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品《圆觉经》之十七
(第六章清净慧菩萨所问章)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在弥勒菩萨替咱请问了轮回根本,以及一切众生的种性差别之后,由清净慧菩萨替咱请问成佛次第。
于是啊,清净慧菩萨,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礼拜佛陀。起身之后,顺时针围绕着佛陀,绕佛三圈,再回到刚才礼拜的地方。然后,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您为我们大家,广开法缘,讲说了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呢,从来就不曾见过,从来就不曾听过呀!”
“我们大家,如今哪,承蒙佛陀您循循善诱地开导,身心都感到舒畅安然,得到了极大的恩惠和利益。”
——哎,见佛闻法,就会“得大饶益”啊!
各位兄弟姐妹,咱虽然没见到佛陀的应身,但是呢,咱见到了佛经,它就是佛陀法身在末法时代的应现呀!那么,咱学习《圆觉经》,在世尊循循善诱的开导下,您是否觉得“得大饶益”了呢?
——嘿嘿,无论您如何,俺自己观察,讲经说法,受佛陀的恩惠和利益不浅呀!大有收获。
哎,连清净慧菩萨这样的等觉大菩萨,所证境界与诸佛平等,只是尚有少许生相无明未破,都能够“得大饶益”,何况俺这个凡夫僧呢。平生所学,所发扬的点滴智慧,自己很清楚,都来自于佛陀的加持,都来自于佛经的启发呀。
一部大乘了义经典,在别人看来,是一本书;在我看来呢?嘿嘿,是一个修行的法本,是一座智慧的宝藏,是一位不可思议的老师啊。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清净慧菩萨,在赞叹了佛陀说法的恩德之后,正式替咱问法:
“但愿您哪,能够为参予法会的一切大众,重新宣说无上法王的圆满觉性,对于一切众生,以及诸位菩萨,还有如来大觉世尊来说,其所证所得,为什么有了差别,差别在哪里呢?”
“这也是为了,让末法时代的众生,听闻到如此难信难解的如来圣教,能够顺应着开悟的次第,逐渐得以深入。”
哎,清净慧菩萨的问题,是说呀,圆满觉性本来是无差别的,是平等的,是周遍法界的。但是,为什么又有了从凡夫到菩萨,再到佛陀的证量差别呢?其中的差别在哪里呢?
这既是替法会当中的菩萨们问法,更是替咱末法时代的众生问法,好让咱能够了解这个修行次第,然后呢,顺应着这个开悟的次序,逐渐深入圆满觉性。
这,正是咱们大家所需要的修行阶梯呀。咱就把它学明白,嘿嘿,顺藤摸瓜,在圆满觉性的修行上,咱就不会再走弯路和错路啦。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清净慧菩萨问法以后,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而且,像这样的请法仪轨,竟然重复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时,经过清净慧菩萨三次虔诚地请法,法缘已经具备,于是,世尊告诉清净慧菩萨说:
“太好了,太好了!善男子啊!你们能够替末法时代的众生,向佛请问,在圆满觉性的修行过程当中,从众生到如来的渐次差别。”
“现在,请你们仔细聆听,如来将要为大家解说。”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时啊,在得到了世尊说法的允诺之后,清净慧菩萨充满欢喜,和在座的菩萨大众们一起,默不作声,静静地聆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于是,世尊轻舒圆音,说道:
“各位善男子!这个圆满觉性,就是一切众生的自性,但是呢,它并不是某种确定性,也不因为某种确定性而有。它只是顺应着各种因缘性而现起功用,在这些功用当中,其实,根本就没有可取证的境界。”
“在这个圆满觉性的实相当中,其实,没有什么菩萨,也没有什么众生。为什么呢?因为呀,所谓的菩萨与众生,都是幻化。一旦幻化灭尽了以后,就回归了圆满觉性,其中,根本没有可以取证圆满觉性的人。”
“就好比人们的眼根,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一样;圆满觉性本来就是平等一如的,其中,根本就不存在谁和谁平等的问题。”
哎,这段经文,是比较深奥的。或许,每一位法师的解读,都会有所不同。不过,只要能够契合《圆觉经》的上下文,同时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视为合理的解读。至于其中的细微之处,嘿嘿,除非是大觉世尊,否则,谁也不敢说能够全面明了。
关于这一点,《法华经》说得好:“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的确如此呀。
——哎,有人说啦,那不麻烦了嘛!万一,某位法师不小心解读错了,这错解佛经,岂不成了谤法吗?罪业太重啦,要堕地狱的呀!这以后,谁还敢讲经呀!
——嘿嘿,俺不怕,俺敢讲。为啥呢?因为呀,各部大乘经典当中,佛陀都说得很清楚,能够“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大乘经典,其功德,无量无边呀!
佛陀可从来没说过,谁要是水平不够,不小心把佛经理解错了,不小心讲错了,就要下地狱。佛陀,从没说过这话,也绝不可能这样说。
——至于,所谓的“谤法”,也就是“诽谤佛法”,它呀,完全不是您说的这个意思。它的意思是指:刻意地曲解佛法,刻意地歪曲法义,以便达到破坏佛法的目的,或者是谋取名利的目的,等等。
哎,像这样恶意扭曲佛法,才叫做“谤法”,其罪报,将会堕落到地狱当中,受无量的痛苦。
为啥呢?难道是佛陀把他打入了地狱吗?
——嘿嘿,佛陀大慈大悲,即使是对于极恶之人,佛陀,还是大慈大悲的,咋可能把谁打入地狱呢!
各位兄弟姐妹,一切罪业,都从心而起。善心,行善业,得善报;恶心,造恶业,受罪苦。因果业报,丝毫不爽,其道理何在呢?嘿嘿,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打人一拳,自己的手也会疼啊!
这打人还好说,有的蠢人呢?他喜欢打墙,哎,佛法就是一面无边的大墙,它平等,广阔,犹如金刚一般坚固。嘿嘿,恶意诽谤佛法的人呢?就好比那些喜欢用手打墙的人,只见他伸出拳头,卯足了吃奶的力气,恶狠狠地打了过去,结果呢,您自己琢磨吧。
所以呀,这所谓的地狱,不是别人给准备的,正是呢?诽谤佛法的那颗罪恶之心,自己造出来的呀!哎,所以说,自作自受,没法子。要想不受,当初您别作恶呀!要想将来不受罪苦,咱呀,一定要记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以上,应清净慧菩萨的请问:“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所以,对于圆满觉性,世尊重新进行了宣说。
接下来,既然“圆觉自性”,“性自平等”,那么,芸芸众生与菩萨,乃至于佛陀,咋会有了差别呢?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对于清净慧菩萨的问题:“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世尊解答道:
“芸芸众生,由于迷惑颠倒的缘故,尚未能够除去并灭尽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于是,在以幻修幻,除灭幻化的虚妄功用当中,就显现出了境界差别。”
“如果众生坚持以幻修幻,那么,一旦幻化灭尽,得以顺应于如来寂灭本性的话,此本性当中,其实没有寂灭的境界,也没有到达寂灭境界的人。”
哎,就这样,在咱以幻修幻的虚妄过程当中,差别就产生了。但是,这个差别并不真实,一旦到达了如来寂灭之妙境,嘿嘿,别说差别啦,就连寂灭境界和到达寂灭境界的人也了不可得呀。
那么,在幻化过程当中,一切众生与菩萨,乃至于佛陀,具体差别在哪里呢?
下面,世尊对于“云何差别”的具体情形,进行逐层的解答,展现出了从一般凡夫的迷惑不觉,直到佛陀朗然大觉的六个修行层次的差别,给予了咱们最为实际的修行指导。哎,这六个修行层次,咱先把它总结出来,大约是这样的:
第一、凡夫的迷惑不觉;
第二、凡夫的最初开悟——解悟;
第四、贤位菩萨的觉悟;
第五、圣位菩萨的觉悟;
第六、如来的觉悟。
至于其中的具体情形,咱仔细聆听世尊的教诲: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对于第一种情形,凡夫的迷惑不觉,世尊如此说道:
“各位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妄想分别,而以为有一个自我,这就是我相;同时,也就有了一个维护自我利益的执着心,这就是我执。”
“于是,在虚假的我相和我执蒙蔽之下,一切众生,从来就不知道啊,所谓的我相和我执,只不过是念念生灭的心念幻觉而已。”
“因此,一切众生在我相和我执的驱使下,就会发起爱憎之心,沉湎于色、声、香、味、触的五欲贪婪当中,而不能自拔。”
哎,这就是芸芸众生的凡夫相,在没有修行之前,大家都是如此。无知地造作追求着,无知地烦恼痛苦着,无知地轮回生死着。
其中,所谓的“妄想我”,就是我相,凡夫由于妄想分别,而把第八识当中的“相分”当做了自我,叫做我相。所谓的“爱我者”,就是我执,也就是第七识当中的相续思量,在马鸣菩萨的《起信论》里面,它相当于“六粗”当中的第二“相续相”,也叫做“相续识”。
正是在我相和我执的驱使下,芸芸众生拼命地为了那个自己妄想出来的,虚无缥缈的“自我利益”,而你争我夺,造下了无边的罪业,虚妄地承受着无量痛苦。
幸运的是,咱人世间还有佛法,一旦咱遇到了善知识的开导,或者学习到了佛法经论,情况就不同了。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接下来,对于第二种情形,凡夫的最初开悟——解悟,世尊如此说道:
“这些众生啊,如果有缘遇到了善知识,教导他,帮助他认识到人人都具有如来的净圆觉性;让他懂得,所谓的我相和我执,不过都是念念相续的分别心,所制造出来的幻觉而已。”
“于是,他就明白了,自己这个人生啊,只是由于分别习性的躁动,而陷入了幻化的尘劳妄想罢了。”
哎,这是初学佛法当中的明白人,已经由普通的理解,升华为了解悟。差不多,所有的佛法道理,他都已经明白了。明白地相当透彻,所以,可以叫做最初的开悟——解悟。这是典型的“小悟”,而且,它有可能会出现很多次,每一次,解悟的内容都会有所深入。
——但是,这样的人,还不能叫做觉悟。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他们只是明白了道理而已,还没有能力降伏自己的烦恼,没有力量化解自己的分别心。
他们,还在烦恼苦海当中。不过呢?嘿嘿,他们也不简单,终于看清楚了修行的方向,大体已经具备了正知正见。
于是,他们可以正式开始学佛了。因为呀,在此之前,他们还不清楚学佛究竟是咋回事儿。
——通常说来,在这个阶段,修行人内心充满了矛盾。为啥呢?您看,一方面,他似乎啥道理都明白了;另一方面呢?面对着种种境界的时候,仍然会烦恼丛生。这,让他困惑不已。
——如何进一步修学呢?
——嘿嘿,没啥,就是要坚持,坚持所学修的法门,则业障自消。同时,深入地参究净圆觉心,绝不肯停留在“知解”的阶段,非要找到那个净圆觉心,非要彻底明白它不可。
——用啥方法呢?嘿嘿,用老方法,也就是自己比较熟识的修行方法。念经、持咒、念佛、参禅,都是可以的。不过,到了紧要关头,最终,都离不开观心这一法。哎,反观观自心,反闻闻自性,反见见自性,等等。
一旦观心的功夫相应,心性当下离开境界的束缚和攀缘,那么,净圆觉心自观自明,朗然独照,此时,就会开悟无生法忍,得法眼净。所以,世尊继续开示到: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如果有人进一步修行,能够彻底斩断攀缘心和粗的分别心,那么,所谓的烦恼,似乎就彻底被消灭了。于是,在这个当下,他就会开悟无生法忍,得法界净,亲见妙圆觉心本来清净。”
“但是呢,他对于妙圆觉心本来清净产生了流连,并在无形当中形成了本性清净这样的见解,这个见解障碍了他对于本性的进一步明了,所以,对于圆满觉性还不能够随缘自在。”
“这就叫做凡夫,顺应于圆满觉性而获得的觉悟。”
哎,这段经文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有关于咱凡夫的觉悟情形。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所谓的“劳虑永断”,劳虑是指尘劳烦恼,因为,所有的烦恼,都由思虑分别而发生,所以叫劳虑。
不过,这里的“劳虑永断”呢?并不是指真地完全断尽了妄想烦恼,而是相似之说。否则的话,这样的人,岂不就成就圣果了嘛!
——那世尊为啥要这样说呢?
嘿嘿,因为呀,即使还是凡夫,只要能够明见本性,就会明白,本性当中根本就没有烦恼;所有的烦恼呢?嘿嘿,都是虚妄的呀。哎,这时呀,修行人得到了极大的自信,他已经从根本上,找到了烦恼的根源,看破了它,所以,可以叫做“劳虑永断”了。
同时呢?他无始以来的妄想习气还在,还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所以,还是凡夫,是开悟自性的凡夫菩萨。
第二、啥叫做“得法界净”呢?
哎,在其它佛经当中,也叫做“得法眼净”,就是指修行人已经见到了法性清净,见到了本性清净,初步见到了自性功德。请注意,不是理解到了,而是见到了。
——差别何在呢?
嘿嘿,所谓的理解,运用的是思维推理,即使知道本性清净,也不过是想象出来的罢了。而所谓的见呢,是指当下的明白,不假思索,所以,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踏实地智慧明照。
当下明白本性清净,并且,从此以后,随时都可以明白,即使拿着棒子痛击恶人的时候,也不会失去本性的明白,这就是明心见性了。哎,古人说得好啊:“自打一见梅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在《楞严经》上面,世尊把这样明心见性的凡夫,叫做“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哎,是指最初的开悟无生法忍,暂时,还是凡夫,不过,继续修行,很快就可以进入贤圣菩萨位次当中:“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哎,有兴趣的人,请仔细研读《楞严经》第八卷,自然明白。
第三、啥叫做“即彼净解,为自障碍”呢?
哎,这是凡夫菩萨开悟圆满觉性之后,对于所觉悟的本性清净,乃至于本性具足种种功德,等等,产生的一种停留和呆滞,也就是一种细微的执着啊。这种细微的执着,表现在意识当中,就是某些见解。也正是这些难以觉察的,微细见解的存在,束缚了菩萨的进一步觉悟,所以世尊说:“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第四、啥叫做“凡夫随顺觉性”呢?
哎,就是指咱凡夫,顺应于圆满觉性,而觉悟的境界。在这里,世尊明确地告诉咱大家,虽然咱还是凡夫,也是可以觉悟的,可以觉悟圆满觉性的。
而且,各位兄弟姐妹,大家请注意,从凡夫的觉悟,一直到如来的觉悟,世尊都用了同样的词语来表达,就是所谓的“随顺觉性”,这说明了啥呢?
——嘿嘿,恰恰说明了,咱凡夫的觉悟,与如来的觉悟,都是觉悟圆满觉性,因此,本质并无差别。只是呢?觉悟深浅的程度,有所不同呀。
凡夫菩萨最初觉悟以后,还需要不断地学修,增上悟境。依据《起信论》所说,这样的菩萨在证得了三昧正定以后,就会进入菩萨初住位,成为贤位的菩萨,成长为真实的佛子。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对于初地以前,贤位菩萨的觉悟境界,世尊如此说道:
“各位善男子!一切开悟圆满觉性的凡夫菩萨,因为还存有清净见解,所以造成了进一步觉悟的障碍。”
“跨过这一步,菩萨虽然断除了清净见解的障碍,不再有清净的圆满觉性可以觉悟,但是,他们仍然停留在本性能见,本性能觉当中,仍然以见和觉的本性为实有。”
“这种对于见和觉实有的微细执着,障碍了菩萨进一步的觉悟,使他们对于圆满觉性尚未圆融自在,这叫做未入初地的贤位菩萨,顺应于圆满觉性,而觉悟的境界。”
贤位的菩萨,实证了如幻三昧,所以,他们对于境界如幻,已经能够明了。他们也因此而得以逐步发起觉性妙用,广度众生,乃至于逐步展现不思议的神通,等等。
但是,他们对于圆满觉性的觉照功用,还有所执着,以为这些功用是实有的。正是这种微细的执着,障碍了菩萨进一步的觉悟,使菩萨对于圆满觉性,还不能够圆融自在。
下面,一旦贤位菩萨打破了觉照功用的障碍,就会契入寂灭实相,而登初地。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对于初地以上菩萨的觉悟境界,世尊说道:
“各位善男子!对于境界有所观照,对于圆满觉性有所觉了,都叫做障碍。”
“因此啊,法身菩萨们,虽然恒常觉了圆满觉性,而实无圆满觉性可觉;菩萨所观照的境界,与能观照的觉性,同时就是平等一如,寂灭无相的。”
哎,这就是初地以上菩萨,也就是法身大士的觉悟情形。其中啊,消融了一切“能”和“所”的对立,也彻底除灭了“我”和“境界”的差别,如实显现了不思议的妙圆觉心,唯一真心,如如不动。
这像啥呢?世尊用比喻说道: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就好比啊,有一个人,自己用刀砍掉了自己的脑袋,当脑袋被砍掉了以后呢?也就没有那个砍自己脑袋的人了,他死掉了。”
“菩萨以幻修幻也是这样的,菩萨用有觉照障碍的心,来觉照一切障碍,并且灭除它们。当所有的觉照障碍,都被灭除了以后,那个有觉照障碍的心,也就不存在了。”
哎,在这里,世尊用“有人自断其首”比喻菩萨用圆照清净觉相,去断除无明;用“首已断故,无能断者”比喻菩萨的无明被断除了以后,那个圆照清净觉相,乃至于所谓的菩萨,也就不存在了。哎,唯一圆满实相,如前文所说:“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嘛。
此时,对于法身菩萨们来说,再回过头来观察如来的了义经教,像啥呢?请看下文: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对于地上菩萨们的觉悟境界,世尊小结道:
“在这些菩萨们看来,如来的甚深契经与教法,就好像大人为小朋友,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头一样;一旦小朋友顺着大人手指头的方向,见到了月亮,他就明白了,手指头不是月亮;甚至,所谓的月亮,也不是什么月亮,而不过是一个会发光的圆盘子而已。”
“一切如来,用种种的文字语言来开导菩萨们,道理也是一样的。”
“这就叫做初地以上菩萨们,顺应于圆满觉性,而觉悟的境界。”
哎,“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这个比喻非常精彩,所以呀,常常被大家引用。而所谓的“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到底如是在哪里呢?
咱来简单观察一下:就是说呀,如来的言语开示,就好比大人为小朋友标示月亮的那个手指头;而月亮,就好比圆满觉性;见到了月亮以后,小朋友明白了手指头不是月亮;就好比,菩萨如实见到了圆满觉性以后,就明白了,佛法经教不等于圆满觉性。
甚至呢?在小朋友看来,所谓的月亮,不叫做月亮也可以,它不过就是一个会发光的圆盘子嘛!就好比呢?在见到圆满觉性的地上菩萨看来,所谓的圆满觉性,本来也没有这个名字,甚至,它没有任何形相,难以表达,超越语言文字。
——哎,这就是地上菩萨们,不可思议的觉悟境界,其实,连这个境界,也了不可得呀。
当地上菩萨们,完全断尽了虚妄无明以后,就将会圆满成就正觉佛果,其觉悟妙境,咱听世尊的开示: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对于如来所圆满的觉悟妙境,世尊说道:
“各位善男子!所谓的理、事二障,等等一切障碍,就是究竟的觉悟妙境。”
“所谓的正念现前,叫做得念;或者妄念纷飞,叫做失念,它们无非都是本来解脱。”
“无论是修法获得成就,叫做成法;还是修法失败,叫做破法,它们本来就叫做涅槃。”
“智慧明了也好,愚痴无知也好,它们都是觉性的显现,都是般若波罗蜜。”
“菩萨所成就的正法,与外道所成就的邪法,本来就是同样的菩提觉道。”
“所谓的无明,所谓的真如,它们本来就浑然一体,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一切出世间法,所谓的戒、定、慧;一切世间法,所谓的淫、怒、痴,在佛陀看来,本来就都是清净梵行。”
“所谓的无量众生,所谓的无边国土,等等,本来就是同一法性所显现。”
“地狱的罪苦恶报,以及天堂的清净妙乐,在佛陀看来,都是本来的净土。”
“有佛性的一切众生,无佛性的一切事物,在如来成佛的时候,它们也一同成佛。”
“所谓的一切烦恼,本来就是解脱。”
“以如来遍满法界,比大海更为宽广的智慧来观察,如实照彻一切法相,就好像虚空一般,没有任何实质内容。”
“这就叫做,如来顺应于圆满觉性,所觉悟的境界。”
哎,在如来的觉悟妙境当中,许许多多咱看起来,似乎相互矛盾的事物,都圆融无碍了。因为,佛陀觉悟了一切法的缘故啊。
各位兄弟姐妹,咱千万不要用思维分别心来揣测这段经文,因为,那没有任何意义。咱呢?对于如此殊胜而微妙的教法,只需要老老实实地学习,慢慢领会,在无形当中,种下成佛的善根吧。
到此为止,世尊已经全面解答了清净慧菩萨的问题:“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从凡夫的觉悟,到菩萨的觉悟,乃至于佛陀的觉悟,世尊都予以了讲说。咱呢,也应该了然于心了。
最后,世尊别开一路,在次第修行的差别相之外,单独开示顿悟众生,顺应于圆满觉性的觉悟境界。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世尊说道:
“各位善男子!只要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在日常行止当中,随时都不会生起虚妄的念头;对于那些随缘而起的思维分别心呢?也不必去息灭它。”
“如果有的时候,需要进行连续的思维分别,那么,就安住于其中,而不会再附加一个‘它就是妄想\\\\\’的分别了知;对于像这样不加了知的自然心境,也不会再去辨别它,究竟是虚妄还是真实。”
“这些众生,在听到了如来,开示如此修行法门的时候,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奉行,而不会产生惊恐畏惧之心,这就叫做顿悟众生,顺应于圆满觉性,而觉悟的境界。”
哎,所谓的“顿悟”,就是指超越了修行次第,而直接明了圆满觉性,它,并不遥远,就是咱修行人的本来心。乃至于,一切心境,一切外境,在每一个当下,无非都是咱的圆满觉性,其中,没有了任何二元对立。
——于是,随所作为,立处皆真。修行人远离了虚伪的造作,超越了分别和认知,进入了任运自然的无修无作之妙行。
——这样的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他们就是达摩祖师在《夜坐偈》当中所赞叹的那类人: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哎,像这样的人哪,虽是凡夫,而不异圣人。您说他是凡、是圣,其实,都是一种虚妄分别呀。
历代高僧大德,祖师菩萨等等,都是这样的人。倘若没有像这样,超越虚妄分别的妙慧妙行,想要住持佛法,是做不到的。
对于这些人的功德,世尊说道: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各位善男子!你们要知道,像这样的众生,他们已经供养、亲近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诸佛,以及诸大菩萨,并且培植下了数不清的功德善根。”
“对于这样的人,佛陀说啊,他们就叫做成就了佛陀的一切种智。”
哎,像这样的顿悟众生,他们的善根太深厚了,因为呀,他们已经供养过数不清的佛陀和大菩萨。
所谓供养,有钱财物品的供养,更有依教奉行的供养,还有最大的供养,那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谓“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最”,法供养当中呢?毫无疑问,能够不求名利地,如实宣扬佛法,是最了不起的了。
所谓“一切种智”,是如来的圆满智慧,其中,包含了法性平等的“一切智”和善分别的“道种智”,既能够觉悟一切法的空性法身,又能够明了一切法的法相差别,是中道了义的究竟智慧。
——哎,虽然还在因地修行,也有人能够成就如来的一切种智,这是为啥呢?
嘿嘿,因为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终将成佛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在本章即将圆满之际,依照惯例,世尊要用偈语重述一遍本章的法义,世尊这样说道: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清净慧菩萨啊!你要知道,在圆满觉性当中,本来就没有可取证的境界,也没有能够取证圆满觉性的菩萨或者众生。”
“只是因为,众生尚未觉悟,在以幻修幻的觉悟过程当中,就似乎有了次第的差别。”
“其差别在于:凡夫的觉悟,仍然被清净见解所障碍;贤位菩萨的觉悟,还没有离开对于觉性的执着;初地以上的菩萨们,已经能够做到心无所住;而只有大觉世尊,才成就了一切法的圆满,叫做自在地随顺于一切。”
“还有一类菩萨,或者是末法时代的众生,他们能够随时随地,不产生虚妄的分别和认知;佛陀说啊,像这样的人,就是在世的活菩萨。”
“他们曾经供养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陀,其功德已经圆满;他们具有很多种利益众生的方法,无论是顺行,还是逆行,都叫做顺应于圆满觉性的智慧。”
到此为止,清净慧菩萨所问章,全部圆满。通过世尊的详实解答,咱哪,大体已经明白了在以幻修幻的过程当中,从凡夫的觉悟,到菩萨的觉悟,乃至于佛陀的觉悟,其中的如幻差别之相。
哎,如幻三昧的修行成佛之路,已然历历在目,咱哪,完全可以开始实修了。那么,在菩萨们成佛的菩提大道上面,到底有那几种实修的方法呢?应该怎样实践呢?
下面,就由十二圆觉菩萨当中的第七位,威德自在菩萨,替咱大家,向如来请问菩提路上面,实修的具体方法。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