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四)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还有,这些在三摩地当中到达‘想阴尽’的善男子,成就了坚凝正心的缘故,天魔已无机可乘,得以继续深入观察,而穷尽了十二类众生的生死相续之根本。”

  “其中有些禅修者,继续观察那个幽深、清明、遍常的扰动之根元,对于‘行阴’当中的无尽相续心念之迁流不息,生起了计度,这些人便坠入了‘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之外道邪见:”

  【无尽流】指“行阴”当中的无尽相续心念之迁流不息,即“幽隐妄想”,它随着无始无明习气而不停地恒审思量,看似无穷无尽,实则起起灭灭,如梦如幻。

  【死后有相,发心颠倒】即后文“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之省略,乃是“行阴境界”当中的第六种外道“狂解”。

  论其含义,则指禅修者对于“行阴”当中看似无尽的相续心念之流发生了错认,误以为自己已经灭尽的色、受、想三阴,将会随着“行阴”的迁流不息而重新生起,且无穷无尽。于是,认为自己死后仍将具有五阴之相。

  在“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之外道“狂解”当中,禅修者对于色阴、受阴、想阴和行阴之相分别发生错解,误以为死后仍有某一阴之相永久存在,并对每一阴发生四种错解,合计共有十六种错解。

  其中,禅修者误以为死后仍具有“色阴”之相,有如下四种错解: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其中,有些禅修者坚固执着于色身,认为既然‘行阴’之流无穷无尽,则‘色阴’必然会随着‘无尽流’在死后无尽生起,‘色阴’无穷无尽的缘故,有‘我’存在于其内,存在于死后重新生起的色身当中。”

  “或者,有些禅修者执着于‘我’是圆满的,遍布包含着十方世界之国土,而‘我’之‘无尽流’当中能够发生无穷无尽的‘色阴’,故死后仍有色身形成,‘色阴’在‘我’当中。”

  “或者,有些禅修者执着于当前种种境缘都随着‘无尽流’之‘我’而轮回运转,认为‘色阴’属于‘我’,死后仍会有我的色身形成。”

  “或者,有些禅修者执着于有个‘我’依赖于‘行阴’之‘无尽流’而相续不断,‘色阴’在‘行阴’当中,‘我’则在‘色阴’当中,‘我’属于‘色阴’,也属于死后仍将形成的‘色身’。”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总之,这些禅修者都因对于‘无尽流’分别计度,而错认为自己死后还会有色、受、想、行四阴之相。像这样对于每一阴都有类似于上述‘色阴’的四种错认,总共便有了十六种死后有相之错解。”

  这“十六相”,即十六种错解,分别对应于“五阴”当中的色、受、想、行四阴,源于禅修者错认为自己死后仍会有某阴之相,它们是:

  禅修者执着于死后仍会有‘色阴’之相,即有色身,其中有四种错解:1、“色阴”当中有“我”;2、“我”当中有“色阴”;3、“色阴”属于“我”;4、“我”属于“色阴”。

  禅修者执着于死后仍会有‘受阴’之相,其中有四种错解:1、“受阴”当中有“我”;2、“我”当中有“受阴”;3、“受阴”属于“我”;4、“我”属于“受阴”。

  禅修者执着于死后仍会有‘想阴’之相,其中有四种错解:1、“想阴”当中有“我”;2、“我”当中有“想阴”;3、“想阴”属于“我”;4、“我”属于“想阴”。

  禅修者执着于死后仍会有‘行阴’之相,其中有四种错解:1、“行阴”当中有“我”;2、“我”当中有“行阴”;3、“行阴”属于“我”;4、“我”属于“行阴”。

  以上错解,乃是禅修者对于“幽清常扰动元”之“无尽流”发生了分别计度,错以为死后仍会随着“无尽流”而有“五阴”当中的色阴、受阴、想阴、行阴之相存在,细分则共有十六种死后之相。

  在此基础上,有些禅修者还会衍生出以下分别计度: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从这十六种死后有相的错解当中,有些禅修者还会发生进一步的分别计度,认为烦恼永远是烦恼,菩提永远是菩提,烦恼习性和菩提觉性这两者并驾齐驱,都发源于‘无尽流’,都无穷无尽,因而各行其道,相互之间不会转化与交融。”

  【两性】此处指“烦恼习性”和“菩提觉性”。

  【各不相触】各行其道,相互之间不会转化与交融。

  实际上,烦恼习性与菩提觉性本来不二,都源于众生当前的如如心性。一切烦恼之执迷,一切菩提之觉悟,当体也就是如如心性本身。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其中,“无明实性”就是烦恼习性,“佛性”就是菩提觉性。两者本来不二,只是显现不同。心如果执迷,便显现为无明烦恼;心如果不执迷,便显现为佛性妙觉。

  如何是“执迷”?就是对于心念和境界进行分别执着,发生种种错认。如何是“不执迷”?当即觉了心境一如,本是光明法身之全体,法法皆心,法法皆是空幻自在

  乃至于,从破尽执迷的证悟者看来,一切众生的如幻如化之业报身,当体就是无相法身;或者说,色身乃是无相法身之显现,色身与法身一如,不一不异,无二无别。这并非某种玄妙的道理,而是实际状况,即实相。佛法之究竟实相如此不可思议,唯证乃知,远非种种外道“狂解”所能够企及。所谓“狂解”,就是一种执迷。

  对于“行阴境界”当中的第六种外道“狂解”,世尊予以小结: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禅修者由于如此计度,错认为自己死后仍具有‘五阴’之相的缘故,就亡失了正遍知的禅修之路,堕落在‘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外道当中,迷失了菩提觉性。”

  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这些邪见,就叫做禅修者在‘行阴区宇’当中发生的第六类外道狂解: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既然禅修者认为死后仍有五阴之相,属于外道“狂解”;那么,认为死后没有五阴之相,是否就符合实际状况了呢?非也,那仍属于外道“狂解”。即:

  “行阴境界”之第七种外道“狂解”,叫做“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还有,这些在三摩地当中到达‘想阴尽’的善男子,成就了坚凝正心的缘故,天魔已无机可乘,得以继续深入观察,而穷尽了十二类众生的生死相续之根本。”

  “其中有些禅修者,继续观察那个幽深、清明、遍常的扰动之根元,对于先前已经灭除的色阴、受阴和想阴,生起了分别计度,陷入断灭见解,这些人便坠入了‘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之外道邪见:”

  【死后无相,发心颠倒】即后文“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之省略,乃是“行阴境界”当中的第七种外道“狂解”。

  论其含义,则指禅修者对于已经幻灭的色阴、受阴、想阴这三阴进行分别计度,认为既然前三阴曾有而今无,故同理可知,自己的行阴也是一样,必将今有而未来无。因此错认为自己死后将归于断灭无相。

  有人问:禅修者像这样进行“分别计度”,其心念到底属于“想阴”还是“行阴”呢?

  答:“分别计度”通于“想阴”和“行阴”,其中的“微细连绵之思量”属于“行阴”,它就是“计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分别执着”则属于“想阴”。由于禅修者已经破尽“想阴”,因此,其心念属于“行阴”,只有“微细连绵之思量”,而没有较粗的“分别执着”。

  问:那他们对于自己“计度”的结果还会不会有执着呢?

  答:毫无疑问,仍会有所执着,“计度”本身就有执着的含义,其内心深处的“执着”习气尚在的缘故,那就是“我执”和“法执”。只不过,破尽“想阴”的禅修者之“执着”与普通人有所不同,他们的“执着”更加微细。因此有的教派将这种“执着”称之为“耽着”,也就是那么一点儿“黏着”和“流连”。

  问:那您用“分别”来阐释“计度”是否合适呢?

  答:没有问题。用“分别”和“思量”来阐释“计度”都是合适的。其实,“分别”就是“思量”,“思量”也是“分别”。非要加以区分的话,“分别”粗一些,“思量”细一些;“分别”外显一些,“思量”深潜一些。但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

  问:这样说来,“想阴”和“行阴”之间是否也不存在绝对界限呢?

  答:是的。所谓“五阴”也只是对于一切万法的相似归类,大约划分而已,其中并无绝对界限。一切法相都是方便安立,一切名相都是方便称呼。究其根本,“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因此,学佛修行必须善巧理解经论开示,应当善于体会其中含义,而不可以执着于名词名相本身,也不可以执着于某种概念和道理。否则,便无法通达。

  其具体分别计度之内容如下: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这些禅修者亲见‘色阴’已经灭尽,便认为色身再也没有了成形之因;观见‘想阴’已经灭尽,便认为心(此处指:意根)再也没有了所牵系的思维内容;了知‘受阴’已经灭尽,便认为色身与心意之间再也没有了相互连结。”

  “前三阴的‘阴性’既然已经消散,则‘行阴’也是一样,必将归于消散。纵然现前仍有‘幽清常扰动元’之生灭理体存在,而禅修者已经没有了‘受阴’的知觉感受和‘想阴’的思维,变得和草木一样了。”

  【连缀(音:坠)】连结,关联。

  【阴性】此指“五阴”之根本特性,即“积聚之性”和“覆盖之性”。

  【生理】指“行阴”当中的“幽清常扰动元”之生灭理体,乃是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根元。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这些禅修者如此观察,自己现前的‘色阴’之形质已经幻灭,尚且了不可得,死后怎会再有种种色身之相呢?因而确定认为自己死后必然归于无相。”

  “他们对于‘受阴’、‘想阴’和‘行阴’也同样进行观察,确定认为这四阴都没有生前之相和死后之相,于是共有八种无相之分别计度。”

  【勘校(音:叫,校对)】勘察核对,予以确认。

  【八无相】此处指禅修者对于色、受、想、行四阴进行分别计度,错认为其生前已然无相,死后更加无相,合计为“八无相”。它们是:

  “色阴”已尽,生前色形已灭,生前无色相,死后也必然无色相;

  “受阴”已尽,生前的色、心之关联已断,生前无受相,死后也必然无受相,即无知觉感受;

  “想阴”已尽,生前已经心无所系,没有了想相,死后也必然无心想之相;

  “行阴”依据前三阴的道理,其“阴性”也将消散,虽然生前似乎还有“生理”之迁流不息,但因为已经无感受、无思想,所以和草木一样,已经属于“无情”之物,了无行阴之相可得,死后也必然不会再有行阴之相。

  禅修者如上分别计度,则今生后世的前因后果一并归于断灭无相,便会衍生出下面的究竟断灭之邪见: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从这生前与死后的‘八无相’之错解当中,有些禅修者还会发生进一步的分别计度,认为生前既然已经无有四阴之相,则没有了修行之因;既然死后更加无有四阴之相,则没有了未来的证道之果。于是,所谓的非生非灭之大涅槃,以及生生灭灭的因果业报,等等,一切皆归于空,徒有虚名而已,终究属于断灭。”

  在这段经文里面,“涅槃”可以代表“出世间法”,“因果”可以代表“世间法”。禅修者如此计度,竟然认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切皆空,终究归于断灭,便陷入了“断灭见”之外道邪见。因而不再相信成佛之事,迷失了正法修行之路: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禅修者由于如此计度,错认为自己死后不会再有‘五阴’之相的缘故,就亡失了正遍知的禅修之路,堕落在‘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外道当中,迷失了菩提觉性。”

  《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诸佛无上菩提之妙性,一切众生都具备,那就是众生的如如心性。它不生不灭,非去非来,虽然空而无相,却又可以显现万法,终究不会断灭。

  在物质世界来说,科学家们发现了“物质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这就意味着物质和能量不会断灭。但这些只是局部真理,一旦拓展到心灵世界层面,诸佛等觉悟者们发现了更加深奥与本质的真理:“万法唯心所现”。于是,物质乃是心之物质,能量乃是心之能量,世界乃是心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心。无论现象界如何起起灭灭与变化无常,你我的心性如如常在,空而不灭。

  物质尚且不会凭空消灭,被誉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心灵怎会在身体死后就归于断灭呢?

  此类禅修者虽然破尽了色阴、受阴和想阴,其禅定功夫相当深入,但智慧观察不够,因而发生此类“狂解”。

  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这些邪见,就叫做禅修者在‘行阴区宇’当中发生的第七类外道狂解: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既然禅修者认为死后有五阴之相,或者没有五阴之相,都属于外道“狂解”;那么,有些禅修者把这两者都否定了,是否就符合实际状况了呢?不见得,那仍可能落入“有无俱非”的外道“狂解”当中,即:

  “行阴境界”之第八种外道“狂解”,叫做“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还有,这些在三摩地当中到达‘想阴尽’的善男子,成就了坚凝正心的缘故,天魔已无机可乘,得以继续深入观察,而穷尽了十二类众生的生死相续之根本。”

  “其中有些禅修者,继续观察那个幽深、清明、遍常的扰动之根元,对于‘行阴’尚存,而色、受、想三阴已灭尽,生起了分别计度,同时计度‘有相’和‘无相’,并自相破斥,因而陷入‘非有相非无相’之颠倒见解,这些人便坠入了‘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之外道邪见:”

  【双计有无】对于“行阴”尚存,计度为“有相”;同时,对于色、受、想三阴已灭尽,则计度为“无相”。

  【自体相破】用自己的“行阴”之“有相”来破斥自己色、受、想三阴之“无相”,用自己色、受、想三阴之“无相”来破斥自己的“行阴”之“有相”,因而陷入自相矛盾的“非有相非无相”之见解,叫做“自体相破”。

  【死后俱非,起颠倒论】即后文“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之省略。

  论其含义,则指禅修者对于“行阴”尚存,而色、受、想三阴已灭尽,进行分别计度,并相互破斥,认为自己死后之五阴,既非有相,也非无相,自己的未来际属于昏昧无知而不可说。因而陷入外道“狂解”。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色、受、想、行、识“五阴”,正是每一位禅修者自己的身心全体,并非别人与它物。对于其中的一部分计度为“有相”,对于另一部分计度为“无相”;甚至还用其中的“无相”来破斥其“有相”,用其中的“有相”来破斥其“无相”。

  这样的计度看似巧妙,实则荒谬。这些禅修者因而陷入了自相矛盾的“非有相非无相”之癫狂见解。生前如此,死后更加如此。

  其“狂解”之具体内容如下: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这些禅修者从已经幻灭的色阴、受阴、想阴的角度,来观察‘幽清常扰动元’之行阴,认识到行阴的‘有相’并不真实,它终将和前三阴一样归于‘无相’,因此,便计度行阴乃是‘有相而非有相’;再从行阴恒常迁流的角度,来观察已经幻灭的色阴、受阴、想阴,认识到前三阴幻灭之后的‘无相’也不真实,它们仍隐含在行阴的恒常迁流当中,因此,便计度已经幻灭的色阴、受阴、想阴乃是‘无相而非无相’。”

  【有非有】有相(即:非无相)而非有相。

  【无不无】无相(即:非有相)而非无相。

  归根结底,“有非有”和“无不无”最终是一致的,可以共同表述为“非有相非无相”,或“非无相非有相”。只是前后次序不同,内容完全一致。于是: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禅修者像这样循环观察,穷尽了‘五阴’当中他们能够观察到的前四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而得出了八种俱非之相。于是,他们随便举出某一阴为例,都会计度其在死后属于‘非无相非有相’,或‘非有相非无相’。”

  【有相无相】即:非无相非有相。也可以理解为“非有相非无相”之省略。

  禅修者尚在“行阴区宇”当中,还没有观察到“识阴”,因此,只会对于前四阴发生分别计度。得出所谓的“八俱非相”,即:

  已经破尽的色阴、受阴、想阴各有两种俱非之相:非有相、非无相;还未破尽的行阴也有两种俱非之相:非无相、非有相。四阴各有两种俱非之相,合称为“八俱非相”。生前如此,死后同样如此。

  在上述“八俱非相”之外,禅修者在“行阴区宇”当中,深入观察一切诸法之迁流变化,发生了进一步的分别计度: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在如上穷尽了四阴的‘八俱非相’之基础上,有些禅修者进一步计度一切诸法之迁流不息,认为其法性迁流不息,故虚假不实。他们于是从心里发生了通彻的悟境,计度一切诸法都是非有相非无相,非虚假非真实。”

  【诸行】一切诸法之迁流不息。

  【迁讹】迁流不息,因而虚假不实。“讹”:欺骗,虚假。

  【虚实失措】或虚假或真实,没有了结论。也可以表述为“非虚假非真实”。

  像这样的“通悟”,实乃邪悟,不是正悟。因为,一切诸法虽然迁流不息,但其法性不曾迁流,其性空而不断灭。

  世尊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里的“诸行”并不仅仅指“行阴”,而指的是一切万法之迁流不息,其中蕴含着无尽的生生灭灭,所以说它无常。但是,诸法虽然无常而毕竟不断灭,故世尊又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寂灭之性就是诸法之法性,亦名空性。它空而不断灭,远非迁流不息的生灭假相可企及,且本自安乐;因此它也就是众生的心性,亦名觉性。一切诸法本来就显现在众生当前的心性当中,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才是世界的真实状况。

  有人问:生灭未灭之时,此“寂灭之性”何在?它还安乐吗?

  答:妙哉此问。此乃世尊付嘱摩诃迦叶尊者之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是也。此“寂灭之性”不随生死而生死,不随烦恼而烦恼,当前即在,横遍十方,纵贯三世,普现一切法而不随一切法。它就是一切众生之心性,《楞严经》称之为“妙净明心”、“妙明真心”等等。它也就是波斯匿王自小到老身心当中的“不生灭性”,不随年龄而变,不随皮肤皱纹而皱。识得它,明见它,则当下契入不思议最上乘妙法,名为“见性成佛”,亦名“大佛顶首楞严王”,亦名“悟无生忍”。

  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世尊云:“若悟己身心性者,即‘见性佛’。我今授记此人,来世不久当成‘果满佛’。”又云:“摩诃迦叶亦复如是,虽今日未实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受未来当成佛记,名‘见性佛’。”

  这是关于“见性成佛”最有说服力的经典记载。虽然有人质疑该经之真伪,那就如同许多人质疑《楞严经》和《圆觉经》之真伪一样,只要深入学习其中法义,便会明白,根本无容置疑。因为,非世尊无人能够开示如此真实微妙了义之法。

  谁能够明心见性,谁就是“见性佛”,而无论凡夫与圣者;他也就得到了世尊的授记,未来不久将会成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的“果满佛”。

  如您所问:生灭未灭之时,此“寂灭之性”何在?它还安乐吗?答:请向您的“发问之处”观察体会,仔细找找,到底是谁在发问?乃至于尚未发问之际,尚未起心动念之时,您的“心性”何在?它有何不安与不乐?

  假如能够现量觉察此“心性”,您会发现,它就是“寂灭之性”,是它显现了一切生灭念和生灭法。即便在生灭未灭之时,此“寂灭之性”依然安在,它没有任何不安与不乐,常自如如而无丝毫形相可得。

  如果找不到,如果无法觉察,那就说明您心思混乱,道力还不充足,需要慢慢参寻,同时积聚福慧资粮。只要坚持不懈地参寻,人人都可以明心见性,因为人人皆有此性,且当前即在。

  但这些禅修者却错解了“法性”与“心性”,因而陷入外道“狂解”: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禅修者由于如此计度,错认为自己死后,既非有相也非无相,既非虚假也非真实,认为未来际乃是昏昧无知而不可说的缘故,就亡失了正遍知的禅修之路,堕落在‘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外道当中,迷失了菩提觉性。”

  【后际】未来际。

  【昏瞢无可道】昏昧无知而不可说。指前文的“有无俱非,虚实失措”,因而无有结论,昏昧无知而不可说。

  诸佛无上菩提,名为“正遍知”。其中,没有对立分别而透彻了知,叫做“正知”;周遍十方三世而完全了知,叫做“遍知”。此类禅修者虽然具有甚深禅定,但却对于死后的未来诸法计度为“有无俱非,虚实失措”,持有“昏瞢无可道”之见解,即“昏昧无知而不可说”之见解,因而与诸佛无上菩提之路背道而驰,迷失了菩提觉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就叫做禅修者在‘行阴区宇’当中发生的第八类外道狂解: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行阴境界”之第九种外道“狂解”,叫做“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