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要解》。底下跟大家介绍的是来听这部《弥陀经》的大众,就是六成就当中的众成就。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从这部经的听众所排列的顺序,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等觉菩萨位置的文殊菩萨、阿逸多菩萨(弥勒菩萨)怎么会排在声闻众的后面呢?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出世相故。声闻众显出家相,剔除须发,著染色衣,出家为僧。比丘在佛的七众弟子当中,是排在首要位置的。“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所以对出家人出家的功德,我们要赞叹,是一切世间功德所不能比的,出家人出世的地位也不是一般世俗地位所能相提并论的。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有“沙门不敬王者”之说,就是出家的沙门不需要向王侯将相去顶礼。但反过来,王侯将相要向出家人顶礼,什么原因呢?出家人是方外之人,不受这个世俗的礼仪去压束。僧人应该接受世间人的顶礼供养,当然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出家比丘。现在末法时期,有一些迷惑颠倒不了解佛法的,为了得到一些利益,向居士去谄曲,低头哈腰,这都是不如法的。而且我们现在的居士也喜欢出家人来尊敬他、恭敬他,这都是违背佛法的。真正地,出家人有他的清高,一定要把自己的形象树立好;在家居士一定要恭敬三宝。
第二、常随从故。这些千二百五十声闻众,他们长期跟随释迦佛后面。有这么多人跟在佛陀后面听法,让大众生起听法的信心。
第三、佛法赖僧传故。佛在世的时候,佛本身就代表了佛法僧三宝。佛自身是佛宝,讲的法是法宝,他示现的出家比丘相,就是僧宝。佛灭度后,常住三宝就变成了佛像、经典、与出家僧人。如果没有出家僧人,那佛宝跟法宝只能变成工艺品,摆在家里面装饰,法宝就成为一门学问,没有人对它生起信心了。所以佛法的传承要靠僧宝,如果没有出家人的弘扬,佛法就没有办法延续下去了。现在一些居士看到僧团当中有点不如法的现象,会对僧团失去信心。有不如法,但是也有很多如法的。你不要去看那些不如法的,佛在世的时候也有不如法的。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你自己如法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对一切出家僧人,哪怕就是违背戒律的,在家居士都要至诚恭敬。当然我们出家人,也要把自己的形象树立好,出家人的职责是什么?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弘扬佛法是我们的家务事情,利益众生是我们的事业。不要出家以后,剃了个光头,整天还妄想纷飞。光头俗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这个没意思了,出家没有意义了。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思考,为什么要出家?把这个问题要好好思考一下,出家了就要做一个如理如法的僧人,戒嗔戒躁,断除一切世俗的妄想,把心安在道上,这个非常重要。如果出家之后还是心系世俗,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出家了心不出家,那不是真正出家的意义了。有些人问我,如何能使道场兴旺?这个问题我也在反复地思维,我总结了一下,“四个持”通俗易懂:一诸佛菩萨要加持,二政府要支持,三僧人要住持,四居士要护持。在这四个持当中,僧人如理如法住持好道场,最重要。你把道场住持好了,佛菩萨会来加持你,党和政府会来支持你,居士也会来护持这个道场。
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烦恼断了他就成佛了,弥勒菩萨是候补佛啊,“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他为什么要站在声闻众(就是罗汉)的后面呢?我们再看大菩萨居中的原因。
第一、相不定故。菩萨一般都是示现在家相,我们看四大名山这四位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只有地藏王菩萨显的出家相,其他都是在家相。所以在家居士,不管你学识有多高,你都不能站在出家人的前面。有些居士觉得自己学佛很多年,会唱几个赞子,读诵了很多经,就瞧不起那些刚刚出家的沙弥、沙弥尼,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出是不对的了。我们去看看《法苑珠林》,末法时期的五种乱相在里面讲得非常清晰:末法时期,白衣诈言,我解大乘,当居上首,出家人无识了,当处下座,这就是末法的表现。所以我们哪怕肚子里面学的东西再多,真正有心修行的人他是不会这样做的。
第二、不常随故。这些等觉菩萨,有大慈悲心,不忍众生在六道中受苦,要去度众生。他也有能力去度众生,因为已经是断无明烦恼的法身大士。所以为度生故,不能常随佛陀身边。
第三、表中道义故。菩萨有智慧,不住生死。因为他有大智慧,知道一切法的真相,在这个世俗当中而不会被世俗所污染。菩萨也不住涅槃,因为有慈悲心。不忍众生受苦,所以要去度众生。不落有,也不落空,就是中道。居中表中道义。
天人列后的原因如下。
第一、世间相故。这些天人当中,虽然有些是二十八天的天主,忉利天、须焰摩天等等天的天主,就像玉皇大帝。有些是人道的众生,福报、智慧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烦恼没有断的凡夫,虽然在天道,或在人道大富大贵,但是还要六道轮回。所以排于最后。
第二、凡圣品杂故。这些天人当中,有凡夫,也有许多是大菩萨示现,品类繁多。比如前面讲的须达多长者、祇陀太子,这些都是大菩萨示现。如果没有大菩萨示现,须达多长者能把那么多黄金拿出来铺地吗。这个世界,我估计一般的人是舍不得啊。
第三、外护职故。天人是佛陀度化的对像,但他们同时又是佛教的大护法,属于外护。我们比丘是内护,住持佛法。我们讲佛教的出家众与在家众,如鸟双翼,缺一不可。内护跟外护结合在一起,佛教才能兴旺发达。
【(丁)初声闻众又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戊)今初。】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大比丘,就是受过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的出家众。我们赞叹出家的功德,什么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呢?不是说简单地剃个头,穿件僧服,这就是出家人。真正的出家有三层意思:第一、出世俗之家。好多人觉得出家人无情无义,父母亲把你养这么大,还没有尽孝道就去出家了,没有帮助家里传宗接后代。其实不然,出家是出小家为大家,把对父母亲的这种自私的爱,来对待一切众生。所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世世轮回当中,他宿世说不定就是你的父母啊。所以要把一切众生都视为你的父母,不但是人道的,六道当中都有可能成为你的父母。第二、出三界之家。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净土法门是横超三界,通途法门竖出三界。我们出家人一定要出三界这个家,就是要出六道轮回。第三、出烦恼之家。修学佛法就是要断烦恼。我们的佛性为什么不能彰显出来呢,就是因为有种种的烦恼。(1)见思烦恼——凡夫执著的错误见解、错误的思想,觉得世间常乐我净的四颠倒想。(2)尘沙烦恼。(3)无明烦恼。我们要把这三种烦恼全部断尽。那我们修学通途法门首先要断见思惑,见惑断尽才能初入圣流;见思二惑全部断尽,就证得了罗汉果位。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只要信愿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三不退啊。对于现在的众生来讲,修一般的通途法门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修学信愿念佛法门,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多么殊胜啊。出家就要出烦恼之家,把这些烦恼全部断尽,就成佛了。这是出家的三种意思。
比丘,就是受过三壇具足大戒的出家男众。比丘是梵语,多含不翻,具足三义:
第一、乞士。(1)上乞法以资慧命。这个法什么地方给你?法师,师父。要乞法来资自己的法身慧命。我们比丘啊,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让自己有资本去度化众生。(2)下乞食以资色身。在古印度,出家僧人是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修头陀行。每天要出去托钵,乞食来维持这个色身,乞不到就要饿肚子。印度是以乞讨为荣,奉行苦行。佛教传入到中国,在中国的国情,认为乞讨是比较低下的。佛教为了要在中国传承下去,要契机啊,所以它借鉴了本土道教的思想,做佛事道场,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大众来供养三宝。所以我们现在的出家人,跟佛在世古印度的那些出家人不好比。我们现在坐在这个道场里面,不要你去乞讨,但是还是不能安心修道。我们有这么好的环境,有这么好的条件,不用担心四事供养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好好地修学呢?今生不了道,来世披毛戴角还啊。
第二、破恶。恶就是烦恼,要用正智慧去破除一切烦恼恶。比丘一定要自己有修学,有学识,来破除一切恶知见。你自己都没有修行,没有学识,怎样去教化大众,怎样去分辨正邪呢?现在末法时期,种种的邪恶现象都有,有很多附佛外道,打着佛教的旗号,做一些违背佛教教义的事情。有些出家人还去给人家算命看风水,去看看《佛遗教经》,“为佛弟子,不得占相吉凶,仰观星宿。”这些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啊,佛在遗教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啊。但是我们到了现在这个时期,就是喜欢搞一些光怪陆离的事情,真正的佛法不肯去学习。看到经典,看到祖师大德的讲解,“哎呀太深奥了”,什么原因呢?真正的佛法到了现在是没有人愿意去学习啊,都喜欢看那些神神叨叨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德行有学识的比丘,不能自己无知,一盲引众盲啊。出家比丘真正发起了无上菩提之心,就不会堕入世间的情爱。
第三、怖魔。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魔王波旬害怕了,因为佛会度化众生,那他的魔子魔孙就少了,所以派魔女诱惑释迦佛,派魔兵魔将来威吓释迦佛,但释迦佛不为所动,最后都将他们降伏住了。如果一个人发心受比丘戒了,做羯磨的时候,那些夜叉,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就会辗转相告,互相赞叹,传到第六天魔王波旬那,他就会非常害怕,魔子魔孙又少了一个。但是如果我们受了这个戒,你不持戒,还是在搞六道轮回的事情,还是在搞贪嗔痴慢,动不动就发脾气,这个看不起那个,那个看不起这个,好了,你又变成魔子魔孙了,魔王又高兴了。这是比丘的三种意思。
那什么叫“大”比丘呢?这些比丘都不是一般的人,也不是小乘果位的僧人,他们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都是大菩萨示现来协助释迦牟尼佛一起度化众生的。所以称为大比丘,表赞叹。
【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僧,全称是僧伽,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和合众。所以我们讲“僧”不是指一个出家人,而是一个团队,四个人以上才可以称为僧团。僧团最大的特点就是和合,如果一个僧团这些出家人不和合,互相排挤,互相诋毁,那就不叫僧团,就不叫僧了。要想佛法兴,僧要赞僧啊。不但僧团要和谐,我们这个世间,小到一个人,大到整个世界,都要和谐。如果一个人他的器官不和谐,那身体就要出问题。一个家庭,家庭成员不和谐,哪里有幸福可言?一个单位勾心斗角不团结,那还有发展吗有前途吗?一个国家不和谐,那这个国家就要分裂了,不会繁荣昌盛。世界不和谐,那是战火连连,民不聊生啊。我们这个寺院是四众弟子道场,也要和谐,否则就不清净了,它就没有发挥它道场的真正意义,道场是修道的地方啊。那个旅游的地方叫什么?游乐场啊。所以来到寺院,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地方修道。你不和谐,那造业啦,造恶业。到了这样一个团体里面,是个和合的地方,你搞是非矛盾,搞个人主义,那是决定不行的。
和合,有理和合与事和合。理和合,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成佛。我们到了这个道场来,就是要求往生。所以我们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明白这个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你就不会注重当下的这些小问题。别人来讲你,忍一下嘛,他成就你的忍辱波罗蜜,是你往生的助缘。始终记着你的目标,就不会计较当下的一些小小的事情啊。所以理上我们目标是一致的,要证无上菩提,要证中道实相。事相上面,我们有六和,是我们四众弟子共住寺院所必须遵守的。
一、身和同住:我们住在一个道场,必须要保持身业清净,大家要统一行动,统一来听经,要随众。同时和睦相处,不能发生磨擦,甚至于打架这些行为决定不能有。
二、口和无诤:口业是最容易犯的了。我们人道的众生啊,有一个最大的劣根性,总是喜欢嘴巴去说别人,动不动就说别人。学了一点佛法,他把这个佛法当做指责别人的工具,你什么地方做得不如法,什么地方违背了戒律。佛法不是用来指责别人的,佛法是学过来对治自己修行的。不要去讲别人。守住口业,成佛一半。口业包括很多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一定要让自己的语业清净。还有讲话不要粗声粗气的,要柔和,要让别人听了舒服,“这个法师讲话挺好的,挺温和的。”
三、意和同悦:我们大家在一起,要用真诚心对待别人。每一个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去对待别人,那我们道场自然和谐了。不要老是去嘲笑别人,讥讽别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就不对了。
四、见和同解:这个知见啊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我执思想,都有我见。我们在一个道场,知见一定要保持一致。目前,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还有很多的派系,什么原因呢?我觉得根本的原因就是我见太多,自己的成见太多。我们统统放下自己的成见,按照佛的圣言量,按照祖师大德的教诲,讲法就没有争议了。你乱讲,或违背圣言量去讲,那就麻烦了。所以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弥陀寺的依止,净土法门就按照五经一论,按照印光大师的思想去做。我相信这个是决定有保障的啊,不会走冤枉路,不会走错路。
五、戒和同修:佛教四众弟子,都有自己的戒律。我们每个人都按照我们的戒律去做,那就没问题了,也就和谐了。我们不但要遵守佛制戒律,同时还要共同遵守寺院的规章制度。
六、利和同均:这是考验我们的平等心,面对一切供养,要有利和同均的思想。以上是六和的思想,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大家要有所改变。学习之后,真正地能够明白六和,按照六和去做,那你就得到了利益了。
【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这是介绍佛陀千二百五十常随弟子的情况。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之后,去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后来他觉得这样度化不行啊,要去度化一个有名望的人皈依佛门,就会感召更多的人。佛用妙观察智观察到迦叶三兄弟出家得度的因缘成熟了。在古印度有很多外道法门,这三兄弟是修学事火外道的,很有名气,其中大迦叶,优楼频螺迦叶还是频沙王的国师。佛陀就决定去度化三迦叶。他首先来到优楼频螺迦叶的住处木瓜林借宿。对优楼频螺迦叶来讲,佛陀是外道,就不允许他留宿。佛陀说天色已晚了,就指着门口的一个石窟,说我就住在这里。优楼频螺迦叶和佛陀讲到,石窟里面有一条毒龙不能住人,会被毒龙吃掉的。佛陀说不要紧,就住下了。优楼频螺迦叶的弟子不忍佛陀住到石窟里,优楼频螺迦叶说他自己要住在里面,就让他去吧。到了晚上,毒龙真的出来了,佛陀就用三昧真火把它降伏住了。第二天,优楼频螺迦叶和弟子出来看看佛陀有没有被毒龙吃掉,看到毒龙被佛降伏在脚下都大惊失色。优楼频螺迦叶见状,担心弟子会跟佛陀走,忙说你们不要相信这种小沙门的雕虫小技,不足为奇。虽然他嘴上这么讲,心里面还是对佛陀生起了恭敬心,就把佛陀留下来住在他的木瓜林。佛陀接下来多次显神通最终把他度化了,优楼频螺迦叶就带领他的五百徒众跟佛出家修行。二迦叶伽耶迦叶,看到大哥跟随佛陀出家修行,他也率徒众二百五十人跟随佛陀出家,并把从前修行的火器扔到河里。小迦叶那提迦叶有一次在河边修道,看到了哥哥抛弃的火器漂在河里,以为哥哥被人害死了,就去寻找,发现两位哥哥已经带领徒众跟随佛陀出家修行,于是他也带着二百五十徒众出家。这样三迦叶的徒众一共是一千人。
身子,即舍利弗。目连,是目犍连。这俩人都是著名的外道,有徒众二百人。有一次舍利弗在外面行走看到佛陀的弟子马胜比丘,很庄严,很安详。他就问马胜比丘,你是跟谁在学法,学的什么法?马胜比丘告诉舍利弗,我是跟在释迦佛后面学法,我学的法可以用一首偈子概括,就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就是一切法,它是随顺因缘而生,随顺因缘而灭。舍利弗听了这首偈子,当下就证果,随即率领徒众皈依佛陀出家了。耶舍长者子也率领五十同学皈依佛陀出家,再加上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地方零头省略掉了,就是千二百五十众,是佛的常随弟子。以上就是众成就。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有一些人,对于某某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以《阿弥陀经》为例,就是这种情况。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共两千三百十二个字。是用Word所统计的,从正文“如是我闻”开始,包括符号。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人对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反而不太重视,觉得学佛要学高深的、复杂的。只有学佛久的人才知道,越简单、越容易的越好。世间办事也是如此,越容易、越简单、程序越少的事,办起来越轻松。修行也是这样,越简单、越容易,也许越能得到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一定吧,《心经》《地藏经》《金刚经》也很普及啊。”我们这里讲的“普及”超过这个概念。在世间,从表面看,其他经典都很流行。比如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念《心经》的人也非常多,学《金刚经》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寺院,只要上早晚课,都在念《阿弥陀经》。有没有早晚课念《地藏经》的?
《阿弥陀经》给我们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十五分钟就读完了。我们很多人劝人往生,劝得很辛苦,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是黄金为地?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这个世界呢?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我每天早晚课都是读《阿弥陀经》,其他的时间读《无量寿经》和念佛, 这样会不会夹杂?请法师开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