一个专志,一个相续,这两个方法。专志就叫做殷重,相续就是无间了。

  子二、所修习法

  有所修习法,谓所有诸善法。

  现在第二段,所修习的佛法是什么呢?「谓所有诸善法」善法很多很多的。《披寻记》上说:

  《披寻记》四七八页:

  有所修习法等者:此中善法,通世出世应知。

  「有所修习法等者:此中善法,通世出世应知」。通常说十善法,要具备了五戒十善的基础,然后你或者是修世间的禅定,或者修出世间的四念处,就是这样的世出世善法。

  子三、有过患法

  有有过患法,谓应遍知法。

  这是第三科,有过患法。这种事情是有过失的、是有灾患的。什么呢?谓应遍知的事情。遍知是什么呢?就是苦、集、灭、道这个苦谛,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它是一个有灾难的东西。

  《披寻记》四七八页:

  谓应遍知法者:此说苦谛所摄诸法应知。

  「谓应遍知法者:此说苦谛所摄诸法应知」。这个苦谛,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生苦、老苦、病苦,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还有个五取蕴苦,很多很多的苦,很多的灾难都从这里出来的,并不是从外边来的,所以应该知道我们这个生命体是个过患法,不是个好东西。但是我们修行还是要假借它。

  子四、有染污法

  有有染污法。谓应不着、制伏,初应断法

  「有有染污法」这是第四科。「谓应不着、制伏,初应断法」应该是不着,应该制伏,这是「初应断法」。一开始修行的时候就应该断掉的,把它消灭了它,这件事,那就是染污法。

  《披寻记》四七八页:

  谓应不着制伏初应断法者:此说集谛所摄诸法应知。应正思择,厌坏对治,名应不着。应正修习,伏断对治,名应制伏。

  「谓应不着制伏初应断法者:此说集谛所摄诸法应知。」苦谛、集谛,这是集谛,属于集谛这一大部份的事情都包括在内了。「应正思择,厌坏对治,名应不着」,应该正思择,就是在奢摩他里面去思惟、观察,观察它是无常的、是苦的,有很多的过患,这样的用功修行来对治自己,名应不着,应不着就是这样的意思。你不去亲近它,这个着也有个亲近的意思,不亲近它,而观察它是苦,是无常,是败坏法,那就叫做不着,这么讲。「应正修习伏断对治」。你若观察它是无常、无我的,那就叫做能制伏。观察它是不净的、是苦的、是无常的,那叫不着。观察它是无常、是无我、是空,叫伏断对治。这个方法能消灭它的过患,能消灭这个染污的烦恼。这个对治就是消灭的意思,名应制伏。这样子,不着和制伏加起来就是四念处,来对付集谛的染污法。

  子五、障碍法

  有障碍法,谓违逆现观究竟法。

  「有障碍法」这是第五科。有障碍法是什么呢?「谓违逆现观究竟法」,就是它能够违逆、不随顺,能障碍,障碍这个现观究竟法。这个究竟是指现观说的,就是你修这个四念处的现观,它能究竟的解决这个生死的问题,所以现观叫究竟法。那么障碍现观究竟法的是谁呢?这《披寻记》上的解释:

  《披寻记》四七八页:

  谓违逆现观究竟法者:此说萨迦耶见,及彼相应诸法应知。

  「谓违逆现观究竟法者:此说萨迦耶见,」就是执着我、我所这个执着。「及彼相应诸法应知」和它相应的一切心、心所法,它是一个大的障碍。

  子六、随顺法

  有随顺法。谓随顺现观究竟法。

  前面障碍是我、我所。要观察无我,观察无我那就是现观。而这个执着有我正好和它是相对的,所以这是一个障碍法。现在什么是随顺现观法呢?「谓随顺现观究竟法。」

  《披寻记》四七八页:

  谓随顺现观究竟法者:此说道谛所摄诸法应知。

  就是戒定慧了,戒定慧是随顺圣道的。

  子七、真如所摄法

  有真如所摄法。谓应觉悟法。

  这是第七科。这个真如所摄法,就是一切法寂灭相。一切法寂灭相属于这一方面的,这是应该觉悟法。譬如说是所摄法,这个真如是一种理性,所生法,就是佛陀的教法。由佛陀的教法为凭借,我们才能明、知道有真如的这种佛法,就是诸法的真理了。所以这个真如法、它所摄法应该包括一切的教法在内。那么,教、行、理这个行法也在内,教法、行法。这个真如是所觉悟法,就是所证法,这就是四谛里面那个灭谛。

  子八、胜德所摄法

  有胜德所摄法。谓所应引发法。

  这是第八科。「有胜德所摄法」是什么呢?「谓所应引发法。」我们佛教徒感觉到生死是苦,要重新创造另一个生命,那就是万德庄严的法身。所以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我们佛教徒应该努力修行,引发出来的,引发出来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由圣德所摄法。那就是前面说过的这些三明、六通、八解脱,这无量无边的功德,这底下第九科。

  子九、随顺民间法

  有随顺世间法。谓应习、应断、及断已现行法。

  「有随顺世间法。」前面说这些呢,这是出世间的。这底下有世间的随顺法。「谓应习、应断、及断已现行法。」这是随顺世间法。

  《披寻记》四七九页:

  谓应习应断等者:世间善法,说名应习,世间染法,说名应断,若阿罗汉诸漏已尽,彼相续中所有世间善法,名断已现行法。

  「谓应习应断等者:世间善法,说名应习,」刚才说过,这个五戒十善,这个法也还是很重要,所以也应该修习。世间的染污法,是名应断,就是十恶法,是名应断。「若阿罗汉,诸漏已尽,彼相续中所有世间善法,名断已现行法」。这是「断已现行法」,这不是凡夫的事情,这是圣人。圣人里面以阿罗汉为例,就是阿罗汉他是世间上的这一切有漏法都已经灭尽了。「彼相续中」,他的那个生命体里面,相续他的身体,他的生命体里面所有的世间的善法,「名断已现行法」,那就是这一切染污法断掉了以后,他所出现的那一切善法,叫做「断已现行法。」其实那个也就是清净的善法,叫做「断已现行法。」

  子十、得究竟法

  有得究竟法。谓究竟自义所应证法。

  这第十科。究竟法是什么?「谓究竟自义所应证法。」这个究竟的自义,这个自义是什么呢?就是能往现法涅槃的境界叫做自义。就是你现在努力修行就能成就涅槃,这个涅槃叫做自义。这个自义其实也就是那个真如,你初开始凭借文字去觉悟的时候,名之为真如;等到你入圣道的时候,那就叫做涅槃了。这个法是究竟的自义所应证法。这样说那个真如还是属于教法里边的,现在涅槃是属于正法,其实两个法还是一回事。这是摄圣教义相,从开始能修习法到这里得究竟法。什么叫做圣教?就是简单这样子叫做圣教。

  壬四、佛教所应知处相(分二科)  癸一、征

  云何佛教所应知处相?

  这底下就是比前面这个圣教再广一点去说明佛法的要义。

  「云何佛教所应知处相?」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对于佛教来说,我们应该知道的境界究竟是什么呢?这是问,底下回答。回答就是解释,分十科。第一科是一种,一种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列。

  癸二、释(分十科)  子一、一种(分三科)  丑一、标列

  当知此中一切有情住有三种。谓曰别住,尽寿住,善法可爱生展转住。

  「当知此中一切有情住有三种。」这是先说佛法所利益的众生,这是一种。「一切有情住,有三种不同。」那三种呢?「谓曰别住,尽寿住,善法可爱生展转住。」有这三种不同。这是标列,下边第二科是配释。

  丑二、配释

  初由食增上力,第二、由命行增上力,第三、由于诸善法不放逸增上力。

  「初由食增上力,」这个日别住就是一天一天的这样子生存,一天一天的过,过一天又过一天,过了一天又来一天,这一天一天叫做别。这样子怎么住的呢?怎么会有一天一天的生存呢?「由食增上力,」由于这个人他要有饮食,要吃饭,他要有段食,前面解释过;有段食、有悦意触食乃至还有一个意思食,还有一个识食。「由食」,由饮食的增上力,所以我们能够天天的生存,这是第一个住。第二、由命行增上力。这个尽寿住,就是第二个住。第二个住是怎么能够尽寿住呢?「由命行增上力,」就是我们过去生中这个业力里面有一个业力是属于命行,就是寿命。它这个业力能有这个力量,它能够使你生存这么长久,生存两百岁、生存一千岁、生存一万岁,就是这个力量能够支持,叫你生存这么久。所以虽然是你天天要吃饭,但是还要加上这个命行,这个业力,你才能活得那么久,这是第二个力量。「第三、由于诸善法不放逸增上力。」这个第三是说善法可爱生展转住。由于我们发了好心,主要就是慈悲心,爱护别人,动机是爱护别人,为了别人能够生活快乐,能够增长智慧,我们有这样的好心肠,做一些好事;因此好事我们就会招感一个可爱的生命,得到一个可爱的生命。得到了这个生命以后又继续的发慈悲心,做好事;做了好事以后又得到一个可爱的生命,所以叫做善法可爱生展转住。「第三、由于诸善法不放逸增上力」,所以我们能够常常的做种种的善事,做善法,我们不放逸;不放纵自己的贪瞋痴,常常发慈悲心做好事,由这样的力量,所以有第三种住。这是第二科,这底下第三科、料简。

  丑三、料简

  于诸不善无记法中,亦有相似不放逸法,如于杀生等事及威仪工巧等中审谛而作;然于善法不放逸者,于现法中乃至能得般涅槃故,于后法中往善趣故,多有所作。

  「于诸不善无记法中,亦有相似不放逸法,」这是第三科说到由于诸善法不放逸增上力,现在简别这个不放逸不只这么一种。「于诸不善」我们有的人就是做种种恶事,或者做这个无记的事情,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做这种事情的时候,也有相似的不放逸法。这个做善的不放逸相似。究竟指什么说的呢?这里举个例子,「如于杀生等事及威仪工巧等中审谛而作;」就像一个恶人他杀生,或者在做其他的恶事的时候,他能够审谛而做,认真的做这种恶事,做的很认真,就叫做不放逸。或者威仪,这个行、住、坐、卧的威仪呀,他看上去很好,很有威仪。或者工巧等事,其他的,做这些工巧等事。说一个人做建筑工程的这个工程师,他造个房子,他很认真地,他不旷工,认真地到时候就把房子做好了,那也叫做不放逸。那么这就是相似地不放逸法。但是这是指做恶事不放逸,或者是威仪工巧的不放逸,这是这一种。「然于善法不放逸者,于现法中乃至能得般涅槃故。」但是这种恶法中不放逸,不是个好事,现在我们要赞叹的是善法中的不放逸。善法中的不放逸有什么好呢?「于现法中乃至能得般涅槃故。」就是你现在的生命中,你若能不放逸住,乃至能得这个入涅槃法,能成就涅槃。「于后法中往善趣故,多有所作」或者就算是你现生没得涅槃,但是由于你不放逸,努力的作善法,于后法中往善趣。或者是到天上,人间,不到三恶道去,能够往善趣去。「多有所作。」就是你能不放逸,作了很多的善事,如果不是往善趣,那就是往涅槃;不是往涅槃,就是往善趣;所以善法的不放逸是我们赞叹的,不是恶法。

  子二、二种(分二十一科)  丑一、摄诸戏论

  复次依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有二种法,能摄一切诸戏论事。谓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

  这前面是说一种,就这一种里面,就是说了三种有情的事情。就是说有情若是能不放逸就可以得涅槃,或者是往生善趣,这是一种。这底下说二种。二种这一科里多,分二十一科,第一科摄诸戏论。

  「依有情世间及器世间,」这个有情识的世间就是不是无情物;「及器世间,」就是有情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依有情世间,依器世间,有二种法能摄一切诸戏论事,能够包括一切戏论的事情。这个戏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都是戏论,都没有真实的意义的。这个语言文字的这种语言是由内心的思想发出来的,所以也包括了思想的事情。

  「谓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那两种法能摄一切诸戏论事呢?就是能取法。就是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能分别、能执着的这个。「及彼所依」所依就是六根。六识要依六根才能活动。所取之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其实就是十八界。

  《披寻记》四七九页:

  依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等者:一切有为或异不异及二俱非有相可得,于此若问、若答、若思,是名戏论。诸有为法,是所戏论,名戏论事。抉择分说:无为诸法,非所戏论,唯有为灭之所显故。(陵本六十五卷十五页)翻彼,应知有为名戏论事。有情世间。诸行所摄心心所法,名能取法。有色诸根,名所依法。一切所缘,名所取法。若器世间,诸行所摄唯为所缘,是所取法。由是故说依二世间,有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能摄一切诸戏论事。

  「依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等者:一切有为或异不异及二俱非有相可得,于此若问、若答、若思,是名戏论。」就是在一切有为法,就是十八界的一切法,「或异或不异」我们在这里边去观察的时候,就感觉到此法与彼法是异,是不同的;或者「此法与彼法不异」,好像有点相同的意思,所以有异、有不异,「及二俱」,这个异和不异都有,异、不异,亦异、亦不异这二俱,「非有相可得」,非有,非异、非不异这一共是四句。「于此若问、若答」就是在一切有为法上我们这样问,是异、是不异,是亦异、亦不异,非异、非不异,这样问、这样答、这样思惟是名叫做戏论。因为这些法都是虚妄分别,没有真实的意义。这个意思是说有漏,世间的有漏法令你白辛苦,都是无常的,过去就没有了。若是修学圣道呢,常乐我净永久的得大自在,所以那对于我们才是有意义的。但是你说无意益,还非有这件事不可。比如我们吃饭这件事,你不吃饭还不行。但是吃了就是那么多时间,还是要再吃,不然还不行。有为法就是这么回事。唯有出世间法没有这些过失,「是名戏论」。

  「诸有为法,是所戏论。」在一切有染着的、生住异灭的事情,我们凡夫就在这上执着、在这上活动、在这上戏论的,「名戏论事。抉择分说:无为诸法,非所戏论」。这无为的境界不是戏论的境界。「唯有为灭之所显故。」它是一切有为法灭了才显示出来无为的境界,那就是圣道了。「(陵本六十五卷十五页)翻彼,应知有为名戏论事。」就是把那无为法相翻过来,所以我们知道有为就是戏论事,无为不是戏论的。

  「有情世间,诸行所摄心心所法,名能取法。」这解释那个能取。有情世间这一切的诸行所摄,属于行所摄的。是什么呢?就是心心所法名能取法。能够活动的,在一切有为法能活动的,就是心心所法。这个心能活动,它是能取法,能取着的。「有色诸根,名所依法。」这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是有色诸根,有色诸根是心心所法所依止的地方。那么等无间灭意根不是色法,它就包括在心法里面了。「一切所缘,名所取法。若器世间,诸行所摄,唯为所缘,是所取法。由是故说依二世间,有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能摄一切诸戏论事。」

  丑二、杂染根本(分二科)  寅一、世间摄

  又诸世间,略有二种杂染根本,能引无义无利杂染。谓于真实无正解行,及彼为先希求无义。

  「又诸世间,略有二种杂染根本,能引无义无利杂染。」二法中分二十一科,第一科是摄诸戏论,现在第二科是杂染根本。分两科,第一科是世间摄。

  「又诸世间」就是这一切有漏的世间,简要的说有两种杂染的根本。杂染法很多很多,现在说杂染法的根本。根本是怎么回事情呢?杂染的根本是怎么回事情呢?「能引无义无利杂染」,你若常常从事于这种杂染的、根本的活动的话呢,就能令你引发出来无义无利的杂染法。就是不令你安乐,令你苦恼的事情。这无义是现在令你无义;无利是令将来无利,将来是无利的。总而言之在生死里流转,现在也多诸过患,将来也多诸苦恼,无义无利。

  「谓于真实无正解行,及彼为先希求无义」这个二种杂染根本,能引无义无利杂染这句话,是二种杂染根本的结果。但是究竟什么是二种杂染呢?还没说,这底下说了。「谓于真实无正解行」,就是有意义的圣道叫真实。「无正解行」你不能够不颠倒的通达,也不能无颠倒的去修行,这是一个杂染根本。「及彼为先,希求无义」。谓于真实无正解行,这是无明。「及彼为先」就是以无明为先,「希求无义」,就是我们糊涂不明白道理,先有这样的无明、这样的心情,这个迷昧的心、心所法就是无明,这个无明为先,先有这个无明,然后「希求无义」,希求世间上的荣华富贵。希求这个,希求人天的这个……凡做种种这些惑业苦的事情;这些惑业苦的事情都是无义,不是有真实义利的,这个也就是爱。前面「于真实无正解行」是无明。「及彼为先,希求无义」是爱。一个无明,一个爱。无明,我们自己不感觉,不感觉有无明;但是自己有爱自己知道,这个是能够感觉到的,因为粗显了。这是两种杂染的根本,就是一个无明、一个爱,能引无义无利的杂染。

  寅二、外道摄

  又正法外,若诸沙门婆罗门,略有两种杂染根本。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推求我常,推求我断。

  「又正法外,若诸沙门若婆罗门,略有二种杂染根本。」这是第二科,外道摄。前面是世间……所有的世间人都有这个问题。但是外道也是世间,但是他又有一点不同,他在正法之外,就是在佛法之外,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这两种人,沙门是所有的宗教里面出家了,出了家的叫沙门,没有出家的叫婆罗门。「略有二种杂染根本」是什么呢?「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就是执着我、我所,执着有我论,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个我。

  「推求我常,推求我断。」若执着有我呢,实在他没有得圣慧,心情都是犹豫不决的,只有圣慧才是决定的,其他的凡夫没有圣慧,虽然有所执着,心里还是疑疑惑惑的。所以「推求我常」他就观察这个我,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但是里边那个我是常住的,就是这样子去思惟、观察。「推求我断」他若观察呢,但是又有的不同思想的这些外道,认为我不是常住而是断的,死了就完了。那么这叫「推求我断」。

  《披寻记》四八○页:

  略有二种杂染根本等者:此中二种,谓无明、爱。谓于真实,无正解行,是即无明。及彼为先,希求无义,是即为爱。

  当然这是站在佛教的立场说,以无明为先,在社会上有所活动,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在佛法来说,这是无义。

  丑三、众苦根本

  又诸有情,略有二种众苦根本。谓于有漏法喜爱俱行所有期愿,及非理所引厌离俱行,所有期愿。

  「又诸有情,略有二种众苦根本。」这是第三科,众苦根本。「略有二种」有两种的众苦根本,「谓于有漏法喜忧俱行所有期愿,及非理所引厌离俱行,所有期愿。」这二种,众苦的根本有这么两种。「有漏法喜忧俱行所有期愿」这个有漏法实在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对这个有漏法……包括一切的所缘境,所缘虑的可爱的境界,对这些境界有喜爱心、有喜,有欢喜心。这个爱,就是享受这些有漏的事情生染着心,叫做爱。「于喜爱俱行」在一起活动的这个期愿,就是愿,还有愿望,所有的希望心,就是希望我所喜爱的,继续的增长广大。过去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也不一定能把握的住,希望继续的、将来还能够,不断的能满我意,那么这叫做所有的期愿,这是一个众苦根本之一、其实这就是爱。「及非理所引厌离俱行」这些有漏法里面,有些人当然是如意的,但是也有些人不如意,就是有重大的苦受,重大的苦恼现前了的时候。苦恼的时候,对自己的生命体遭受了很大的苦的时候,他有「非理所引厌离俱行」不合道理的这种想法,所引出来的「厌离俱行」,厌离这个苦,也是厌离这个生命体,他引出来的一种所有的期愿,这个期愿和他的苦恼在一起的时候,他有一个不合道理的希望,就是希望我赶快死掉了,再也不要有这样的生命。这就是类似自杀的行为,类似这种事情。这为什么是非理,不合道理呢?你厌离这个苦,你一定要做善事,由慈悲心来做一切善事的时候,你才能够得到可爱的境界。你说是我把这个苦恼,把它消灭了,你消灭不来的,这个业力若是在的时候,你把自己这个苦恼的果报消灭了,消灭了,但是业力还在,还继续苦,你灭不掉,这果报不可以灭的。只有那个招感果报的业力结束了,这个苦就不现了。你说你要把它杀死了,杀死了还不行,那个业力在,他还再现一个苦,还是有苦的。所以有的人……我们前面讲过,我若是受了苦呢,我就会把自己的罪业就消灭尽了,这个不合乎道理。这个苦,由罪业引发的苦,这个苦,它消灭了,这个罪业也就没有了。若你自己制造一个苦,不是那个业力招感的苦,那个苦,你受苦,你白受了,受了没有用,你还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这个地方「非理所引,厌离俱行,所有期愿。」这是不合道理。你把这个身体灭了,灭了,也不行,这个苦还不能完的,还是不行。所以叫做「非理所引厌离俱行所有期愿。」

  丑四、教授教诫相违顺法(分二科)  寅一、学相违

  又有二种师及弟子教授教诫相违之法。谓诸弟子不能堪忍教诲语言; 及师倒见,习行邪行。

  这是第四科,教授教诫相违顺法,有相违、有相顺。分两科,第一科举相违。「又有二种师及弟子」,两种师和两种弟子,师及弟子是怎么回事呢?有「教授教诫相违之法。」就是这个师教授弟子、教诫弟子,但是不合道理。「相违之法」。

  「谓诸弟子不能堪忍教诲语言;」谓这个跟师父学习的这个弟子,他受不了他师长的教诫、教诲的这种语言,他受不了,那么这是一个相违之法。

  「及师倒见,习行邪行。」第二种呢?就是这个师长,有邪知邪见,这个师长,邪行,「习行邪行」,他学习这种错误的一种行为,这个「见」是一回事;「习行邪行」是一回事。有的人有邪知邪见呢?但是行为还过得去,行为还过得去,这「见」和「行」不一定是一致的;有的人他的行为不好,但是还有正知正见,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地方呢,这个地方,说是这个师长,他有邪知邪见,而他的行为也是很染污的。所以叫做……是两种:一个是师长没有邪知邪见,行为也是好的,来教导这个弟子,弟子不接受,这是一种「相违之法」。一种是呢,这个师长有邪知邪见,「习行邪行」,那当然他这样子教导他的弟子,这也是不对的,这是错误。

  寅二、例相顺

  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二法

  若是与这个「相违」的,和这个不同的,那就是善法了。就是师长呢,有正知正见,而行为也是良善的,而弟子又接受他的教导,这是最好的子,是这样子。

  丑五、违顺正行(分二科)  寅一、举违越

  又有二法,甚能违越世出世间正行境界。谓于自非法增上所生不可爱果,无有顾虑,于所作罪,无有羞耻;及于现法他所杀縳衰退等事,无有顾虑,于所作罪,无有羞耻。

  「又有二法,甚能违越世出世间正行境界」,这是第五科,违顺正行。分两科,第一科举违越。

  又有两种事情「甚能」,就是很能够违越世间的善法,出世间的善法;违越世间的正行境界,违越出世间的正行境界。世间的正行境界就是增上生,出世间的正行就是决定胜。

  「谓于自非法增上所生不可爱果,无有顾虑,于所作罪,无有羞耻;」这是一件事。「谓于自非法增上所生」,就是这个补特伽罗这个人,他对于自己不合法的力量造的恶业,自己这个不合法的这个烦恼所造的罪业,将来会得到一个很恐怖的果报,「无有顾虑」,他不顾虑这件事,我这样做了这种罪业,将来会得到可恐怖的果报,他一点不怕「无有顾虑」,他不怕这件事,这是一件事。「于所作罪无有羞耻」,对于将来的那种可怕的果报,他不怕;而现在造了罪的时候没有羞耻心,他感觉到合道理,这是一个违越的,是不合道理的情形。

  「及于现法他所杀缚衰退等事,无有顾虑。」前面那句话是指将来,现在是指现在。「及于现法」就是现在这生命存在的时候,你做了这种罪,会得到什么样的遭遇呢?是为「他」人「所杀」,为他人所「缚」,这种不吉祥的事情,「衰退等事」,就是这些不吉祥的事情。为人所毁、所喝斥等等的事情。就是或者受到国家的刑罚的制裁等事情,「无有顾虑」,他不怕,他说我能跑,你抓我,我就跑了,有这种事情。

  「于所作罪无有羞耻」造了这种恶事,他不感觉到是不对的,没有羞耻心。这是举违越这里面的。

  寅二、例随顺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二法。

  这是善法了。

  丑六、无倒建立

  又有二种无倒建立,能令行者少用功力,住于梵行,终不唐捐。一、正立学处。若要违越,便获大罪;若不违越,便生大福。二、正立出离。令违越者,速复出离。

  「又有二种无倒建立,能令行者少用功力,住于梵行」,这是第六科,无倒建立。又有两种没有颠倒的建立的功德,能令修行的人少少的用点功力,就能安住在梵行的境界里边。「终不唐捐」,不会令你白辛苦的。什么呢?

  「一、正立学处」你能够很合道理的,将你的身口意安住在戒法里面,这样子,安住在戒法里面。「若有违越,便获大罪;」你若是不安住在这个毗奈耶里面呢,就是得罪了。「若不违越,便生大福」,就可以享受很大的福德。就是持戒就是有大福。

  「二、正立出离。令违越者,速复出离。」「正立出离」是什么?就是忏悔。说我受了戒,我有时候犯了。犯了,你要「正立出离」。「正立出离,令违越者速复出离」,你发露忏悔。你忏悔了呢,使令这个犯戒的人就很迅速的从那个大罪里边,解脱出来了,就没有罪了,这样意思!

  《披寻记》四八一页:

  又有二种无倒建立等者:此中正立学处,谓增上戒学。正立出离,谓发露悔法。

  丑七、得自他利

  又有二法,能令作者得自他利。一、居远离者,心常安定现法乐住。二、居愦闹者,有来求法,时时为说,能令正法相续久住。

  「又有二法,能令作者得自他利。」能得到自利,也能得到他利。是什么呢?「居远离者,心常安定现法乐住。」居住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寂静处,有身远离,有心远离;那你就能够成就「心常安定现法乐住」,得到禅定了,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是「现法乐住」,就是现在就成就了禅定的现法乐住。

  「二、居愦闹者,」就是在这个愦闹的地方居住,你这位法师在愦闹的地方居住,有来求法的人呢,时时为他讲说,能令正法相续久住,这是这样子。这两种情形都是有利益的。

  丑八、令入现观或诸根熟

  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内正作意外闻他音二因缘故,于现法中入谛现观,或令当来诸根成熟。

  又有两件事「能令有情内正作意外闻他音二因缘故」,你内心里面能够正作意,就是如理作意,如理叫做正。如理地去观察思惟,这是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呢,在外边能听闻佛法的法音、听闻法语,这两个条件。「二因缘故」。「于现法中」就是现在的生命体里面,你现在生存的时候,就「能入谛现观」,就能得圣道,能观诸法实相了。「或令当来诸根成熟」或者现在没得圣道,由于你现在能够有这两种因缘的关系,你将来可以得入现观。「入谛现观」。将来诸善根……信进念定慧的善根成熟了,也入谛现观了,这样子。这一段还没讲完,这地方说是或者现在入谛现观,或者将来入谛现观。这是说,这二法的功能,究竟那两法还没说,这底下说。

  一、于因所生法,正通达因。

  「于因所生法」就是于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有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是各式各样的因缘所生法。你能够没有错误的通达这些因缘所生法,你要有这个条件。这个意思是什么呢?通达了,你能这样通达因缘所生法,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我若不创造就没有果报。别人创造是别人的果报,我还是没有;他做善也是他的果报,做恶也是他的果报,我若不创造,我没有;我若创造就非有不可,这是因缘所生法。这样说呢,我要努力的修学善法,会有这么一个结论,这是第一义。

  二、于如来所说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相应经,一切缘性及诸缘起,随顺作意数数思惟。

  「二、于如来所说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相应经」,对于佛所说的,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相应经,」这个所有甚深当然是很广了。这个「相似」前面解释过,佛说语言文字的佛法,和佛所证悟的佛法是相似的,叫做「相似」。这个相似的佛法是什么呢?什么法呢?是甚深空相应经,空是甚深的,这样的经。这样的佛法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大般若经》。

  「一切缘性及诸缘起,随顺作意数数思惟。」这个甚深空相应经,就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就是因缘。一切法是因缘生,因缘有这么四种: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有这四个。由这四缘生起一切法。这些法「随顺作意」,你能够随顺它,你不要违犯它,去思惟观察,「数数思惟」。你能这样做呢,你将来就是……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现在得无生法忍,一个是将来得无生法忍,就是这样的意思。

  这个「一、于因所生法,正通达因」,是得正见的意思。第「二、于如来所说甚深相似甚深,空相应经,一切缘性及诸缘起,随顺作意数数思惟」是修止观的意思。先得正见,而后修止观,就是一个解,一个行。你常常这样栽培自己,于现法中就有可能得无生法忍。再不然就是将来、来生了,得无生法忍。就是有这样的功德。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