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趣品《圆觉经》之二十

趣品《圆觉经》之二十

(第九章净诸业障菩萨所问章)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在辩音菩萨之后,本经的第九位菩萨,净诸业障菩萨,观察到咱末法时代的众生,难以开悟净圆觉心,所以,也无法实修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其中原因何在呢?哎,这是咱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呀,咱仔细聆听菩萨的请法,以及世尊的解答。

于是啊,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礼拜佛陀的双足,表示最尊贵的敬礼;起身之后,围绕着佛陀,绕行三圈,又回到了拜佛的地方,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您为我们大家,详尽地讲说了这二十五种不可思议的修行方法,这些呢,也就是一切如来在因地修行时的状况,所以呀,让我们大家得以闻所未闻。”

“您的讲说,仿佛让我们大家,亲眼目睹了调御丈夫(佛陀的十种名号之一)们,历经了恒河沙劫数,勤苦修行的境界,以及其中的一切功德妙用,而且,好像就在一念之间。”

“我和诸位菩萨们,从内心当中,深深地感到庆幸和安慰。”

——哎,经过净诸业障菩萨这样一说呀,咱哪,也感同身受了,仿佛,已然来到了法会的现场一般,在世尊的循循开示当中,用当下的心,明见了诸佛菩萨无量劫的勤苦修行,无量劫的广度众生。

咱哪,听闻如此妙法,明白了该如何实修圆觉大总持法门,明白了该如何自他两利、行菩萨道,明白了该如何圆满无上正觉,咋能不感到深自庆慰呢!

接着,净诸业障菩萨,在感慨与赞叹之后,正式替咱向佛请法: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世尊啊!如果这个诸佛菩萨,与众生共有的圆觉妙心,它的本性就是清净的,那么,它又是因为什么而污染的呢?以至于,使一切众生都对它迷惑不觉,难以契入呢?”

——哎,前一章当中,在讲说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之前,世尊为咱重新开示圆满觉性时,说道:“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接着这个开示,所以有了净诸业障菩萨的这个问题。

这呢,也是咱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哎,为啥咱就无法悟净圆觉呢?关于世尊的解答,咱哪,期待后文。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提问之后呢,净诸业障菩萨,继续陈述请法的心意,以及此问题的重要性:

“但愿如来您哪,能够为我们大家,详尽开示如何悟入圆满法性,您的解答,能够为与会的大众,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作为将来指导修行解脱之智慧眼。”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样请法之后,净诸业障菩萨,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表示谢法。像这样的请法仪轨,竟然重复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时啊,在净诸业障菩萨虔诚地祈请以后,法缘已经具备,可以应缘说法了。于是,世尊告诉净诸业障菩萨说:

“太好了,太好了!善男子!你们能够替在座的大众,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向如来请问如此甚深的方便法门。”

“现在,请你们仔细聆听,如来将要为大家解说。”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时啊,得到了世尊的鼓励赞叹,以及即将说法的允诺之后,净诸业障菩萨心生欢喜,与在座的大众一起,默然无声,静静地聆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于是,世尊轻舒圆音,开门见山地解答净诸业障菩萨的提问:

“各位善男子!一切众生啊,从无始以来,以妄想心执着于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以及寿命相,把这四种颠倒认知,当做了所谓真实的自我、真实的别人、真实的众生、真实的寿命,等等。”

“因此啊,就为了自我利益,而产生了憎恨和贪爱两种境界,对于那个妄想出来的虚假的我相之体,又多了一重虚妄执着。”

“就这样,虚妄的我相,和由此而产生的虚妄的我执,这两个虚妄心相互依存,就产生了虚妄的业和随业所现的六道。”

“普通凡夫由于有虚妄业的缘故,就见到了虚妄的生死流转;厌倦了生死流转的人,比如二乘人,他们完全舍弃了虚妄业的造作,而见到了虚妄的涅槃。”

哎,针对净诸业障菩萨的提问:“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毫无疑问,咱大家的妙圆觉心本来就是清净的,那么,咱大家为啥而迷惑了呢?

——对此,世尊开门见山地回答,因为呀,包括咱在内的一切众生,都由于妄想执着,而陷入到了虚妄的四相当中,所谓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所以才迷失了本来呀。

其中的“寿命相”,在《金刚经》里叫做“寿者相”,名字不同,意思是一样的。哎,关于四相的具体含义,《金刚经》上,佛陀并没有解说,咱这部《圆觉经》就不同了,世尊啊,给咱进行了极为深细的开解,详见后文。

就普通含义来说呢,所谓的“我相”,就是本经第一章当中,世尊说的:“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哎,所以呀,咱这个我相,也就是自相,咱把虚妄的四大色身当做了是“自我的身相”,把虚妄的六尘缘影之心呢?当做了是“自我的心相”,这俩合起来,就是凡夫的“我相”。

啥叫“人相”呢?嘿嘿,就是别人呀!除了我之外的,那些与我相关的其他人呀。咱既然把“我相”认作了实有,同时也就会把,咱的四大色身和六识幻心之外的,其它那些色身与幻心,认为是“我相”之外的实有,哎,于是就有了别人,有了“人相”。

啥叫“众生相”呢?嘿嘿,“我相”是自我认知,“人相”是自我之外的相关认知,哎,所谓的别人,都是和咱有关的人,那才叫做“人相”。除此之外呢?嘿嘿,还有数不清的色身与幻心,和咱自己也许八竿子都打不着,可是呢?咱以为它们都是实有的,合在一起,就叫做芸芸众生,这就是“众生相”了。

啥叫“寿命相”呢?嘿,一旦有了自我存在的执着,同时也就有了自我的持续过程,哎,这个持续过程就是寿命。对于此持续过程的认知,就叫做“寿命相”。当然,我有我的“寿命相”,别人有别人的“寿命相”,乃至于一切芸芸众生,都有其“寿命相”啊。

——这些呢,是咱凡夫的“四相”,也是对于四相比较粗浅的理解。其中,“我相”是四相的根本,正因为有了自我认知,才会有与我相关的他人的认知,乃至于似乎比较疏远的芸芸众生的认知,最后,这个认知的持续过程,随着念念相续,而显现为寿命的认知。

——在菩萨修行的过程当中呢,“四相”的内容随着修行的深入,会显现得极为精细与微妙,哎,到了最后,乃至于咱自以为“证得了涅槃”,那也是“我相”呀!一会儿,咱再跟随着世尊仔细学习。

正因为有了“四相”的虚妄认知,咱和一切众生啊,就围绕着四相,而产生了爱恨分别,于是,就会发起虚妄的业力造作,服务于内心那些爱恨的情绪,所以呢,随着虚妄业而显现出了六道轮回

——哎,就这样,在本无生灭的圆满觉性当中,咱哪,用自己的妄想执着,嘿嘿,就把六道轮回给“创造”出来了。

有些人呢,他们认识到了生死轮回之苦,哎,对于生死流转极为厌倦,所以呀,他们就通过修行,毅然断除了爱恨造作。于是呢?生死轮回消亡了,哎,不生不灭的法性境界显现了——哦,原来这就是涅槃啊!好吧,俺就在这儿休息吧!它就是我,我就是它,终于到地方了。

——这就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的修行境界,他们到达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嘿嘿,不过,世尊说啊,这呀,还是他们的“妄见”而已,他们用自己的“厌离心”,创造并见到了虚妄的“涅槃”境界,所以说“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这呢?其实还是“我相”,二乘人极其细微的“法我相”呀。相应于这个“涅槃”我相,其它三相,也都会发生。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哎,正因为有了四相,所以呀,无论是凡夫,还是二乘圣者,都无法回入清净觉性,其原因呢?世尊说道:

“一切凡夫和二乘人,由于这些妄见的缘故,而不能够悟入清净觉性。并不是清净觉性拒绝他们悟入,而是呢,如果还有一个能入的‘我相\\\\\’的话,那就不是悟入清净觉性的正确方法了。”

“因此啊,无论是凡夫的妄念造作,还是二乘圣者的息念无为,都没有办法悟入清净觉性,都还沉浸在迷惑苦闷当中。”

哎,所谓的“动念”,指的是咱一般凡夫妄想纷飞,不停地分别造作;所谓的“息念”,指的是二乘圣者到达了无作涅槃,停留在清静无为当中。凡夫以四大色身和六识妄心为“我相”,相应的执着心便是“人我执”;二乘圣者呢,以无为涅槃为“我相”,相应的执着心便是“法我执”。正是在这些“我相”和“我执”的纠缠下,所以,于法于人就会不自在,不通达,而“皆归迷闷”了。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凡夫也好,二乘圣者也好,到底为啥会“皆归迷闷”呢?为啥会有“我相”呢?世尊解答道:

“为什么呢?因为呀,无论是凡夫,还是二乘圣者,从无始以来,由最初的那一念不觉,也就是生相无明,而迷失了本来无我的法身,被无明所主宰的缘故。”

哎,关于“无明”,马鸣菩萨在《起信论》当中,这样说道:“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相无明”,也就是最初的无明妄动,连等觉菩萨都还没有勘破,唯有大觉世尊朗然独照。

因为呀,所谓的无明,其实就是最细微的我相,在无我的圆满觉性当中,由最初的那一点点“认知”而发起,所以叫做生相无明。它所认知的境界呢?哎,就是在本来的妙觉当中,认知出了一个“觉相”,揽“觉相”为我相呀。后面呢,世尊会为咱大家详加解说的,咱继续耐心学习。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哎,在无始无明的主宰下,包括咱在内的一切众生,是啥情况呢?世尊如此说道:

“一切芸芸众生啊,生来就没有智慧眼目,他们的身体和心念等等一切习性,都是无明。”

“就好比呀,一般说来,人们都不肯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就知道啊,有一个东西,它在维护着自我,它就是无明。”

“而且呢,它总是要求境界顺从于自我,对于那些不顺从于自我的境界,就会产生憎恨和埋怨。”

“一切众生,由于他们憎爱之心的存在,又会返过来滋养无明的缘故,使得无明越来越坚固,所以,不论他们怎样求学佛道,总是无法获得成就。”

——哎,原来呀,咱和一切众生,种种的身心习性,都是无明。咱哪,生来就缺少智慧眼呀。

所以,咱不能自以为是,而必须要“常随佛学”,佛陀虽然涅槃了,咱还可以“常随法学”呀!即便是亲近善知识,咱呢,凭啥观察善知识呢?嘿嘿,还是得依据佛陀的教导啊!所以呀,在末法时代学佛修行,离不开对于“法”的依止,离不开对于“法”的闻、思、修呀。

所谓的“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这是世尊以人之常情作为例子,来告诉咱大家无明的所在,哎,它在哪里呢?嘿嘿,就在咱的那个“贪爱自我的心境里”呀。

这个“爱我者”就是无明心,也就是我执,对于咱凡夫来说,所谓的无明,首先表现为我执,它是第七识当中微细的相续念,念念不停,奔流不息。其中的每一个念头呢?都是在观察,看看周边的境界,是否符合“自我利益”。

哎,这个无明心呀,它是想要求所有的境界,都顺着自己的妄想需求,来满足所谓的自我利益。可是,现实状况呢?嘿嘿,“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呀!

于是,一旦逆境现前,咱这个无明心就会大发无明火,要么憎恨,乃至于愤世嫉俗;要么埋怨,乃至于郁郁寡欢。再严重点儿,嘿嘿,或者精神崩溃,或者抑郁失眠,哎,跳楼自杀的也大有人在呀。哎,以这样的心境来修行,不肯放下憎爱之心,无明心就会得到憎爱情绪的滋养,而越来越坚固。像这样修行,咋可能获得成就呢!

下面,世尊为咱大家开示“四相”的具体内容: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首先是我相,世尊说道:

“各位善男子!什么是我相呢?就是指一切众生内心深处所自证的境界。”

哎,这里所说的我相,是修行当中最根本的我相,就好像树根一样;而本经前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的那个我相呢?它是生活当中的我相,就好比树的枝叶一样,它们是互为表里的。

——各位兄弟姐妹,这儿,咱要留意了,从相貌来看,一棵树的枝叶,和它的树根,样子是大不相同的。而且,枝叶很容易被观察到,可树根呢?嘿嘿,深埋在地下,不容易见到呀。

所以呢?四大色身和六识心之我相,还比较好理解;而这个“众生心所证者”之我相呢?咱就需要在世尊的引导下,仔细反复地观察,才能够有所明了啊。

这里的“众生心”,指的是咱大家内心深处的第七识,也就是所谓的“俱生我执”,哎,与生俱来的相续思量心呀。这个相续思量心,在极为缜密的念念生灭当中,把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的“相分”,揽为己有,当成了自己所实证的境界,也就是“所证者”,这呀,就是我相了。

显然,这个我相,很难被观察到。因为,它太微细了,而咱大家呢?咱的第六意识妄想心,又太粗心了。用咱大家这张粗大网眼的渔网,去捞水里的小小鱼,嘿嘿,结果呢?大家都说,哎,水里根本就没有鱼呀。

——因此呀,这个根本的我相,很难被观察到。

不过,只要水里有鱼,哪怕是小鱼,它也总有露头的时候,哎,偶尔,它还会跳出水面呢!

哎,咱的这个微细我相也是一样的道理,它呢,总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啥时候呢?请仔细聆听世尊的解说: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各位善男子!就好比有人,当他身体调养得很好,日子过得很舒泰的时候,倏忽之间呢,不觉时光流逝,甚至,忘记了自我,也忘记了色身。”

“一旦呀,由于饮食等等调养不当的缘故,他出现了四肢或急或缓的各种症状,于是,就需要治疗。当医师轻轻地为他针灸或者艾灸的时候,他就感受到了痛、痒、麻、热等等,于是就知道了,还有个自我,它会感受。”

“因此呀,只有在有所证,有所取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我相之体。”

哎,这里的“忽忘我身”,就是所谓的忘我境界,不仅仅是修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尤其是一些艺术家和科学家,当他们沉浸在创作或科研当中的时候,由于精神高度集中,也会有忘我的现象发生。

人们在生活顺利,身体健康的时候,也是如此,哎,美好的日子,总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悄然流逝,浑然忘我呀。

——嘿嘿,不过,好景往往不长啊!咱大家在这人世间,吃的是五谷杂粮,外带农药、化肥加转基因;穿的是“美丽冻人”,哎,现在的人都爱美呀!都想装扮成帅哥美女,所以呢,大冬天的,女士穿裙子,男士穿单衣,嗨,这才有线条嘛!

美则美矣,它有违于养生保健呀!所以呢,吃的不合适,穿的不合适,这就叫做“摄养乖方”,哎,那就该生病了。生的啥病呢?按脉象来说,无非就是急症和缓症,“弦”就是急的意思,也是一种中医脉象。

既然生病了,咱就得去就医,在古时候呀,咱中医,常常用针灸和艾灸的疗法,所以说:“微加针艾”。哎,有人马上就会发问了:在古印度,佛陀在世的时候,难道就有这些疗法吗?

——嘿嘿,俺不知道。而且呀,这也不重要。也许有,那么,就是如实翻译;也许没有,那么,就是顺应于咱中土习俗的方便翻译。总之呢,就是看病就医,进行治疗的意思呀。

哎,只要进行治疗,不管是针灸,用细细长长的银针扎穴位;还是艾灸,用燃烧的艾条烤穴位;或者是其它方法等等,一个共同的特点呢?嘿嘿,那就是呀,肯定会有痛、痒、麻、热,等等明显感觉。

一旦有了身体感觉,哎,这位享着清福,过着太平日子,浑然忘我的大爷呢?忽然之间明白了,原来,咱还有一个我,正是它,感受到了痛、痒、麻、热呀。哎,所以说:“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只有在咱那个我,对于境界有所证,有所取,也就是有所感受的时候,它才会显现出来呀!

——其实,咱的那个“我体”呀,它从来就在那儿,就在咱第七识念念相续的思量心当中潜藏着,被微细念头维系着,不曾失去,也不曾被放弃。人们所谓的忘我呢?只不过是第六意识心,它太粗心了,暂时把自己的“我体”忘记了而已呀。

这个所谓的“我体”呢,也就是咱第八识的“相分”,在无明还没有被彻底摧破之前,它就不会消失。在生相无明被摧破以后,咱就圆满了正觉佛果,咱的第八识,就转变成为了如来藏,第八识的“相分”,也就是咱原来的那个“我体”呢?就成为了咱的清净法身。

哎,所以说呀,凡圣一体。即使是所谓的转变呢,也终究没啥好转的,只不过,当咱勘破了无明幻觉以后,我执与我相就随之消融了,于是,方便地叫做转凡成圣了。

但是,如果有人以为,自己已经实证了清净法身,已经实证了如来境界,那么,世尊说呀,他还在我相当中,这呢,是指修行当中最根本的我相。咱来认真学习: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各位善男子!修行人的心中,乃至于自以为证得了如来境界,自以为已经究竟了知了清净涅槃,这些呀,都是我相。”

——哎,那就是说呀,如来,并不会把自己当做是如来,也不会以为自己通达了清净涅槃。为啥呢?嘿嘿,因为呀,如来消融了狭隘的自己,早已超越了我相呀。

《金刚经》说得很清楚:“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如来呢。有我就是众生,就在幻化的我相当中;无我呢?就是菩萨,乃至于大觉世尊,超越了一切对立差别,唯一广大圆满觉性,幻化一切,圆融一切。其中,没有丝毫我相可以树立呀。

为啥呢?嘿嘿,清净慧菩萨所问章当中,世尊说得很清楚:“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说到底呀,所谓的我相呢,就是一种自我的虚妄认知,乃至于有人自以为实证了如来的境界,自以为通达了清净涅槃,都还在自我的虚妄认知当中,所以,都是我相。

哎,一旦有了我,有了我相,就有了局限性;而无我,无我相呢,就没有了局限性。有了我相的局限性之后,就会被我相所束缚,就陷入了虚妄的无明烦恼当中,而不得自在,那就是一切众生;没有了我相的局限性以后呢?本性也不会死亡,它超越了一切束缚,不曾陷入任何虚妄认知当中,所以,本来自在解脱,这就是一切如来呀。

因此呀,所谓的生死轮回,我相就是其根本。而无明呢?它和我相是同一个鼻孔出气的,因为无明而有了我相;反过来,无明心,又时时刻刻地为了维护我相而造作着,这时呢,无明,就表现成为了我执。

在我相的基础上,在咱的自证境界之外,还有诸多境界,可以明了地观察到,于是,就有了人相和众生相,乃至于寿命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关于人相,世尊如此解说道:

“各位善男子!什么是人相呢?就是指一切众生内心深处的自证境界之外,其余的所悟境界。”

哎,人相的这个“心悟证者”,和前面我相的那个“心所证者”,有啥差别呢?

——嘿嘿,这个地方相当微妙啊,我相的“所证”呢,是指自我所拥有的境界,所以叫做我相;而人相的“悟证”呢,是指啊,在自我拥有的境界之外,还是会有许多的悟境,既然前面已经确认过自我了,这些额外的悟境呢,显然就不是自我了,所以,给它个新名字,就叫做人相,也就好像是自我之外的别人一样呀!

就着这个道理,所以世尊补充解说道: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各位善男子!在众生的我相当中,已经把内心深处所自证的境界,当做了自我,所以,对于其它的境界,就不会再确认为自我了。”

“而在众生内心所自证的境界之外呢,还是会有许多其它的悟境,它们不是自我,但同样会被觉悟观察到。”

“像这些,众生所觉悟到的,超过了一切自证境界范围之外的悟境,都叫做人相。”

哎,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说呀,咱必须要知道,每个人的悟境都是无量无边的。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法界无量无边,所以,咱的觉悟与观察呢?自然也就无量无边了,不可能有尽头呀。

可是,一切众生当中的任何人,都不会把整个法界确认为是自证境界,当做是自我。而是呢?只会把其中一部分最密切的证悟境界,确认为是自我,那就是我相了。

——而除此之外的那些悟境呢?嘿嘿,就是人相呀。

就好比在生活当中,咱把自己的这个色身当做是自我,这就是生活里的我相;而周围的人们,父母兄弟,师长亲友,领导同事,等等,和咱关系很密切,但是,咱不会把他们当做是自我,而只能当做是别人,自我之外的别人,这就是生活里的人相了。

可是,除此之外,咱还有许多不认识的人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各类生命们,它们呢?那就是生活里的众生相了。哎,关于修行当中的众生相,后面咱再细说。

紧接着,对于修行当中的我相和人相,世尊做了如下小结: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各位善男子!修行人的心呀,乃至于自以为圆满觉悟了究竟涅槃,那都是我相;”

“心里面只要还存有一点点悟境,乃至于以为,已经完全穷尽了涅槃妙理,都叫做人相。”

哎,“俱是我者”当中的“我者”,也就是我相。那为啥不直接译为“我相”呢?

——嘿嘿,这是行文的需要,哎,古人学问大,非常注重文采,在上下句当中,结尾都用同一个字,是不太好的,念起来呢,会有一点儿拗口。而且,上下句之间,在文言文当中,往往讲究对仗,您看:上句“俱是我者”,下句“皆名人相”,哎,这就是一副对联,虽然不算工整,词性做到了大体相同,平仄没有完全做到相反,但读起来呢,还是非常有韵味的。

依据对联的常识,上下句之间,同样的位置,不能用同一个字。所以,译经大师在这里充分照应到了文言文的文采,下句用“人相”,上句就用“我者”来代替“我相”了。

简短的两句话,世尊就把我相和人相进行了小结,哎,“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就告诉咱大家,对于修行人来说,乃至于自以为圆满觉悟了大般涅槃,那都是我相;而“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呢,就告诉咱,咱自以为圆满觉悟大般涅槃以后,其中所含的那些妙理,就是修行当中的人相。

简而言之,对于修行人来说,所觉悟的涅槃是我相;而涅槃当中所蕴含的妙法和妙理,就是人相呀。所以,我相是人相的基础,也是众生相和寿命相的基础,在四相当中,我相是根本。我相若存,四相都在;我相若无,四相皆亡。

好,接下来解读修行当中的众生相,世尊说道: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各位善男子!什么是众生相呢?就是指一切修行的众生,他们的心,自证、自悟所到达不了的那些境界。”

——哎,各位兄弟姐妹,咱必须要知道,修行人一旦有了我相和人相,就有了局限性,其中,自证的涅槃境界是我相,自悟的涅槃妙理是人相。除此之外呢?难道啥都没有了吗?

嘿嘿,哪儿能呢!芸芸法界,境界多了去啦!

——所以呀,对于那些咱的自证所到达不了的境界,咱的自悟所到达不了的妙理,就给它们一个名字,叫做“众生相”。

可是,有没有这样一个人:没有什么境界,不在他的自证境界范围之内;没有什么妙理,不在他的自悟妙理范围之内呢?

——嘿嘿,有啊,那就是大觉世尊呀!

哎,世尊遍证一切境界,所以叫做“正等正觉”;遍悟一切妙理,所以叫做“正遍知”啊。

这么说来,难道世尊也有我相和人相了吗?

——嘿嘿,世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命相,同时,又不妨具足“常、乐、我、净”四相妙功德呀!不落“有”,也不落“无”,那才叫做大觉世尊哪!

紧接着,世尊结合生活当中的众生相,来形象地解读修行当中的众生相。哎,它们本来就不是两个啊!咱呢,在看到枝繁叶茂的同时,就应该明白,下面,就藏着它的树根呀。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各位善男子!就好比呀,有的人会这样说:‘我是众生\\\\\’。于是,就应当知道,他所说的众生,既不等同于自我,也不等同于别人。”

“为什么说不等同于自我呢?‘我是众生\\\\\’就说明了,众生不仅仅是指自我,它的范围比自我更加宽广。”

“为什么说也不等同于别人呢?‘我是众生\\\\\’就说明了,众生超越了自我和别人的范畴啊。”

哎,这段话不算难懂,但是,却不好表达,不容易讲解,咱来看下其中的关键之处:

首先,“我是众生”当中的“众生”,是指生活当中的“众生相”;其次,“非我非彼”当中,“我”是指生活当中的“我相”,“彼”则指生活当中的“人相”。

当咱大家说:“我是众生”的时候,哎,这是很常见的一句话。这就意味着呢,咱已经提前确认了一个“我相”;后来又发现啊,在自我之外,还有许多别人,不同于自我,于是,便又确认了“人相”;再后来呢?发现在自我和别人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们,以及数不清的生命们,其范围呀,远远超越了自我和别人的范畴,于是呢,又确认了“众生相”。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的“我相”和“人相”,都可以包含在“众生相”当中。

——以上,是生活当中三相之间的关系,把它运用到修行当中呢,道理也是一样的。

因此,前文当中,世尊说:“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哎,修行人的自证境界,被认作了“我相”;自悟妙理,被认作了“人相”。除此之外呢?还有数不清的无量境界和妙理,可以被修行人所观察到,同时,又是“我相”和“人相”所无法企及的,那就是“众生相”了。

下面,世尊对于修行当中的三相做一个小结: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各位善男子!只要是一切众生内心所明了而自证的境界,都是我相;所明了而自悟的妙理,都是人相;而除此之外,在我相和人相所涉及不到的地方,仍然有很多可以明了的境界和道理,就叫做众生相。”

哎,比如说吧,咱呢,自以为证得了涅槃,这就是我相;也自以为充分觉悟了涅槃妙理,这就是人相;除此之外呢?嘿嘿,咱还观察到了生死轮回,世间百态,等等,那些咱以为不是涅槃的种种境界,以及许多不够妙的世间道理,这些呢?就叫做众生相了。

——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嘿嘿,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咱哪,并没有真正证得涅槃,而是把某种境界,当做了涅槃呀。

为啥呢?因为呀,咱还有无明,以及无明所产生的爱恨之心。倘若咱通过如幻修行,消融了如幻的无明和爱恨之心以后,那么,咱才会到达真正的涅槃。

不过,到了那时,咱不会自以为到达了涅槃,也实在找不到一个涅槃境界,更没有什么妙理可以觉悟。那里,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因为,没有什么东西需要确认,也没有什么东西需要舍弃,更没有一个到达涅槃的人,或者尚未到达涅槃的芸芸众生,等等。

没有了一切知见,而自然明了,那个地方,本来不生不灭,不妨方便地叫做涅槃。

关于四相当中的寿命相,世尊如此解说道: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各位善男子!什么是寿命相呢?就是指一切众生,他们以为自己证得了涅槃,证得了清净觉性,所以,用他们的心,观照清净觉性时所明了的那个相续境界。”

“一切有作用的智慧心,都不能够自己见到自己,因此,当一切众生用自己的心,观照到清净觉性的时候,恰恰说明,他们并没有实证清净觉性。他们的智慧心,还只不过是一种微细妄念的相续罢了,就好像人们的命根一样,潜藏在身心之内,难以觉察。”

哎,这段经文不容易理解,因为,太简略了。或许,每一位法师,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吧。

实际上,当咱自以为证得了涅槃,自以为见到了清净觉性的时候,清净觉性只是咱“所见到的境界”而已;而咱“能见的那个心”呢?就是世尊所说的“一切业智”,也就是咱的那个有观照作用的智慧心。

——哎,依据常识,咱的心,没法直接见到心本身;就好像眼睛,不能够直接见到眼睛本身一样。所以呢?当咱见到清净觉性的时候,恰恰说明呀,咱的心还不是清净觉性,咱,还没有到达涅槃呀!

那咱的心是啥呢?嘿嘿,它既然不是清净觉性,那就只能是微细的相续分别心啦!哎,这也就是咱的“寿命相”了。咱这个微细的相续分别心,它念念不停地观照清净觉性,就有了类似于寿命的,一种流逝的感觉,所以叫做寿命相。它潜藏在咱的修行当中,维系着我相、人相、众生相,以及它本身,难以觉察;就如同,人们的命根,潜藏在身心当中,维持着人们的生命一样啊。

这其中的微细法义,咱继续听世尊的讲解: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各位善男子!如果修行人的心,觉照到了一切觉悟境界的话,那么,他们觉照的心,和所觉照到的觉悟境界,恰恰都是幻化尘垢啊。”

“为什么呢?因为呀,还存有觉照,和所觉照之间的对立差别,就无法离开幻化尘垢的缘故。”

“就好比呀,当热水把冰融化了以后,就不会再有额外的冰,知道冰被融化了。否则呢?就说明冰还没有全部融化。”

“修行人还存有一个觉照之心,来觉照那个觉悟境界,道理也是一样的。其中,那个觉悟境界,就是我相;而觉照之心,就是我的寿命相;所以,还是自我在觉照自我。”

——哎,这里面的法义极为精妙。您看,热水把冰全部融化成水以后,就不会再有一块冰,知道自己被融化了,而全是水了。其中呢,冰,比喻咱的无明幻化之心;热水,比喻咱的如幻修行;最后的水呢,则比喻清净觉性,或者说觉悟和涅槃等等。

于是,当咱通过如幻的修行,把幻化的无明心灭尽了以后,这两个就都消融了,都圆融为清净觉性,都显现为涅槃。这时,不可能还有一个心,能够再去觉照到清净觉性,或者实证到涅槃,等等,否则呢?就说明无明心还在,我相还在。

其实呀,所谓的四相,都是一个我,表现在了四个方面而已。哎,您看,当咱以为自己证得了涅槃,或者成就了清净法身,等等,这个涅槃或者清净法身,就叫做咱的“心所证者”,如世尊前文所说,它就是咱的“我相”。

当咱自以为证得了涅槃的同时,咱也就觉悟了涅槃当中的妙法和妙理,等等,哎,这个妙法和妙理,就叫做咱的“心悟证者”,如世尊前文所说,它就是咱的“人相”。

当咱自以为证得了涅槃,并开悟了涅槃妙理的同时,咱哪,在自证的涅槃境界之外,在自悟的涅槃妙理之外,还是会有所明了的,比如那些咱认为不属于涅槃的境界,和不属于涅槃的道理,等等,哎,这些就是咱的“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如世尊前文所说,它就是咱的“众生相”。

当咱自以为证得了涅槃,并开悟了涅槃妙理的同时,咱呢,是用啥证得了涅槃,是用啥觉悟了涅槃妙理呢?嘿嘿,毫无疑问,咱的心实证了涅槃,咱的心觉悟了涅槃妙理呀。而所谓的涅槃妙理呢,正是清净觉性,所以呀,在咱自以为证得了涅槃,并开悟了涅槃妙理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咱的心觉照到了清净觉性,这个觉照的心及其觉照过程呢,也就是咱“心照清净觉所了者”,如世尊前文所说,它就是咱的“寿命相”。

——哎,各位兄弟姐妹,为了方便理解,咱再来把四相简要地小结一下:

啥叫“我相”呢?就是咱的心所实证的涅槃境界;

啥叫“人相”呢?就是咱的心所觉悟的涅槃妙理;

啥叫“众生相”呢?就是咱的心,在涅槃境界和涅槃妙理之外,所明了的其它境界和道理;

啥叫“寿命相”呢?就是咱的觉照之心呀!它能够觉照涅槃,揽涅槃为我相,潜藏在咱的修行当中,念念生灭,维系着生死幻相,难以觉察。

所以呀,四相当中,我相为根本。因此,世尊在后文当中,只提了一次四相,其它,都用我相来代替了,比如说“认一切我为涅槃故”,“犹未能尽我相根本”,“则知我相坚固执持”,以及“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等等。

——不过呀,以上这些只是本人,对于经文当中“四相”的一种解读,而且是非主流解读。

那么,啥是主流解读呢?嘿嘿,那来自于唐代的圭峰宗密禅师,他老人家是解读《圆觉经》的权威人士,包括憨山大师等等,历代高僧大德在内,基本上都是继承他老人家的《圆觉经疏》和《圆觉经略疏》,再加以解说而已。

据《佛学大辞典》记载,《圆觉经略疏》下卷,关于四相,总结为“境智四相”,以区别于通常的“人我四相”,宗密大师是这样阐述的:

一、我相:众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证,取其所证,心执着而不忘,认之为我,是名我相;

二、人相:比前我相,已进一步,不复认证为我,尚持我悟之心,是名人相;

三、众生相:较前人相又进一步,虽已超过我人之相,尚存了证了悟之相,是名众生相;

四、寿命相:比前众生相复进一步,虽已超过证悟之心,尚存能觉之智,如彼之命根,潜续于内,是名寿命相。

其中的含义,颇为精深,四相法义层层递进,是宗密大师对于本经当中,世尊所开示之四相的一种解读。不过,由于大师的《圆觉经略疏》等,文字比较古,较难理解,这也是当时的文风所致,所以,嘿嘿,作为一个懒人,俺就不去啃啦。

至于诸位兄弟姐妹,如何取舍,或者是别出心裁,能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解读,那也未尝不可呀!这学佛,也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随缘而入,法无定法呀。

这样,在详细讲解了四相之后,对于净诸业障菩萨的提问:“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世尊呢,解答为:“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也就是解答为四相。

哎,因为咱和一切众生,执着于四相的缘故,所以才没有办法如实证悟清净觉性呀。下面,世尊对于净诸业障菩萨的提问,进行小结: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各位善男子!由于末法时代的众生们,不了解什么是四相,也就无法了结四相执着;所以呀,他们就算是经过了很多劫数的,勤奋而艰苦的修行,只能叫做有为法,终究不能够成就一切出世无为的圣果。”

“因此呀,虽然还有经教正法住世,却叫做末法时代。”

哎,所谓的“不了四相”,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不了解四相的法义,二是不能够了结四相的执着。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咱如今的人们,心思太粗乱了,虽然还有正法住世,哎,大乘佛教的正法,都记载在各部大乘经典当中,目前呢?基本都还健在。但是,能够认真学习,认真进行闻思修的人,太罕见了。

大家都在干啥呢?嘿嘿,不少学佛人都在寻找窍门,寻找修行的捷径,他们想啊,哎,修行太苦了,学习佛经太慢了,所以呀,找个近道儿,哎,咱一下子就开悟,一下子就无我,一下子就见性成佛,这多好啊!

——嘿嘿,您做梦吧!就算是咱大汉民族最利根的人——六祖惠能大师,咋样呢?自己不识字,还需要听到别人念《金刚经》才能够开悟呢!还需要半夜三更地,偷偷地听五祖大师为他讲解《金刚经》,才能够大彻大悟呀!您凭啥,不老老实实地学习佛经,就能够明心见性呢?

OK,就算您很修行,您禅修,您参话头,您止观,您得了禅定,了不起啊!但是,您要是不仔细学习佛经,连自己的我执和我相,到底是啥样子都不知道,咋能够断除呢?不断除我执和我相,咋能够开悟自性呢?就算是自以为开悟了,嘿嘿,还不就是落入世尊所说的,这四相当中去了嘛。

哎,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本来修行人就不多,再加上不肯认真学习了义佛经,不能够了解并破除四相,因此,真正开悟或证果的人,非常罕见。所以叫做“正法末世”,就是说,如来正法还健在,了义教典还健在,只是人世间的众生们衰没了而已呀!哎,人心衰没了,就叫做末法时代啊。

——为啥会这样呢?末法时代修行人的问题和病根在哪里呢?咱继续听世尊的解说: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为什么呢?为什么不了四相就无法成就圣果呢?因为呀,不了四相,就会错认一切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错把它们当做了清净涅槃的缘故;错把有所证,有所悟叫做了成就的缘故啊!”

“这就好比呢,如果有人认贼为子,错认盗贼做儿子的话,他们家的财宝,终究是保不住的。”

——啥叫做“一切我”呢?

嘿嘿,就是指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啊!因为,总体上是一个无明之我,表现为了四相差别而已呀。

哎,世尊用了“认贼为子”这个巧妙的比喻,告诉咱大家,如果不明了四相执着在哪里,不破除它们,那么,无论怎样修行,都是徒劳的,都还在无明错认当中,是不可能成就任何出世圣果的。

到底为啥呢?嘿嘿,咱听世尊的解说: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憎(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为什么呢?为什么‘认一切我为涅槃\\\\\’就无法成就圣果呢?因为呀,错认我相为涅槃以后,就被我相所主宰了,同时呢,也就有了相应的爱我之心,它就是无明心。”

“这个爱我的无明心,它完全服务于自我的需求,因为修行众生的自我需求,是想成就涅槃,所以,无明心爱我的缘故,它也就会贪爱涅槃。于是,它就潜藏在修行人的心里,把无明爱根进行美化,装扮成涅槃的样子,让修行人满足到达涅槃的需求。”

“反过来,有的修行人,他们认识到了我相的过失,就不再贪爱自我,转而憎恨自我。这个憎恨自我的心,还是无明心,它在憎恨自我的同时,也会憎恨生死轮回。”

“他们不知道啊,爱憎之心就是真正的生死轮回。放下对于自我的贪爱没错,不过,又发起了一个憎恨生死轮回的心,恰恰再次陷入了生死轮回,所以,这就叫做不解脱呀。”

——哎,“有我爱者”,在其它版本上,也印做“有爱我者”,意思相近,前者更准确些,里面有省略,意思就是说:有我,就有爱我者。

关于“不知爱憎(者)真生死故”这句经文,也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我个人倾向于“不知爱憎真生死故”,这样最契合文意,前后一致而贯通。

关于怎样才知道一个修行人,所修的境界叫做不解脱,世尊如此提问: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好,如果说修行人,还有一个憎恨生死轮回的心,就叫做不解脱的话;那么,怎样才知道一个修行人,他所修行的法门和境界,确实是没有解脱呢?”

世尊自问自答到: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各位善男子!那些末法时代修习菩提道的众生,往往把自己那一点儿微小的证悟,当做是自性本来的清净;其实呢,他们还没有能够除尽根本的我相。”

——各位兄弟姐妹,如今呀,有很多人自以为有了不错的悟境,或者是证量,但是呢?咱应该多聆听世尊的教诲,看看自己,是不是把一丁点儿微小的悟境,当做了大彻大悟呢?常常反观自省一下,对照着经文法义,看看自己是否已经完全除尽了最根本的我相呢?

哎,世尊这段话,是教咱大家,来反省自身的修行,咱千万不要总是拿它去衡量别人,去挑别人的毛病,那呀,就与修行背道而驰了。

至于,该怎样观察自己是否还有我相呢?哎,要在生活当中来观察,世尊这样开示咱: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这些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如果有人前来赞叹他的修行和法门,他就会心生欢喜,于是呀,就想利益和度化对方;如果另外有人,前来诽谤、贬低他的修行成就的话,他就会产生嗔恨心。”

“这就说明了,他们的我相还很坚固,还被第七识当中的相续思量,执着地维持着;这个我相潜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随时都游荡在六根当中,从来就不曾间断过呀。”

哎,“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这句经文,其中的“执持”,是指第七识的基本作用,也就是维系我相,所以,第七识也被称为“俱生我执”。

其中的“藏识”,也叫做“含藏识”,就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也就是咱大家在生死轮回当中,投胎转世的种子,这时呢,它也叫做“神识”。

哎,当咱大家的身体死亡的时候,咱的“神识”不会消灭,它会超越身体,带着咱自己无量劫以来的习气种子,走向生命的下一站。通常,它会随着业力而显现为中阴身,然后,以神通力,寻找可以前往投胎的父母。

和佛陀的如来藏相比较,咱的阿赖耶识,里面啥都不缺少,只是呢?多了一些虚妄的无明种子而已。哎,只要咱通过修学,彻底斩断虚妄的无明之后,咱的第八识,就将会转变成为如来藏,显现出大圆镜智,这就是所谓的“转识成智”。

通过生活当中的观察,咱呢,就知道了,自己还没有做到毁誉不动,就说明呀,咱的我相还在,它藏在第八识里面,随时游荡在六根当中,从来没有间断过。

所以呢,咱这样修行,就无法“悟净圆觉”,其后的种种实修呢?就更谈不上啦。因此,世尊说道: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各位善男子!这些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因为没有除去我相的缘故,所以,不能够悟入清净觉性。”

——那么,各位兄弟姐妹,咱应该怎样除去我相呢?

嘿嘿,一方面,咱得认真闻、思、修,如同《圆觉经》这样的大乘了义经典,哎,咱哪,先要明白啥是我相,然后,依据世尊开示的修行方法,才好把它放下呀。

另一方面,在生活当中呢,咱大汉民族的人呀,要想放下我执,破除我相,嘿嘿,首先呀,要学会放下面子。哎,咱中国人最要面子啦,“死要面子活受罪”嘛!为了这张虚无缥缈的脸皮,国人呢,时常会进行伪装,连修行人也不例外,总要装出个修行的模样,何苦来呢!

哎,为了面子而伪装,这就失去了正直光明之心,也就陷入了谄曲之心,如《佛遗教经》所说:“谄曲之心,与道相违”呀。

关于前文当中,“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这类人,为啥就说明他们还有我相呢?世尊开示到: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各位善男子!如果没有了我相的话,就会明了自我本空,毫无真实可言;那么,纵然别人诽谤自己,也终究没有一个自我会被贬低呀!怎么会产生嗔恨心呢!”

“如果还有一个自我,可以修行,可以讲经说法,得到别人的赞叹以后就会欢喜,然后,这个自我还要去度化对方的话,这就说明,我相还不曾断除啊。”

“只要我相还在,那么,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也一样,都还不曾断除。”

哎,这段经文很清楚,是对前面那段经文的解读。如果咱听到赞叹就欢喜,遇到诽谤就嗔恨,嘿嘿,那就充分说明,咱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呀!否则的话,咱哪,无论别人赞叹或者贬低,都会如如不动了。

像这样带着我相去修行,而又不去明了它,不肯破除它,嘿嘿,就是一种病态,不是真正的佛法呀!所以,世尊说道: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各位善男子!末法时代的众生们,往往把那些修行当中的病态,叫做佛法;所以呀,如来把他们称之为‘可怜悯者\\\\\’,就是无知的可怜人呀!”

“像他们这样,以病态的知见去修行,虽然不断地精进,只不过是增长了各种病态而已,因此呀,不能够悟入清净觉性。”

哎,这真是“世间好语佛说尽,何用山僧重说法”呀!嘿嘿,咱这末法时代的种种现象,世尊呢,早在几千年前,就全给说明白啦!

各位兄弟姐妹,您留心看看,咱这喧嚣的时代,那些所谓的修行人,所谓的佛弟子,乃至于所谓的善知识们,是否还在四相的病态当中呢?哎,您仔细观察,只是观察,心里明白就好,千万别吭声,为啥呢?

——嘿嘿,一吭声,一在意,咱自己呀,就执着在里面了,就陷入到了四相当中去啦。

所以,不明了四相,不了断四相,修行就不会有任何成就。因此,世尊说道: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各位善男子!末法时代的众生们,不明了四相的缘故,就会陷入到知解当中,把经文当中如来的慧解,以及所修行的境界,变成了知识,记下来,当做是自己的修行。像这样,终究是无法获得成就的。”

哎,佛法不全是知识,修行无关乎名相。所谓的“如来解”,是指如来的智慧,咱呢,理解过来。所谓的“所行处”,是指如来修行的境界,咱呢,学习过来。

但是,咱千万不能把如来的智慧,在没有充分理解消化之前,就当做是自己的智慧;更不能把如来的修行境界,知道了以后,就当做是自己的修行境界。

哎,明明没悟道,却以为自己悟道了;明明没证果,却以为自己证果了。就是下面这类自欺欺人的人: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就好像啊,有的众生,尚未得道,却说自己得道了;尚未证果,却说自己证果了。但是,在见到超过自己的修行人的时候,心里却会产生嫉妒。”

“这说明啊,他们还没有断除我相和爱我之心,因此,不能够悟入清净觉性。”

——哎,其实啊,悟道的人,通常不会宣说自己已经悟道了,那不等于自我标榜嘛。证果的人,通常也不会宣说自己已经证果了,那不还有我相嘛。

除非呢?嘿嘿,除非是特殊情况下,因缘很殊胜,为了方便利益众生,而如实宣说;或者是在僧团集会的正式询问时,应当如实宣说。

所谓的“胜进者”,就是指超过自己的人。所谓的“我爱”,就是指我相和爱我之心,其中,“我”就是“我相”;“爱”就是爱我之心,也就是“我执”呀。

那么,既然不应当“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那咱该咋修行呢?世尊继续解说道: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各位善男子!末法时代的众生们,如果希望成就道业的话,不要让他们追求开悟。因为,这样只不过是有益于广学多闻罢了,而且会增长自我的见解。”

哎,咱哪,希望成就道业是好的,菩提大愿当中,都要发心成佛,这没有问题,这叫做正念与正愿。

问题是,咱不应当追求开悟与证果,因为呀,修行是要顺其自然的。哎,这里面很微妙,您看,一方面,咱应当发愿成佛,发愿见性成佛,乃至于也可以发愿今生开悟、证果,等等;另一方面呢?咱又不应当追求修行的结果,不能追求开悟,不能追求证果,不能强求啊。

——哎,既要有修行的方向,又要顺其自然,嘿嘿,如此中道自然的心境,您哪,善巧把握吧。

最要不得的,就是有一些人,为了开悟,为了证果,为了证明自己很行,很了不起,为了显现自我价值,然后呢?拼命地钻书本,从里面寻找悟境,寻找悟道的知识,记下来,嘿嘿,再拿出来炫耀,作为自己的成就。

——这种人哪,无药可救。咱哪,千万要远离他们。那么,咱大家,到底该咋修行呢?请听世尊的解说: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应当让他们,精进地降伏心里的烦恼,发起广大勇猛的上进心,还没有证得的智慧,要争取实证它;还没有断掉的烦恼,要争取断除它。”

“就这样勤奋地修行,一直到贪婪心、嗔恨心、爱恋心、傲慢心、谄曲心和嫉妒心,等等,在面对着各种境界的时候,都不会再产生了;乃至于,对于别人和自己的分别执着,对于恩爱情感的牵挂,也都悄然平息了。”

“佛陀说啊,像这样的修行人,会逐渐获得成就的。同时,也需要向真正的善知识参学求教,才不会堕落到邪见当中去。”

哎,作为学佛人,咱哪,就是要学习觉悟和解脱,佛者,觉也。而贪、嗔、痴、慢、谄曲、嫉妒,等等烦恼呢?嘿嘿,就是不觉悟、不解脱呀!

这些烦恼是从哪里来的呢?哎,就来自于“彼我恩爱”,也就是对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的分别执着呀。所以,要想降伏烦恼,咱呢,必须要通过学习,明了并断除我相,乃至于四相。

这段经文,世尊也是在小结性地回应净诸业障菩萨的提问,哎,所谓“使诸众生迷闷不入”的,正是咱大家的“彼我恩爱”之心呀。

就如同净诸业障菩萨,在本章开始所说的那样,世尊的解答,为咱大家详尽地讲说了“开悟法性”之妙法,给咱们大家“做将来眼”,也就是为咱提供了通往未来成佛之路的智慧眼啊。

到这里,本章法义即将圆满,最后,世尊再次叮咛大家: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在向善知识求学的时候,如果对于善知识,或者是所求学的法门,还要产生爱憎之心的话,这样的人,就没有办法悟入清净觉性之海。”

——哎,或许咱大家呀,不会憎恨善知识,但是呢?有的人会“爱”上善知识,爱上善知识的智慧,爱上善知识的才华,爱上善知识的慈悲心,乃至于爱上善知识的相貌,等等。嘿嘿,这种人哪,真是颠倒呀!

不过,还有更颠倒的,哎,“爱”上善知识的这个人,竟然成功了,那位善知识呢?也用“爱”给予了回应,于是,一拍即合,恩恩爱爱去了。这种情况呢?就是所谓的“伪善知识”,各位兄弟姐妹,咱,千万千万要远离呀。

另外,有的人会极其热爱所求学的法门,于是呢,他就会贬低、憎恶其它的,他认为低劣的法门,这就是偏激的法执,这样的心境,也是没法子悟入清净觉性的。

实际上,诸佛菩萨,平等观察一切法,即使对于邪教和邪法,也不会产生憎恶之心,而只是平等地敬而远之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到这时呢,本章的法义基本圆满了,按照惯例,世尊要用偈语重述一遍长行的内容,于是,世尊这样说道: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净诸业障菩萨,你要知道啊!一切芸芸众生,都因为执着于我和爱我之心,所以才会落入无始以来,虚妄的生死流转。”

“只因为他们,尚未除去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所以不能够成就无上正觉。”

“面对各种境界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爱憎之心,以及种种不爽直的谄曲之念,所以呀,他们常常会陷入迷惑苦闷当中,而不能够悟入觉性之城。”

“如果有人,能够归心于觉悟之境域,那么,首先要除去贪、嗔、痴,连对于正法的热爱之心也不应当有,佛陀说这样的人,可以逐渐获得成就。”

“要知道,所谓的我,以及我的身心,本来就不曾有,都是幻化的显现;那么,到底有谁,能够产生憎爱之心呢?”

“这样的人,在修行当中,还应当向善知识求学,那么,就不会落入到邪见当中去。”

“但是,如果对于善知识或者所求学的法门,还要产生爱憎分别的话,那么,终究也没有办法获得成就。”

至此,本章圆满。咱哪,遵从世尊的教诲,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放下爱憎之心,看破我相,哎,这样修学,自然会渐入佳境啊。

在净诸业障菩萨之后,由本经十二圆觉菩萨当中的第十位,普觉菩萨,替咱大家向佛请法,主要是请问关于善知识和禅病的问题。咱哪,继续洗耳恭听。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